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说作文500字吸烟:中科院 中国最年轻的博导 王秀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35:55
中科院 中国最年轻的博导 王秀杰                  这是在绥化城里一个平凡家庭中长大的不凡女孩:

  1994年,她以630分的优异成绩成为绥化市高考理科状元;1998年,获南开大学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获美国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在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从此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当时的中国舆论界为此还热闹了好大一阵子。

  她,就是绥化女孩儿王秀杰,时年27。

                                                                            

  1977年出生在绥化市的王秀杰从小就是一个乖巧、聪明、内向的女孩,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哥哥比她大3岁。温馨和睦的家庭给了她一个快乐自由、无忧无虑的童年。

  1983年,年仅7岁的王秀杰走进训华小学,从此真正踏上了求学之路。小学的记忆总是美好而可爱的,对王秀杰而言,那时最开心的莫过于上半天学,放半天假的作息时间了。不过在学习上,王秀杰一直都是佼佼者,唯一一次因为学习而哭,是在小学二年级时考试得了第三名。当时的班主任于秀娟老师让她当学习委员,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当“干部”。

  1986年,上了小学三年级的王秀杰因为搬家的原因转到了新华小学,成为全国优秀教师付玉珍老师班上的一员。在付老师的班上,她继续担任学习委员一职。不过在体育方面,却一直是王秀杰很头疼的事,运动会她很少参加过,在运动会上她做得最多的事就是一个人写几十篇的稿子送到主席台广播出来;但是靠着她的聪明,她还是在小学智力运动会上拿过一次奖。付老师教她们语文课,在快毕业的时候,付老师要求她们每天写一篇作文,这为王秀杰从小奠定了良好的写作基础,对她日后在文学方面的爱好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使得她在日后写论文、申请时对文字的驾驭和把握得心应手。

  王秀杰的初中三年是在绥化五中渡过的,成绩名列前茅的她依旧担任学习委员。班主任赵淑芬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赵老师视学生为子女,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时王秀杰都会帮老师去排榜。直到现在,师生俩仍然保持着联系。爱学习的王秀杰也有上课开小差的时候,在初二的一节物理课上,老师讲“压强”的内容,自认为都听懂了的王秀杰就在物理课上偷偷写起了数学作业,结果被老师发现并没收了她的数学书,当时正值期末考试之际,物理老师就抛下一句话:“你要是都学会了就考给我看!”结果王秀杰真的考了90多分,是全区统考的物理第一名。她的物理老师特别高兴,可她的同学却淘气的跟老师说:“人家王秀杰考得好不是你教的啦!”

  就是这样,王秀杰一路以傲人的成绩走来,并以地区“三好学生”的身份进入绥化市重点高中———绥化一中。在班主任宋秀云老师班上,她担任团支书一职。在高一作文竞赛中,她荣获全国二等奖。王秀杰的文科成绩也十分出色,她的政治、历史、地理成绩均名列前茅,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班时她确实犹豫了好长时间,最后选择了理科。王秀杰从小长得就很瘦弱,所以家人从不舍得让她熬夜学习,但聪明的王秀杰一直保持着班级第一名的成绩。1994年高考,王秀杰从容淡定的心态使她在考场上发挥自如,并以630分的优异成绩成为绥化市理科状元,顺利进入南开大学。

                                                                                二

  虽然高考成绩突出,但王秀杰并没有因此而特别开心,虽然进入了自己梦想中的大学,但她并没有被自己最爱的国际金融专业录取。当一纸南开大学生物学的录取通知书飘来的时候,王秀杰对生物学还没有丝毫的概念,她一直觉得她这个从小就爱打碎杯子的人穿着白大褂,每天拿着试管烧杯做实验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尽管生物学不是王秀杰喜欢的专业,但南开大学还是她最钟爱的学校,更是最敬爱的周总理的母校,尽管她的高考分数已经超过了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但她还是选择了南开大学。

  1994年8月,她走进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大一时的她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国际金融梦,一心想着要转系,但由于她成绩优异,生物学的老师实在不舍得这样的好学生转走,就劝她说:“你看现在生物学多热门啊,人家好多人都想挤着进都进不来,你却想走……”王秀杰被老师的话打动,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转系的念头就在她的脑子里悄悄溜走了。

  天生好学的她虽然放弃了转系的想法,但却不忍心自己喜爱的专业与自己擦肩而过。于是,大二时她决定辅修国际贸易。在辅修国际贸易中的海商法时,她的考试成绩达到了近90分,这是一个很高的分数,甚至超过了专业国际贸易系的大三学生,这使她非常自豪。

  但对于生物学的学生来说,大三是课业最繁重的一年,为了能专心学习生物,她不得不放弃了辅修课,此时她已经修完了国际贸易学三分之一的课程。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大一上学期的实验课主要与植物有关,常常在观看各种植物标本中渡过。而大一下学期的实验课却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了。大二下学期,在一节解剖小兔子的实验课上,她和另一位女同学一组。实验的要求是对小兔子进行静脉注射空气使其“安乐死”。不过她们忙了半节课,在小兔子耳朵扎了三针,仍然不能扎到静脉,可怜的小兔子耳朵上全是血,蹦到了地板上,最后是老师直接拎起兔耳朵,用棍子直接击打小兔的头部致死,才使得她们做完了实验。在实验课上,从小喜欢打破杯子的王秀杰却从来没有打碎过实验仪器。不过一说起实验课,一个不大不小的“实验事故”,王秀杰至今记忆犹新:在高中最后一节物理实验课上,同学们用到了玻璃量筒,实验课快结束时,老师夸奖同学们说:“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同学们都没有打坏实验仪器。”接着老师又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的父母在他家的房梁上放了一个罐子,有一天,这个小孩翻黄历,上面说这个罐子这天会碎掉,天真的小孩儿蹲在房梁下等了一天,直到天黑,这个罐子也一直没碎,后来小孩实在等不及了,就爬上房梁把那个罐子推到地上给打碎了……”就在老师的话音刚落之时,只听实验室里“啪”的一声,原来,王秀杰旁边的女同学不小心把量筒掉在地上了,在老师无奈的表情中,同学们一阵哄笑。

  一直担心自己会不小心打碎东西的王秀杰从来没有打碎过实验仪器,倒是这位同学帮她“圆了这个梦”。

  大三时,由于王秀杰一直忙着考托福,所以上半学期只上了一节免疫课,快期中考试时,她借来同学的笔记狂背两天,结果考试得了满分,免疫课老师还表扬了她,不过也正因为老师认识了她,她以后的免疫课就乖乖去上课了,后半学期认真听课的她,期末成绩却只得了九十分,看来对王秀杰而言,“临阵磨枪”的考试策略还是比较适合她的。

  就这样,成绩优异的她在1998年即将毕业时被保送为南开研究生,当时正是香港回归一周年,香港科技大学与国家教委有一项协议,大陆的优秀大学生可以被保送到香港科大继续深造,王秀杰幸运地成为全系唯一拥有保送资格的学生。她想起了刚上大学时,1994年南开75周年校庆,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曾经对同学们说:“做学问要去最好的地方和最好的人去做。”那时她还不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机会,而1998年的8月,她已经迈进了香港科技大学的校门。

                                                                                 

  香港科技大学位于九龙半岛东侧风景秀丽宜人的清水湾畔,依山傍海,在喧嚣繁华闹市之隙,为莘莘学子提供着一方清雅而辽阔的学术空间,王秀杰第一次看到科大时,就被这所美丽的校园所吸引。它舒适的宿舍、完善的设施、丰富的活动,令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成为王秀杰人生中难忘的一段经历。

  科大将最好的景致留给了学生宿舍,六座学生宿舍全部背山面海,不仅景色优美,住宿条件亦无与伦比,王秀杰与另一个大陆学生共住一套四室一厅的公寓。在科大的第一个月,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英语培训,因为科大是全英文授课。在培训期间,她们的导师和导师助理带着她们去买东西、认路、坐公交车,这使得她们很受感动。

  王秀杰科大的两位导师是王学荆和张明杰教授。原本学校要求学生在英语培训时见自己的导师,但王秀杰却一直不知道此事。直到她发现周围的同学都在谈论自己的导师,她才在开课几天后在导师秘书的带领下去见了自己的第一位导师,当时生物化学系的系主任王学荆,这位慈祥的台湾老人和她聊了一会儿,告诉她要做什么,带她参观了实验室,并给她引见第二位导师,年轻儒雅的张明杰教授。

  科大优越的办学条件,王秀杰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使她很快适应了那里的学习和生活。在科大的第一次实验是关于“酶活性”的实验,这次实验是一位师兄带她做的,实验中有十几个试管,每个试管中要加五六种样品,师兄给她留了一张实验列表之后就走开了,而王秀杰因为第一次在科大做实验还有点紧张,做了三遍才弄好,师兄不断地过来看她为什么一直没做完。这虽然是一个小实验,但王秀杰却认为她没有做好,中午时又跑回实验室重做了一遍,直到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她才放心地离开实验室。

  生物实验往往要求实验者耐心、细心、重复性好,所以在实验室里常常呆上五六个小时。有一次,王秀杰因为在实验室呆得太久了,出来时看见清洁工刷地板留下的泡沫,居然以为是雪花,还高兴地说:“呀,下雪了,真好!”因为做实验太投入了,她当时忘记了自己在室内,更忘记了自己是在香港。

  直到现在,王秀杰依然觉得在科大的日子是最难忘的,导师对她的指导和教诲,和同学们建立的深厚友谊,以及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都让她怀念至今。

                                                                             

  1999年,王秀杰考托福GRE,申请了美国的20多所著名大学,并收到了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等几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她的一位南开校友建议她去洛克菲勒大学,因为在生物学领域,洛克菲勒大学的科研气氛及教学水平均好于耶鲁大学。

  2000年8月,在回京参加完硕士论文答辩后,王秀杰踏上了去往美国的征程。洛克菲勒大学坐落于纽约曼哈顿66街,这是一所古老而精致的学校,只有长200米、宽100米左右的面积,这是由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创办的享誉世界的著名学府,以“小而精”著称,每年仅在世界范围内招收20几个研究生,从1999年到2002年,每年都有一位洛克菲勒大学的教授获得诺贝尔奖。

  根据洛克菲勒大学的规定,每位学生可以从70多个导师中任选3个导师,最后再选其中一个导师所带的科研小组留下来。王秀杰当时分别选了神经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和信息生物学三个课题小组,最后她选择了TerryGasterland导师所带的信息生物学科研小组,并成为TerryGasterland教授所带的第一个中国大陆学生。

  对王秀杰影响很大的另一位教授是蔡南海教授。蔡教授祖籍福建,现任洛克菲勒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终身教授、英国皇家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他在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成果斐然,多篇论文发表在全球顶级期刊上,而他对我国科研事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深深地打动了王秀杰,这也是王秀杰在洛克菲勒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国报效祖国的重要原因。

  在美国期间,王秀杰经历了9·11事件。那天王秀杰去曼哈顿30街开一个生物研讨会,开会位置距世贸大厦只有1500米左右。当会议刚进行半个小时左右时,工作人员突然宣布会议停止,王秀杰和同事走出会场之后才发现,公交地铁全部停运,天空灰蒙蒙的,飘着烟尘。她们走了近两个小时才回到学校,而当时洛克菲勒大学也腾出很多房间供那些因为没有交通而无法回家的人住宿。当时美国民众那种团结一致临危不乱的精神给王秀杰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刚到美国时,王秀杰就一直想去世贸大厦看看,每次都以为以后可以有时间去看,有几次甚至到了世贸大厦的地铁站里,却都没有上去看看,直到世贸大厦被炸,她也没能去看这座宏伟建筑的“第一眼”和“最后一眼”。每当回忆起此事,王秀杰最大的感叹就是当自己有了目标时,想做就马上去做,否则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耽搁,到最后就会留下遗憾。

                                                                           

  在美国求学期间,王秀杰就决定毕业后要回国。2004年,当她在《SCIENCE》杂志上看到了中科院遗传所招聘博士后的广告,她毅然决定申请回国。据中科院遗传所招聘委员会成员左建儒介绍,委员会当时共收到了70多份申请,经筛选后,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初试,然后所有招聘委员会的人员无记名投票,他们的标准是三分之二的得票率,最后定下的四五个人中,王秀杰是其中一个。

  谈到中科院的面试,王秀杰回忆,当时她还很紧张,因为她十分喜欢这份工作。在为期两天的面试中,王秀杰接受了所里十六位老师的面试,并进行了公开的全英文学术报告。最终,她入选为中科院“百人计划”,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导。

  王秀杰认为自己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她所学的生物信息学方向比较新,2004年生物信息学的人才也比较少。而洛克菲勒大学在全球的影响力很大,她当时的面试报告和研究计划也与所里的发展有一定的互补性。

  然而,作为一名博导,作为一名女博导,作为一名年仅27岁的中国最年轻的女博导,王秀杰曾遭受过外界的否定与质疑。接到中科院的聘用通知时,王秀杰人还在美国。当时中科院招收学生,每位导师都要把自己的资料公布在网上,而当时她27岁的年龄却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质疑否定的评论纷至沓来,身在美国的王秀杰全然不知。直到有一天开会回来,接到国内朋友的电话:“秀杰,你干嘛呢?你出名了你知道吗?……”她这才看到了网上那些关于自己的评论。

  王秀杰那时难过郁闷了很长时间,博士后毕业直接成为导师在国外是比较常见的事情。她没想到在国内的反响竟然如此强烈。面对巨大的压力,她选择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家人和朋友给她支持和鼓励,同事和老师给她安慰和劝勉。于是,2004年12月,王秀杰学成回国。王秀杰在美国攻读博士和回国后工作的时间里,一直从事非编码RNA方面的研究。非编码RNA是近年来发现的真核生物体内的一类具有调解功能的RNA分子,包括microRNA(miRNA)、smallinterferingRNA(siRNA)和antisenseRNA等。这些非编码RNA不翻译成蛋白质,以RNA的形式在真核生物生长发育和抗逆境反应很多方面,尤其是基因表达的表观调节上,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已经发现的非编码RNA的作用包括:控制线虫幼虫发育不同时期的转变和神经系统非对称性的形成;参与细胞凋亡和造血细胞线性分化;调解胚胎干细胞的发育;影响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形成;控制根、叶、花的发育和分生组织的发生等。因此,对非编码RNA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生命科学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其中对小RNA的研究已连续两年被《Science》评为年度重大发现。

  王秀杰每天的工作都很忙,压力也比较大,常常要工作到晚上九、十点钟。她和学生们的关系亲密融洽,学生们也十分尊重她。在回国工作的两年半时间,她们的多篇科研论文也相继在国外权威刊物上发表。王秀杰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的科研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和重点项目、科技部973项目等。2006年,王秀杰研究员与其他5位同事一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的资助。由于回国后的突出研究成果,王秀杰研究员于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

  除了工作,王秀杰最大的爱好就是文学。她常说所学的知识一定会有用的,它不见得直接显示它的作用,但在某一天,它会以某种形式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当谈到自己的学习心得时,王秀杰说:“大学生首先要学好自己的知识,不要死读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为未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好准备。在面对压力和突发事件时,要果断地做出正确判断。当今的时代是合作与沟通的时代,所以大学生更要学会与外界沟通,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大家,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生活中的王秀杰则是标准的贤妻良母。丈夫是我省黑河人,她们在南开相识,丈夫大她两届,研究分子生物学。王秀杰在香港攻读硕士学位时,丈夫在德国留学,然后两人一起去美国深造。当说到自己三岁半的女儿时,王秀杰更是一脸幸福。女儿在美国出生,活泼可爱,现在在离中科院不远的一所幼儿园上学。王秀杰常把女儿带到办公室去,而女儿也常拿着一些小杯子,学着妈妈的样子“做实验”。

  2005年夏天,王秀杰回国后第一次回绥化,当路过自己的母校绥化一中时,她看见学校里添建的许多新楼,校园也比原来大了很多,而家乡更是越来越美丽了。

  望着自己熟悉热爱的家乡,王秀杰也寄予了深切期望:“希望将来能看到更多从家乡出来的人,在各行各业中做出成就。尤其是在科研领域,我更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家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