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生死恋类似电视剧:草根大访谈:因为博客我回归文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01:56:20
草根大访谈:因为博客我回归文学
         ——本期访谈对象:新浪文化名博——赵树义


  【访谈策划:新浪草根名博之家草根名博群圈论坛】
  策划:梦冰、三峡刘星、金樽明月


  草根大访谈:因为博客我回归文学
  【本期主持兼执笔:三峡刘星】


 【前言】
  关注特色博主,整合博客圈资源,在关注中解读新浪博主的博客文化内容,在沟通中和被访谈者畅谈博客文化的传播,让有特色的、孤立的写作的博客走进博客圈,从草根走向草根名博的博客文化世界。本期访谈对象:新浪文化名博——赵树义”。


  【访谈正文】


  一、文学——万物之映像


  文学作为以文字方式呈现的生命形态,其既是文字之镜象,更是万物之映像。——赵树义语录


  三峡刘星:你好,我作为新浪草根名博的首席义务访谈写手,访谈你,不是因为你是作家,而是因为你的新浪博客。你的博客标题相当有趣,美其名曰“圆说,或自圆其说”。


  赵树义:
  圆的几何概念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曰,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一曰,绕平面上一条线段的一端旋转360°留下的轨迹。集合也罢,轨迹也罢,这仅是一个数理的定义,我想说的是,圆是世间最常见也最本质的存在状态,我们日常看到的万物皆是圆的局部或变形。事物不论大小,圆状态囊括一切:宇宙的初始状态是圆的,宇宙的终极状态也是圆的;宇宙间万物的初始状态是圆的,万物的终极状态也是圆的;思想、情感和文学亦然。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博文《圆说,或自圆其说》中有过详细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我博客中读读这篇文章,一起探讨。
  有文学史以来,文学之辩不外乎道技之争。道是万物的源起,万物的纲,纲举方能目张,只有寻找到道,才有可能寻找到通往终点的路径,才有可能修成最终的果。你或许会说,天才就不去寻找。是的,寻找道的方式有多种,而所谓的天才就是他对道有一种天生的直觉,道天然存在于天才的血液里,天才尽管去挥霍就是了。宇宙的初始状态和终极状态是圆的,世间万物的初始状态和终极状态是圆的,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存在,其道是圆的,由其道而生的文学万象也是圆的。我所谓的“圆说”,即指圆是万物之根本;我所谓的“自圆其说”,即指我们所见之事物或为圆的局部,或为圆的变形,而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握万物之道,以道说象,自然就可以“自圆其说”。
  我想强调一点,这里的“自圆其说”并非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打圆场”,而是要努力寻找到万物之根本,经由这个根本来把握事物的种种表象。
  关于圆之解读,最直观的莫过于太极图.
  一个圆圈、一条曲线、两个圆点,仅仅用了四画,一个简洁、平衡、对称、协调、具象且抽象的构图便揭示了世间万物运动的奥妙。在这幅图里,具象中蕴含着抽象,简单中意味着丰富,简洁中包含着深刻,图形与数字的结合可谓天成,西方学者贡布里希称之为“一副完美无缺的图案”。太极图中的圆圈表示事物或事件,其大可至无边,其小可至无内。其无边之大恰被霍金提出的“无边界宇宙”设想所印证,即“宇宙的边界条件就是没有边界”,时空有限而无界,是没有开端、没有创生的时刻。其无内之小恰如宇宙坍缩现象,变化是无穷尽的,又如结构化学所揭示的:物质从原始粒子始,可衍生裂变至无穷大的体积;从无穷大的体积始,又可收缩至无穷小,直至无。太极图中的S曲线,也称太极曲线,是世界上最美的曲线。太极曲线是圆的局部或变种,是最具变化的曲线,是最具哲学奥义的曲线。太极曲线是宇宙万物进行太极运动时的永恒轨迹,而非拆分阴阳的边界。在这幅太极图中,两点自是核心,黑白自分阴阳。太极图由圆点、曲线(圆之局部或变种)、圆圈构成,虽仅仅四画,却包含着中心、大小、阴阳、矛盾、运动、循环、平衡、对称、方向、曲折、包容、和谐等等哲学内容,而太极图之无穷奥秘,无不出于一个图形——圆!
  三峡刘星感悟:很是赞同你的观点“文学作为以文字方式呈现的生命形态,其既是文字之镜象,更是万物之映像”。是的,世界是平的,万物是圆的。也只有灵魂思考者才会看出我们不一样的世界,并且用文字的方式书写这种历程。在博客中这样的博主很多,他们甘于寂寞,敢于用所有的文字见证这种探索。散文作家赵树义无疑是其中的一个。


  二、文化是博大的、包容的


  我们确实应该坐下来,冷静地、清醒地、客观地、认认真真地重新认识我们的祖宗了。——赵树义语录


  三峡刘星: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又一次授予给诗人,当然不是中国的诗人。其实在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国产写手面对真实的话语权上还是羞羞答答的。没有一个文化自觉的民族无疑是悲哀的。我们不能还在祖宗的灿烂文化榜前无地自容。你以为呢?


  赵树义:
  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我们的老祖宗创造的文化的确太灿烂了,以至于他的后人灰头土脸、黯淡无光。
  在散文《虫洞》中,我曾谈到庄子和霍金,这个话题其实是十分有意味的。庄周提倡“心斋”和“坐忘”,庄子理想中的“心斋”和“坐忘”状态与霍金求证的“黑洞”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或者说它们的状态在本质是惊人一致的,在神韵上是相互贯通的,东方神秘主义与现代物理学在不经意间跨越千年、殊途同归。庄子的神秘源自精神,霍金的精确源自物质,哲学的庄子关注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物理的霍金关注的是人类的物质宇宙,哲学和物理的并蒂莲花本是一脉相承的,可自上世纪以来,这对孪生姐妹却伴随科技的进步而越来越疏远了,发展到最后,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哲学仅余下的任务就是语言分析。”有感于此,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感慨到:“这是从亚里斯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
  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与庄子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霍金的物理学证实的恰恰是老祖宗几千年前苦思冥想出来的哲学,由此反观,庄子的哲学遗产又是何等的辉煌!在如此辉煌的阴影之下,说我们的民族没有文化自觉我不敢苟同,但在面对祖宗时后人的确感到了不自信,有时甚至在逃避,从某种角度讲,这种不自信和逃避已经潜移默化为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或许正是这种潜意识的作祟,才让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有点羞羞答答,这种不自信和逃避,才是当下最大的悲哀。
  一句话,我们确实应该坐下来,冷静地、清醒地、客观地、认认真真地重新认识我们的祖宗了。


  三峡刘星感悟:


  当大量的才华横溢的学者和作家屈服于某些客观的理由而不再寂寞潜心写作的时候,选择逃避的方式,不再自信写作的时候,我们的文字真的远离世界文化的舞台。事实上,毋庸质疑的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但是,在继承和弘扬两个方面我们似乎远远做得不够,或者说做得实在是不够好。幸好在博客世界里我们可以看见更多的草根用自己的文字方式进行实践、开拓,哪怕寂寞一辈子。所以,很是钦佩你用文字的方式探索(特别是用散文的方式书写),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看法。


  三峡刘星:请问你如何看待民刊的非官方渠道的文学刊物的大量出现现象?面对网络电子版的迅捷发布的当下,你是如何看待纸媒和网媒?面对抄袭和版权的混乱,你又是如何自处的?


  赵树义:
  纸媒、网媒、电子版,包括民刊等等,这所有的现象只与传播方式有关,它们虽然会为写作带来一些变化,比如,作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方式、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方式等等,但这些变化改变的只是交流和沟通方式,并不能改变写作本身。真正的写作永远是孤独的,即使在纷乱的网络世界,也改变不了他踽踽独行的命运。
  抄袭是道德问题,版权是法律问题,这些问题只与名利有关,与写作本身无关。
  真正的写作者苦思冥想的是如何创新,即使你把他绑架了,他也不会去抄袭的。抄袭的人是无法改变他的非文学命运的,这种行径仅仅是让他多了一个文贼的“雅号”罢了;盗版是一种犯罪,是比抄袭者更大的贼,这样的贼只能让法律去约束,写作者除了吁请法律保护自己之外,恐怕只能徒唤奈何了。


  三峡刘星:网络时代,从纸媒的权威到网媒的流行,从论坛冷到博客热,从博客冷到微博热,每一种新的网络平台的建立都会让当下的“文学写手”“无所适从”?你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孤独的?


  赵树义: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五天。这种现象只与传播有关,与写作无关,它对繁荣大众文化大有裨益,对文化传播功不可没,它带来的变化更多是社会性的,不是心灵性的,它对纯粹写作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
  孤独是一种状态,一种品格,一种独立认知世界的方式,基于这样的理由,我行走博客的态度就是:“第一,安静写作;第二,干净写作;第三,沉静写作。”我在博文《孤独并坚守》中曾这样写到:“孤独是高尚的,这样的一群人是最接近孤独的群体:哲学上的疯子、科学上的呆子、艺术上的痴子。如果孤独死了,哲学就死了;如果孤独死了,科学就死了;如果孤独死了,艺术就死了。虚伪是孤独的毒药,只有食着人间的烟火但又纯粹起来的高尚,才可以救赎濒临死亡的孤独。”孤独是思想,坚守是意志,孤独并坚守是通向人生至高境界的惟一途径,是生命修炼的不二法门。


  三峡刘星:回顾2011年度的文化活动,首当其冲的是“文化立国”,政府开始转向,你对此有什么个人的看法?而孔子被请进又请出天安门,你以为难堪了谁?(是孔子吗?)你是如何看待各地抬出文化名人这种行为的(比如让秦桧站起来)?


  赵树义:
  “文化立国”是一种政府策略,或者说国家战略,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问题自然而然就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一个国家首先面对的是肉体饥饿问题,其次面对的才是精神饥饿问题。
  现在国家提出“文化立国”可谓水到渠成,但“文化立国”的根本是改变整个国民的素质,是提升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问题,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引导和传播以及大众文化素质提高等等诸多课题,但这些课题都与写作无关。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是客观存在了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把孔子请进或请出天安门,只是一个文化导向问题,孔子作为传统文化符号之一,无论你是否认同他都是强大的,没有人可以让他尴尬。
  我们这个民族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文化为主导,以什么样的文化立国,我觉得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大家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探讨,但仅仅因为请进或请出,就认为如何如何,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在这样的事件中如果非要说出谁难堪的话,我以为对此大惊小怪的人就是被难堪的一族。
  我以为,对任何事情都要分出是非对错,都要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是一种极不成熟的、狭隘的做法,这种不成熟包括对文化的认知,也包括对人生的认知,在道德底线之上,文化是博大的、包容的,不可以简单、草率、武断地做结论。
  而让秦桧站起来显然突破了道德底线,这不单单是一个认知问题,还包括一个良知问题。当社会导向、尤其文化导向失去社会良知的时候,这就不仅仅是悲哀了,而是可怕了,这种可怕和悲哀其实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无知者无畏,在现今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峡刘星感悟:
  说得好好极了。孔子、秦桧等等不仅仅是文字符号,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今,文化立国至少显示了对文化这个软实力的重视和导向,但愿这种重视不是形式化的运动模式的短期行为,我们更期待在尊重文化经典的传统的基础之上的真正的一次改革开放,而不是惟利的伪文化。


  三、因为博客,我回归文学


  小说的结构、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叙述方式,试图把科学、哲学和艺术融为一体,以科学解读哲学、以哲学解读艺术、以艺术解读生命或死亡。——赵树义语录




  【赵树义散文片段】


  灵感是什么?
  我觉得灵感就是写作者从血液里长到脑子里的罂粟。
  一个人是否适合做文字这个营生,关键看他(她)血液里、脑子里是否长着这株罂粟。
  做好文字这个营生不勤奋是不行的,但仅有勤奋也是断断不行的。
  文字是一件快活的营生,是一件痛苦的营生,是一件癫狂的营生,是一件与生俱来的、血液里的、骨缝里的、备受折磨的、死去活来的营生……!如果因为文字你吃不香睡不着,你就放手去做一把,权当烟瘾酒瘾甚或毒瘾犯了,抽两口喝两盅打两针,过了瘾就好,甚至过把瘾就死也好;如果你没有这种中邪的感觉,还是去做别的营生吧,至少折磨会少些。


  三峡刘星:你的散文集《且听风走》、《低于乡村的记忆》我没有看过,而你刚刚收工的《虫洞》(部分在你的博客上发布过)倒是一下子抓住了我。除开语言和语言的方式让读者很是惊异之外,更多的是来自《虫洞》的思索进而是种种探究。比如你说“衡量孤独的成色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量度:思想、情感和欲望。”那么请问:当下的语言环境,特别是在文化立国的背景之下,一个“写手”该如何写?换句话说,该用什么态度面对文字?


  赵树义:
  《且听风走》是我早期作品的大杂烩,当时出版这部书的目的只有一个:告别文学。
  因为博客,2008年我回归文学,归来之后完成的第一部散文系列集就是《低于乡村的记忆》。无论告别,还是归来,都是练笔之作。
  今年完成的散文《虫洞》可以说是我20年断断续续的文学生涯的一次积淀,博客中发的是二稿,主要是想听听博友们的意见。最后修订稿大约24万字,未在博客中发布。
  在《虫洞》的写作中,我尝试采用了小说的结构、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叙述方式,试图把科学、哲学和艺术融为一体,以科学解读哲学、以哲学解读艺术、以艺术解读生命或死亡。在写作过程中我重点考虑的是三个向度的问题:即思想、情感和欲望。
  关于思想和情感,我想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前面也有谈到,不再赘言。这里我想说一下欲望。欲望也可以理解为冲动,包括思想的冲动、情感的冲动和语言表达的冲动。想完成一部作品,这三个冲动相互联动非常重要,只有这三种冲动的能量同时积聚到饱和状态,写作者才可能抵达写作的自由状态。为写而写很难写出好作品,因为某个思想、某种感动而动笔,也很难写出好作品。写作需要一个能量积聚的过程,需要一个反复酝酿、反复折磨的过程,只有当这种积聚、酝酿和折磨不可抑制地冲向爆发点时,真正的写作状态才会悠然而至。这样的结果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个“遇”不是守株待兔就可以等到的,它需要写作者不断锤炼、反复提炼和恒久修炼。
  至于谈到文化立国,我想它最有可能改变的是写作者的生存环境,但不会改变写作本身。对于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而言,无论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他的写作态度都不应发生改变。写作过程是写作者入世姿态的一次生命呈现,是对写作者学养、良知、人性、天性(包括天分和后天努力)的检验,一个严肃的写作者必须对作品负责,也只能对作品负责。写作与肉体生存的环境无关,与心灵安放的环境有关。


  三峡刘星: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在网络时代展现了一种前所没有的生命力:题材、素材、结构、语言、立意等待方面都有一定的突破(相对于十年前);那么,你以为“散文的创新”或者“创新的散文”应该体现在那些方面?


  赵树义:
  散文领域的拓宽这是一个历史必然,散文作为一种伟大的文体,不可能永远活在“小桥流水”之中,做“小家碧玉”状。从某个角度讲,题材、素材、结构、语言、立意等方面的突破都是创新,“散文的创新”或“创新的散文”强调的重点虽各有侧重,但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我个人的观点,散文最大的创新应该是内容的创新,或者说,写作者哲学架构的创新。每个写作者都应该建构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这个价值判断体系要与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步,甚至超前。一个写作者只有完成了自己价值体系的建构,他观照世界的视角才会与众不同,写作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视角,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河流,他的作品就有可能是独特的。
  一部伟大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定是深刻的思想、深邃的情感和独一无二的语言,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独特思想、独特情感和独特语言的人能够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来。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强烈冲击着哲学认知世界的方式,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前人认知世界的方法之中,我们还有机会超越前人吗?完成哲学体系建构之后,需要创新的就是形式了,而形式的变革是以哲学体系为前提的。当你的思想容量越来越博大、越丰厚时,形式自然就会扩张和开放;当你的思想容量还局限在个人狭隘的平台上时,形式只能是收缩的、封闭的;当你的思想容量徘徊在大众水平线上时,形式只能是四平八稳的、重复前人的。在内容和形式之外,我想特别强调一下语言。其实,语言可以理解为内容,也可以理解为形式,但好的语言一定是内容的一部分。语言毕竟是文学赖以存在的砖瓦,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博大精深的思想尤其需要具有穿透力的语言来支撑。


  三峡刘星感悟:
  哈哈,说到点子上了。很是欣赏这个定义“散文是一种伟大的文体”。
  而“小说的结构、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叙述方式,试图把科学、哲学和艺术融为一体,以科学解读哲学、以哲学解读艺术、以艺术解读生命或死亡。”正是许多写手正在努力实践和探索的一种方式,我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正是基于这个“共同点”,让我这个草根义务博乐访谈你,并且和你谈散文和写作这些曲高和寡的话题。


  四、文学标准:好的就是好的


  第一,想为谁写你就死定了;第二,想谁会关注你写也死定了;第三,写完就完了。——赵树义语录


  三峡刘星:其实,我最先关注的是你的博客上的“关于文学标准”。你说“第一,文学没有固定的标准;第二,文学还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第三,文学的惟一标准:好的就是好的。”是的,“好的就是好的”。这个标准很特别,很个性,问你如何“圆说,或自圆其说”了?


  赵树义:
  这段话貌似有些绕口令,其实说白了,我个人判断文学的标准,或者说,我心目中的文学标准之圆只有一个,就是“好的”。
  近年来,尤其网络兴起之后,关于文学现象的讨论多如牛毛,令人不厌其烦,其实,冷静下来想清楚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一切皆一目了然: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说的更明白些,流传究竟是与作品的好坏有关,还是与作品的流派有关?我这样问,你大概就会明白,能够传于后世的作品理由可能有千千万,但根本的理由只有一个:“好的”。即使非要与时代、流派等等因素挂钩,那也是那个时代、那个流派中最好的作品,它之所以能够流传,首先它是“好的”,其次才是那个时代、那个流派中的“好的”,如果没有这个“好”,它是不可能流传下来的,更没有资格去代表时代、代表流派。其实,一件作品怎样写并不重要,重要的它是好作品,怎样写、写什么仅仅是为“好”锦上添花而已,没有这个“好”,一切都是浮云。
  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写作者热衷于拉大旗,却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潜心写作。文学的浮躁最大的表现就是“忘了本”。
  舍本求末、舍道求技的表现就是一味纠缠于表象的东西。道只有一个,技有无穷,舍道而求技,即使累个半死恐怕也难以修成正果。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那么,于作者而言,首要考虑的就是写出好作品,其次才考虑怎样写出好作品,其他东西都是诗外功夫。人们常说“功夫在诗外”,以我的理解,这个诗外功夫是有一个前提的,即,首先要做好诗内功夫。如果诗内功夫都没有做好,就去做诗外功夫,那只能是逃避者为自己寻找到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而诗内功夫的最基本功夫就是文字功夫。文字要想化成绕指柔,除了天分之外,还需要后天慢慢打磨。一个好的写作者一定是一个把文字嚼碎了的写作者,能够嚼碎文字且忘却了文字的写作者,必定是大师。



  三峡刘星感悟:
  哈哈,当代帽子在飞,大师们冠盖云集……但是,真的大师绝对是属于甘于寂寞、勇敢探索的正在行走的灵魂。
  是的,好的就是好的,无须求证,也无须标榜。
  最后,感谢网络时代,感谢博客的交流平台,让素昧平生天涯各方的我们居然可以用这种方式畅谈文学和艺术。感谢你接受我的博客文化大访谈。握手天涯。


  【访谈链接】


  赵树义,曾用笔名叶绿素,山西长子人,60年代生人,现居太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人民代表报》社,曾出版诗歌、散文、小说杂集《且听风走》,散文集《低于乡村的记忆》。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346165844
  三峡刘星:新浪读书少龙论坛首席版主,新浪草根名博首席访谈写手,网络棋文化知名写手。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angsanzi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eb78b0100xejv.html

我的更多文章:
  • (2011-12-27 16:17:03)
  • (2011-12-25 13:33:21)
  • (2011-12-15 15:59:07)
  • (2011-12-11 15:26:14)
  • (2011-12-09 16:22:13)
  • (2011-12-08 16:54:30)
  • (2011-12-07 16:24:14)
  • (2011-12-06 15:55:51)
  • (2011-12-05 15:24:56)
  • (2011-12-02 1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