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通:极富哲理的微型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40:21
诗风词韵
编辑制作:林夕梦



极富哲理的微型诗
作者:李弗不
我是个非常喜欢读诗歌的人,无论古今诗歌,更无论中外诗歌,我都极其爱读、乐读,我尤其爱读一些饱含哲理的、短小的诗歌,或者说微型诗吧。那么,怎样的诗才算是微型诗呢?我自认为,三行(含三行)以下的诗,就是微型诗。这种诗一般都短小精悍,很便于我们读者记忆。如果碰到优秀的经典之作,更会广为流传,为人们所牢记,被人们尊为名言哲理式的警句。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微型诗,一起来鉴赏鉴赏吧。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现代微型诗的经典之作我以为非顾城的《一代人》莫属。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两句,非常简洁,也非常好记,读过的人几乎瞬间就能把它记住。这当然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初读时可能有些不懂,因为它比较含蓄,甚至有点儿朦胧,但它决不晦涩、无解。我们知道,顾城是著名诗人顾工的儿子,虽然他出生于诗歌世家,但不幸得很,他正好碰上中国历史上“文革”时期,人生的各种磨难、痛苦、打击、挫折和不幸,诗人几乎都尝过,按一般常理说,这样的人生是很不幸的,是很有可能消沉、颓废,甚至于自暴自弃的,可是,诗人却不,他没有消沉、颓废,更没有自暴自弃,他仍然用一颗光明的心去拥抱生活,拥抱人生。这就是这首小诗的哲理所在,美感所在吧。
影子
秋原
一万个影子也叠不起一毫米的高度。
这首诗更短,只有一句话,也非常好记。话语非常的通俗、明朗,可是在通俗、明朗的背后,又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理启示。在写法上,作者巧妙地以无厚度的影子来叠高度,那是永远也叠不起高度的,这是尽人皆知的,要叠也只能是做无用功,事与愿违,徒劳无获。作者用此种写法意在用它来讽刺那些只顾空想,不干一点儿实事的人。这也大概就是其蕴含的哲理吧。
战争
赵九皋
它的口号却是为了和平。
此诗也只有一句,10个字,简单明了,人人可记能背。此句又如何理解呢?让我们先说一句伊拉克战争吧。美国打伊拉克,其口号就是为了“和平、民主”,可事实上怎样呢?不要说目前伊拉克局势依然混乱,就是全部平稳了,那也不能掩盖美国人的真实企图——抢先占得中东地势和其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等。这就是其发起伊拉克战争的实质,司马昭之心,世人岂能不知?这样理解了,这首诗的哲理一下子就明朗了:小诗不仅仅是对战争贩子阴谋的揭露,更是对一切挂羊头卖狗肉者的辛辣讽刺。
海河问答
刁永泉
海:你为什么这么浑浊?河:因为我在人间走了很久。
这首小诗主要是理解后一句的意思,河的回答是对人类不爱护自然环境的控诉。如果直说成这样:我们一定要与破坏自然环境的恶劣行为作斗争,那就成了宣传标语了。诗贵藏,忌说破。
狼和小羊
黄土如
狼搂着小羊说:“别怕,就吻一次。”
读着这首小诗,立即会使我们想起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故事和道理。表面上的亲柔,内心中的残忍,是敌人惯用的伎俩,千万不要被其外表所迷惑,这也正是其理趣所在。

崔树勋
被人推下水,反而有了用武之地。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坏事,可到最后恰恰是好事。“船”的际遇形象地告诉我们:中外历史上很多英雄都是因此才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此诗妙在作者于日常的题材中,出人意外地使寻常事物情节化、哲理化,可谓“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古典诗词中的倾城绝色——青与白
作者:王建慧
颜色是这个世界最美丽的华裳,是这个世界精致绝伦恰到好处的装点。在颜色的世界里,人类的语言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一种颜色轻轻地在风中摇曳,我们却觉得无法把握和形容。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颜色的描写颇为耐人探寻,往往并不需要浓艳红妆,仅用简简单单的青与白,就足以造就绝色,倾国倾城。
《诗经》说:“终朝采绿,不盈一掬。”那绿采到手里还不够一小捧,可以想见那是多么灵动轻柔的绿啊!蔡邕写过一首《翠鸟诗》:“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那“回顾生碧色”的绿,仿佛可以嫣然一笑。
南朝江淹的《别赋》里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那绿色中竟然有了离别之痛;唐代牛希济的《生查子》里说:“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绿色在这里被染上不尽的相思。
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在绿色里充满了离别的遗憾,又充满了对朋友归来的期盼。王维写绿色的时候,虽是安静的,但是多了一些人间的暖意,他写《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那绿萍随着轻舟行过,荡开又缓缓合上,虽恬淡也是热闹成画的。更热闹的是他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红尘俗世的美,又是欢喜,又是温暖。在《辋川别业》中,“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则是写出了春天热闹的极致了!
一个无名氏写过:“柳色青山映,梨花雪鸟藏。绿窗桃李下,闲坐叹春芳。”对着茵茵的绿色,叹息似水流年,定是一种半是淡淡的欢欣半是淡淡的哀愁的感受。施肩吾有一句诗:“花眼绽红斟酒看,药心抽绿带烟锄。”那锄绿的气势几乎有几分妖娆了。而王胄只留下“庭草无人随意绿”这一句诗,就让人记下了。看来以诗名世,贵精而不贵多,一句“庭草无人随意绿”便好似耳得为声、目遇成色一般自然清新。
在人间,因为有了这可亲可爱的绿,而充满了温柔的爱。而青相对于绿的柔美,则多了一层幽绝冷寂。同样是王维,“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等在青与白的对称之中,人生自然的冷净清幽跃然纸上。这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还喜欢阴湿寂寞的青苔,“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森林青苔上的那一缕霞光,写尽了人生空寂的清淡。
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样热闹的色彩,可是他一旦在秋天惆怅的思绪里静静地发呆,便写道:“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白色的月光,洒在长满青苔的地上,那种寂寞与荒芜又何止是因为年华的流逝,实在是源于一颗清冷死寂的心。
杜牧在扬州的禅智寺,轻踏着软软的青苔拾级而上,便写下了“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这样的佳句,雨后清新的气流,青苔白鸟的闲淡无人可触可感,也不枉他杜郎俊赏、豆蔻词工的美誉了。而杜甫在《上白帝城》中则写了骑马入青苔的气势:“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谷鸟鸣还过,林花落又开。多惭病无力,骑马入青苔。”一年一年岁月的轮回里,青春老去,多病之年骑马入青苔,即便是豪迈,也是一种苍凉的豪迈了。
吴子说自己:“此生此物当生涯,白石青松便是家。对月卧云如野鹿,时时买酒醉烟霞。”白石青松,对月卧云,恬然自得也是寂静无声。刘长卿夜宿兰若寺,遇见一僧人,僧人返寺,虎心信服,便有了“上方鸣夕磬,林下一僧还。密行传人少,禅心对虎闲。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旧识窗前桂,经霜更待攀。”“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竟如是禅心所对的猛虎一样,俱是清闲,全是超脱。
而白色就与青色不可避免又极为和谐地对应在一起,比如,《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似乎那白色的秋霜配上苍苍的青碧,才能表现出那不可遇合的惆怅;刘眘虚有:“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道路的尽头是白云,白云落处是清溪,清溪夹着落花而来,青与白,多么和谐的组合!孟郊则说:“白日照清水,浅深无隐姿。”清溪映白日,多么坦荡荡的情景啊!马戴春日去见朋友,“碧草径微断,白云扉晚开。”丛草断路,却见白云,真是无尘的高雅。许宏说:“踏破苔痕一径斑,白云飞处见青山。不知浮世尘中客,几个能知物外闲。”青山白云则是不尽的清闲。来鹄有一句“回眸绿水波初起,合掌白莲花未开。”那未开的白莲,荡漾的绿波,无不聚集在刹那的风光;白居易想念老友,竟将“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当作礼物送给自己千里之外的朋友,表示心的贞洁。便是诗人杜甫,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青与白如同他的志气一样高远;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竟好像天地广阔,只剩下这两种颜色。
深浓浅淡的青绿,朴素雅淡的洁白,装载了太多的情绪,凝结了太多的直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是中华民族甚为钟爱的颜色,甚至直接勾勒了我们民族青山绿水的风华,成为我们洁白无瑕人格的象征。
青和白终成绝色,倾国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