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蒸熟了能放几天:《玩得好学得好》早教关键是要在玩中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20:50

早教关键是要在玩中学

  “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但早教并不是拔苗助长。”18日,有“能量老爸”之称的教育专家程泊华来到济南向众多家长传经,而能量娃儿童学习会馆也正式在济南开馆,迎来了第一批济南小朋友。

  “我也是一名父亲,对于教育孩子有着一定经验和实践。”在济南能量娃儿童学习会馆内举行的交流会上,程泊华的自我介绍引来台下众多家长的会心微笑。程泊华,又被孩子们称为“能量老爸”,是我国能量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曾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学前教育十大杰出人物”。面对着济南众多慕名而来的家长,程泊华强调着自己的观点———“教育孩子越早越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0—8岁是孩子教育的黄金期,而3岁又是孩子教育的分水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语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如今这个观念已越来越深入众多家长心中。程泊华指出,尽管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到早教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一些家长对于早教还是存在着认识误区。如有些家长盲目崇洋,对品牌缺乏认知,对国情缺乏认知,虽认可早教价值,却十分崇拜洋品牌;还有些家长属于杞人忧天型,总是担心孩子过早开发会不会累着孩子,担心孩子万一成了天才会不会孤独,担心孩子上了学会不会溜号厌学。

  程泊华说,孩子的潜能和学习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是不会累着的,关键是要在玩中学,从兴趣入手。还有些家长盲目跟风或过犹不及,这些家长虽然认可早教,但见啥热学啥,不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不能做到知己知彼,这样学下来,孩子不但没有啥大的进步,还耽误了最宝贵的黄金发展期。程泊华强调,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不是“拔苗助长”,早期教育也不是单纯的“小学学前班”,早期教育要激发孩子的潜能,缔造孩子的信念之心,让孩子更有活力。

  程泊华介绍,能量教育就是强调孩子要在“玩中学”,为此还开发了具有专利权的课程,涵盖识字、阅读、数学、英语、信念等。其中,识字课程“字海冲浪”是能量教育的代表性课程,可以让3至8岁的幼儿轻松“玩会”2500个常用汉字。在能量娃儿童学习会馆里,被家长们带来的孩子们已经被能量教育的课程所吸引。“嘟嘟,给谁找着魔法咒语了?”老师问眨巴着小眼睛的嘟嘟,嘟嘟有点难为情。小女孩思彤抢着答道:“我把小鸟变成鹅。”小思彤刚回答完问题,多媒体就发出“我加鸟念鹅”的标准普通话语音。半小时试听结束后,老师拿出10张纸板,上面写着刚学过的10个字。刚听完课程的小朋友们竟能快速且准确地读出每个字。

  会馆里,布局充满童趣,教室的门上分别写着“多啦A梦数学屋”、“水蜜桃班”、“加菲猫休息室”,老师们都佩戴着画有喜羊羊头像的闪光胸章。据能量娃的教员介绍,能量娃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充分开发他们的观察、动手、逻辑、想象、语言潜能。在满足孩子爱玩天性的同时,把知识隐藏到玩的过程中。程泊华告诉记者:“传统学前教育要么不重视向孩子灌输知识,要么就杞人忧天地让孩子过早埋在书本里。能量娃重视协调好孩子玩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何训练孩子的逆向思维

  “航航,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玩积木玩累了的儿子,一听又有新游戏,顿时来了精神:“好呀!”

  “我当‘司令官’,你当‘士兵’,我发命令,你照我的命令去做相反的事,行不行?”(“司令官”每说出一个命令词,“士兵”必须快速地做出与这个词相反的动作。)

  “不,我要当‘司令官’!”3岁半的儿子争强好胜,懂得司令官的官大。

  “你知道怎么当‘司令官’吗?还是我先来,过后你再来当,这样就知道怎么当了。”他总算勉强答应了。游戏开始了。

  我看着眼前的儿子,一声令下:“举左手!”

  儿子真的举起左手!

  “不对,‘左手’的反义词是什么?”

  “是‘右手’。”

  “对了,你应该马上举起右手!”儿子笑哈哈地改正过来,举起了右手。

  我又说:“睁开眼睛!”儿子眨了一下眼睛,闭上了。

  “走路!”儿子刚迈出的脚缩了回来,趔趄了一下,总算站稳了。我咯咯直笑。

  “向前走!”儿子转身向后走去。我纠正他,应该是后退。

  “抬头!”他低下头。

  “关灯!”儿子飞快地跑到电灯开关前,把日光灯给打开了。

  “放好凳子!”儿子怔在那儿,挠挠头:“‘放好凳子’的反义词是不是‘不放好凳子’?”只见他把不足一米远的塑料小凳提起来就扔出去!我们俩人乐得哈哈大笑。

  到他输了的时候,我们就换角色继续玩。游戏开始时,他还不熟练,到后来,反应快了,动作也快了。两人玩得满房间跑,比饭店端盘子的小姑娘还忙。

  如果是仅照命令执行任务,那么可以锻炼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反应能力的快慢。如果照命令做相反的动作,则提高了游戏的难度,这样又可以锻炼逆向思维。游戏,是孩子生来就享有的权利,孩子以游戏为乐。快乐的游戏中,孩子没有什么不愿配合的。

 

家教兵法·成长需要等待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家长被孩子的学校请去为老师讲儿童心理教育的问题,许多老师以为他的儿子自然应该很优秀,然而考试时他的儿子却只考了全班第17名。当台下有人问这位家长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时,只见他在黑板上写道:“成长需要等待!”全场哗然。

  我被这位家长睿智的回答、全新的理念而折服。

  曾几何时,父母们似乎乐于谈孩子的分数,谈上重点中小学和名牌大学,乐于让孩子穿梭于各种特长班之间;曾几何时,父母们为孩子的大小问题,焦虑着,担忧着,烦躁着……忘记了在教育孩子之中,还有一个词——等待。

  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生命,就是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像动植物一样,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刚出生时不一样,出生后一个月又不一样;3岁时和4岁时不一样,学龄前和小学阶段也不一样。

  就拿思维来说,0~3岁是靠直观的动作思维来引导自己的活动,4岁则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5~6岁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果孩子上小学较早,他的抽象思维还非常弱,那么学起数学来就费劲得多。因为数学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

  再比如,很多家长说,孩子做作业拖拉,动作慢,字写不快,写得歪歪扭扭。仅从生理上来说,写字是一种精细且持久的高难度劳动,需要手腕的精细动作,需要视觉和动作协调得好。如果孩子的手部肌肉力量不够强,没有发育到能够完全胜任写字的水平,写起来自然就吃力多了。如果家长不了解这一点,认为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岂不委屈了孩子?

  此外,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上课坐不了多久就不能专心听课了。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会有所延长。这时有的父母总以为孩子对学习没兴趣,好动喜闹,甚至当成了多动症。听到太多的父母说孩子考试太粗心,不该错的会出错。其实有时并不是孩子有意在犯错,而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记忆的瞬间性、注意的短暂性、思考的不周密等因素都会造成粗心。这些在成人看来低级而简单的错误,会随着孩子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成熟和完善而自动消除。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所以说,既然孩子的成长有自然发展规律,那就要顺着它的“长势”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像农作物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一样,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不能超越,只能等待,用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有快慢之别

  同样都是成长,但不同孩子的成长有快有慢。他们因个性特征、气质类型、智力结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心理特点等的不同而决定了每个孩子在同一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加之孩子受周围环境影响、成人施加教育影响的不同,使有的孩子发展得快些,早早地锋芒毕露;有的孩子发展得慢些,可能属于大器晚成。比如只要有语言环境,孩子迟早能学会母语,但有的孩子说话较早,有的则较晚;在小学阶段不显山露水的孩子到了中学可能一跃而起,令人刮目相看。就像运动员长跑,起点慢的不一定最后到达终点。成长过程中只有相对的而没有绝对的快与慢。比如孩子做事马虎,人际沟通不畅,情绪多变,调皮捣蛋等,这些都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技能的娴熟,阅历的积累,会逐渐克服的,现在看来的小毛病也许过两年就不成为毛病了。

  所以,有些是急不来的。不要看邻家孩子会背

唐诗、会计算,就埋怨自家孩子怎么还不会;不要看到孩子会识了不少字却不肯自己阅读(与阅读能力有关)就放弃为孩子朗读;不要看到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屁股坐不住,大脑就亮起了“红灯”:会不会是得了多动症呀?于是四处求医问药;不要看到孩子考了80多分,神经马上绷紧,急忙网上求询:“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呀!我都绝望了!”

 

  爱迪生上学才3个月就被老师责令退学,如果她的母亲也和老师一样对爱迪生失去信心和耐心,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4岁多还不会说话,上小学后也被认为是低能儿,但他父亲耐心的鼓励一直推动着他不断取得进步;美国历任总统中,堪称好学的威尔逊到9岁才学会26个字母,12岁才识字;小时候的达尔文在父亲的眼里简直是游手好闲之辈,整天打鸟、玩狗、抓虫子,但最后还是放弃让孩子学医的愿望而把自己融到孩子的爱好中去。这样的例子很多。

  孩子的希望不是先毁在他自己的手里,而是先毁在他父母手中——因为他父母首先失去信心了。所以,永远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要辩证地看待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成与败,要接纳眼前的现实,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之间的差别。何况这些只是相对而言的,孩子的发展也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是呈螺旋形上升的。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成长长河中的触礁现象,以信任的眼光欣赏孩子的与众不同、独特个性。相信孩子能行!就像那篇家喻户晓的《只有你能欣赏我》一文中的母亲一样,用欣赏、信任、鼓励、爱的眼光等待孩子成长。

  

怎样强化孩子的比喻能力


  在儿子房间里,我们母子俩在欣赏新买的羽毛球拍。

  我问他:“我发现球拍金属边缘的颜色很特别,你说是什么颜色?”

  “金褐色。”儿子回答。

  “啊,金褐色?航航词汇很丰富啊!再看球拍的形状像什么?”

  “像鸡蛋!”

  “还真的像哟。我也来说一个,如果倒过来看,像人的瓜子脸,像一片叶子。”

  儿子受了我的启发,继续说:“还像西瓜,那种长椭圆形的西瓜。还像雨滴!”

  “哇,你可真会形容,这么大的雨滴滴下来可就把我砸死了!多亏你想得出,这恐怕是最绝妙的比喻了。说像脸形,像西瓜,还有点老套,比喻成雨滴,你可是第一个。如果连格子一起看,我说像鱼网,像人的巴掌。你说像什么?”

  “像向日葵,像……”我俩把能想象到的都说了,翻不出新花样了。

  我又说:“球拍套呢?”

  他又说了一串:“像吉他,还像酒瓶、花瓶。”

  “该我说了,你看这形状是不是像要献给人的一束花的模样?”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想象力是重要的思维品质。激发孩子的想象,比喻得越多越好。

 

 

如何训练孩子的感官能力

 

  童年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玩“瞎子抓人”的游戏,非常有趣。

  在只有三口人的现代家庭,参加游戏可没这么多人,但一样可以玩。这不,我和孩子玩起了“盲人摸东西”的游戏。

  “我先蒙住你的眼睛。”说着我拿起冬天的围巾给孩子蒙住。之后,我找来小瓶盖,让他猜。

  他把盖子拿在手里摸了摸,说:“是盖子!”

  接着我从厨房捏了一点儿盐粒,叫他摸。

  这可难了,他的几个手指把盐粒捏了又捏,说:“是糖吧?”

  “不对,哈哈。”我又把白沙糖放入孩子另一只手中,好让他有个比较。

  见他猜不出,我本想提示他尝一下味道,没等我开口,儿子自己把东西放到嘴里尝起来了。

  “哈哈,这是盐巴,这是糖!”他乐得合不上嘴。

  轮到我蒙上眼睛猜他放入我手心的东西了。这东西绵绵的,细如粉末,猜的泥土、各种调味品都被他否定了,这可惨了。

  “哈哈,猜不出了吧。”

  我一急,把这粉末样的东西放到嘴里尝了一下:“呀!是什么东西,呸呸呸!”

  “是蚊香的灰!”儿子大笑。哇!亏这小子想得到!我摘下围巾,看到儿子一脸的坏笑。

  后来,我和他玩“盲人走路”的游戏。

  依旧蒙上他的眼睛后,我说:“你往前走,感觉走到门槛时,就停下来。看你是否真的到了门口。注意,你的手和脚不能碰其他的东西。”

  儿子开始走了,哈,这家伙竟然走过了头!

  于是重来一遍,这回,还没到门槛就停了下来!

  于是又重来,走了四五次,渐渐的,他能够准确判断门槛的位置了。

  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要训练幼儿的感官能力,在其他感官被屏蔽的情况下训练,效果会更好。比如这两个游戏都排除了视觉,前一个依靠“摸”去锻炼触觉的灵敏度;后一个依靠感觉去判断空间地理位置,以锻炼空间能力。

 

 

为什么要经常让孩子演老师


  田田把所有水彩笔的笔帽都摘了下来,然后一个套一个地连在了一起。

  “妈妈,你快看,漂亮不?”

  “漂亮!真漂亮!”

  “妈妈,你会做吗?”

  “妈妈不会,宝宝才会。”

  “那我教你好了。”

  于是,她就把所有的都拆下来,然后又套上。

  “妈妈,会了吗?”田田问。

  “没有。”我决定做个笨学生了。

  “唉,那我就再教你一顿好了!”(田田的“一遍”叫“一顿”呢!)

  也许你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让你去讲课,你一定会把知识掌握得更牢。这是因为你肩负着教育别人的重任,你有责任感。

  曾有一项脑力测验表明:学生只能吸收老师在课堂上所讲内容的10%左右,但如果学生再将所学的内容教给别人,孩子将掌握有关内容的90%。因此让孩子扮演老师这一角色,孩子会因为有责任感而主动地学习,从而更为迅速全面地吸收知识。

  除此以外,让孩子扮演教师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何乐而不为?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

 

  个体的差异,先天的禀赋,后天的教育等都会造成孩子之间的千差万别。就像人的手指头有长有短,孩子也是各有千秋。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指出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内省智能。这段话告诉我们,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力结构和侧重点。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交际上如鱼得水却不擅长写作,有的内向害羞但写起文章来却妙笔生花,有的唱歌会跑调但数学却很好,有的不喜欢画画偏喜欢体育运动。

  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是个“差生”,因为他总是调皮捣蛋。他的老师训斥他:“咱这个班里,最没出息的就是你!”郑渊洁不服气:“我作文好,我有想象力,咋就没出息?”果然从未上过大学的他成了当代颇有影响力的童话作家。当有人采访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找到了最佳才能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区,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特殊能力,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

  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父母们不要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期望值不能太高。希望孩子样样出色,当全能手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过早地给孩子盖棺定论,容易失却客观的判断标准,容易偏离正常的教育轨道。操之过急,期望过高,除了让自己徒增烦恼和焦虑不安外,还会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主宰下作出对孩子打骂、发脾气、唠叨不停、反复无常甚至歇斯底里的行为来。不管是你的不良情绪还是行为,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只能让孩子越来越远离你的期望。

  首先,家长要做的是去发现孩子的长处。要多仔细观察孩子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找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再提供适当的条件,给予适宜的“土壤”去培养它,发展它,做到扬长避短。如果不顾孩子的特点,不是孩子所愿学而是家长所逼,或者说,要孩子学的正是孩子之短,那么只能费力不讨好,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因为,谁也不愿忍受一次次的失败和受挫,孩子并没有成人想象得那么有意志力,很多时候他是凭着热情和兴趣学的。

  其次,要积极等待,主动出击,寻找教育时机,摸索教育技巧。“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当一种方法不行时,再采用另一种方法。这就要靠家长平时多开动大脑机器,要有教育智慧。在积极等待的同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契机的眼睛,要有一个积极思考的大脑,多想一种办法,多设一种情境,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朝着你预设的目标进发。要让孩子按照你的意愿实现你的计划,此时不行看彼时。因为也许当时孩子情绪不佳,影响了他对活动的兴趣,但孩子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兴趣,孩子的兴趣就像天上的云,是变化不定的。

  总之,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需要父母扶持并等待的过程。当你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时,当你以微笑平和的脸庞去面对时,当你用积极的思考和智慧去引导时,你的孩子是无比幸福的,你所得到的回报也是甜美的。

 

 

如何捕捉孩子的兴趣点


  有一回,我抱着孩子到校内小电影院看电影,孩子看了一会儿就没有兴趣了。他伸出胳膊示意我——要去放映室。

  当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来到放映室时,他的眼睛一亮,嘴角向上笑开了。

  好奇心使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转动的片子和传动带,看着放映员一遍遍地操作,足足看了有40分钟才肯离开。

  从那时起,我发现他一看到转动的东西就表现得很兴奋。于是我有意识地让他接触一些转动的、圆的东西。比如停留在电风扇旁,给他玩圆形的钟,到户外看转动的车轮,使他对“圆”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又影响到他后来对几何图形及数字产生兴趣。

  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父母要多留心,做个观察家。你会发现,在孩子的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兴趣的亮点,这时候如能抓住这个兴趣点,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培养,就有可能培养出孩子某方面的兴趣。  

 

如何训练孩子的空间感

 

  儿子的堂哥楠楠来了,两兄弟随意摆弄着桌上的围棋子。

  我灵机一动,说:“我们来摆棋子,我先摆好,你们俩只能看一眼,然后我盖上布,看你们谁能摆得和我的一模一样。”

  两兄弟大概觉得很有趣,喊着要我快点摆。于是,我先从最简单的摆法开始——选了3个白子5个黑子,摆成:黑白黑白黑黑黑白。

  “只许看3秒钟哟,1,2,3!”

  话音刚落,我就立即用一块布盖上,要他俩凭记忆把刚才的布局摆出来。结果两人很快就摆对了。

  当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后,我就摆得更复杂了,逐渐地增加棋子数和行数,以提高游戏难度。三人玩得不亦乐乎。

  孩子天生与游戏有缘。他会以最大的快乐和兴趣来接纳你设计的游戏。用黑白两色棋子摆成各种图形,让孩子凭记忆在桌面上再现瞬间映入头脑中的图形。这种方法可提高孩子对位置、空间的感觉,是训练空间知觉能力和记忆力的好办法。 

 

如何教孩子在游戏中识字


  孩子两岁时,我通过各种游戏的方式,教孩子识字组词。我们玩过字卡躲“猫猫”,即一人藏字卡一人找;给字找“朋友”,即组词认字。比如我手中出示“上”,他得找出“课”“班”“学”等;从报纸和故事书中找“老朋友”,有利于旧字的巩固;给字词“安家”,即按字词的分类挑出来放到相应的“屋子”里,以便学会词的归类等等。

  一天,我把7张字卡随手朝空中一扔,来了个“天女散花”,和孩子玩起了给字找“朋友”的游戏。

  “哇,看谁抢得多啊。”我和孩子欢呼起来。

  在欢呼声中,我和孩子一起抢了起来。我抢到了“面包”“西瓜”等,他抢到了“高兴”“生气”“沙发”“月亮”“兔子”等。

  “我们来为手中的字找‘朋友’好吗?”我提议道。

  我给出“西瓜”,他亮出“杯子”。

  “不对。”我说,“问谁要‘西瓜’?”

  “兔子!”儿子亮出了“兔子”的卡片。

  我又和他玩起了“开商店”游戏。

  “瞧!商店里有很多‘货’。”说着,我把所有的识字卡都归拢到了一起。“现在你来当营业员,我来当顾客。”

  “好啊,你要什么?”

  “要买杯子。”

  “给你。”

  “我要买毛巾。”

  “给。”

  ……

  在游戏中,孩子渐渐学会了许多常用字。

  这种游戏识字法非常适合幼儿。寓教于乐,孩子才不会厌烦。

 

 

玩“锦上添花”语言游戏

 

  我和儿子玩过一种语言游戏,我给它起名叫“锦上添花”。也就是给一个开始最短的句子加上词汇,在俩人轮流的述说中,不断地把句子加长。我们坐在绿茵茵的草坪上,开始了语言游戏。

  妈妈:“一块草坪。”

  航航:“一块绿色的草坪。”

  妈妈:“一块绿色的、松软的草坪。”

  航航:“一块绿色的、松软的、美丽的草坪。”

  妈妈:“一块绿色的、松软的、美丽的、带着草香的草坪。”

  两个人把句子越说越长,越到后面难度越大,既要记住前面的句子,又要立即添加词汇进去。只见他越说越结巴,拖起长长的音:“一块绿色的——松软的——美丽的——带着草香的——的——可爱——的——草坪。”

  看着他那说一个词就点一下头的费劲样子,我忍不住内心发笑。

  把语文带到生活中来,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学。这是学与玩的结合。这种语言游戏既锻炼了记忆力,又让孩子学到了新词汇,巩固了旧词汇。多次这样的练习,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反应能力。  

怎样玩“接力棒”语言游戏


  孩子3岁多的时候,我要每天领着他去校外的私人幼儿园。这段大概有15分钟的路,被我当成了最好的课堂——和他玩词语接龙。

  一天,我又和儿子玩起了“接力棒”游戏。

  “小树。”我说。

  “树叶。”儿子马上接了上来。

  “叶子。”

  “子(紫)色。”

  “哈,这也算?”我笑着问道。

  “你又没说不能用同音字。”儿子辩解说。

  “色彩。”

  “彩色。”

  “色彩。”我再一次说出了这个词。

  “妈妈你输了!你说过不能倒回去说的!”他立即抗议道,“这次不算,重来。”

  色盲(妈妈)——盲人(航航)——人民(妈妈)——民(明)白(航航)——白痴(妈妈)——痴(吃)饭(航航)——饭盆(妈妈)——盆饭(航航)。

  该我纠正了:“哪有叫盆饭的。”

  “就有,是我发明的!难道现在有的词就不是人发明的吗?”嘿,这小子,快输了的时候就耍赖,还有充分的理由呢!

  语言不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智能发展的加速器。不要在孩子的语言发展关键期(1岁~5岁)让训练的机会悄悄流失,它将决定孩子一生的语言发展。要有意识地设计有趣的语言游戏对孩子进行训练,而不是让孩子在语言的敏感期中放任自流。

 

孩子为什么喜欢小动物


  田田最喜欢的动物是企鹅,所以,《动物世界》曾一度是她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就为看一眼那翩翩的企鹅。每次看完,总要搂着我的脖子对我说:“妈妈,给我买只企鹅好吗?”我哭笑不得,真的不知道该到哪里能买回企鹅。各种塑料的、布的、毛的买了许多,可田田每看到电视里一歪一歪走来的企鹅时,还是两眼放光。

  一日,田田忽然问我:“企鹅这样的叫什么?”她边问边上下摆动她的小手臂。我告诉她:“那是企鹅的小翅膀。”

  “那我的叫什么?”她抬着头问。“你的叫胳膊啊!”

  “不,我的不叫胳膊,不叫胳膊!”她急得声音大了几倍。

  “那你的叫什么?”我笑着问她。

  “我的叫翅膀,和企鹅一样!”

  ——呵呵,我的小女儿,爱鹅如斯!

  孩子天生喜爱一些小动物。这是因为小动物较之幼儿更为弱小,它可以引起幼儿的怜爱之情,使孩子产生保护弱者的欲望,满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俗语说,“爱屋及乌”。孩子会把对某种动物的喜爱迁移到相关的事物上。我们有时需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引导孩子的阅读,比如把尚不懂事的孩子从哭闹中吸引过来。那么,就从孩子最喜爱的动物入手吧!  

如何看待孩子的独特推理


  我的一个同学嫁到韩国去了,临走的时候,对我说:

  “干脆我把田田也带过去吧!”

  女儿一听,不干了,大声喊着:

  “不行,我还没结婚呢,怎么去韩国啊!”

  “妈妈的同学结了婚,所以能去韩国。我没有结婚,所以还不能去韩国。”这就是一个3岁孩童的逻辑。虽然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却也表现了孩子一定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学习理科的基础。平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推理能力。如:“A比B大,B比C大,A和C哪个大?”然后把实物拿给孩子看,让孩子用事实验证自己的结论。

孩子为什么爱模仿


  晚饭后,我和老公闲聊,女儿自己在外间玩。

  “胜利喽,胜利喽——”田田跑了进来,手里还举着东西。我出去一看,外间的冰箱一片狼藉。

  女儿手里举着的,是一根筷子上穿着半根黄瓜。

  我和老公哭笑不得。

  ——怎么越看越像蜡笔小新?

  孩子的模仿欲极强,尤其爱模仿自己喜爱的东西和事情。

  对儿童来说,模仿就是一种学习实践的过程。它可以锻炼孩子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孩子在模仿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亲身体验。这些体验正是孩子将来学习知识和走向生活的基础。  

孩子自控能力差怎么办


  参加喜宴,带回两块糖。给了女儿一块,留在手里一块。

  “这块留到明天再吃,好不好?”我问田田。

  “好!”女儿爽快得让我吃惊。

  还没到两分钟,田田就把糖嚼碎咽下去了。

  “这么快就吃了啊?”我有点生气。

  “妈妈,含在嘴里,大灰狼来了会把糖抢跑的,吃到肚子里它就抢不走了呢!”她边说边看着我的手。

  “妈妈,把那块也藏到我肚子里,好吗?”

  ——吃糖的理由够不够冠冕堂皇?

  越小的孩子自控能力越差。但人生的成功与自控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果汁软糖”实验,他们把糖给一些4岁的孩子,告诉他们如果过一段时间吃就可以多得一颗糖。结果,有的孩子坚持了等待,而有的孩子却没能坚持。经跟踪调查发现:那些在4岁时能以坚忍换得第二颗糖的孩子通常独立性强、自信、开朗、社会适应性强;而那些早年经不起果汁软糖诱惑的孩子则更多地表现出孤僻、易受挫折、固执,并往往屈服于压力,逃避挑战。

  为了孩子的将来,请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吧。

如何对待孩子的童真


  家里养着几条“彩霞”鱼。昨天晚上,鱼妈妈生了一条很小很小的小“彩霞”。田田特别高兴,早上起来又去看的时候,发现又多了五条。乐得她又蹦又跳的。

  “女儿,我给小鱼当妈妈行不行?”我笑着问她。

  “不行,小鱼有爸爸妈妈!”田田大笑。

  “那我给小鱼当阿姨可以吗?”

  “也不行啊,妈妈你不知道啊,小鱼的阿姨也是鱼啊!”

  成人退回童年,是条行不通的路;童年走向成人,却是挡不住的道。给孩子留点童话,并不影响孩子成长,却能给人类留下最后的魅力。

  一些渴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常常过早地教给孩子知识。他们用《十万个为什么》来替代童话,用《动物世界》来解释“猫和老鼠”,用《科学家谈21世纪》来描述未来……孩子懂得了一些尚不该懂的东西,却失去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就像一个来不及把梦做完的孩子,被父母早早地叫醒。他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却忘了把童年应有的财富带上。

  为了孩子拥有一个无憾的童年,请把童话还给孩子!

如何看待孩子"没出息"的理想


  爸爸:“田田,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田田:“我长大了去卖馒头。”

  爸爸:“为什么啊?”

  田田:“那样你就不用天天下楼买馒头了啊!”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着远大的理想。然而,孩子的理想总是和他的生活息息相关,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关键是,从孩子的理想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孩子们的理想能如小田田一般让你读出善良,不也同样让人感到欣慰吗?  

 

如何看待孩子的忙碌


  田田给在外地的姥姥打电话。

  姥姥:“宝宝,来姥姥家好不好?”

  田田(绷着小脸,很是一本正经):“不行啊,姥姥,我现在太忙了。”

  姥姥:“那你什么时候来啊?姥姥都想你了。”

  田田:“嗯,这样啊,那等我忙完就去你家好不好?”

  是的,幼儿其实是最忙的,只不过他们的忙和成人的忙不一样。

  随着幼儿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周围环境对他们来说常常是陌生的,于是,他们充满着好奇,总在不断地探索周围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是最勤奋的学生。那么,我们呢?我们是不是最好的老师呢?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注,敏感地觉察到孩子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地给予了引导呢?

  请记住,家长是孩子当仁不让的启蒙老师。

为什么要珍惜孩子的信任


  老公在吃枣的时候,不小心把枣核吞到了肚里。

  于是,我们俩大笑着讨论枣核将在他身体里进行怎样的历程。

  女儿满脸焦急地摸了摸爸爸的肚子:

  “妈妈,爸爸的肚子里会不会长出大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许多知识来自父母。一般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父母的话是深信不疑的。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因为逗乐而对孩子说一些错误的知识,这样将会误导你的孩子。

  家长们,请珍惜孩子对你的信任。

如何保护孩子的天真烂漫

 

  晚上,我去幼儿园接女儿。回来的路上,问她:“田田,晚上想吃什么菜?”

  女儿的小手指天空。

  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很美丽。

  “妈妈,我就想吃那块红红的云彩!”

  ——原来,女人的浪漫是天生的。可是,我该做如何的努力才能让女儿吃到云彩?

  女人的浪漫是天生的,只是生存的压力使一些人逐渐失去了浪漫。孩子的天真烂漫是宝贵的,不要打着“爱”的旗号让过重的学习负担夺去孩子欢乐的童年。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吧!那是让孩子认识世界、陶怡性情的好去处。

  也许你不能让孩子吃到天边的云彩,但你却能让孩子沉浸在想吃云彩的遐想中!

 

孩子明白道理还犯错怎么办


  田田最喜欢看VCD碟片里两只天鹅带着一只乌龟飞上天的故事,也常常学着小乌龟从天上掉下来的样子从床上跳到地板上,嘴里还要喊着小乌龟最后的台词:“这是我……(想出的主意)”

  感冒的时候,爸爸给她量体温。体温计含在嘴里的时候,她忽然想起了那个故事。

  “这是我……”

  ——体温计掉下来摔碎了。

  理论如果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那只不过是印在纸上的字符,存在电脑里的字节。从理论到实践,总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孩子也是如此。

  许多道理大家都明白,许多证明道理的事例大家也知晓,为什么关键时却常常做不到?那是因为不是亲身体验得出的结论,印象不深刻!

  给孩子创造一些亲身体验的机会,这样,理论才容易深入孩子的心灵,才有可能让孩子付诸行动。 


如何理解孩子的特殊语言


  晚饭桌上,老公的一盘拿手好菜让我和女儿垂涎欲滴。每当这时候,田田总不忘攀着爸爸的脖子说一句:“谢谢爸爸。”

  今天,很特殊,田田在说完谢谢之后又加了一句:“爸爸,你做的菜味道真漂亮!”

  我和老公面面相觑:“味道真漂亮?那是一道什么好菜?”

  于是,我们先讨论,最后得出结果:味道很好,颜色很漂亮。

  ——小脑袋比大脑袋简洁多了。

  幼儿时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幼儿这时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很自然地担当了孩子语言启蒙老师的角色。

  父母要多与幼儿交流,让幼儿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习语言。注意在与幼儿交谈的过程中,说一些正式的语言,不要说儿语。因为完整规范的语言是他们迟早要学习的语言,而那些半截子语言却是他们不久就要抛弃的。

  请珍惜孩子的时间吧,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如何看待孩子的奇特想象


  微风燕子斜。

  女儿对爸爸说:“爸爸,给我捉只燕子好吗?”

  老公说:“那燕子飞那么高,爸爸捉不到呢?”

  “那你做一把高高的椅子,站在上面不就捉到了?”

  ——女儿满脸“你怎么那么笨”的表情。

  为什么有时候大人那么笨?那是因为大人受到了太多的常规思维的束缚!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可以是源于独特的思考方法,也可以是源于放松,而有时却是源于无知。因为不懂别人已有的方法,脑子里没有旧的经验的束缚,反而能产生一些奇思异想。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讥讽孩子的想象。

  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保护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怎样给孩子丰富的语言刺激


  接女儿的时候,我问她:“田田,今天在幼儿园学什么了?”

  田田一脸不以为然。

  “没什么,就学了一首儿歌而已。”

  ——她竟然会用“而已”?!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尽早教孩子语言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

  在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家中的成员就应该把他当成是一个能听懂话的孩子,多和孩子说话,给孩子丰富的语言刺激。如果孩子能说话了,则要结合情景多与孩子对话,这样才能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田田左手拿着一杯水,右手拿着一支棒棒糖,喝一口水,吃一口糖,很开心。

  “妈妈,你快来看啊!”

  “怎么了?这么大声?”我走过去问。

  “妈妈,你看我的糖长大了呢!”女儿把糖放在水里,糖看起来大了很多。

  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她解释折射的现象。只好告诉她:

  “女儿,快把你的糖拿出来,一会儿化没了呢!”

  “不!”田田一脸认真,“我要等它长得大大的呢!”

  糖化没了又有什么关系?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才是最重要的。

  观察力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它与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共同构成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如果说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加工厂,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门岗,记忆力是思维活动的仓库,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那么观察力就是智力活动的侦察员。

  要善于在生活中因势利导:你可以鼓励孩子观察糖能否继续长大;你还可以让孩子观察糖是如何变小的,最后又是如何化没的;你更可以把别的东西放到水中引导孩子观察,让孩子明白“不但糖能‘长大’,别的东西同样能‘长大’”,使孩子对光的折射现象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