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obs.git.edu.cn:谈学生接“话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1:40:57
 一天,我在五年级上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正讲到第九课孙中山先生的一些伟大事迹时,突然一个学生叫了起来“老师,我去过南京的中山陵”;接着“话茬”是一个接着一个,“老师,我还去过北京的中山公园呢!”;“老师,咱们徐州还有中山路、中山公园、中山学校呢!”;“广州还有中山大学呢!”……,这下全班乱了起来,一些学生完全没有感觉到我的存在。当时,我也很气愤,想把几个带头讲话的同学叫起来,然后好好的教导他们一顿。但是,我转念一想,尽管学生违反了班级纪律,但是他们说的并非和本课没有一点关系,于是我加以引导,让学生知道,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些城市建立了许多纪念馆,人们还用他的名字命名学校、道路、公园等。尽管这节课没有按照我的计划去上,但我发现学生这节课也收获不少。

      在课堂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喜欢那些上课不随便讲话的学生,而那些上课随便接老师“话茬”或“插嘴”打断老师讲话的同学往往被认为是不尊重老师或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当然,我们不排除少数学生的确有捣乱的意图,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学生接“话茬”行为。

      首先,从学生方面来理解,学生接老师的“话茬”,一方面说明他注意听讲;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的“话茬”接的恰到好处,说明他不仅注意听讲,而且还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并且把自己当时所思所想的内容通过语言不由自主地表达出来,这也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一种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理解学生接“话茬”的行为,并注意把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话茬”给予宽容,加以引导,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其次,从老师方面来理解,可以看成是对教师教学的及时反馈。通过这样的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当时的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有灵感的“话茬”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挖掘教学中的创造因素。我们不能期望每节课的教学都能发现创造性的亮点,但却绝对不能随意把学生一个偶然的创造性的亮点抹杀掉。学生富有灵感的“话茬”可能是一个新的思路,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甚至可能是一些教师从未涉足过的新领域。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接“话茬”的行为表示宽容,以期待学生有灵感的“话茬”出现,并把这具有灵感的“话茬”加以正确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从课堂教学方面来理解,老师对学生接“话茬”行为的宽容乃至鼓励,是一种民主、平等的表现,也是师爱的具体体现,它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活跃教学气氛,使师生双方都处于既紧张又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在这样的民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乐于发表意见,敢于大胆创新;师生双方互相配合,互相启迪,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