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神木林:青年艺术家:梦想照进现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0:58:41
本报记者 赖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2月23日   第 16 版)

王冠军 今夜不回家(中国画)

谢郴安 镜中女孩(油画)
日前,在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之际,本届展览的学术研讨会也相应举行。本届青年美展的参展作者以“70后”为主。他们对现实题材、都市生活景观更为关注,更加贴近当下的时代风尚。
相较于1980年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罗中立《父亲》这样的作品给美术界带来颠覆性的艺术观念,本届展览呈现平和的样态。美术评论家尚辉用“稳健中的行进”来概括本次展览。
富有创造性和时代性
此次以作品《复活的前奏》参展的清华大学雕塑系研究生袁佳,在介绍自己创作历程时说,他不愿被传统雕塑的漫长创作过程消磨掉想象力,因而采用木头这种更加直接的材料。在寻找木头、挑选木头的颜色、纹理、质地的过程中,他的想象力被激发了,“非常享受这种体验,感觉非常充实,非常兴奋。”
曾在2008年青年美展获奖的青年画家李传真,此次又以《在路上》获得优秀作品奖。谈到自己的成功要诀,李传真认为是敢做、敢画,不计较得失,一定要画出与一般人想法不同的作品。
创造性是青年的特质。《美术观察》主编李一认为,通过作品可看出,展览亮点之一就是“青年画家画青年”,画青年人的现实生活,画青年人的梦想。这些作品包括《今夜不回家》、《无人接听》、《在路上》等等,展示了此时此刻青年人的生活,也让观众借此了解当下的青年人在想什么、做什么。作品的时代性和当下性都呈现出来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明哲认为,不少青年艺术家能够突破认识,选取与众不同的语言方式和独特的视角。例如版画《寄给天堂的信》,讲述的是用自制的小小的邮票、信封,不断给去世的外婆写信的故事,以非常个人化的手法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真实的体验 自信的心态
生在内蒙古、长在内蒙古的青年画家李学锋,如今虽然生活在大连,但创作依然钟情曾养育他的内蒙大草原。他说,自己的记忆和情感还都在故乡。“希望自己能有一颗平静的心、平和的心,慢慢去体会自己的记忆,并且在绘画里一点一点地呈现出来。”
在创作构思方面,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认为,青年美术家不再像以前一样脱离人生,脱离社会,而是从自己心灵的深处发掘,表达自己对社会、自然、生活的真实感受、真实体验,真正深入到底层,反映社会的现实,反映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状态。
过于自我的作品少了,思想性强、技术好的作品多了。经过这几年不断的沉淀、选择,出现这种创作状态也体现出一种文化自信。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宏剑是第三届、第四届青年展的油画评委。他谈到,从两届青年美展来看,油画普遍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普通老百姓,反映年轻人自身的状况,摆脱了对西方现代绘画的模仿。这种自信建立于现在中国经济的发达和富足,明显在油画里面带入了一种中国风,一种东方的审美感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和笔墨韵味,这将是中国美术今后发展可以和西方油画拉开距离的一种因素。
现实的困惑与挑战
本次展览的作品里,油画写实水平较高,画家们熟练地运用各种油画语言;工笔画体现了当代中国画能够达到的高度;雕塑材料丰富,手法多样;漆画突破原有水平,拓宽了表现力;版画、水彩画则相对较弱。
“70后”的青年理论家裔萼以同代人的身份来思考。她说,展览总体的印象是平和有余,锐气不足,缺乏精神之气,这是青年人面对现在消费主义热潮的一种妥协。“青年没有意识形态的束缚,有比较宽松的创作环境,有比较宽广的文化视野,创作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但大多数缺乏比较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和民族担当意识。”青年画家如何保持艺术创作精神?面对全球化的语境如何挺起艺术的脊梁?在世界格局当中如何构建我们的文化?她呼吁青年同辈应当去思考这些问题。
研讨会上,大家还集中讨论了中国画写意的问题,指出整个展览工笔画占据绝对比例,而且实力强劲,写意画少而弱。但同时也都认为,中国画有一个先工后写的过程,写意性是需要人生的历练和时间的累积,顺其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而然产生写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