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育家校互动平台:修炼就是接纳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0:04:04

修炼就是接纳自己 

    修炼不是要改变自己,而是要接纳自己,直到你完全接纳自己,你会发现你真的被蜕变了,应该说,你回归了自己的本性,你出生的时候的无分别心。

  修行不是排斥自己,而是了解自己。去了解,那些“尘埃(欲念)”是后天沾染上的,并不是真实的你。你的本性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完美的觉知。无论发生什么,都不是你做的。因为你是真我,是觉知,是没有任何属性的。

  无论你做了什么,想得到什么,都是后天的教育的结果,不是你的错。你的本性的无欲无求是不会被改变的。不要与欲望认同,不要觉得欲望是出自于你自己的想法,欲望不是属于你的,而是属于社会的,人处于社会中,被社会的欲望同化,久而久之,认为欲望是出自于自己的,如此而已。其实没有人有任何欲望,而每个人都误以为欲望是属于自己的而已。

  我们从受教育开始,就是在学着去改变自己,排斥自己的本性,学别人的一切,直到我们忘了真正的自己,但是,真我是不可能被改变的。所以,只要不断地接纳自己,不管自己做了什么,对的还是错的,好的还是坏的,都要接纳自己,因为真我是完美的,一切好坏对错的判断都是强加于真我的,那些判断才是错的,而你永远是纯净无辜的。

  追求名利的欲念,是假我的理想,因为真我是无欲无求的。然而,你只要去了解,那个追求名利的想法,并不真正出自于你,而是来自后天的教育的结果,就可以了。

  不要修理自己,要爱自己,关心自己,细心照顾自己,直到你发现,原来自己生来就是完美的。

  《菩萨戒经》上说:“我的本性先天就是纯净的”。


人性与灵性

    说到人性,我们往往会理解成“人之常情”,或者是人自然而然产生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譬如,需要舒适的生活环境;需要亲人的关心、爱护;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接受;追求享受美好的事物(美食、艺术、风景等);美化自己的仪表形象等等。如果违背了这些自然的东西,就是违背了“人性”。而做为一个灵修者,所要修行的就是要与“人性”背离:抑制对物质条件的欲望;不追求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受;不向外寻求满足情欲;过简单、朴素的生活等等。修道是不是等同于“残无人性”呢? 

    与人性相对应的应该是灵性。人性与灵性的关系是成反比例关系,即人性少一点,灵性就多一分。上面所描述的人性代表的就是小我,灵性则代表了大我。灵修就是要远离“人性”,成长“灵性”。你可能会这样质疑,人生本来短暂,而且也不容易,如果还去什么灵修,岂不是让人生更加复杂困难?何不潇洒地痛快一场算了。然而,实际上,灵性成长就是为了解决人生中的困难与迷惑,修行是艰苦的,但回报也是可观的。这个世界很公平,一份艰辛换来的是一份快乐,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人们并不重视它,因为苦总是在前,乐总是在后,人们只看到眼前灵修者的艰苦,而怀疑将来能否带来喜乐,所以是“人性”再一次欺骗了你,认为灵修是无用的,是不值得的。

    其实,修行就发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必然会面对种种逆境和困扰,这都需要应用智慧和灵修方法去解决问题,也就是心灵成长的过程。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在各方面都一帆风顺,你必定脱离不了空虚的追逐,这也是一个灵性成长的机会。修道并非让你脱离实际生活,去做一个苦行僧,但踏上求道之路,会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你会投入更多的财力去购买灵学书籍,少花些钱在衣物、化妆品上;你会花时间去从事静心修养,少看一些电视娱乐节目;你的社交圈里会出现更多的道友,而少了些搓麻牌友;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人性”,增加你的“灵性”。

    抑制“人性”并非残忍,而是一种对心灵的辛勤耕耘。获得的收成是减少恶果报应,过上宁静、满足的生活,享受灵的美,体验真爱的意义。
 

接纳自己的全部

    爱自己,什么是爱自己?爱自己,是接纳自己的全部! 

    允许自己,允许自己的每一种感受流通,允许他们,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 

    允许生命的全部经由我们而流过,允许他们… 

    允许你的痛苦穿越你,允许你的生命流动起来,痛是流动的,乐也是流动的,所有情绪上,身体上的,只要是感受,他就是会流动的,你要成为那个旁观者,看着这一切的流动,看住你的念头,尽量不要让他发展为一大串的思维,就是这思维阻碍了你生命的流动.  

    当你接受自己的全部以后,你就接受了全世界,当你看到自己的自私,当你看到自己的嫉妒,当你看到自己的愤怒,当你看到自己的虚伪,当你看到他们,而不再谴责他们,不再逃避他们,你看着他们如何让你下到地狱,你使那些痛苦不愉悦仿佛要死掉一般的感受在你身体内发生,你允许他们流动起来,你接纳你的全部,你会开始升起真正的慈悲和爱心,对每一个众生,因为他们也是如此的抗拒和逃避着自己的感受,他们的自我也一直在捍卫着自己的伤口.

  我也在学习的过程中,这次10几天没上网,发现每天博客浏览量仍然很高,看访问记录有很多人在一些地方推荐我的博客,主要对象是抑郁症患者,我知道这里有很多痛苦的人在看着,有很多人给我信息,他们以为我现在好开心,好自信,好畅快…错了,我很痛苦,很难受,焦虑,抑郁,封闭,我的身体四处都痛,我的脐轮,心轮,吼轮,额轮,总是突然有一阵巨大的痛苦,都是阻塞的生命,我每天都做妖魔鬼怪的噩梦,我一点不想和人交流,唯一不同的是,我接纳了这些,我允许他们,好吧,痛就痛吧,好吧,难受就难受吧,好吧,不想交流就不交流吧,自卑就自卑吧,狂妄就狂妄吧,嫉妒就嫉妒吧,喜欢撒谎就喜欢撒谎吧…

  好吧,好吧,那就这样吧,我看看你们能持续多久呢?

  从出生开始,在功能失调家庭积累的问题,身体的严重阻塞,如果认为做点什么就能解决掉他,我想说,那是大大的幻想,我说这个也是针对自己,10几天前,我仍一直紧抱着这个幻想,这是一个大大的幻想,我在趋乐避苦,我期待某样东西能让我从此安详自在,毫无挂碍,这也是所有抗拒痛苦的人共同的幻想,然而现在,经由和痛苦越来越深的相处,我不是知识上的理解,而是内心也开始真的明白了,我不用做什么,我只要放松,放下所有多余的担心和恐惧,看着那内心深处的恐惧,愤怒,痛苦,阻塞…你会明白,哦,原来他们会过去,他们一下子是通畅的,一下子是阻塞的,哦,原来是这样的,他们是流动的,他们不是不变的.

  我们理智上都知道一切都是变化的,可是我们的潜意识不懂,所以这不是嘴巴上的工夫,而是要实地去考察的.从现在开始,把你的注意力时刻移动到你的身体感受上,注意你的呼吸,学习做你心的主人,看着那些痛苦的感受,允许他们穿越你,如果一个人说了你一句,你的身体会产生某种感受,你会发现你的呼吸加速,你会发现你的身体紧蹦,你会发现某个地方发热,发烫,很堵,你会发现你的身体发生了变化,然后你的潜意识立刻会对这种感受起到反映,如果是愉悦的感受,他会起喜爱的心,如果是不愉悦的感受,他会起厌恶的心理,这种感受可能你幼年时经历过,比如你父亲骂你,因为那时你是如此的脆弱,所以你以为你要死掉了,你以为父亲不要你了,你非常非常的恐惧,你也非常的愤怒,但是为了不被抛弃,你选择了压抑你的愤怒.而现在,别人的一句话唤醒了你曾经的感受,你的潜意识立刻辨别到这种感受是不好的,你立刻生起被抛弃的情绪,有些人是立刻对别人发怒,有些人是继续压抑自己,把愤怒丢向自己…

  我们不是因为别人的某句话而受伤,而是因为别人的那些话触碰到曾经的伤口而受伤,我们是因为那些感受而如此的痛苦,那些感受都会在身体上反映出来的,试着去观察他,你会发现,感受只是感受,是你曾经对那些感受的恐惧记忆,是你如此抗拒和逃避你的感受使的你的痛苦成倍的扩张,去吧,经验你的感受,观察他,必要时带着大不了一死的决心,你会开始发现没什么好怕的.


接受是每个所期待的改变的基础

    作为一个人,你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形体,而是一个可变化的生物。你身上有着自由和力量,他人每时每刻把你变成你想要成为的人。

    你正在以及想要生活在何种行为方式、性格、感情和思想之中,完全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这点,那么你就不必紧紧纠缠着自己的特点不放,也不必对它们产生绝望,你可以使自己明白,它们中间什么是你要的,而什么是你不要的。

    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不管你经历了什么,你什么都可以做,你的价值永远不会遭到危机。

    然而,社会、父母以及周围其他人的评价会使你觉得自己身上有许多东西不好,觉得自己某些行为方式或性格可能永远都是不好的。这使你相信,你不可以什么都做,你必须做使别人舒服,合他们的心意的事情。

    这很有可能导致你压制身上的一些东西,不再注意身上的其他部分,不想感受身上的某些部分,此外你还会由此掌握阻止别人认识你阴暗面的技巧。

    你必须知道,你想要从身上赶走、不愿观察和接受的一切,会依然停留在你身上-比如你仍然很吝啬,哪怕你在生活中决不接受这一事实-阻碍你自爱。这与物质世界恰恰相反。

    为了把身上的某事“赶走”而对它加以拒绝,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恰恰相反,你必须一直与这些部分“纠缠”下去,为了这些部分而拒绝自己,惩罚自己或责骂自己;或者你一再导致别人的拒绝。

    关键是,你要为自己创造自我价值,你要为自己找出,你想要如何作为,你想要经历什么;然后要允许转变自己,因为你愿意这样,不要因为别人想要你有所不同而改变自己。

    你接受的一切是可以转变的。

    比如,当你感到自己过分贪婪,你就可以决定,你是否愿意继续以这种行为方式以同样的形式生活下去。

    借助“过分贪婪”这一例子,我会向你指出你如何在自己身上进行这一转变过程。你的途径就是主动地对贪婪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这一心态的来龙去脉。

    在你走这条路之前,你应该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可以这么贪婪吗?

    如果你用“不”来回答这个问题,你就可以认识到就你而言并非每个举止行为都是好的。你心里还一直有着“好”和“坏”的评价。因此你认为贪婪可能是“坏”的,正因为这样你要改变自己。

    不过你的学习任务却是要接受一切存在-也包括你自己的-因为你不能接受和承认的一切阻碍了你去爱。

    在这种情况下;既非贪婪也非节制(其反面)是“好”或“坏”,这两种心态是随着其他感觉一起来而给我们得到不同的体验的。当你贪婪或节制时,你和自己以及和别人在一起的体验就会不一样。

    学习的第一步是:

    要认识到过分贪婪是完全可以的,认识到你根本不坏并一直如此。

    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

    要是我怎么举止行为都可以,那么我还要改变自己吗?

    如果你现在心里想的是“不”,那么你就不想进行改变。尽管如此,你接受这一部分还是很重要的,即你承认你是这样并允许自己感受这一部分,不管它什么时候出现。

    如果你的回答却是“是”,那么接下来便是学习的第二步,你承认:

    我过分贪婪。

    这一学习步骤不是为了你对自己说这句话,其内容是你内心确实承认了这一点,即清楚地观察并同时感受自己的感觉-不对自己加以评价和谴责。为完成这一学习步骤可能你需要好几天的时间。

    有些东西承认起来比较容易,而有些比较难,就看你至今为止把它隐藏得有多深,或者你对它的评价有多糟糕。

    不管对自己是这样还是那样,你再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这一自我承认过程就完成了。

    最好你在完成的时候还要对自己大声地说:

    是的,我过分贪婪,我可以这样,这只是我的决定。

    然而你会发觉这样贪婪对自己并不好。由于你感到不舒服,要在这一点上改变自己的愿望就在你心里滋长起来。

    学习的第三步是:

    当你的过分贪婪出现时,你要在心里培养起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的决心。

    这就是说,你观察自己,让自己去感受怎么会贪婪的;同时你倾听自己的思想,向自己提出一些可以解释自己贪婪的问题,从而能够找出你心里怎么会产生这种不平衡的原因。

    例如:

    这么贪婪感觉怎么样?(狭窄。)

    当我贪婪的时候,我想些什么?(我得到的肯定不够。)

    我从哪里知道这种行为方式?(从父亲那儿。)

    我一直这么贪婪吗?(不,只有在我感到总是吃亏时。)

    我为自己的贪婪付出哪些代价?(我一直为自己着想,用所有东西来塞饱自己。)

    我从这种举止行为中得到什么好处?(我总是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并为此变得非常积极。)

    我对“贪婪”有什么评价?(我觉得很糟、很不近人情,我就像动物一样。)

    我心里是否有着一种自己无法解释、无法满足的饥渴?

    如果你给自己回答了这些问题,你就会找出藏在这一性格背后的故事以及你这样的原因。你有意识地“揭示”了一切和你贪婪有关的东西,从而学会认识和理解自己,并且越来越接近自己-前提是你愿意这样。

    学习的第四步的内容是:你是这个过程中完全接受你想要改变的举止行为-不管是什么-你承认它是你的一部分,同意给它存在的权利。另外你要消除心里不让你这样做的一切,如评价、道德准则、禁令等等。这就是说,你得到完全的同意,可以-像这一例子中的那样-过分地贪婪。在这里你要使自己再次明确,没有什么你不可以做的。可是这并不是说,你的举止行为总是没有后果。如果你由于贪婪通常吃得过多,你会变得很胖,很有可能得消化性疾病-但即使是这样也允许存在。这一切要由你自己来决定。

    当你在自己的贪婪中感受到自己,使自己意识到是什么使你过分贪婪,并从中接受自己,你心里的自我康复机制就开始运转,并继续你所做的工作。

    有朝一日你会突然发觉你不一样了,你变了。
    变化是:

    你可以过分贪婪,但你再也不该这么下去。你重新有了自由的选择,这样你的贪婪重新得到了平衡。你了解自己的贪婪,可是它再也支配不了你。偶尔你肯定又会贪婪,不过是有节制的,你会对它加以感受,向它问好,它对你来说已经不成为问题。

    以这样的方式,你能够使干扰你自身和妨碍你生活或幸福的一切,重新恢复平衡。前提是你愿意感受自己,学会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过去,并从中接受自己。

    没有仔细的观察,不接受自己,改变过程(转变过程)就不会成功。

    为了实施这一过程,给自己一点时间,一步一步地向前走。重要的是,你不要一下子改变自己身上的一切,而是只处理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感情或一种思想。


我们所惧怕的十件事 

    恐惧是极具破坏性的情绪。它会孤立我们,缩小我们的世界和视野。恐惧让我们感受不到尊严和自信,使我们失去信心。如果不正视它的根源,恐惧在自身的滋养下只会日益茁壮,如影随形地嘲弄我们。悲哀的是,每个人的一生中好像都摆脱不了恐惧的阴影。

    有些恐惧感深植在潜意识里,我们甚至不确定它是什么或来自何处。我们被这种不断出现的不安情绪困扰,一直和一个说不出所以然的潜在情绪危机共存。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指出它是什么,又如何能对抗,甚至将之一举逐出我们的生活?

    事实是,我们不能。我一直相信,躲避不是办法,知识才是力量。我们越是害怕某事,越是该学习了解和面对它。我们学得越多,知道的越多,就越会有信心面对和击败它。

    我的客户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有各种不同的背景和遭遇的情境,但他们共同及基本的恐惧都不离稍后所列的十种。对此我并不意外,因为我自己也曾经与其中几项奋战过。我知道恐惧可以让人陷入冰冷的瘫痪无助中。我知道要征服它,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勇气和努力。但最重要的是,我也知道,在生命中,很少有比战胜企图掩盖我们灵性光芒的黑暗势力,更能让我们心灵自由的胜利了。

    你有能力克服任何这十种恐惧,任何一种。有些从表面上看来不像是心灵的问题,但它们通常有着根深蒂固的心理或心灵上的成因。有些恐惧可以追溯到这生的创痛经历,但通常它们所引起的绝望与无助感,会由于我们无法理解恐惧的来源而加倍。

    恐惧引发的痛苦可以直刺我们的心灵核心。这个核心需要被检视、照顾和治疗。举例来说,当我遇到一群大型昆虫时,我就很难保持镇定,大家都知道我一看到就会尖叫。然而,这种恐惧感对我造成的伤害其实是不痛不痒,更谈不上穿透到心灵深处。本章指出的十种恐惧,都是足以伤害我们的心灵本质,尤其当恐惧是根植于内心深处时,我们根本无处可逃。我们也不需要逃开。因为,有比逃避更好的做法:我们可以用了解、知识和立意良好的行动,积极面对并驱散这十种恐惧。

* 被拒绝/被遗弃:
    这两者关联密切,很难分开讨论。它们都可以引起很大的痛苦,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失败者,或是在他人眼中毫不足取、没有价值,才会被对方抛弃。

    恐惧被拒绝和(或)被遗弃,会终其一生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可能会因此拒绝让任何人亲近以避免引起痛苦。我们也可能会对某人太过紧迫盯人,无意中令他们窒息,因此反而导致了我们害怕发生的被拒绝或被遗弃的事实。我们也可能会去寻找那些自我潜意识知道会拒绝我们的人,以便证实我们的恐惧是有理由的,或只是为了向自己证明这样的恐惧是错觉。

    依每个人经验的不同,我们可能对拒绝和遗弃之间的差异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我个人一直将“被拒绝”定义为某人说:“走开”。“被遗弃”则是说:“再见”。你可以被陌生人或被你所爱的人拒绝,在工作场合或家里;或是被朋友拒绝。被遗弃,换句话说,暗示爱或爱的容貌,曾经出现,曾被给予,可是又被无情的取走。这两者都会导致严重的情绪失落。

    有一个非常好的理由,深植于灵性上的原因,解释了被他人拒绝和遗弃为什么对我们有这么深且强烈的影响,了解了这个原因可以帮助我们看待这样的恐惧:我们对被拒绝和遗弃的痛苦早在出生的那刻就很熟悉,所以每一次我们在人间感受到它,只是又一次地触碰到早已存在的伤口。

    当我们在“另一边”决定要回到人间经历另一次肉身时,我们会经过一个友善的抽离过程,好帮助灵魂减轻在转换次元时可能承受的震撼。在某方面,它和我们离开人世,回到“另一边”的家时,所受到的热烈欢迎恰好相反。这种抽离程序的一部分,是“另一边”的灵体(从我们所爱的人,到我们选择的指导灵、我们的灵魂伴侣以及在那里的其它无数友人)在情绪和情感上和我们保持距离的过程。这完全是为了我们的益处而采取的仁慈举动,这是他们帮助我们准备重新上路的方法。为了准备你的离去,他们必须与你保持距离。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当你出发时,你会感到无法承受的分离的苦痛,而你抵达目的地后,也不会具有你理应具备的独立和开放性。

    因此,出于必要,你离开“另一边”开始你人间旅途时,你会有被抛弃和被拒绝的感受,而你在此生中每一次经验被排斥和遗弃时,你的潜意识也在重新经历“另一边”深刻的失落、空虚和孤离感,而这些情绪都是当初让你能勇敢再度来到人间的缘故。当我们感到被遗弃和排斥时,将这种感受归于人生事件的起因是很自然的。但我们主要的痛苦来源,其实不是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灵魂对“另一边”更深痛的离别记忆,虽然只是暂时分离,但那种失落感比起我们在人间所经验到的,都更为强烈

    我知道,这么说并不会因此减轻你在尘世被遗弃时所感受到的创痛,而且,寻求协助走出痛苦,仍然是很重要的事。我只是向你保证,你所感受到的并不是新伤,这是旧伤口的恶化,而你曾经熬了过来。当然,最有效的药方是治疗原有的创伤----我们与“另一边”的家的距离。

    疗愈的关键在于灵性二字。当我们在人间投入越来越多的能量和热情在探索和扩展灵性时,我们越能感受到存在于“另一边”的人事物连结。这是最能确保我们和另一端最想念的灵魂保持联系,直到再相会的方式。藉由维持一种灵性的连结,在尘世时,我们就不会因遭到某人的遗弃或排拒,而感到难以负荷的苦痛;没有任何痛会深到我们无法承受。

* 失败:
    对失败的恐惧像是一种具感染力的流行病,大部分的原因和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关。科技的进步让世界咫尺天涯,不同的人种、性别、宗教和性取向越来越趋向平等,这进展虽然缓慢但总是在前行;我们发现自己享有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的选择和道路。

    然而不管前方有多少选择和方向,而这些选择优势也的确让人困惑,但人类之所以害怕失败的真正心灵根源,不论我们是否有意识的察觉,事实上都可以浓缩成一个问题:“我是否遵循着我的人生蓝图?”

    而答案是一个简单明白的“是的”!或者你会说如果我们都得到了保证,不论出了多少纰漏、多么懒散、多么卑鄙,我们都还是会在人生蓝图上,那我们还有什么动机和理由要努力呢?为什么不干脆慵懒地躺着,让其他的人去担心、去应付压力和可能存在的失败就好了?

    还记得吗?当我们在“另一边”时,我们为即将来临的人世撰写了人生蓝图,也同时选择了和人生计划可以相容一致,在这一生要努力和克服的主要及次要生命主题。没有人---甚至我们自己----可以干预生命主题和即将展开的人生蓝图。因此,我们与生俱来就具有动机,就具有动力要完成自己所设计规划的人生目标。事实上,信不信由你,如果我为你算命,然后告诉你:你来到世上没有任何原因,你可以像蜗牛一样躺着,啥事也不做,也没有任何事需要完成。可能有五到十秒钟你会感觉像是如释重负,你的人生可以又简单又轻松。但我向你保证,如果我说的和你的人生蓝图及生命主题相违背,你就永远不可能像我所的那样。

    虽然我们的人生是依据蓝图形成,但是生命并不是一成不变,它仍然可以有某种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这一路上不可避免的障碍,以及过程中苦难的态度和方式而定。“害怕”失败,事实上是表示你在害怕某件根本不会发生的事。

    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消除恐惧----专注于这趟旅程的品质。你可以应用一个简单又实际的规则来确保这次人生旅途的品质,这个方式是每次我们离开“另一边”来到人间时,神对我们(不曾记载)的保证:“如果你照顾我的孩子,我也会特别照顾你。”这表示神会因此对那些令他失望的人撤回他的爱和关心吗?当然不是,但反过来说,如果你一直忽视某人又老是将他(她)从你身边推开,你又如何能去感受他(她)的爱?

    认真看待我的话。由现在起三个月,每天抽出一段时间祷告,让自己和神保持沟通和联系。每天日行一善,和他的孩子连结。很可能这两样加起来所需的时间还少过洗澡或刷牙的时间。三个月正好足以养成习惯。你这么做是在向自己确定,确保“失败”这个字不会再在你心中出现;你不需要担心你是不是走在你人生蓝图的路径上,也无需担忧你是否可以抵达终点;你会的,你不会失败。你真正需要确认的是:在这趟人生旅程,你是否愿意真心付出关爱,并且不忘时时与你心中的神性保持连结。

    我算命时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就是“我这生的目标是什么?”由于生命是如此得复杂,人们通常倾向用更为复杂的答案来回答。但这里有个最简单的答案,可以回答每一个人,不论我们个人的人生蓝图为何:爱神,爱自己。做好事。然后闭嘴,回家。

* 成功:
    原谅我说得这么坦白,但人们恐惧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害怕成功无法长久。听起来让人难过,但这是真的:成功让我们害怕。如果你不相信我,问问自己,哪个对你比较容易----告诉某人某件幸运的事发生在你身上,还是不幸的事?而当你谈论着你的好运时,你会不会担心说了之后反而不吉利?或是你会为自己的好运气感到不好意思,或突然在谈话中插入一些不太好的小事来平衡你的好消息。

    如果你全心相信好消息的后面总会跟着坏消息,或是成功之后,合理的下一步就是失败,那你就会尽你最大的努力让它成真,因为“心灵具有创造实相的力量”。所以要小心,不要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和自己过不去,不要和成功过不去,也不要让别人这样对待你。

    谈到成功,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我个人并不相信成功和金钱多少、职位高低、房子大小等有关。我知道一些很成功的人,他们很富有却都是不义之财,我也认识一些成功、但名下没有半毛钱的人。

    成功是心灵层面的事。成功不在它处。如果你对自己的定义不是正直、行动主义者、有勇气、有深度、具好奇心和热爱灵性,那么在你要真的称自己为成功之前,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最后一点,询问任何你觉得在心灵上很快乐、富足、健康和活跃的人,问他们是否曾对成功感到恐惧?他们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注:“另一边”是我们的灵魂在进入母体的子宫等待出生前停留及死后所到之处。

* 作者苏菲亚·布朗为此书撰写的序文,请点击这里浏览阅读…

    我们所惧怕的十件事----为什么我们不该害怕

* 背叛:    提到这个主题我仍余悸犹存。因为我有切身经验,知道被所爱的人背叛是什么感受。尤其当他发誓爱我,却又同时几乎把我毁灭。

    然而在所有背叛形式中,最可怕的是自我的背叛。我们可以在许多方面违背自己,可以对自我发出的讯号视而不见,或让自己被所谓的“决定论”支配和影响。简单的说,决定论就是让他人决定有关你的事实,不管是否有证据支持那些所谓的“事实”。让任何人包括自己----独断地定义你应该是谁、虐待和鄙视你或让你怀疑自身的良善、优点和潜能,以及你的才华和梦想与你心里的神性力量所带来的喜悦分离,都是背叛自己。只要努力、自律、对自己和上帝抱持信心,你就可以有能力避免和/或克服自我背叛。

    法蓝欣多年前告诉我,所有的背叛都可以浓缩、归结到两个基本的动机----贪婪和虚荣。我试着和她争论,想证明她是错的;但当你真的好好去分析、探讨每一件背叛的故事,你会发现她是对的。永远是贪婪或虚荣,或两者都是。我们大多数的人,都绝不会将贪婪或虚荣置于爱之上。但是,就是有些人不是这样的,虚华在他们眼里比爱来得有价值。他们就是无法明了,当爱在最神圣的状态下被表达和感受时,贪婪和虚荣就现出了它的卑微、空洞和短视的真正本质。

    我想我不需要举些背叛的例子,因为你可能早有过经验。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发生在一些最和善最聪明的人身上。有人为了更年轻和/或更富有的选择离开他们的配偶、最好的朋友在你背后泄漏你的秘密、或是欺骗利用你得到权威消息来提升自己的声势…背叛的故事说也说不完。而且很显然地,我必须很遗憾地说,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总会有难以避免的背叛。

    从背叛中复原,与由失去亲人挚爱的伤痛中复原很类似。你会经过拒绝承认、哀伤、生气、自怜、自责等阶段。这些过程不能被避免,但在心里你要记得一个重要的目标----感受这些情绪是为了将它们导离你的系统,并不是要你沉陷其中,或一直任由伤害的痛占据心思而无法继续人生。在经历背叛后,生命仍要继续。事实是,你可以继续上路找到心灵的宁静,同时,你将会忙着处理其它的事,因为你的生命中有太多更重要的事值得去做,你不需要再多浪费一分钟在辜负了你的人身上了。

* 寂寞:
    害怕寂寞的人总不太相信我对寂寞的说法,但它却是实情;而不觉得寂寞是问题的人,则会支持我说的:治疗寂寞的药方绝对和另一个人无关。寂寞的药方在你的内心。所以,你为什么还要去害怕一件你可以控制的事呢?

    不要混淆了“单独”和“寂寞”这两个字。你可以独自一个人但丝毫不感觉寂寞隐隐作痛,你也可以在满是人群的房里被寂寞刺痛心灵。对于想探究自我灵性的客户们,通常我会先问他们一个问题:“你能自己一个人独处吗?”如果不行,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独处的能力表示你知道并且喜欢“你是谁”,你不需要由别人的眼里来看自己或认同自己。只有以一个完整的人的身份进入灵性的门槛,你才能完全接收灵性所带给你的喜悦、爱、祥和,以及力量。

    习惯性的寂寞表示在你的灵魂有那么一处空白,这空白,除了你之外,没有人可以填满。然而这并不意味我们永远不会寂寞或不该感到寂寞,不表示我们不会想念所爱的人、熟悉的声音、来自朋友和亲人的欢笑,以及建设性或有趣的看法。我的意思是,会周期性发作、渗透蔓延的寂寞感,表示你还没有发现你自己是个多么有趣、具有洞察力和创意的灵魂。而且不管其他人知不知道,你都具有这些特质;这些全都是你。

    在学习和自己做朋友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趣的反讽,你越是享受于独处,就会有越多的人想和你作伴相处。抱怨自己有多寂寞和沮丧,等于在为自己是个枯燥无聊的人做形象广告,这么做不太可能会吸引到一群朋友。当事实很明显地显示,你可以自己一个人舒适地、自得其乐地独处时,人们从你这边接收到的讯息是:你可能是个好玩有趣的人,值得“一探究竟”,他们反而会因此被你吸引。

    寂寞的你需要的只是有人轻轻把你推向正确的方向,同时提醒你,和自己做朋友比交其他的朋友来的容易和省钱。每天,在任何的你独自一人做些不太花脑筋的琐事时,问你自己五个你可能会询问你想认识的人的一般问题。任何主题都可以,唯一的规则是,要诚实!我们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这是关于你,关于自己。如果有些问题的答案是“我不知道”,那继续想下去,直到你知道为止。这是整个练习的重点----帮助你自己认识到,你不单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你的看法和任何人一样有趣和有价值,要学习欣赏自己,学习爱自己。

* 疾病:
    我们在“心灵处方”这章中,深度讨论过这个题目。但这里有一个关于恐惧疾病的重点:忧虑会使潜在的疾病恶化,它会加深身体正对抗的不健康压力和焦躁,使得疾病更为加剧。

    疾病是生命经验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在来到人世前就将它包括在蓝图里。就像其他负面事物被写入我们的蓝图一样,藉由疾病的挑战,我们学习克服它们,在肉体和精神两方面----我们不沉浸其中,因其困顿,或认为它们是我们身份的一部分。

    恐惧疾病或将它当成日常生活的话题就跟下面这句话一样:“在接下来的五分钟内,不要想到大象”。然后你会发现,你这辈子想到大象的时间可能都不会有这五分钟多。记得,任何你听到的事----包括你自己说的----都在你心上留下痕迹,也会影响着你。所以一再强化、重复每一件事,从“我觉得不舒服”到“我这里痛或我那里痛”到“你知道我的,只要有感冒流行,我一定逃不过”。等于一次又一次告诉你的心智,提醒你的身体,每次听到时都要表现得像是生病一样。即使试着用正面的方式重复,“我拒绝生病!”也会将生病这个字持续送入你的脑、你的心和你的身体。将这句话改为:“我会健康!”然后你的心和身体保证会帮你做到!

* 老化:
    就像我们可以拒绝和疾病认同一样,我们也可以拒绝认同老化。虽然很多人的年纪都已经七、八十岁以上,但仍有着活跃的社会角色,和其他无数隐于角落的长者一样,他们都是拒绝服老的代表。他们证明了心灵可以不受年龄的限制。

    有一次我问法蓝欣,人为什么会变老?为什么我们不选择一个愉悦的、有活力的年纪,如三十岁,然后一直停在那个年纪直到死去?我永远不会忘记她的答案:“那些将老年写入人生蓝图的人这么做,是因为老化会使你疲倦,让你想要回家。”我现在六十二岁,生命的沙漏继续流洒,我已经开始了解她的意思。

    很明显的,人们之所以恐惧老化的部分原因,是因为随着时间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一些机能上的障碍,而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喜欢这种没有力量、无能的感觉。但年老是另一个好理由提醒我们,“我们”并不等同我们的身体。我们是来过人间很多次的灵魂,撰写了现在正在经历的生命蓝图,而蓝图就代表了在“另一边”有等候我们的永恒生命的神圣承诺。

* 死别:
    如果你曾有过所爱的人过世的经验,你就会知道这有多难受和痛苦,虽然我很确信在“另一边”生命会继续,但我仍然会感到哀伤。我的哀痛并不是为了回到“另一边”的灵魂,而是为我自己与他们因不同的次元而分离。

    哀伤是很折磨人的情绪,它像是心灵陷在黑暗幽谷里,令人空虚、麻木、愤怒。哀伤也是个非常深刻的个人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经历和释放。因此我在此提醒你,如果你想帮助某个正在哀伤的人,请记得“应该”这个字对他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了解当你看到心爱的人因哀伤而失去生活方向时,你会有想为他舒缓痛苦的冲动。然而,对于一个你所爱而正承受哀伤的人,你所能提供的最大帮助就是----尊重他们,陪伴他们,让他们在这一路上有所支撑和依靠,直到他们自己准备好走出伤痛,重新出发。如果在哀伤尚未完全表达、宣泄和经历完整前,便要强制结束,对健康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我有很多客户因为害怕要面对失去所爱的痛苦,因此为了保护自己,他们避免对所爱的人在情绪上过于投入和亲密,因而剥夺了彼此间所能享有的心灵上的亲密喜悦。然而当亲爱的人往生,他们不但没能避免痛苦,反而还要面对自己对逝去时光的追悔和愧疚感的折磨。不论如何分析失亲之痛,事实依旧存在----我们避免不了在人生中终要面临的死别。然而,我们可以先准备好自己,好让我们面对死别时能更坚强。

* 死亡:
    我知道我们的灵魂不会死亡,你也知道我们的灵魂不会死亡。几乎所有地球上的宗教都知道灵魂超越死亡而继续存在。但人们却最惧怕死亡。怕什么?怕被毁灭;害怕当我们死时,我们就停止了存在。这不是很愚蠢吗?

    我打赌,你以为我接下来会告诉你:不要害怕死亡,因为它是种“自然的过渡”;而通过死亡,你将会到达一个“更好的地方”。这两个理由听起来虽然是陈词滥调,但也都是真的,只是它们已被过度使用到一个不太能安慰我的程度了。我也必须假设,你也听烦了同样的说法。我因为有和灵界直接沟通的优势,所以你不见得一定要接受我知道的说法:死亡是既奇妙又复杂的一步,它通往永恒的生命,带引我们和“另一边”的家盛大快乐的团聚。但你可以听听那些逝去的人透过我所说的话,他们急切地希望你们知道,他们在上帝的神圣白光下,比在尘世时更快乐、更健康、更有活力。

    知识就是力量。不论是什么让你感到害怕,不论它是否包括在这一章----请不要逃避,请用知识武装自己,然后昂首面对你的恐惧。在耀眼炫目的光芒下,没有什么会看起来那么可怕。能不能面对并克服恐惧,决定了你的人生是充分活出自我,还是终日躲藏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黑暗下。

    因原文较长,本报适当删减,敬请谅解。
    注:“另一边”是我们的灵魂在进入母体的子宫等待出生前停留及死后所到之处。


系列心理游戏

勇于承担责任(适用:责任心培养)

游戏1:
  学员相隔一臂站成几排(视人数而定),我喊一时,向右转;喊二时,向左转;喊三时,向后转;喊四时,向前跨一步;喊五时,不动。
  当有人做错时,做错的人要走出队列、站到大家面前先鞠一躬,举起右手高声说:“对不起,我错了!”
  做几个回合后,提问:这个游戏说明什么问题?
  面对错误时,大多数情况是没人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少数情况是有人认为自己错了,但没有勇气承认,因为很难克服心理障碍;极少数情况有人站出来承认自己错了。

怎样摆脱"累"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乃至使人出现头昏脑胀、全身乏力、嗜睡或失眠、容易激动、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冷漠和不顺眼、思维迟钝、逻辑推理能力受阻、食欲减退。情绪不稳,甚至出现一些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改变,总的感觉就是生活得好累好累。 
  
  这种自我感觉的体验和症状是一种自卑心理的集中体现,它是吞噬自我心灵的病菌,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其实只要按下面的方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行自我心理咨询,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首先,自己对自己要有一个全方位的认知,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体力和环境等具体条件去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最好的心理健康策略就是对自己不挑剔,不给自己订一个太高的期望值标准。 
  
  第二,感觉很累的心理原因是每天都在强求自己去实现某种美好的憧憬,爱与人攀比,每天都在膨胀着自己的欲望,把别人的行为结果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至产生贪婪的心理情结,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饥荒感觉,对地位的饥饿、对金钱的渴望、对虚伪自尊的坚持、对享乐的无尽欲求等,造成自身彻底的不愉快,总感觉到生活得很累很累,其治疗的“良药“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潜能,不要过分地注意别人的掌声与称赞,在不断地扩大自己心理空间的同时去体验生活本身的意义和愉快。 
  
  第三,是要面对现实,更新观念,努力地去追求和进取,这样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光辉。心理学家马斯洛有句名言:“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富创造性。“意思是说,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你适合当一名厨师,那就不必要去追求当一名画家了。

游戏 2.  你说我做(适用:压力管理、团队建设)

游戏 3.   空达里尼抖动减压法  

游戏 4.  交通阻塞(适用:团队建设)


压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个问题问100个人,都会得到100个不同的答案。一同事曾这样定义:压力是因为人们对将来要做(发生)的事能否成功缺乏信心,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细细品位的确有道理。比如:刘翔和我们比赛110米跨栏,肯定我们有压力,刘翔没有压力,因为我们对“跑赢刘翔”严重的缺乏信心,而刘翔对“跑赢我们”就绝对有信心。 

1、信心不足。 
    工作中,我们对目标任务达成的难度过高的估计,对自己能力过低的估计,就容易造成自己的压力过大。这就是常说的“自己吓唬自己”。作为一个营销人,完成目标、达成任务是天职。但是,如果目标过高,一是让上司明白任务的艰难程度,二是自己告诉自己,自己是否“全力以赴”比任务是否“全面完成”更重要。 

2、能力不足。
  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达到目标需要的能力不匹配,导致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是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彼得定律说:职场中的每一个人将最终升职到你不能胜任的位置。可以这样说,每个职场的人都必须面临这样的尴尬,并且这种现象是不能杜绝的。当你努力提高你的能力,能完全适应目前的工作时,企业就会提升你的职位,你就有会面临新的问题,能力又出现不足,从而产生新的压力。 
    因能力问题产生的压力要正确的对待,如果你长期不能胜任某项工作,那就该考虑换岗或辞职;如果是一段时间压力大,一段时间压力小,那么恭喜你,你的能力正在提高,当你压力小的时候说明你能力提高解决了目前的问题;当你压力大时,说明你的工作难度加大了,或又有更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正等待你的提高能力去解决! 

3、情绪周期。 
    科学研究表明,人是有情绪周期的。当一个人处于情绪的波峰期,就会觉得自己能力非常强大无所不能,这就是马斯洛说讲的人的“高峰体验”,这个时候是不会产生压力的。当一个人处于情绪的波谷期,情绪低落,就非常容易产生压力。 

4、“杯弓蛇影”的心理状态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习惯,遇事都会向坏的方面想。比如,你的朋友生病住院;你的朋友在一家企业干得好好的就因为顶撞上司被除名;你辛辛苦苦培养的部属辞职走了;你的朋友因为收入的问题而造成家庭不和谐.......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人们通常会将别人的“不快”或“不幸”投影到自己的身上。比如你的部下辞职你就会想,是不是我不会管理;比如朋友生病住院,你会想某一天我是不是也会累病住院;比如朋友遭到上司“穿小鞋”自己也有时候想我会不会也有此遭遇等。这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自己迫切的要改变自己面临的境况(地位、健康、收入、业绩等),压力就会很快的产生。 

5、攀比心理。 
    说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当我们渐渐发现身边的人(朋友、同事、同学)越来越好时,就会去一味的攀比(地位、收入、房子等)。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压力,觉得自己跟谁比都是弱者。 

如何认识和缓解压力呢? 

1、面对压力,不逃避压力。
    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压力,都会“升职到自己不能胜任的位置”;因为它会陪伴我们走过整个人生旅程,所以必须勇敢的面对。如果,我们一遇到压力就逃避、就放弃,那么不但不利于压力的排除,同事还会养成自己胆小、懦弱、自卑的不良心理。 
2、对自己的优点缺点正确的评估。
    很多人对自己没有信心,主要是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老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当然,认识自己是个很难的过程,苏格拉底的至理名言――“认识你自己”至今还镌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前的石碑上。 3、应有学习的标杆,抛弃攀比的心理。
    每个人应该和自己的的过去比较,看看自己的能力是否在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在进步,而不是天天和成功的人攀比。成功的人是不能攀比的,因为别人的成功说明他的能力、思想、素质、机遇走已经走在你的前面,那你去攀比有何意义。与其去攀比,还不如把他作为自己的一个学习的标杆,看看别人身上有那些优点,去学习,一步一步提高。这个在管理上叫“对标”管理。 
  学习和提高。能力不是产生压力的唯一原因,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有效的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