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一篇中学生日志引发的深层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11:16
                     一篇中学生日志引发的深层思考

    作者:猎隼
    最近读了一篇90后少女的日志《快要开学了》,感到震憾。一个普通的女中学生,对自己、对外界的深层的拷问与反思,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严肃的话题。现将日志摘抄如下:
***快要开学了(水心雪儿)
    我不喜欢上学,我喜欢学习,很矛盾。
    其实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无限的是自由的灵魂。
    每一次,坐在教室,我都会觉得是一个监狱,因为思考方式被制度化了,
    让我想起了肖申克。
    安迪用了19年时间逃了出来,我不知道自己还需要多少年
    我一直认为思想就是自由,是上天赋予的最美的礼物,不是简单的什么反映,我也相信我们有灵魂,我们有善良的灵魂,不是无聊的什么物质。
    我们学习的教科书中太多的垃圾,太多缺德的理论,弄得很多学生由天真变得愚笨,由善良变得世俗粪青。今年很多企业的效益下降,大学生面临择业的困境,其实这种困境早已经注定,不要认为自己上了什么北大、清华就了不起了,其实大学生从从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从幼儿园入学的那一天起,我们早就已经在一个监狱了,只是制度化了,就不记得了,忘了。
要知道世界是立体的,我们生在四维空间里面,如果我们的学习总是一个角度去思考和学习,长大之后一定是片面的和偏激的,也就会成了粪青,成为制度的牺牲品。
    离开监狱之后,面对一个现实的世界,就变得无所适从,于是重新格式化,删除仅有的人性,再一次制度化,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成熟了,其实已经没有了自己,哪怕提起小刀刻在横梁上都不知道要写什么了。
    我们到底要学什么?
    我们要学善良、尊重、礼节、关怀、爱,和可以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在学校里面我们学会了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写作文,因为那会得高分,我们学会了不与人分享知识,因为考大学的时候,那是竞争者,我们学会了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那会被人讥笑,可是这些却最大限度的泯灭了心灵和创造力。
    如果是一个小老百姓看看盗版、买个山寨也就罢了,但是如果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都是这样,那么我们国家的灵魂和精神还能复制到什么时候?
    花了那么多钱来学习,学生都学了什么?这简直就是一个家庭最不划算的投资,不但没了生存的能力,还没了人文的灵魂,老百姓都是可怜人。
    如果让我选择,我宁可去上一所最破最烂的大学,因为这里——有自由!!
世界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独裁者无法控制,是属于你的,希望!!——安迪
                                                                                 ***
    猎隼感言:这篇日志不禁让人反思,教育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快乐?他们的心里为什么这么沉重和无奈?日志中的这些话语就像一把重锤,击中了教育及教育者的软肋!
    我们一直高喊“素质教育”,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实施真正意义上“素质教育”的土壤,只要中考高考存在,分数的重要性就不容置疑,应试教育就会永远地进行下去。特别是高考,学生的分数对其未来的走向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所谓的“创新教育”,纯粹是掩耳盗铃、瞒天过海。否认和逃避实质意义的“科举”,在目前愈演愈烈的“准产业化教育”中显得特别虚伪。
    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在围着高考进行全方位的“服务”,老师们丝毫不敢懈怠,想方设法只为了能提高班级那一点点可怜的分数。承不承认,分数依然是评价和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差一分就可能进不了梦想的大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对学习已经失去了趣味,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以至很多学生厌学。学校成为考试机器的培养基地,考试成绩是衡量是否是好学生的唯一标准。正是披着华丽素质教育外衣的“科举”摧垮了一代又一代的创造力。“中国的学生是世界是最辛苦的学生,他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休息,要将几乎所有的时间用来背诵,做习题,上补习班,创造是不为考试所容的,因为他可能不遵循标准答案,自然不会有他的立身之地”(楼主:海之味)。因此,这一批又一批的中学生就俨然成了工厂里批量加工生产的机器零件一样,各个标准件绝对控制在“应试教育”误差的允许范围内。学生们失去了他们应有的个性和特长,严重束缚和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性。可怕的是,应试教育正以这种方式摧残着一代又一代的心灵和创造力!肖申克里的安迪是被囚禁在一座有形的监狱里,而我们的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却被学校教育禁锢在无形的监狱中了,他们就象小鸟被剪断或束缚了翅膀一样,又怎么能飞得起来呢?
    《瑞士的真正魅力》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瑞士高度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瑞士教育最突出的,最有特点的就是他的职业教育了。九年义务教育即初中毕业后,学生开始分流,约70%的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也称徒工学校),瑞士人认为,一个国家不能只培养科学尖子,还要培养职业尖子。正因为瑞士对教育的高标准要求,一个仅有700万人口的小国,不仅出了16个诺贝尔得主,而且孕育了世界一流水平的金融,旅游,酒店,机床,钟表,电子等行业。在瑞士,徒工学校出来的人照样可以鹏程万里,瑞士最大的银行联合银行的大老板施图德尔就是徒工学校出身,据统计,在日内瓦,75%的老板均出自徒工学校”。
    教育的实质是“传道授业解惑”。要让这个国家兴旺繁荣,就得给新生代插上一对强壮有力的腾飞的翅膀,给他们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让他们在真正的素质教育中健康快乐的成长,通过教育实现“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教育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未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