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演唱会十七岁: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追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9:23
  “武大的蔡元培” “永远的校长”   “中国真正的教育改革家”   ☆☆☆☆☆   ·为什么他的信件能得到邓小平的支持?  ·为什么他要辞掉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职务回武大当校长?  ·为什么他的改革获得人们如此高的评价和社会声响?  ·为什么他使武大成为了“中国的深圳”却突遭免职?  ·为什么他被内定为团中央书记却无意留连?  ·为什么他被推荐为武汉市市长时却要极力推却?  ·为什么他要婉拒负责国务院教改与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的任命?  ·为什么他要谢绝海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当校长的邀请?  ·为什么学生为他塑像而武大却百般刁难?  为什么“钱学森之问”在中国却迟迟未解?  ……   刘道玉将一一解开谜团  并剖析自己这传奇一生的心路历程
  •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
  • 媒体报道精选
  • 目录
  • 推荐序(易中天)
  • 修订版前言

    拨乱反正当为先

    1976年10月6日,离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只差一天,就在这一天,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件,中国高层根据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 “四人帮”,因此中国的老百姓把这一天称为中国伟大的“十月革命”。这标志着历时十年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一场冲破“左”倾错误的束缚,端正思想路线,实行拨乱反正,推动各项事业改革的新的任务摆到了全国人民的面前。  教育是遭受“文化大革命”破坏的重灾区。面对这种形势,我以“借用”的名义,被调到了教育部,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临时工”生涯。其间,我怀着对“四人帮”的义愤,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先后主持召开了24个全国性的拨乱反正会议,制定了许多重要文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进而对它的改革,均起到了重要的战略作用。身体上的入不敷出,持久的紧张和顽强的拼搏,使我疾病缠身。病魔和诬告好像是两根魔杖要把我击倒,但我挺过来了。  两年的临时工,在我的一生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许多的回忆。

  • 一、教育部的“临时工”
  • 二、邓小平召开历史性的座谈会(1)
  • 二、邓小平召开历史性的座谈会(2)
  • 二、邓小平召开历史性的座谈会(3)
  • 三、北戴河十年来的第一批客人(1)
  • 三、北戴河十年来的第一批客人(2)
  • 三、北戴河十年来的第一批客人(3)
  • 三、北戴河十年来的第一批客人(4)
  • 四、全国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会议(1)
  • 四、全国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会议(2)
  • 五、一封欲加之罪的诬告信(1)
  • 五、一封欲加之罪的诬告信(2)
  • 六、因劳成疾,是坏事也是好事(1)
  • 六、因劳成疾,是坏事也是好事(2)
  • 六、因劳成疾,是坏事也是好事(3)
  • 六、因劳成疾,是坏事也是好事(4)

    改革大潮涛头立

    在中国的当代历史上,“改革”二字正式出现在官方的文件中,是在1979年4月中共中央的工作会议上。那时,它只是作为实行国民经济“八字”(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一项措施提出来的,而且还是强调以调整为中心。  改革春潮滚滚而来,荡涤着一切陈腐的污泥浊水,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1980年2月,胡耀邦被选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他的领导下,改革的地位不断地提升,旋即成了一切工作和国民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他提出一句名言:“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这话显示一个革命家的卓识和魄力,反映了时代的精神,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激励了亿万人民的改革的热情。  我就是被这改革的浪潮推到了潮头,出任了武汉大学的校长,充当了一名改革的弄潮儿,堪为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只出头鸟。我笃信改革,真心实意拥护改革,身体力行地实践改革,也品尝了改革的酸、甜、苦、辣。  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对此,应当如何对待呢?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他的一句肺腑之言可作为一切改革者的勉励:“尽吾志而不至者,可以无悔矣!”

  • 一、最年轻的大学校长(1)
  • 一、最年轻的大学校长(2)
  • 一、最年轻的大学校长(3)
  • 一、最年轻的大学校长(4)
  • 二、“卧薪尝胆,十年雪耻”(1)
  • 二、“卧薪尝胆,十年雪耻”(2)
  • 二、“卧薪尝胆,十年雪耻”(3)
  •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1)
  •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2)
  •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3)
  •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4)
  • 四、韩德培“晶核”之再生(1)
  • 四、韩德培“晶核”之再生(2)
  • 四、韩德培“晶核”之再生(3)
  • 四、韩德培“晶核”之再生(4)
  • 五、教学制度的创新(1)
  • 五、教学制度的创新(2)
  • 五、教学制度的创新(3)
  • 五、教学制度的创新(4)
  • 五、教学制度的创新(5)
  • 五、教学制度的创新(6)
  • 五、教学制度的创新(7)
  • 五、教学制度的创新(8)
  • 五、教学制度的创新(9)
  • 六、感动了“上帝”(1)
  • 六、感动了“上帝”(2)
  • 六、感动了“上帝”(3)
  • 六、感动了“上帝”(4)
  • 七、创办综合大学第一个建筑学系(1)
  • 七、创办综合大学第一个建筑学系(2)
  • 七、创办综合大学第一个建筑学系(3)
  • 八、智力超常教育的改革试验(1)
  • 八、智力超常教育的改革试验(2)
  • 九、电影《女大学生宿舍》的反响(1)
  • 九、电影《女大学生宿舍》的反响(2)
  • 十、科研成果实现零的突破(1)
  • 十、科研成果实现零的突破(2)
  • 十、科研成果实现零的突破(3)
  • 十、科研成果实现零的突破(4)
  • 十、科研成果实现零的突破(5)
  • 十一、珞珈山上的快乐学院(1)
  • 十一、珞珈山上的快乐学院(2)
  • 十一、珞珈山上的快乐学院(3)
  • 十一、珞珈山上的快乐学院(4)
  • 十一、珞珈山上的快乐学院(5)
  • 十二、呼唤创造教育(1)
  • 十二、呼唤创造教育(2)
  • 十二、呼唤创造教育(3)
  • 十二、呼唤创造教育(4)

    生不愿封万户侯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人生就是追求幸福。人企求什么,就得到什么。”当然,这是从哲理上讲的。但事实上,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所“企求的”与“得到的”,有时候并不一致。在很大的程度上,这不仅取决于对人生的选择,而且还有赖于个人的努力以及工作的条件和机遇。  人各有志,人各有求。有的人抱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思想,而孔子则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弟子颜回的快乐观,也是古今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在我的一生中,的确有着各种的选择,特别是有很多在某些人看来是难得的做官的机会,但我都一次一次地婉拒了。我十分欣赏大诗人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的两句名言:“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前者表明他鄙薄宦海的清高思想;后者反映出他敬佩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的风范。我借用了李白的名句,道出了我“誓不为官”的思想,从而步入了“清贫乐道”的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

  • 一、教育部里的余波(1)
  • 一、教育部里的余波(2)
  • 一、教育部里的余波(3)
  • 二、团中央书记的候选人
  • 三、上访要求不当市长(1)
  • 三、上访要求不当市长(2)
  • 三、上访要求不当市长(3)
  • 四、北戴河的会见(1)
  • 四、北戴河的会见(2)
  • 四、北戴河的会见(3)
  • 五、厦门大学的盛情
  • 六、海南岛之行(1)
  • 六、海南岛之行(2)
  • 七、“官贵民贱”的真相(1)
  • 七、“官贵民贱”的真相(2)
  • 八、为何不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