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你好作文: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反思想品德教育现象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0:45:15
         思想品德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得到了较好发挥。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却也会出现一些与思想品德教育背道而驰的现象(本文称之为“反思想品德教育现象”),笔者就此展开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
  
  一、反思想品德教育现象描述
  
  关于反思想品德教育的表现及其危害,我们可以从一些教学案例中感受到。
  案例1:感受友情与感受失落
  在教学“同学之间需要团结友爱”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张友情卡,送给自己要好的朋友。学生做好友情卡并送给同学后,教师进行统计:大家收到友情卡了吗?请收到3张以上的同学举手。学生举手后,教师又依次让收到两张和一张友情卡的同学举手。最后教师说:“还有好多同学一张也没收到,没收到的同学一定很失落吧?”
  [点评]教师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学的友情。收到友情卡的学生一定很开心,而没收到的学生内心可能会有一些失落感。此时教师的点评不仅没有减轻这种失落感,反而是加以强化了。事实上,没收到友情卡的同学就缺乏友情吗?也不尽然。
  案例2:心理健康教育与摧残心理健康
  在教学健康心理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填写一份心理健康状况测量表。学生做完后,教师公布心理是否健康的得分标准,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得分情况,并提问:“你的同桌有什么心理问题呢?请你帮助他解决一下。”七年级的孩子还真是天真,纷纷举手回答,言说自己的同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很活跃。
  [点评]且不说这份测量表是否真的能衡量学生的心理健康,仅就这位教师在后续部分的处理看,就不妥当。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属于个人的隐私,心理医生在给患者治疗时,要拉上窗帘与患者进行交谈,而且要帮助患者保密。而在这节课上,教师让学生大声告诉全班同学:我的同桌有什么心理问题。这样做合适吗?再说,让小小年纪的七年级学生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成长有利吗?结果很可能是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会变得有心理问题。
  案例3:自我保护与莽撞行事
  一教师在引导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了一个小品,内容如下:因为经常有同学受到校外不良青年的欺负,于是部分学生成立了一个自我保护的“小虎队”。一天放学后,两位小同学在校外不远处遭到三名青年勒索。其中一个学生说,我们没带钱,我找同学借来给你们吧,我的同学留下。这位同学跑到学校找来“小虎队”成员,与三位勒索者展开打斗,因为人多,最终把勒索者赶跑了,成功地保护了这两位同学。在评析这一现象时,多数学生对这一现象给予了肯定,教师也对这两位同学的机智和小虎队的团结精神大加赞扬,认为他们善于利用自身力量保护自己。
  [点评] “小虎队”的做法能给予肯定吗?在上述小品中,勒索者不够凶残,所以几位学生能够保护自己。如果换一种情形,碰到亡命之徒,学生仍然这样做,结果将会不堪设想。在这里,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合理合法地进行自我保护,而是强化了学生莽撞行事的意识。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现象都是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不经意间发生的,正因为这样,它的危害就特别大。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比较深远。
  
  二、反思想品德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
  
  在思想品德课上出现反思想品德教育现象,看似偶然,其实背后隐藏着必然的因素,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目标上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缺乏研究与思考,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因而在课堂上出现反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就不奇怪了。如在案例3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自我保护作为知识去教的,其落脚点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如何正确进行自我保护。
  
  2.在课堂活动中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忽视实际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要改变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通过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体悟。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如何组织活动缺乏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中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忽视了活动应该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如在案例2中,教师形式是多样了,活动是丰富了,但活动却没有紧紧围绕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灵而展开。在教学中,活动形式要做到多样性、新颖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过分强调形式而忽视内容,是本末倒置。
  
  3.在评价方式上关注结果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课堂评价具有激励和反馈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重视反馈功能而忽视了激励功能。受传统排位次的影响,一些教师喜欢给学生排名次,只要是集体活动,就一定要分出三六九等来,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案例1所述现象实际上也是排名次的一种表现,这种评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伤害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灵。
  
  三、消除反思想品德教育现象的基本策略
  
  1.准确理解课程价值,围绕思想品德教育这个中心展开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这一规定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所在。与其他课程相比,虽然各门课程都要传授知识和培养品德,但在思想品德课中,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一切教学行为包括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而不能舍本逐末。在案例3教学中,学生表演完小品后,如果教师不是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对“小虎队”的做法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选择,经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学生便会认识到“小虎队”做法的危害性,知道该如何去正确保护自己。这样进行教学就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了过程的展开,注重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2.走进学生,让思想品德教育也能量身定制
  此处用的是“走进”而非“走近”,因为当前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在空间距离上需要“走近”,更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2004年,常州市教育局组织了一次“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9009份,在被问及“最想和谁说心事”时,15.94%的学生选择父母,27.96%的学生选择不向任何人说,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向同学、朋友表达心声,只有4.13%的学生愿意与老师交流。愿意与教师说心里话的学生比重如此之低令人深思。作为教育者,在反思得票率之低的同时,要真正重视与学生的心理沟通,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善于引导,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3.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抓住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动态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重要。因为这些资源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及时加以利用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一教师在教学“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时,让学生讨论:“如果一个人曾经伤害过你,当他遇到困难时,你还愿意帮助他吗?”多数学生说愿意。有几个学生说不愿意,其中一个学生认为“有仇不报非君子”,另一个学生以《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为例说明不能帮。对于这些观点,教师在课上没有进一步加以分析,而是告诉学生应该帮助并阐述教材中的理由。课后笔者问这位教师为什么不对这几位学生的观点进行评析,该教师说没想到学生会这样说,当时不知该怎么办。在这里,教师只顾预设而忽视了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
  
  4.开展行动研究,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艺术性
  如前所述,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对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缺乏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在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以此为主题展开研究,以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