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霆 爱情观:父亲决定孩子的智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22:35:16
 

父亲决定孩子的智商!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

热点推荐:育儿,让父亲多带孩子! 养育男孩,塑造明天优秀父亲

父亲教育与天才

伟大的发明家  他的父亲热衷于科学和研究。为了全面培养孩子,父亲在家里办起了实验室,请来了高水平的家庭教育专家,让孩子们学习各种知识。

在他17岁时,父亲送他去周游世界,历时两年,学到了不少知识,结识了不少科学家和学者。19岁时,他确定了自己的终生道路,决心像父亲一样,当个科学家。后来,他真的成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他就是诺贝尔。

父亲的助手  他的父亲,是巴黎一名外科医生,也是他的接生婆。他从小就被要求到父亲的诊所当学徒,接受父亲的言传身教,积累了丰富的助理经验。有时他还会替其他著名的外科大夫做助手。后来,由于朋友极力劝告,父亲才让他到大学就读,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就是法国的查尔斯·理歇特。

择善而居  他出生在英国一个教育非常落后的地方。他和别的孩子一样,喜欢打闹,贪玩,10岁那年他曾两次逃学。为改善他的学习环境,父亲决定迁居伦敦。由于不适应新环境,父亲为他请来了家庭教师,他的成绩迅速赶了上来。后来,他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说:“父亲给我的童年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他就是发现氩气的英国科学家瑞利。

科学家瑞利

父亲帮他建实验室  他出生在一个令人神往的大学城——英国的剑桥。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读中学时对化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由于没有条件让他从事正规的化学实验,父亲就和他一起共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仪器是他从公园里捡来的破瓶子,而药品则是父亲从商店里买来的。从此,他就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英国的诺里什。

培养小书迷  他的父亲经营一家书店,他从3岁时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看书,还经常向父亲提出各种问题。父亲不懂的,就鼓励他从书中寻求答案。读中学时,除了学好功课,他读了大量的书,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他就会顺便记下来。27岁时,他就成了博士生导师,在教育战线上,他培养出了2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他本人也于190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是美国的汤姆逊。

 

汤姆逊

不能放弃  他的学习成绩不好,所以,他想放弃学业。他找到父亲,对父亲说了自己的打算。父亲对他说,不管你以后要做什么,书都必须要读。没有什么不能面对和克服的困难,只有克服了困难,才能真正超越自己。听了父亲的话,他决定不再放弃学业,而是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并发愤读书,于198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就是日本的福田谦一。……崔鹤同

教育宝宝:父亲上岗证,你拿到了吗  走近“完美父亲”贝克汉姆

母亲是孩子的家,代表着慈爱、温暖和善良,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父亲则是门外的路,代表着思想、阅历和冒险——

  
 
   

孩子观点:父亲的教育对孩子起着决定性作用

父亲对孩子的发展影响,与母亲同等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把父亲比做一棵大树,母亲则是一片绿草地。”母亲更多地提供给孩子温情、舒适感;而父亲则提供力量、支持和依靠,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自立、勇敢等性格的确立上,这是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所不能替代的。

研究显示:父亲对孩子的数理逻辑能力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孩子,数学成绩佳。相比之下,与母亲常在一起的孩子,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兴趣上,更擅长与人交往。

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该怎样做,需要些什么条件,是比较明了的,而母亲在这方面要差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有较高期望,但在实际教育中,母亲往往就显得无计划,并力不从心。

从教育内容来看,在知识的传播上,父亲的知识面一般广于母亲,而且在史、地、哲知识上父亲往往精于母亲。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各地风情民俗,英雄人物等,而母亲则一般都是给孩子讲童话,涉及社会知识较少,这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孩子知识上就稍逊一筹了。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教育孩子要独立、果断,要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父亲让孩子参与修理简单家电,大胆学骑自行车,带他们爬山、赛跑……而母亲总想保护孩子,在孩子参加一些危险和复杂的事时,母亲总担心孩子会不小心碰伤、摔伤、磕伤。

推荐阅读:球星父母与他们的孩子(图)

事实上,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父亲对孩子的爱、关心、照顾,情绪的感染,以至父亲的一举一动,一怒一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会落后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专家称为“缺少父亲综合症”。

因此,在家庭里应提倡加大父亲与孩子交往的力度,父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从婴儿早期父亲就要多抱抱、逗逗、喂喂孩子,满足孩子情感的需求,为孩子的体能、智力、社会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案例:37岁的计算机博士刘同波,是一家著名的计算机公司的技术部经理。他的妻子经营一家玻璃工艺品公司,生意甚是红火,其经营的玻璃制品已经打入欧洲市场。由于孩子降生,先后请两个保姆不得力,在无人照看孩子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妻子蒸蒸日上的事业,为了照顾及教育孩子,刘博士毅然辞职回家"相妻教子"。这条新闻出街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有人认为是对人才的浪费,有人则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抛开其他讨论不谈,我们只在家庭教育范围内进行探究。在中国,对孩子的教育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育女性化。家庭教育中,妈妈起着主导作用;进入幼儿园,老师几乎全是女性;进入小学、中学,女教师占大多数;进入大学后,男女教师的比例才大体均衡。当然,这和女性认真、仔细、体贴等先天的优势有关。然而,这种情形,却造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男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教育中男女比例的失调,一时间无法改变,这就需要家庭教育中,爸爸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孩子补充相应的教育营养。

典型个案:一个家庭的采访

时间:2005520

地点:广州市江南西路某茶吧

人物:陈先生(物流公司经理)、陈太太(家庭主妇)、陈一帆(5)

陈先生的讲述:

单位的工作太忙,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太太在照顾孩子。记得一帆刚出生那年,正是我的物流公司处于危难的时候,我有近一年的时间,没有呆在家里,四处去寻找客户。等我回到家里的时候,我去抱一帆,一帆都要挣扎着往外跑,如果我硬抱住他,他就会大着叫妈妈。

慢慢地,他终于接受我了,可是,我又没有时间陪他。真是太忙了。客户来了,我不能不陪吧?生意来了,我不能不做吧?在公司里,有这么多事做,回到家里,坐到沙发上就不想起来,眼睛盯着电视屏幕,思绪却不知飘到了哪里。我也知道,应该陪儿子好好玩一会儿,可我实在是太累了。我当然也知道这样的消息:世界排名在前100位的富翁,大多数都认为,此生最失败的事情,就是没有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可是,那是富人们才可以感慨的事情,我现在连感慨的资格都没有。

直到有一天,儿子给了我一次极大的震撼。那是去年,我们买了新房子的时候,新屋装修,有一群装修工人在房间里忙碌。 那天,我下班很早,就去了新房子。发现儿子和一个强壮的装修工人正在打闹。就在他们开心地玩了一阵后,儿子忽然怯怯地提出要求:“叔叔,你可以抱我一下吗?”

那个装修工人愣了愣,马上把他抱了起来,高高地举过头顶。

听着儿子的笑声,我忽然感到心里莫名地酸楚:我的确给了儿子优质的生活,可是,却同时夺走了他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

陈太太的讲述:

一帆是个男孩子,不过,我总觉得,他阳刚气不足。

这不能怪一帆的爸爸,都怪我。一帆还小的时候,可淘气呢,经常不是打烂了这个,就是碰碎了那个。我非常怕。这是女人和做母亲的通病,生怕孩子有个什么闪失。

记得那还是在他3岁的时候,看了电视里的动物世界,他竟然学那些猴子,去爬街边树,而且,真的爬到了很高的地方。我急得哭了,打110报了警。警察来了后,正打算到街边的店铺中借梯子,一帆竟然自己又爬了下来。警察没说什么,可围观的人没有一个不怪我大惊小怪,多此一举的。

回到家里,我狠狠地批评了一帆,告诉他那样做是不对的,以后再也不许发生这种事情。一帆咬着手指,温顺地点了点头。因为我先生经常不在家,一帆大多数时间都和我生活在一起,因此,他还是比较听话的。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做过危险的事情。

这是我觉得欣慰的地方:如果一帆有个三长两短,我会心疼死,而且,我也对不起先生。他在外奔波劳碌,不就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和一帆么?

陈一帆的讲述:

我不太喜欢幼儿园,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叫我假女孩儿。我挺怕我爸爸,总也见不到他,他也不理我。我有时想和他玩,他也不理。妈妈告诉我,爸爸太忙了,不要打扰他。

我也知道爸爸忙。

有一次,我看电视,看到里面有个小孩子,想用钱买爸爸的一个小时。我也想买爸爸一个小时,和我一起玩积木。可是,我的钱都是爸爸给的,他一定不会答应。

我怕,我长大了,爸爸还是那么忙怎么办呢?

热点推荐:家庭观念新角色:全职爸爸  世界著名模范父亲的故事

  

相关:父亲对孩子的一生有下列影响:

⊙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父亲会为孩子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父亲支持母亲;

⊙父亲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听了陈先生一家的故事,让人非常感慨。现代家庭里,最忙的就是父亲。陈先生只是其中一个代表。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也分类型——

父亲的四种类型

不管

这类父亲在家里排在第一位的事情往往是“看书报”或“看电视”,他们为教育孩子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较少。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可能受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二是可能做母亲的带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亲的积极性。其实,家庭教育离开了父亲的参与,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据有关研究表明,缺少父亲关爱的孩子有几项共同的消极人格,那就是缺乏活力、缺乏积极性、精神萎靡、有逃避现实的倾向、对未来的期望不高、不容易相信别人等等。而这些消极人格特性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当父亲的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了父亲的职责。

严管

现代社会的很多父亲,自己小时候受过父母的严厉管教,因此常常采用严厉的手段来教育孩子,如斥责、棒打等极端方法。不可否认,严厉的惩罚确实具有某种程度的吓唬作用,有时候也确实比平和的说服教育见效快,但它却往往使孩子受到强烈的情感压抑。它不仅难以让孩子心悦诚服,还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情绪,压抑个性的健康发展。惩罚还往往使孩子对父亲失去信任感和安全感,长此以往还会对父亲产生怨恨甚至报复心理。当然,孩子也可能会疲于被惩罚,听任惩罚,不加反抗,自暴自弃。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父亲教育孩子,最好不要轻易用惩罚的手段。即便要惩罚,也要在孩子能承受的范围内,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只有这样,惩罚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包办

“包办”型的父亲,往往具有牺牲奉献精神,对孩子一味地溺爱,包办代替,孩子有要求,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这类父亲的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竞争力的培养,会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强和不负责任的消极特性,从而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朋友加师长

称职理想的父亲首先是一个孩子可以信赖的朋友,他们会经常挤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参与孩子的活动,做些有趣的游戏,听孩子讲幼儿园里的有趣事;称职理想的父亲还应该是一个孩子可以信赖的师长,经常注意那些孩子想到的和关心的事情,采用自然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习。在孩子面临的种种人生选择面前,父亲只是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他能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善意地分析利弊,提出建议,使孩子的选择更准确、完美。

怎样成为一个好父亲

帮助妻子就是对孩子的爱

尽管现代父亲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任何父亲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即在承担家务和养育子女方面,父亲的付出总是占第二位的。 所以现代父亲应该自觉地尽可能地帮助妻子做家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抚养子女的任务中。

将一切可能的时间都献给孩子

这并不意味着突然改变你的生活规律,而是要更灵活地掌握时间,形成以孩子为主的工作、生活日程表。

做有预见性的父亲

“如果当时这样做就好了!”我们或许都听到家长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但遗憾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采取正确的措施来教育和培养孩子,把握现在,预见未来。

不要以自己的模式塑造孩子

支持并鼓励孩子走他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应该强迫他接受你的意愿。大多数父亲之所以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可能是希望子女将父母梦寐以求的理想变为现实。

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的习惯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培养教育才能形成,切不可断断续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卓有成效。这项工作由父亲来做,当然更有说服力。

不向孩子隐瞒生活中的阴暗面

对孩子不应隐瞒生活中的阴暗面,要根据其年龄和成熟程度慢慢向他解释。无论事情如何严重,父亲都应该主动将真相告诉孩子。否则他会通过同学或朋友得到某些信息,而道听途说的东西往往不那么真实可信,会令孩子感到迷惘。

与妻子共同研究如何培养子女

教育和培养孩子是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父亲一手包办是不合适的。只有夫妻双方经过协商取得一致才能防止偏差,收到有益于孩子的最佳教育效果。

重返童年

如果你准备当个称职的父亲,那么你应经常地带着孩子去电影院欣赏动画片或者陪他一起玩拼图、搭积木。 也许这些活动对成年人来讲毫无意义,但对孩子的成长却是必不可少的。

父爱无价

你要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儿子(女儿)!”尽管让男子汉口头表达这几个字有些难为情。此外还有许多方式可以传递父爱,比如说临睡前给孩子一个亲切的吻,或者婉转地告诉他:“谢谢你,我的孩子,是你给了我做父亲的无穷乐趣。”

相关:孩子认为具备16种品质才是好爸爸

⊙认真对待我们如同我们对待自己

⊙为了我们做个有同情心的建议者

⊙向我们显示你爱我们且是真诚的爱

⊙向我们提供安全和保护

⊙相信我们和信任我们

⊙处事利落和不做工作狂

⊙接受我们为独立的个体

⊙尊重我们的权利和我们的意见

⊙向我们展示你有幽默感

⊙确信拥有希望

⊙与我们一致

⊙记住做什么事象是一个孩子做的

⊙承认你的错误且不要做个十全十美的人

⊙允许我们犯自己的错误

⊙要轻松愉快

⊙在我们面前不要议论妈妈 特别推荐:孩子更聪明十种教育方式 

孩子更聪明十种教育方式

每个孩子都会在大约两岁时面临智力的飞速提高,而父母们却往往容易因为孩子幼稚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对宝宝的智力引导——这可是极大的失误啊!此时,父母们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简单而有效的步骤,尽快激发孩子此时大脑的潜能,让我们的好奇宝宝变得越来越聪明!

一、 对孩子的新奇念头、想象力、别出心裁的做法,要给予鼓励。
二、
积极引导孩子的手段之一。培养孩子成功素质三句箴言

第一句:太好了!”——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

在了解太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之前,我们先谈谈,什么是快乐?

有位心理医生做出了最精辟的解释:快乐就是我的思想愉悦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快乐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而是善于排解烦恼,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尽可能保持快乐的心情;烦恼的人并不是命运不好、家庭不好,而是自己的心态不好,快乐的事到了他那里也会变成烦恼。

一位妈妈说,她有两个儿子,因为心态不同,命运就大不相同。大儿子心态不好,遇到什么事总说:太糟了!小儿子心态好,遇到什么事爱说:太好了!

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带小哥俩去公园玩,不巧那天公园关门了。大儿子说:太糟了!我怎么这么倒霉,我一来就关门!真气人!一整天都闷闷不乐。小儿子却说:太好了!我可以到别处去玩,也许别的地方会更好玩儿!他跑到小树林里,又抓蛐蛐又看蚂蚁搬家,玩得兴高采烈。两个儿子长大了。大儿子找了个对象,他觉得媳妇这不好那不好,处处不如意,整天不高兴,后来离婚了;小儿子成了家,他觉得媳妇又好看又贤惠,小两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你看,她说,两个儿子都是我亲生的,我不偏不向,为什么他们的命运如此不同呀?

我说:因为他们的心态不同。在很多情况下,人的痛苦和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决定的。

推荐阅读:宝宝成长环境大揭密  怎样诱发宝宝的良好情绪

第二句:我能行!”——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

成功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成功是一种感觉,一种态度。我能行是成功者的态度,我不行是失败者的态度。人改变了态度,由消极变为积极,由我不行变为我能行,就会获得成功的感觉,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对成功新的理解,是从双腿残疾的网络中学生王焕生的成长经历中得到的。

王焕生1984年出生在北京通州区一个普通家庭。进入小学刚一个月,同班两个同学打闹时碰到他,导致大腿骨骨折,更不幸的是骨折部位有一个病灶点,被医生诊断为骨纤维异样增殖症。

7岁开始,王焕生每年365天有100多天是穿着石膏裤子卧床在家,连身都不能翻,即使是拆掉石膏也必须用双拐辅助着走路。9年当中,焕生经历了8次大手术。从小学到中学,尽管他在校读书的时间只有一般人的一半,但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且成为一个具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性格坚强、勇于拼搏的共青团员。

发现孩子有病,您和孩子是怎么面对的呢?我问他的母亲。

只能靠自己!我一直是这样告诉儿子的。焕生的妈妈这样说。

孩子在第一次手术前,天真地问妈妈:妈妈,做手术疼不疼?妈妈没有哄骗孩子而是直接告诉他:很疼很疼,但你要坚强,要咬牙坚持住。

手术中,他的嘴唇咬破了,牙咯咯响,但他坚持一声不吭,他成功了!第二次、第三次……他忍住了巨痛,8次大手术他都挺过来了。

积极的态度能使一个人将自己的弱点视为一种挑战的机会。科学证实:当我们有过一次成功的经历,我们大脑里便会刻镂出一种行为模式。要是你设法把这个成功的模式重新唤起或重放,它就会自行发生作用。

成功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自己与自己较量的胜利,是自己与命运抗争的成功。我能行的人是最懂得生命价值的人。

第三句: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改变情感就改变了生活

19962月,云南丽江发生大地震。震后四个月,受丽江县政府和县团委的邀请,我奔赴丽江灾区采访,并继续推动手拉手活动。

当时,我骨折的右腿刚好,又提着一个笨重的没有轮子的箱子乘飞机。不巧的是,上飞机前需要在停机坪上走一大段的路程。我走上几步,便得停下来歇一歇。

要是有人帮我一下就好了!这个念头刚刚在我脑海闪过,我身边就传来一声关切的问候:你需要帮助吗?说话的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

我心里一阵感激,不由自主坦白地说:我需要帮助!

他二话没说,利索地拎起我的箱子,朝飞机走去。在机舱口,他又问我:你坐哪一排?

“23排。”……

看着放在23排座位上面的行李架上的箱子,我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来得及说,他已经穿行在机舱拥挤的人群之中了。

你需要帮助吗?路途中,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回荡着,我的心里也一直涌动着一股暖流。

这件事,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我想,快乐的人生不正是在帮助别人和互相帮助中体会到的吗?于是,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这句话便从我心里涌出来。

三、 创造一种气氛,使孩子在集体中受到他人的重视。

四、 使孩子懂得自尊。敢于谈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看法。

五、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教育孩子对人、事、景要观察细致。

六、 培养孩子进行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培养自信宝宝10条秘诀

每位妈妈都应牢记,孩子们总是那么好学而又非常容易被感动,他们期待妈妈的指导、鼓励,但他们更希望妈妈能相信自己的能力,可见,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关键在于妈妈。

1、每天至少对孩子说一次我爱你

2、赞扬你的孩子某一件事情完成得很好,无论是家里的事或是托儿所的事都可以。

3、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做开心小游戏,哪怕几天内加起来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但所花时间的质量往往比时间的长短更重要。

4、去看看孩子的舞蹈表演、讲故事比赛等等,妈妈的出现会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关心。

5、创造各种家庭活动项目,比如小朋友聚会或全家外出旅游,并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承担某些特殊的任务。

6、孩子们喜欢别人需要他的感觉。给他们分派任务,如自己整理床,或打扫家具,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很重要。

7、尽可能创造让孩子阅读的机会,同时要鼓励孩子提问并发表孩子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和评论。

8、要让孩子自信,妈妈自己首先要表现得非常自信,避免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或问其他的人我这样做可以吗?

9、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倾听最重要。孩子有着太多的话要对妈妈说。你的倾听会使孩子认为你很在乎它的观点和看法。当然,你要尽可能的与孩子保持平等和亲切和蔼。避免说一些如不是现在,宝贝,你看妈妈正忙着呢!之类话。如果你确实不能马上听孩子的述说,也应换一种方式说,如现在不是最好的交谈时间,我们改一个时间,行吗?接着安排好时间。

10、妈妈应履行对孩子许下的诺言,假如你对他们没有实现你的诺言,孩子们会感觉似乎他们自己做错了事情。

七、 尽量鼓励孩子对事物进行新的探索。

社会智力的影响及培养

一般认为,幼儿的社会智力由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技能三部分组成。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社会智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提高儿童的社会智力应注意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培养情境的社会生态化。

社会智力,也称社会智能、人际智能,是智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一般认为,社会智力是指认识、把握所处的社会情境,据以作出适度反应的能力,它来自社会知识、涉世经验的积淀,主要表现为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协调和处理能力。

一、幼儿社会智力的结构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社会智力包括三个部分: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技能,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认识过程,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了解他人的动机、意图和期望。它是社会能力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我们感知他人的情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从而作出符合社会规范、能给个体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反应;同时我们也预期,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推断我们的行为。对幼儿社会认知模式的解释,以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最有说服力,这个模型说明了幼儿处理社会信息并作出决策和行为反应的一系列过程:(1)对社会线索的编码,即注意有关的社会信息;(2)对已编码线索的解释,儿童靠搜索记忆储存来理解已编码线索的含义;(3)对经过解释的社会线索提出潜在的备选反应;(4)对每一种备选方案加以评价并确定最佳反应;(5)执行选定的反应。2这一模型为一些实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如 Leffert的研究,通过呈现给儿童矛盾的社会线索和各种社会冲突来研究儿童社会认知过程——社会线索的编码和解释、策略的产生和选择。研究表明:年幼儿童和自闭症儿童过分关注消极事件而将暗示善意的社会线索忽略,遗漏了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信息;他们在解释动机时不能考虑多重线索,不能认识到其他儿童的心理状态不同于结果,选择了错误的社会策略。3还有研究者在对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受同伴排斥的儿童更可能拥有工具性的或自我强调的目标,采取无效的和攻击的策略,错误相信自我中心目标和攻击策略对积极后果的有效性;在模糊的刺激情景下,倾向于攻击同伴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敌意的归因偏见。

()社会技能

CombsSlaby认为,社会技能是一种能力,它保证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社会接受或尊重,同时使个人受益、双方受益或使他人受益的方式同他人进行相互作用。5它是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恰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能力。

社会智力由于其情境性、动态性、内隐性、广泛性而难于测量,研究者通常都利用外显的社会技能来研究社会智力问题,把具体的技能作为社会智力的测量指标。通过评价幼儿社会技能的产生与缺乏,来判断幼儿社会智力的高低。同时,幼儿的社会行为问题是以技能缺失假设来解释的,社会智力的提高也是以培养和矫正社会行为为途径的。

在探讨社会行为与良好的或不良的同伴关系之间的研究表明:反社会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往往引起不良的同伴关系(同伴拒绝),亲社会行为导致积极的结果如同伴接受。有关儿童的友谊行为的前因研究则揭示了特定的(主要是沟通)技能与增加儿童成为同伴朋友可能性存在相关:社会技能的增强可加强同伴接受、友谊或者其他积极关系结果的产生;相反,同伴拒绝和缺乏友谊是因社会行为技能的缺失发展而来的。

()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对另一主体的态度体验及行为反应。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情感的感知即移情。移情是感人之感,并同时能知人之感;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又能客观地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移情可追溯到婴儿期,婴儿一听到其他婴儿的哭声立即就会烦躁不安或是跟着哭。移情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使我们能从他人的立场想问题和处理问题,它保证我们在情感上对他人的适应。如利他行为在情感上是移情激发的,而反社会行为是以移情缺乏为特征的。如果儿童移情困难,出现情感无能,会导致被同伴团体拒绝。二是情绪的自我管理。这涉及儿童不仅要认识自己的情绪,还必须通过他人认同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有研究者发现情绪的认知和理解与社交地位有关,社交地位较高的儿童在要求把情绪表现与假设的情景相匹配的作业上要比一般的儿童更好;对于情绪调节的研究发现,情绪倾向(个体体验到情绪的强度)、情绪调节(如对内部情感状态和过程的控制)和行为调节(如对由情绪驱动行为的控制)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调节情绪上有困难的儿童易倾向于情绪外向化(例如攻击),行为调节未能缓冲冲动行为,会造成儿童被同伴拒绝。干预研究的结果则进一步表明社会情绪方面的干预确实改善了儿童的社交地位,如通过生气控制的训练,教给攻击性儿童认识生气的行为、环境和身体的线索,使用自我交谈技术来控制自己的情感,有助于儿童的同伴关系和社交地位的改善。

()三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认知是社会技能和社会情感的基础。在社会智力中,社会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社会技能受社会认知支配,社会情感也以社会认知为前提。

社会情感是动力。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发展的动力来源是社会情感,社会情感决定人对社会环境、他人的基本态度,如喜欢与不喜欢、接受与拒绝等。

社会技能是社会智力的外在表现。社会认知与社会情感一般并不直接表现出来,他们是内在的,通过社会技能表现出来。如交往中言语与非言语的动作,都表现着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

总之,社会智力体现了个体适应社会、适应他人的综合能力,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人应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基本的能力,缺一不可。当然,三种能力的分布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二、幼儿社会智力发展的特征

幼儿社会智力外在表现出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是不均衡的,具有较为明显的年龄特征。36岁是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各因素发展的一个主要加速期。有研究表明(戴育红,1998):36岁各年龄组儿童在社会适应行为各因素(生活自理、运动、作业、交往、社会化、自我管理等)的发展上都有很大差异,各年龄组间的均数差异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

在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中,有时年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因为与一般智力不同的是,儿童的社会智力受情境的影响很显著,如生活及学习环境、同伴团体、任务情境等。儿童社会智力发展与年级有明显的关系,因为儿童的社会智力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体现并发展的,他人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肯定会影响儿童的表现。儿童所处的教育情境对儿童社会智力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如幼儿在一个同伴都比他大或同伴都比他小的班级中成长,其社会智力的发展是不相同的。

还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智力与生活事件有关,生活事件通过改变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情绪状态来塑造儿童的社会智力,如升学、转学、参加某个团体等。

三、影响幼儿社会智力发展的因素

()家庭因素

社会智力是在社会情境中生成的,它是对社会情境的认知、应变与调控,是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境作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其中家庭因素对幼儿社会智力的影响最为显著。

研究发现,严厉的纪律通过鼓励儿童形成不恰当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而导致攻击(Weiss1992)。在强制型亲子关系或父母虐待中生活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更具有对抗性,在发展友谊时较少成功(Katz & Gottman,1993,Parke & Herera,1996)。戈尔曼(1998)在对遭受家庭暴力的13岁幼童的研究表明,在家庭中受到虐待的儿童在面对同伴的痛苦时不会表现出关切、难过或怜悯,而表现出恐惧、生气。如果同伴继续哭泣,他们就会愤怒、大吼,继之以痛打,这些儿童对同伴痛苦施加的暴力,只不过重演了他们的父母对待眼泪与痛苦的做法8在有情感表达、有应答反应和支持性的养育风格下,儿童能获得同伴交往的技能(ParkeLadd,1992; Parke Burial,1998)。在依恋关系上,倾向于把父母看成是拒绝的这类儿童更喜欢把怀有敌意的企图的想法加在同伴身上(Cassia1996;Rudolph1995)。儿童在亲子关系中的表现可以预示儿童在同伴情境中的交往质量和人际关系能力。

在父母对幼儿交友的影响的研究中,研究者最初的兴趣在于直接家庭影响方面,如父母如何发动并控制儿童间的非正式交往。LaddHart (1992)发现,年幼儿童是在非正式同伴游戏中学会社会技能的,若父母安排这类活动的频率多,则预测了他们更广的同伴接纳和更多的亲社会行为。Nfize(1995)的研究发现,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会影响母亲控制儿童交往的程度;数据同时也表明,受到母亲高卷入、低质量管理的儿童显得能力较差,因为如果频繁使用低质量的管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技能发展造成消极作用,而且家长直接影响作用的形式及功能因儿童的成熟程度不同而不同。

曾凡林等人(2001)对家庭寄养与孤残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表明:被家庭寄养的孤残儿童较未被认领的孤残儿童具有更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在独立功能(感觉运动、生活自理、劳动技能、经济活动)、认知功能(语言发展、时空定向)和社会/自治(个人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差异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孤残孩子通过寄养家庭这个桥梁,增加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加强了与正常同伴的交往,培养了生活自立能力,对社会关系有了正确的理解,开始融入社会生活。

(二)社会文化因素

范希文(1997)在社会适应行为的文化比较研究中指出:我国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在独立功能、躯体发育、社会化、行为问题方面低于美国儿童,在语言发育、计数计时、责任性方面高于美国儿童。究其原因,我国儿童和美国儿童在适应性行为方面的差异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培养观念与方法不同所致。由于美国的工业化程度高,生活节奏变化快,注重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故儿童的独立功能、躯体发育及社会化方面的适应能力高。而美国社会开放自由的生活方式,离婚率高,单亲家庭多,人与人之间缺少相互交流和关心,也导致了儿童较多的行为问题。我国儿童的家庭结构稳定,父母亲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读书、计数的智力教育,所以儿童在计数计时、语言发育、责任性等方面较好,行为问题较少。

(三)其他因素

年龄幼小或身体羸弱、运动能力差、性格内向、喜欢攻击的儿童在社会智力的表现较差;在陌生的环境中儿童的社会智力表现较熟悉环境中差。

四、幼儿社会智力的培养

现在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频度及同伴的数量相对不足;同时,家长对儿童的生活起居的过分照顾和保护,使儿童失去了更多独立探索发展社会技能的机会,然而,现代社会对个人的交往能力却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提高幼儿的社会智力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首先,幼儿社会智力的培养应该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幼儿的思维能力、实际经验比较有限,虽然他们的好奇心挺高,但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训练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可以通过模仿、榜样示范、角色扮演、直接观察等逐步提高幼儿在认知、情感、行为等三方面的学习。

其次,幼儿社会智力的培养要体现情境的特点。社会智力的生成具有情境制约性,应该把幼儿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情境之中,如冲突情境、陌生人际情境等,使幼儿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具体的社会技能,并促进这些技能在社会中的迁移。

再次,幼儿社会智力的培养要体现活动性的特点。幼儿的游戏和活动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和游戏能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投入的程度。

八、 应当避免孩子的惧怕心理,防止恐吓孩子,防止禁锢幼儿的智力活动。

九、 应当倾听孩子的话,琢磨他的内心世界,掌握积极向上的因素。挫折中长大,女儿成才路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 1983818
  个性: 自信 好强
  爱好: 小提琴 运动 电脑 有速度感的东西
  最喜欢的艺术家:莫奈(画家),安格尔(画家)海飞兹(小提琴家)拉宾(小提琴家)

郑京和(小提琴家)

学琴生涯:

3岁师从幼儿小提琴教育家徐多沁,接受启蒙教育
  9岁考入上音附小,随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教授学习

坐在记者面前的王之炅, 有点男孩气,虽然没有大赛舞台上那般耀眼光鲜,但仍有种灵气逼人的感觉。

翻开王之炅的履历——

1998年获第八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一名。

1998年以少年组的年龄获第六届全国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

200012月荣获第八届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三名。这是历届中国选手参加该项重大国际比赛所获得最好成绩。

20039月意大利R.里匹策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该项比赛的第一名及三个特别奖:里匹策特别奖、第一名最优秀奖、决赛最年轻最有才能选手奖。

是什么成就了这样的天才琴童?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王之炅以及她的家人和恩师。

择师

也是机缘巧合,王之炅所在的托儿所正好在她的小提琴启蒙老师徐多沁准备招生的学校对面。看到了招生通知之后,熟悉小之炅的阿姨们觉得她反应快,思路清,建议她去试试。王之炅的妈妈当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报的名。

王之炅说,徐老师不仅教琴更教做人,他非常注重孩子的习惯,像见到老师要打招呼,接受帮助要道谢,道别要再见等等。

而俞老师不会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强加于她,会给她留下非常大的空间,让她朝自己的个性方向发展。俞老师还找机会,让王之炅参加一些比赛和大师班,以开阔眼界,接受不同的理念。

家长经验:

不盲目

只要自己觉得能有较好发展,没必要盲目出国,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曾有许多国外音乐院校开出了非常优越的条件,邀请王之炅出国深造,但均被她婉言谢绝。国内很多教师并不比国外的差,现在与国际上的交流和合作非常多,并不一定要崇洋媚外

小编点评:

在选择老师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专业、学术以及育人等方面,这些都很重要。只教拉琴的老师很多,能教出琴拉得好的老师也不少,而能把孩子教成德才兼备的老师却甚少。

陪练

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自身,还包括孩子的家长。

母子班

徐多沁老师曾在1985年组建小提琴母子班,招收34岁的孩子,当时报名的有120多人,最后只录取了24人,王之炅就是其中之一,未到三岁的小之炅是班上最小的学生。

徐老师的母子班,顾名思义就是家长陪着孩子学琴,要做到这个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万事开头难,学小提琴的艰难更是从基础阶段就开始了。徐老师觉得要把这些学生教好,必须与家长、孩子通力协作,班级的名称更加深了家长对学琴的理解。

课上学, 课后教

刚学琴的时候,妈妈真是花了些功夫教小之炅,从识五线谱,到唱乐谱,再到打拍子,跳简单的舞蹈。妈妈是个做事很认真的人,在课上她会把老师教的内容学会,并记在本子上,老师教什么都要妈妈先学会,回家再教小之炅,陪着天天练习。爸爸说,这样厚厚的笔记本,每年能记完一两本,这么多年,应该也积下了一二十本。

习惯成自然

妈妈说,徐老师很有办法,能够让孩子们从枯燥的乐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边唱边跳。徐老师把基本的持琴拿弓动作变成体操,再把简单的乐曲配上动作,孩子们可以手舞足蹈,不被琴弓束缚。孩子先喜欢,喜欢了才会天天做,然后就能形成习惯。

程度加深后,没有游戏舞蹈,只有枯燥的基本功训练,由于已经养成了习惯,尽管妈妈早出晚归,却从未耽误过督促小之炅练琴,就像每日三餐一般。久而久之,小之炅哪天没有练琴总会觉得有件事情没做完。

家长经验:

贵在坚持

当初学琴,父母并没有想过要让王子炅走专业的道路,只是想让她养成集中思想的好习惯,不过学什么都需要培养孩子的恒心,半途而废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曾经看到邻居家的姐姐学画画,小之灵很羡慕,就跟妈妈说想学,妈妈告诉她你也可以学,但是不能放弃学习小提琴。有些孩子就是三分钟热度,喜欢什么,家长就让他学,可是坚持不了,就放弃了。妈妈曾有位同事的孩子,学过很多,画画,钢琴……最终每样都只学了几个月。

鼓励为主

因为起初学琴参加的是集体课教学,很多孩子在一起,总有差别。上课的时候,看到其他家长会因为孩子拉得不好,打骂孩子,王之炅的妈妈认为这样不好。首先,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情绪,兴趣没了就难学好;第二,破坏了听课情绪,接下来的教课内容没有听到;第三,造成了孩子的惧怕心理,难以坚持下去。成功教育 鼓励的策略

小编点评:

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讲究科学的、人性化的方法,要对孩子民主,严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效果。

比赛

比赛是一项综合素质的训练,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帮助。

记者了解到,一般比赛,从邮寄录像带进行初评开始,会经过好多轮淘汰,最后到决赛。前几轮比赛,会规定许多曲目要求选手准备,这就需要选手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曲目积累。

在经历过去比赛的失利之后,王之炅对于比赛的看法更加成熟。她渐渐理解了艺术评比并不像科研项目那样有公式、标准可套,而是犹如老师改作文,根据个人喜好,往往还会有许多制约因素。一次次的国际比赛给她的,不光是大奖,还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锻炼。即使你的专业很棒,其他诸如选手特色、评委国籍、偏好风格、临场发挥、国际环境等都会影响到比赛结果。

西贝柳斯比赛时,王之炅得到了第三名,有点不满意。不过妈妈和老师都告诉她,在芬兰,西贝柳丝的头像被印在他们国家的货币上,地位可见一斑。而在当年的国庆日音乐会上,他们没有邀请获第一名的选手去演奏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而是邀请了获第三名的王之炅。比赛并不代表一切,很多事情要从多方面来考虑。

家长经验:

挫折中长大

不替孩子判断,把决定权交给她自己。如果孩子不听从家长的意见,没关系,让她去碰碰壁,这就是挫折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她失败有时比她成功更具影响力。

从小到大,王之炅参加过无数次比赛,她坦言并不喜欢比赛,但是这是一种衡量自己水平的方式。除了去年非典期间去加拿大参加的比赛没有拿奖,其他大赛她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当时妈妈劝她不要去,王之炅不想放弃这次机会。记得当天飞机场冷冷清清的,父母亲蛮担心的,万一出境之后不让入境的话,怎么办?会耽误比赛不说,独自一人在异地,还会影响情绪。最后比赛还算进行得顺利,但王之炅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赛后,组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还给她发来信函表示遗憾。在我国非典的特殊时期,比赛会受除专业以外的因素影响。经过这次失利,王之炅的心态比以前平和了,心胸也宽了。

小编点评:

王之炅参加的比赛都能获得好成绩,父母和老师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有一点担心,因为不经历挫折难成才。有时候小小的打击反而会有很好的效果。每次比赛父母都没有给她定过目标。

父母的心态会影响孩子的心态,试着做一个民主宽容的爸爸妈妈吧。

推荐阅读:儿童早期教育需要一点虐待  以懒制懒,懒女儿大变样

专家小贴士:

俞丽拿教授:

国内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而且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就特别愿意花心思,非常认真,花了多少力气就想得到多大的回报。而像香港、台湾地区很早就开始普及音乐教育,那里的孩子可能要一下子学两种乐器,而家长只负责把孩子送去,接下来就完全凭老师和学生的努力了。可以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都有一些问题,而实际上应该就不同的培养目标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

对于业余学琴的孩子

1 要适度,适量。国内家长的认真态度应该提倡,但应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减慢进度,降低难度,放低水平,循序渐进,发挥幼儿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提高修养的积极作用。不能为了练琴而剥夺他们的欢乐童年。让他们看看其他孩子的表演,会激发孩子的兴趣,他会欢欢喜喜拉琴,高高兴兴学琴。

对于专业学生

2 要严格,留空间。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会有一定的标准,专业的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提高技艺水平,但也应给予充分信任,需留相当空间任其个性化发展。同样家长也要减轻孩子的负担,不给他们过大压力,不过于计较眼前得失,艺术没有天平一般的标准。

早期音乐教育的益处:

专家说,3-5岁是培养孩子音乐能力的最佳时间。

1 智力开发。左手的手指运动可以帮助右脑开发,加强形象思维、艺术方面的能力。想象力丰富、有创造力的人,一般右脑都很发达。

2 提高记忆力。记忆力好也是开发右脑后的一项重要结果。表演一首曲子需要背谱,这么复杂的五线谱可以背下来,其他的包括汉字,单词,公式……就不在话下了。

3.培养习惯。提早接触课堂教学,培养孩子快速和持久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上学打好基础。如何对0-3岁幼儿进行音乐教育

十、 对孩子成长与教育,不应用旧的观点或方式,应多采用鼓励和奖励的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