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保温材料公司:弥勒佛的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34:58

弥勒佛的笑  

      弥勒佛的笑

大凡我们游览名寺古刹时走进汉传佛教寺院第一山门,常会看到迎面正中端坐的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大肚布袋弥勒便会向你展示微笑,整天乐哈哈地迎接四方游客。笑佛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他的笑给人们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于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展开丰富的想像,以“笑口常开”与“大腹便便”大作文章,写下了许多语言诙谐、讽喻深刻、富有哲理的楹联。现撷取10例,与朋友们共赏。

1、北京丰台海会寺联:终日解其颐,笑世事纷纭,曾无了局; 经年袒乃腹,看胸怀洒落,却是上乘。

2、湖南醴陵护国寺联:大肚纵能容,也不容瘴气乌烟、贪赃枉法; 慈颜常带笑,最可笑虚情假意、欺世盗名。

3、河南洛阳白马寺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4、四川峨嵋山灵岩寺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5、四川乐山凌云寺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现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

6、浙江勤县天童寺联:大肚能函,断却许多烦恼碍; 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7、湖南衡阳罗汉寺联:大肚能容,问人间恩怨亲仇,个中藏有几许?开口便笑,笑世上悲欢离合,此处已无些须。

8、台湾台南开元寺联: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9、云南昆明华亭寺联: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步下跌,何妨人自纵心游。

10、云南丽江喜抵园联: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 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不言。

弥勒当下笑什么?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香客中,没有多少人会在意这个问题。就说河南洛阳白马寺院弥勒佛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诸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下联所说“可笑之人”是指谁?为什么可笑?我揣摩了老半天,心想:弥勒佛笑从心起,可能是什么人做错了什么事,一种善意的匡正警示,一种诚意的真相启迪,一种睿智的转迷成悟吧。 弥勒当下笑什么?联系现实生活实际,我想至少有三种笑之开示。

其一,笑只外求,莫忘二力。当下不管男女老少,凡走进寺院的香客顶礼膜拜,十有七、八是求佛菩萨保佑平安、救苦救难。有病的祈求消灾康复,做生意的祈求多多发财,高考的祈求考上名牌大学,未婚的求爱情,已婚未育的祈求早生贵子……然后放些钱到功德箱中,说是表示一点谢意。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随缘布施和随喜功德。这样,香客倒成了乞求救助的弱势群体,佛菩萨岂不成了神通广大的“救世主”?这就错怪了学佛本义,其问题就出在有些人对佛的不理解的一种世俗心态上。

诚然,寺院是烧香拜佛的地方,但更是弘法利生的场所。烧香拜佛是对佛菩萨表示尊崇的一种形式和礼仪。是以佛菩萨为榜样,从精神上学习佛菩萨大慈大悲、大彻大悟高贵品质。并以佛菩萨为榜样在行动中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做个好人。惠能大师明礁指出: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求。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在《坛经》中,惠能说:“我心自有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菩提只是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因此,自性即在心中,迷则众生,悟则为佛。

佛菩萨绝不是救世主。佛门弟子学佛修持靠的是“二力”即自力与他力(佛菩萨加持)这两者相结合。凡修持一切法门,首先要自强自力持戒修行。《长阿含经.善生品》佛言:“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 而“自力”的具体做法,就是学佛求生净土必须勇猛精进做到“信、愿、行”。 “信”,就是断疑生解。《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愿”就是从心里发大愿,决定往生到你所选择的净土中。以兜率净土为例,《法苑珠林》云:“凡夫力弱,习恶固多,其心怯弱,初学佛法,恐畏退散,故当发愿,扶持是行,乃至终身,无有障恼,随种善根,愿共含识,自在往来,弥勒内院。得至佛前,随念修学证不退转。”

“行”,就是持戒修行“不离世间觉”,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地实行之。“信、愿、行”是修持一切法门必具的三大资粮,也是“自力”的出发点,着力点,归宿点。当然各人自身的根机和业力有所不同,所选择的修持法门也应因人而异。单靠“自力”修持是难以往生极乐净土的,往往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在奋发“自力”的同时还要靠增上缘“佛力”的相助。佛菩萨也会象母亲对待儿女一样普度众生。《大般涅椠经》卷三偈云:“佛见众生烦恼悲,心苦如母念病子。”“弥勒十愿”中,愿愿都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加持精进学佛者。

有位法师说得很明白:“三分求菩萨,七分,求自己。”所以外求不如内修,内修还需同时靠“二力”相辅。这也许是弥勒佛对“可笑之人”一个善意的笑的开示吧!

其二,笑对人生,离苦得乐。人生有八苦十二难,这已是学佛弟子的一种共识。但如何面对诸苦,是以苦认命,以苦怨命,还是化苦为乐,离苦得乐。这是消极悲观厌世与积极乐观修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笑对人生,离苦得乐,这个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大话题,自然成了弥勒当下笑的又一个重要的启迪。

佛陀说:“烦恼即菩提”,“愉快是所有觉悟者开启智慧的起源。”弥勒当下示笑,就是向众生开启智慧的“施乐”。弥勒弘法利生就是把“常施一切乐”为己任。《弥勒大乘佛经》说,弥勒下生出世全是为了“施乐”他“本为菩萨时,常施一切乐,不杀不恼他,忍心如大地”。因此,他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改变众生痛绝尘世的消极悲观转而提升尘世为积极乐观。从而给人以生活信心和勇气去离苦得乐。决不是深陷痛苦泥潭不能自拔,怨天尤人。从“受乐”者众生角度来说,

“施乐”也是很容易接受的。因为兜率天是欲界天,离人类很近,拥有七情六欲的人类,比较容易往生这块“净土”受到弥勒的护佑,聆听弥勒的法音。

在历史或现时生活中,笑对人生不乏其例。如唐代佛学大师玄奘,翻过雪山,穿过沙漠。历时十七年,行程十多万里,经受了九死一生的磨难,成功的西游印度取经,并回国译经弘法,笑对人生。在晚年时称念弥勒名号,往生弥勒净土并发愿当弥勒下生的时候,乘愿再来。跟弥勒“广作佛事”证“无上菩提”。

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一生向往弥勒净土。他走南闯北,历尽艰辛与磨难,重建梵刹,躬耕农田,弘扬佛法,福利社会,苦行修禅习定。笑对人生120年,往生兜率净土。

在世俗社会中,曾以舞蹈《千手观音》轰动2005年春晚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更是以身残志坚的自强自立的精彩表演,向世人展示了离苦得乐的人性最光辉绚丽的一面。她们用生理上的有限,展示了艺术上的无限。用最优美的肢体语言,诉说着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真、善、美、慧。也诉说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的德相。”名副其实地让人“法喜充满。”并给予人们一个人生严肃思考题一一残疾之人尚能做到自强自力,离苦得乐,作为身体健全的人难道不能战胜困苦笑对人生吗?

其三,笑迎和谐,从心开始。台湾台南开元寺有这样一联很有现实针对性意义:“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腹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这副对联,更进一步指出以弥勒的气度胸怀,足以将天下的恼怒,心平气和的化解掉,是以把古今所有忧愁一笔勾销,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灾害肆虐,人祸频生。天下不太平,人间起纷争。此时弥勒佛“施乐”真可谓是雪中送炭。

弥勒佛在佛经中是一尊继承佛祖释迦牟尼佛位的未来佛。是一尊“施乐”欢喜佛。弥勒示笑正是为了度化迷途之人“忏悔业障,转迷成悟”。为了度化顽劣之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如何“世界和谐”?先有一个与时俱进的目标。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普陀山宣言》中,所倡导的“人心和善、家伙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新六和”,就是一幅“人间净土”的美好景象。佛教必须要以社会主义相适应。在当今佛教发展主流方向“人间佛教”已日益深入人心。

如何“从心开始”?在弥勒十愿”中,“一切众生起柔软心”就是处理人际、国际关系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令众生“和合”,就是消解人的精神苦闷,维护社会和谐,使“恩爱别离,朋党诤讼,极大苦脑,以方便力令得和合。”

佛法本来是心法。《维摩经.佛国品》曰:“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就众生净,则佛土净。”弥勒佛笑迎和谐,从心开始,正是抓住了“一切唯心造”的心法关键所在。依佛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教理,指出心净则世界和谐。

《法华经》中说:“娑婆世界,坦然平正,其诸菩萨咸处其中。”由此可知,净土也离不开秽土而成,即在秽土之中,通过人们的努力可变成清净国土。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处理,怎样去做。从我做起,从老百姓日常生活做起。无论大事小情,相处是那么温暖和谐心灵是相互沟通。

事实必将证明:如果人人都能立足当下笑应和谐,如果代代人都能坚持不懈,笑应和谐,以善的“共业”去化解娑婆火宅为八德莲池,那么人间净土终会有在地球上实现之日。

话又说回来,禅本无常理,笑本无定意。一切都是随机说法,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但有一点可要牢牢记住:笑,作为一种法喜充满,或一种修行禅悦,在离苦得乐中,始终应与时俱进持戒,“不离世间觉”修行。

新的一年,与你相伴, 一路走来,这个世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