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里美吧: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的综合实践活动--以美育心 以心赏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41:34

[内容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寻找问题的触发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这样的美育实践才能充分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这样的美育过程才能发挥它的本质含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兴奋点   触发点   闪光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要求教师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形成实践的课程观。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课程。因此在实施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确定出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身兼初中美术教师、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的我,平时与学生及各类校园事件的接触机会很多。所以,从校本教研出发,我的美术教学活动设计的灵感,经常来自于少先队活动,它的不经意地迸发常常使我兴奋和激动。以下就如何通过初中美术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和精神层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和谐发展,提出一些观点。

一、捕捉兴奋点,激发以美育心的热情,培养艺术的审美情感

所谓兴奋点是指事物的某个方面使人精神振奋,情绪激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以“美”为着眼点,以“乐” 为突破口, 善于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一点一滴小事里,敏锐地捕捉他们的兴奋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他们在“乐”中感悟“美”、在“乐”中思考“美”,从而激发以美育心的热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分子,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教学中的游戏活动、问题的讨论和作品的完成等,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把他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体现出来。我围绕学校政教处举行的“好习惯伴我行”等主题的教育活动进行美术教学活动设计,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和以美育心的乐趣。

案例分析:政教处主任拿来了一封学生来信,信中对穿校服校鞋,不许留奇异发型一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学校在干涉学生的自由。其实“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是中学生守则中的规定,我们学校也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穿校服校鞋上学,不留奇异发型”。在现今这样一个张扬个性、讲究个体的时代,校园服饰何去何从引起了我们的观察和思考。

校服,是校园服饰的中心词。而其陷入尴尬的局面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据调查,有80%的家长对校服持认可态度。他们认为,既然存在,则必有其合理的地方。校服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一度成为学校的标志,而从学校角度而言,在某些场合,校服的确不可或缺。当校园里映入眼帘的都是那些穿着萝卜裤的男生,穿着奇装异服的女生时,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校园服饰只是街头服饰的一个翻版吗?难道我们褪去沉闷的校服所要炫耀的所谓青春所谓个性不过如此吗?校园服饰决不应受限于社会流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校园服饰作为校园风气的折射,应反映新时期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渗透力。而中学生首先应尊重自己的学生身份,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点。穿出一身的青春活力,穿出一身的轻松自如,穿出一身的智慧科学。

针对上述现象,我开展了《青春活力》——中学生校服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认为“青春的美就是爱怎么穿就怎么穿,校服又大又呆板,难看死了,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模子,个性都得不到张扬”。面对这一观念,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反证已毫无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导入新课时我开门见山地提问了学生四个问题:

(1)  要不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什么?

(2)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形象变美?

(3)  如果别人拿来一件衣服问你美不美,你会怎么回答?

(4)  你怎样看待校服和流行服?

接着学生分组讨论,要求结合实际生活,同时考虑到人的内在和外在因素等来进行对话。然后我又要求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如:自己在服装搭配方面遇到的疑难问题.有学生问:“我母亲体型略胖,应该怎样穿衣服?”“参加大型宴会应怎样穿衣服?”“什么颜色的服装最适合我?”等等。这样,教师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 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通过展示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的方式引入新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以美育心的热情。学生通过提问、研究探讨,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答案。课上我还设计了“服装秀表演”的活动环节,有四组不同款式的服装队,如:牛仔服队、学生装队、运动服队和时尚服装队,进行展示与表演,同时,要求学生用心去欣赏,评选最佳服装秀、最佳表演秀。结果奇怪的是,时尚服装队中没有一个学生被评上最佳。随即我又拿出一组图片,展示了一个石膏模特和若干套不同类型的服装、鞋、帽,让学生自由组合一套自认为合理的学生装。最后的结果是,无一人将皮鞋与运动服装组合在一起。我故意问:“你们平时不是最喜欢将校服与皮鞋搭配在一起穿吗?”同学们哄堂大笑,少数“自由主义者”低头不语。学生基本上都将休闲运动装的搭配作为学生装,

问及原因,他们说:“简单、朴实、

大方、经济、运动时方便。”我不

失时机地肯定了他们的观点,展出

了一些中学生校服和运动服的图片

(如图1、图2、图3、图4),同

时,允许他们张扬个性,设计一套           图1                 图2

自认为漂亮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校服。学生们精神为之一振,作业过程中他们认真、执著,梦想着自己设计的校服将在明天在学校

展示或者走向市场。针对此情此景,我及时

指出:时代的发展使服装有了丰富的变化,

面对五花八门的服装,同学们不要不切实际

的追求明星服饰和所谓怪异效果,而要从人

图3              图4        的各种美的角度来理解服饰美,塑造仪表美。通过和谐的服饰和整洁的仪表,来塑造良好的性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和净化我们的心灵,这才是我们这节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寻找触发点,启发以美求善的心境,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

所谓触发点是指对某事物或某种现象受到触动而引起某种反应。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寻找美与丑的触发点,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美是道德的象征。”美的事物对人来说往往是善的总结,而审美情感与善的情感往往是相通的,审美教育与为善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人既有着外在的和谐,又有着内在本质的和谐,表现为品质高尚、情操美好、意志坚强等,所以才有“人因为可爱才美丽”这样的语言。

当前,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育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人格的完善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也就是提高人的心理生理素质,发展智力、品格、情操、体魄,使之成为能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三种心理结构即: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美术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教师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集自然美及社会美,让学生欣赏、体会,从而使学生在创造体验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的活跃和提高,构成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的独特的心理结构。所以美术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使他们在自由、平等、和谐、互助的状态中,自主吸取所需能量,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及艺术的创造力。建构平等、和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分析、鉴赏名家名作和各种事物,寻找美与丑的触发点,启发以美求善的心境,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在政教处办公室,有时可以见到一些因吸烟、打架等违反校规校纪而被批评的学生和气愤、发怒的家长们。那些犯错误的孩子们,这时有因悔恨而流泪的;也有一脸无所谓的;也有却全然不觉自己的过失,对他人带来严重后果,依然为自己辩解的。
  这些情景令我心痛,令我思索,于是“净化我们的校园——校园公益广告大赛”应运而生。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抨击校园中一切不文明现象。朱晓雯同学的《莫让校园失去光明》揭示着校园中破坏公物的现象:陈凯同学的《家里有人在等你》揭示了个别学生夜不归家、留连网吧的现象;朱峰同学的画面触目惊心,以碎玻璃与带血的拳头的形象完成了《拒绝暴力》之作;而廖文多同学的《让我们一起保护校园环境》则以优美的画面倡议同学们共建美丽校园等等。作品在校园文化长廊展出后,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净化我们的校园——校园公益广告大赛”这节课的设计,是从关注校园文化环境和学生实际出发,围绕校本教研进行的美术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下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尝试与实践。

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和创造美术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与修养。教学中除了采用一般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外,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学”和“悟”的关系。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学生领悟,用心去体验、感悟生活,使学生潜在的思想与表现得以充分的表达与展示。而“悟”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教学忌理性灌输和讲死道理,要留有疑问点、空白处,留待学生自主地去琢磨、发现和领悟,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学”与“悟”的深刻关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现“学中有悟,悟中再学”从而达成以心赏美,以美求善的教学目标。

三、抓住闪光点,创设以心赏美的情境,追求创新的进取精神

所谓闪光点是指某事物现出光亮,发光,比喻显示出的高尚纯洁的思想、品格或光明的前途。我们的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往往被美的魅力所震撼。美的情感常常引导他们去探求事物的规律,探索世界的奥秘。所以对美的追求可以升华并且坚定人们向上的意志和进取的精神,这样的进取精神章显着个性的光芒, 发挥着独创的力量。

我们常看到学生专注于画架前数小时而无倦态,这不只是毅力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发现、追求和表现这些人的内在动力在起作用。列宁曾经说:“没有了人的情感,那就会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了。”艺术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在营造宽松氛围的同时,创设以心赏美的情境,再由学生自己去品味、评价,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创作作品的欲望。

美术教育发展健全的人格,其中一项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深入观察和全面了解事物的认知习惯。同时让学生面对矛盾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打破定势来反思问题,抓住想法不放,进而把问题展开,进行分析、判断、归纳、解决和延伸。学生从以前课堂中“照着做”,通过实践活动找到“怎么做”,就能够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从中获取知识。“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方法是创新的手段”,使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知识,把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调动并增长学生内在的创造力。

案例分析:我曾经在校园中遇到过几位乱扔矿泉水瓶的学生,问及他们对乱扔垃圾的感想,他们有些脸红地说:“习惯了”。是的,所有的坏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要改可不那么容易。
  如何让他们对这些垃圾印象深刻呢? 时下,“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担任校少先队辅导员的我就抓住契机,把少先队活动与美术教学活动相结合,针对环境教育着重进行了“五个一”活动:

(1)以“环境,任重而道远”为主题设计一期黑板报,使学生更广泛地了解环保内容和知识。

(2)队员可单独或合作设计制作一份校园环境规划图或模型,从而开拓学生的三维立体想象空间,培养和训练立体造型的创意和动手制作能力,同时让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来了解环境规划知识,增加对学校的情感。

(3)各中队分别建立一支“校园环保小分队”,进行“美化校园,我能行”的活动。活动主要以绿化、净化校园,美化、亮化教室为主,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各中队围绕环境保护主题,举行一次“与绿色共舞”的主题队会活动,要求队员自编、自演、自制道具,活动主题要突出,内容要创新,形式要丰富,构思要有情趣。

(5)组织全校队员进行一次“环境保护”的演讲比赛,不仅锻炼学生写稿、审稿、朗诵和表演的能力,而且促使队员多层次、多角度地收集资料、撰写文章,广泛了解环保知识,发挥多种创新教育因素的作用。

这样的“五个一”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整个校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大家都在积极为美化校园,保护环境展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老师不仅要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还要给学生创设一个“以心赏美,以美引真”的创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完成学习目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学生就会在思维和行动上,表现出充满意趣的智慧火花,这样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和捕捉。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变废为宝,因材施艺》(人教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为行动指南,针对校园中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陶冶,在以情感为依托的前提下,以心赏美,体验创作,结合多种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把环境教育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进而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在教学中,我首先以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方便袋与环境》,同时让他们完成这个课题中的一个作业内容:“化腐朽为神奇”,将学生自然地导入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之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计划下,学生们选择学习伙伴,组成合作小组,通过网络、报刊、书籍搜集环保和工艺设计资料,调查、采访菜场、社区及环保部门等,了解他们接触过的环境现状,经过共同研讨、整理和总结,最后师生共同策划了一堂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展示课。这节展示课主要进行了四项活动:

                          

1、 看图片——激创作之情,强审美之感;

2、 大家议——想处理办法,树探究之风;

3、 跟我学——研制作技法,求设计创新;

4、 展行动——变废为宝,因材施艺。

图5                                                    图6

活动中,选出三位学生主持人,采用展示、             图5

表演、竞赛等形式进行教学展示活动。在“大

家议”的活动中,学生们展示出自己用旧挂历纸和旧衣服制作的小拎袋(如图5、图6),并设想以此来取代塑料方便袋,以达到治理“白色污染” 的目的。在“跟我学”的活动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捡回扔在校园里的各种废旧物品,将收集到的各种“垃圾”带到美术课堂上,利用这些“垃圾”进行美术创作,作业题目为:“化腐朽为神奇”。

课堂上,学生们把校内外所有可以重复利用的“垃圾”都搬进了教室:矿泉水瓶、塑料袋、塑料泡沫板、一次性筷子、糖纸、零碎布头、废旧纸盒……,同学们在欣赏古今中外艺术作品的启发下,以废旧香烟盒和牙膏盒重组《长颈鹿》和《猪八戒》(如图7、图8),以塑料袋、糖纸、零碎布头制成了《洋娃娃》和《花瓶》(如图9、图10),用旧木筷创作了造型别致的小阁楼,用可乐罐等做出的装饰品更是数不胜数,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用泡沫板、一次性筷子等相结合创作的现代雕塑《腾飞》(如图11),“化腐朽为神奇”,巧妙地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点、线、面的立体构成创作,做工精细,现代感强,寓意深刻,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在“展行动”的活动中,学生们因材施艺,穿戴上他们利用垃圾和废旧的物品制作的各式服装和道具,进行了自编自制的环保标语小品剧《I WANT TO SAY……》的表演,标语如:“方便袋不等于随便袋”“小花小草微微笑,白色污染请让道”等等。(如图12、图13)

图12                                 图13

在美术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重视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才能创作出美妙的东西,所以美术教育中应该贯穿一些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内容。作为以审美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美术教学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理想追求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创造美的行为、成果,使自身的审美意愿物化于材料形态的变化之中,让学生学会辨别、区分美与丑,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表达美和创造美,达到“以美育心,以心赏美,以美引真”的教学目的,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使他们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寻找问题的触发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这样的美育实践才能充分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新精神、实际能力结合起来,把美的教育与求真、求善的行为结合起来,这样的美育过程才能发挥它的本质含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江苏学校美术教育》(2006.NO.1)      江苏省教育厅

作者简介:以上文章获2006年教育部体卫艺术司美术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竞赛一等奖。

本文作者是位优秀的中学美术教师,曾荣获“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其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多次获市、区竞赛奖,并刊载于有关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