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丈是什么意思:地球和地球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00:20

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教案之

基础工具篇 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课程标准要求】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设想出若干种办法,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能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地球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从数学的角度,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用于探索的精神,明确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过程也有一个过程,而且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肩负着继续探索的重任。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利用经纬网地位

【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

(2)知道经线与纬线的特点。

(3)能快速找到特殊经线和纬线。

(4)掌握纬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5)观察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形成数字地球的观念。

(6)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纬线与经线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2)能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与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经纬网的意义,增强创新意识。

2)试着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地理位置,增强探索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以及团结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2)半球的划分。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半球的划分。

(2)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考试大纲】

旧课程卷: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

新课程卷:(安徽省2011年考纲)

  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概要介绍高三总体复习思路,即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高三复习课。讲解和示范记笔记的方法。

新课教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

2、大小:

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板图,标示赤道半径、极半径、周长等。

二、地球仪

1、地轴  

2、南、北极  

3、纬线:概念、特点和重要纬线。

4、纬度: 概念和划分(画图讲解)

5、经线  概念、特点和重要经线。

6、经度  概念和划分(画图讲解)

小结:利用表格对比经线和纬线,主要从指示方向、长度、形状、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

教学活动:教学主要直观教学法推进,如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绘制多幅地球板图等等。

训练反馈:      

经纬度练习的三组练习:

练习一:写出ABC三地所处的东、西,南、北半球。

教学活动及学情反馈:这组练习随即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答案。其中一位同学把东西半球写错了。这证明东西半球的划分确实算是一个难点。纠正错误耗时很短。

练习二:

教学活动及学情反馈:这组练习共有四幅经纬网图,包括侧视图和俯视图。要求根据给定的经线度数,写出其余所有的经线度数。随即请四位女同学标注。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错误率高达百分之五十。错误的图主要是第二、三两图,给定的是160°、170°经度。这个数值挺有检测价值。不少女生无法正确把东西经度标对。这着实让人感觉很苦恼。原以为这帮复读生这部分内容不成问题的,复习课可以推进快些,直奔后面主题的,看来必须返工。于是灵机一动,又在黑板上画了三幅图,即练习三。

练习三:

教学活动及学情反馈:这三幅图均为俯视图,随即喊上来的三位同学标注仍然没能全对。看来,就教学的有效性来讲,我的这节复习课需要深入思考。

【教后反思】

经纬网知识要不要教?

“地球和地球仪”部分复习我预计用3-4节课完成。经了解,这帮复读生在应届高三均对此有所复习,有些可能缺少扎实有效的训练,学习习惯差且又缺少强有力督促的同学估计几乎很少做题。经纬线知识是解决地球运动、关照图、时间问题等必须的前提,是必须掌握的入门基础铺垫知识。不少文科女生,地球运动的题目几乎都读不懂,一问原因方知经纬线(网)判断都没有过关,抽象的、立体的、空间的很多东西无法想象。经纬线知识,尤其是经度的判读,没有过关,直接反映了复读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

经纬网知识能教会吗?

   经纬网知识的训练题多如牛毛,但具有合适梯度的试题罕见,现在比较新的高三一轮教辅资料,基本上以历年高考题和近几年模拟题为主,根本没有紧扣经纬网知识的基础的、常规的训练题。即便有了基础的常规的训练题又怎样呢?通过增加练习数量和练习频率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吗?若盲目增加训练量,依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判断,也可能会造成一种新形式的死记硬背,即熟能生巧,企求考试中遇到类似题目。空间思维能力强的同学对于这部分知识学习就是小菜一碟,你的经纬网图一画出答案就出来。而空间思维能力差的同学,需要思考较长时间,最后还可能得出一个错误答案。大班额的课堂中,教学的分层指导、因材施教真是非常无奈。

                         建构主义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吗?

  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未尝不是一种尝试?查阅《教育心理学——课堂之窗》(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建构主义的特点:(1)学习者以对他们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知识(2)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当前的理解(3)社会互动促进学习(4)最有意义的学习发生在解决现实世界任务的过程中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了“协助者”、“指导者”、“同伴”。对课堂实践的建议包括:(1)提供多样的教学实例和知识表征(2)把所有内容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3)不要过分依赖解释(4)促进高水平的互动

 

   参照建构主义理论,直观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必要的,我的原先以习题训练为主的课可以变成活动探究课,比如,把学生分组后,给他们提供篮球、西瓜球等,让学生们观察、思考、分析、表达,弄透经纬线的含义,说出经纬线的特点等等。直观教学法由实物图到立体图到平面图到抽象图,这种遵循认知规律的、逐步推进的教学应该值得尝试。但是这种方法在70来人的复读班操作性强吗?教室内拥挤不堪,学生水平层次不齐,考试压力很大,学生心态特别功利,复习备考时间有限,想想都觉得极不现实。于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直观教学法、活动探究法泡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