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卿如月 皎皎照夜:青田石门洞之旅导游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20:22

[导游内容]
    石门渡北码头——瓯讧丽影——刘基竖像——旗山——鼓山——石门洞口——问津亭——摩崖石刻——上下求索——问津姐妹挢——催诗桥——国师楼——轩辕丘——藏书石——刘文成公祠——诗碑林苑——石门飞瀑——情侣岩——月洞问古——透气洞——仙姑洞——灵运草堂——谢客堂——灵佑寺——木鱼岩——浣纱桥——千读百温——石门山庄(陈诚别墅)——石门书院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48万海内外青田人,欢迎大家的光临。我是导游XXX,大家就叫我小X吧今天能够认识你们并且能为你们服务,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高兴与大家认识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青田石门洞。
    【石门北岸码头】大家请看,在与我们一江之隔的对面,就是素有“桃源仙境”之美誉的石门洞风景名胜区。这里1963年被浙江省确定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1985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1年又被林业部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首批AAA级旅游区,2003年由国家林业局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现在是又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离青田县城30公里,距丽水40公里,距温州80公里。景区规划面积为25.6平方公里,景区“印象石门”和“伯温怀古”两大景区组成。两大景区各具特色、相互媲美、连成一体,构成石门洞风景区的集林翠崖奇之优,人文荟萃之胜,飞瀑壮观之美,气候宜人之适等等特点,因此,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骚客、达官贵显纷至沓来,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所以,这里既有“洞天仙境”、“世外桃源”的清、幽、灵、古、奇、险、野、趣之特,又有“人文荟萃”、“神话世界”的博、大、精、深、美、趣之长。这里既是一处宜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亦可开展体育活动和深山野营等特种旅游活动的风景名胜区,又是一部探古寻芳、与历史对话,与名人同行的历史百科全书。
首先,让我们一起游览“印象石门”。
    【瓯讧丽影】各位团友,我们脚下这条江是浙江第二大河——瓯江。它源起龙泉风阳山黄茅尖,干流流经龙泉、云和、丽水、青田、永嘉、温州注入东海,,全长388公里。江中有70多种淡水鱼类和80多种软体水产,其中娃娃鱼、鼋等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们石门洞至青田河段为鼋保护区段,据调查现仅有几百余只。
大家请看,现代我们面对的两座山峰壁立,对峙如门,故称“石门”。左边的山峰与后面的山脉相连,似蛟龙卧江喝水,所以叫“卧龙山”;右边山峰形如一只静卧的老虎,所以叫“伏虎山”。那么我们现在再换一种思维——我们左边的山峰奇石嶙峋,古松林立,犹如古代的军营旌旗林立,所以,也有人叫它“旗山”,我们左边的山峰沉稳如磐,又圆又鼓,犹如一只大鼓,所以,也有人叫它“鼓山”。龙与虎是威武勇猛的象征,旗与鼓是古代军事上的必用之物,所以,从这里出来的人物都非等闲之辈。元朝末年,一代人豪刘基从这里出山,辅佐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大明江山,近代的抗日名将陈诚从这里走出,征战一生,官至五星上将,最后被列为居蒋介石之后的民国第二号人物。
    【石门渡口】现在我们到了石门洞的“洞口”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龙山山腰上那一根石柱,传说那里原来有两根石柱,那是龙之两角。公元1375年4月16日,刘基因遭胡惟庸等人陷害,倚柱吞金,含恨身亡。那夜天公发怒,于是风雨大作,雷电交加,龙角倒地,滚入山下,从此变成了“独角龙”。
    我们右边悬崖边上那棵树根原先是青松挺拔的迎客松,多年前不幸被雷击断。现在它像石门洞的主人,欢迎着各位的到来。那老松后面的亭子叫“挹江亭”。在此亭可观瓯江两岸的美丽景色。
    【问津亭】我们面前的这座亭子叫“问津亭”,别看这座小小亭子毫不起眼,却是大有来历。这座亭子原叫“石门亭”始建于唐朝,至元朝初才改名“问津亭”。为什么改名“问津亭”?是谁将其改名“问津亭”?说来话长。不知道团友里有没有研究宋史的专家,但是,我相信团友里一定有喜欢唐宋诗词的。在宋诗里面,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首诗的作者名叫谢枋得。那么,庆全庵在哪里,谢枋得又是什么人呢? 这首诗采用的典故是晋朝陶渊明的的著名散文《桃花源记》。庆全庵是陶渊明虚构的地名。其实,谢枋得就是在石门洞写下这首著名的诗,诗的题目中所说的“庆全庵”,其实就是指石门洞。那么,谢枋得为什么要到石门洞?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写这首诗与这个小亭子又有什么关系呢?且听小X我慢慢道来。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著名诗人。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祜四年(公元1256年) ,谢枋得与文天祥、陈暨等人同科中进士。文天祥,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南宋民族英雄,他在《过零丁洋》一诗里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下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那么,陈暨是什么人呢?陈暨是这里上面1公里处的雄溪村人。如今称同校读书的为“同学”,古人称同科得中功名的叫“同榜”。在宝祜四年考中的进士中,文天祥、谢枋得、陈暨三人最为要好。南宋末年,奸相贾似道独霸朝纲,身为国子监司业陈暨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便辞官回乡。景炎元年,也就是公元1276年五月,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被元军攻陷,左丞相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扣,从镇江逃脱后,取海道下福州追寻南逃的赵是、赵爵两王。当他沿瓯江道经青田,欲拜访同榜同榜加好友陈暨,却逢陈暨刚刚病逝,文天祥便亲往吊唁,并含泪写下两篇吊唁文章。那两篇吊唁文章至今还在。游客朋友中如有爱好宋史研究的,不妨专程前去拜读拜读那两篇吊唁文章。
    话说远了,现在回过头来,再说谢枋得。自宝祜四年考中的进士以后,官至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州。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山中,流浪江湖,靠卜卦了教书度日。宋朝灭亡, 元朝廷慕谢枋得的人品才学,多次找他出任朝官,谢枋得坚辞不受,为逃避元朝廷的报复,谢枋得逃至青田石门洞,本想找同榜陈暨,谁知到了这里才知道陈暨巳死。便来至石门洞隐居,一天,他在无意中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触景生情,怀古抚今,便写下《庆全庵桃花》一诗,他在诗里所说的“桃源”就是指石门洞,他在诗里所说的“秦”是暗指元政权,“避秦”就是指自己躲避元政权的威胁利诱。在写此诗的当天,便取诗中最后的“问津”两字,为此亭命名。在古文里,“津”是渡口的意思,“问津”就是“问渡”的意思,隐居于此,怕人“问津”,怕人打扰,其心境可想而知。
    可是,怕归怕,最后谢枋得还是被元政权发现将其强制送往大都(今北京),坚贞不屈,绝食而死。
    这问津亭位于瓯江畔,千多年来,因水患而屡遭毁坏,又屡次重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因此亭因洪水冲击,破败不堪,陈诚出资并委托当时的青田县县长郑迈监督修缮,修缮后,郑迈亲笔在这亭上写下一段文字:“此亭昔毁于水,坍圮迄今。现由陈辞修先生捐资重修……”。1935年4月,陈诚在对井岗山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时受伤,经蒋介石特批回高市老家疗养,在疗养期间,陈诚由郑迈陪同,游览石门洞,在此亭发现那一段文字,便马上嘱咐郑迈把它刮掉,其淡泊之志由此可见一斑。现在请看这亭上一副对联。上联是“有门无门,是为佛门。”下联是“是洞非洞,适成仙洞。”这就是古人对石门洞的最好写照;这一对联恰到好处地描述了石门洞“洞天福地”的神韵。石门洞有了“石门”,那么“洞”在哪里呢?请大家跟我的脚步去追寻。
    【摩崖石刻】刚才说到南宋的谢枋得,现在说说另一位姓谢的大名人,那就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385~433年),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汉族,祖公元385年出生于会稽始宁,就是今天的浙江上虞。说起谢灵运,可非同一般,他的祖父谢玄系东晋名将,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谢玄为先锋,率8万“北府兵”大破符坚的90万之众,创下中国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毛泽东同志非常欣赏谢玄,他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的论著中多次提到“淝水之战”。谢灵运的母亲刘氏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外孙女,谢灵运本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早在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乘舟游览瓯江并前往缙云仙都。船行到这里时,天下起了暴雨,艄公只好将船划到石门湾内躲避,当晚就宿在船上。夜里谢灵运在船舱里看不到几页书就打起盹来,朦胧之间似有一神仙邀他上岸游玩。只见曲径画幽,翠松绿竹成林,青山秀水相映,一泓瀑布从天而泻。次日一早醒来,游兴大增,便涉足探幽,果真发现与梦中一样的“桃源仙境”,十分高兴,就将它命名为“石门洞”,且称之为“东吴第一胜事”。并在石门洞留下了《石门新营》、《石门最高顶》、《夜宿石门岩上》三部诗篇,留刻于石门洞崖壁之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从此,石门洞名声远播。历代文人墨客纷至踏来。如:李白、王安石、沈括、王十朋、郑复初、汤显祖、阮元、袁枚、朱彝尊、郭沫若等一大批名人,他们在这里赋诗题词,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书法和旅游价值极高的摩崖题刻。石门洞现有摩崖碑刻117处,是浙江省摩崖碑刻分布密度最大的风景名胜区。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旗鼓山的摩崖题刻,这里摩崖题刻有篆、隶、魏、楷、草、行书书体皆备,风格各异,共有16处,有徐树铭(清文学家、书法家)的隶书“石门洞天”;鲁涤平(民国时当过浙江、江西省长)正(楷)书:山水清音;方亨咸(早清书画家、顺治进士)的魏书“石门”;林惠臻的隶书“泉分清浊,阮元(湖广、两广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江浙巡抚)正书,在清书画家宋作梅题的“登云槁”之下。阮元曾三次游玩石门洞,并留下了三处摩崖题刻,另二处在飞瀑下的月洞里。
    大家请看,这边的两个字是“什么字”?——“潜虹”!这是石门洞景区唯一一处篆体摩岩石刻。这是民国十年即1921年,杭州名士陈文斌来石门洞游览,天下了阵雨,雨后初晴在此看到一道彩虹把龙山、虎山连在一起,景色独特,当场就写下了别具一格的“潜虹”二字。
    各位团友,大家来看远处的山峰像谁的头像?一位当代大文学家的头像,。。。鲁迅侧面头像,取那山峰为“鲁迅峰”,从北到南看,依次为板刷头发,眉骨、眼睛、鼻梁、胡子、下巴、喉结等;各处都描绘的那么的惟妙惟肖。绍头“鲁迅”为何在青田石门洞出现?有人解道:青田刘基曾在绍兴做过官,二人虽不同代,却因秉性相似,心有灵犀。你看,鲁迅到石门洞拜访刘基来了。
    【“石门洞”石刻旁】大家看到这里有二处“石门洞”三字的摩崖题刻,上面那处为魏书,题书人及年代至今尚待于考证。下面正书“石门洞”三字为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青田县县长郑迈所题。
    【上下求索】大家请看,右边光颓颓的岩壁为石门洞鼓山的攀岩场地,当今,攀岩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一项时尚的体育项目,富于挑战性,集竞技、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勇敢者的运动,攀岩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攀岩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瓯洲阿尔卑斯山区的高山海拔3000至4000米的悬崖峭壁上,生前着一种珍奇的野花——“高山玫瑰”。当地居民一直流流传这样的风俗:当小伙子向姑娘求爱时,为了表示他对爱情的忠诚,就必须战胜重重困难和危险,勇敢的攀上高山,采来“高山玫瑰”,献给自己心爱的姑娘。直到今天,阿尔卑斯山区的居民仍保留这种习俗。大家若有兴趣,待会游玩飞瀑景区后,可以来此亲身体验一下攀岩的乐趣。
    【问津桥】各位团友,这座石拱桥叫问津桥,建于明万历年间。说到小桥,游客朋友可能马上会想起元代马致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诗句虽美,意境却很凄凉。与我们今天站在桥上的感觉格格不入。所以,我想把马致远的诗句改动一下:“青藤绿树飞花,小桥流水人家,古道春风车马。相聚石门,乐翻了你我他”。呵呵,各位团友,小X献丑了。相信团友们改诗的水平都比小X我强,现在我想请大家都露一手,都来改改马致远的诗句。
    我们继续往前走。现在我们左边的这条小溪叫“鹤溪”,我们右边的这条小溪叫“松溪”。沿着“鹤溪”我们走的是一条“名人踪迹”之路;沿着“鹤溪”我们走的是一条“伯温求学”之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既然两条路不同时走,我们还是沿着“鹤溪”的“名人踪迹”之路走进去,然后再沿着“鹤溪”的 “伯温求学”之路走出来——这样,就可让“鱼与熊掌”两者兼而得之。
    【催诗桥】这座石拱桥是为纪念诗人郭沫若在石门洞题诗而取名“催诗桥”。桥宽2.5米,长6米,桥栏做工精巧,以“龙”为主要装饰。1962年,郭沫若游石门洞,并即兴赋诗:“横过石门渡,刘基尚有祠。垂天飞瀑布,凉意喜催诗。”郭大诗人的意思是,石门洞的凉快可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不知团友中有没有诗人,想今天这美景如画,凉意宜人,想必定能为您激发灵感。如能临时创作出绝妙佳句,景区管委会一定会将您的大作认真收藏,您的大名也将会随着千古流芳。
    【国师楼】跨过“催诗桥”,那幢古色古香的楼房叫作“国师楼”,是专门研究刘基饮食文化的机构和场所。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刘基不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美食家。在博大精深的“刘基文化”中,“刘基饮食文化”应占有一席之位。在“刘基饮食文化”谱系中,国师茶、国师饼、竹筒饭、国师豆腐汤、国师酒、国师宴、游子思乡、三元及第、辅天粥、六月笋等近百个食谱,至今还在青田的老百姓饮食中广为流行。游客朋友若有兴趣,等走完我们的旅程,就去国师楼用餐,品尝原汁原味的“刘基饮食文化”。
    【轩辕丘】这块平整的石头名叫“轩辕丘”。小X在前面提到过:公元423年,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乘舟去仙都途径这里,天下暴雨,谢灵运只好在石门湾内躲避。传说谢灵运当晚夜宿扁舟,梦着一位神仙邀他上岸游玩,一路行至这里,那神仙说:“寡人乃轩辕氏矣,久闻谢君棋艺甚精,今特请谢君与寡人同下几局。”至天亮梦醒时,梦境依然历历在目。谢灵运大为惊奇,遂弃舟上岸,沿着梦中的道路一路寻来,来到这里,才发现竟与梦里同轩辕皇帝下棋那块一模一样。谢灵运还在这里发现瀑布、悬崖,发现这里的参天古木,发现这里的幽幽仙气,便情不自禁被迷住了。自那以后,谢灵运便与石门洞结下不解之缘。并亲自把这块石头取名为“轩辕丘”。身边带有棋子的团友如有兴趣,不妨在这里对弈一盘。
    【龙虎石与藏书石】这诚意伯庙前又有两块巨石,左边这块状如龙虎,盘距路旁,故称“龙虎石”。谢灵运有诗赞这块石头为 “斑驳生虎纹,参差出龙须。”原来石门洞自古以来就有龙虎之气,洞口有“龙虎”二山,这里有“龙虎石”。所以,这里出来刘伯温、陈诚;这里引来中国历代无数名人。右边这块叫“藏书石”。说到“藏书石”,这故事就更精彩了。传说少年刘基在石门洞读书时,有千年白猿精白猿仙姑仰慕刘基才华和大志,便与刘基谈起恋爱,并赠送无字天书三部。别看平时这三部无字天书内无一字,而每当要紧关头,却出现若干文字,明白无误地指出这要紧事该如何如何应付。后来刘基出山辅佐朱元璋,这本无字天书帮助刘基屡建奇功。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因喜欢刘基的学问和才华,便让他担任太子的老师,教太子读书。有一天,刘基带太子去外面玩,路上看到一只小猪,太子问:“老师,这是什么?” 刘基告诉太子:“这是小猪。” 太子问:“小猪是作什么用的?”刘基说:“小猪养成大猪后,可以宰了吃。”当天晚上,太子回宫,把白天老师说的话告诉父皇。朱元璋一听火了:“小猪养成大猪后,可以宰了吃。我姓朱,刘基的意思不就是说等我儿子长大了就杀吗?这还了得!”这可急坏了身边的马皇后,马皇后觉得皇上多心了,便百般解劝,无奈朱元璋怎么也听不进去。马皇后急了,便心生一计,回皇后宫后准备了一只桃子,命太监连夜送往刘基府中。刘基收到皇后送的桃子,一阵纳闷,猛悟 “桃”与“逃”谐音,便马上想到白天和太子有关“大猪、小猪”的对话是不是犯了皇上的大忌。他吓出一身冷汗,便连夜逃出南京城,日夜兼程,逃至当年读书的石门洞。也就是来至这块石头旁,想起当年在这里读书时遇上白猿仙姑,两人多少次在这块石头旁卿卿我我,说古论今。想到这里,刘基百感交集:自古伴君如伴虎,我自己说话不慎,犯了龙颜,虽一死也不足惜,只是辜负了白猿仙姑一番美意,是白猿仙姑赠送我天书,才让我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如今大限将至,这天书却万万不能落入他人之手。可是,皇帝权力通天,手下御林军如狼似虎,怎样才能保证天书的安全呢?就在这时,这块石头就是这一处“吱嘎”一声开了一个小门,出现一个小洞,刘基不假思索,便把天书塞进小洞,又听“吱嘎”一声,小门居然自动关上。大家请看,这里就是小门的门缝。时至今日,这天书还在这里面,还在苦苦等待下一位治国大贤的到来。
    【刘文成公祠】这里是刘文成公祠。刘基,字伯温,去世后被追封“文成公”。所以,也有人尊称他为“刘文成”。这里过去为石门洞天楼,至明代(1525年)始建刘基祠,现有的祠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门口有楹联:“名贤为社稷而生岂唯景星庆云有光两浙,文字得江山之助即此犁眉覆瓿并足千秋。”下面我们进祠堂参观。
    刚才我在“藏书石”前讲的民间传说。大家都知道,民间传说是老百姓为表达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丑、恶的憎恨而创作的口头文学,而不是史实。现在,我向大家说说有关刘基的史实——刘基、字伯温,公元1311年出生于青田县南田武阳村,14岁从师郑复初在石门洞读书,23岁考取进士,后因不得志弃官归隐。
    朱元璋率起义军南下,攻占金华、处州,后得知青田有这一奇人,再三邀请刘基出山,协助朱元璋夺取天下。刘基的《时务十八策》深得朱元璋欢心,辅助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勋,于是倍受朱元璋尊重,常叫他“老先生”而不直呼其名,列为开国功臣,使他成为历史上三大谋臣之一。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了我们的刘基像,上有“道教”的标志——阴阳八卦图,因为刘基对阴阳八卦很有研究。此外他还是文学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郁离子》、《犁眉公集》、《覆瓿集》最为著名,据说《郁离子》是他在石门洞写的一本巨作。刘基他曾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刘基为人正直刚毅,受丞相胡惟庸诬陷,退隐故乡,不问政事。但胡惟庸仍诬陷其蓄谋造反。当时刘基非常害怕,忙入朝请罪留在了京城。朱元璋虽不加罪;但因此剥夺了刘基俸禄。洪武八年三月,刘基忧愤成疾,朱元璋派人护送其回归故里。四月十六日,刘基逝世,终年65年。祠内圆柱形石柱上有楹联三对:“北庙南宫一代兴王皆易主,西园东壁先生遗址尚留名”;“岩壑养奇才得两大钟灵间气,风尘识明主成一代开国元勋”;“世局如棋沧桑寄慨看洞前飞瀑石上藤萝幸此地湖山无恙,六朝胜迹兴废关情问康乐词宗芝田伯爵比当年风景若何。” 三对楹联既对刘基一生的丰功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又对历史的沧桑和人才的无奈作了深刻的评点,相信团友们更能深刻理解其中之意,从中得到更深的感悟。
    【石门飞瀑】接下来我给各位团友介绍这石门飞瀑。她位于鹤溪尾端,是鹤溪中的最后一级瀑布,也是最奇特的一级。她的上面还有四级瀑布,过一会各位可以从右侧绕上飞瀑顶端,沿溪深入观看。这石门飞瀑从112.5米的悬崖上倾泻而下,终年不竭,是浙东三瀑中水量最大的瀑布。清代著名文学家、旅行家袁枚曾写了一本《浙东三瀑记》。将石门瀑布与天台石梁瀑布、雁荡山大龙秋瀑布相媲美。他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石梁瀑布的特点是“武”,表现了自然雄奇之美。大龙湫以“无声”为特点,展示出了柔情恬静之美。而我们的石门瀑布以石门之巧、瀑布之奇为“石梁、龙湫”所不及。《浙东三瀑记》对石门飞瀑就作了生动的描绘:“其瀑在洞中,如巨蚌张口吞数百人。受瀑处宽百余米,深百丈,疑蛟龙欲起。激荡之声发寿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门飞瀑在石门洞中,如一个巨蚌可以吞掉近百人,瀑布宽一亩,深一百丈,像一条蛟龙飞天而下,瀑布声可传千里,是天台山的石梁瀑布和雁荡山的大龙湫所没有的。充分描述了石门飞瀑的宏伟气势。1964年,郭沫若来石门洞,看到这飞瀑后,大声赞叹说:“啊,比大龙湫瀑布气势还大!”所以,自那以后,这石门飞瀑被誉为“浙江第一瀑”。
    各位团友,接下去我们在此再观看瀑布左侧的两处奇观。看那岩壁上有一处圆圈状裂缝,每当冬春红日西沉时,这底下各处皆暗,唯有此处留有余光,故叫它为“日影岩”。那悬崖上面山腰中还有一个岩洞叫仙姑洞,可以从旗山绕走上去。这里有则典故:据传说刘基在石门洞书院日夜苦读,每天深夜有一娇艳女子扣门而入,自称白猿仙姑,爱好读书,喜听读书吟诗之声,愿与刘基为伴,久之感情日深,结为秦晋。后来,将“无字天书”三部赠送给刘基,使刘基策略过人。刘基助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天下,太祖封之为国师。刘基晚年隐退回乡后,常来石门洞,而石门洞内美景依旧,仙姑无踪。刘基惆然若失,常常独自一人呆呆伫立在那仙姑洞旁,希再能一睹仙姑芳容,重温旧梦。
    各位团友,观看飞瀑以后,这飞瀑东面的旗山山坡上是茂密的森林,它属于中龄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约有4公顷。林中绿树成荫,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树干、树叶、树体千姿百态,景色秀丽。林地小道上覆盖着厚厚的落叶层,行走其上如在柔软的地毯上漫步。树上百鸟鸣叫,伴随着瀑布的流水声,形成自然和谐的气氛。身临其境可给您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穿过树林,在旗山中段上部有一奇特的岩洞,夏天凉爽宜人,冬天却温暖如春,常年有丝丝缕缕清气从洞口飘逸而出,故称之为“透气洞”。此洞是由这里地质运动岩体构造纵裂错位,局部覆盖层塌陷而形成的。洞口直径不到一平方米,洞口朝天,洞体与旗山中段山脉走向一致,且偏平,洞内横直通径交错相通,充满着神秘和乐趣。因时间关系,小X今天就不陪同大家去看“透气洞”了。各位团友如有雅兴就请在这里的宾馆住下,专门安排时间,去沐浴森林之清幽,探寻透气洞之奇异。说不定洞中另有其他更为美貌的仙姑,若运气好,还可以一睹仙姑的芳容,再送你几部无字天书,让你成为当代刘伯温。
    由于瀑布流域上游是大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强,即使在冬季水量也较大,这在华东地区罕见。所以这石门瀑布万古不竭,且形若垂练,溅如跳珠,散似银雾,被称为“天泉”、“圣水”。许多文人墨客观瀑后灵感大发,吟诗题辞,大加赞颂。唐代大诗人李白为这写诗叹道:“何年霹雳惊,云散苍崖裂。直上泻银河,万古流不竭。”《牡丹亭》的作者,素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明朝汤显祖在《石门泉》一诗里这样称赞这瀑布:“春虚寒雨石门泉,远似虹霓近若烟。独洗苍苔注云壑,悬飞白鹤绕青田。”在石门洞景区,有关飞瀑的诗、赋、题词很多,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作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团友可以在这里留宿几天,自己细细寻找,细细品味。
    【情侣岩】那飞瀑下青碧如蓝,面积约三亩的水潭叫积银潭,又叫龙潭。大家看潭中心那两块岩石,仿佛一对亲密依偎的情侣,故叫夫妻岩或情侣岩。
    有关情侣岩,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从前,丽水两户财主,一户姓李,生了个男孩叫灵佑;一户姓孙,生个女儿叫青云。他俩从小在一起读书、游戏,两家很要好,就结了亲家。不料好景不长,灵佑十岁那年,父亲被人诬告里通外番,杀头抄家。幸好灵佑机灵无比,在混乱中逃走,逃到石门洞龙门寺求救,寺内主持看李灵佑身带“佛气”,便让其递度为僧,才避过一死。青云知道了,心里很难过,时常暗地里哭泣,想念灵佑。不料半年后,青云的母亲生病死了,父亲又娶了个妻房。这晚娘对青云很刻毒,逼着青云嫁给温州籍的处州府知府做偏房。青云不肯,晚娘就串通知府,硬将聘礼送上门,择定八月十五完婚。青云看看婚期将近,无法以对,便生了一个心计,提出三个条件:第一要求温州知府给处州粮食干担;第二要到温州成婚;第三要坐花船去温州。知府一心想把青云弄到手,就满口答应了。八月十五那天,青云穿着停当,天还没亮就上了彩船去温州。中途,她趁人不备,跳到江里。正好那天发大水,青云一下被冲得没了影。这天石门洞龙门寺一个年轻和尚,正要去募化,忽然看见江上有一具死尸漂到岸边来,和尚赶紧将那死尸捞上来。一看,是个女的,胸口还有微微跳动。和尚忙脱下袈裟,盖在她的身上。这时和尚犯难了,救她吧,男女有别,若被人看见,就是跳进瓯江也洗不清;不救她吧,师傅讲过,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正在犹豫,只听一声呻吟,那女人翻了一下身,吐出几口水,睁开眼睛来。这时天已大亮,他们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竞相互拥抱着大哭起来。原来,他们就是灵佑和青云。他们重新相逢,再也不肯分开了。从此,灵佑仍旧在寺里当和尚,青云投到石门庵当尼姑。好在龙门寺与石门庵离得很近,他们每天可以在山上砍柴、下江挑水时相会。日子一长,消息传到知府那里。知府哪肯罢休,便派兵到石门洞捉拿。一天深夜,正当两人相会时,忽见洞外火把满天,人喊马叫。灵佑、青云知道大事不好,两人拉着手,拼命奔逃。当逃到这瀑布下面的积银潭边时,知府的人马赶到了。他们看看无路可逃,便紧紧抱着,双双跳下深潭。这里,忽然天昏地暗,雷电交加,狂风猛吹,沙石乱飞。那知府和一班差役一个个被打得头破血流。待到雨过天晴,只见潭上出现两块紧紧相抱着的岩石,那就是情侣岩。后来,地方人把龙门寺改为“灵佑寺”,石门庵改为“青云庵”以纪念该对情侣。关于“灵佑寺”和“青云庵”,等一会儿我们还要去亲眼一睹,现在我们还是欣赏眼下景物。
    【碑廊】这里集中历代名家为石门洞的题字书法碑刻,共计29方。以明清作品为主,其中,明嘉靖四年进士王道的正书 “飞泉”,明万历年间,温州周知刘正亨的“飞瀑”,书体潇洒豪放、雄浑壮观;清浙江巡抚使觉罗吉庆的“仙境”,清嘉庆都统德楞泰的“圣水”,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郭沫若的草书“咏石门洞”等等最为壮观。
    【乌龟石】大家看这块石头象什么?象乌龟,对!当地人就叫它“乌龟石”。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当年刘基每天在石门洞秉烛夜读,都有一位姑娘,自称是拜佛女子前来与其谈诗说词,情投意合。这姑娘是寄宿在石门洞的千年狐仙,附近有一个千年乌龟精,早就垂涎狐仙的美色。一天乌龟精变成一个和尚,对刘基说看你面色不好,是被狐狸精迷住了,你若要保命,下一夜,当那姑娘到来时,你假装肚疼,双手捂着肚子在床上打滚。第二夜那狐仙见刘基这般情景,忙从嘴里吐出一颗狐丹,放在刘基口里,嘱咐刘基只含在嘴里,千万别吞下肚。谁知刘基一不小心,却将狐丹滑落吞到肚里去了。狐仙失去千年狐丹,自知死期即到,便对刘基说:我知你胸怀大志,仙丹给了你,我虽死不悔,只是那乌龟精太可恶了,竞施奸计相害,现在奴走了,这里留下一条神鞭,只要你在老和尚头上敲三下,我的仇也就报了。说罢递过神鞭,就不见了。刘基依狐仙所嘱,用神鞭敲死了乌龟精,为自己的情人报了仇。乌龟精便成了一石龟留在此处,任人践踏。
    【观瀑亭】各位团友,我们身旁的这座亭,叫“观瀑亭”,正位于瀑布对面。它始建于唐代(744年),当初叫“喷雪亭”,宋朝经过重建,改名叫“银河万古亭”,明代又更名为“飞泉亭”。现在此亭于1987年重建,取得“观瀑亭”。亭上有楹联两幅,一是:“莫道神龙悭见尾,鹤为霖雨济苍生”;另一幅为:“四季春秋无夏日,满园风雨竞晴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邀几位好友,沏一壶龙井,坐在这亭上,品茶观瀑,吟诗作对,畅谈友情——那将是何等的惬意?
   【月洞问古】,各位团友,我们身旁这个半月形的洞穴叫月洞。由凝灰岩塌陷而成,高数十丈,可避雨观瀑。从这里往飞瀑顶端看,可看到岩石围成的完整“天洞”,瀑布就像天上神仙手里宝瓶倾泻而下的水柱,所以我们又叫“圣水”,这为石门洞的第二层含义,你发现了吗?那么第一层含义是什么呢?早在唐代,这里就被我国道教列为三十六洞天的第十二洞天。另外还有一层洞的含义大家总该发觉了,自从我们进了石门之后,是否感觉到自己一步步往洞里走,这里四周为群山,仿佛自己就在洞中。
    在月洞左侧,有一块平整如床的巨石,就叫国师床。据说刘伯温当年,天天坐在这里读书、背书,用手指在岩石上练习写字,疲倦了就仰卧在岩石上,一边观测飞瀑银泉,一边吟诗作赋,日子久了,这块岩石表面变得光滑平坦,宛如一张石床,后人就称它为“国师床”。民间流传这国师床:女人睡了,桃花开;男人睡了,好运来;孩子睡了,长智慧;老人睡了,活百岁。团友们若有兴趣,不妨上去在“国师床”上躺一会儿。
    这国师床周围有60多处摩崖题刻,是石门洞摩崖题刻最密集的地方,这里有谢灵运(南朝宋诗人,古代山水诗的开宗)留刻的《石门新营》、《石门最高顶》二首;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在石床前右距地约6米的悬崖上的题刻;少年刘基的老师郑复初的两处题刻;阮元的《石门观瀑布一首》等两处题刻,徐树铭隶书兼篆体的《石门山灵》在石床前斜壁处。
    各位团友,接下去我们在此再观看瀑布左侧的两处奇观。看那岩壁上有一处圆圈状裂缝,每当冬春红日西沉时,这底下各处皆暗,唯有此处留有余光,故叫它为“日影岩”。那悬崖上面山腰中还有一个岩洞叫仙姑洞,可以从旗山绕走上去。这里有则典故:据传说刘基在石门洞书院日夜苦读,每天深夜有一娇艳女子扣门而入,自称良家女,爱好读书,喜听读书吟诗之声,与刘基为伴,久之感情日深,结为秦晋。后来,将“无字天书”三部赠送给刘基,使刘基策略过人。刘基助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天下,太祖封之为国师。刘基晚年隐退回乡后,常来石门洞,站在那仙姑洞旁,希再能一睹仙姑芳容,重温旧梦。
    【透气洞】各位团友,观看飞瀑以后,这飞瀑东面的旗山山坡上是茂密的森林,它属于中龄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约有4公顷。林中绿树成荫,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树干、树叶、树体千姿百态,景色秀丽。林地小道上覆盖着厚厚的落叶层,行走其上如在柔软的地毯上漫步。树上百鸟鸣叫,伴随着瀑布的流水声,形成自然和谐的气氛。身临其境可给您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穿过树林,在旗山中段上部有一奇特的岩洞,夏天凉爽如入海底,冬天却温暖如春,常年有丝丝缕缕清气从洞口飘逸而出,故称之为“透气洞”。此洞史籍中未见记载,系近年发现,它是由这里地质运动岩体构造纵裂错位,局部覆盖层塌陷而形成的。洞口直径不到一平方米,洞口朝天,洞体与旗山中段山脉走向一致,且偏平,洞内横直通径交错相通,充满着神秘和乐趣。各位有雅兴就请去沐浴森林之清幽,探寻透气洞、仙姑洞之奇异,去看一看仙姑洞中仙姑的芳容,1小时以后回碑廊附近集合。
    【灵运草堂】“灵运草堂”原是谢灵运慕石门洞美景而在这里搭建的一所茅草房。现在的“灵运草堂”是2009年景区管委会在原址重建。
    【谢客堂】这里名叫谢客堂,是人们为纪念谢灵运而建,始建于宋朝1099年。今址之堂为民国1919年重建。谢客堂后边部分为青云庵,始建于宋代1091年,原址在鼓山上,明代1621年迁建于现址。为历代在此修行的尼姑住处。 
    【灵估寺】“灵佑寺”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由关永福为首筹资建成,供奉释迦牟尼佛祖。“灵佑寺”据传说原名“龙门寺”,后为纪念传说中的小和尚李灵估而取名灵佑寺。这里曾作石门书院,明朝以后,许多富家子弟曾来这寺里潜心学问,终日与僧人为伴。他们来此求学,一来是图这里清静,二来是想沾沾刘基的灵气。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政府还在这里办过“石门林业中学”。
    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寺内现存的一口古钟。这是清朝嘉庆十年也就是公元1806年铸的铜钟,直径为73厘米。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和初八是灵佑寺的“晒经节”,游客和进香的善男信女特别多。什么叫“晒经节”?看过《西游记》的团友都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历了八十次磨难,取得真经。在回东土大唐的路上,经通天河,因忘记了为老鼋在如来前面讨封号,惹恼了老鼋,把唐僧及随带的真经掀翻在茫茫大海之中,那一天正是农历六月初六。唐僧无奈,上岸后只得将几大摞被海水浸透的经卷摊在太阳底下晒晾,连晒三天,至初八才晒干。为纪念唐僧取经的艰苦,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和初八两天,这里都要举行“晒经节”,此风俗历经千年,至今依然盛行。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和初八,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善男信女云集石门洞,蔚为壮观。
    【木鱼岩和弄月池】这块石头人们称之为“木鱼岩”,用石敲击,会发出敲打木鱼的声音。旁边这两窝不看起来毫不显眼的小池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弄月池”,它的奇妙之处是无论遇上什么样的大旱,这两口小池的水却永远不会干涸。另外,两池底部相通,所以两池的水面永远是一样的高度。
    【浣纱桥】这小桥名为为“浣纱桥”。也许游客们会感到奇怪:只听说西施“浣纱”,而西施的故乡是在诸暨,她怎么会在这里“浣纱”呢?原来,此“浣纱”不是彼“浣纱”,而且比彼“浣纱”更耐人寻味。为什么取这小桥为“浣纱桥”呢?这里有个典故。说的是少年刘基在此求学时,有一天清晨,他正在早读,自然听见石桥那边传来棒槌敲打的声音,开始他并不理睐,后来那声音越来越响了。他怀着好奇心,朝响声的地方走去,看见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在那里浣纱,那“纱”堆得象“小山”一样。刘基壮着胆问:“敢问大姐,这么多纱,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洗完?”那姑娘一边洗,一边回答:“古人铁杆能磨针,我这点纱算什么呢?你是读书人,要知道只有百温不厌,才会有高深学问,看来,你攻书还不专心呢?直羞得刘基满面通红。”从此,刘基更加勤奋攻书,常常通宵达旦。后来,他为了鞭策自己,便自号“百温”,后人把“百”字读作“伯”,叫做“伯温”。攻夫不负有心人。刘伯温长大后,果然成为有学问的人。当他晚年重返石门洞时,想起那位纱女,就把这桥称为“浣纱桥”。
    【石门山庄】这幢小洋搂名为石门山庄,它的原名“亦桃源”。1934年,陈诚在对井岗山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时受伤,经蒋介石特批回高市老家疗养,时任青田县县长郑迈得知这一消息,为方便陈诚先生回乡到石门洞风景区游览休息或度假专门拨款而建。房子共三间,面积120平方米,建成后,陈诚先生曾在1935年4月回乡游石门洞时来此察看并在此休憩,当时还狠狠批评了郑迈,说不该为他破费建房。而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今,陈诚之子陈履安曾多次回乡探亲,而每次回乡,他都要来此小憩,寻访父亲的旧踪。
    【石门书院】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石门书院”。“石门书院”,顾名思义,大家都能联想到这里是当刘基读书的地方。大家猜对了,虽然这里的建筑都是近年新建,可这地址却是刘基当年师从郑复初读书求学的地方。而且,其建筑风格也是按元、明时期书院的四合院风格而建。在这里面,有烧饼阁、,洗心斋、劝善宫、养生殿、许愿林等五大部分,其中重点介绍刘基的《烧饼歌》。刘伯温《烧饼歌》,全文共计一千九百一十二字,是用隐语写成的“预言”歌谣,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深,难于理解,视为神仙所撰。其实,《烧饼歌》是刘基根据一定的“象数”规律,涉及到“象、数、理、占”等玄学原理,对未来世事的预测。传说有一日朱元璋在养心殿吃烧饼,才咬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进见,太祖连忙用碗盖住烧饼,才召刘基入内。君臣礼毕,朱元璋问:“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里面是被龙口咬了一口的烧饼也。”
    朱元璋大惊,连忙以礼相待,动问以后这朱性天下的命运 如何,刘基随即作七言长诗一首,并一一讲解。朱元璋半信半疑,而后来一直到崇祯煤山自缢,清顺治取代明王朝,276年历史,期间重大事变居然全部应验。于是,人们都说刘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神机妙算刘伯温”之说便由此而来。说到“神机妙算”,人们一定会想到诸葛亮。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才干平平,不自量力,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却把蜀国的整个国力耗空,最终导致灭亡。《三国志》里极力赞美诸葛亮,那是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父陈式是诸葛亮一手提携的爱将,陈家世代视诸葛亮为恩人。而《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曾经在朱元璋的对手张士诚手下为官。他和刘基是同一时代人,耳闻目睹当时中国一系列军事、政治大事,他非常佩戴刘基的才干。即又因张士诚被朱元璋所灭,其中自然离不开刘基的帮助,从而罗贯中对刘基是又敬又恨。所以他后来闲居写《三国演义》,把刘基生平的许多重大军事、政治活动都移花接木按在诸葛亮头上。例如:火烧赤壁在《三国志》里仅几笔带过,而在《三国演义》里却洋洋十万字。其实,在《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主要情节取材于“鄱阳湖朱元璋火烧陈友谅”。在这一战役中,朱元璋手下有主战主和众说纷云。刘基力排众议,并为朱元璋设计,以火攻的方式打败陈友谅,创下中国古代战争史中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其生活原型就是刘基。所以,从正确的历史观来说,造成刘基第一大冤案的罪魁祸首是朱元璋和胡惟庸,而造成刘基第二大冤案的罪魁祸首则是罗贯中。前者害了刘基的性命,而后者是无故埋没了刘基本来应有的历史功勋。
    好了,我们且把为刘基翻案的任务留给历史学家。现在我们来到了“许愿林”。在这里,有一条伏卧着的龙。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中的“龙”,升能腾云驾雾,潜则隐介藏鳞。龙更能为人们带来好运,据传说刘基初到石门洞读书,天资平平。而在某天夜里,刘基梦见一条五彩龙向他面授机宜,第二天,刘基便如大梦初醒,茅塞顿开,从此以后,读书知一晓百,神会贯通,终成大器。所以,若是哪位团友心中若有什么愿望,不妨向这条彩龙许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