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代表作品有什么:[转贴]《白纸黑字》重磅稿件:王康——来路与去向(节选) 【凯迪广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10:24
[转贴]《白纸黑字》重磅稿件:王康——来路与去向(节选) 二井的猫生 于 2011/10/10 16:33:5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凯迪广州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 一 ※
   那份从孔子以来未曾改易的圣贤气象,那份君子情怀,志士风骨,书生本色,其中无量数的颠沛、磨难、苦情、隐痛、寂寥、苍茫,无尽藏的坚忍、困守、撑持、超绝、旷达、悬望,我们只能永远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1982年春夏之交,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78级200余名同学正面临毕业分配。彼时,我对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文科教育,早已不抱希望,对考试、分配之类更是不感兴趣。
    中文系在两年前的1980年成立了一个文学社,取名“普通人”。这是1957年后这所西南地区最高师范学府第一个学生文学社,从社名到社长一律投票选择,从成立到解散没有任何官方背景。
    我被选为首任(也是末任)社长,因为我曾获得中文系小说创作一等奖(一篇杜撰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短篇,借题描写国民党老兵的爱国精神),全院英语竞赛第二名。此外,我忝列藐视现行教育制度、长期旷课的学生之列。每次考试,一到法定离场时限(据说是30分钟),我就把答卷扔到监考教师面前,扬长而去。
    我已年届三十,考进西师,不是来补习古文和拼音,也无丝毫“天之骄子”、“时代幸运儿”和其他“迟来的好运感”。
1978年2月大舅唐君毅在香港病逝后,我开始接触港台“新儒家”,并在西师组建了一个哲学小组。它可能算中国大陆第一个研究当代新儒家小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方(东美)、钱(穆)等人对中国文化、东西文化的运思和对话如一源头活水,使我对中国命运和使命有豁然开朗的领悟和视野。小组虽然没有坚持下去,但我个人已经深信不疑,我们正在上天注目之中,秉承天意,践行天命:1949年以来的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外若干历史事件交叉作用的结果,并非中国常态,更非中国终极形态;中国必将再次回到它的传统和正道去寻找存在的连续性和动源,只有将中国现代的空前变局与旷古浩劫置于东、西方历史与文化的正面遇合,见证之,转化之,升华之,接通中国的来路与去向,中国的演变才将拥有伟大的前程,所谓“物极必反”、“贞下启元”是也。五分之一人类的生存与安顿,造化的有情无情,人生的不幸有幸,悉备于此。
     大学四年,上苍赐予的机缘,系统地读书、思考,结交贤达之士,这便是我走进西师大门的目的。
    进大学不到一个月,我就发现了一种强烈的反差。
    1949年以后,尤其是1957、1966年以后培养的“知识分子”,大都狭隘、僵化,谈不上什么学问。他们的讲课,从板书到用语,从眼神到手势,都很乏味。有几位前“工农兵学员”还停留在病句别字阶段。这些“中年知识分子”更谈不上什么操守、道德、魅力,其中不少是“反右运动”、“文革”及其他政治运动的打手或积极分子。这是潮流使然,时代的造次。
     幸有“旧中国”、“旧社会”过来的几位老先生尚在,他们几乎全都领受过文化专制和政治迫害的漫长苦难,却奇迹般地葆有中国知识人独有的古道热肠,他们的国学根底和西学造诣,令我折服。
     1.曹慕樊先生,号迟庵,曾师从熊十力、梁漱溟。从孔(丘)、孟(轲)到耶酥基督,从老(聃)、庄(周)到释迦佛陀,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春秋》、《史记》到《昭明文选》、《资治通鉴》,从关汉卿到莎士比亚、从曹雪芹到托尔斯泰,从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再到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曹先生都早已自存胸臆,能信手拈来。他为我们开讲“杜诗选修”时,已年逾古稀。“学术之宫,千门万户,但总得经由一门进入。唯有深入学习一大家,大开眼界,大拓心灵,然后才可以到达四通八达之境……”(曹慕樊:《杜
诗选读·小序》,1980年6月)曹师讲授,可以他最心仪的庄周和杜甫“汪洋恣肆”、“沉郁顿挫”形容,是极凝炼的诗章,透人心脾的精神逡行;广大精微,胜境迭现;或哀音促情至性动人,或悲天悯人而不碍乐天知命,或愤嫉长叹而终悲叹复赞叹,或屏息闭目,俯仰之间,天德流行……。曹先生又谙熟西洋思想史,尤对黑格尔、康德颇有心得。对郭尔凯戈尔、克罗齐、胡塞尔、罗素、维特根斯坦辈也不陌生。1957年曹先生因言获罪,在一次批斗会上威武不屈,直面邪恶,竟遭皮带面击,左眼几近失明。曹先生数百万字学术著作,便是在双目微明中写就的。
    “文革”中,吴宓往中文系请求退还存款未果,曹先生路遇流泪而返的吴宓,当下便以同样的“牛鬼”之身,面见中文系负责人,仗义执言,慑服群小,竟为吴宓索回全部存款4500元。
     1980、1981年两度秋冬,曹先生曾陪我往数十位前“右派”处,搜寻那段历史。他那拄杖缓步,瘦削的身影,沉潜的缄默,深长的叹息,永在目前。
     曹先生付梓刊印的著述甚少,名山之作却宏富惊人。他曾将梁漱溟晚年所撰《人生与人心》原稿示我,又将辨析中西文化遇合之《砧木喻》交我细读。其引据之广,识见之深,至今罕见。曹先生弟子邓小军,曾在《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8月第1版)的后记中写道:“迟师一生学行,壁立千仞,不愧为中国文化托命之人”,并有《哭迟师》七律一首,兹再引于此:
      儒者昂头天地外,胸中日月与春风;
      直言谠论同溟老,侠骨柔肠感宓翁。
      传付壁书宛如昨,再闻绝学已成空。
      重深欲度今无路,此恨绵绵何有终!
    2.谭优学先生,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后遭政治迫害多年,晚年才得以重返教坛,讲授古文。谭师每堂课都是全副精神,全副性情,嬉笑怒骂,所寄深广,经常令学子或一片哽咽,或满室唏嘘,或哄堂大笑。
     谭先生还我行我素,不顾叽嘲、反对,坚持所有学生每学期必须熟背古文二十篇。春夏秋冬,或皓月当空,或暮色如墨,二百余名学生逐一登上谭先生的“夫子堂”,接受严格检验。先生闭目凝神,吞云吐雾,慈祥万种。但只要背诵有误或偶有中断,老先生立即圆睁双眼,白发抖动,一点马虎不得。毕业20周年聚会上,所有同学都领会到谭先生当年的苦心孤诣。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在中国全部考试中,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谭优学教授私塾先生式的“面诵”,肯定是最严格最公正的一次。感谢谭先生,让从小只知践踏古人、诽谤传统的我们这一代,对前贤往哲多了几分敬意,几十年蔓延浮嚣的现代狂妄有所收敛。
     3.秦效侃先生。先生幼承庭训,转移多师,与曹、谭二师一样,数十年徜徉于中国文化精神世界。他的教学,可谓金声玉振,每堂课都是一次融汇性灵、才情、学识和睿智的艺术创作。秦师几十年临池不辍,碑、篆及晋唐以降诸法贴,皆造诣精深,他那飘逸峻峭的板书,松壑壁立,满壁烟云,每临课终,秦师返身去后,学子们都要驻足欣赏,流连低回,不
忍遽拭。
    曹、谭、秦诸先生平日皆愉愉如,坦荡荡,一片纯挚性情,所有学子前往拜访,无人不有“如坐春风”之慨。谁能想到,一代道德文章楷模,老先生们无人不有不堪回首之往事。兹将秦师《未花集·炼狱》七律二首恭录于此,后人可见当年之无道无仁无义无情,亦可见现代士大夫浩然正气之一斑:
                                            炼 狱
                                                     有序
1968年夏历4月尾,余于役田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与闻他事。本少亲故,更鲜接触。讵料突遭扳诬,为造反派逮去,系于其所谓“五一八野战部队”私设秘密牢狱之中。凡转移他处皆在夜半,惧为人知也。半年内与家中音讯断绝,谣传余已不在人世矣。至于身经目睹之酷刑惨事,有不敢言不忍言者,信乎“史无前例”也!诗二首,皆当日狱中吟成,不复计工拙及韵,今忆录未更一字,以存故实。
                                          午夜“转移”
                                     月黑风高到酉溪,①
                                     如磐夜气不闻鸡。
                                     弥天大罪难寻死,②
                                     遍体鳞伤苦忍饥。
                                     怜尔文章魂·傺,
                                     悯吾妻孥梦依稀。
                                     悠悠四月音尘绝,
                                     弱骨单寒只敝衣。③
                                    


                                         狱中生日
                                     生不易兮死太难,
                                     因风堕溷岂非天!
                                     妻儿惴惴劳悬望,
                                     日月依依费省参;
                                     亦有酒浆倾北斗,④
                                     可无诗赋草南冠?
                                     深宵起坐频呵壁,
                                     七气凭陵一寸丹。
     曹师于1993年以八十四高龄仙逝,谭师于2007年以八十八长寿辞世,秦师也至耄耋之年。中国老先生们曾经遭遇的那份远甚屈原―司马迁们的苦难,那份从孔子以来未曾改易的圣贤气象,那份君子情怀,志士风骨,书生本色,其中无量数的颠沛、磨难、苦情、隐痛、寂寥、苍茫,无尽藏的坚忍、困守、撑持、超绝、旷达、悬望,我们只能永远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本文刊载于《白纸黑字》一书。该书已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鄢烈山主编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80&id=7825202&replyID=32985218&page=1&1=1#32985218
《白纸黑字》易中天重磅稿件:《那时我们唱红歌》抢先看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80&id=7831747&replyID=33083364&page=1&1=1#33083364
《白纸黑字》重磅稿件:广州从此没了歌坛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80&id=7831836&replyID=33084486&page=1&1=1#33084486
《白纸黑字》重磅稿件:笑蜀——爱荷华,那忧郁的夕阳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80&id=7831898&replyID=33085248&page=1&1=1#3308524833085248
《白纸黑字》重磅稿件:周筱赟——中国有个高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