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妮弗.安妮斯顿好看吗:[美图] 中秋赏月何处寻 二十四桥明月夜(13P) - 路人@行者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10:16
  中秋佳节,各地的桥梁历来是赏月的最佳去处,一方面因桥梁架设于河流之上,空间开阔便于观赏美景,另一方面中国各地大多有“走桥”传统(参见路人博文《[组图] 行通济 无闭翳 佛山元宵的桥梁文化(15P) 》,顾禄《清嘉录卷八》记载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在这里,路人提前在网上“走三桥”,和大家一起分享北京的卢沟晓月、南京的文德分月和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中秋夜,走三桥,祝大家中秋佳节身体好、心情好!呵呵,如果有时间路人一定也会到各位博友的博客里面登门拜访,网络应该也是一座沟通的桥梁,大家不妨多走一走,放松心情,收获快乐!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历史悠久,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一书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1、卢沟晓月
“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得此良辰美景,赋诗“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于此,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据《图书集成、考工典》载:“桥东筑城,为九道咽喉。五更他处不见月,惟卢沟桥见之。”又据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载,卢沟桥一带“每当晴空月正,野旷天低,曙色苍苍,波水淼淼,为京师八景之一”,故名为“卢沟晓月”。卢沟桥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与赵州桥、洛阳桥、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十一个拱券洞门悠然卧在波澜之上,每个桥墩前的分水尖,俗称斩凌剑。桥上两侧共有一点四米高的望柱二百八十一根。两柱之间由刻着花纹的栏板相连。每个望柱顶端都有一个大狮,大狮身上雕着许多姿态各异的小狮。经考古工作者勘察,桥上石狮,包括桥东端代替抱鼓石的两个大狮,华表莲座上四个座狮,二百八十一根望柱的大狮及一百九十八个大狮身上的小狮,总数为四百八十五个。桥全长二百六十六米,宽八米,桥东端有碑亭,石碑正面为乾隆手书“卢沟晓月”四字,背面为乾隆书卢沟桥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晨曦的宁静。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与抗争来临了!卢沟桥以他特有的方式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时至今日,城墙上的累累弹痕,一直想我们诉说着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爱好和平,但我们也不会惧怕战争!!

2、文德分月
“江南月,第一在秦淮。河影直从天上泻,歌声浑似碧空来。随处好擎杯”,清初文人张荣在《望江南·秦淮月》词中,深情地勾画出一幅天上月光与人间灯火、歌酒欢乐交相辉映的民俗风情画卷;乾隆皇帝因为监国方略需要六下江南,曾多次巡幸秦淮河畔,所作《题宋院本金陵图》意味深长而富有沧桑之感:“几经富庶几离乱,富庶欢娱离乱愁。只有秦淮一片月,溶溶无意照千秋”,意象中的秦淮明月更是让人充满了无限遐想。
“夜游秦淮河、文德桥赏月”,历来是江南中秋活动的最好安排之一。华灯初上,十里秦淮娇媚无比。从夫子庙登画舫,夜游秦淮河,烛影摇红、笙歌曼舞之间,感受昔日金粉堆积的秦淮河畔的万种风情。月明之时,天上明月会在文德桥两边的秦淮河中形成两个“半月”,这一绝无仅有的奇观,使文德桥赏月成为南京地区中秋的传统民俗活动。一桥两月,其中奥妙恐怕只有身临其境方能知晓。

文德桥地处子午线,站在桥的左边可见水面有半轮月,而另一半则在桥的另一侧,好似桥从中间砍下,将月影一分为二,这一天下奇景,可与西湖“三潭印月”相媲美,曾使多少人驻足!唐代大诗人李白酷爱明月。有一年农历11月15日的夜晚,他来文德桥附近酒楼饮酒赋诗,只见皓月当空,银辉泻地,便趁着酒兴上文德桥观景。突然,他发现月亮掉在水里,便醉意朦胧地跳下桥去,欣然张开双臂捞月,水中月亮被剖成了两半。从此,每年那天的夜晚,人们都争相来文德桥观赏半边月,萌生着秦淮夜谈中许多栩栩如生的佳话。

六朝古都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少中秋品月的佳话?南京城里赏月的古迹佳地又有哪些?在南京众多赏月佳地之中,玩月桥也是不能不说的一处胜地。玩月桥位于夫子庙内秦淮河以南。提起玩月桥赏月,不能不说到秦怀名妓马湘兰。据《秦淮广记》记载,马湘兰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玩月桥与马湘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该桥能成为明代南京城有名的赏月之地与她密切相关。据传,当时每逢中秋之夜,南京城内甚至外地的书生士子们慕马湘兰之名前来,纷纷聚集在玩月桥头,秀一把各自的才艺。他们或赏月赋诗,或笙箫弹唱。即使文采不佳者,也会附庸风雅,即兴而歌。此种热闹景象年年上演,后辈追慕者不乏其人,逐渐形成了中秋时节秦淮河畔的一道景致。明朝灭亡后,玩月桥逐渐衰落冷清,风雅秦淮成为旧事。人们只能从诗文中怀想当年盛事,周雪客秦淮古迹诗有云:“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据夏仁虎《秦淮志》记载:“马湘兰故宅……门前有玩月桥……今不可寻。”而今天在白鹭洲公园内的玩月桥与桥头的马湘兰宅第,应为复建之作。不过虽是复建,玩月桥却很能满足现在人们的赏月之需。

3、二十四桥明月夜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扬州的月亮格外钟情,称扬州城是“月亮城”,诗词中吟颂扬州月的众多诗句就是最好的证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 徐凝),“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杜牧)可谓家喻户晓。而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就是扬州人张若虚创作的,诗中艺术再现了当时扬州南郊江滨月色的美景。

所谓二十四桥,位于扬州瘦西湖,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就叫二十四桥,亦名念四桥,昔为砖砌桥墩,上铺木板,围以红栏。桥临吴姓住宅,桥畔遍植芍药,故有红药桥、吴家砖桥之称。二十四桥之名,源于隋代,相传隋杨帝在月夜曾借宫女24人吹萧于此,故名。

当然,扬州观月,首选瘦西湖,而瘦西湖赏月的最佳地点还有五亭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五亭桥造型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如果乘船从桥下穿过,我们可以数出五亭桥一共有着15个桥洞。这15个桥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