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冰冰阿里学院:人 为 什 么 会 怕 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4:49

人 为 什 么 会 怕 死?

            ——揭示“死亡”恐惧及一般恐惧心理的生理基础

                                      作者:赖博理

业余研究方向:哲学、自然科学理论、历史

作 者 邮 箱:Library0827@163.com

 

【本文摘要】死亡恐惧的物质基础可能是人脑深处的信息子——记载思维信息的分子载体。当“死亡”信息子所带的负电能达到了一定的强度时,就会使人对死亡产生恐惧感或怕死。然而,若其它负电信息子的电值超过“死亡”信息子时,主体就会轻视生命并常常采用自杀的方式来摆脱痛苦。但若是一个正电信息子的电值超过“死亡”时,主体也会蔑视死亡并轻易地拿生命去冒险。因此,提高“死亡”信息子的负电值将有效地防止人们自杀和冒险。对我们宝贵的生命而言,死亡恐惧不但是需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所要努力避免和消除的是“过度的死亡恐惧”心理,而不是“死亡恐惧”心理。

人生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快乐和幸福,在日常生活中,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多地维持一种愉悦、乐观或正面的心情,但在人的一生之中,我们的内心世界却总是不时有一些较强烈的负面心理现象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使我们的幸福生活大打折扣,它们就是各种各样的恐惧心理和恐惧症,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对“死亡”的恐惧。

但在我们深入探讨死亡恐惧的生理或生电基础之前,先来看看一般心理恐惧的规律和特点。所谓恐惧症就是主体对某种物体或某种环境的一种无理性的、不适当的恐惧感。一旦面对、甚至只是一想到这种物体或环境时,恐惧症患者就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恐怖感,以致他们会千方百计地躲避这种环境,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无法逃脱。其实,人类很早就意识到恐惧症的存在,大名鼎鼎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曾给一名病人下过诊断:“他对演奏长笛的女子感到莫明恐惧。只要听到她吹出的第一个音符,就会吓得打哆嗦。”

诱发恐惧的对象无奇不有。美国出版的医学术语词典附录上,有关恐惧的内容共洋洋洒洒6大页约400项,其数量还在持续增长。据统计,世界上8人中就有1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症。恐高,害怕屋门紧锁,甚至还有人听到雷声、看到微生物、尖利物件、极光、仰望星空等都会战栗不已。蜗牛、殡仪用品、白云、月亮等等任何对常人来说司空见惯的东西,都有可能引发恐惧。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恐惧症是精神分裂症的体现。然而,目前来看,恐惧症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疾病,大多数患者并无精神分裂的迹象。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称之为“聪明人的愚蠢想法”,因为,罹患恐惧症者以知识分子居多。它与精神分裂症不同,并不会改变个性,也不会伴随其他精神异常。谁也无法无法确切知道诱发此病的真正原因。

最新的研究成果

目前生理学家们认为,恐惧心理的生理机制可能与大脑中的杏仁体受到刺激有关。最近,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伊丽莎白·费尔普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杏仁体在恐惧认知和消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而腹内侧额叶皮质层则对维持恐惧的消除过程有重要作用。总体来看,恐惧感的产生主要经过以下的过程。

假想你晚上睡觉时,忽然听到附近有怪异的声音。接下来,你的脑部会发生一连串变化:脑部会接收到声波的信息,转化为脑部能理解的语言,告知你进入警戒状态。这一连串变化发生的路径是耳朵到脑干,再到丘脑。

至此,路径分为两条:一条是“羊肠小道”,通到杏仁体与邻近的海马回;另一条是“康庄大道”,通到颞叶的听觉皮质进行声音的分析与理解。人脑的重要记忆库存海马回很快地将这个声音与以前听过的声音做对比,并将这几项假定传送给杏仁体做进一步对比。如果结论令你安心,你的警戒状态不会持续升高;如果你仍觉得无法确定,杏仁体、海马回与前额叶皮质之间的另一条路径会使你陷入不安;而如果进一步地分析,仍然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杏仁体便会发出警讯,激活下视丘、脑干与自主神经系统。

在这种时刻,杏仁体作为脑部主要警示系统的优点表露无遗,它会继续导演一连串的变化:指示脑干细胞让你脸上露出害怕的表情,使你变得紧张而易被惊吓;将正在进行但不重要的肌肉活动僵凝住,加速心跳,提高血压,使呼吸变缓。同时,杏仁体会与海马回联手指挥,使注意力集中在恐惧的来源,让肌肉进入备战状态,让眼睛专心注意一切危险事物。

太多的疑问

国外的上述这些论述虽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恐惧理论,但它离我们要真正认识和解释恐惧本质的理论还相去甚远。因为,这些理论并不能具体说明在“杏仁体”被刺激之前,大脑的“记忆库存或信息库”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如到底是那些信息及什么性质的信息参与了其中,而正是这些情况才是恐惧发生机制中最重要的环节。

比如,当我们看到了一条毒蛇到产生恐惧感或到杏仁体被刺激这段时间里,大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物理化学变化呢?主要又有哪些物质参与了物理作用呢?一个捕蛇者在野地里看到了毒蛇为什么不但不会恐惧反而会高兴呢?儿童们看到一只毛色艳丽的小鸟会感到高兴,而为什么看到蜘蛛却会恐惧呢?此外,每个心理正常的人都有死亡恐惧的本能,但人在某些时候却为什么要自杀呢?富人为什么会比穷人怕死呢?人为什么会怕鬼呢?…..所有这些疑问都是上述国外最新近的恐惧理论所无法说明的,也是目前心理或生理学家们无法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的,然而,它们却正是本人和本文要努力向大家逐一回答的问题。

大脑中的负电信息子

要很好理解以上这些问题,首先得必须了解大脑中与恐惧心理密切相关的心理要素或物质基础——“负效价信息子”。但是,“负效价”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而“信息子”又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对许多读者而言,这两个或许都是完全陌生的概念,因此我们在此有必要多花一些笔墨对“负效价信息子”进行科学解释。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恐惧心理的产生,总是以大脑中某个或某些事先存在的信息作为前提条件的,例如,当我们对蜘蛛、毒蛇、老虎等动物产生恐惧时,大脑中必须事先存在着“蜘蛛”、“毒蛇”、“老虎”等相关的信息,甚至对“死亡”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产生恐惧时,也必须有“死亡”这个信息为基础。总之,没有恐惧对象的恐惧心理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恐惧症都离不开一定的事物或离不开与该事物相关的信息。就如任何生物现象和特征都离不开与其相关的遗传信息一样。

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大脑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如形象信息、抽象信息、声音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是我们进行想象、梦幻、计算、推理、交谈等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不能够明确指出,我们用以思维的信息究竟以何种形式存在,也不清楚它们究竟存在于大脑的什么地方。但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思维的信息一定有它们相应的物质载体,(就如遗传信息尽管十分复杂而且显得神秘莫测,但它们最终也有其相应的物质载体分子—DNA。)在此,我们不妨把大脑中载有“思维信息”的物质载体分子或物质粒子称为“信息子”,或者称之为“心理和精神因子”,因为,这些载有信息的微小物质粒子与我们的心理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一些科学家认为,RNA、氨基酸、蛋白质、细胞器等等细小的分子和亚细胞粒子,都有可能是潜在的信息载体或信息子。

不仅如此,笔者认为,比这更重要的是,大脑中的信息子还可能是一些带电的物质粒子。它们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有的不带电(呈电中性)。因此,从电能或带电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把大脑中的所有信息子划分为以下三种:(○)(1)、正电信息子;(○)(2)、负电信息子;(○)(3)、电中性信息子。笔者深信,正是由于信息子上的这些不同的电性和电能,使我们的大脑对外界的事物有了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效价,即使我们对外界的事物和客体具有了相应的价值,换言之,正是信息子上的这些不同的电性和电能造成我们对外界事物有了好、坏的看法。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如在电能增强到一定程度时),这些电性和电能还会进一步使我们对外界的事物产生“或趋或避”的需要,还会使我们产生喜怒哀乐等种种情绪和心理现象,其中也包括我们将要讨论的“死亡”恐惧的心理现象。

然而,尽管笔者坚信:信息子上两种电性的电能是造成我们心理好(快乐)和坏(痛苦)的生理原因,但我们目前(甚至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无法确定,究竟是哪一种电性的电能造成了信息的正效价(好或快乐)?又是哪一种电性的电能造成了信息的负效价(坏或痛苦)?但为了便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在这里可以先假设:信息子上的正电能是信息正效价的生电基础,而信息子上的负电能是信息负效价的生电基础。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先假设:大脑中使人快乐的正效价信息是一些带正电的信息,而使人不快或痛苦的负效价信息则是一些带负电的信息,很自然,大脑中那些既不使人快乐也不使人痛苦的中性(零)效价信息,则是一些电中性的信息。有了上述的这些假设,我们也就可以用科学的术语来对各种恐惧(包括“死亡恐惧”)的心理现象进行确切的描述和解释了。

恐惧心理是一种痛苦强度很大的心理感受,或者说,恐惧心理是一种高强的负效价或负面心理作用。前面说过,负效价的生理基础是大脑中负电信息子的负性电能,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恐惧心理的产生与大脑中负电信息子的活动有关。换句话说,恐惧心理的物质基础是大脑中的负电信息子。

不过,也并非所有带负电的信息都会造成恐惧心理。当一个负电信息子的电能较低时,它就只会造成一些轻度的负面心理情绪,如不快、忧郁、痛苦、担心和焦虑等等。而只有当信息子的负电值达到了一定的强度时,才会产生恐惧感。这就好比不同强度(不同能量)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名称,并对人造成不同的感受。比如能量较低的电磁波,我们称之为“微波”、“红外光“、“可见光”等等,而只有达到一定强度的电磁波,我们才称之为“X”光或“伽马”射线。总而言之,恐惧心理是负电信息子的电能达到一定强度时所造成的心理感受。

但具体而言,高强的负电信息又是如何使人产生恐惧的呢?这主要是因为信息子上的负电能能够刺激大脑中的某些部位,直接或间接地分泌大量负性激素所造成的。现代科学证明,在人脑的脑干之处,存在着两个功能或性质相反的部位——奖赏中心和惩罚中心。前者被电流刺激时会直接或间接分泌使人愉悦的正面激素(如多巴胺),而后者却会直接或间接分泌使人不快甚至痛苦的负面激素(如肾上腺素)。不过,笔者认为,当一个负电性的信息子被激活时,或者说当一个低电能的负电信息子被主体意识到时,负电信息子上释放出来的负电能就只会刺激惩罚中心,产生微量的负面激素,并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如沮丧、压郁、忧伤、紧张、担心等等。但如果一个负电信息子(如“毒蛇”、“老虎”)的负电能达到了一定的强度时,它就不仅仅是刺激惩罚中心,而且还会进一步(间接)刺激大脑深处的杏仁体,最终导致恐惧心理。这就是恐惧心理现象发生的科学原理和机制。

当我们在脚边的草地里发现一条毒蛇时,自然会倍感恐惧并可能拔腿就逃。但在大脑和人体之内,这究竟会发生了什么样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呢?让我们先从见到毒蛇的那一刻说起。首先,在我们看到毒蛇时,从毒蛇身上反射过来的光波(电磁波)将在人的视网膜上产生出特定频率的电脉冲,紧接着,该电脉冲将对大脑的记忆(信息)库进行扫描。由于大脑中的每个信息子都有其特定的吸收频率(如同每部手机都有其特定的电话号码或特定的电波频率),当“毒蛇”这个带有高负电能的信息子在吸收了由外部毒蛇产生的特定电脉冲时,其能量就必定会增加,并使信息子达到放电的阈值而最终释放其负电能。接下来,这些负电能将进一步刺激脑干处的惩罚中心或杏仁体,产生使人恐惧的心理,并促使主体逃跑。

由此可见,在整个过程当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大脑信息库中负电性的“毒蛇”信息子。如果“毒蛇”信息子带正电的话,那它所产生的结果则正好相反,因为,信息子上的正电能将会刺激脑干处的奖赏中心而非惩罚中心,这样,主体在看到毒蛇时就不但不会害怕毒蛇,反而会变得高兴起来。这就是为何一个以捕蛇为生的人在看到毒蛇时不但不逃避,反而会上前追捕毒蛇的缘故。因为,在捕蛇人的心中,由于“毒蛇”这一信息子更多地与“美味”、“金钱”等正效价(正电性)的信息发生组合,故具有较强的正电能。而在我们一般人心中,“毒蛇”这一信息子更多地与“死亡”这个强负效价(正电性)的信息发生组合,故带有较强的负电能。

人为什么怕死?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快乐主义大师伊壁鸠鲁就指出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受到两种负面心理的影响,(○)(1)、对神的恐惧;(○)(2)、对死亡的恐惧。为了消除人们对神的恐惧,伊壁鸠鲁指出“神也是由原子构成的,而且神住在离人类很远的地方,他们也同人一样在追求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并不干涉人类的生活。至于人间时有祸福,那也不是由于神的原因,而是由于原子偏斜运动偶然造成的。为了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他说道:“一切善恶凶吉都在人的感觉之中,而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所以,死亡事实上与我们的感觉无关因而无需恐惧死亡,因为,在人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真正到来,而一旦死亡降临时我们又感觉不到死亡了”。

随着自然科学水平或人类认识自然世界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神的恐惧越来越弱;然而,自然科学水平的提高对死亡恐惧的消除却似乎没有太大的帮助,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却越发增强,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死亡恐惧发生的生理基础及其产生的机制缺乏认识。因为,恐惧心理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对于那些神秘和恐惧的事物,越对它们陌生或不了解,恐惧感就会越强。

关于死亡以及死亡恐惧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不乏探讨和论述。但人们主要是从文学、艺术、伦理和哲学的角度泛泛谈论死亡恐惧,却不是从科学的观点来探讨死亡恐惧的生理原因。如XX的《死亡哲学》这部著作,洋洋几十万字,从头到尾只字不提死亡恐惧发生的科学原理。当然,这并非是人们不想对其作科学的阐述,而的确是不知从何入手以及不知如何切入而已。

其实,在众多种恐惧心理当中,“死亡恐惧”是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恐惧。不仅如此,死亡恐惧还是造成其它许多恐惧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如恐高症、恐水症、殡仪用品恐惧症、动物恐惧症等等。其实,每个人在很小的时候都会对外界的陌生环境或对某些事物有本能的恐惧感,如对老鼠、猫狗、闪电、打雷等,但却没有死亡恐惧。因为他们的大脑之中还没有形成“死亡”这个概念,或不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不过,到了5、6岁左右,当他们看到成人对死亡者的哀伤、悲痛和恐惧时,其大脑就会把“死亡”信息与有害于自身存在的现象,如伤害身体及结束生命的事件联系到了一起。从此,“死亡”这个信息子就成了大脑中众多的恐惧之源。

强负电“死亡”信息子

我们在认识了恐惧产生的上述原理之后,就不难理解人为什么会怕死的的原因了。如前所述,任何恐惧的发生都是因为大脑相关信息子带有很强负电所致,死亡恐惧也不例外。当一个5、6岁的儿童发现,死亡事件往往与多种不快和痛苦的事情(负效价事件)联系在一起时,其大脑中的“死亡”信息子就会与多个相关的负效价或负电性的信息子发生组合,这些信息子的负电能也将会在“死亡”信息子上汇聚起来,或者大脑的某种能量调节机制将会往死亡信息子中注入相应强度的负电能,结果使“死亡”这个信息子具有高强的负电能,并且在正常情况下成为一个负电能最强的信息子,即成为大脑信息王国中负电信息子阵营里的最高代表(“总司令”)。

死亡恐惧感的差异

由于大脑信息子十分微小,它们所具有的电能或电值也可能十分微弱,或许只有缪伏的水平。因此,我们先不妨用“µv(缪伏)”来表示信息子的电能单位。在每个心理正常的成年人的大脑中,尽管都有一个带有较强负电的“死亡”信息子,但不同的人,由于其个人的经历、世界观、社会地位、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其“死亡”信息子的电值水平可能是不一样的。当张三的“死亡”(信息子)的电值为“—80µv”时,李四的“死亡”电值却可能只有为“—60µv”, 当小姐的“死亡”(信息子)的电值为“—110µv”时,小姐的“死亡”电值却可能只有“—90µv”。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不同的人对死亡的恐惧就会有所差异。一般而言,男性的“死亡”电值要比女性的低,老年人的“死亡”电值要比年轻人的低,穷人的“死亡”电值要比富人的低。也即是说,同样是面对死亡,前者要比后者勇敢或不怕死。

“死亡”信息子的负化能力

不仅如此,“死亡”信息还具有强烈地使其他信息发生“负(电)化”的能力。如果一个电中性的信息与“死亡”信息发生联系或组合,就会变成一个负电信息子,即被“死亡”信息强烈地“负(电)化”,就如一块原本没有磁性的铁被磁化后会表现出磁性一样,或者如一个中性的数字“0”这个数与负数相加之后将变成负数。例如,外界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是个中性效价的客体,但若把它与死亡的事件联系到一起,如把它做成一块墓碑或石棺,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使人恐惧的物品。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外界一块中性效价的普通石头,其相应的信息(子)“石头”在大脑中就是个电中性的信息。但当“石头”与“死人”或“死亡”这样的高强负电信息(子)发生组合之后,前者就会从后者得到部分的负电能,使它由原来的一个电中性信息变成一个负电性的信息。

现在我们假设中性效价的“石头”信息子的电值为“0µv”或十分接近“0µv”,而“死人”或“尸体”的电值为“—40µv”, 当特殊用途的“石头”(墓碑或石棺)与“死人”信息子发生组合之后,这些特殊的“石头”将从“死人”部分地获得它的负电能,比如,其电能就有可能从原来“0µv”变为“—25µv”,即由原来中性(零)效价的信息子变成为一个负效价的信息子,最终,它们同样会使人恐惧或压抑。

不仅如此,即使是一个正电性的信息子如若与“死亡”发生组合,其正电性也将被削弱,甚至被“死亡”转性或“负化”,即转变成为一个负电信息子。比如某种美丽的黄菊花原先是一种使人愉悦的正效价客体,但在人们经常用它来制作殡葬的花圈之后,或成为殡葬专用的鲜花之后,它就不但不会给人愉悦的感受,还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压抑和恐惧感,由原来的“愉快之花”变成为“恐惧之花”。假设在没有用作殡葬花圈之前,在某女士的心中,“黄菊花”这个信息子的电值是“+8µv”,是个能给她一定愉悦感受的正效价信息子。在她把“黄菊花”与“尸体或殡葬(—30µv)”信息子联系到一块之后,假设前者从后者部分地得到了“—30µv”的电能,这样,组合后的“黄菊花【—22µv=+8µv +(—30µv)】”也就可能变成了一朵使人压抑甚至是恐惧之花。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自杀

“死亡”信息(子)虽然会给人带来强烈的恐惧心理和痛苦,但它对于我们生命的存在而言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是必不可少。因为,它能使主体远离危险之地或避免对自己身体有害的行为,如自杀和冒险等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之下或在我们心理正常的情况下,“死亡”信息子将在负电信息子阵营中维持最高的负电值,这时,我们对死亡就会有一种很强的本能恐惧感,即怕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绝不会去自杀,并且会努力避免死亡。然而,“死亡”信息子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维持最高的负电值。如果一个痴情者因失恋遭受的痛苦、或者一个十分自负的考生因高考失败遭受的痛苦、或者一个孝子因父母亡故遭受的痛苦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痛苦,超过了“死亡”恐惧的痛苦时,也就是说,当其他负电信息子的电值如果高于“死亡”信息子的负电值时,主体就有可能会采用自杀的方法来逃避更大的痛苦。因此,这就是人们之所以要自杀的生理或生电的原因。

假设有这么一位小姐,她脑内“死亡”信息子的负电值是“—90µv”,当她被男友抛弃并失恋时,心中记录“被男友抛弃”这一事件的信息子的负电值上升到了“—150µv”,远高于“死亡”的“—90µv”。在此心情之下,她就很可能会因情所困而自杀。再如脑中“死亡”负电值为“—75µv”的考生小温在高考之前十分自信,但在放榜时却发现自己名落孙山,内心十分痛苦,心中“落榜”这个信息子的负电值高达“—160µv”,此时,他也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可言而可能会采用自杀以求解脱。

因此,努力使“死亡”信息子上的负电值在整个信息王国中保持最高的状态,是阻止主体自杀的最基本的生电底线,也是避免主体自杀最有效的方法。的确,人类在目前要从外部提高“死亡”信息子的负电值还只是天方夜谈而已,但人类未来科技的高度发展却完全有可能轻易地做到这一点。届时,我们只要从外部往“死亡”信息子注入负电能并使它始终保持最高的负电状态,这样,一个人心中无论有多大的痛苦,他(她)也不会考虑自尽。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冒险

在另一方面,如果一个正电性信息子的电值(绝对值)大于“死亡”信息子的负电值时,主体同样会不怕死,如轻视、甚至蔑视死亡而不珍惜生命,常常会为了某种强烈的追求或欲望(强正效价信息子)而轻易地拿生命去冒险,这同样不利于主体的生存。例如,有人拿生命做赌,冒险贪污和挪用巨额公款,或到险境从生的海岛和深山密林里去寻宝,又如中世纪的西方骑士们,为了得到自己的心上人毫不犹豫地与情敌决斗等等。所有这些都同样是由于正电信息子的正电值(绝对值)高于“死亡”信息子之负电值的缘故。

现在,我们假设有这么一位政府官员,其大脑中“死亡”信息子的电值是个“—80µv(缪伏)”负(电)效价信息子,如果他冒死违法为某个犯罪集团办一件事可获得200万元的好处,但“200万元”在他的心中只是个“+50µv”正(电)效价信息子,净电值(绝对值)比“死亡”信息子的电值还低,这时“死亡”信息子对他还会造成很强的恐惧感,并具有抑制或阻止其受贿的作用,因此,他还不会或不敢冒死接受贿赂。但常言道,“重赏之下有勇夫”。当犯罪集团的贿金增加到了“1500”万元时,他却很快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现在我们假设“1500万元”这个信息子在他的大脑中产生了很强的正电能,成为一个电值为“+120µv”正(电)效价信息子,此时,净电值比“死亡”信息子高出“40µv”。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之下,这位官员就很容易拿生命做赌注,挺而走险接受贿赂。

又比如,假设西方中世纪有这么一位骑士,其大脑中“死亡”信息子的电值是“—50µv(缪伏)”。他十分迷恋一个貌若天仙的美貌女子,“美貌女子”在他的大脑中是一个电值为“+160µv”的高强正效价信息子。然而,该美女有很多个求婚者,当美女提出用决斗的方式选择她的未婚夫时,尽管该骑士对决斗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死亡”与“美貌女子”的净电差(110µv)是如此之大,以致“死亡”信息子对他的恐惧、阻抑作用失效。

由此看来,“死亡”信息子上高强的负电值不仅可以有效地阻止主体在痛苦之极时自杀,而且也可以有效地阻止主体在某些美好欲望的驱使下轻易地拿生命来冒险。

以上的论述表明,无论是好(使人快乐)的、还是坏(使人痛苦)的事物,一旦其好、坏的程度大于死亡恐惧的强度,或者说,一旦其它信息子上的正、负电值高于“死亡”信息子的负电值时,都将不利于人生的存在和幸福。可见,死亡恐惧或怕死并非都是坏事。因为,一个人凡事都无所畏惧或不怕死的话,那么,他离死亡也就不会太远了。所以,我们应该把死亡的事实和“死亡恐惧”区别开来,死亡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的,而“死亡恐惧”对于生命存在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平时所要努力消除的是“过度的死亡恐惧”而非“死亡恐惧”。

“生”与“死”的内在关系

死亡信息子的电值似乎常常受“生存或生命”这个信息子的影响。比如那些越眷恋生命的人,往往越怕死。为此,笔者认为,人脑之中“生”与“死”这两个信息子,它们的电能(绝对值)很可能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就如电场或磁场的相反两极一样。至少它们的关系成正比,即“生”的正电值越高,“死”的负电值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它们两者的关系有点像果园与果园之围墙的关系。我们知道,一个果园里的果实如果越多越值钱,为了防盗,我们往往会把围墙建得越高越坚固。围墙的作用是保护果园里的果实,同样道理,“死亡”信息子之负电值(死亡恐惧)的作用是为了保护机体的生存。“生”、“死”信息子之间的这个规律和特点,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钱人通常要比穷人怕死这一事实,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代的造反者都能源源不断地在穷苦人中找到革命的力量。

时间是良药

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支柱观点认为,早年的痛苦和恐惧的记忆(潜意识信息),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强烈,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然而,目前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事情的发生与上述观点正好相反。任何一件痛苦和恐惧往事的记忆,如果不再联想到更多的坏处和更多的恐惧,它所产生的恐惧强度,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并最终趋于平淡。其实,快乐的往事也有相同的特点,即一件快乐的往事如果不再带来更多的好处,其给人的快感强度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趋于平静。

但这种心理现象背后的物质(物理化学)基础是什么呢?其实,这主要与相关带电信息子的能量的消减有关,其原理就如一个在地面上运动或滚动的足球。当我们在草地上踢一个足球时,尽管其初始的速度很大,但如果不继续给它增加能量,它就会因为与其它物体的相互作用(如碰撞、摩擦)而逐渐减弱,并最终停止下来。又比如一块电池,放的日子长了即使不使用,它的电能也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慢慢减弱。同样道理,那些开始时使人狂喜的正电信息子或者使人极度恐惧的负电信息子,都是一些高电、高能态的信息载体分子。这些带电信息子在大脑中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电场和磁场的能量及强度,也会因与周围的电场和磁场发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逐渐减弱。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信息分子将会由原来的高电、高能的不平衡状态,慢慢地回复到低电、低能的平衡稳定状态或相对稳定的亚平衡状态。难怪古今圣贤常说,“时间是医治痛苦的良药”。

这也就是为什么人越是上了年纪,内心就越趋于平静,不再如年轻时期那样容易激动。不过,在决大多数情况下,信息子的电能尽管会逐渐降低,但一般不会完全降低到电中性的状态。它们总是会保持一定强度的电值以帮助主体记住和分辨事物的好、坏,以便于主体在现实生活中“趋利避害”。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规律和特点,当然,不仅对死亡的恐惧是如此,任何其他的恐惧心理或恐惧症也概莫能外。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若能让恐惧症患者认识上述原理,那么,对增强他们战胜恐惧心理的信心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梦中的恐惧

人们常常对梦中的情景倍感恐惧,尤其梦到一些亡故的人们以及与死亡相关的内容时更是如此,甚至有些人因在梦中对某些恐怖情景的过度恐惧而需要住院接受心理治疗。笔者认为,这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1、梦中的真实感使恐惧感加强。明明是虚假的东西,给人的恐惧是那样的强烈,那样地逼真;2、对梦发生之原理的不了解。对事物的不了解往往会使恐惧增加,因为,对于疑惑不解之事物,主体往往会把更多的能量注入相关的信息子,使之由低能态上升到高能态,从而感应出更多电能刺激杏仁体,增加恐惧感;3、梦中恐惧的情景十分离奇,出人意料,增加人们的神秘感,使信息子的能态上升;4、对噩梦进行不吉祥的、不良的、负面的联想,使负电能在信息子上不断聚集并加强。

根据梦学家的统计,噩梦的内容在梦中占多数,这主要是由于恐惧的信息更加引人注意,主体往往会对噩梦信息子注入更多能量,以让我们警惕对自己有害和危险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痛苦的、坏的往事常常比愉快的、好的往事更难忘记。出于相同的原因,在梦中,噩梦更容易被记住和回忆,相比之下,能够让我们回忆起来的好梦也却要少一些。

人为什么会怕鬼

人类怕鬼的历史几乎与怕死一样古老。尽管世界上没有鬼(至少目前还无人能证实其存在)而只是一些想象的产物,但人类对它们的恐惧却不亚于真实存在的事物。人之所以怕鬼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鬼(鬼魂)”是个使人不快的负面或负效价信息,因此从生电的角度上讲,“鬼”是个负电性的信息。“鬼”可以定义为死者的灵魂,因此在大脑中,“鬼”与“死亡”信息子密切相关,并从后者获得较强的负电能,但电能要比“死亡”的电值弱。此外,传说中的鬼魂大多会伤害人,使人们把它与更多的负效价(负电)的信息相联,这样在“鬼”这个信息子上会汇集更多的负电能。不仅如此,传说中的鬼魂来无踪去无影,有很大的神秘性,而对于神秘不解的事物,大脑会对其相关的信息子注入更多能量(能态能),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加人们的恐惧感。

然而,对于我们亲爱、敬爱的人或者我们崇拜之英雄的鬼魂,为什么我们却不会害怕,甚至还希望看见他们的亡魂出现呢?如孔子就因为长时间没有在梦中看见周公的英灵而感到遗憾。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记载着上述这些亲人和伟人之信息(形象、声音、文字等消息)的信息子,都是一些使人快乐的强正效价信息子,即强正电值的信息子。“鬼魂”虽然会使人不快和恐惧,是个强度不低的负效价(负电)信息子,但在与电值(绝对值)更强的“亲人”、“英雄”等正效价(正电)信息子组合成“亲人或伟人的鬼魂”之后,“鬼魂”上的负电能就会被“亲人”、“英雄”上的正电能削弱(中和),甚至可能成为一个使人快乐的正效价(正电性)信息子。假设在孔子的心中,“鬼魂”的电值是“—50µv”,而先贤“周公”的电值是“+130µv”,这样,“周公的鬼魂(英灵)”之电值就是“+80µv(= —50µv +(+130µv))”,难怪孔子想梦见周公了。至亲亡魂使人愉悦的原理与周公的相同。

但当一个陌生人或与我们关系很平常的人死亡之后,其亡魂大多会在我们心中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压抑和恐惧)。这其中的奥秘,也可以从相关信息子电值的变化表现出来。假设在我们的心中,“鬼魂”的电值是“—60µv”,“陌生或平常人”的电值本身是“0µv”或接近“0µv”,这样,组合后的信息“平常人的鬼魂”的电值还将处于“—60µv(= —60µv +(0µv))”左右,这是个足于使人恐惧的强负效价的信息子。

恐惧与悲痛

看到平常的人死亡时,我们心中通常都有一股压抑甚至是恐惧心理。然而,当我们十分敬爱的至亲或师友等死亡时,很多时候所引发的是悲伤、悲痛,而不是压抑和恐惧。但为什么会如此呢?虽然悲痛和恐惧都属于负效价(负电)信息,但有些现象表明,悲痛可能是由强度比“死亡”信息子更强的负电能所造成的。因为悲伤者在极度悲痛时不但对至亲的死不会感到恐惧,而且自己还会采用自杀的方法来结束悲伤带来的痛苦。但为何一个原来带强正电的“至亲”信息子在至亲死亡之后却会变成一个高强的负电信息子呢?这主要是因为,“死亡”不仅是个带有很强负电的信息。而且当它作为动词或祁使动词使用时,还具有代数运算中的减号(—)的作用,能够把正电信息的电性转性,即把原本的正电信息子变为一个负电信息子,从而使组合后的负电值上升,就如一个负数减去一个正数(-5-(+7)=-12)时,负值必定会增大。

比如有一对青年男女经过热恋后结婚,恩爱无比,但婚后没几天,女方不幸在车祸中死去,男青年抱者着妻子的尸体痛哭一整夜之后,也自杀殉情了。假设男青年大脑中的“死亡”的电值约“—60µv”,“心爱的妻子”这个信息子的电值约“+180µv”,车祸发生后,他的大脑中将出现“妻子死亡”这个组合信息子,这样,该信息子将导致一个组合或整和电能“—240µv(= —60µv-(+180µv))”。很显然,在如此之高的负电值的刺激下,“死亡”信息子防止、避免人们自杀的功能和作用就已经明显地变得无能为力了。

但如果是我们心中所讨厌和害怕的人(负效价信息)死去,就不但不会悲伤,反而高兴,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同样是由于信息子的电性和电能变化所造成的。古时候,吴越地区有一个孔武壮实的年轻人叫周处,平时喜欢打架斗殴,横行乡里,邻里乡亲对他是敢怒而不敢言,结果他成为当地的一害。有一天,周处在江河之中与一一条经常伤害人的蛟龙打了起来,乡民们几天几夜没见他上岸,以为他和蛟龙都死了,都认为当地一下子同时除去了两个祸害,内心十分兴高,纷纷奔走相告。但当周处大难不死回来之后得知此事,心中十分愧疚,于是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后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做出很大贡献的将军。

现假设有其中一位乡民的“死亡”信息子约“—50µv”,周处的电值约“—160µv”,这样,“周处死亡”的组合电值就大约是“+110µv(= —50µv-(—160µv))”,显然,这是个正电值很高的正电信息子,难怪乡民们对周处的死会如此兴高采烈。其实,在抗战时期,抗日军民在罪恶多端的日本鬼子被消灭时所表现出来的兴高采烈的心情及原理,与周处的乡民们的上述情况是一样的。

有时候,对同样一个死去的人,也会因为前后对其态度发生变化而使人的心情由哀转乐。东晋时期,有一个十分忠于朝廷的官员叫郗愔,他有个儿子叫郗超。在郗愔的眼里,郗超是个好儿子、孝子,也是个朝廷的忠臣。但暗地里,郗超却背着他父亲与叛臣恒温密谋推翻朝廷。后来,郗超得了重病,他把多年来与恒温相互勾结的信件收集起来放到一个箱子里,死前对其家人说:“我死后如果我父亲悲哀过度,就把箱子里的信件给他看”。郗超死后,郗愔果然极度悲伤以致不能控制自己。但在看到了郗超的那箱子信件之后,他开始狂笑起来,并且勃然大怒地说,“逆子,活该,可惜,你死得太晚了!”。于是,他马上停止了悲哀,内心很快平静了下来。同样是一个死去的郗超,郗愔的心情为什么前后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化呢?因为在郗愔的心中,“郗超”这个信息子的电性发生了转变,即由开始的正电信息变成了一个负电信息,带正电的“郗超”死亡时使郗愔悲哀和痛苦,而带负电的“郗超”死亡则使郗愔快乐。

知识分子为何易患恐惧症

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曼曾经说过,“恐惧症是聪明人的愚蠢想法”。在恐惧症患者当中,知识分子的比例的确很高,但为什么会这样,却没有人能解释清楚。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脑过度疲劳造成的。但问题的关键是知识分子(尤其高级知识分子)的大脑为什么要比一般人的大脑更容易疲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事先了解大脑之中那些与我们人类思维密切相关的几种信息子。

三种信息子的特点

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每个客体我们都至少可以用三种方式来记录或表达它(他),比如一个伟人,我们既可用蜡像(雕像)表现他,也可用画像(图画)表示他,又可以用文字表达他。同样道理,每个人的大脑也可以用以下三种信息子来记录外界的客观事物与事件,它们分别是:真实信息子;形象(虚假)信息子和抽象信息子。比如,当我们看到真实的伟人或事物时,出现在我们脑海或意识中的信息是来自真实信息子上的信息,或者说我们使用的是大脑中的真实信息子。当我们翻阅伟人的相片和图画时,到我们意识中活动的则是来自形象(虚假)信息子上的信息,即我们使用的是大脑中的形象信息子(想象和做梦主要也是这种信息子的活动)。而在阅读伟人的传记和书籍时,到我们意识中活动的伟人则是来自抽象信息子上的信息,我们使用的是大脑中的抽象信息子。

真实信息子的特点类似于外界的蜡像,它们个体最大,其包含的信息和内容十分接近真实事物,而且能够存储较高的电能和能态能,能够产生大量使人快乐和痛苦的激素。形象(虚假)信息子的特点和功能类似于外界的图画,其个体小于真实信息子,所储存的能量和产生的快乐和痛苦激素也少于真实信息子。抽象信息子的特点和功能类似于外界的文字,其个体在三种信息子中最小,所储存的能量和能够产生的快乐和痛苦激素最少,有相当部分的抽象信息子可能根本就没有产生快乐和痛苦激素。

在产生激素这一点上,三种信息子有点类似于社会中的三种社会成员。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最底层的社会成员(体力劳动者)产生最直接、最多的社会财富;中层的社会成员(一般政府职员)产生的财富则较间接、也较少;最上层的社会成员(最高统治成员)产生的社会财富最少,甚至根本没有产生财富,而且还要大量消耗和占用社会财富。认识了大脑信息子的性质和特点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知识分子为何易于患恐惧症的原因了。

在患恐惧症的知识分子当中,其实要数进行抽象(如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等)思维的知识分子最多,而文学、艺术类的知识分子次之。喜欢看书的人常常有这样的体会,看一小时的哲学、数学的书籍比看二、三小时的文学(或电视节目)还要疲劳。这是因为在进行前一种活动时,大脑使用的是抽象信息,这种信息子的过多活动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使人轻松快乐的正面激素,如多巴胺和啡肽类等激素。

在正常情况下,正面激素不仅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还能帮助我们抵消大脑中使人不安、紧张和恐惧的负面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通常能够使正、负激素水平维持一种平衡或大致平衡的状态,从而也使人体(尤其是大脑)的内部环境整体处于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如果人体和大脑中缺乏使人愉快的正面激素,就会削弱机体抵消负面激素的能力。这样,一些在平时即使是很平常的不愉快或负面的事件,也会使主体不由自主和莫名其妙地恐惧起来,如同事、朋友的病故,目睹车祸、甚至是看一部恐惧影片等,其造成的恐惧会长时间挥之不去,给正常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烦扰。但在正常情形下,以上的负面事件和情景则只会造成短时的不快,而不会长期缠绕在人的心头。

除了恐惧心理之外,正面激素的缺乏还会加重其它的负面心理,如失眠、沮丧、抑郁、甚至自杀等。今年,频频报道一些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博士生甚至博士导师自杀身亡的消息,因为心理问题找医生看病的更是不少。这些恐怕都与知识分子过度用脑(尤其是抽象思维用脑)有关。

为此,治疗这种心理障碍的最好方法是先让大脑得到充足的休息,再配合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让大脑休息的最好做法,就是尽量多使用大脑中的真实信息子和形象信息子进行思维,而尽少使用抽象信息子。因为,前两种信息子(尤其真实信息子)能够产生大量快乐激素,有利于消除大脑疲劳。虽然它们也将消耗部分快乐激素,但整体上看,它们所产生的激素要远多于其消耗的部分。

要使大脑中的真实信息子活动起来产生快乐激素,就应该多到户外参加活动,去亲自观看和感受真实客观世界的客体。只有这样,储存在大脑深处信息库中的真实信息子才有机会被调出到意识中活动或被主体使用,进而刺激奖赏中心并产生快乐激素,而真实信息子是三种信息子中能够产生最多快乐激素的信息子。所以,如果条件许可的话,最好的户外活动莫过于到外地旅游、学习或工作(出差)。此外,异地许多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新奇的事物的信息子,通常会被大脑赋予较高的正电能和能态能,结果,往往能引起我们很大的注意和兴趣,因此,也常常能产生较多的正面激素,十分有利于恢复大脑的疲劳。

而至于那些由于学习和工作需要或因为书习惯而不能停止抽象思维的人们,则可以多使用形象(虚假)信息子来调剂和缓解大脑疲劳,如阅读轻松、趣味性的文学(如武侠小说)、幽默作品,看电视、电影、听音乐等,在大脑之中,与上述活动相关的信息子主要是形象信息子。这种信息子产生的正面激素和快感虽然没有真实信息子那么强烈,但要比抽象信息子强得多。此外,它们较少受外界真实世界的限制,可以更加自由地相互组合,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快乐激素,具有简便、易操作等优点,同样能起到恢复大脑激素平衡、消除大脑疲劳的功效。

广州一所综合类的重点大学曾经对2005年学校图书馆的借阅情况进行了一次统计,结果令人意外:日本漫画故事《名侦探柯南》以超过第2位一倍多的优势稳居榜首;《古龙作品全集》、《鹿鼎记》、《神雕侠侣》和《天龙八部》分列25位。一名医学专业学生说,“我喜欢看一些不怎么用脑的书。平时学习已经够紧张了,如果再去看那些尖酸深刻的问题,脑袋会受不了的。”日本漫画书看起来最轻松,情节又有吸引力,因此受欢迎很正常。

某个卫星发射中心的一位科学工作者也有类似的感受,他由于经常从事抽象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计算工作,用脑过度而经常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和头痛等症状,即使用了很多药物治疗,疗效也不明显。然而,他在子女的建议和影响之下,爱上了金墉的武侠小说,结果病症很快得到缓解。

历史上的一些以抽象思维著称的思想家也有他们自己一套消除大脑疲劳的方法。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给学生上完抽象的哲学课之后,会立刻跑到电影院并坐到第一排看电影,让电影丰富多彩的情节刺激和调出大脑中的形象信息子以驱赶意识中的抽象信息,并产生快乐激素。而爱因斯坦则经常借助拉小提琴来激活大脑中的形象信息子以产生快乐激素,使大脑得到放松。

虚假条件为何不恐惧

据估计,美国有10%的人口患有飞行恐惧症,一坐上飞机心里就产生莫名的恐惧感,不得以非得乘飞机不可时,他们只好以镇定剂或酒精来安定自己。为了协助患惧飞症者减轻恐惧感,美国亚特兰大的艾莫里大学医学院的芭芭拉罗特鲍姆(Barbara Rothbaum)及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了虚拟治疗法,结合复杂的电脑程序、特殊目镜及立体声耳机,加上特别椅座,摹拟乘飞机上天。

来到这里接受治疗的哈弥顿也属于这10%的恐惧症患者之一。可是在这里他却似乎不是很害怕,而且还觉得有点好玩,因为他双脚还踏在地上,原来他“乘坐”的是虚拟飞机。难怪哈弥顿一点不害怕,还觉得有趣,因为是假的,假的东西谁会怕?

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何真的东西会害怕?而假的东西却不会使人害怕?造成真假这两种心理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1、大脑中存在着真、假两种信息子;2、显示信息的意识屏幕的功能大小有差别。

如前所述,在大脑的三种信息子子当中,真实信息子的个体最大,能够存储较高的电能和能态能,能够产生大量使人快乐和痛苦的激素。而形象(虚假)信息子的个体则小于真实信息子,所储存的能量和产生的快乐和痛苦激素也少于真实信息子。由于大量的激素会产生强烈的乐和苦感觉,因而也就造成我们常说的真实感。相比之下,形象(虚假)信息子产生的激素却要少一些,给人的乐、苦的感受自然就弱一些,这些较为微弱的乐、苦感受也就造成了我们常说的虚假感受。无论如何,苦、乐等感受的强弱程度是我们区别真假事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

然而,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如在做梦、酒精、大麻等药物致幻时),明明是虚假的事物却也会给人真实的强烈感受呢?要理解这点,我们就不能回避大脑中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大脑部件(或组件)——意识屏幕(或信息屏幕),这是一个为大脑信息提供活动场所并让人脑高级机能感知和意识信息内容的组件。

意识屏幕的功能

其实,大脑要正常地运行和工作,不仅仅需要信息子,还需要与信息子配套使用的“意识屏幕”。事实上,人脑在许多方面与一部电脑的工作原理是相似的。在大脑中,意识屏幕的功能和特点相当于电脑中的显示器。一部电脑若没有显示器,我们就不能使用其磁盘中的信息。同样道理,我们的大脑中若没有意识屏幕或屏幕受损,大脑信息(记忆)库中信息子上的信息和内容就不能被选用并为主体高级机能所意识和感知。为此,意识屏幕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专门为大脑高级机能从信息库中选取信息的大脑组件。由于这个原因,笔者有理由认定,“意识屏幕”这个组件很有可能就位于大脑中一个被称作“前扣带回”的地方。因为,生理科学家们目前发现“前扣带回”这个地方具有为大脑意识选取信息的功能。不仅如此,笔者认为,意识屏幕可能至少有三个:即供真实信息子使用的大型屏幕;供形象(虚假)信息子使用的中型屏幕和供抽象信息子使用的小型屏幕。

意识屏幕之所以有大中小之分,主要是根据它们能够增强或放大信息子之能量的功率而言的。就如扩音器能够将进入其中的声音加强扩大一样,意识屏幕也可以将进入其中活动的正、负电信息的能量增强,进而刺激奖赏和惩罚中心,产生快乐或痛苦的激素。三个屏幕之中,大型屏幕的放大功能的功率最强;中型屏幕次之;小型屏幕最弱。

在人的高级意识之中,还有一个专门负责识别信息真假的组件,我们不妨称之为“识别器”。当人的意识处于清醒状态时,即人的高级意识组件处于正常工作运行状态时,“识别器”只允许三种信息子到与它们相对应的屏幕中活动,也即是说,真实信息子到大型屏幕中活动;形象(虚假)信息子到中型屏幕中活动;抽象信息子到小型屏幕中活动。这就是为什么乘坐模拟飞机的恐飞症患者不会真恐惧的原因之一。因为,当我们认为飞机是虚假的话,大脑就只是允许相关的信息(包括各种危险信息)到中型屏幕中活动,而中型屏幕输出的电能和产生的负面激素要比大型屏幕少许多,所产生的恐惧感(的真实性)自然就弱得多。

但在人的高级意识被抑制或出现异常时,如在睡眠、醉酒、精神分裂症、药物致幻等情况下,负责辨别信息真假的大脑机制的“识别器”将失效。这时,形象(虚假)信息子和抽象信息子上的信息就有可能趁机混进大型屏幕中活动,而不是到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去的中型和小型屏幕,结果,所产生的激素和感受都十分接近真实信息子的水平。这就是为何梦中明明是虚假的情景(包括恐惧内容的梦境),却总是能给人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感受之缘故。醉酒、精神分裂症、药物致幻等异常心理感受的原理与做梦的上述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因为虚假信息子混入大型屏幕中活动所致。

宗教信仰与死亡恐惧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教义中普遍存在天国或天堂,天国的理论是使人信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为它有助于消除教民对死亡的恐惧,解决了教民死后的去向问题。人们之所以怕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死亡会使人失去人间的种种快乐和幸福,而一个人如果相信死后在天国里能够获得人世间的各种幸福甚至获得比人世间更多的幸福,那么,他对死亡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在人的大脑之中,任何使人快乐和幸福的信息都是正效价(正电)的信息。由于天国总是与快乐、幸福的信息紧密相连,因此,“天国”在教民的心中也就成为一个电能高强的正电信息。当“死亡”这个高强负电能的信息与“天国”相连或组合时,就会被后者的正电能大幅度削弱,甚至有可能转变为一个正效价的信息。

强正电的“天国”信息子不仅能帮助教徒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易于维护心灵平衡,有利于维护社会内部的安定,而更重要的是,它在战争时期还能给士兵们造成一种“视死如归”的心理,即战死了能上“天国(天堂)”。这也就是宗教性质的战争往往具有“势如破竹”之力量的原因所在,如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都极大地借助了宗教的力量。

佛教是最热爱和平的宗教,不像其他一些宗教那样搞正教合一,不参与世俗统治们热衷的开疆拓土的事业。但它仍然有自己的天国或极乐世界。在中国,儒教、道教的教义主要是一些关注现世生活的理论,而忽视人死后归宿的问题,至少与佛教相比,这方面的理论十分的肤浅和不成熟。这也是佛教在华夏大地上为何能够后来居上,教徒数量远大于道教和儒教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一个少数民族的死亡观与其他民族的死亡观有很大的区别。当其亲朋好友亡故时,他们不是悲哀哭泣,而是载歌载舞地欢送死者。因为他们相信人死后是到一个比现世更加快乐的极乐世界去享受生活,何悲之有?!这就好比一个在A地生活得不愉快的人有机会前往条件更好的B地生活,何乐而不为!当年美国的先民从英国乘坐“五月花”号前往美洲新大陆时不正是这种心情吗?现今中国不少人热衷于移民美欧等西方国家不也是因为类似的想法吗?

恐水症的发病原理

恐水症的病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溺水几乎死亡的经历所造成的。在正常情况之下,我们对水这一客体会有稍微的好感,为此,我们认为,一般人脑中的“水”是个接近中性但略呈正电性(正效价)的信息子。然而,当有些人有过几乎溺水死亡的遭遇之后,其大脑中的“水”这一信息就会与高负电能的“死亡”信息子发生组合,或被“死亡”信息子负(电)化,由原来略呈正电的信息子变为一个高负电的信息子,结果,它也会像“死亡”信息子一样能使人感到恐惧。

而另一种恐水症的病因则与狂犬病毒的侵害有关。当人体受狂犬病毒侵袭之后,咽喉肌肉会紧张收缩并疼痛,喝水时会使患者十分痛苦难受。而在人脑之中,任何与机体痛苦、难受相关的信息子都将被赋予负电性的能量,以帮助主体记住对主体不利的客体和情况。由于喝水时与剧烈的疼痛和难受发生关联,结果,“水”这一个信息子被注入很多的负电能,最终成为一个能使人恐惧的强负电信息子。

心理疗法的科学原理

目前心理学领域采用有多种方法来治疗各种心理疾病:如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森田疗法等等。虽然这些心理疗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恐惧、焦虑、忧郁和担心等较强的负面心理,但目前心理学界对其发生的科学(物理、化学)原理却不甚清楚,对这些疗法的疗效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为此,笔者打算从信息分子的角度来进行科学探讨。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心理疾病都是由于正、负电信息子的能量(电值和能态)过高或不平衡所造成的。当负电信息子的能量过于高强时,就会导致焦虑和恐惧症。反之,若正电信息子的能量过于高强,就会导致癖好和上瘾等心理心理疾病。因此,任何一种心理疗法的科学原理从根本上讲,都无非是如何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带电信息子上的能量,以恢复其能量的平衡状态。目前心理治疗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从降低信息子能量的方法这个角度来看,归纳起来也只有以下几种:

  1. 实践矫正法:

即根据外界的实际情况来矫正(调节)和降低信息子电值的方法,如行为疗法。在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存在一个调节信息子电能和能态的机制和部件,我们不妨称之为“能量调节器”。对有利于主体存在和发展的外界事物的信息子,“调节器”将注入正性的电能或使信息子带正电,反之,对有害的外界事物的信息子,“调节器”将注入负性电能使它成为负电信息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记住和识别有利或有害于我们的事物,以利于我们避害趋利,利于我们生存和发展。

但在很多时候,所注入的电能与外界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若注入过高的正电能,就可能给主体造成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和期盼。例如,当有人给你介绍对象时先给看一张女孩子的照片时,你可能会觉得很满意,给你留下一个很美好的印象。又或者当旅游公司向你展示某些名胜的图片时,你恨不得立刻前往一游为快,这都是由于“调节器”给相关信息子注入了较多正电能的缘故。但当你见到外界真实的女孩和名胜与原先的想象不相符时,“调节器”将对信息子上的电能重新进行调节或矫正,于是,信息子上过高的正电能和能态能就会被释放出去或被削弱,自然,它们给你的快乐也就不再像原来的那般强烈了。

同样道理,若给信息子注入的负电能高于实际情况时,就可能会给人造成过度和不必要的恐惧、焦虑和担心等。但是,当人们发现真实的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糟糕和可怕时,大脑中的“调节器”将对相关信息子上的负电能进行调整并将其调低和削减,于是恐惧感也将随之相应减弱。这就是为何行为疗法之所以行之有效的缘故。总之,行为疗法的关键是让患者用亲身经历来否定其想象之中的问题的严重性,以达到消除内心焦虑和恐惧的目的。

2、受激辐射法:

有一些恐惧心理是由于强烈的担心所引发的。而担心又总是与希望并存,比如一个考生在强烈希望能够考上名牌大学的同时,内心也必定十分担心考不上心中理想的名牌大学。又如乘坐飞机遇上恶劣的天气时,乘客们在十分担心飞机出事的同时也必定很希望飞机不要出事。而一件不让我们产生希望的信息(事物)也必定不会让我们担心,反之亦然。此外,希望和担心的强度又总是大小相等,性质或给人的感受相反,而且它们又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亡。

鉴于担心与希望的上述特点,笔者认为它们两者很可能是带电信息子上南北两极的磁场所造成的。因为,磁场的两极也总是强度大小相等,性质相反,而且它们又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亡。在人脑之中,我们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事物的特点要比磁场的两极更像“担心与希望”的上述特点的了。

而且希望和担心发生的机理可能是这样的,即每当外界发生的情况与“希望”相一致时,相关信息子就会受到激发并释放能量(就如激光的受激辐射一样)。但其能量(能态能和电能)并非是从南北两极同时释放出去的,而是从其中“正极”(设其为“南极”)的一头释放。释放出来的电能将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心,产生快乐激素使人快乐。反之,若外界发生的情况与担心的相一致,信息子上的电能将从“负极”(设其为“北极”)的一头释放能态能和电能。不过,这时释放出来的电能将刺激大脑中的惩罚中心,产生痛苦激素使人痛苦。可见,外界的情况无论积极还是消极,或无论是我们希望的还是我们担心的,一旦它们真实发生,都将使脑内相关信息子上过高的、扰人的能量释放出来,使信息子趋于平衡或完全恢复平衡。

弗洛伊德在使用精神分析方法给病人治病时,常常会采用一种做法十分简单、但疗效特别显著的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即鼓励病人去联想、回忆并对心理医生说出他们内心那些使自己不快而且总是担心他人知道的往事和秘密。但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弗洛伊德却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事实上,这是弗洛伊德在无意之中运用了“负电信息子受激释放电能”的原理。

从带电信息子的观点看,病人心中那些使他们不快、痛苦而且难于启齿的记忆和秘密,都是一些高负效价(或高负电值)的信息,其信息子上的负电能因各种原因不能被及时消除而造成不同强度的担心和恐惧,长期给患者带来烦恼和压力。但当病人终于对弗洛伊德(或心理医师)讲出自己的秘密时,也就意味着病人以往一直担心发生的事情终于真实地发生了,即秘密已被他人知道,不再成为秘密。这时,不管患者是否愿意,其相关信息子上的负电能都会情不自禁地发生去激发放电而被削减,甚至被完全消除。因为我们前面说过,任何希望或担心的事情一旦真实地发生,相关信息子都会发生去激发而释放能量。结果,内心长期存在的压力和烦恼也就随之消失,病情于是得到缓解,甚至完全治愈。

与精神分析疗法相似的还有基督教的忏悔行为。当一个进行忏悔的基督徒把担心被他人知道的内心秘密(如过错或罪行)对上帝述说之后,心理上就能获得轻松、卸负和解脱的快乐。这是因为在忏悔者的内心深处,那些关于自己的过错和罪行并担心他人知道的信息,都是一些负效价或负电值比较高强的信息,这些信息子上的负电能因不能及时被消除而造成了不同强度的担心。当忏悔者对上帝进行忏悔时,也就无异于把内心担心他人知道的秘密向他人述说,或者有意使内心担心的事情真实地发生。结果,与过错和罪行相关的信息子上的负电能发生了去激发放电,电能减弱。不过,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不同的是,倾听忏悔者述说的人不是一般的“心理医师”,而是他们相信真正存在的、拟人的“上帝”。可见,无论是精神病人,还是基督教的忏悔者或其他方面的忏悔者(如日本的一些战争罪犯),他们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运用了“负电信息子受激释放电能”的原理,使心灵不同程度地恢复了平衡。

由于上述疗法能够一次性地免去负电值和高能态长期造成的压抑、烦扰、紧张等方面的不快和痛苦(包括激素痛苦),因此,这是一种长痛不如短痛的疗法,一种简单、廉价并能很好地恢复内心平衡的心理疗法。

2.正负电中和法:

除了以上两种疗法之外,还有正负电的中和法。此法的科学原理就是利用正、负电信息子电能的相互抵消作用来消减和消除信息子的负电能,以减轻各种扰人的负面心理。此疗法若能运用得好,能够简单、快速、高效地消除内心的恐惧。比如,许多让人害怕和恐惧的事情若与金钱、财富联系到一块,就会使恐惧感大为减弱,甚至完全消除。

对大多数人而言,“坟墓”、“棺材”、“骷髅头”都是一些让人压抑和恐惧的信息,若让一般人在漆黑的夜晚深入到坟墓底下,打开棺材并翻弄骷髅头的话,那更是一件毛骨悚然的差事。但对那些以盗墓为生的职业盗墓者来说,这是一件使他们快乐、兴奋并充满刺激的工作。因为在他们的大脑中,“坟墓”、“棺材”、“骷髅头”等信息子上的高强负电能,早已被“金银”、“珠宝”、“玉石”等财富信息子上高强的正电能削弱或中和,甚至被后者正电化,业已成为正效价的信息子。

又比如,有一对生活在偏远山村的农民老夫妇要到大城市里看望儿孙,城里的儿子给他们寄来飞机票让他们乘飞机前往。但老妇人却因最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飞机出事的报道,不敢乘坐飞机。他的老伴于是对她说,“飞机出事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万一真的出事,保险公司也会给我们的子孙赔偿四、五十万元人民币,这么大的一笔钱咱俩即使干几辈子的活也挣不来”。老妇人是个十分疼爱儿孙的人,听到老汉这么一说,内心的恐惧(强烈的担心)立刻被打消,满心欢喜地跟老伴一起去坐飞机。因为,“飞机出事(强负效价信息)”的负电能已被“四、五十万元人民币(强正效价信息)”上的正电能给中和了。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只要善于使正、负电信息相互组合的原理,就能用十分简单的方法消除恐惧感。

以上探讨的是由于负电信息子造成负面心理的治疗方法。然而,在心理治疗中,人们也会经常使用中和疗法来医治由正电信息子电能过高造成的心理疾病,如强烈的上瘾、癖好。比如,电击疗法、厌恶疗法等都是利用负面心理感受与使人上瘾、癖好的信息(即使人强烈快乐的正电信息)发生组合,以达到中和或削弱过高的正电能的目的。而相比之下,使用中和法来治疗恐惧、焦虑、担忧等负面心理的情况却很少。这或许是因为对于负面的事物,要发现其优点会更困难一些。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往往是一分为二的,负面(负效价)的事物也总是有其积极(正效价)的一面,只要我们努力去发现其积极的一面并使它们巧妙地与负面心理联系到一块,就能达到有效削减负面(包括使我们恐惧的)心理的效果。而且,这种疗法比一些行为疗法更加简单有效。或者与其它疗法结合使用,效果更加显著。

例如,有一位对狗屎有恐惧症的患者,心理医生对他采用灌满疗法,具体方法是叫患者想象自己如何到处被狗屎包围、埋没,自己如何在狗屎堆中打滚、挣扎。这种疗法不仅不雅,常常让患者难于忍受,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很好。但这个病例如果采用“正、负电信息中和疗法”,效果会更加显著。比如,我们可以对患者阐述狗的种种优点以及狗屎的无害,甚至有益,具体一点说,我们可以向他作以下说明:A、狗是人类最友好、最通人性、最机灵、最可爱的动物;B、狗屎并不比其它动物的粪便更脏,许多人经常让那些装满一肚子狗屎的宠物狗跟他们一起睡觉也并没有什么不妥;C、从物理化学的角度而言,狗屎最终不过是一些碳、氢、氧、氮、铜、铁、硫等化学元素而已,或从更深一层来讲,不过是一堆电子、质子和中子而已;D、狗屎是优质肥料,用它可以栽培出艳丽的花朵;用它来肥田,可转变成为营养美味的瓜果蔬菜和粮食;……在种种事实和优点面前,任何对狗屎的恐惧心理都会大大减弱,甚至完全消除。

结束语

当今心理学的落后状态、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误导、马斯洛心理学与美国实用主义、物理化学领域的因子——“原子”、生物领域的因子——“遗传因子(基因)”、电子学领域的因子——“电子”、热学领域的因子——“运动分子”、心理学领域的因子——“信息子”、当我们明白了“死亡恐惧”的发生原理和生电基础及其好处之后,我们平时对死亡的“过度”恐惧也就必定会有所减弱,而不至于让“死亡问题”平时过多地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

虽然在两千多年前,心理学就和数学、物理、生物、逻辑、医学等学科一起被亚里士多德列为重要的学科。而如今当其它众多学科早已开花结果并硕果累累之时,心理学还只是处于萌芽阶段而已。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由于大脑或心理世界太复杂的缘故,以致我们永远也不能揭开心理世界的奥秘。其实不然,当年孟德尔在生物领域所面临的困难要比我们今天在心理学领域遇到的困难要大得多,但他在完全不知道核糖核酸分子、染色体(甚至可能不知道细胞核)的情况下,照样作出“遗传因子(基因)自由组合和分离规律”的重大发现。然而,心理学领域却为何没有出现自己的“孟德尔”呢?心理学为何没有象别的学科一样发现自己的科学规律和定律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归咎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A、被精神分析学引入歧途;B、缺乏大胆的科学假设。

A、被精神分析学引入歧途;

自从十九世纪末至今,弗洛伊德及其门徒建立起来的精神分析学占据了心理学领域的大半壁江山。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弗洛伊德创建起来的庞大理论体系,以及该理论涉及的人们和社会最敏感的性问题,并使用这套肤浅的、甚至是荒谬的理论,来解释种种长期困扰人们的心理现象,如梦幻、催眠、欲望、恐惧、快乐及多种精神和心理疾病。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虽然是庞大的,而且看上去也比有史以来的任何心理学理论都要深刻和完善,但它却也像黑格尔的庞大哲学体系一样,是个松散地堆叠在一堆空洞概念之上的理论体系,因为,这些概念丝毫没有现代科学的内容和定义。如“本我”、“伊我”、“超我”、“潜意识”、“性意识”、“梦的解释”等都丝毫没有科学(物理化学)的基础。而且弗洛伊德及其门徒终其一生似乎也只是满足和停留于摆弄这些心理概念,自始至终也没有表现出一种努力,以为他们所摆弄的这些概念寻找其对应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这些落伍的理论还使众多的心理学科的精英人物沉迷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最终使整个心理学领域偏离了科学的发展之路。

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开创的唯物主义心理学道路相比,精神分析学不能不说是心理科学的一种倒退。早在两千多年前,德谟克利特就认为,“人的灵魂(心理或精神)也是由一种圆形、光滑、生动活泼的原子构成的,这种原子集合时形成灵魂,分离后灵魂随之消灭”。此外,“宇宙中充满了各种由原子构成的幽灵,这些幽灵有善的,也有恶的,当他们流射入人的心灵中之后,就使人出现善的灵魂或恶的灵魂”。德谟克利特关于精神和心理现象的这种解释虽然十分原始朴素,但从科学发展的观点来看,这要比“本我”、“伊我”、“超我”、“潜意识”以及“恋父”、“恋母”、“嘴唇欲”、“肛门欲”、“性器官欲”等等概念更有价值,因为弗洛伊德的这些概念虽然具有创意,而且形象生动并容易理解,但它们与现代实证科学的方法相去甚远,永远也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验证。

而如果我们把德谟克利特的“灵魂原子”换成现代意义的“信息子”—— “信息载体分子”,并把“善的幽灵(原子)”,“恶的幽灵(原子)”这两种性质相反的幽灵也看成是电性相反的“正电信息子”和“负电信息子”,那么,他的心理学就能够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进行解释,并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更容易纳入现代科学的轨道,而这与我们前面对多个心理奥秘的解释和观点也十分接近。

B、缺乏大胆假说

除了被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误导之外,心理学领域落伍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心理学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大胆的科学假说,以致使心理学长期原地踏步,徘徊不前,结果,整个心理学不能确定一个可供探索、验证和前进的方向(哪怕是个大致的方向)。

现代科学的进步与成就主要是在超越感官感觉的宏观和微观领域,如宏观的天文力学,但更多的是得益于微观方面的学科,如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等。这些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如原子、电子)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和特点,往往要超出人类感官感受能力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之下,科学假说或人的现象力及抽象的理性推理等往往成为科学发现的开路先锋。现代科学发展史主要是一部围绕多个科学假说而展开的历史,若抽去了科学假说,整部科学史则不过是个空壳而已。

重大和成功的科学假说,都必定会涉及到一些相关的物质因子,如物理化学领域的物质因子是“原子”、“分子”,医学领域的物质因子或致病因子是“细菌”、“病毒”,电学领域的物质因子是“电子”,光学领域的物质因子是“光子”,热学领域的物质因子是“运动分子”,生物领域的物质因子是“遗传因子(基因)”。那么,心理学领域的物质因子或心理和精神因子又是什么呢?笔者相信,它们就是大脑中用以记载我们进行思维的信息的分子载体——“信息子”。

为此,笔者在此借助本文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心理学家大声疾呼,心理科学领域应尽早从精神分析学的泥潭走出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寻找“心理(精神)因子”的工作之上。当然,这是一个巨大和艰巨的工程,但也是很有价值的工作。一旦我们证实“心理因子”的存在并掌握它们的规律和特点,那么,心理学也将能够真正纳入科学轨道,并与其他学科一道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届时,除了恐惧心理之外,其他众多的心理奥秘都将得到科学、合理解说,如做梦、上瘾(毒品、赌博、上网、购物等上瘾)、嫉妒、忏悔、幽默等等。同时,“信息子”的理论也必然将引发一场心理学的革命,进而对其他与心理科学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如政治、经济、法律、伦理、宗教、文学、艺术、美学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