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sin1 2:袁剑:中国房地产多头利益集团正在瓦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2:37:39
袁剑:中国房地产多头利益集团正在瓦解 【 转帖: 三点   2012-01-03 10:02   只看楼主(-1)   淘股论坛 浏览/回复2000/18   复制分享 】 收藏 10 推荐4 加油券0/0

      袁剑:中国房地产多头利益集团正在瓦解
       
       (2012-01-02 18:36:28)转载▼标签: 杂谈  
       
         任何一位期望房地产价格下跌的人,只要愿意了解一下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力量对比,他一定会感到沮丧甚至绝望。
       
        
       
         左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力量
       
        
       
         在中国房地产巨大的泡沫游戏中,处于多头一方的,都是当今中国最为显赫的力量。在这些力量中,位列首位的是各级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官员政绩,还是地方财政及GDP的考量,中国各级地方政府都有最大的激励推动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膨胀。可谓中国房地产的死多头
       
        
       
         其中理由无非利益二字。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政府稍有政策松动,各级地方政府便“雷厉风行”,密集出台各种房地产刺激政策的原因。出于同样的理由,在2010年中央政府开始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时候,各个地方政府则是虚与委蛇,能拖则拖。今年以来,出于某种特殊的政治需要,虽然也有个别地方大员祭出住房消费税之类的举措,颇有一点对房地产泡沫大开杀戒的势头,但地方财政对土地泡沫的巨大需求使然,个别地方官员对房地产泡沫的特殊态度,至多能起到某种政治宣示的作用。可以判断,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一天不结束,地方政府就始终是推动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死多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现行的政治架构中,地方政府只享受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利益,却丝毫不承担泡沫破裂的责任,是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推动房地产泡沫过程中毫无顾忌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游戏中,与地方政府利益高度一致并结成稳固同盟的另外一只多头力量,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商。在这些房地产商中,虽然各有各的算盘,但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价格泡沫,泡沫越大,他们赚得越多,即便冷静如王石者,恐怕也不会与泡沫过不去。说归说,长远利益归长远利益,短期暴利毕竟不是坏事。至于泡沫破裂谁来兜底,地方政府尚且不顾,唯利是图的房地产商们又何须替古人担忧呢?所以,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采取诸如信息欺诈、游说政府等一切可能的手段,为房地产泡沫火上浇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一直以私营企业为主的房地产商队伍中,近年来杀出了一路黑马:央企
       
        
       
         由于在资金成本及实力上的特点,以及在人事上与中国现行政治架构的特殊勾连,央企的加入,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带来了重要的变数,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空前的软约束化。与一般的地产商不同,央企的管理者们,完全不需要为房地产泡沫的崩溃承担任何个人损失,短期的泡沫越大,对他们越有利。在所有的房地产公司中,央企最有动力推动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不止于此,今日央企的软约束已经远不止事后的免责,而更在于它们在事前对政策的游说,这种政策的游说也绝非局限在传统的部门范围,而是直及货币政策。任何资产泡沫,追根究底都是货币问题。影响货币政策,实际上也就影响了资产泡沫的源头
       
        
       
         去岁以来,中国一反其他新兴经济体逐渐紧缩之势,货币政策欲紧还松,态度暧昧,虽不能完全归于央企之功,但与它们对政策钳制显然也有莫大关联。放眼经济领域,最大的软约束,莫过于货币政策之软约束其结果自然是货币充斥,价格腾涌,全民买单收场。在一年多来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央企房地产异军突起,在泡沫面前全无惧色,频频刷新地王纪录,实在是其来有自。而这也正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特色之一。
       
        
       
         对于这些后起之秀,老牌民营房地产商们可谓亦喜亦忧。忧的是,他们可能挤占自己的市场机会,喜的则是,这些不要命的官商毕竟在市场摇摇欲坠之际,延长了泡沫周期,为他们壮了胆撑了腰。
       
        
       
         不过,如果仅仅只有地方政府、房地产商的做多热情,没有银行一边倒的信贷支持,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烈火烹油,日剧一日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银行业在靡费数万亿公帑救助之后,得以幸存。以迄于今,不仅市值独步全球,而且在风险管控、经营管理方面据说也已脱胎换骨。而最近几年我们看到的事实则让人忧从中来:中国耗资巨大的银行改革成果,很有可能是一个假象。中国银行业不仅业务高度同质化,其最终的责任约束,似乎仍然无从谈起。短期利益依然是那些调动频繁的行长们的最高利益。在利差收入还是中国银行业绝大部分利润来源的情况下,多放贷则多获利,于是,各大银行蜂拥放贷,一举而促成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信贷狂潮。
       
        
       
         但一旦周期翻转(现在看来,这种概率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中国银行业无疑又是坏账如山。这种悲剧在金融史中俯拾皆是,在中国更是十年前刚刚发生的故事。但短期利益所系,似乎没有人相信悲剧会重演,他们宁愿相信,中国的经济以及房地产将是历史上的特例。
       
        
       
         中国金融业乃是技术精英云集之地,本应在市场狂热之时表现得更为理性,但他们在近几年的表现,让人又一次看到了,泡沫的狂热会在何种程度上摧毁一个民族的理智
       
        
       
         不过,我不太相信中国金融业全是这般见识浅陋之人,我以为他们更加隐蔽的算盘是:反正银行也不是我的,最终大不了中央银行或者中央财政再次兜底(实际上是全民买单)。银行家个人的责任都可以归咎为所谓系统风险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只要宏观形势暂时不翻转,房地产短期内不崩盘,争先恐后放贷争取短期利润就成为唯一理性的行为,而那些审慎经营的银行看上去就更像是一群自以为是的书呆子。
       
        
       
         如此博傻,夫复何言。
       
        
       
         要而言之,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竞相向房地产业放贷,推动房地产泡沫的不断腾升,都符合银行家们的利益。如此制度约束,中国银行业不成为房地产的多头反倒可能是咄咄怪事。
       
        
       
         在中国房地产格局中角色最为微妙的是中央政府。由于中央政府对中国经济、社会负有广泛和最终的责任,他们对房地产的考量变得空前复杂,其处境也变得相当痛苦
       
        
       
         一方面,他们需要房地产拉动经济。另一方面,不断腾升的房地产价格所引起的广泛民怨却在不断升温,更为要命的是,随时可能破灭的房地产泡沫将彻底毁掉中国的金融系统并引发经济休克。这两种主要的厉害计算左右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其最终决策取决于他们这种计算结果。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很多年中,虽然房地产已经逐渐导致了系统性的民生问题,但其对中央政府的正面价值显然大于其负面价值。这也是中央政府尽管不断出台各种抑制泡沫的政策,但却始终不敢下重手的原因所在
       
        
       
         及至金融危机,出于反危机之需,房地产更是万千宠爱积于一身,中央政府不得不重新出台刺激房地产的各种政策。直到目前,中央政府的官方态度仍然是“保持房地产的健康、稳定”。
       
        
       
         在这一点上,素以坦率鲁莽著称的任志强先生的看法,的确相当精准。他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纠正媒体对中央政府态度的错误解读:政府从来没说要打压房地产,只是希望房地产价格稳定。任志强先生的话翻译一下实际上是说:别看中央政府叫唤得厉害,他们仍然是我们潜在的多头同盟军
       
        
       
         纵观近十年来中央政府在房地产上的作为,虽然表现摇摆,态度暧昧,但如果将其归于多头一方,虽不中亦不远也。
       
        
       
         有趣的是,中央政府这种反反复复、投鼠忌器的政策表现,不仅没有抑制住房价,反而造成了广泛的错觉。在这种错觉中,中央政府的政策是唯一能够左右房地产价格的因素,所有的下跌都是中央政府的打压政策而不是市场本身的力量所导致的。于是,房地产投机者与市场的博弈变成了他们与中央政府的博弈。
       
        
       
         不幸的是,中国房地产的投机者们早就看透了中央政府的底牌:出于GDP的需要,中央政府即便暂时抑制房地产投机,也不会将房地产往死里整。所以,一旦中央政府出台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政策,投机者们则祭出托字诀,坐等中央政府的下一次妥协。在这样一种意志的较量中,过往十年的记录表明,形形色色的市场投机者们几乎完胜。在这个意义上,中央政府屡次房地产调控实际上起到了某种相反的助涨作用并延长了泡沫的时间。
       
        
       
         在过去十余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以及那些拥有大量低成本住房的各类、各级官员,结成了一个相当稳定的多头利益集团。而唯一能够与之抗衡的中央政府,实际上也一直受制于经济增长之紧箍咒,屡屡臣服于这个集团
       
        
       
         所有的多头力量都已满仓入货
        
       
         反观空头一方,仅仅只剩下那些尚未首次置业的年轻人以及进城的农民工了。这个阶层在中国目前的政治格局中,几乎可归为最弱势之列,其政策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这种力量与强悍无比的房地产多头相搏,无异于以卵击石
       
        
       
         而即便是这些人,一旦他们买房之后,他们就会立即转变为多头一方。毕竟,又有谁愿意自己的资产缩水,甚至变成负资产一族呢?
       
        
       
         如此看来,除了那些在现行房价下已经彻底沦为看客的潜在购房者之外(颇有创意的中国房地产商们为他们发明了一个颇具羞辱性的别名:刚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净多头格局。所有的利益主体都坐等某种神秘力量推动房地产价格不断泡沫化,从而从中渔利。以这样的力量对比,不少人可能真的相信:中国的房地产真的会涨到天上去
       
        
       
         然而,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当一个市场全部都转变为多头的时候,市场实际上已经处于高度危险之中。换言之,市场反转的时候可能越来越近
       
        
       
         其中道理非常朴素:所有的多头力量都已经满仓入货,再也没有新的资金可以推动价格继续上涨。当那些刚需们被迫追涨蜂拥入市的时候,中国房地产的多头力量正在逐渐被耗竭。在这方面,迹象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
       
        
       
         有数据显示:中国的首次购房者的年龄正在快速降低。在北京,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已经下降到27岁。这个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水平的数据表明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购买力正在被迅速耗尽。当很多被认为不该买房的人都在买房的时候,难道不是一个牛市接近终点的有力证据吗?这就正如当不该买股票的卖菜老太太都在买股票一样,将被熟练的投资者视为市场噩耗。
       
        
       
         顺便要提到的一个信号是,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最为决绝的空头——一位叫“牛刀”的先生,最近也已经向多头投降。开个玩笑,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将牛刀先生视为市场一个灵敏的反向指标。
       
        
       
         多年之前,我的一位朋友在谈到股票市场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相当有趣的比喻:市场必须有摩擦力,如果失去摩擦力,市场就会飞出去。而飞出去的结果就是重重地跌落。从这个视角观察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房地产商以及形形色色的投机者们万众一心、合力做多的2009年,与之何其相似乃尔?2009年的中国房地产难道不是真的飞出去了吗
       
        
       
         一种看上去不可一世的力量,毁灭他们的往往是他们自己,世事如此,言之可叹。
       
        
       
         牛市终结之年
        
       
         凭借逻辑上的证据(包括中国房地产的空置率、自有住房率、租售比、房价收入比,尤其是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前景)以及市场经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房地产在2009年的放量暴涨,已经耗尽了这个市场绝大部分多头力量。这一年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长达十二年牛市的一个终结之年
       
        
       
         而当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种种表现,不过是其在顶部的最后挣扎。接下来的将是一次漫长的、惊心动魄的下跌。
       
        
       
         如果你想知道那会是什么景象,2008年中国股票市场就是一个标准的蓝本。
       
        
       
         鉴于中国房地产价格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严重透支程度,在我看来,中国房地产几无软着陆的可能,而很有可能是一场雪崩
       
        
       
         在论述人类的农业及畜牧业革命时,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不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人类由此获得了一种美德,人们已然认识到:“他们无论怎么饥饿,也绝不能吃光种子或杀掉为他们提供奶水和补充畜群的母牛、母羊和母山羊。”而中国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似乎已经根本背离了这一文明得以延续的美德
       
        
       
         在牧场被啃光、只剩下那些凶猛的动物的时候,猛兽之间的相互撕咬就可能成为它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这大概就是所谓市场的力量。目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这样一场战争的边缘。
       
        
       
         2005年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房地产套牢中国》,意思是说,房地产作为一个奇特的行业,已经将中国的强势利益集团紧紧捆绑在一起进而也将中国经济的命运捆绑在一起。5年多过去之后,这种捆绑不仅不见放松,反而更加紧密(我相信已经有人透不过气来)。
       
        
       
         如果说那个时候这还仅仅是一种趋势,那么现在房地产可能已经真正套牢了中国。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死结。不过,西谚云: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国房地产的死结也会因为利益的分野而被打开。
       
        
       
         天平正在向另外一面倾斜
       
        
       
         如前所述,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取决于房地产泡沫给他们带来的价值。不用我算,在前面十余年,房地产给中央政府带来的正面价值远远大于负面价值。但此一时彼一时,眼见泡沫愈大,金融愈危,民怨愈盛,中央政府的算盘就可能打得不一样了。
       
        
       
         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房地产拉动经济的作用虽然仍不可小觑,但也不是完全无法替代,比如多建廉租房,也同样可收拉动经济之功,况且在经历十数年的高速增长,自有住房率已经接近90%的情况下,房地产究竟还有多少拉动经济的潜力实在令人存疑。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所引发的政治信任以及所带来的政治损失,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
       
        
       
         显然,利弊权衡之后,天平正在向另外一面倾斜。我的判断是,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正在从最初的积极鼓励到前几年的被动支持,开始转变为今天的中性。用官方语言表述就是,“保持房地产的健康、稳定”。在2010年,中央政府在年初及9月30日连出重手抑制房地产价格,即是这种态度转变的明确信号。虽然我也相信中央政府态度仍然可能出现反复,但随着房地产泡沫日长夜大,这种概率会越来越小。与此相反,坚决抑制的概率却变得越来越大。投资之大势者,此之谓也。时移世易,房地产曾经稳如磐石的多头利益联盟显然已经出现裂缝。
       
        
       
         不过,在我看来,中央政府的态度并不是决定房地产走势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资产泡沫说到底都是货币现象。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相当有把握地判断,中国房地产泡沫已经走到尽头,处于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上。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于反危机之需,敞开货币闸门,货币供应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数据是:中国M2与GDP之比已经达到180%,远远超过美国的60%,广义货币的总量M2在2010年8月份达到68.7万亿元,竟然超过美国10万亿元左右。如此洪水猛兽般的货币态势,难道我们还能指望货币政策继续扩张吗?虽然,疯狂的货币扩张在美国似乎没有引起通货膨胀,但不管美国、日本如何,也不管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哪些我们不知道的变化,作为一动而关乎天下社稷的政治家,货币供应与通胀之间关系的传统训诫,恐怕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
       
        
       
         显见的事实是,中国的CPI正在以超过所有预测者的速度逐月攀升。温家宝总理10月初在接受CNN采访时,明确将腐败及通胀列为威胁政权的两大因素,实际上已经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趋势。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迹象是,中国领导人似乎已经准备接受更低的GDP增长速度。这显然意味着更加稳健和更加审慎的货币政策。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中国货币当局出于某种短期的政治利益而变成亡命之徒,更加疯狂地开动印钞机。但果真出现那种情况,讨论房地产恐怕已经没有必要了。
       
        
       
         空头就要出场了
       
        
       
         明乎此,我们就能明白,从今往后,中国的货币政策将逐渐趋紧,甚至在某些时候会骤然收紧。渐紧是大趋势,剩下的只在于程度及速度。于此,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趋势已经基本清晰。在这里,那个一直沉默和隐身着的空头就要出场了。
       
        
       
         在整个房地产的泡沫游戏中,似乎从来就没有明显的受损者,只要房地产上涨,所有房地产的参与者几乎都能获利,所谓多赢格局,莫过于此。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或许正是由于这种考量,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放言:房地产下跌对谁都没有好处。(顺便说一句,这是我听到的关于房地产最无知的判断之一)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天下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事实上,房地产泡沫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全民货币购买力的损失来支付的。为了人为延续泡沫而放任货币滥发的今日中国,情况则尤其如此。以全民货币贬值为代价向某些特定市场主体无偿支付暴利,这种游戏无论如何是难以长期持续的。
       
        
       
         当市场投机者们察觉并确认,市场最为重要的多头开始转向以及货币政策将真的开始从紧的时候,市场的螺旋式下跌就开始了。房地产市场的各类投机者们,一直被媒体妖魔化为一种可憎的形象,但实际上他们是一种中性的力量,涨时助涨,跌时助跌。他们从来不站在任何人一边,也从来没有所谓长远利益。人们或许很快就会看见,他们是如何怀着惊恐的心情摧残他们昔日的多头同伴的。
       
        
       
         一场相互践踏的熊市大幕,正在拉开。中国房地产——这个曾经催生过无数富豪,吸引了无数聚光灯的销金之窟,很快就会上演一幕剧情完全相反的戏剧。与这个剧情对应并作为背景的,是中国经济政治的又一次艰难转型。
       

【 · 原创: 绵柔   2012-01-03 10:28 只看该作者(-1)  】       房地产这事太简单了。按现在汇率,按现在房价,我们沿海城市户均资产轻松超过300万人民币(美国户均资产)的家庭数量太多了,而人均GDP,人均资源量,各类数据都不支持这种现象。
       [淘股吧]
       所以不是我们的房价存在泡沫,就是我们的汇率出现了问题。其实两者需要一定折衷。汇率上,人民币贬一下,房价上,大中城市房价跌一下。
       未来人民币贬值的需求是主动得缓慢得有战略得释放,还是被动得一次性的暴烈得释放,才是经济问题的根本矛盾。释放的方向是难以改变的,美国狡猾得很,他们明知人民币高估,却要求人民币升值,这样,你起码不敢让人民币主动贬值,丧失了良机,最后如果一次性矛盾暴发的话,那就是经济崩溃,造成97年东南亚危机式的外资入场机会,就象08年底我们的股市对投资者的机会一样。
       以上是2007年我就发过几次贴子讲的东西。经济学就那么一点东西。
       还有一个问题,是农民土地产权明确,这是未来一次货币增加的过程。至于农村集中居住的建设,老房子拆迁造就很多地方一次性拆迁赔付按货币量上百万一户的机会,也是一个货币增加过程。
       未来人民币贬值与居民存款增至200万亿,可能是十年内的事情。这可能也是我们投资的方向。按现在格局,货币量增加无法停下来,只有靠外部环境倒逼,结果就是一段时间的经济困局,如果时间太短,释放过快,就形成大的危机。【 · 转贴 三点   2012-01-03 16:08 只看该作者(-1)  】       鲁政委:
       假期在家读J.Frankel的paper,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规律:美国大致每10年就要揪出一个国家来让它的货币升值:2005年,中国;1993年,韩国;1985年,日本;...故事的结局:韩国,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日本,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中国,等待我们的是2012...转两个文章 【 原创: 绵柔   2011-11-09 23:08   只看楼主(-1)   淘股论坛 浏览/回复338/0   复制分享 】 收藏 3 推荐1 加油券0/0

      林毅夫:2030年中国人均收入是美国一半
       [淘股吧]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昨天在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有望在未来20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可望达到8%以上。 
         林毅夫说,203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到时中国人均收入可及美国的一半。
       
         相同经历 曾发生在日韩身上
       
         林毅夫说,相同的经历,发生在1951年的日本、1977年的韩国以及1975年的中国台湾身上。
       
         而上述提到的国家和地区都在接下来的20年内迎来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51年至1971年之间,日本的经济增速达到9.2%,韩国在1977年至1997年间的平均增速为7.6%,而中国台湾地区在1975年至1995年间的平均增速则达到8.3%。
       
         林毅夫同时指出,全球经济虽然开始复苏,但仍然疲弱,投资回报不稳,风险仍然比较高。中国对于发达国家的外贸顺差将在未来出现不可避免的下降,中国的经济将由外需主导逐步转向内需唱戏,这对中国来说,挑战不小。
       
         林毅夫提醒说,当大多数人都在说需要提高内需的时候,还要小心处理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因为后者对于工业的改造升级、发展绿色经济等至关重要。
       
         谈及日本地震,林毅夫表示,日本地震对经济会带来短期影响,首季日本经济或会回落,但相信长远影响不大,灾后重建需求将带动第二和第三季的经济。
       
         收入分配 仍是中国目前最大挑战
       
         林毅夫认为,中国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收入差距和技术差距,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的后发优势所在,而中国大陆在30多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政策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是十分相似的。
       
         他指出,收入分配仍然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挑战之一。林毅夫沿用他多年来的说法称,中国需要有实质性的改革动作。
       
         “这是个长期积累的问题,也是体制问题。改革要坚定,也要加大力度,但成效应是逐渐的。同时应该看到,近几年的情况还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低收入人群的工资近几年增长较快,这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会起到积极作用。”林毅夫说。
       
       
       
       
       
       
       
       
       黄亚生:中国本应该人均收入1.5万美元
       在北京友谊宾馆一层的咖啡厅里,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黄亚生教授在谈到中国很多地方发生的拆迁纠纷时,似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他的感觉,思考片刻后,他选择用"amazing",而在接下来我们大约一个小时的谈话里,他又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个英文单词。
       
         Amazing,在英文中更多地用来形容令人惊叹的事情,在我看来,它很适合我们谈话时身处的这家酒店,至少在它建成时的上世纪50年代。这家号称亚洲最大的花园式酒店由中国现代最优秀的建筑家梁思成设计,并以其恢宏的规模和独特的中国味道被载入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册》。"友谊"两字透露出它在当时所要招待的对象在京的苏联专家们,今天,这家国有的酒店已对所有人开放。
       
         然而,黄亚生在使用"amazing"这个词来形容中国时,并不仅仅是赞叹。因为当他用它来形容自己对制度的缺陷、有些国民的愚钝以及某些精英的荒谬等话题的看法时,语气所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不解和遗憾,虽然他谨慎地将"amazing"翻译成语义色彩比较中性的"不可思议"或"不可想象"。
       
         除了像黄亚生这样的外籍人士,如今友谊宾馆的客人主要是那些来京旅游或办公的国人,三十多年来的经济权力释放,让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人迅速积聚起了可观的财富,也有机会享用以往外宾才能专享的服务。落座不久,刚刚还人影稀落的咖啡厅渐渐拥挤起来。人们衣着考究,但交谈的方式让人感觉这里似乎不是一座四星级酒店的咖啡厅,而是一家普通的中式餐馆;每当隔座那位拿着手机打电话的男士的爽朗笑声响起,我都不得不把录音机放得离我的采访对象更近一些。
       
         上一次见到黄亚生是两年前,2009年的8月,次贷危机发生整一年。当时,中国经济在政府采取的强力刺激政策下,率先出现复苏的趋势;而美国政府仍然被瘫痪的金融体系和高失业率拖得焦头烂额。2010年整整一年,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成为国际上最热门的话题,一种声音认为,历史的终结也许不是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而是以国有企业、强势政府以及儒家文化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面对依然强劲的GDP数字,那些对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驱动经济的做法抱以忧虑的学者不得不尴尬面对乐观者的嘲笑。
       
         黄亚生即是如此。明确对中国经济表达悲观态度的他也常常因此被他的西方同僚们称为"黑马"。其实在危机之前,黄亚生就对中国经济表示担忧,他认为虽然当时的GDP增速已达到11%,却是极为脆弱的,因为它受外需制约的程度相当严重。而在危机发生后,黄亚生从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中看到了更大的风险,"如果中国还是像过去那样子,只增加供给,而不去实行制度上和政策上的调整以促进消费内需,转变成消费型的经济,以后不可避免会产生生产过剩、泡沫破灭。任何政府都不能强迫老百姓消费。所以我对中国以后一年、两年的经济走势非常担忧。"
       
         而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急速攀升,这样的忧虑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同样的,关于"中国模式",他的观点和两年前相比仍未改变,那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并不独特。无论是中国的成功经验还是发展困境,都不是中国特有的,都可以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身上找到影子"。实际上,早在他于2007年起笔、2008年写就的那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里,这一切都已经被讨论过,他的结论也早就得出: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和原则与西方体制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我们有的只是"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实现那些普世原则。
       
         然而,在黄亚生看来,在中国一些东西过于有"特色"了,甚至会让任何一个身处现代社会的人觉得"不可想象"。他强调自己是一位温和的学者,不支持全盘西化,也不支持"休克疗法"。他希望中国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走回头路,即使慢一点。但他认为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政治体制改革,因为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正在受畸形制度和特权阶层的侵蚀。
       
         他半开玩笑地说,"可能是因为中国老百姓的心理太强大了,对制度的要求很低,总觉得自己能适应,所以几千年就在同一制度的圈子里转。"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黄亚生最近都在忙一个新的调查项目,"我现在开始研究人,以前研究制度、政策,但是我觉得应该更多去注意一下人力资本的心态,甚至心理,看看一种特定的体制到底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进而如何影响他的行为。"
       
         “中国模式”有误导性
       
         经济观察报:最近大家都在谈"中国模式",但对于"模式"是什么每个人说的都不同,比如你侧重于历史的方向和普世价值,另一些人则侧重于经济或政治的运行和治理方式,大家争论的焦点好像不一样。
       
         黄亚生:我觉得还是有真正的争论的,说白了,就是竞争性的资本主义制度优越,还是受国家管控的、有很强的社会主义烙印的制度更加优越,这是一种理念上的争论;从时政角度,中国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样的辩论很有意义,因为金融危机以后,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近年来的成功以及躲过金融危机是因为政府和政党制度起了强大的作用。但我很早就提出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在这三年中造成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通货膨胀、效率的损失以及大的投资项目造成的巨额负债。不仅是四万亿,加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举债,数字很惊人,如果把这些算为公债,那么中国的政府负债很可能高于美国。美国的政府负债虽然在金融危机后增加了,但私人负债减少了,所以国家整体负债并不是很高,所以我对美元非常有信心。
       
         国外投资者对中国的态度总是很极端,因为他不了解情况,不是过于乐观,就是过于悲观。过去他们觉得美国就要崩溃了,中国马上会变成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但现在你看,"中国概念"也就维持了不到一年,现在基本上是全军覆没。成功的方面,中国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失败的方面在其他国家也都能看到影子,所以严格来讲没有什么"中国模式"。
       
         我最近刚去巴西,跟那里的学者讨论"巴西模式"。这个国家有段时间GDP增长达10%,也有一个强大的政府。1970年代,遇到西方的石油危机,和2008年情况很像,巴西采取了"国进民退",从此以后一直到2003年左右,巴西经济一蹶不振。中国跟巴西相比有一些优势,教育水平、中国人的创业精神,还有一个是中国有大量的外资,所以中国可能不至于达到巴西的地步。
       
         但是中国并不需要达到GDP2%才证明失败,只要回落到5%-6%,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从数据来看,即使是"文革"期间,中国的GDP增长也是3%-4%,现在有这么多的外资、外贸,这么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30年高度增长的基础,增长却只比"文革"时快50%,并不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中国现在本应该达到人均收入15000美元,东亚国家除了朝鲜和中国,都是1万到2万美元,我们现在却只有4000美元。所以,我们的经济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贫穷经济,虽有增长但是经济水平还是很落后的。
       
         经济观察报:你是说"经济繁荣"这个词不太适合用来形容中国这三十多年?
       
         黄亚生: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成就,我觉得更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经过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中国现在还有一亿农民没地、没收入、没有低保?在中国,微博上动不动就爆出有自焚的,甚至一家人集体自焚,我每看到这种消息,就像看到原子弹爆炸的新闻一样,但是好像在中国,自焚、拆迁什么的就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而已。
       
         可能是因为中国老百姓的心理太强大了,对制度的要求很低,总觉得自己能适应,所以几千年就在同一制度的圈子里转。我们古代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现在经济却搞成这样,哪里要拆迁,推土机就过去,甚至调动警察,这真是很amazing的事情。不用说在美国、欧洲这样法治完备的地方,在任何一个文明的现代国家,这都是不可想象的。
       
         经济观察报:那么,中国未来的模式是?
       
         黄亚生:我不是特别在乎什么西方、东方,一个中国农民有地种,财产受保护,劳动果实他能享用到,然后天天早晨起来说这是西方模式,你说会吗?根本不会,反而是精英们天天在说,这是他们西方的,那是我们东方的。但他用来在网络上写下这些观点的电脑是谁创造的,软件是谁创造的?你用的所有现代科技的东西都是西方的。西方的又怎么着了,我为什么要在乎这种东西呢?第二,如果让中国人民自己去尝试,我相信他最终选择的结果跟西方模式也不会差得很远,他肯定要搞一些契约、一套互相监督的东西出来。这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第三,如果按照所谓的"中国模式",中国地图上的很多省份和区域都要划掉,台湾、香港不应该是中国模式的,温州不应该是中国的,广东大部分都不应该是中国的,因为它们的私营经济的发展完全都是依托西方或类似西方的模式。很多人一提西方,就像吃了苍蝇一样,这非常奇怪。有时候和人辩论,对方会说你这观点是西方观点,我听了就想,西方观点又怎么了?他在讲这话的时候,头脑中就有一个判断,因为你是西方观点,这本身就证明你是错误的,但西方观点和对错有什么关系呢,一种观点至少要通过辩论才能知道是对是错吧。
       
         经济观察报:说你是"华盛顿共识"的拥护者是误解吗?
       
         黄亚生:不是,方向上我是支持"华盛顿共识"的,但不是一定一步到位,要考虑中国特色,考虑中国人能接受的程度。有人常常挂在嘴上的是,西方的民主和市场发展经过了几百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承认这是漫长的过程。因为我承认这是漫长的过程所以我认为你要赶紧动手,快点做。漫长的过程不是你推迟的理由,反而是尽快开始的原因。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经济、政治改革,并不是一下子就要全部市场化,全部民主,只要往那个方向走就行,但是我的判断是,现在在走回头路,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
       
         经济观察报:这个时候提"中国模式",是不是也很严重,因为它带有很大误导性?
       
         黄亚生:肯定是,因为它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而不是普遍性。从静态上来讲是"中国模式",一党执政、国有资产,但从动态上看都是"华盛顿模式",大家不看变量只看常量,是非常错误的思维方式。
       
         "转型"已经变成一种口号
       
         经济观察报:经济发展对制度演进没有作用吗?
       
         黄亚生:我觉得没有本质上的作用。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会改善政治体制的质量。但如果我们用腐败作为衡量体制质量的一个指标,那我相信大部分人会认为中国现在比以前更腐败了。没有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本身不会自动提高体制的质量。比如上访、冤案,二十年以前没有这么多,八十年代冤案都是文革遗留。在中国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当中,有一种特别普遍的看法,那就是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生计是有矛盾的,贫富差距必然要加大,才会有经济发展。作为精英这样振振有词,也是我所不能想象的。没有任何统计证据来说明这个观点,我所知道的正相反,贫富差距不大的国家发展是最快的,而贫富差距非常大的国家在经济上一塌糊涂,拉美就是这样。这就像说一个家庭要挣钱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代价,就是孩子得饿肚子,多奇怪的逻辑。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家庭有人饿肚子那就说明它的经济模式失败了,不管它能挣多少钱。
       
         经济观察报:中国政府近些年来经常谈"转型"。
       
         黄亚生:对,现在某种程度已经变成一种口号,做什么都叫转型,都叫改革,但实际上很多是反改革的,是逆转。"改革"在中国好像已经变成一个很高尚的政治目标,包括"可持续发展"也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我们过去投资在钢、煤、铝、水泥上,现在还是政府来做,只不过投在新能源上面。大举兴建节能城市本身就是浪费,中国现在是城市过剩,大城市人口密度是全世界大城市人口密度一半都不到,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城市,增加人口的密度来节能,为什么还要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建一个新城?政府提改革、节能,都是要保持、加强自己的权力,这个不改,中国不会有真正的经济起飞,不会有普惠式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有很多富翁,是因为人口基数比较大,绝对数字上看比较多。如果经济增长每年8%、9%、10%,回报都给了人口的1%,当然有巨大的财富效应,但这本身是错误的。对于一个亿万富翁来讲,多给他一万块钱没有任何意义,但对于挣一万块钱的人,再给他一万块钱不得了。经济增长应该是普惠的,应该有穷人的收入增加,中产阶级的崛起,有没有富翁是次要的。西方投资银行经常将中国消费奢侈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指标。中国总体家庭消费只占GDP35%,而奢侈消费却成为世界第一、第二,我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崩盘的预兆。
       
         经济观察报:也有人说,改变目前以投资为主的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很可能面临停滞的风险,会像日本在九十年代那样,失去整整十年。
       
         黄亚生:我不认为。咱们先研究一下日本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日元升值,这没有数据支持。日元升值以后做得最好的公司都是出口的公司,而受到打击的恰恰是那些针对内需、没有竞争的企业,包括服务业、银行业。我们担心人民币升值后出口企业受影响,有一定道理,但不用过于担心,出口企业都是私有企业,自己会努力想办法消化。另外,中国和日本一个巨大的差别,就是中国人的创业精神。日本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就像一潭死水,这在它落后的时候是一种优势,它要奋起直追,目标非常明确,国民团结一致共同去追赶这个目标。但在它已经赶上的时候,就得有一个新的目标,而新的目标、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东西,如果人和人想的都是一样的话,是产生不出来的;肯定是那些人种不一样,思维方式又非常不一样的国家能产生创新,美国就是这种国家。中国虽然教育体制和政治体制都非常固化,但中国人的思维还是比较灵活的,你看微博上各种各样的言论都有;另外中国人性格很强韧,他要创业,去解决他自己的问题,这个日本是没有的。所以我不觉得中国会像日本那样停滞十年,但停滞一年、两年会不会?我觉得是很有可能的,因为现在这种严重依赖于投资的方式,GDP早晚要低下来,硬着陆,中国的经济起伏比印度大很多,从10%降到6%,绝对有可能,而且在我看来是肯定要发生的。关键是经济滑坡的时候,还能不能维持社会、政治的稳定?这是一个问号。
       
         扶持国资是最差的选择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在过去的三年里,国资、外资、民资三种力量在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黄亚生:国资肯定是在壮大,而且国资的定义,还包括那些不是百分之百国有但和政府关系很好、生意只靠政府的企业,虽然它们本身是私有,但实际上是国家资本的附属物。而且从最近的支付宝事件来看,政府还是在限制民营和外资的。我比较高兴的是过去这五年,国家对外资政策有所调整,比如说内外收入税率的统一。但像现在这样限制外资,强迫外资转移技术,是没有效率的做法。金融危机以后又加大了扶持国资的力度,某种意义上来讲还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个时候的国家对外资的政策虽然挤压了民营企业,但起码扶持了外资。扶持国资是最差的选择。没有竞争,挣多少钱都是垄断利润,没有任何意义,这些国有企业如果放开的话,我想它一天也做不下去。它对国家的税收贡献也是来自于国民为获得垄断产品所付的高额代价。更严重的是,垄断企业拿走大量的资金,你想创业就没办法了,所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实际上都是外资通过协议在控制。你要知道中国互联网的成功多亏了有外资,中国国有的金融机构有几家支持过创业型的企业?
       
         经济观察报: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最近几年有成长吗?
       
         黄亚生:我们的"中国实验室"每年做16个项目,为中小企业家提供咨询,帮助它们做商业计划。通过接触,我发现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做到一定规模后,中国的企业家都越来越重视管理,越来越重视公司制度的建设。
       
         对于民营企业,主要还是要改变它的整个生存环境。如果是一个非常健康、法制的社会,它的行为就会改变,会加强在管理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来赢得竞争。那些所谓"野蛮"的生长方式,如果我处在同样的位置,在同样的环境下,可能也会做。
       
         经济观察报:你对马云转移支付宝股权这件事怎么看?
       
         黄亚生: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件事就像那个"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协议控制是一种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界定的非常模糊的架构,但是中国很多互联网企业家,都得靠这个东西,他们当然希望保持,但马云把这个东西捅了出来。你可以批评马云缺乏契约精神,但我觉得更应反思经济制度本身。首先如果不限制外资,我干嘛需要你协议控制;其次国家政策对外资好像想吸引又不想吸引,模棱两可,对协议控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协议控制的风险通过支付宝事件暴露出来,将影响所有想去美国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基本上把它们的路给断了,因为美国的监管机构要保护本国投资者的利益。所以无论是民企还是外资,利益都是受损的。
       
         牌照就是一种控制,不管是第三方支付所属的金融业还是互联网媒体,这和金融安全、国家安全没有任何关系。而政府之所以默许而不是公开地认可协议控制的存在,或许是要寻求更深层次的对企业的控制,可能是运营,也可能是言论。
       
         经济观察报:最终还是回到这个问题上——不想放弃做大政府。
       
         黄亚生:根本不想放弃,这个大前提不能改。但微观的调整怎么也调不出大的怪圈。政府的治理观念还是诉诸于道德约束、孔夫子的那套,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已经破产的思维方式。两千年都没有成功,为什么你认为现在能成功?而明明有其他成功的模式,为什么不去走?
       
       
       
       
       本人观点:中国80后与美欧80后的劳动素质与价值完全一样,中国产业链也较完整,就业机会充分。80后受过教育现在的收入己非常高。2030年,占有中国市场,就相当于占有三分之一世界市场。所以很多东西可能是惊人的。我只祈祷一点,正如吴敬链先生所讲,利益既得阶层,请一定要有大局观,把中国推向现代政治文明与市场经济的方向(吴说除了这个,还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毛时代,文革式,一个是新民主主义),融入世界。如能这样,我们将拥有1980年到现在美国股市一样好的黄金机会。投资的板块机会很多,不需局限在一二个,消费也罢,网络也罢,物流也好,非常多样化,但投资构思应该考虑以上这些因素,一个奥特曼,创作者说价值800多亿人民币,一个变形金刚,年流入10亿美元,一个康师父,在中国一年能赚30亿,一个娃呵呵,能百亿一年。。。。。
       
       过程是反复的,博弈是私人的充满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