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李佳澳:西庄民居:晋商宅院中唯一的红色大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29:06
文/姚也
西庄民居位于山西省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距大运公路28公里,距中国民间故宫----王家大院56公里,民居座西北向东南,依山傍水,占地面积0.6平方公里,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吴氏家族的宅院。民居结构为二进、三进四合院窑洞式建筑,每一部分自成一体,但又和其它部分有机相联。
主要建筑有:裕德堂、麟厚堂、守约堂、宁善堂、清源堂、回音堂、积德堂、五福堂等一庄八堂五廊三坊一塔五亭二园一十一宅院,共有31处堂院景点,600余间房屋。
吴氏宅院既保持了晋西传统民居的共性,又继承了晋中民居的风格。尤其是这里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赋予古老的建筑群灵气和生机,营造出整个家族祥和气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处处给人一种古朴馨香、深沉、厚重的感觉,是难得的晋西古村落民居的典型实例,是晋商文化大院中的经典建筑,又是晋商宅院中的唯一的红色大院。
明清末期,吴氏家族从灵石县“西城里”迁居于此,近四百年来,已发展到第二十四世,1300余人。始祖吴讳从做小买卖起家,到第四代“兴”字辈逐渐发展成为晋西大商户之一,足迹遍及天津、内蒙、宁夏、乌鲁木齐、洛阳等五省数百县,当时号称六十里一驿、三十里一铺,日进白银五百两,可见吴氏家庭生意如日中天,也就是在此时,他们在故里西庄修建了自己的宅院。所以说吴氏家庭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晋商兴衰的民族史,对研究儒商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是晋商宅院中一颗璀璨明珠。
西庄历史上曾为灵石县管辖,1971年划为交口县,2003年9月1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将西庄民居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1936年3月17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特务团,1部电台和少数参谋警卫人员约500人,离开郭家掌村,路经范石滩、西泉、桃红坡、侯家坪、龙棚,行程约50里,到达西庄村,毛泽东住在吴兰如鳞厚堂正中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里。当天红军地方工作委员会负责人马佩勋向毛泽东汇报了双池镇群众工作开展情况。同日,红军到达双池镇后,打开了“万兴”当铺和“福庆长”盐铺,将所当钱物分还百姓,取消了各种苛捐杂税。
18日,红一军团主力从双池镇东乘虚而出,再摧灵石以南。同日,毛泽东、彭德怀分别致电林彪与聶荣臻、徐海东与程子华等右路军继续南下,中路军则牵制反击之敌,控制黄河渡口,维持后方交通。
19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林彪和聂荣臻 ,通报敌军动态和左路军状况,右路军“须尽可能占领一二个县城,并组织破坏铁路、电线”。
20日,毛泽东来到了大麦郊乡的上益千村,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晋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发 、博古、王稼祥、张浩、洛甫(张闻天)、林伯渠、彭德怀、杨尚昆等人。这次会议是红军在东征的紧要关头召开的,会议阐明了世界及中国形势,讨论了战略方针问题,通过了外交统一战线问题的报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明确指出:通过对日作战为我党和红军的主要任务,决定由周恩来为全权代表偕李克农前去与张学良谈判,为促进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做了坚实的基础,此会议至27日结束,期间亦在石口等地召开。同日夜,地方游击队包围了双池镇梁家大院(阎锡山双池区公所临时住地),经过激烈的战斗,缴了对方的枪支弹药,俘虏20余人。同日晚上11点毛泽东、彭德怀给张云逸、陈奇涵、宋时轮写信,告知;大麦郊已到敌,直属部队明移川口。
21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移驻康城村。
毛泽东及红军在西庄村从17日到21日前后5天,一共住了4个晚上。
当年红军到西庄后,毛泽东看到村民生活饮水十分困难,就让战士们分头在村子里的四周查看,寻找水源,后来终于在后沟一处靠山低洼潮湿的地方,挖出一般清冽的泉水,村里人听到消息后,大家奔走相告,纷纷聚结在井口旁,争相品尝着甘甜的泉水。出于对毛泽东和红军的深切怀念,这眼泉水被当地百姓称为辛福泉,并编了一首歌“吃水不忘挖井人,恩人就是毛泽东;紧跟红军闹革命,全国奋起打日本”。
1948年,当地解放军后, 穷人从地主那里分到了土地和房屋,想到了当年红军解决了多年没有水吃的问题,家家过年时在门上都贴上了“翻身不忘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对联,老百姓是从心眼里感谢共产党和红军的恩德。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为解决双池镇人畜吃水困难,公社抽出各村劳力开挖沟渠于陶瓷管将水从这里接到五里以外的双池镇,彻底解决了双池镇祖祖辈辈缺水吃的问题。
半个世纪过去了,西庄存的一代又一代喝着这里的水长大,一直到90年代幸福泉依旧以每小时80吨的流量,滋养着西庄村及周围村镇近万人,后因地质变化,到1997年幸福泉断流,西庄村人于60年后又回到缺水的历史中。2005年,幸福泉被列为毛主席饮水工程,由省发改委拨款30万元,地方筹资21万元,彻底解决了西庄村缺水的历史,家家用上了自来水。现在,每当人们说起幸福源,老百姓都十分怀念毛主席和红军,是他们给了西庄村幸福的源泉。
在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第三展厅“鱼水情深”部分陈列着一件珍贵的一级文物------一个瓷碗。而这个瓷碗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就在西庄,当年毛泽东驻在西庄的第二天,也就是3月18日那天,一位红军战士走进村里老乡王金桂家时,发现老人正躺在大炕上痛苦的呻吟着,红军战士就赶快带医生给老人看病,还给老人从药铺买了些药。过了一天晚上,当红军和医生再次看望老人时,老人已能坐在那里了,他们非常高兴,临走时,红军战士向王金桂老人借了一斗小米和一桶酸菜。第二天,当王金桂老人清早出门时,就见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斗多的麦子,提着一桶盐,并拿着一只细瓷碗走了过来,还没等老人开口,红军战士就抱歉地说:“前两天在这里住,麻烦您很多,我们马上就要走啦,这点麦子和盐给你留下,那天,不小心打碎了你家的碗,这只瓷碗就赔给你了。”老人一听,心想白给我看病,借了小米和酸菜,却给我小麦和盐,打了一只粗瓷碗却赔一只细瓷碗,这咱不能要,经过再三推让,红军战士就是不依,还说“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是红军的纪律。”说罢,行了一个军礼就跑出门外,随部队出发啦。事后,王金柱老人感动的逢人就讲“咱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部队,共产党将来一定会成气候”。两年后,王金柱老人的后代吴崇林也参加了革命,走向了战场,解放了,吴崇林曾任青海省卫生学校副校长。
一只碗虽然没有什么,但他所体现出来的深厚的教育意义,却永昭后人。红军东征期间,他们播下的革命火种迅速燃烧了整个交口大地,在交口地区发展中共党员60余名,其中40多名就在双池地区,另有500余人参军,随红军回师陕北。
光阴荏在,盛衰无常。今天当我们站在这所倾注吴家先人们心血的庭院时,凝视曾今雕梁画柱的堂皇院落时,面前是一种荒芜的感觉,但火红的岁月,光辉的历程依然能感动我们去追寻那段历史的遗迹。
西庄村村民知书达理,文化底蕴丰厚,崇尚文明,民风淳朴。多年来,他们一直守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一面却苦于资金的制约而无力开发。目前,开发的前期工程,村通户通工程已完成,他们希望得到有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重视帮助,使这一晋西民居奇葩早日修复,纳入晋商旅游线路,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线路,供游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