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面的歇后语:中国外交“向西看” 欧媒缘何如此纠结? 2011.01.07. BZRXZ zhuanti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10:48
中国外交“向西看” 欧媒缘何如此纠结?
2011.01.07.   BZRXZ   zhuantie
2011年01月07日 08:15:30  来源: 新华国际



新年伊始,李克强副总理开始访问西班牙、德国和英国,给西班牙带去75亿大单,并承诺购买西班牙国债。去年10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希腊、比利时等欧洲四国。去年11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葡萄牙。中国领导人相继访欧,引起外媒的高度关注,惊呼中国外交开始“向西看”,甚至预言,欧洲在中国2011年的外交舞台上的地位会继续走高。
购买欧洲国债、扩大在欧投资,加强与欧洲贸易和工业联系,对于陷入债务危机的欧洲来说,中国的援助无疑很“及时”,很“给力”。欧洲官方和主流舆论均表欢迎。但在一片赞扬声中也不乏恐慌杂音,比如炒作中国“收购欧洲,趁欧元危机,廉价收购欧洲资产;甚至说“欧洲人在出卖自己的灵魂”等等。
原本是双赢的事情,但在某些欧洲媒体眼里,却成了中国“别有用心”、“心术不正”。既希望中国“给力”援助,又害怕对中国产生“永久性依赖”,欧洲媒体很纠结、很矛盾。其实,危机下的欧洲需要资金重振经济,而中国需要投资市场;欧洲的产品需要出口,中国有13亿的广阔空间。合作是“共赢之举”,欧洲媒体又何必如此纠结?

李克强:中国加强与西班牙合作 帮助别人又帮助自己

1月5日,正在西班牙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会见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新华社记者 丁林摄
萨帕特罗表示,与中国的关系是西班牙外交的重中之重,也是最成功的合作关系。西班牙对华友好政策是一贯的,无论在双边还是多边场合,一向支持中国的合理关切,在欧盟内坚定支持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和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萨帕特罗介绍了西班牙当前面对的经济困难和原因以及政府应对措施,表示西班牙的努力已初见成效,西班牙对最终克服困难有信心。萨帕特罗说,西班牙对中国在关键时刻给予的支持将永志不忘。
李克强说,扩大内需和增加进口都是中国的战略。当前增加进口,有利于我们继续引进国外优势产品、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我们促进贸易平衡、用好外汇储备。这样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李克强赞赏西班牙积极推动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希望西班牙在这方面继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详细
中国领导人开年首访欧洲 李克强:用13亿做乘法激动人心
中西双将签价值75亿美元政府协议和商业合同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5日在中国西班牙企业家早餐会上致辞时说,中西双方将签署总额达75亿美元的政府协议和商业合同。
西班牙企业家对李克强访问反响热烈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5日在马德里出席了中西企业家早餐会并发表题为《满怀信心 合作发展》的讲话。出席早餐会的西班牙企业家对此反响热烈,认为讲话鼓舞人心。
西班牙企业家组织联合会第一副主席阿图罗·费尔南德斯说,李克强的讲话鼓舞人心。他说,李克强的访问对“此时需要信心”的西班牙“极其重要”。双方在公共和私营领域、特别是服务业的合作将有更大作为。他称赞中国工商银行在马德里设立分行,说这是一个好的经济信息,将促进中国在西班牙的投资,方便西班牙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西班牙商会高级理事会主席戈麦斯·纳瓦罗强调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重要性,认为在目前经济危机困境中中国所能提供的援助很重要。西班牙石油公司总裁安东尼奥·布鲁福则强调了加强与中国在技术等领域合作的重要性。>> 西班牙企业家对李克强访问反响热烈
2011年01月06日 00:39:0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马德里1月5日电(记者冯俊伟 明金维)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5日在马德里出席了中西企业家早餐会并发表题为《满怀信心 合作发展》的讲话。出席早餐会的西班牙企业家对此反响热烈,认为讲话鼓舞人心。
西班牙企业家组织联合会第一副主席阿图罗·费尔南德斯说,李克强的讲话鼓舞人心。他说,李克强的访问对“此时需要信心”的西班牙“极其重要”。双方在公共和私营领域、特别是服务业的合作将有更大作为。他称赞中国工商银行在马德里设立分行,说这是一个好的经济信息,将促进中国在西班牙的投资,方便西班牙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西班牙英特华市场总监佩德罗·科内萨对新华社记者说,李克强的访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反映了两国一直以来的友好合作关系,而且说明中国对西班牙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具有信心。
西班牙阀门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帕拉特西说,希望两国政府的政治意愿和承诺能够尽快贯彻落实,让中小企业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
西班牙商会高级理事会主席戈麦斯·纳瓦罗强调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重要性,认为在目前经济危机困境中中国所能提供的援助很重要。西班牙石油公司总裁安东尼奥·布鲁福则强调了加强与中国在技术等领域合作的重要性。
西班牙电话公司总裁塞萨尔·阿列尔塔、建筑服务集团总裁巴尔多梅罗·福尔科内斯,以及桑坦德银行、西班牙对外银行、电力公司和风电企业歌美飒负责人对这次会议成果表示满意。
应西班牙政府邀请,李克强当地时间4日下午抵达马德里,开始对西班牙进行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5日在参加完中国西班牙企业家早餐会后,李克强将会见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国王卡洛斯和外交大臣希门尼斯
英报:中国向欧洲发动新外交攻势

资料图片:1月4日,正在西班牙进行正式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马德里同西班牙副首相萨尔加多举行会谈。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承诺,尽管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仍未解决,中国仍将购买更多西班牙国债。
李克强的承诺是在出访西班牙、德国和英国之前不久作出的。这是中国对财力虚弱的欧元区外围国家展开外交攻势的最新例证。李克强周一在西班牙《国家报》上撰文表示,“中国是欧洲金融市场和西班牙金融市场负责任的长期投资者,我们对西班牙金融市场抱有信心,我们已经购买了西班牙国债,今后将继续购买。”
在周二开始的访问中,李克强将会晤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和酉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会谈内容预计将聚焦于贸易和投资关系,李克强承诺中国将给予西班牙“巨大的商业机遇”。 >>详细
新媒:中国“向西看”积极对欧外交可获利
新加坡《联合早报》5日刊出评论说,中国高官相继访欧,凸显出欧洲在中国外交地位中的上升,反映出中国面对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作出了灵活应变。在美国战略“东移”日趋明朗的背景下,中国外交“向西看”将在2011年得到强化。
国高层频繁访欧反映了一些重要改变,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美国战略“东移”,构筑亚洲版“北约”。2001年的“9.11”事件将美国的注意力转向了伊拉克及阿富汗。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中美综合国力差距不断缩小。
二、进入2010年,亚洲局势风起云涌,鉴于亚洲的外交活动空间很有限,并且可能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境地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避锋芒、将重点转向欧洲的策略。
三、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急需中国的资金。近年来,随着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既警惕又不满,与美国的矛盾与分歧也日益扩大。欧洲国家需要同中国合作来一道推进国际政治多极化进程。另外,金融危机也使得欧洲国家经济受创,为缓解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提高就业率,维护社会的稳定,欧洲国家也乐于扩大同中国的经贸往来。    >> 联合早报:中国“向西看”积极对欧外交可获利
2011年01月05日 12:42:38


新加坡《联合早报》5日刊出评论说,中国高官相继访欧,凸显出欧洲在中国外交地位中的上升,反映出中国面对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作出了灵活应变。在美国战略“东移”日趋明朗的背景下,中国外交“向西看”将在2011年得到强化。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副总理李克强于2011年1月4日至12日对西班牙、德国、英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新年伊始中国领导人重大出访活动。
此前,在去年10月,中国总理温家宝曾出访希腊、比利时、意大利和土耳其四个欧洲国家,并出席了亚欧会议及中欧峰会。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之后也出访法国和葡萄牙,也吸引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笔者认为,中国高官相继访欧,凸显出欧洲在中国外交地位中的上升,反映出中国面对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作出了灵活应变。并且,在美国战略“东移”日趋明朗的背景下,中国外交“向西看”将在2011年得到强化。
中国高层频繁访欧反映了一些重要改变,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美国战略“东移”,构筑亚洲版“北约”。2001年的“9.11”事件将美国的注意力转向了伊拉克及阿富汗。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中美综合国力差距不断缩小。
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高调开启亚洲之行,极力拉拢亚洲各国,并与韩国在黄海“展示肌肉”。紧接着,经历了中期选举惨败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高调开启亚洲之旅。美国频繁穿梭于亚洲各国之间。美国意识到,战略“东移”已刻不容缓。而贯彻这一战略的举措之一就是在亚洲构筑亚洲版“北约”。
二、进入2010年,亚洲局势风起云涌,鉴于亚洲的外交活动空间很有限,并且可能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境地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避锋芒、将重点转向欧洲的策略。
三、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急需中国的资金。近年来,随着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单边主义既警惕又不满,与美国的矛盾与分歧也日益扩大。欧洲国家需要同中国合作来一道推进国际政治多极化进程。另外,金融危机也使得欧洲国家经济受创,为缓解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提高就业率,维护社会的稳定,欧洲国家也乐于扩大同中国的经贸往来。
最后,美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显示,在危机来临时,美国为求自救,已难以顾及他国的感受,甚至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以求缓解自己的困境。美国在面临经济危机时,推行量化宽松政策,“滥印美钞”,使得全球陷入货币战争的恐慌之中,欧洲国家对此自然也颇有怨言。在这种情况下,欧洲需要与中国合作,来改革这种旧的、以美国为主导地位的国际金融秩序。
总之,在目前的情形下,可以预料中国将会加大对欧洲国家的外交力度,强化中欧关系,从中获利。(彭念)

支持声
欧洲媒体:中国在欧元风波中作用举足轻重

法国《世界报》报道说,“中国乃至亚洲在欧元风波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关键的投资者”。法国经济部负责国库的总局长助理伯努瓦·克雷曾表示说,在金融方面,中国成了“稳定的保障”。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瓦涅萨·罗西在谈到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时也说,“这是一笔好买卖,对双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益。因为欧洲需要钱,而中国需要投资市场。
英《金融时报》:中国给欧元区投了“信任票”
去年7月,中国就积极购买西班牙国债,7月6号西班牙出售十年期公债时,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立即认购了4亿欧元公债。当时,英国《金融时报》说,中国重返遭遇欧元危机重创的欧洲金融市场,是对欧元区经济投了“信任票”,势必提升国际金融界对欧元区的信心,对欧洲摆脱危机意义极大。
欧洲企业:中国给欧元区送上“红包”
“中国官方的表态对于欧元区来说是个很好的圣诞礼物。”悉尼野村控股公司外汇交易主任玛格纳斯表示。更有欧洲媒体声称,中国给身处危机中的欧元区送上了“红包”。
葡萄牙《商业报》12月22日的报道称,葡中两国政府已就此达成一致意见,中国将于2011年第一季度在拍卖会或债券市场上购买葡萄牙国债。
英国BBC:中国减持美国债 “救欧盟也是救自己”

2011年1月5日 李克强出席中西企业家早餐会 1月5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马德里出席中国西班牙企业家早餐会并致辞。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英国广播公司(BBC)则表示,欧元区危机已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中国“出手救欧元”是出于长远的国际战略考虑。来自奥地利《经济日报》的一则评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中国救欧盟也是救助自己”。中国再购买更多的美国债券得不偿失,将一部分投资转向欧元区国家债券是更好的选择,既可避免“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巨大风险,也有助于推进中欧的经贸合作,提升中国在欧盟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德中专家:2010年两国关系显著升温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托马斯·海贝勒说,2010年中德关系显著提升。德国政府意识到德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中国增加对德产品的进口,尤其是增加对汽车、化工及机械设备的进口。这是德国能够从全球金融危机中迅速恢复的一个主要原因。德国总理默克尔2010年7月访华期间强调德中关系已提升至“全新的水平”并进入“新的阶段”。
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说,2010年中德双方深化战略合作的意愿非常强烈。由于两国是世界出口贸易的冠亚军,中德政治与经济合作对于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将具有全球性的影响,从而成为捍卫全球自由贸易的中流砥柱。中德关系超出双边关系范畴,呈现出全球影响力,这确实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 德中专家认为2010年两国关系显著升温
2011年01月05日 13:10:4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柏林1月5日电(记者刘向 韩墨 郑启航)德国和中国专家学者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10年中德关系显著升温,中德政治和经济合作不仅惠及双方,而且对全球经济治理、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等具有显著影响。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托马斯·海贝勒说,2010年中德关系显著提升。德国政府意识到德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中国增加对德产品的进口,尤其是增加对汽车、化工及机械设备的进口。这是德国能够从全球金融危机中迅速恢复的一个主要原因。德国总理默克尔2010年7月访华期间强调德中关系已提升至“全新的水平”并进入“新的阶段”。
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说,2010年中德双方深化战略合作的意愿非常强烈。由于两国是世界出口贸易的冠亚军,中德政治与经济合作对于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将具有全球性的影响,从而成为捍卫全球自由贸易的中流砥柱。中德关系超出双边关系范畴,呈现出全球影响力,这确实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梅兆荣说,前几年中德关系出现困难。最近两年,特别是2010年,中德关系平稳积极地向前发展。中国市场对德国摆脱金融危机阴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两大贸易顺差国,中德在很多问题上,特别是改革当前不合理的金融体制方面有一些共同利益。德方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重大国际问题、特别是世界经济治理,没有中国的参与很难解决好。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使德国与中国合作的需求在上升。
梅兆荣说,中德关系也存在分歧,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此,中德媒体、智库、公共舆论要加强交流,促进了解,减少各种误解、误判、成见和偏见。增进相互了解应该贯穿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
海贝勒说,德国应当视中国为伙伴而非对手。两国在社会、政治领域的价值观念或有不同,但是消除这些分歧的唯一途径是双方专注于共同利益和可展开合作的领域,如气候变化、国际安全、有效利用资源等。德国希望与中方合作为当今紧迫问题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希望这会成为2011年中德关系的特点。
疑虑声
路透社:中国学美国 耍起“胡萝卜和大棒”

英国路透社的一则评论称,自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对美国的“胡萝卜和大棒”政策表示不满,而现在,中国是否对所谓的“友邦国家”也采取同样的策略,这一问题已变得越来越不具有争议,美国国会也密切注意中国对欧洲的“援助支票”是否会与人权事务挂钩。
德欧盟专员:中国接收欧洲 欧洲人在“出卖自己的灵魂”
目前,中国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和在欧投资已明显超越美国。然而,中国的这些举动并非总是受到欢迎。例如,中国目前列对德国投资国家排行榜的第四位,仅在德国北威州就有660家中国公司,被称为“中国投资商在欧洲最大的投资地”。但从德国发出的对中国投资感到恐慌的声音也显得最多,德国的欧盟专员欧廷格甚至警告说:“中国在接收欧盟,我们欧洲人在出卖自己的灵魂。”
德《世界报》:欧洲小心陷入对中国的“永久性依赖”
德国《世界报》的一篇题为“危险的依赖”评论则声称,欧洲应小心陷入对中国的永久依赖。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称,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推算,中国经济的实力在两三年后就足以与美国抗衡,而美国现在对欧洲注意力分散,并将战略重心向亚洲倾移,正是中国谋求扩大在欧洲影响力的最好时机。
英《金融时报》:中国动机不纯 要欧盟给予市场经济地位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切的消息称中国购买欧债与任何要求挂钩,但在最近于北京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中,中国要求欧盟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取消实施多年的武器禁售。

欧洲“利用+防阻”投机心理 对中国“两面下注”
西方一些国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他们的惯用伎俩。在面对中国介入欧元区国家的债券市场或在欧洲投资时,他们同时向中国伸出了两只手:一只手是掌心冲上,希望中国能在金融危机当中给予援手,拉欧元区国家渐渐走出低谷;另一只手则是手心冲前,以示拒绝。
当然,导致他们这种两面性的原因十分复杂,但西方国家对中国“利用+防阻”的投机心理是导致这种两面性的主因。由于他们实行“两面下注”的对华政策,其直接后果就是双方无法深入合作,“稳定——震荡——稳定”的周期性规律性问题长期存在,甚至发生某些局部性的“硬冲撞”。例如部分欧洲国家在经济上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希望中资企业投资,而在人权等问题上却责难中国。
专家:给中国“戴高帽” 促使中国购买欧债
由此看来,西方鼓励中国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是一种战略,其炒作中国“收购欧洲”的目的是给中国“戴高帽”,促使中国对希腊、葡萄牙实施救助,购买这些国家的国债。不过,西方在给中国戴上“收购欧洲”高帽的同时,也会给中国戴上另一顶高帽——“中国威胁”。中国增持欧元区国家国债以及在欧洲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引来他们对中国经济实力强大之后的担忧,造成“中国威胁论”盛行。  > “收购欧洲”是给中国“戴高帽”
2011年01月05日 13:12:21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看起来像组团旅游一样,从哥德堡到华沙,从柏林到阿斯隆,中国政府和企业领导人到处签署合同、协定和合作协议。这边收购沃尔沃,那边恢复铜和机床生产领域的特殊关系,再那边是为了确定金融合作伙伴关系,以救济等着救命钱的船东和政府。”
上面援引的是法国《玛丽安娜》周刊12月26日发表的《中国为什么想收购欧洲?》文章的内容。该周刊认为,中国对欧元区国家伸出援手,主要是追求三个目标:第一,这一区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此举可以维护这个区域的金融状况。第二,在人民币问题上取得欧盟的支持,允许中国继续维持人民币低汇率和大量出口。第三,实现投资多元化,增持欧元债券,减持美元债券。
事实上,中国已表示将购买40亿至50亿欧元的葡萄牙国债,中国还表示将分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拯救欧元危机应对基金总额2500亿欧元中的155亿欧元。此外,中国对欧洲部分国家的投资近年来也在加大力度,中资企业目前投资的项目主要有:希腊港口、塞尔维亚桥梁、波兰高速公路、罗马尼亚能源网络以及葡萄牙海运公司。
目前,中国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和在欧投资已明显超越美国。然而,中国的这些举动并非总是受到欢迎。例如,中国目前列对德国投资国家排行榜的第四位,仅在德国北威州就有660家中国公司,被称为“中国投资商在欧洲最大的投资地”。但从德国发出的对中国投资感到恐慌的声音也显得最多,德国的欧盟专员欧廷格甚至警告说:“中国在接收欧盟,我们欧洲人在出卖自己的灵魂。”
出现这种情况,说明西方一些国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是他们的惯用伎俩。在面对中国介入欧元区国家的债券市场或在欧洲投资时,他们同时向中国伸出了两只手:一只手是掌心冲上,希望中国能在金融危机当中给予援手,拉欧元区国家渐渐走出低谷;另一只手则是手心冲前,以示拒绝。
当然,导致他们这种两面性的原因十分复杂,但西方国家对中国“利用+防阻”的投机心理是导致这种两面性的主因。由于他们实行“两面下注”的对华政策,其直接后果就是双方无法深入合作,“稳定——震荡——稳定”的周期性规律性问题长期存在,甚至发生某些局部性的“硬冲撞”。例如部分欧洲国家在经济上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希望中资企业投资,而在人权等问题上却责难中国。
由此看来,西方鼓励中国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是一种战略,其炒作中国“收购欧洲”的目的是给中国“戴高帽”,促使中国对希腊、葡萄牙实施救助,购买这些国家的国债。不过,西方在给中国戴上“收购欧洲”高帽的同时,也会给中国戴上另一顶高帽——“中国威胁”。中国增持欧元区国家国债以及在欧洲投资的快速增长,将引来他们对中国经济实力强大之后的担忧,造成“中国威胁论”盛行。
然而,站在中国国民的角度,我们认为,中国投资欧洲固然好,但没必要超越国家的实际,去解决欧洲人的问题。当前,政府最大的责任莫过于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到2020年能让占世界总人口1/5的中国人过上小康生活。(摘自2010年12月30日光明网-光明观察)

专家分析
 专家:欧洲“有色眼镜”源于中欧文化交流没跟上

2009年4月19日,中欧青年共同制作中国传统龙灯作品。新华社发(杨宏斌 摄)
为何中国对欧元区的出手相助会遭受这么多的非议?对此,有分析指出,除了一些欧洲媒体依然“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外,还因为欧洲对中国的了解仍非常有限。中欧合作目前仍处于“瘸腿”的状态,经贸合作突飞猛进,但文化和民间交流没跟上。
专家:优越感不如从前 欧洲人心态难适应
因为这几年中国发展的非常快,相比之下欧洲的优越感可能不如从前,欧洲近几年一直是一个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想利用中国经济成就,想增加贸易往来,另一方面觉得中国经济发展相对来说形成了欧洲衰弱的局面,欧洲人心态就很难适应,这是一个心理作用,欧洲还需要接受中国快速发展的现实。
专家:化解欧洲对中国疑虑需要时间
对一些疑虑我觉得也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和欧洲毕竟离的比较远,相互之间还是缺乏了解,他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投资,觉得是有战略企图和政治企图的,这个我觉得需要时间来化解欧洲的疑虑,我看欧洲的一些研究所已经对这个问题开始研究了,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对外投资并不是说有强烈的政治企图和战略企图,而主要是经济上的考虑,主要是通过投资来绕过贸易壁垒,来进入对方的市场,从债务危机以后,中国开始对欧洲国家增加投资,比如对希腊和意大利,这些投资主流上还是受到欢迎的,进一步对欧洲投资,要化解欧洲人的疑虑,我觉得还需要一些时间。

对于中国援助夹带“私心”一说,分析人士认为,中方需要理性地区别对待。一方面要警惕那些“阴谋论”和“野心说”,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逐利性是国家间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有“私心”无可厚非。如果从利益的角度来讲,既对合作双方都有利,也不损害第三方利益,这样的“共赢之举”何乐而不为呢?
国际金融服务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世红表示,随着中欧战略伙伴机制的形成,双方基于改善全球货币体系、重塑国际货币格局的共同愿景也在进一步达成一致,“欧洲+中国”的新的世界利益共同体有望形成。因此,在欧元区陷入危机时,中国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此外还有分析人士称,从收益角度来看,目前葡萄牙国债收益率高达6.65%,高于德国的接近3%及美国的3.32%,而西班牙为5.54%,希腊更高达12%,因此只要能剔除债务违约风险,购买欧洲债券是较好的投资选择。
经济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中国对欧投资以前是遇到了一些障碍,07年以后欧洲对中国非常警惕,金融危机以后,欧洲市场对中国的投资更加欢迎了,如果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就可以避免反倾销情况,绕过贸易壁垒,而且可以利用欧洲当地企业的资源,以更好的利用欧洲市场。 英报:寒冷欧洲感受中国“暖风”
2011年01月07日 09:46:36  来源: 新华国际



1月6日,正在德国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柏林出席中德工商界晚宴并发表演讲。 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4日文章 题:一股暖风正由中国吹来(作者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
对欧洲而言,今年可谓是一场严冬,无论是从数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大雪导致交通瘫痪,日常生活受到干扰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困扰许多国家的债务问题造战的结果而言。正如一句中国俗语说的那样,现在该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时候了。
但是在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时代,欧洲经济的健康状况不仅仅是欧洲人的问题。外部也理应给予支持。在最近于北京举行的“第三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上,中国明确表示:我们支持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金融的一揽子计划,并将以实际行动帮助欧盟成员国解决它们的主权债务问题。我注意到,这一信息上了欧洲几家报纸的头版头条——看来,寒冷的欧洲正在感受自中国吹来的微风带来的阵阵暖意。
中国这样做正是中国成语“雪中送炭”的具体体现。这再度显示,我的国家的发展给全球其他地方带来了机遇。仅靠中国或许无法解决欧洲的问题,但当欧洲需要时,中国愿意作为真正的朋友和伙伴伸出援手。我们知道中国和欧盟闾有着非常多的共同利益,我们只能通过合作和伙伴关系才能获得发展,取得双赢的结果。
中国与英国的伙伴关系是中国与欧盟
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合作是中国与欧盟合作的典范。我们彼此可提供的东西很多,而通过利用我们间互补的力量可实现的东西远要比这多得多。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做大我们之间合作这块“大饼”。
中国现在是英国在亚洲最大的出口市场。去年前三季度,英国对中国的货物出口额就超过了50亿英镑(1英镑约合10.29元人民币——本网注),同比增加43%。英国也是中国企业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从投资者的数量上看,中国在伦敦位居第二。英国政府正努力扩大出口,吸引更多的内向投资,而中国正努力拉动内需,鼓励企业“走向全球”。
中英之间有许多潜在的合作领域。中国正致力于一个大型喷气式客机项目,而英国是民用航空业的领跑者,并以拥有先进的发动机技术而自豪。中国高铁里程数位居世界前列,而英国正计划修建一条连接南北的高速铁路。
英国在低碳经济方面一路领先,拥有成熟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而中国是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市场。我们应该逐步增加在这一领域的联合研发与商业合作。通过成功参加上海世博会,英国强化了作为创新和设计中心的声望。我们应该找到途径,在“英国设计”与 “中国制造”间形成协同作用,这样对双方都会带来巨大收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下周的英国之行将是一次重要的访问。它将为两国展开进一步合作带来很大机遇
2011年12月20日,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再次遭遇强降雪。 新华社\法新社
《每日电讯报》:英国设计中国制造
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5日文章 题:英国设计,中国制造——理应如此(作者达米安·里斯)
准确地说,英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英国设计,中国制造”,或者至少理应如此。
中国驻英国大使为《每日电讯报》撰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我们深感振奋地发现他在文中使用了这种说法。然而,“英国设计,中国制造”反映的密切经济关系仍然是个愿望,而不是现实。说到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但是,鉴于英国企业的财务伏况良好,无论迄今为止的速度多么缓慢,我们都有理由乐观地认为,我们不会坐失良机。
我们还远未实现大使在他的文章中谈到的“协同合作”。按照他的说法,英国的设计和技术知识将与中国的制造能力紧密结合在‘起。这可能会是一种极富成效的伙伴关系,但在挑选关系最密切的合作伙伴时,北京不会浪费时间。
作为世界贸易中心之一,英国具有诸多优势,包括讲英语但又不是美国人——出口商经常在私下里跟我谈到这一点,但又很少公开承认。但是,如果我们确实想改变英国经济以金融服务业为中心的局面,就必须切实着手利用英国相对较好的外交关系。
英国与中国等国牢固而深入的关系可以促进我们其他高价值部门(比如技术、工程和制药)的发展,从而推动这一进程。但是,当前从东方吹来的“暖风”不会一宜吹下去。
之所以有这股暖风吹来,是因为戴维·卡梅伦决定把贸易作为英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还有数百家大大小小的企业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
如果想把当前的暖风变成强劲的贸易风,就必须使此次访问成为英国经济复苏和脱胎换骨的重要时刻。但是,如果英国听任自己的重要性逐渐减退,那么英国的复苏将丧失关键动力。
作为欧洲和美洲大陆间重要航空中转站的伦敦希思罗机场滞留旅客近万名。 新华社\法新社
法美舆论:中国援助 “附带条件”
法国《论坛报》1月5日文章 题:中国看中了顺从的欧洲
中国与欧洲的关系近来势头非常好,这一点至少可以从最近几个月来双方领导人的密集互访中得到印证。
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因此它有能力实行国际投资政策:中国不仅能购买欧洲的债务(债务已经成了欧元区最为薄弱的环节),还能购买欧洲国家的产品并在欧洲进行直接投资。欧洲已不仅仅是中国第二大商品出口目的地,而且拥有许多令中国感兴趣的技术。
然而,这种政策正在引发某些人的担忧。欧盟委员会负责工业事务的委员安东尼奥·塔亚尼表示,“中国企业已经有能力购买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而这些企业很可能掌握着关键领域里的核心技术”。在塔亚尼看来,这种投资方式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种政治策略。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1月5日文章 题:中国在欧洲出手阔绰为了换取什么
中国在脆弱的欧盟处于危急关头之时主动提供政治支持、资金和投资。然而,中国的援助似乎附带了条件。
中国提出以自己的金融实力援救正在困境中挣扎的欧洲,以换取欧洲提供技术、开放边界。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何塞·伊格纳西奥·托雷夫兰卡说:“从金融角度来看,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的消防员。中国在世界各地都以同样的方式行事,对中国而言,欧洲的高技术正如非洲的农矿产品。欧洲别无他择,只能接受中国的援助。”
中国的善意是与欧洲的政治妥协联系在一起的,尽管并非直接相连。
有人对中国最新的主动示好姿态表示警惕,许多欧洲国家仍不相信中国,距离取得一致意见还很遥远,特别是在西班牙和法国主张放宽对华武器禁运的问题上。华盛顿仍强烈反对放宽武器禁运,也对技术转让表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