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彼利埃第三大学:太极?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9:56:26

太极 见-行-道

 

                               太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无极生太极

      无极是什么,无极就是空空(老子所说的道),道就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所以空空非空,无极非无。

     太极就是有道而生阴阳以分的世间基本物质及现象。太极的规律就是圆转运动,如阴阳两条鱼,运动不

     休,太极图中有黑白两点(好像鱼的眼睛),这极其重要,代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谓柔中带刚。 

     两条鱼,鱼头衔鱼尾。代表相互转换,阴阳鱼其实应该还有鱼嘴(现代的大部分已经不画了)代表是开

     放的系统,可以广泛吸纳外届的精华。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  

静就是安静,平心静气的意思。练习太极,首先是思想上的静。静中才能调动周身气血。习练时要除去妄想,排除杂念,做到“心中一无所着,一念一无所思”。这样,就能做到意志集中,思想为一,心无二用。只有在静中才能体会一着一势的运行,转换、虚实、开合、缠绕等基本要领,才能逐步领悟,“意之所向,全神贯注”之境。 

 

太极拳是“以意引气”,练意不练力的内功拳。这就是说,太极拳的一着一势,一举一动都是以意来作

指导的,领先的。(这一点和瑜伽的习练是相同的)什么是意?意就是心思,就是思想。思想想到那里,

手就运行到那里,心里怎样想,四肢百骸就怎样做,

决不是凭着力气鼓着手足在运行。

用意则轻灵自如,用力则僵硬迟滞。一切动作总是以意来领先的。拳论说:“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 

听命”。“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和“意之所向,全神贯注”简单地说,意就是大脑,就是

脑神经。大脑是全身神经的枢纽,发号司令的指挥部,周身肌肤、骨节、五脏、六腑无不听命,所以说,

太极拳是在脑神经意识的支配下而运以意领气,以气运力,最终使每个动作都能意到、气到、力

到,即意、气、力合一。

 

                                                  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合

  •  

      慢就是缓慢的意思。快、慢的利弊就是二者间的辩证关系。俗语说: “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

      活”。 学慢,慢中才能做到 “内三合”的要求,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究其根本,就是通

     过专门的训练达到意、气、力的统一和谐。学的快,就会手错乱,运行呆滞,对行气,运转更是茫然。学

     的慢,实际是快;学的快,实质是慢,这就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  

柔就是轻柔、柔活。柔并不是轻而飘浮,软而无力;而是软如棉花,坚如刚的无坚不摧

的刚毅劲。力,不是拙笨之力,不是僵硬之力,而是先天发自丹田——实际是腰脊——

之力。(这一点就是我在课堂经常强调的气沉丹田、气出丹田的缘由)拳论说:“太极拳决不失绵软”。又说:“运劲的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上课的时候我经常会说引领去僵求柔、以柔克刚的体式就是此目的哦)柔的目的,就在化硬摧僵,僵去则刚生,硬去则刚发,这就是“有心求柔,无心成刚”的道理。周身柔和了,也就轻灵圆和了,习练日久,自会趋于“刚柔相济”了。

 

  •   

正就是端正。“身法正者,身格端正,无所偏倚”。这就是说,头宜正直,虚虚领起,如以线牵引自然欲起。身躯不俯、不仰、不歪、不斜,手足、肘膝、肩膀上下相照,身桩自然形成“上下一条线”(百会、脊椎、会阴上下成一直线)和“无偏无倚、无过不及”了。身桩端正,则上下通达,气血运转就畅通无阻,不仅利于气沉丹田,而且利于腰脊旋转,还可以稳健身桩,不失重心。

 

  •   

连是连贯的意思。练习时从始到终,运劲如抽丝,绵绵不断如园环,丝毫无裂痕,处处无断折。劲是由外形表现出来的,外形的手、膊、足、腿、腰的运行转换也是如此。特别是转关时节,不仅要有承上启下之意,而且要有连贯无隙之形,着着势势自然紧密结合,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久而久之,“一气呵成”和“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的妙处,则亦不求而自得也啊。

 

匀就是均匀、匀称。练习时,姿势要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个别的例外——如金鸡独立,跌岔等), 

不可忽高忽底,如洪水波涛起伏无常。运行时不可忽快忽慢,须匀和而稳健。呼吸更宜匀和自然,紧密地

跟动作的上下、开合融为一体。姿势忽高忽低,运行忽快忽慢,自会引起气血动转的忽驰忽张,忽强忽

弱,从而破坏了匀和平衡,引起失调,以致影响呼吸发生紧促、松驰不正常现象。这样下去,不但无益于

身心的健康,而且有损身心,不可不引以为戒也。

 

 太极亦圆 太空浑圆


圆就是圆和。太空浑圆,空空无物而富有无限生机。太极乃无极而生。太极亦圆,内有阴阳之别,动静之

机。力的方向随圆弧运转,让外界捉摸不透,充满正反辩证关系。

太极拳是依据太空星球运转“阴阳”和“吐纳”等哲理而创造发明的,所以太极拳的运动也就离不开一个  “圆”字。从它的外形上看,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运动,从不直来直往,总是作圆环或弧线形运动,如太空中的行星——地球环绕恒星——太阳的公转运动。拳论说:“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圆,绝无直来直去”。直来直去则呆滞,屈伸迟钝而无弹力。圆弧运动则柔和自然,弹性自生。从内劲上看,腰脊旋转摧动四肢,螺旋缠丝,如行星——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产生了周而复始的阴阳,开合千变万化,自然形成气血协调、神志舒畅、四肢、躯干轻灵圆和,随心所欲。内外虽然有别,但从来不是分裂孤立的,而是“以意行气”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由外引内,以内摧外,内外一致,紧密配合,两者关系如此,不可顾此失彼,妙手高峰指日可攀矣。拳论说:“妙手一运一太极”。明确地说:太极拳的一举一动始终不离一个圆。

 

  •  

松就是放松、松驰。既然放松,当然就不能紧张。不是单纯指某一部分的放松,某一关节的放松,而是指周

身肌肤、骨节处处松开。太极拳架是以意为主导的,习练时,不仅要“骨节松开”,肌肉、皮肤也要松开,

更重要的是意识上的放松。一句话,就是周身放松,决不趁着就势,臆造做作,使肌肤、韧带、关节处于以

逸待劳状态。四肢、百骸由僵变柔,由硬变软后,运转也就轻灵圆和,弹性的爆发劲就会自然发生无坚不摧

的效果。但是,太极拳是讲究辩证的,松绝不是一摊子,没了形,而是松而有沉,不能懈。懈则浮飘,散而

无根,沉则轻灵稳固而有力,身躯形成上虚下实,胸空腹实的状态。

 

  •  

随是跟随、相随的意思。跟随就是上引下随,左走右跟,周身一体,“上下相随,一气贯通”。不能左行右

停,上动下滞,各不牵连相关。四肢百骸必须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和“一静百静”。形成规律后,就不致

产生顾此失彼,瞻前不顾后的现象了。拳论说:“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而中 

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周身相随,而后自通,达于“不假思索,不烦拟

议,诚不期然而已然”的境界了。

 

  •  

恒就是坚持,从不停顿。太极的深奥和乐趣必须长期坚持锻炼,逐渐领会而获得其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意亦在诲人“贵在坚持”。虽然要求我们每日坚持锻炼,但不能把它视为常规任务,可根据个人的身健健康。心情舒畅等情况来决定,可长可短,但每日不得间断。总而言之,每日锻炼,量力而行,不可过量。过量时,反损身心。当你有所领悟,觅得奥秘,那就乐在其中,欲释而不能了。

 

待续。。。

------------------------------------------------------------------------------------------------- 

以上整理的资料,有的是学习态度,有的是习练方法,因为练习瑜伽让我对太极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练习太极让我领悟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奥秘,更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太极瑜伽应该是我对这两个文化认知的结合,这种认知应该没有终点,每个阶段、每个过程、每次的感受都是智慧的积累,在练习太极和瑜伽的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将它们割裂、孤立的去看待,四年多的时间我将太极和瑜伽就这样相互、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所形成的一套取法于天地之道之有效的练习方法一直伴随着我和很多学生,相信会一直这样走下去。。

                            喜欢这个"永"字,我的80岁仍然会继续享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