游戏恐怖的异形2:选好书?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2:10

选好书?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王兆善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校围绕“争当学习型员工,争创学习型党校”目标,在全员中共读“两本书”(《赢在执行》、《有效沟通》),这是我校巩固“两高一创”主题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率先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具体实践。下面我以“两本书“为例,就如何选好书、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谈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选好书重在把握好书的特点

    读好书必须要选好书。书海茫茫,如何选好书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开卷有益,但也要在书海中善于选择,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这次学校精心选择的余世维的两本书《赢在执行》、《有效沟通》,既有理论性和实践性,更是做好工作、启人进步的辅助教材,称为好书名符其实。何以见得?我读后感觉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思想性强。思想是书籍的内在灵魂。温家宝曾经说过,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这给我们选好书、读好书指明了方向。《赢在执行》、《有效沟通》的思想性就在于,传播新的理念,提升人的素养,提高组织效能,促进个人与组织的进步。许多单位将这两本书作为领导和员工的必读教材就是明证。二是可读性强。可读性也是好书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这个追求看图和上网的时代,潜心读书仍然是与时俱进的追求,但对书籍的可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余氏这两本书的重要特点就是可读性,“寓观念于谈笑间,蕴哲理于诙谐中”是其特色。我从书的字理行间感受到他生动、幽默的风格,深入浅出的讲解,一点没有居高临下、空话连篇的感觉。对阅读者来说,没有什么阅读障碍,倒是一种精神享受。这对教师而言,如何备好课、讲好课也是个可资借鉴的范本。三是针对性强。这两本书不是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或陷入概念成堆的教科书不可自拔,而是针对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执行力不强、沟通能力不高的问题而撰写的,因而有极强的针对性。特别是对铁路中层干部而言,有很好地启迪作用。在我校“争当五个表率”活动的基础上,再阅读这两本书,对如何提高执行力、沟通能力是一个有益的专题辅导。四是可操作性强。这两本书的特点是,不仅案例丰富,且提供多种实用的解决问题之工具及技巧,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认为,这四个特点是选取好书的重要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书籍的选择。只有思想性强,才能体现书籍的内在价值;只有可读性强才能增强阅读的兴趣;只有针对性强,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因此,对我们来说,多读一点经典理论著作,多读一点管理类的书籍,多读一些在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管理艺术方面有启迪意义的好书,这对于提升人生境界,做好各项工作是极其有益的。

    二、爱读书源自内在的读书动力

    共读“两本书”首先要解决为什么读的问题,才能解决好爱读书的内动力,提高读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首先,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所在。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读书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地贯彻落实好四中全会精神。这也是我校组织读书活动的初衷。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以工作忙为借口轻视学习,甚至不读书,这是有违这一初衷的。“没有时间”不应该成为借口,更不能成为不读书的理由。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爆炸增长,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正向纵深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以工作忙为借口不读书,或者不得已而读几本书充充门面,就难以适应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要求。因此,作为党校教职员工理应争当读书学习的表率,通过读书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努力把个人成长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相结合。

    其次,应对岗位工作的挑战。随着铁路大规模提速,我局进入高铁时代,党校教职员工也要不断“提素”,才能提升履职能力,应对工作岗位挑战。个人的“提素”靠什么?靠学习,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读书,读书能开发个人的智力,使人变得有胆有识,进而提高辩证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促进工作水平有新提升。就党校教员来说,要想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才能让自己讲授的内容深入浅出,做到深入不深奥、浅出不浅薄、生动不生硬;就中层以上干部来说,好的工作思路、好的办法、好的观点,源于深厚的理论功底。可以说,学习能力决定工作水平高低,读书是履行好职责的重要途径。对每个党校人来说,面对高铁时代的挑战,只有认真读书学习,不间断进行“充电”,才能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真正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高质量做好本职工作。

    再次,提升思想境界的追求。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看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他读过什么书。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因为读书可以改造一个人的灵魂,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外貌。一个人文明程度和思想品格高下,总是同他的文化素质联系在一起的。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其实,读书就是一种独特的对话和思想交流,多读好书就是多交良师益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今几乎所有的贪官在最后的忏悔中都会提到“放松了学习”。这也是实话实说,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的习惯,不认真读书学习,不深入研究思考,几乎是所有腐败官员的共性。胡长清在其忏悔录中说,他的堕落正是从自己不读书学习开始的。这从反面证明,只有长期与优秀的人打交道,自己就会变得优秀;经常与高尚的人打交道,自己就会变得高尚。读的好书越多,接触的优秀人物越多,思想境界就会越高。我们只有多读好书,经常与优秀人物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借鉴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的品格,才能在阅读中完成心灵的成长,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综上所述,不读书,不仅难以成为的学习型员工,而且难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高要求,更谈不上思想境界的提升。我们只有把读书看作是最健康、最高尚的消费,把书籍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成为一种安身立命的生存方式,才能真正让爱读书变为一种自觉追求。

    三、读好书贵在坚持“三个结合”

    如何读好书?我认为要坚持“三个结合”:一要坚持通读与精读相结合。读书有精读和泛读两种,精读尤其重要。只有精读方能读出味道来。朱熹告诉学生,读书要“着意玩味”、“字字咀嚼教有味”,其实就是教育学生要精读。一般来说,读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了解表层,二是读懂内涵,三是读懂作者。当然,读不懂并不是书本身没有价值,而是你没有达到欣赏的层次。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时,据说全世界只有6个人看得懂。尼采和海德格尔的那些书一般人也看不懂,并不影响其内在价值。大部分人往往停留在第一层次,仅仅满足于知道,却止步于更精深的知识。因此,在泛读的基础上上致力于精读,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而读懂内涵、读懂作者,真正领略读书的“滋味”。二要坚持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阅读边思考是一种学习能力,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要开动脑筋,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在读书思考中发现和分析问题,并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许多善读者的重要经验。自己的脑袋不要变成别人“跑马场”。看书不能做书呆子,不能看啥信啥,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和批判的态度。正如孟子讲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倡导创造性的读书,适当留下读书的痕迹,通过边读边做读书摘要,写出有真知灼见的体会文章,这是提高读书效果的重要手段。三是要坚持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延安时期,陈云同志就特别强调把认真学习与做好工作有机结合。他的“学好哲学,终身受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就是把工作和学习联系起来的结果。因此,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提倡知行合一,提倡以读书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读书的水平,是促进读书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四、好读书成于常态读书习惯的养成

    读书活动有期限,但终身学习无止境。要真正建成学习型组织,把读书活动深入持久搞下去,使人人好读书,关键是树立“读书是生活常态”的理念,形成常态读书的习惯。早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十六届大会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叫“阅读社会”。要建立阅读社会,首先是要培养阅读习惯,使读书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中央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领导班子,正是呼应这一趋势的体现。对此,我们要向毛泽东学读书,他不仅是全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更是实践“读书是生活常态“的典范。他在延安时说过要“活到老,学到老”,并说:如果我能活10年,就学习3649天。事实的确如此,在他病危去世前的7个小时,只要稍一清醒,仍然看书、看文件,计11种,2小时50分钟,这是何等可贵的学习精神啊!对他老人家来说,读书已不是简单靠兴趣支配的选择,甚至也不只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而是他的一种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常态。于丹说:“读书不是学生的考试,不是一时的绩效评估,而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从调查情况来看,我们国家的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仅仅占5%,这与学习型社会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今年423日是世界读书节,据有关方面1900多份调查问卷,每天读书时间平均不足15分钟。最近,我看到两个数据让人警醒,美国人去图书馆的人的次数是看足球、看篮球、看棒球、看曲棍球的所有加起来的人数的总和;酷爱读书的犹太人占世界总人口的0.3%,但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却占获奖人数的23%。可见,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拥有读书习惯的人一定是精神和智慧不凡的人。因此,读书要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常态,不要等组织搞读书活动才去读书,也不要等考试再去读书,更不要“本领恐慌”后才去读书。当然,读书要成为一种常态,不仅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还应把读书作为一种愉悦身心的事,否则,读书成为一件苦差事,也是难以持续的。《论语》的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特别是对我们来说,理当在快乐读书中养成常态读书的习性,方能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组织而言,还应培育学习文化,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使学习常态化,读书与工作有机结合,使好读书成为群体的内在责任与追求,进而形成乐读、勤读、善读、比读的浓厚氛围。

                                 (原载《工会天地》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