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承文的字值多少钱:画出好成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02:04

 

画出好成绩


第1章为什么你的成绩不够好

    现在是公元2359年。时间机器已经发明出来。只要肯花上一笔不菲的费用,人人都可以进行一次短期的时间旅行。你买了票,走进了时空舱,闭上了眼睛。随着共振脑波仪的引导,你慢慢失去了意识。当你睁开眼睛时,眼前的世界让你大吃一惊。你来到了1万年前的世界。那时的地球还覆盖着浓密的蕨类植物。天空中飞翔着一些你从未见过的鸟类。离你不远的地方传来剑齿虎的咆哮声,伴随着咆哮的,还有一群陌生动物的吼叫声。你走出时空舱,看到了以往只能在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一幕:一群原始人正手持削尖的木棒,围攻一头剑齿虎。

    伤痕累累的剑齿虎终于倒下了。一些人忙着剥下剑齿虎的皮毛,那是他们过冬的最佳装备;另一些人则忙着寻找树枝树叶;还有人在忙着用石器在木头上钻洞取火。

    这就是我们的祖先——一群虽然生活在条件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却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战胜环境,赢得越来越大的生存机会的原始人。

    现在,你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你挑选了几个原始人,随你一起乘坐时间机器回到现在的世界。为了让他们融入现代文明,你决定让他们参加学校学习。

    他们会写字吗?他们会算方程式吗?他们了解化学元素的奥秘吗?他们明白声光电的基本原理吗?他们会使用计算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现代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学习基础无疑非常差。在可预见的一小段时间里,他们会非常不适应地球的生活,更不适应学校。也许有人会把他们称作差生。但你也会这样想吗?不,你与其他人不同,你曾经亲眼目睹他们在1万年前的英勇及智慧表现。你知道他们并不笨。只要藉以时间和耐心,这些原始人会像适应远古自然环境一样适应现在的地球生活。

    现在让我们把问题的焦点转移到你身上。和这些原始人相比,你觉得自己的基础怎么样?你的大脑机能又如何?即便一个再不自信的人,恐怕也不会承认自己的智商和学习基础还不如原始人。如果在大脑进化上远不如我们先进的原始人可以凭借着那颗褶皱少很多的大脑征服地球上其他物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凭借如此现代化的大脑征服学习呢?

    也许你会争辩说,我与别人不同,我天生不是那种高智商的孩子,聪明与我无关。

    你错了。看过这本书,你就会明白:每个人的大脑机能都相差无几,真正决定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并不是大脑机能本身,而是如何使用大脑机能。就像树枝在鸟类那里只是筑巢的材料,而在人类手里则可以成为杀死猛兽的利器一样。大脑是否能发挥出巨大威力,完全取决于你怎样运用它。

提高学习成绩,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大脑机能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要你懂得使用它的方法。这部分内容,你将在第2章读到。眼前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既然人的大脑机能相差无几,为什么别人学习很轻松,而我却这么费力?为什么别人的成绩遥遥领先,而我则在苦苦追赶中挣扎呢?

    毫无疑问,是一些看不见的绳索在牵绊着你。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做着同样一件事——千方百计降低你的学习效率。有它们在,你的一切努力都会大打折扣。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是找出这些看不见的绳索,并毅然地割断它,让大脑机能可以自由地发挥。否则,即便你再努力,这些看不见的绳索还是会把你拉回起点。

    本章将为你找出20条束缚我们提高成绩的绳索。保留它们,你将在学习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一旦割断它们,你将会以前所未有的学习效率飞速前进。保留或者割断绳子,选择权完全在你手里。

    阻碍成绩提升的20条绳索

    如果电水壶里的水开了却听不到蜂鸣器的叫声,你会去寻找其中的原因,并想方设法弄好它。如果电视机放不出画面,你会向修理专家求助寻找其中的原因,并想方设法弄好它。但是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很多家长却会不问原因地责骂孩子,或者给孩子脸色看。而很多同学也会陷入自责和自卑的误区,甚至埋怨自己脑袋笨。这些举动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原因。如果大夫连病都没有看,就给你吃药,你会吃吗?同样,如果连阻碍成绩提高的原因都不知道,你能顺利提高成绩吗?

    导致成绩难以提高的原因有很多。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孩子的问题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我在做家长培训时,往往只是谈到以前培训过遇到的一些现象,就让很多家长不住地点头,好像说是他自己一样。这让我相信在阻碍孩子提高成绩的因素中,有相当数量的原因都是相通的。我决心把其中最具共性的阻碍学习的因素总结出来,并提供给孩子和家长,以帮助大家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总的说来,大多数同学的问题都集中在三个方面:思想意识层面、知识掌握层面和做题技能层面。如果你能扫清这三个方面的障碍,成绩的提升不过是时间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看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

    思想意识层面

    绳索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

    1911年,改变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辛亥革命爆发了。统治了中国两个半世纪的满清王朝伴随着腐朽的封建帝制宣告灭亡了。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一所位于沈阳的小学学校却在进行着一场堪称经典、已被载入史册的师生问答。
高学习成绩,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大脑机能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要你懂得使用它的方法。这部分内容,你将在第2章读到。眼前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是:既然人的大脑机能相差无几,为什么别人学习很轻松,而我却这么费力?为什么别人的成绩遥遥领先,而我则在苦苦追赶中挣扎呢?

    毫无疑问,是一些看不见的绳索在牵绊着你。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做着同样一件事——千方百计降低你的学习效率。有它们在,你的一切努力都会大打折扣。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是找出这些看不见的绳索,并毅然地割断它,让大脑机能可以自由地发挥。否则,即便你再努力,这些看不见的绳索还是会把你拉回起点。

    本章将为你找出20条束缚我们提高成绩的绳索。保留它们,你将在学习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一旦割断它们,你将会以前所未有的学习效率飞速前进。保留或者割断绳子,选择权完全在你手里。

    阻碍成绩提升的20条绳索

    如果电水壶里的水开了却听不到蜂鸣器的叫声,你会去寻找其中的原因,并想方设法弄好它。如果电视机放不出画面,你会向修理专家求助寻找其中的原因,并想方设法弄好它。但是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很多家长却会不问原因地责骂孩子,或者给孩子脸色看。而很多同学也会陷入自责和自卑的误区,甚至埋怨自己脑袋笨。这些举动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原因。如果大夫连病都没有看,就给你吃药,你会吃吗?同样,如果连阻碍成绩提高的原因都不知道,你能顺利提高成绩吗?

    导致成绩难以提高的原因有很多。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孩子的问题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我在做家长培训时,往往只是谈到以前培训过遇到的一些现象,就让很多家长不住地点头,好像说是他自己一样。这让我相信在阻碍孩子提高成绩的因素中,有相当数量的原因都是相通的。我决心把其中最具共性的阻碍学习的因素总结出来,并提供给孩子和家长,以帮助大家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总的说来,大多数同学的问题都集中在三个方面:思想意识层面、知识掌握层面和做题技能层面。如果你能扫清这三个方面的障碍,成绩的提升不过是时间问题。

    让我们先来看看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

    思想意识层面

    绳索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

    1911年,改变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辛亥革命爆发了。统治了中国两个半世纪的满清王朝伴随着腐朽的封建帝制宣告灭亡了。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一所位于沈阳的小学学校却在进行着一场堪称经典、已被载入史册的师生问答。
 几年前,笔者曾到一所农村中学进行教学考察。这所学校的教学条件极为简陋,教室里的桌椅都非常破旧,所谓的桌板只不过是几块木板拼凑而成的。为了顺利写字,大多数同学都把鞋盒剪成垫板放在桌子上。冬天屋子冷,学校经费紧张,买不起煤,老师们还要发动同学去捡柴火。而且大多同学的家庭条件不好,很多孩子为了帮家里忙农活而放弃上课。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竟然培养出不少大学生。

    在一间普通的教室里,我看到黑板前面挂了两双鞋:一双是皮鞋,另外一双是草鞋。我问班主任老师是什么意思。班主任说,那双皮鞋象征着考上大学以后,出人头地,穿着皮鞋进城生活;而草鞋自然象征着什么也考不中,穿着草鞋回家种地。

    闻听此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所师资条件和教学设备都极其落后的学校能培养出大学生。在这里,态度的力量战胜了物质条件。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成绩进步的巨大动力。但这种动力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态度是目的催生的产物。当一个人确立起明确的学习目的,态度自然会变得积极。周恩来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你觉得一个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人,会用得过且过的态度面对学习吗?苏秦是另一个生动的案例。

    苏秦出生于一个商人的家庭,他的父母兄弟都以商业为生。但他却立志要通过游说君王扬名天下。在游说秦王的过程中,苏秦花光了所有积蓄,并遭到了秦王的拒绝。走投无路的他回到了老家,备受父母兄弟的歧视。

    好在苏秦没有被失败打垮。他立下另一个目标:要游说其他六国的国王,将他们联合成一个比秦国更强大的力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苏秦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钻研书籍,头悬梁、锥刺股,最后成功地游说了六国君主,成为身挂六国相印的伟大政治家。

    看,有了明确的目标,态度自然就产生了。

    明确的目标,对于那些力图提高学习成绩的同学而言,是无价之宝。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彷徨;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无聊;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感觉度日如年;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觉得学习枯燥;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讨厌那些纷至沓来的作业和学习任务;有了明确的目标,你也将不再恐惧考试。明确的学习目标,将能够把学习道路上所有的痛苦转化成财富,并以此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前行。

    这个目标不一定要很高远,不是每个人都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它可以非常现实,现实到只是希望能吃上饱饭,住上温暖的房子。但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没有目标绝对是两种全然不同的状态。看看同样身处一个教室中的孩子吧,有些人学得很快乐,有些人却感觉备受煎熬。这其中的差异多半都可以用学习目标来解释。
 当校长问一群三四年级的小同学为什么读书时,有人回答为自己找出路,有人回答发财致富,当问到一位外形俊朗的少年时,校长得到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大家立刻对这位少年充满了敬意。这位少年,就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数不清有多少学校把周恩来的这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在校园的墙壁上。但却很少人有把这句话真正写在心里。

    问问今天的孩子们为什么读书?你会大吃一惊的。笔者曾做过与那位小学校长相似的测试,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回答为了考高分而读书的;有回答为了给父母长脸而读书的;有回答为了不糟蹋钱而读书的;甚至还有回答为了买游戏机而读书的(父母承诺的学习激励品)。能够明确回答问题的同学大多数都是成绩在中上等的孩子,更多的孩子压根就没有做出回答,一脸茫然。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已成为当代很多孩子的通病。而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正是影响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主要的原因。

    想一想,当你坐进出租车,出租车司机问你去哪里时,你却说不知道。他会怎么做?八成是把你赶下车。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是不可想象的。

    可是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旅途中正在进行“没有目的地的旅行”。这些同学压根没认真思考过未来的人生走向。他们没有兴趣了解自己为什么读书,也没有树立任何有意义的目标。生活和学习对他们来说,只是例行公事。在学校学习让他们度日如年。如果遇到临时停电,可以不用上晚自习,他们会像庆祝解放一样欢呼雀跃。如果学校比原计划多放了几天假,他们会比中了500万大奖的彩民还要兴奋。

    在这样的心态下,能学出好成绩吗?

    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只要把孩子圈在学校,圈在补习班,再请个补习老师陪着孩子学,就能提高成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牛不喝水却要强按头,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被牛角顶到。当家长们被孩子顶撞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他们连思想层面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就企图在行动层面上解决问题,怎么可能成功呢?

    曾经执教过中国足球队的米卢教练说过: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送给正在学海中遨游的同学们再合适不过了。解放战争时期,我们依靠着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用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靠的是什么?态度。大庆刚刚发现石油的时候,我们国内经济还十分落后,各类设备奇缺,但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东北人硬是让大庆喷出了足以供应全国的原油!靠的是什么?还是态度。同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的,仍然是态度。良好的学习态度远比精良的学习装备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更有效。
学习,有时就像谈恋爱,一定要学习的人和学习的对象有感觉才行。彼此都没有兴趣,却要硬着头皮在一起,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们也想了很多办法。不过有些办法的确算不得高明。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再熬几年,等你考上大学,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样的诱导不但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反倒让原本就负担沉重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不可忍受。当孩子用忍受煎熬的态度去面对学习的时候,成绩有可能提高吗?

    以上这些灌输和诱导之所以是错误和有害的,是因为它让人们忽略了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是发展和提高,而这本身就是一件快乐、充满乐趣的事情。想想我们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吧,那时的我们有多开心!为了学自行车,你摔过跤吗?大概是摔过的,那么你为什么还要继续学骑车呢?因为这个过程很有趣嘛!学习文化知识也一样,在本质上,它们都是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的综合体。那些在某一学科出类拔萃的学生,往往都是对该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有机会你可以亲自去问问你身边的学习达人。离开了兴趣的支持,基础再好的学生也走不远。

    有的同学经常强调自己对某某学科一点兴趣也没有,但对其他学科就非常感兴趣,非常愿意学。其实,根本不存在有趣的学习和无趣的学习的区别,所有的学习兴趣都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方法得当,任何学科都可以变得有趣。如果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任何学科也都可以变得无趣。请你牢牢记住一句话:学习本身是有趣的,如果你觉得无趣,那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

    绳索3:偏科与趣味极化

    谈到学习趣味,在孩子中存在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很多同学都对所学学科产生薄厚不一的兴趣。对于那些有兴趣的学科,他们往往愿意花大力去学。在这些学科的课堂上,他们会比一般的学生更加认真听讲,更加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更加认真地完成作业。甚至,他们还会占用其他学科的课堂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

    这样做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结果。第一个结果是:在自己喜欢的学科上,学生会得到更多的鼓励与回报。由于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大脑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工作效率非常高,他们的成绩往往会比较好。老师们则会更多地关注他们,提问他们,会更多地在成绩总结的时候提到他们的名字,表扬他们。而这些鼓励又会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并进而提升学习成绩,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个结果是:在孩子们不喜欢的学科上,他们会使用更少的时间去学习,甚至会占用这些学科内的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他们在上课时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也远没有喜欢的学科好。付出努力上的先天不足再加上消极负面的情感,使得这些不喜欢的学科的成绩变得越来越糟。而糟糕的成绩会使孩子们更加讨厌这个学科,并进而花费更少的时间在这些讨厌的学科上。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被卷入恶性循环的不只是孩子,连老师也会受到影响。老师不是机器,他们也是有情感、有血肉的人。学生的冷漠和讨厌,再麻木的老师也能感受得到。对于这样的学生,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回避。他们会尽量避免提问这些学生,因为每一次提问都会给双方带来不愉快。他们在讲解和辅导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些讨厌自己学科的孩子。这便加剧了恶性循环。
几年前,笔者曾到一所农村中学进行教学考察。这所学校的教学条件极为简陋,教室里的桌椅都非常破旧,所谓的桌板只不过是几块木板拼凑而成的。为了顺利写字,大多数同学都把鞋盒剪成垫板放在桌子上。冬天屋子冷,学校经费紧张,买不起煤,老师们还要发动同学去捡柴火。而且大多同学的家庭条件不好,很多孩子为了帮家里忙农活而放弃上课。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竟然培养出不少大学生。

    在一间普通的教室里,我看到黑板前面挂了两双鞋:一双是皮鞋,另外一双是草鞋。我问班主任老师是什么意思。班主任说,那双皮鞋象征着考上大学以后,出人头地,穿着皮鞋进城生活;而草鞋自然象征着什么也考不中,穿着草鞋回家种地。

    闻听此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所师资条件和教学设备都极其落后的学校能培养出大学生。在这里,态度的力量战胜了物质条件。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成绩进步的巨大动力。但这种动力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态度是目的催生的产物。当一个人确立起明确的学习目的,态度自然会变得积极。周恩来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你觉得一个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人,会用得过且过的态度面对学习吗?苏秦是另一个生动的案例。

    苏秦出生于一个商人的家庭,他的父母兄弟都以商业为生。但他却立志要通过游说君王扬名天下。在游说秦王的过程中,苏秦花光了所有积蓄,并遭到了秦王的拒绝。走投无路的他回到了老家,备受父母兄弟的歧视。

    好在苏秦没有被失败打垮。他立下另一个目标:要游说其他六国的国王,将他们联合成一个比秦国更强大的力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苏秦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钻研书籍,头悬梁、锥刺股,最后成功地游说了六国君主,成为身挂六国相印的伟大政治家。

    看,有了明确的目标,态度自然就产生了。

    明确的目标,对于那些力图提高学习成绩的同学而言,是无价之宝。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彷徨;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无聊;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感觉度日如年;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觉得学习枯燥;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讨厌那些纷至沓来的作业和学习任务;有了明确的目标,你也将不再恐惧考试。明确的学习目标,将能够把学习道路上所有的痛苦转化成财富,并以此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前行。

    这个目标不一定要很高远,不是每个人都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它可以非常现实,现实到只是希望能吃上饱饭,住上温暖的房子。但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没有目标绝对是两种全然不同的状态。看看同样身处一个教室中的孩子吧,有些人学得很快乐,有些人却感觉备受煎熬。这其中的差异多半都可以用学习目标来解释。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在媒体上看到学生因网游而辍学、犯罪,甚至自杀时,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父母在网吧给孩子下跪、向媒体哭诉的新闻时,我们都会感到痛心。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经禁止在电视上播放与网络游戏有关的节目,但收效不大。为了防止网络成瘾,国家还对网络游戏的连续游戏时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游戏玩家们挂线升级的具体做法,但该沉迷的还是沉迷。以陶宏开为代表的心理专家曾经大规模地对网瘾少年进行救助,但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上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在封堵情绪。而情绪就像洪水,单纯地堵是没有用的。我国远古传说中的鲧曾经用封堵的办法治理黄河,可惜把命都搭上也没有完成任务。而他的儿子禹则采用疏导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我们也应该借鉴禹的方法。既然以网游为代表的诱惑性商品是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情绪来实现控制,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情绪化的因素,进行反控制。能够对抗情绪的最佳药物,是情绪本身。

    第二,情绪化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效率。

    设想你刚刚和同学吵过架,气得脸红脖子粗。这时候,上课铃响了,老师已经走进教室。当你随着大家翻开书本,聆听讲课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什么?你会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还是会回忆刚刚发生的不快,甚至计划着怎么让那位同学好看?

    上面的一幕是很多孩子都曾经经历过的。这是一种情绪化的典型表现。人有情绪是正常的,可是心里一直揣着某种情绪,挥之不去,并进而影响学习,就不正常了。

    情绪化直接影响到的是我们的注意力。一个不受情绪化干扰的人,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当下的事情上。老师讲课,他会认真听,认真做笔记。老师布置任务,他会立刻着手进行。而受情绪化干扰的人,则会把注意力放在发生过的事情上。他们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心不在焉,虽然面向黑板,却看不见黑板上的字,虽然面向老师,却听不见老师说出来的话。因为他的脑子在不停地回放与情绪相关的事情。表面上看,这应该属于溜号。但与一般的课堂溜号不同的是,情绪化反应带来的溜号是长时间的,难以受主观控制的。而这种长时间的注意力涣散对于学习效率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通过研究发现,引发情绪化反应的因素大多和人际关系有关。当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时,会引发情绪化反应。如果父母早晨起来莫名其妙地骂了孩子一通,孩子很可能一上午都听不好课。如果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就更严重,当父母准备离异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大都会发生迅速下滑。
 将来这些孩子进入社会,目标是否明确仍然会左右他们的人生。无论在哪个社会领域,我们都能看到没有目标的人给有目标的人打工。

    当你不知道为什么去做,以及去做什么的时候,自然会被那些明白为什么做,以及做什么的人指引和领导。

    所以,现在就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吧!你将为此受益终生。

    绳索2:强迫学习,缺少兴趣

    中国人常常把读书的过程称为“苦读”。谈到自己的学习生涯,我们往往会说“寒窗苦读十几年”。一些有关学习的名人名言也都喜欢拿“苦”字说事儿,比如“学海无涯苦作舟”。就连激励学习的名人轶事也都围绕着“苦读”的主题。小时候我曾看过一本古人励志勤学的故事集,里面不是讲凿壁偷光,就是讲跑到雪地里去看书,再不就是把一碗冻硬的粥分成数块,学完一部分吃一块儿。最离谱的当属苏秦,为了读书竟然自虐到“头悬梁、锥刺股”的地步!整本故事集几乎成了人类品尝痛苦的示范教材。

    也许早已毕业工作的过来人会把这些故事看成一种激励,但对于正在学海中漂泊的孩子们来说,这些故事无疑是一种强大的消极心理暗示。因为它把学习和痛苦,和许多不愉快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这会让孩子们在下意识里对学习产生抗拒心理。这样的励志教育是严重违反心理学规律的,但我们成年人却不知疲倦地把这些错误的学习观念灌输到孩子的脑袋里。

    这样灌输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们不自觉地讨厌起学习来。有些家长告诉孩子说:“学习的时候就别想着玩,玩的时候就别想着学”。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是它也将学习和玩、学习和乐趣对立起来。这也是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孩子们会觉得从学习中找不到乐趣,只有玩乐才能给他们带来乐趣。

    有些孩子发自内心地讨厌学习,却在父母的逼迫下装出努力学习的样子。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有家教补课,周末还有补习班。虽然从表面上看上孩子一直学习,但是他的心却并不在学习上。走进任何一所学校,你都能看到一大把“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他们的眼睛可能在看黑板,但僵直的眼神却告诉你,他的脑子早已“移情别恋”。这样的学习显然是没有效率可言的。

    还有一些孩子,在理智上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主观上也非常想提高成绩。他们每天都会学到很晚,书没少看,题没少做,可不管他们怎么逼迫自己去学,效果仍然很不好。在痛苦中学习,在学习中痛苦,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其实,自己逼迫自己和别人逼迫自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们都会让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我们辅导的上万名学生中,还从没有通过逼迫自己学习获得稳定的好成绩的。

幸的是,很多同学在大多数时间里接受的都是消极暗示。这些消极暗示有时来自他人,有时来自自己。比如一次期中考试不理想,有的同学会想:“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成绩不但不见提高,反而下降。看来我真的不是学习的料。算了,还是放弃吧。”一旦他真的放弃,成绩自然可想而知。而继续下滑的成绩会验证他说的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进而,他会用更加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证实,是恶性循环的典型表现。

    当孩子进入消极的自我暗示时,并非无药可救。父母和师长可以帮助他们走入误区。但问题是,很多家长也不懂得消极暗示的害处。整天用放大镜观察孩子身上的缺点。遇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一些父母还趁机加以打击,借以证明不听自己的话会有什么下场。当孩子在他们的批评下头越来越低时,父母们还以为自己的思想教育获得了成效。殊不知,他们已经那个把孩子送入了消极暗示的恶性循环。

    还有一些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过于急于求成,一旦自己和孩子的努力不见成效,家长自己先乱了阵脚,头脑一热,很多刺激性的语言都出来了:“你脑袋榆木做的吗?”“你怎么这么笨?”“你个笨蛋东西,生下你真是个错误”。当家长们过着嘴瘾的时候,他们却很少想过孩子的心理在这种批评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按照父母的暗示,孩子的表现会不断向父母的评价靠拢。被评价为笨蛋的孩子会表现得越来越像笨蛋,被断定为没有学习后劲的孩子真的会显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样子。

    总之,无论你的暗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总会慢慢地自我证实。

    学习过程层面

    绳索6:拖延

    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擅长奔跑的兔子为什么会输给行动缓慢的乌龟?是因为过分骄傲吗?是的。但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拖延。兔子在比赛的中途睡觉,一方面是因为瞧不起乌龟,觉得自己赢定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有拖延的坏习惯。当形势不那么紧迫的时候,兔子一直在浪费时间,直到乌龟即将冲到终点时,它才想到奋起直追,但这时已经晚了。

    这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拖延习惯何其相似?!老师布置作业,如果要求明天交,大多数同学都会及时完成。可是,如果要求下周交,很多同学就会觉得时间还早,没有必要那么早去写作业,等到时间已经快要临近的时候,终于开始着手写作业,却发现时间有点不够用了。在匆忙赶工中完成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

    上课时,老师会留一些在当堂完成的任务。比如老师会给大家一些时间阅读课文,或者给大家一些时间做题,或者留出时间让大家整理笔记。有的同学觉得这些事情课后也可以做,便东张西望,或者和同学说话,或者溜号想别的事。猜猜看,这样的同学会把当堂的任务在课后完成吗?
  学习,有时就像谈恋爱,一定要学习的人和学习的对象有感觉才行。彼此都没有兴趣,却要硬着头皮在一起,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们也想了很多办法。不过有些办法的确算不得高明。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再熬几年,等你考上大学,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样的诱导不但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反倒让原本就负担沉重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不可忍受。当孩子用忍受煎熬的态度去面对学习的时候,成绩有可能提高吗?

    以上这些灌输和诱导之所以是错误和有害的,是因为它让人们忽略了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是发展和提高,而这本身就是一件快乐、充满乐趣的事情。想想我们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吧,那时的我们有多开心!为了学自行车,你摔过跤吗?大概是摔过的,那么你为什么还要继续学骑车呢?因为这个过程很有趣嘛!学习文化知识也一样,在本质上,它们都是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的综合体。那些在某一学科出类拔萃的学生,往往都是对该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有机会你可以亲自去问问你身边的学习达人。离开了兴趣的支持,基础再好的学生也走不远。

    有的同学经常强调自己对某某学科一点兴趣也没有,但对其他学科就非常感兴趣,非常愿意学。其实,根本不存在有趣的学习和无趣的学习的区别,所有的学习兴趣都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方法得当,任何学科都可以变得有趣。如果使用了错误的方法,任何学科也都可以变得无趣。请你牢牢记住一句话:学习本身是有趣的,如果你觉得无趣,那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

    绳索3:偏科与趣味极化

    谈到学习趣味,在孩子中存在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很多同学都对所学学科产生薄厚不一的兴趣。对于那些有兴趣的学科,他们往往愿意花大力去学。在这些学科的课堂上,他们会比一般的学生更加认真听讲,更加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更加认真地完成作业。甚至,他们还会占用其他学科的课堂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

    这样做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结果。第一个结果是:在自己喜欢的学科上,学生会得到更多的鼓励与回报。由于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大脑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工作效率非常高,他们的成绩往往会比较好。老师们则会更多地关注他们,提问他们,会更多地在成绩总结的时候提到他们的名字,表扬他们。而这些鼓励又会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并进而提升学习成绩,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个结果是:在孩子们不喜欢的学科上,他们会使用更少的时间去学习,甚至会占用这些学科内的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他们在上课时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也远没有喜欢的学科好。付出努力上的先天不足再加上消极负面的情感,使得这些不喜欢的学科的成绩变得越来越糟。而糟糕的成绩会使孩子们更加讨厌这个学科,并进而花费更少的时间在这些讨厌的学科上。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被卷入恶性循环的不只是孩子,连老师也会受到影响。老师不是机器,他们也是有情感、有血肉的人。学生的冷漠和讨厌,再麻木的老师也能感受得到。对于这样的学生,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回避。他们会尽量避免提问这些学生,因为每一次提问都会给双方带来不愉快。他们在讲解和辅导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些讨厌自己学科的孩子。这便加剧了恶性循环。
他们会获得理想的成绩吗?如果你身边恰好有这样的同学,请仔细观察一下,告诉我答案。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样的学生,十有八九都会自食其果。为什么会这样?

    还记得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吗?他曾说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很多人用现代物理学观点去分析中国功夫,都发现了杠杆原理的存在。运用得当的话,即使一个很瘦弱的人也可以让壮汉俯首称臣。这叫四两拨千斤。

    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四两拨千斤”。仔细阅读历届高考状元的心得,你会发现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几乎所有的高考状元都非常重视课堂的学习效率。不管前一天晚上有多累,学到多晚,他们都不会牺牲课堂教学时间打瞌睡、溜号。老师讲解的每一个知识点、列举的每一个例子都深深铭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了这最关键的第一遍印象,课后的复习就会易如反掌。

    如果说这些高考状元有什么聪明之处的话,认真听课大概算是他们最聪明的地方。我们常常把反应迅速、判断准确的人看做是聪明人,其实这只是聪明内涵中很小的一部分。善于利用他人智慧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对于高考状元们来说,在学习的道路上,他们非常善于借用他人的智慧,尤其是老师的智慧。

    老师未必是最聪明的人,但他们却都是专业人士。他们经历过师范学校至少4年的专业培训;又经历过层层选拔的专业招聘考试进入你所就读的学校,在教你之前,他们还承担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教学工作。对你来说,教材的内容学上三五遍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他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间里学过数十遍。你觉得和老师相比,你们谁对教材更了解?为了应付中考和高考,你需要同时学六七个学科,而老师们只需要学一科,你觉得和老师相比,谁的时间更充分,谁的精力更集中?老师们一年内批改过的作业比你这辈子做过的作业还多。他对大多数同学常犯的错误了如指掌,并掌握了一套相当有效的解决办法。和老师相比,你觉得谁在做题上更有经验?

    相对于你而言,老师就是专家。老师在课堂讲解的知识,花费了他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而你学到这些,只需要短短的40分钟。

    怎么样?你现在还觉得放着老师的课不听,忙自己的事,是个聪明的主意吗?

    相信通过以上的分析,大家应该已经明白老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当然,老师的作用还不止这些,我们在后面的原因分析中会针对这一点做继续说明。

    绳索8:忽视教材

    从前,有个叫哈菲德的波斯人,他十分慷慨和富有。当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侣经过他的庄园时,哈菲德热情地招待了这位远方的客人。在聊天中,哈菲德从僧侣那里听到一个传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神奇的石头,它极其稀有而且极其珍贵。一颗指甲大的石头就可以买下哈菲德的整个庄园。如果拥有一把这样的石头,就可以买下哈菲德国家所有的土地。这种石头叫做钻石。
将以上两种结果综合在一起,就成为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偏科。所谓偏科实际上是由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极化导致的。有兴趣的学科会因为努力付出得到的好成绩而变得更加有趣;没有兴趣的学科会因为不努力得到的坏成绩而变得更加无趣。这便是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极化现象。趣味极化会让最开始只存在微小差距的学科不断分化,形成后来成绩和兴趣上的天壤之别。

    如果任由偏科和趣味极化不断发展,就必然导致出现“残废”学科。所谓“残废”学科,是指那些花费很大努力却难以提升成绩的学科。通常,到了临近升学考试的阶段,当孩子终于清醒地意识到任何学科的成绩都足以左右他命运的时候,他便会开始对那些以往讨厌的学科倾注时间和精力,力图挽回颓败的成绩。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虽然时间没少搭,精力没少花,但是那些弱科已经像残废的肢体一样,无法再恢复功能,成绩始终不见提高。而面对这样的结果,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择放弃这些残废学科,继续把精力放在那些喜欢的学科上。

    而这样做的结果也可想而知,无论其他学科的成绩有多高,那些讨厌的残废学科最终还是能把总成绩拉下来。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想要考取理想的学校,显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绳索4:情绪化

    人在本质上是情绪的奴隶。社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情绪对人的影响力超过理智判断1000倍还多。好消息是:当情绪站在我们这一边的时候,它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这样的情绪多半是积极的、向上的。当我们被老师和同学鼓励,从而立志奋发向上的时候,情绪就在帮助我们。但坏消息是:当情绪与我们的理智对立时,它会成为我们最危险的敌人。在情绪的支配下,我们往往会头脑发热,做出不理智的、伤害自己的事情来。

    情绪化的负面作用是学习的大敌。具体而言,它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情绪化会让孩子们在诱惑面前无法把持自己,从而易于沉迷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

    从早期的电视单机游戏到现在的电脑网络游戏,从早期的古龙金庸小说到现在的漫画玄幻,将孩子们引向歧途的商品从来没有断绝过。这些商品大多以学生作为目标消费者。为了推广产品,商家想尽了各种办法,其中也包括调动学生消费者的情绪。事实证明,这种销售策略是成功的。

    与学习相比,这些游戏和读物无疑更有趣,更容易调动人的积极情绪。尤其是电脑网络游戏,其开放性的游戏设计,以及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虚拟成就感的升级系统,都是让学生沉迷的陷阱。在学校找不到尊重和认可,找不到成就感的孩子们,很难抵挡获取这种虚拟成就感和虚拟社区的融合感的诱惑。
然而,很多同学不了解这其中的道理。以为教材的内容太浅显,太基础,不屑于去学,去看,反倒一头扎在买来的各种教辅资料中,学得不亦乐乎,效果却往往不好。

    还有一些同学从来不去认真做教材中示范的例题,觉得这些题太浅,没意思,便直接去做那些所谓的难题。殊不知,做好难题的前提,恰恰是熟练掌握解中低难度习题的技巧。简单的知识技巧都没有掌握熟练,便去做高区分度的难题,就像没有学会走之前却去跑一样,是一定要摔跟头的。

    下次,当你再次被五光十色的教辅资料诱惑得蠢蠢欲动时,请仔细想想你是否已经把你身边的钻石宝藏挖掘殆尽了。

    绳索9:不专心

    笔者还在上小学时,曾学过一篇课文,内容是讲一只小猫跟着老猫学习钓鱼。老猫把鱼钩放入水里后,便静静地坐在鱼竿旁边,耐心等待。而小猫则东玩玩,西逛逛,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捕蚂蚱。半天过去了,老猫的水桶里已经装了七八条鱼,而小猫的水桶则空空如也。故事的结果自然是老猫语重心长地教育了小猫一番。

    故事的道理虽然简单,但按照这个道理去做,却并不简单。因为不专心,精力分散,很多同学的成绩都大受影响。

    下次上课的时候,请观察一下你身边的同学,看看他们会不会在老师喊上课之前把该科的教科书和学习资料摆放在书桌上?有多少同学在老师喊完上课之后才开始忙着找教材?有多少同学在老师已经讲课的时候还在忙着和其他人继续刚才未尽的话题?有多少同学在老师提醒拿出课本的情况下仍然无动于衷,神游天外?

    集中注意力,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成年人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在90分钟左右。所以大多数电影的时间都设置在这个长度。学生的注意集中能力比成年人稍为逊色,所以单节上课的时间也相对短很多,一般在40分钟左右。但就是在这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很多同学却无法做到全神贯注,时常溜号。

    这些经常溜号的同学很少有明确的听课目的,自然听不出老师讲课的重难点。他们是否认真听课,并不取决于老师讲课内容的重要程度,而是由讲课内容的趣味性决定。遇到老师举一些有意思的例子,他就竖起耳朵听;遇到枯燥的重难点讲解,他便走神了。这样的同学,往往在主观上意识不到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也意识不到他的听课质量不高。所以每到检查知识性的考试结束后,他大多会抱怨:“我听课挺认真的,怎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呢?”

    还有一些同学,比较喜欢做一件自认为聪明的愚蠢事——拆东墙,补西墙。

    所谓“拆东墙,补西墙”,举例来说,就是在语文课上看物理,在物理课上看数学,在数学课上看外语……这同样是一种不专心学习的表现。一般,采取这种“学习战术”的同学都是自认为有些小聪明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也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格外喜欢学习某些学科,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想迅速提高某些科目的成绩。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在媒体上看到学生因网游而辍学、犯罪,甚至自杀时,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父母在网吧给孩子下跪、向媒体哭诉的新闻时,我们都会感到痛心。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经禁止在电视上播放与网络游戏有关的节目,但收效不大。为了防止网络成瘾,国家还对网络游戏的连续游戏时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游戏玩家们挂线升级的具体做法,但该沉迷的还是沉迷。以陶宏开为代表的心理专家曾经大规模地对网瘾少年进行救助,但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上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在封堵情绪。而情绪就像洪水,单纯地堵是没有用的。我国远古传说中的鲧曾经用封堵的办法治理黄河,可惜把命都搭上也没有完成任务。而他的儿子禹则采用疏导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我们也应该借鉴禹的方法。既然以网游为代表的诱惑性商品是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情绪来实现控制,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情绪化的因素,进行反控制。能够对抗情绪的最佳药物,是情绪本身。

    第二,情绪化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效率。

    设想你刚刚和同学吵过架,气得脸红脖子粗。这时候,上课铃响了,老师已经走进教室。当你随着大家翻开书本,聆听讲课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什么?你会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还是会回忆刚刚发生的不快,甚至计划着怎么让那位同学好看?

    上面的一幕是很多孩子都曾经经历过的。这是一种情绪化的典型表现。人有情绪是正常的,可是心里一直揣着某种情绪,挥之不去,并进而影响学习,就不正常了。

    情绪化直接影响到的是我们的注意力。一个不受情绪化干扰的人,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当下的事情上。老师讲课,他会认真听,认真做笔记。老师布置任务,他会立刻着手进行。而受情绪化干扰的人,则会把注意力放在发生过的事情上。他们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心不在焉,虽然面向黑板,却看不见黑板上的字,虽然面向老师,却听不见老师说出来的话。因为他的脑子在不停地回放与情绪相关的事情。表面上看,这应该属于溜号。但与一般的课堂溜号不同的是,情绪化反应带来的溜号是长时间的,难以受主观控制的。而这种长时间的注意力涣散对于学习效率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通过研究发现,引发情绪化反应的因素大多和人际关系有关。当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时,会引发情绪化反应。如果父母早晨起来莫名其妙地骂了孩子一通,孩子很可能一上午都听不好课。如果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就更严重,当父母准备离异时,孩子的学习成绩大都会发生迅速下滑。
你能想通吗?这种可以被称为“注意力转移”的游戏实在是危害不浅。很多学生都曾做过这个游戏的受害者。如果你已经沾染了这个游戏,请离开它!如果你还没有沾染这个游戏,请提防它!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才能真正做成一番事业。学习就像烧水,只有持续加热,超过了沸点,水才会沸腾。断断续续地烧水,一会儿加热,一会不加热,烧再长的时间,水也不会翻滚的。学习也是如此,断断续续地努力,再简单的问题也会变得困难;持续不断、专心致志地努力,再困难的问题也会变得简单。

    绳索10:被动学习

    学习,说到底是自己的事。成绩出色,受表扬的直接对象是自己。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直接受益的,还是自己。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极其激烈。工作岗位就那么多,可等着上班、跳槽的人却一大堆。难怪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的人气会那么旺。很多大学生之所以热衷于考研,无非是希望躲开就业的白热化竞争。这一点,家长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真正的主角们往往并不着急。孩子们往往把读书看成是家长和老师的事,不是他要学,是家长要他学,是老师要他学。

    “作业不是我要写的,是老师要求我写的。考试不是我要参加的,是家长要求我必须参加的。大学并不是我要考的,是家长和老师逼着我考的。”这是很多学生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心态下,学习完全成了在逼迫下完成的任务,十分被动。而在被动状态下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有真正的热情和效率可言。

    处在被动学习中的孩子很容易辨别。上课时,他们常常是动作最慢的人:老师喊上课,他们总是在最后一刻才站起来;老师口述笔记内容,他们总是在最后一刻才把笔拿起来;老师让做题,他们总是在最后一刻才找出做题本。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半拍,是他们的鲜明特征。“不推不走,甚至推了也不走”,是他们的光荣传统。老师强调过的话,别的学生能听到,偏偏他们听不到;老师要求完成的作业,别人都能及时完成,偏偏他们给忘掉了。

    回到家里,他们仍旧发扬“不推不走”的本色:如果没有人提醒,书包是不会被打开的。如果没有人提醒,作业是不会被完成的;如果没有人提醒,他们根本想不到还有什么东西可学;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和家长玩游击战的游戏。家长在时,埋头做题。家长一走,漫画啊,游戏机啊,小说啊什么的都统统钻出来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这些小游击队员立刻清理现场。当家长们推门进屋时,看到的是一个埋头苦读的乖宝宝。

    多聪明的孩子啊,为什么他们不能把这股聪明劲儿用在学习上呢?
 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引发情绪化反应。广义来讲,早恋也属于同学关系的一种。与其他同学关系相比,早恋更容易引发情绪化。一旦双方吵了嘴,发生了误会,其造成的情绪化影响往往会长达数天。这也是我们反对早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与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情绪化反应。虽然这种情绪化反应的强烈程度未必是最大的,但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却是最为深远的。很多孩子仅仅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彻底放弃学习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甚至将来换了别的老师,这个孩子还是会保持对这个学科的偏见,从而造成该科成绩难以提高。

    因此,想要提高学习成绩,就不能不关注我们的情绪。

    绳索5:接受消极暗示

    40多年前,在一所叫做诺必塔的美国小学里,聚集了一群整天调皮捣蛋、不务正业的学生,还有叫苦连天、束手无策的老师。这种情况直到校长皮尔?保罗到来之后才有所转变。一天,当校长保罗看到一位顽皮的孩子从教室的窗台上纵身跃下时,他一下子抓住了这个孩子。这个黑色皮肤的小男孩显然被校长的举动吓到了,他等待着校长的惩罚。可是校长竟然拉起他小手说道:“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你是未来的纽约州州长。”

    听到这句话,这名叫罗杰?罗尔斯的小男孩几乎惊呆了。但随后,他相信了校长的话。从此,他开始按照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的脸不再脏兮兮,衣服总是干干净净,说话文明礼貌……40年过去了,他终于实现了校长的预言——罗杰?罗尔斯成为纽约州的州长,而且是纽约州第一任黑人州长。

    这则故事的关键在哪里?你看出来了吗?

    也许你注意到了保罗校长的那句话——“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你是未来的纽约州州长。”这的确是问题的关键。在小罗尔斯一生当中,还从没有人这样肯定过他。但这只是关键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如果小罗尔斯压根不相信校长的话,故事的结局也许会大不同:脏兮兮的小罗尔斯长大后,也许会成为码头工人,也许更好一些,成为一名普通的办公室职员,但绝对成为不了州长。让罗尔斯发生变化的,除了校长的肯定,还有小罗尔斯的相信——他相信了校长的话。这便是罗尔斯成为州长的全部秘密。

    保罗校长的教育方法在心理学上叫做“暗示”。而小罗尔斯把这种外在的暗示变成了自我暗示。暗示和自我暗示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经常接受积极暗示的人,会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而经常接受消极暗示的人则长期处在糟糕的学习状态中,其成绩提高也变得很难。
想象现在是假期,你们全家打算去旅游。在敲定了旅游地点后,你们比较了几家旅行社。除了价格你们一定会问到外,还有什么是你关心的?你大概会问一下行程共几天,有哪些景点要去,旅行的路线是什么,食宿如何解决,等等。如果旅行社告诉你,这些问题他们统统没有想过,你会不会参加这个旅行社的团?

    我想你是不会参加的。事实上,也不会有这样的旅行社。早在你提问之前,这些细节就已经被他们写在宣传品上了。很多你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到特殊的景点需要注意些什么,旅店的房间如何安排,每顿餐饭依照什么标准等,旅行社都已经想到了。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有计划。

    没有计划的学习就像没有计划的旅行社一样不可思议。不过不可思议的现象偏偏比比皆是。很多同学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跟着大家走。比如大家来上早自习,有位同学看见同桌正抄写外语单词。如果他是个有学习计划的人,自然会不为所动,该做什么做什么。不过如果他没有学习计划,就很有可能跟着同桌一起写外语。

    应该说,能够跟着别人一起学习的孩子还是好孩子,起码他有学习的愿望。但由于缺少学习计划,他的效率一定很低。跟着别人的步伐学习就像看着别人的病历抓药一样。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每个人的学习习惯不一样,自然学习过程也不会一样。适合于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于你。别人看英语,是因为他在这个部分知识的掌握上有欠缺。对于他,看这部分内容是修补知识点。而你呢?原本这部分学得不错,却仍在看,那就是做无用功了。

    这样的同学,在学校里还好过一点。因为总是有周围的同学为他做出榜样,也总是有老师告诉他该做什么。可是一回到家,他就傻眼了。在完成了作业之后,他将不知道该做什么,因为他没有计划。学校的作业压力越小,他回家之后浪费的时间就越多,家长们看着也就越痛心。于是便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学校在给学生减负;可另一边却是家长们在喊着学校多留点作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计划。

    缺少学习计划,不仅会直接影响学习效率,还会导致缺乏前进的动力。

    2008年被称为奥运年。作为东道主的中国,无疑会在每一个参赛项目上积极准备。你认为那些体育教练和运动员在备战的时候会不会制订详细的计划?一定会的。你认为教练们会不会对运动员说:你们随便准备一下吧,我也不知道我们能拿第几名。你认为运动员们会不会说:我们随便练练吧,练到哪儿算哪儿。绝对不会!
不幸的是,很多同学在大多数时间里接受的都是消极暗示。这些消极暗示有时来自他人,有时来自自己。比如一次期中考试不理想,有的同学会想:“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成绩不但不见提高,反而下降。看来我真的不是学习的料。算了,还是放弃吧。”一旦他真的放弃,成绩自然可想而知。而继续下滑的成绩会验证他说的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进而,他会用更加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证实,是恶性循环的典型表现。

    当孩子进入消极的自我暗示时,并非无药可救。父母和师长可以帮助他们走入误区。但问题是,很多家长也不懂得消极暗示的害处。整天用放大镜观察孩子身上的缺点。遇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一些父母还趁机加以打击,借以证明不听自己的话会有什么下场。当孩子在他们的批评下头越来越低时,父母们还以为自己的思想教育获得了成效。殊不知,他们已经那个把孩子送入了消极暗示的恶性循环。

    还有一些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过于急于求成,一旦自己和孩子的努力不见成效,家长自己先乱了阵脚,头脑一热,很多刺激性的语言都出来了:“你脑袋榆木做的吗?”“你怎么这么笨?”“你个笨蛋东西,生下你真是个错误”。当家长们过着嘴瘾的时候,他们却很少想过孩子的心理在这种批评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按照父母的暗示,孩子的表现会不断向父母的评价靠拢。被评价为笨蛋的孩子会表现得越来越像笨蛋,被断定为没有学习后劲的孩子真的会显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样子。

    总之,无论你的暗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总会慢慢地自我证实。

    学习过程层面

    绳索6:拖延

    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擅长奔跑的兔子为什么会输给行动缓慢的乌龟?是因为过分骄傲吗?是的。但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拖延。兔子在比赛的中途睡觉,一方面是因为瞧不起乌龟,觉得自己赢定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有拖延的坏习惯。当形势不那么紧迫的时候,兔子一直在浪费时间,直到乌龟即将冲到终点时,它才想到奋起直追,但这时已经晚了。

    这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拖延习惯何其相似?!老师布置作业,如果要求明天交,大多数同学都会及时完成。可是,如果要求下周交,很多同学就会觉得时间还早,没有必要那么早去写作业,等到时间已经快要临近的时候,终于开始着手写作业,却发现时间有点不够用了。在匆忙赶工中完成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

    上课时,老师会留一些在当堂完成的任务。比如老师会给大家一些时间阅读课文,或者给大家一些时间做题,或者留出时间让大家整理笔记。有的同学觉得这些事情课后也可以做,便东张西望,或者和同学说话,或者溜号想别的事。猜猜看,这样的同学会把当堂的任务在课后完成吗?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这意味着至少有85%的同学是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闯入了迷宫。事实证明,正是缺少这个重要的学习环节,让这部分同学深陷迷宫。

    走出迷宫的办法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只要确立起预习的习惯,任何同学都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效率提高至少一倍以上。但复杂的是,预习不但需要占用时间,也是一种学习习惯,而这种习惯不是单凭三分钟热血就可以建立起来的。有没有办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起预习的习惯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第2章和第6章,你会找到谜底。

    绳索13:不复习

    传说居住在中国东北的黑熊有一种奇怪的生活习惯——偷包米。更奇怪的是,据说黑熊每次能够偷走的苞米都只有一穗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呢?按说以黑熊的身材和力量不应该只带走这点苞米,但问题是它有一个坏习惯——劈下一穗新苞米便扔掉刚才抱着的旧苞米。于是,就有了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那句东北谚语——熊瞎子劈苞米,劈一穗扔一穗。

    我们都知道东北地区盛产玉米,所以即便熊瞎子以一次一穗的频率光顾玉米地也不会影响农民伯伯的收成。可是,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像熊瞎子劈苞米一样,听一句忘一句,那就糟糕了。

    学生的脑袋不是复读机。即便是最好的学生,也不可能把老师在40分钟内讲述的知识一字不差地背下来。退一步讲,即便学生能够记住全部课堂内容,也不可能永远记得。随着时间不断流逝,那些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会不断被遗忘。

    我们人类的短时记忆有点像电脑的内存。在不关机的情况下,内存中的内容也许还可以找到,可是一旦重新开机,一切存储在内存里的东西都会统统消失不见。对人类而言,睡过一觉之后,很多原来还清晰记得的内容可能就变得模糊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记忆会在一夜间变得模糊,但白纸黑字不会。忘了?看看你之前写的东西,就想起来了。在电影《非诚勿扰》中,与葛优相亲的那位患失忆症的大姐便是借助了纸笔来维持记忆的延续性。

    人们往往低估了自己遗忘的速度。按照艾宾浩斯的理论,人在完好地记忆信息后,仅仅经过20分钟的间隔,便会遗忘40%左右的信息。48小时后,更会有70%以上的信息被遗忘。看看那些被反复遗忘的单词痛苦折磨的学生,你就会明白艾宾浩斯所言非虚。

    既然遗忘如此迅速,怎样才能把这些大脑“内存”中的信息写入大脑“硬盘”,永久保存呢?

    答案是重复。让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就在重复二字上。有规律的重复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很多同学抱怨自己记性不好,还经常喝一些所谓的补脑产品,以增强记忆力。殊不知,这种不信任大脑的行为本身就会降低大脑的记忆功能。
大概你也和我一样,猜到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一个连当堂任务都无法及时完成的人,又怎么会在课后时间把这些任务补上呢?

    每次大型考试之前,老师都会告知本学科的考试时间和考试范围,并提醒学生及时着手复习。那么,每个人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及时进行复习吗?答案还是否定的。不管老师怎样强调,也不管考试形势有多么严峻,总有一些同学对这些提醒置若罔闻。他们总是安慰自己距离考试的时间还早,等时间足够接近了再复习也来得及。可是当考试真的快到眼前了,他却发现时间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充足。有那么多书还没有看,有那么多该做的题还没有做。在海量的复习任务下,他选择了放弃。“左右都来不及了,看也没有多大用,还不如不看”,最终,他便在没有任何复习的情况下进入了考场。你觉得他以这样的状态能取得好成绩吗?

    拖延是学习的大敌。它像一只巨大的章鱼,用数不尽的触手拉扯着你的臂膀,阻碍着你的行动。每当你燃起学习热情时,它便会用阴冷的触手将你的热情浇灭。每当你想要迅速前进时,它便会死死地缠着你,让你原地不动。

    而这只章鱼硕大的身躯后面躲藏着一个影子,正是这个影子在操纵着章鱼,并进而操纵着你。这个影子的名字叫做逃避。

    所有拖延在本质上都是逃避,尽管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实际上是对作业的逃避;不能立刻进入考前复习,实际是对考试的逃避;不能及时起床而导致迟到,实际上是对上学的逃避。人们常常利用拖延制造各种借口,从而达到逃避的目的。而被逃避的事情往往都是他们不喜欢做的。没有人会在饥肠辘辘的时候逃避美食,也没有人会在身体极度疲惫的时候逃避休息。当孩子们缺乏内在动力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时,便需要养成一种习惯:越是不喜欢做的事情,越要及早地完成。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讲。

    绳索7:忽视课堂学习

    孔子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在孔子看来,任何人都可以做他的老师。这种虚心向学的精神让孔子成为所有中国人,甚至全世界人的老师。

    而一些自视甚高的同学却不这么想。他们总是对老师和课堂教学持怀疑态度,他们并不认为虚心向老师学习是一种美德。挑老师的毛病是他们认真听课的最大动力,至于老师真正想要说明的是什么,是无须关心的。因为那是教科书以及辅导资料上必然会有的东西。上课不听,下课自己看一样跟得上,甚至需要更少的时间。还有一些同学,为了彰显自己实力超群外加麻痹同学,故意在上课时间不听课,给其他同学学习不专心的假象,却在回家之后猛学到深夜。
因此,考查试题的难易程度必须要抛开个别学生知识点的具体掌握情况,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掌握程度为标准。如果一道试题只考察一个知识点,那么这应该算是比较简单的试题。比如只考光的折射,只考某种卤素的性质,只考三角函数中的某个公式等等。对于能够及时掌握这个知识点的学生来说,做这些题应该不会费什么力气。

    如果一道试题考察了两个知识点,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这两个知识点在教学中的距离很接近,几乎就是前后相继学习的知识点,难度还会相对小一点,但也会比考查单一知识点的试题难一些。如果两个知识点相隔遥远,甚至不是来自同一本教材,那么就需要学生把这些相距遥远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找出做题的思路。很多同学由于无法将这些相距遥远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因此无法找出做题的思路,也就无法解题。这样的题,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难题。

    可以说,一道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数量越多,跨度越大,综合性越强,试题的难度就越高。因此,所谓的难题,就是考查的知识点多、考查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

    想要解决这些难题,就需要学生在大脑中编织一张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网络。这张知识网络必须能够把所有重要的知识点涵盖于其中。同时,还必须能够体现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当考查多知识点的难题出现时,学生们就可以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进行搜索——就像我们使用百度进行搜索一样——找出需要用到的知识点,理清它们的关系,并找出解题思路。

    如果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够达到到这个程度,那么做起难题来自然得心应手。问题是很多学生学习知识都不系统。他们大脑中的知识点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根本串不到一起。所以,每当做到考查单个知识点的随堂练习或平时小考时,他们的表现还算不错。但是一到综合性的大型考试,成绩就急转直下。

    以上是我们针对知识网络与做题之间的关系做一分析。除了做题这个环节之外,知识网络还会直接影响到对知识接受的速度和质量。

    人的记忆过程在本质上是产生联系的过程。新知识想要在大脑里扎根,必须和原有的旧知识联结在一起。旧知识掌握得越多,越系统,新知识就越容易被接受。如果原有的知识支离破碎,那么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便会慢上许多,而且效果也不会太好。所以,我们应该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欧洲人总是长得差不多,而我们看亚洲人时则不会有这种感觉?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里储存了足够多的亚洲人的脸部形象,所以辨别亚洲人的五官特征比较容易。而欧洲人的脸我们很少见到,自然辨别起来有些困难。
他们会获得理想的成绩吗?如果你身边恰好有这样的同学,请仔细观察一下,告诉我答案。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样的学生,十有八九都会自食其果。为什么会这样?

    还记得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吗?他曾说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很多人用现代物理学观点去分析中国功夫,都发现了杠杆原理的存在。运用得当的话,即使一个很瘦弱的人也可以让壮汉俯首称臣。这叫四两拨千斤。

    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四两拨千斤”。仔细阅读历届高考状元的心得,你会发现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几乎所有的高考状元都非常重视课堂的学习效率。不管前一天晚上有多累,学到多晚,他们都不会牺牲课堂教学时间打瞌睡、溜号。老师讲解的每一个知识点、列举的每一个例子都深深铭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了这最关键的第一遍印象,课后的复习就会易如反掌。

    如果说这些高考状元有什么聪明之处的话,认真听课大概算是他们最聪明的地方。我们常常把反应迅速、判断准确的人看做是聪明人,其实这只是聪明内涵中很小的一部分。善于利用他人智慧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对于高考状元们来说,在学习的道路上,他们非常善于借用他人的智慧,尤其是老师的智慧。

    老师未必是最聪明的人,但他们却都是专业人士。他们经历过师范学校至少4年的专业培训;又经历过层层选拔的专业招聘考试进入你所就读的学校,在教你之前,他们还承担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教学工作。对你来说,教材的内容学上三五遍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他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间里学过数十遍。你觉得和老师相比,你们谁对教材更了解?为了应付中考和高考,你需要同时学六七个学科,而老师们只需要学一科,你觉得和老师相比,谁的时间更充分,谁的精力更集中?老师们一年内批改过的作业比你这辈子做过的作业还多。他对大多数同学常犯的错误了如指掌,并掌握了一套相当有效的解决办法。和老师相比,你觉得谁在做题上更有经验?

    相对于你而言,老师就是专家。老师在课堂讲解的知识,花费了他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而你学到这些,只需要短短的40分钟。

    怎么样?你现在还觉得放着老师的课不听,忙自己的事,是个聪明的主意吗?

    相信通过以上的分析,大家应该已经明白老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当然,老师的作用还不止这些,我们在后面的原因分析中会针对这一点做继续说明。

    绳索8:忽视教材

    从前,有个叫哈菲德的波斯人,他十分慷慨和富有。当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侣经过他的庄园时,哈菲德热情地招待了这位远方的客人。在聊天中,哈菲德从僧侣那里听到一个传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神奇的石头,它极其稀有而且极其珍贵。一颗指甲大的石头就可以买下哈菲德的整个庄园。如果拥有一把这样的石头,就可以买下哈菲德国家所有的土地。这种石头叫做钻石。
重复做无用功,无疑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提高学习效率的秘诀,有时候仅仅是不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花费过多的时间。遗憾的是,很多同学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当然,他们也不清楚自己还有哪些问题不会。所以,尽管他们也知道不应该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花太多工夫,但每次学习还是免不了做无用功。

    问题的症结在于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检查。对于时间紧迫的学生而言,最要命的莫过于不知道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得如何,从而在没有必要过多复习的地方浪费时间和精力。

    思维导图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你建立知识体系。也许画一张思维导图需要用掉你一点点时间。可是它却是你未来复习的指路明灯。你将拨开层层迷雾,看清自己真正需要下工夫的地方在哪里。

    绳索16:不会问问题

    对于个人来说,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会的和不会的。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掌握一些学会的知识,也都会遇到不会的知识。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所以,问问题从来不是可耻的事。真正可耻的是不懂装懂。

    可是有些同学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听任那些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在自己的脑子里呼啸而过,却从不向任何人问问题。即便老师简单地询问听懂了没有,他们都不会诚实地给出回答。

    这样做的好处是:自己不会被同学们和老师嘲笑。如果仅仅不开口说话就可以让一个人看起来更聪明的话,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问题是:不问问题带来的不仅仅是好处。这个坏习惯会让你积攒下越来越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原本是可以通过提问及时解决的。更糟糕的是,这些积压下来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带来更多的新问题。这种情况在那些知识点环环相扣的学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一旦你在1+1=2的问题上出现了理解障碍,便很难进一步理解1+2=3的问题了。

    显然,向老师或者向同学提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你会有所收获,也会承担一定的风险。问题在于,你在乎更多的是收获,还是风险?

    问了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明白的问题,而被同学们嘲笑的确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问到老师刚刚讲过的问题而被训斥也的确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这些都可以算作是提问的风险。可这些风险再严重,也不会影响到你的前途和未来。中考或高考的批卷的老师不会计较你受过多少嘲笑与训斥,他们能看到的只是你写下的答案。而到了未来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也早已忘记你曾经因为提问而忍受的压力,只会记住你在后来的学习中创造的辉煌。
一向不知贫穷为何物的哈菲德觉得自己一下子变成了穷人。为了寻找钻石,他卖掉了自己的庄园,收回了全部的债务,并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自己的家。根据僧侣的描述,哈菲德一直在寻找白沙中穿流的河——据说,只有这样的河渠里才能发现钻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哈菲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翻过了一道又一道山峦。他花光了所有的钱,而且疾病缠身,却一直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钻石。绝望的他跳入了大海,终了此生。

    哈菲德死后,继承了他的庄园的人在喂骆驼喝水的时候发现了一块亮晶晶的石头,便把它拾起来,放在壁炉上。一天,曾经告诉哈菲德有关钻石秘密的僧侣再次经过庄园,继承庄园的年轻人热情地招待了他。当僧侣看到壁炉上的石头时,大为吃惊,并问年轻人哈菲德是否已经回来了。年轻人一脸迷惑地看着僧侣,告诉他哈菲德一直没回来。僧侣激动地告诉年轻人:这块亮晶晶的石头就是钻石!两个人于是跑到后院的小溪,结果发现这样的钻石还有许多!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钻石矿——戈尔康达矿的发现经过。

    后人们回忆起这段故事,不禁为哈菲德感叹,他早已拥有了钻石宝地,却偏偏要去异国他乡寻找,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同样不明智的举动也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

    很多同学非常热衷于课外的辅导资料,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要到书店去寻找最新的教辅资料。对于一些市面上不太容易买到的资料,他们更是奉若珍宝,把它们像武功秘籍一样藏起来,不肯轻易示人。当老师布置教材上的习题时,他们却忙着做着自己买来的资料上的题。这些同学相信,只有不走寻常路,绕开教材上的路线,才能迅速提高成绩,赶超其他同学。

    可结果呢?真的存在一条绕开教材的捷径吗?答案是否定的。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哈菲德一样,当同学们迷信各类教辅资料的时候,却忽视了自己的书包里正陈放着最有价值的学习资料——教材。无数教育界的专家都证明,教材才是最权威、最有价值,也最有利于迅速提高成绩的学习资料。

    为什么?首先,教材是一切教辅材料的根本。如果用河流来比喻的话,教材是源,教辅是流。没有教材,就不会有一切教辅书籍。不依据教材来编写的教辅书籍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一切大型正规考试都要以教材为标准。我们从没听说中考或高考是依据某一本教辅资料命题的。而且,教材发生变化,教辅和考试也一定跟着变。

    最后,教材里的内容是整个学科最基础的东西。而教辅中的知识解析和试题都是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即便你想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辅材料,也应该打好基础,先熟悉教材的内容。
 旧习题、旧卷子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没有任何辅导资料比旧卷子更能反映你的学习状况。没有人比旧卷子更了解你在细微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老师也不行。把旧卷子当作复习资料,可以让你节省大量的时间,有的放矢地针对有缺漏的知识点、犯过的错误进行复习。而那些你从不犯错的地方,则不会浪费你一分钟的精力。

    所以,几乎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有一个学习的秘密武器:那就是错题本。把曾经犯过的错误总结在一个小本上,既是加深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也是方便日后复习的积累。这个习惯无论什么时候培养起,都不算晚。如果你现在就能养成总结错题的好习惯,你的成绩一定能迅速提高。

    绳索18:盲目做题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可是希望以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的人还是不在少数。这些同学购买了大量的参考资料,用蚂蚁啃骨头一般的精神去做题,并期待着从大量做题的过程中提升解题能力,提高成绩。

    大量做题是否能够提高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做题既是对知识点的检验和运用的过程,也是积累做题技能的过程。题做得多,本身不是坏事。但问题是:时间是有限的,用在做题上的时间过多,留给其他学习环节的时间就会变少。而其他的学习环节对于成绩的提高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因为顾此而导致失彼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事实上,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少是题海战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非常善于聪明的做题。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这些聪明的同学可以只做很少的题目,并收到与大量做题相同,甚至更好的结果。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忽视了哪一个,都会摔跟头的。大量做题,却不加选择,不加思考,就属于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

    题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哪怕你把市面上所有的习题都做上一遍(估计把你头发熬白了也做不完),也不大可能在高考的卷面上看到完全一样的题。但出题的角度、类型、考查的知识点是有限的。再难的题,也不会超出考纲的范围之外。再偏的题,也不会完全脱离教材。如果以本末来形容的话,教材上的知识点是本,而题则是末。抛开知识点的梳理而盲目做题,属于舍本逐末的行为。

    所以,做题要一块一块地做,一类一类地做。所谓“一块一块地做”,是指针对具体的知识点集中做题。比如你的一元二次方程学得不好,那就专门找一元二次方程的题来做。直到这个知识点熟练掌握了为止。这叫做“固本”。
 然而,很多同学不了解这其中的道理。以为教材的内容太浅显,太基础,不屑于去学,去看,反倒一头扎在买来的各种教辅资料中,学得不亦乐乎,效果却往往不好。

    还有一些同学从来不去认真做教材中示范的例题,觉得这些题太浅,没意思,便直接去做那些所谓的难题。殊不知,做好难题的前提,恰恰是熟练掌握解中低难度习题的技巧。简单的知识技巧都没有掌握熟练,便去做高区分度的难题,就像没有学会走之前却去跑一样,是一定要摔跟头的。

    下次,当你再次被五光十色的教辅资料诱惑得蠢蠢欲动时,请仔细想想你是否已经把你身边的钻石宝藏挖掘殆尽了。

    绳索9:不专心

    笔者还在上小学时,曾学过一篇课文,内容是讲一只小猫跟着老猫学习钓鱼。老猫把鱼钩放入水里后,便静静地坐在鱼竿旁边,耐心等待。而小猫则东玩玩,西逛逛,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捕蚂蚱。半天过去了,老猫的水桶里已经装了七八条鱼,而小猫的水桶则空空如也。故事的结果自然是老猫语重心长地教育了小猫一番。

    故事的道理虽然简单,但按照这个道理去做,却并不简单。因为不专心,精力分散,很多同学的成绩都大受影响。

    下次上课的时候,请观察一下你身边的同学,看看他们会不会在老师喊上课之前把该科的教科书和学习资料摆放在书桌上?有多少同学在老师喊完上课之后才开始忙着找教材?有多少同学在老师已经讲课的时候还在忙着和其他人继续刚才未尽的话题?有多少同学在老师提醒拿出课本的情况下仍然无动于衷,神游天外?

    集中注意力,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成年人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在90分钟左右。所以大多数电影的时间都设置在这个长度。学生的注意集中能力比成年人稍为逊色,所以单节上课的时间也相对短很多,一般在40分钟左右。但就是在这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很多同学却无法做到全神贯注,时常溜号。

    这些经常溜号的同学很少有明确的听课目的,自然听不出老师讲课的重难点。他们是否认真听课,并不取决于老师讲课内容的重要程度,而是由讲课内容的趣味性决定。遇到老师举一些有意思的例子,他就竖起耳朵听;遇到枯燥的重难点讲解,他便走神了。这样的同学,往往在主观上意识不到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也意识不到他的听课质量不高。所以每到检查知识性的考试结束后,他大多会抱怨:“我听课挺认真的,怎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呢?”

    还有一些同学,比较喜欢做一件自认为聪明的愚蠢事——拆东墙,补西墙。

    所谓“拆东墙,补西墙”,举例来说,就是在语文课上看物理,在物理课上看数学,在数学课上看外语……这同样是一种不专心学习的表现。一般,采取这种“学习战术”的同学都是自认为有些小聪明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也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格外喜欢学习某些学科,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想迅速提高某些科目的成绩。
    所以,在面对一道棘手的试题时,你最需要做的是冷静下来,问一问自己:出题者究竟想让自己做什么?

    除了出题者的意图需要考虑外,批阅者的心理更是考生不可忽视的。

    就一张完整的试卷而言,必然包括两部分答题内容: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客观题现在已经交由电脑阅卷,基本不会出差错。而主观题就不一样了。同样的答案,由不同的人去写,也许得分会完全不一样。这种情况在文科的阅卷中比较普遍,但理科的主观试题也并非不受批卷者的影响,只是稍小而已。

    怎样的答卷才能更容易地获得批阅者的青睐?换句话说,怎样答题才能得更多的分?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批卷老师也是人,卷面的工整、美观程度也直接刺激着他们的神经。那些字迹工整的卷子就是比字迹脏乱的卷子更容易拿到高分。针对同样的答案给出不一样的得分并不是批卷者的违规行为。很多大型考试的评分细则中都会设置卷面分。看字给分是正常范围内的操作。

    大型考试的阅卷工作十分繁重。最多的时候,一个老师一天之内要批完上千份卷子。任务的紧迫性决定了批卷的速度会非常地快,没有人会慢条斯理地、一字一句地阅读你的答案。于是,答案的书写方式就对得分产生直接的影响。就理科而言,步骤清晰的答案显然更容易拿到分。而步骤不清晰的答案,即便最终结果完全一样,恐怕也会被扣分。对于文科来说,答案的层次对得分的影响十分明显。条理清晰的答案不容易造成无谓的丢分。而乱成一团,连自然段都不分的答案就很容易导致漏批和错批了。

    除了字迹工整程度和答案的条理性之外,书写答案的先后顺序也会对成绩构成影响。第一印象给人的感觉总是最深刻的。如果你在30秒钟内无法对一个人产生好感,那么接下来的30个天里,你对他产生好感的可能性也就不大。批卷也是如此,只是形成印象的时间更短一些。一份答案如果在3秒钟的阅读时间内还说不到正题上的话,那么批卷老师有耐心地一直看到最后的可能性便会大大缩小。如果一份答案的开头部分都是正确的,那么批卷老师自然会有耐心一直看到完。两种不同印象对得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两种答案在事实的区别往往非常小。甚至内容完全一样的答案,如果更改答案的先后排列顺序,也会对得分构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最有把握的答题要点一定要说在最前面。

    诸如此类的答题技巧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总结这些技巧的关键,都是揣摩出题者和批卷者的心理。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会有稳赢的把握。
我们先来分析前一种情况。之前我们讲过趣味极化现象,这种现象的结果往往是比较严重的偏科。像这种为了学习喜欢的学科而放弃不喜欢学科的做法,只能让偏科雪上加霜。到时候,学生喜欢的学科未必能提高多少分数,而被牺牲的学科的成绩则一落千丈。这显然是个糟糕的结果。

    再来说说第二种情况。想要迅速提高某些学科的成绩,难道错了吗?没错。但提高成绩是要讲方法的,拆东墙,补西墙绝不是正确的方法。有些同学不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认为老师讲的东西都是教材上写的,自己下课再看也一样能懂。所以他才敢放着老师的课不听,忙自己要学的科目。殊不知,老师们为了备一节课,花费的时间常常是正常教学时间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对于教材的内容,老师们业已驾轻就熟,对于重难点,早就了然于心。他会把掌握知识点的轻重缓急交代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这些指引,都是自己阅读教材所难以获得的。更何况,听老师讲课,大脑接受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还有语音、语调、动作、表情、空间位置等要素,这与单纯自己看书获取的文字信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自己看书的效率要大大低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上讲40分钟的内容,自己看的话至少要花费数个小时才能获得相同的效果。这显然是一笔赔本的买卖。

    至于自己一直在恶补的学科,因为有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相伴随,还要提防老师发现,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除了课堂教学的不专心外,很多同学回到家里学习的时候,也不是很专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家庭学习条件也越来越好。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不受打扰,家长们往往为孩子专门准备一间不受打扰的书房,希望他能安心学习。殊不知,虽然家长不去打扰,可孩子还会受到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可怕的干扰——来自自己的干扰。

    孩子终于回到家了,吃过饭了,该学习了。他打开书包,翻出一大堆的作业和学习资料:数学留了三道题,外语有单词需要抄写,语文的课文还没背呢……转眼之间,一座由书本堆成的小山耸立在写字台上。作业还没写,头先大了,妈妈削好的苹果就摆在眼前。“也许吃个苹果可以放松一下心情。”这样想着,他开始吃起了苹果。吃苹果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指甲已经很长了。于是他放下吃到一半的苹果去找指甲刀。找到了指甲刀,也发现了与指甲刀近在咫尺的动漫杂志。“这本来是要写完作业之后才能看的,现在先看一眼,提提神吧!”这样想着,他又拿起了动漫杂志。就这样,当妈妈再次进来送水果的时候,却发现儿子在看动漫!妈妈发怒了,把杂志没收。沮丧的儿子重新回到书桌前,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明明是要好好学习的,怎么就变成看动漫杂志了呢?
其次,要进行自我激励,必要的话,还可以请家长和朋友帮忙,对自己进行肯定。要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告诉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对付任何试题,任何考试。告诉自己对知识点记忆得非常好。只要需要,它们便会自动从脑子里蹦出来帮助你。告诉自己已经见过了足够多的题型,凭借着平日的水平已经足以拿一个非常不错的好成绩。

    进行这种自我暗示非常重要。它会为你带来一个非常平和的心境。拥有了这种心境,你不但可以正常发挥,甚至还有可能超水平发挥。这一点,久经考试风雨的同学一定都见识过。那些平时学习普普通通,却能在重要考试中出类拔萃的学生都是心理素质极其过硬的。只要善于自我调节,你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最后,在实际应试时,应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不要一开始就和难题、大题较劲。遇到卡壳的情况要视情形灵活处理。如果确认可以做出来,就再努一把力。否则就先放过,等基础部分的分数都拿到后,再回过头来处理。

    好成绩是如何炼成的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全面分析了阻碍成绩提升的20个因素。也许有些同学会发现前文中所说的好多现象就像是在说自己,于是灰心丧气。这是没有必要的。古人云:闻过则喜。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到医院看病,医生却告诉你他无法确诊,那你岂不是更着急。发现自身存在的阻碍学习成绩提高的因素,只能说明一件事——你的成绩还有提升的空间。所以,这是一件好事,如果你发现了问题,应该高兴才对。不要苛求完美,这20个因素,一个都不犯的学生,我还没有发现过。你的情况绝不是最糟糕的。

    前文在讲解阻碍学习的因素时,也一一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能严格遵照这些办法去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不过,在遵循这些具体办法的同时,必须理解并掌握学习方法的总原则。与具体的学习方法相比,这些学习的总原则更根本、更重要。

    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千千万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高招,自己的绝活。这些具体的方法有些可以借鉴,有些则不可以。因为不同的人,能力倾向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别人的方法盲目照搬过来,难免水土不服。但总的学习原则是可以学习的,是相对稳定的。无论你处于哪一个学习阶段,基础如何,学习习惯如何,都必须遵循这些基本的学习原则,才能收到成效。本节就具体谈一谈提升学习成绩的原则。

    原则一:态度决定一切

    2002年,外籍教练米卢带领中国队首次打入世界杯,举国沸腾。一时间,米卢成了中国人眼中的英雄。尽管他的成功多少带有一点运气的成分,但是在以成败论英雄的球场上,入围世界杯的结果比什么都重要。
  你能想通吗?这种可以被称为“注意力转移”的游戏实在是危害不浅。很多学生都曾做过这个游戏的受害者。如果你已经沾染了这个游戏,请离开它!如果你还没有沾染这个游戏,请提防它!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才能真正做成一番事业。学习就像烧水,只有持续加热,超过了沸点,水才会沸腾。断断续续地烧水,一会儿加热,一会不加热,烧再长的时间,水也不会翻滚的。学习也是如此,断断续续地努力,再简单的问题也会变得困难;持续不断、专心致志地努力,再困难的问题也会变得简单。

    绳索10:被动学习

    学习,说到底是自己的事。成绩出色,受表扬的直接对象是自己。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直接受益的,还是自己。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极其激烈。工作岗位就那么多,可等着上班、跳槽的人却一大堆。难怪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的人气会那么旺。很多大学生之所以热衷于考研,无非是希望躲开就业的白热化竞争。这一点,家长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真正的主角们往往并不着急。孩子们往往把读书看成是家长和老师的事,不是他要学,是家长要他学,是老师要他学。

    “作业不是我要写的,是老师要求我写的。考试不是我要参加的,是家长要求我必须参加的。大学并不是我要考的,是家长和老师逼着我考的。”这是很多学生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心态下,学习完全成了在逼迫下完成的任务,十分被动。而在被动状态下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有真正的热情和效率可言。

    处在被动学习中的孩子很容易辨别。上课时,他们常常是动作最慢的人:老师喊上课,他们总是在最后一刻才站起来;老师口述笔记内容,他们总是在最后一刻才把笔拿起来;老师让做题,他们总是在最后一刻才找出做题本。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半拍,是他们的鲜明特征。“不推不走,甚至推了也不走”,是他们的光荣传统。老师强调过的话,别的学生能听到,偏偏他们听不到;老师要求完成的作业,别人都能及时完成,偏偏他们给忘掉了。

    回到家里,他们仍旧发扬“不推不走”的本色:如果没有人提醒,书包是不会被打开的。如果没有人提醒,作业是不会被完成的;如果没有人提醒,他们根本想不到还有什么东西可学;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和家长玩游击战的游戏。家长在时,埋头做题。家长一走,漫画啊,游戏机啊,小说啊什么的都统统钻出来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这些小游击队员立刻清理现场。当家长们推门进屋时,看到的是一个埋头苦读的乖宝宝。

    多聪明的孩子啊,为什么他们不能把这股聪明劲儿用在学习上呢?
 除了自我暗示法外,与那些学习劲头十足的同学多交往也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主观上希望培养起积极的学习态度,那么与那些态度积极的同学交往,会让你对学习的热情也不知不觉地高涨起来。

    如果你是一个不爱交往的孩子,也可以尝试着了解一下那些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同学是怎样培养自己的热情的。通过模仿别人建立积极学习态度的方法,也能够影响自己的学习态度。

    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也可以去找一些关于学习励志的书籍。眼下你看的这一本就是很不错的选择。读读名人传记也不错。很多名人都因为热爱学习而收获颇丰,认真阅读,你会从这些浅显易懂的名人故事中找到启发。

    总之,态度是学习进步的第一武器。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一切学习方法都会事半功倍。反之,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一切高效的学习方法都会大打折扣。同时,你一定要记住,态度并不是完全自发产生的,它是可以后天进行培养的。对于那些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的同学来说,如果迅速培养起学习兴趣,将成为其能否提高成绩的关键。

    原则二:重视基础

    你看过少林功夫吗?厉害吧?都说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可不是乱盖的。据说前一段少林寺的方丈还把少林寺藏经阁中的宝贝《易筋经》(就是《天龙八部》中虚竹练的那本武功秘籍)传到了少林寺的官方网站上。呵呵,信息时代就是好,想看武功秘籍不用再挥刀自宫什么的了。近20年来,国内外无数武术爱好者纷纷涌向少林学功夫。你知道他们最开始学的是什么吗?

    易筋经?别开玩笑了!罗汉棍?也不是。正确答案是:挑水+劈柴。看过功夫皇帝李连杰早年主演的《少林寺》的朋友应该还记得。那些外人们看来神秘无比的少林武僧大部分时间干的都是挑水劈柴一类的粗活。10多年后,小旋风林志颖主演的一部少林题材电影仍然没有离开这个桥段。

    在真正有志学武的人看来,挑水、劈柴、扎马步一类的武学基础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些基础,拳谱上画的那些招式才会有威力。否则,如果力气软绵绵的,就是再高深的武功招式也无济于事。

    学习的道理和练武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重视那些最基础的东西。忽视了这些基础层面的学习要素,即便你花费再大的精力,也很难提高成绩。

    那么,都有哪些东西算得上是学习的基础呢?

    教材永远是最基础的。它是一切学习的依据,是考试的蓝本。前面我们也说过,题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无论试题怎么千变万化,它所运用的道理却仍然是在教材的范围内。只要是规范的考试,就必须以教材为基准。这便是所谓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无论是预习、笔记、还是复习,都应该以教材为核心。如果能把教材吃透了,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即便是和别人一起做题,提高的速度也会远远超过那些对教材不熟悉的同学。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在被动状态下学习的。

    不只是学习,任何事情如果是处在被动状态下,都很难做好,也很难坚持下去。即便是很多孩子都非常痴迷的网络游戏,如果是在被动的状态下去玩,也一样会厌倦。不信?问问那些网络游戏代练就知道了。他们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在网络游戏里打怪、升级,并以此获得报酬。因为拿了别人的钱,所以是否玩,什么时候玩都由不得他们选择。为了应付每天十多个小时的繁重游戏任务,这些做代练的玩家经常住在网吧里,足不出户,连方便面都让别人代买,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即便这些代练原来的网瘾和游戏瘾再大,也会心生倦意,退出江湖。被动地玩游戏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被动地从事并不那么有趣的学习呢?

    如果被动做事会让人兴趣全无,甚至度日如年,那么主动做事又如何呢?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主人公)也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一次,因为犯错误,小汤姆被波利姨妈罚刷墙。小伙伴们幸灾乐祸,围在旁边观看,汤姆很沮丧。过了一会儿,汤姆突然想出一个摆脱窘境的好办法。他一边吹着口哨刷墙,一边做出快乐的样子。小伙伴们开始好奇,刷墙有什么可高兴的?过了一会儿,看着汤姆快乐地刷墙的小伙伴们终于忍不住了,他们向正在干活的汤姆请教。汤姆便神秘兮兮地说,刷墙如何如何地好玩。于是小伙伴们提出想试一试。狡猾的汤姆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提出一些苛刻的条件。这些小伙伴必须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让给汤姆玩,汤姆才肯把刷墙的机会让出来给他们。

    接着,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汤姆不但逃避了波利姨妈罚下来的劳动,还获得了一大堆玩具。而他的小伙伴们则兴高采烈地抢着替汤姆刷墙。

    为什么这些小伙伴会高兴地刷着墙?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玄妙的心理学问题。但我们可以确切无疑地知道,这些小孩子们是主动地、心甘情愿地从事刷墙这份工作的。主动是他们快乐的重要源泉。

    如果枯燥无味的刷墙可以因为主动而变得乐趣横生,那么学习呢?如果一个人可以掌握让学习变得主动的方法,那他无疑就拥有了迅速提高成绩的金钥匙。那么,这样的金钥匙真的存在吗?

    在本书的第2章,你会找到答案。

    绳索11:没有计划,复习不分轻重

    《礼记?中庸》你大概没看过,不过其中有一句话你一定听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意思实在是太浅显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翻译。但这句话的含义也太深刻了,即便所有人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却只有一少部分人能坚持做到。
  第二,预习。

    预习中所花费的每1分钟时间都可以让你在今后的学习中节约5倍以上的学习时间。

    第三,笔记。

    好记性是永远不如烂笔头的。

    第四,复习。

    及时地复习是好记性和解题技能提高的终极秘密。学习高手的秘密正如卖油翁说的那句话一样:无他,唯手熟尔。

    只要你能在上面四个环节上下足工夫,就一定能提高成绩。

    原则三:做个好“翻译”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年代,翻译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翻译,我们将无法欣赏火爆的进口大片;离开了翻译,我们将无法看懂进口药品的使用说明书;离开了翻译,我们将无法品读优秀的国外书籍……

    不只是不同语言之间需要翻译,即便是同一种语言,也需要进行翻译。比如,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都会把它们翻译成白话文。

    除了上述这些情况,你还见过别的翻译吗?你见过把一种现代汉语翻译成另一种现代汉语吗?

    在你做出否定的回答前再好好想一想。这种翻译你不但见过,而且几乎天天都在见。老师对教材内容做出的解释,属于这样的翻译过程。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详细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属于这样的翻译过程。而你自己深入浅出地把教材中的话变成更符合你自己语言习惯的话,更是这样的翻译过程。这种翻译是足以左右你成绩高低的重要技能。熟练掌握并使用这种翻译技能的同学总是能够迅速接受新知识,并牢牢地记住它。而不了解这种翻译技能的同学则会事倍功半,即便花了很多精力,也无法准确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

    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教材上满篇都是汉字,没有一个字不认识,可是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就看不懂了。对于学习者来说,这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术语和抽象名词对大脑的影响。对于组合在一起就难以读懂的文字,我们这类信息称之为“无氧信息”。

    所谓无氧信息,也就是会在短时间内耗尽我们大脑氧气,让我们陷入疲惫和困倦的信息。教材上难以理解的话,习题中难以理解的叙述,都属于无氧信息。它们是造成我们打哈欠、犯困的罪魁祸首。频繁地接触无氧信息,无疑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学习效率。当我们的眼球不断移动,大脑却在空转的时候,我们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坏消息是,几乎每一本教材中都充斥着大量的无氧信息。这是中国的教材编写制度决定的。无论谁写教材,都会是这样的情况。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无法让教材像小儿书一样通俗易懂。

    好消息是,无氧信息的弊端不是无法克服的。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无氧信息翻译成有氧信息。
想象现在是假期,你们全家打算去旅游。在敲定了旅游地点后,你们比较了几家旅行社。除了价格你们一定会问到外,还有什么是你关心的?你大概会问一下行程共几天,有哪些景点要去,旅行的路线是什么,食宿如何解决,等等。如果旅行社告诉你,这些问题他们统统没有想过,你会不会参加这个旅行社的团?

    我想你是不会参加的。事实上,也不会有这样的旅行社。早在你提问之前,这些细节就已经被他们写在宣传品上了。很多你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到特殊的景点需要注意些什么,旅店的房间如何安排,每顿餐饭依照什么标准等,旅行社都已经想到了。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有计划。

    没有计划的学习就像没有计划的旅行社一样不可思议。不过不可思议的现象偏偏比比皆是。很多同学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跟着大家走。比如大家来上早自习,有位同学看见同桌正抄写外语单词。如果他是个有学习计划的人,自然会不为所动,该做什么做什么。不过如果他没有学习计划,就很有可能跟着同桌一起写外语。

    应该说,能够跟着别人一起学习的孩子还是好孩子,起码他有学习的愿望。但由于缺少学习计划,他的效率一定很低。跟着别人的步伐学习就像看着别人的病历抓药一样。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每个人的学习习惯不一样,自然学习过程也不会一样。适合于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于你。别人看英语,是因为他在这个部分知识的掌握上有欠缺。对于他,看这部分内容是修补知识点。而你呢?原本这部分学得不错,却仍在看,那就是做无用功了。

    这样的同学,在学校里还好过一点。因为总是有周围的同学为他做出榜样,也总是有老师告诉他该做什么。可是一回到家,他就傻眼了。在完成了作业之后,他将不知道该做什么,因为他没有计划。学校的作业压力越小,他回家之后浪费的时间就越多,家长们看着也就越痛心。于是便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学校在给学生减负;可另一边却是家长们在喊着学校多留点作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计划。

    缺少学习计划,不仅会直接影响学习效率,还会导致缺乏前进的动力。

    2008年被称为奥运年。作为东道主的中国,无疑会在每一个参赛项目上积极准备。你认为那些体育教练和运动员在备战的时候会不会制订详细的计划?一定会的。你认为教练们会不会对运动员说:你们随便准备一下吧,我也不知道我们能拿第几名。你认为运动员们会不会说:我们随便练练吧,练到哪儿算哪儿。绝对不会!
 最后,你要尽可能让知识变得实用。任何知识都有其存在价值。能够被写进教材的东西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也许你不喜欢,但是它们既然能够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人人都知道药难吃,可是如果你生了病,会不会吃药?如果会的话,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吃药可以治病。可见,表面上再讨厌的东西,如果具有实用价值,就可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那么,你现在学习的知识呢?它们又有什么用?仔细想想吧,如果你能找到答案,即便这个答案并不正确,也能改变你对这些知识的看法和态度。一个最讨厌语文的孩子也许会因为别人夸他信写得好而热爱语文。一个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许会因为和老外聊过天而对外语产生了兴趣。也许你一时间还想不出属于你自己的理由,可是你一旦想到了,就会明白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

    简单、有效和实用是有氧信息的三大特征(详见拙著《有氧信息》)。如果在将教材上的知识转化成简单、有趣、实用的有氧信息,你将进入高效学习的快车道。

    原则四:关注效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反特片在国内又重新开始流行起来,《暗算》系列是其中的佼佼者。当特工是非常不容易的,那相当于在老虎的鼻子下面数鼻毛,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丢掉身家性命。可是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总是有人不惜为此铤而走险。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远离了战争,可是仍然有很多人愿意做以前特工们才会去做的事,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可爱的家长。

    说来也奇怪,以前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倒真没在孩子身上操过多少心。大概是想操心也操不过来。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反倒比以前更操心。由于孩子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而家长们白天又在上班,所以直接沟通的时间就不是很多。很多家长都把和班主任通话当成了了解孩子情况的必修课。而孩子回到家的有限时间里,家长们又不遗余力地当起了特工——他们总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刺探孩子们在做什么,有没有在认真学习。

    为了不引起被刺探对象的疑心,这些“业余特工”们往往会给自己的刺探提供一些合理的借口,比如送水果啦,嘱咐吃药啦,拉窗帘啦,查看空调啦等。总之,家长们总是有办法在孩子们学习的时候推门而入,又不会让自己太尴尬。

    问题是,这样的监视和刺探有效果吗?孩子的屁股一直待在书桌旁,就能保证他的脑袋也在学习上吗?

    答案常常是否定的。很多孩子都非常善于和家长开展游击战。家长来的时候一个样,家长走后又一个样,这对孩子们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时常留心家长的脚步声,或者让自己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时手脚麻利一点,家长们便很难抓到把柄。
当中国乒乓球队已经打入半决赛的时候,闯入半决赛的运动员会不会说,我们已经很厉害了,以后的比赛随便打吧?绝对不会,因为他们的计划是获得冠军。在没有完成这个计划之前,一切努力都只是过程。远大的目标和计划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为什么冷面张怡宁在奥运会前面的比赛中一直镇静自若,但是在赢得总决赛后却喜极而泣。因为在此之前她还没有完成计划,而在总决赛打完的那一刻,她完成了。她可以放松她的情绪了。

    这就是计划的力量。它会让你把自己的现状和计划反复进行比较,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以争取最大限度地完成计划。这是支撑着我们前行的巨大动力。离开了计划,你就失去了这个动力源。

    绳索12:不预习

    想象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向导,没有朋友,而你又急着去这个城市的某个地方。如果你身边没有人可以问路,请问你有什么办法到达你的目的地?

    买一张该城市的地图是个不错的主意。善于阅读地图的人根本无须问路。随便把他们扔在任何一个城市,他们都可以迅速找到自己希望抵达的地方。

    如果学习也是一次旅行,那么你的地图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预习。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它可以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浏览到不久的将来你会学习到的大部分内容。通过预习,即便你无法记住任何具体的知识细节,却仍然能够对即将学到的内容有一个粗略的印象。这层印象会在你实际听课的时候极大地帮到你。你将比那些没有经历预习环节的学生更迅速、更准确地对老师的要求做出反应,并更好地记住课堂信息。

    这就像看惊悚电影一样,如果是在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看,你自然会提心吊胆,害怕在某个平静的情节过后迅速转入最吓人的惊悚环节。可是如果你事先看过这部电影,大概就无需紧张了。和导演一样,你对即将播放的内容了如指掌,没有什么东西能吓到你。

    当然,课堂学习与放电影毕竟有所不同。除了极少数文艺电影外,你很少会遇到看不懂的电影。现代商业电影的制作成本主要消耗在影片的特效上,而不是信息的容量上。但课堂学习不同,它的信息容量是相当大的。前面讲过,平均40分钟的课堂内容,自己去看,大概需要数个小时。也就是说,课堂学习就像是压缩饼干,营养固然是有的,可是如果你一点准备都没有,这块压缩饼干你是消化不了的。而预习的价值,就在于帮你提前消化这块压缩饼干。

    如此重要的学习习惯,学生们是否重视呢?答案是肯定的。在笔者进行的上百场大规模培训中,几乎100%的学生都能够认同预习的价值。但是这些认同预习的学生中又有多少人真正有预习的习惯呢?根据我们以数万名同学为基准做出的统计结果,只有不到15%的学生表示他们有预习的习惯。

最终,两次等距离拉练的结果让军方大吃一惊:第二次拉练所用的总时间竟然比第一次拉练少了足足两个小时!这充分说明了休息的重要。不懂得如何休息的人,便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学习和工作。

    原则五:自主学习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无疑是我们这个国家最忙的一类人。他们通常会在早上6点之前起床,晚上12点以后睡觉。除了走路、吃饭、上厕所之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处在学习的环境中。他们会连续听4个小时的课,他们会连续做2个小时的题,这些智力活动无疑都是非常消耗精力的。即便回到家,他们也不会非常轻松,有成堆的作业等待着他们去完成。

    对于成年人来说,放假是放松和休息。而对于学生来说,放假可能意味着变本加厉的学习任务。基础班,能力提升班,考前辅导班,一对一VIP班……是他们假期的主要“休闲胜地”。英语补习、数学补习、理化补习、文综补习……是他们假期的主要“旅游项目”。所以,有些学生听到放假的消息不但不开心,反而很害怕。

    与学生付出的巨大代价不成比例的,是他们取得的成绩。我的学生有很多都参加了课后补习班,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有常年伴随的家教。但奇怪的是,学生课后补习参加得越多,学习成绩提高的幅度反而越小。那些正在参加补习班和已经请了家教的家长和同学也许会有同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矛盾的现象呢?

    答案其实就蕴涵在问题之中。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说过:“如果你想使一个人残废,只要给他一对拐杖并等上几个月就可以了。”补习班和家教扮演的就是“拐杖”的角色。每次我在课堂上发现不听课的学生,都会在课后找他们谈话。这些学生中除了极少数完全对学习丧失兴趣的学生外,其他的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课外的补习班,或者请了家教。因为这些补习班和家教会把白天学校的内容再讲一遍,所以这些学生便不再重视学校的课堂学习。补习班和家教成了他们的拐棍:课文看不懂,找补习老师;课堂上没听课,找补习老师;作业不会写,还是找补习老师;在长期的依赖中,他们已经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再相信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

    这些强烈的负作用足以抵消课后补习的所有优势,并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是依赖补习,自主学习能力越是低下;自主学习能力越低,就越是依赖补习……

    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唯一办法,就是给孩子们“断奶”——让他们甩开拐棍,学会相信自己,学会自主学习。对于长期处在补习状态的学生来说,这样做在初期一定会导致学习成绩的进一步下滑。可这是培养孩子相信自己和自主学习习惯必须付出的代价。一旦学生们明白,自己再也没有任何依靠,一切学习都要依靠自己独立完成,他们便会重新审视自己和学习的关系,并开始尝试着自主学习了。一旦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接下来的事情就无需家长们多操心了:无需别人提醒,他们会主动跟随老师讲课的思路;无需他人提醒,他们会主动做笔记,复习课文;无需他人提醒,他们会主动完成习题,并根据出现的问题主动向老师提问。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这意味着至少有85%的同学是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闯入了迷宫。事实证明,正是缺少这个重要的学习环节,让这部分同学深陷迷宫。

    走出迷宫的办法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只要确立起预习的习惯,任何同学都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效率提高至少一倍以上。但复杂的是,预习不但需要占用时间,也是一种学习习惯,而这种习惯不是单凭三分钟热血就可以建立起来的。有没有办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起预习的习惯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第2章和第6章,你会找到谜底。

    绳索13:不复习

    传说居住在中国东北的黑熊有一种奇怪的生活习惯——偷包米。更奇怪的是,据说黑熊每次能够偷走的苞米都只有一穗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呢?按说以黑熊的身材和力量不应该只带走这点苞米,但问题是它有一个坏习惯——劈下一穗新苞米便扔掉刚才抱着的旧苞米。于是,就有了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那句东北谚语——熊瞎子劈苞米,劈一穗扔一穗。

    我们都知道东北地区盛产玉米,所以即便熊瞎子以一次一穗的频率光顾玉米地也不会影响农民伯伯的收成。可是,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像熊瞎子劈苞米一样,听一句忘一句,那就糟糕了。

    学生的脑袋不是复读机。即便是最好的学生,也不可能把老师在40分钟内讲述的知识一字不差地背下来。退一步讲,即便学生能够记住全部课堂内容,也不可能永远记得。随着时间不断流逝,那些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会不断被遗忘。

    我们人类的短时记忆有点像电脑的内存。在不关机的情况下,内存中的内容也许还可以找到,可是一旦重新开机,一切存储在内存里的东西都会统统消失不见。对人类而言,睡过一觉之后,很多原来还清晰记得的内容可能就变得模糊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记忆会在一夜间变得模糊,但白纸黑字不会。忘了?看看你之前写的东西,就想起来了。在电影《非诚勿扰》中,与葛优相亲的那位患失忆症的大姐便是借助了纸笔来维持记忆的延续性。

    人们往往低估了自己遗忘的速度。按照艾宾浩斯的理论,人在完好地记忆信息后,仅仅经过20分钟的间隔,便会遗忘40%左右的信息。48小时后,更会有70%以上的信息被遗忘。看看那些被反复遗忘的单词痛苦折磨的学生,你就会明白艾宾浩斯所言非虚。

    既然遗忘如此迅速,怎样才能把这些大脑“内存”中的信息写入大脑“硬盘”,永久保存呢?

    答案是重复。让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就在重复二字上。有规律的重复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很多同学抱怨自己记性不好,还经常喝一些所谓的补脑产品,以增强记忆力。殊不知,这种不信任大脑的行为本身就会降低大脑的记忆功能。

 根据脑科学家的长期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在20岁左右才会达到顶峰,40岁以后才会明显衰退。青少年的大脑正处在人生大脑功能形成的上升期,没有记忆能力不好的问题,只有记忆方法不对的问题。而复习便是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考虑到仅仅24小时之内,学生就有可能忘记一半以上的全新学习内容,当天的及时复习显然是非常必要的。可是,又有多少同学能够坚持每天复习呢?学校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给学生留出大块的复习时间。而到了家里,当学生们终于拥有了自己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后,学生们又把课后的学习理解成为及时地完成作业。好像作业一旦完成,学习任务也就结束了。及时复习便成为水中花、镜中月。也许,直到大型考试来临之际,才会让学生们想起复习这回事。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曾讲过“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很多人都把这句话理解成为“温习旧知识,掌握新知识。”这样理解并没有错。可是除此之外,孔子的话还包含着“从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摸索到新的知识”的意思。也就是说,仅仅是复习旧知识,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新东西。

    复习之所以能拥有如此效果,是由学习结果的多层次性决定的。很多同学以为上课听懂了就是真的学会了,下课再看完全是浪费时间。这是多么危险的误解啊?要知道:听懂了不等于记住了,记住了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不等于会运用了,会运用不等于熟练掌握了。

    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听懂,也不是为了单纯地记忆,更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而是为了熟练地运用。但是想要达到熟练运用知识的目的,就必须完成前面各阶段的学习任务。这显然不是一次学习可以达到的。

    复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会促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不断升级。这才是复习的真正价值。

    绳索14:掌握知识不系统

    很多同学向我反映:自己平时知识掌握得不错,作业完成得很及时,老师的课堂提问也都答得上来,但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高。很多题难度一上去,分数就下来。

    要解释这种现象,必须要弄清一个关键词——“难题”。什么叫难题?

    在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简单的试题。如果就某一个具体的学生而言,所有在他精熟的掌握范围之内的题,都可以算作是简单题。但这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可操作的衡量标准。对于一个学习基础极差,无法跟上现有学习进度的学生来说。即便是随堂的大部分练习,也只有极少一部分题属于简单题。而对于一个有实力问鼎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说,即便是大型考试,绝大部分试题对他来说也都是简单题。

  “铲粪少年”巴赞不甘心和牛粪打一辈子交道。鉴于“管理农场”的收入如此之低,他选择了一份兼职工作——家教。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份很多大学生都可以从事的普通工作给巴赞的命运带来了转机。

    在从事家教工作期间,巴赞把自己在大学时代研究的笔记方法做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并把这种笔记方法教给他的学生们。新的笔记方法不但拥有了颜色,还拥有了与传统笔记截然不同的结构和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巴赞还对笔记进行不断的调整。当这种笔记形式与传统的笔记差不多划清了界限时。巴赞决定给自己的笔记起一个新名字——Mindmap(思维导图)。这就是思维导图诞生的过程。

    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侠们一样,练就了绝世神功的主角不可能立刻崭露头角,他需要一个舞台展示自己。巴赞也面临同样的情况。虽然凭借着思维导图这个神奇的学习工具,他的家教生意越做越大,但是他总不能依靠着这种简单原始的方法让所有英国人,乃至世界上其他的人迅速了解思维导图。

    改变这种现状的是巴赞的一位学生家长。他的孩子在巴赞的帮助下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这让家长很好奇巴赞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在初步了解了巴赞的思维导图后,他向自己的工作单位——英国BBC电视台建议,为巴赞的思维导图做一期10分钟的节目。在英国,BBC就相当于我们的中央电视台。能够在这样全国顶级的电视台做10分钟节目,是非常幸运的。巴赞相当于免费为自己打广告。

    但事情往往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当巴赞已经做好上节目的准备时,BBC却告诉巴赞,由于节目调整,原来的10分钟的节目需要压缩为2分钟。原定的学生发言的环节需要全部取消。巴赞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不但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还威胁说,如果不能给足10分钟的节目时间,他便退出。

    回过头看这段经历,连我这个局外人都为巴赞捏一把冷汗。在初次与BBC合作时,巴赞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家教,以这样的身份与BBC叫板,结果可想而知。只要幸运女神稍稍溜一溜号,我们就要和思维导图这种神奇的学习方法说再见了。

    不过,幸运女神在最关键的时刻,还是站在了巴赞的一边。巴赞的学生不全是小孩子,还有一位BBC电视台的员工。在这位老兄的帮助下,巴赞获得了半个小时的节目时间。随后,在制作节目的会议上,巴赞现场为所有工作人员画了一张有关节目制作的思维导图。BBC的负责人被这张图彻底征服了,他建议把30分钟的专题节目做成10期的系列节目,并要求托尼?巴赞出一本相关的书。
 因此,考查试题的难易程度必须要抛开个别学生知识点的具体掌握情况,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掌握程度为标准。如果一道试题只考察一个知识点,那么这应该算是比较简单的试题。比如只考光的折射,只考某种卤素的性质,只考三角函数中的某个公式等等。对于能够及时掌握这个知识点的学生来说,做这些题应该不会费什么力气。

    如果一道试题考察了两个知识点,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这两个知识点在教学中的距离很接近,几乎就是前后相继学习的知识点,难度还会相对小一点,但也会比考查单一知识点的试题难一些。如果两个知识点相隔遥远,甚至不是来自同一本教材,那么就需要学生把这些相距遥远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找出做题的思路。很多同学由于无法将这些相距遥远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因此无法找出做题的思路,也就无法解题。这样的题,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难题。

    可以说,一道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数量越多,跨度越大,综合性越强,试题的难度就越高。因此,所谓的难题,就是考查的知识点多、考查跨度大、综合性强的试题。

    想要解决这些难题,就需要学生在大脑中编织一张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网络。这张知识网络必须能够把所有重要的知识点涵盖于其中。同时,还必须能够体现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当考查多知识点的难题出现时,学生们就可以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进行搜索——就像我们使用百度进行搜索一样——找出需要用到的知识点,理清它们的关系,并找出解题思路。

    如果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够达到到这个程度,那么做起难题来自然得心应手。问题是很多学生学习知识都不系统。他们大脑中的知识点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根本串不到一起。所以,每当做到考查单个知识点的随堂练习或平时小考时,他们的表现还算不错。但是一到综合性的大型考试,成绩就急转直下。

    以上是我们针对知识网络与做题之间的关系做一分析。除了做题这个环节之外,知识网络还会直接影响到对知识接受的速度和质量。

    人的记忆过程在本质上是产生联系的过程。新知识想要在大脑里扎根,必须和原有的旧知识联结在一起。旧知识掌握得越多,越系统,新知识就越容易被接受。如果原有的知识支离破碎,那么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便会慢上许多,而且效果也不会太好。所以,我们应该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看来,欧洲人总是长得差不多,而我们看亚洲人时则不会有这种感觉?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里储存了足够多的亚洲人的脸部形象,所以辨别亚洲人的五官特征比较容易。而欧洲人的脸我们很少见到,自然辨别起来有些困难。
    图2-1思维导图示意图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对这张思维导图做了最大限度的简化:我没有使用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关键词,我也没有过多地使用图形,除了主题外面的那个圆。可以说,这只是一幅思维导图的躯壳。里面的内容还有待于人们去填充。但尽管如此,这张极为简单的思维导图还是具备了一张典型的思维导图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图形,关键词,分支,颜色。

    你可以把思维导图理解成一种由图形、关键词、分支和颜色搭配组合而成的信息形式。如果你已经认真地看过了上面的思维导图,并完全理解了我刚才所说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把一只脚迈进思维导图的大门了。

    接下来,让我们好好研究一下这张思维导图。

    这张图看起来像什么?当我第一次向我的学生们展示思维导图的时候,我总是喜欢问他们这个问题。从他们有趣的回答中,我可以看到人类大脑最富想象力的一面。伴随着这种想象力发挥的,是不绝于耳的笑声。

    有人说,它像一棵树;也有人说,它像一张网;还有人说,它像几只纠缠在一起的章鱼……

    无论你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它一定都是图形。这并不奇怪,事实上,思维导图本身就是图形。我们的大脑具有把不确定外形的事物想象成我们熟悉事物的倾向。这就像我们小时候观察天上飘荡着的白云一样:虽然云彩的外形并不规则,但是我们却可以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把它们想象成各种好玩的东西。当我们运用大脑的本能,将思维导图想象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时,高效学习之旅就开始了。

    讨论过思维导图的外形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它的内部结构。思维导图采用的是由中央到四周的放射状结构。这种放射性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主题和分支。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

    每张思维导图只能有一个主题。如果你想表达两个以上的主题,那你就需要画两张以上的思维导图。主题部分一般都是图形,被放置在一张思维导图的中央。

    剩下的部分统统叫做思维导图的分支。分支由关键词和紧贴在关键词下面的曲线组成。关键词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用图形表达。各分支之间按照层级关系连接在一起。整张思维导图由于分支的相互连接构成了一张网。如果我们可以把这张思维导图用金属打造出来的话,任何一个分支通了电,就意味着整张思维导图都会通过电流。这是一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网状结构。

    从上面的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分支都是从主题延伸出来的,它们构成了思维导图的主体。按照分支与主题的层级关系,我们把紧紧围绕着主题延伸出来的分支叫做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从一级分支中延伸出来的部分叫做二级分支。从二级分支中延伸出来的叫做三级分支……
  辨别人脸和学习课本知识没有什么不同。当原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时,新知识便会自动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张网织得越牢固,越紧密,接受新知识就越快,越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一个高效实用的知识网络呢?

    很多同学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直接:使用现成的网络。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总结知识网络的书籍。他们把各章各节的知识点都编绘在一起,形成一张网络图,并集结成册。从市场的销量来看,同学们都比较喜欢这类。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可能被那些盲目购买教辅书的同学忽略掉了:把别人总结的知识体系直接拿过来用,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

    如果学校组织一场运动会。你会不会在比赛前随便找个人的鞋子穿上,去参加比赛?相信你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那么,如果学校组织一场考试,你又为什么会相信使用别人的知识系统会给你带来好成绩呢?由于每个人的禀赋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原有知识的系统程度不同,其构建的知识系统也自然不可能一样。用别人总结的知识系统去学习,就像穿别人的鞋去走路一样,效果不会太好。别人嚼过的馍,不会有什么营养,要想真正快速提高成绩,还是要自己构建知识系统。

    就目前已知的构建知识系统的方法而言,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超越思维导图。通过上万名学生的亲身实践,我们可以确切无疑地说:思维导图是最实用、最高效地构建知识系统的方法。坚持使用这套学习工具的同学,成绩都发生了神奇的飞跃。

    绳索15:重复无用功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曾经谈到过这样一种学习现象:很多同学为了学好英语,买了很多英语参考书。可是,一年之后再来看这些英语参考书,被翻阅过的只是前面几页,后面的书页仍然和买来时一样崭新。

    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很多同学每次翻看教材和参考书都像看小说一样,从第一页开始,按照先后顺序阅读。这样做的结果是:前面总是看得很多,而后面的内容则看得很少,甚至根本看不到。不仅看书如此,很多同学在做题时也如蜻蜓点水一般,做完了就算完成任务。老师讲解的时候忙着记录答案,可是记完了之后却把习题放在一边,再也不看。

    这些都属于重复做无用功的行为。时间面前,人人平等。一天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24小时。它不会因为你出身尊贵而延长,也不会因为你身负罪恶而缩短。但是,当你重复做着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时,你便等于是主动缩短了自己的有效学习时间。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你活得非常充实,似乎也在忙于学习,但事实上你已经被那些没有做无用功的同学甩掉很远了。
此外,思维导图软件还可以让使用者很方便地对他们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保存、复制等操作。这些事情如果是由手工绘制来操作的话,会麻烦许多。但对于思维导图软件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对于有条件上网的思维导图使用者来说,以软件形式存在的思维导图无疑能够更方便地与他人共享。以上这些都是思维导图软件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

    但思维导图软件并不是只给人们带来便利。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思维导图软件是无法取代手绘思维导图的。这是因为,思维导图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是激发大脑的潜能,让人们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高效能地思考。为了实现这一点,思维导图必须为人们留下充分的组织信息的空间。作为思维导图的绘制者,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图像、颜色、线条的形状、并能够自由地对版面进行控制。只有当一张思维导图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它才会最大程度地给我们带来快乐,并充分地激发我们的大脑潜能。

    然而,思维导图软件却剥夺了人们的这种创造上的快乐和自由。许多手绘思维导图中需要你动脑思考才能完成的事情,思维导图软件都包办代替了。作为软件,它们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思维导图外形供人们选择,你很难利用它们创造出你头脑中已有的导图模样。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实际上是在抑制我们的大脑潜能,而不是激发它。而且,在思维导图软件中做图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需要在你的计算机思维导图中加入图片,你只能在你的电脑里或者到网上寻找合适的图片粘贴在你的导图上。而这些图片并不能完全体现你自己的想象和思考过程,这样做是不利于激发你的大脑潜能的。

    因此,手绘思维导图尽管要麻烦一些,却是思维导图软件无法替代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只有从手绘思维导图开始学习,才能真正领会思维导图的神奇与奥妙。手绘思维导图是计算机思维导图的基础。在基础没有打好的情况下便开始使用思维导图软件,不仅不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思维导图的原理,更不利于发挥我们大脑的巨大潜能。

    因此,思维导图绝不等于思维导图软件。根据我多年的思维导图教学经验,我也不建议学生在初学阶段接触思维导图软件。

    误区二:思维导图要求很高的绘画技能

    “老师,我美术学得不好,不会画画,是不是没有办法学习思维导图?”这个问题在现场培训的时候是最常见的。由于思维导图对图形的使用,很多人便认为拥有高超的绘图技能是学习思维导图的必要条件。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技能,一些人便对思维导图望而生畏。
重复做无用功,无疑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提高学习效率的秘诀,有时候仅仅是不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花费过多的时间。遗憾的是,很多同学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当然,他们也不清楚自己还有哪些问题不会。所以,尽管他们也知道不应该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花太多工夫,但每次学习还是免不了做无用功。

    问题的症结在于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检查。对于时间紧迫的学生而言,最要命的莫过于不知道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得如何,从而在没有必要过多复习的地方浪费时间和精力。

    思维导图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你建立知识体系。也许画一张思维导图需要用掉你一点点时间。可是它却是你未来复习的指路明灯。你将拨开层层迷雾,看清自己真正需要下工夫的地方在哪里。

    绳索16:不会问问题

    对于个人来说,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会的和不会的。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掌握一些学会的知识,也都会遇到不会的知识。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所以,问问题从来不是可耻的事。真正可耻的是不懂装懂。

    可是有些同学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听任那些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在自己的脑子里呼啸而过,却从不向任何人问问题。即便老师简单地询问听懂了没有,他们都不会诚实地给出回答。

    这样做的好处是:自己不会被同学们和老师嘲笑。如果仅仅不开口说话就可以让一个人看起来更聪明的话,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问题是:不问问题带来的不仅仅是好处。这个坏习惯会让你积攒下越来越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原本是可以通过提问及时解决的。更糟糕的是,这些积压下来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带来更多的新问题。这种情况在那些知识点环环相扣的学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一旦你在1+1=2的问题上出现了理解障碍,便很难进一步理解1+2=3的问题了。

    显然,向老师或者向同学提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你会有所收获,也会承担一定的风险。问题在于,你在乎更多的是收获,还是风险?

    问了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明白的问题,而被同学们嘲笑的确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问到老师刚刚讲过的问题而被训斥也的确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这些都可以算作是提问的风险。可这些风险再严重,也不会影响到你的前途和未来。中考或高考的批卷的老师不会计较你受过多少嘲笑与训斥,他们能看到的只是你写下的答案。而到了未来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也早已忘记你曾经因为提问而忍受的压力,只会记住你在后来的学习中创造的辉煌。
  相反,如果你碍于面子不去提问,大家自然不会嘲笑你。但还是有人知道你并没有真的弄懂。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当你遇到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习题时,自然会苦不堪言。如果这些问题出现在中考或高考的卷面上,那就不仅仅是苦不堪言那么简单了。

    在短痛和长痛之间,你会选择哪一个?

    与从不提问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典型的误区:那就是不加思考的提问。这样的同学表面上是勤学好问的。几乎每次下课后,都能看到他们追在老师身后提问的身影。但往往这些同学的成绩很少有明显的提高。问题何在呢?看看他们提问的问题就知道了。与一般的提问有所区别的是:盲目提问的同学在提问之前,往往并未认真思考问题。他们把向老师和同学提问当作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而自己的努力思考反倒成了配角。这种依赖他人解决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学习技能的发展。在聆听了别人的讲解之后,他们似乎懂了,但因为他们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获益很少。下次出现变形后的同类问题,他们还是不会。

    所以,成功的学习者不但要学会问问题,还要学会正确地问问题。

    做题技能层面

    绳索17: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不知悔改。

    把你做过的习题都找出来,仔细看看,你能否发现相同或类似的错误?我敢打赌,你一定能找到的。这些重复出现的错误,你敢保证以后不再出现吗?我还敢打赌,一多半人是不敢保证的。

    反复犯相同的错误,是做题的大忌,却也是最常见的现象。很多同学对待做过的习题,就像对待用过的草纸一样。只要老师把卷子检查完、讲完,他们就会把题抛到一边。用不了多久,这些做过的习题就会消失不见了。据说,有些班级还利用这些旧卷子卖废纸,并把换来的钱充当班费。

    勤俭节约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过把具有巨大价值的旧卷子,旧习题当作废纸卖掉,实在是暴殄天物。

    如果你得了病,并在医院拍了CT片子。当你回到医生那里就诊的时候,会不会把刚才拍的CT片子扔掉,再重新拍一张?如果你知道在医院拍CT片要花多少钱的话,我相信你的答案是“不会”。但你是否知道,把旧习题、旧卷子像废纸一样扔掉,在本质上和扔掉CT片子重新去拍是一样的?

    检验知识点是否掌握的最佳办法就是做题。一套题做下来,就相当于做了一次知识点的CT扫描。哪些知识点掌握了,哪些知识点还存在问题,一目了然。这些诊断结果是用来帮助你巩固知识点,提高做题技能的,不是让你当废纸扔掉的。
   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化是人类智慧的完美体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动物能够像人类一样掌握抽象思维能力。正是凭借着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我们人类才可以用极有限的知识去驾驭无限宽广的现实生活。数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工具学科就是因为它的高度抽象性。

    但是这种抽象的学科特点却给一部分同学带来了麻烦。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思维在抽象和具体之间转换。很多同学都被数学的抽象性搞晕,脑筋转不出来。小学的数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十分体贴,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材和辅导书都使用了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讲解数学原理。连习题也都是非常靠近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当然,现在翻看我们当年学过的小学教材,无疑会哑然失笑。因为里面的很多应用题都是十分无聊的问题。比如开着一个进水口,再开一个出水口,两边同时开,问多久能把水池装满等。如今的小学教材已经改善很多了。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里贴近生活的实例就越来越少,抽象的东西就越来越多。到最后,就全部都是抽象的公式与符号,完全没有现实生活的影子。

    抽象往往意味着乏味,如果你从未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反而觉得乐在其中,那么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就不要再看了,可以直接越过去。我接下来的这番话是说给认为数学没有意思,不愿意去学的同学的。

    想让数学变得有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教材的抽象过程反转过来,将抽象的数学原理还原成具体的生活经验。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项数学知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虽然这些数学知识中的绝大部分我们都不会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用到,但是它们却会在很多专业人员的手中派上大用场。神舟飞船的升天,导弹的发射,对产品进行工业设计,很多具体的生产环节都会应用到我们现在所学的数学。把这些具体的应用情节拿出来,可以刺激我们的大脑思考,可以让我们对数学由讨厌转至喜欢,并进而激发浓烈的兴趣。

    思维导图正是帮助我们化抽象为具体的利器。通过画图,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提醒我们那些抽象的数学工具原本是干什么用的。大脑不会拒绝有用的信息。一旦我们可以说服大脑接受这些抽象信息的价值,进一步的学习就容易多了。

    数学的第二个最大的特点是逻辑严密、知识系统。即便你没有学习过中国历史,也完全可以从一穷二白的状态学习世界历史。即便你没有学习过初中政治,也不妨碍你学习高中政治。学习文科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就在于对起点的要求不高。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不是那么强。但是数学却不是这样。学习数学就像织毛衣,如果织好的部分中出现了一个窟窿,它影响的绝不只是窟窿本身的部分而已。如果不及时缝补,周围的毛线也会纷纷脱落,最后甚至可能会让整件毛衣解体。数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没掌握好,会直接连累到其他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而影响后续知识的掌握,这也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一步落,步步落”的现象。
 旧习题、旧卷子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没有任何辅导资料比旧卷子更能反映你的学习状况。没有人比旧卷子更了解你在细微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老师也不行。把旧卷子当作复习资料,可以让你节省大量的时间,有的放矢地针对有缺漏的知识点、犯过的错误进行复习。而那些你从不犯错的地方,则不会浪费你一分钟的精力。

    所以,几乎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有一个学习的秘密武器:那就是错题本。把曾经犯过的错误总结在一个小本上,既是加深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也是方便日后复习的积累。这个习惯无论什么时候培养起,都不算晚。如果你现在就能养成总结错题的好习惯,你的成绩一定能迅速提高。

    绳索18:盲目做题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可是希望以题海战术来提高成绩的人还是不在少数。这些同学购买了大量的参考资料,用蚂蚁啃骨头一般的精神去做题,并期待着从大量做题的过程中提升解题能力,提高成绩。

    大量做题是否能够提高成绩呢?答案是肯定的。做题既是对知识点的检验和运用的过程,也是积累做题技能的过程。题做得多,本身不是坏事。但问题是:时间是有限的,用在做题上的时间过多,留给其他学习环节的时间就会变少。而其他的学习环节对于成绩的提高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因为顾此而导致失彼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事实上,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少是题海战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非常善于聪明的做题。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这些聪明的同学可以只做很少的题目,并收到与大量做题相同,甚至更好的结果。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忽视了哪一个,都会摔跟头的。大量做题,却不加选择,不加思考,就属于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

    题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哪怕你把市面上所有的习题都做上一遍(估计把你头发熬白了也做不完),也不大可能在高考的卷面上看到完全一样的题。但出题的角度、类型、考查的知识点是有限的。再难的题,也不会超出考纲的范围之外。再偏的题,也不会完全脱离教材。如果以本末来形容的话,教材上的知识点是本,而题则是末。抛开知识点的梳理而盲目做题,属于舍本逐末的行为。

    所以,做题要一块一块地做,一类一类地做。所谓“一块一块地做”,是指针对具体的知识点集中做题。比如你的一元二次方程学得不好,那就专门找一元二次方程的题来做。直到这个知识点熟练掌握了为止。这叫做“固本”。
 首先要将词汇图形化。就像小时候玩的看图识字游戏一样,每当我们把新单词画成思维导图的时候,就应该想着将这些单词用图像表示出来。有些词汇是非常适合用图形表达的,比如香蕉、苹果。但有些词汇则没有那么容易转化为图形,不过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的想象力,就一定可以找出帮助我们记忆的图形。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图形不需要完全表达单词的意思,只要和单词有紧密关系即可。

    除了将单词图形化外,我们还要利用思维导图将生词的关系梳理出来。还记得我们曾经讲过的记忆原理吗?新信息必须和旧信息结合在一起才能进入长时记忆。记忆单词也是一样。想要扩展词汇量,就必须找出新词汇与原有单词的关系。一旦新词汇与旧词汇挂上了钩,就不容易忘了。

    分类词汇思维导图可以轻松地帮助我们完成这个任务。具体说来,就是将已掌握的单词和生词混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分类,并画成思维导图。比如我们可以画一张情绪思维导图。把英语中所有我们已学的与情绪有关的单词画在一起,按照不同的情绪类型分类。再比如,我们可以把部分重要的及物动词放在一起,画成思维导图。

    除了分类词汇思维导图外,还有一种非常规的思维导图学习法。就是把生词尽可能编撰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并将这个故事画成思维导图。将故事画成思维导图应该算是思维导图的基本功了,这并不难。但如何将众多生词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故事,却是需要花费一番脑筋的事情。不过,一旦你这样做了,便会感慨于这种方法的高效。盘踞在你头脑中的故事就像一根项链,可以把所有零散的单词串联起来,随时供你调用。

    接下来说说语法。如果说词汇是一门语言的血肉的话,那么语法就是这门语言的灵魂。掌握了语法,就等于掌握这门语言的构造和规则。应该说,英语的语法有着相当多的与汉语不同的地方。其中,一些细小的规则又恰恰是考试经常考察的重点。所以搞得学生们很头痛。如果能够运用思维导图对英语的语法进行梳理,相信学生们会倍感轻松。

    如果把英语语法比作森林的话,我们平常的学习就是在认识树木。只有到了总复习的时候,才有机会看一看森林的模样。用思维导图学习语法的思路与常规不同。我们要在一开始就把整个英语语法的结构和框架用思维导图描述出来。不要计较已经学习了多少,也不要计较还有多少没有学,只要是属于英语的语法范畴的内容,就应该在这张总的语法思维导图中画出来。比如词性、时态、句型等。画导图的时候,要尽可能粗线条的画,不要太在意细节的完整。只要在整体上没有大的语法遗漏就好了。
“所谓一类一类地做”,是把相同类型的题找在一起去做,直到熟练掌握了这类习题的应对方法为止。这样做题可以引导自己举一反三,迅速形成应对该题型的做题技能。

    做题最忌讳的就是不问知识点的轻重主次,不问题型的难易深浅,混在一起去做。这就像学习广播体操一样:分解动作都没学会,能把整套体操做下来吗?在学习跑步之前,最好先耐心地练习走路,这个过程看似缓慢,却是达成目的的最快方法。

    绳索19:知己不知彼

    我国伟大兵书《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被毛泽东同志演绎成为更通俗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做题其实和军事行动有很多相通之处,它们都属于一种博弈行为。只不过,军事行动是军事对立双方的博弈,而做题则是出题者和做题者的博弈。想赢得任何博弈,都需要满足“知己”、“知彼”这两个条件。

    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如何通过系统复习和分析做过的习题来做到“知己”。这是提高成绩的基础。可是仅仅有基础还不够,想要进一步提高成绩,还必须做好“知彼”的工作。即揣摩出题者,甚至是批阅者的心理。

    任何一套正规试题都会有它的命题思路。知识点的覆盖、试题难度的设置、设问的方式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越是严格的、正规的考试,这种规律性越强。像高考中的数学大题,其考查知识点的先后顺序甚至都是约定俗成的。这对我们有准备地组织答题极有帮助。

    出题者的任务并不是把所有学生考倒。如果一套题让所有的学生不及格,那只能说明出题者把握试题难度的能力太差。中高考的命题者往往都是经验丰富的命题人,他们在出题的环节就已经对预想中的分数进行控制。他们会留出足够的基础题让大多数学生拿到分数。还会设置一部分高档题对好学生和中等生做出区分。除了极少数成绩极为优异的学生外,很少有人能把一张高考卷滴水不漏地做下来。这也就意味着,在考试的过程中应该争取拿到应该拿到的分数,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而不是去拿本不可能拿到的分数。

    为了引导学生答出理想中的答案,出题者往往会在试题中留下许多线索,我们常把这些线索称为“题眼”。这就像在玩侦探游戏:蛛丝马迹就在你眼前,就看你有没有足够的眼力发现了。

    其实,发现题眼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困难。不过,这需要你转变你的思维方式。你越是从自己的主观想法出发,就越是不容易看到这些线索。你越是习惯于从出题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越是有可能发现出题者留下的题眼。这种技巧在审题的过程中极为重要。很多同学之所以审错题,答偏答案,就是因为无法做到这种思维转换。

最简单的事情如果需要长期坚持,往往会变成最难的,不过只要能够坚持下来,最困难的也会变成最简单的。大学英语和托福英语尚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初高中英语就更是不在话下了。与单纯死记硬背英语课文相比,先用导图把课文的大概意思画出来,然后再去背,效率会高很多,而且不容易忘记。除了可以用导图画课文外,还可以把思维导图技术运用到英语的作文中。在写作之前,先用思维导图勾画大致的文章框架,之后再下笔就胸有成竹了。具体方法可以参看第7章“思维导图应用”关于“如何作文”的部分。

    语文

    在三大主科中,地位最尴尬的当属语文了。说起来,语数外都是主科,通常人们还把语文放在最前面。可是实际上,三大主科中最不受重视的便是语文。看看现在社会上的补习班吧:选择补数学外语的一大把,而选择补习语文的则寥寥无几。即便和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综合科目比起来,语文都不占什么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的语文成绩都好得不得了,不需要补习。而是大家普遍认为语文成绩的高低与补习与否没有太大关系。即便勉强补习了,成绩也未必有多大变化。

    这种看法究竟对不对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些观点之中的合理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知识点分散、考试范围宽泛、考查方式灵活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导致语文的教材与考试之间关联的松散;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语文成绩的不确定性。对于最顶尖的学生来说,数学保证次次接近满分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语文就不好把话说得那么满了。仅仅一个见仁见智的作文就足可以大大降低出现满分的几率。

    因此,有些人用“墙里开花墙外香”来形容语文:认真学习的学生未必能在语文考试中拿高分。而那些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学生反倒有可能在语文成绩榜上名列前茅。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上述说法是普遍存在于家长和学生中的对语文的一种误解。语文的考查范围尽管十分宽泛,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考查范围。其知识点虽然松散,却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我们的策略是,尽可能将语文考试中最具确定性的考查内容牢牢掌握好,并尽可能降低其他考查内容的不确定性。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总结做题技巧,然后拿高分。

    我们先来分析语文考查内容确定性较强的部分。

    首先是古诗文的背诵。传统的古诗文背诵没有任何技巧可言,多读几遍,熟了就可以背了,背得多了就记住了。虽然效果还可以,但效率太低。使用思维导图来记忆古诗文可以大大提高我们记忆的效率和效果。比如我们想记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怎么办呢?可能你已经发现了,这首诗使用到的所有词汇都是名词,而且它们都是可以顺利转化成图像的。你能想到怎么画枯藤吗?小桥和流水呢?用思维导图把它们画出来应该不是很难吧?
    所以,在面对一道棘手的试题时,你最需要做的是冷静下来,问一问自己:出题者究竟想让自己做什么?

    除了出题者的意图需要考虑外,批阅者的心理更是考生不可忽视的。

    就一张完整的试卷而言,必然包括两部分答题内容: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客观题现在已经交由电脑阅卷,基本不会出差错。而主观题就不一样了。同样的答案,由不同的人去写,也许得分会完全不一样。这种情况在文科的阅卷中比较普遍,但理科的主观试题也并非不受批卷者的影响,只是稍小而已。

    怎样的答卷才能更容易地获得批阅者的青睐?换句话说,怎样答题才能得更多的分?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批卷老师也是人,卷面的工整、美观程度也直接刺激着他们的神经。那些字迹工整的卷子就是比字迹脏乱的卷子更容易拿到高分。针对同样的答案给出不一样的得分并不是批卷者的违规行为。很多大型考试的评分细则中都会设置卷面分。看字给分是正常范围内的操作。

    大型考试的阅卷工作十分繁重。最多的时候,一个老师一天之内要批完上千份卷子。任务的紧迫性决定了批卷的速度会非常地快,没有人会慢条斯理地、一字一句地阅读你的答案。于是,答案的书写方式就对得分产生直接的影响。就理科而言,步骤清晰的答案显然更容易拿到分。而步骤不清晰的答案,即便最终结果完全一样,恐怕也会被扣分。对于文科来说,答案的层次对得分的影响十分明显。条理清晰的答案不容易造成无谓的丢分。而乱成一团,连自然段都不分的答案就很容易导致漏批和错批了。

    除了字迹工整程度和答案的条理性之外,书写答案的先后顺序也会对成绩构成影响。第一印象给人的感觉总是最深刻的。如果你在30秒钟内无法对一个人产生好感,那么接下来的30个天里,你对他产生好感的可能性也就不大。批卷也是如此,只是形成印象的时间更短一些。一份答案如果在3秒钟的阅读时间内还说不到正题上的话,那么批卷老师有耐心地一直看到最后的可能性便会大大缩小。如果一份答案的开头部分都是正确的,那么批卷老师自然会有耐心一直看到完。两种不同印象对得分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两种答案在事实的区别往往非常小。甚至内容完全一样的答案,如果更改答案的先后排列顺序,也会对得分构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最有把握的答题要点一定要说在最前面。

    诸如此类的答题技巧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总结这些技巧的关键,都是揣摩出题者和批卷者的心理。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会有稳赢的把握。
以上是对语文基本功中“多读”二字的注解。剩下的自然是“多写”了。还记得如何用思维导图写作文吗?忘记的话请重新翻看前面的章节。先用导图搭好文章的骨架,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填充血肉了。有思维导图帮忙,就永远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而且思维导图也是控制写作字数的一个绝佳工具。你可以根据导图随时调整各部分的文字比例。我平时写文章都是用思维导图画出框架,然后再动笔的,其中也包括你们正在阅读的这本书。用思维导图写作的好处,只有亲自尝试过的人才会知道。

    物理

    作为理综合的第一把交椅,物理在理科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论血缘关系的话,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是最近的。早期的物理学研究和数学研究也都是混杂在一起的。牛顿最经典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便是对二者关系的最好诠释。所以物理学得好的人往往数学也不错,反过来也一样。

    有了这层裙带关系,我们就无需为物理学中的数学元素再多费口舌了。这里我们只把重点放在物理学科特有的属性和应对策略上。

    与高度抽象的数学不同。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具体的:或者是力,或者是光,或者是电磁,总之都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东西。这为我们将物理学的东西绘制成思维导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学好物理的关键是记忆、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其中的公式和定律。这些公式和定律就像是形状不同的积木块,你对它们理解得越深入,能够摆出来的造型就越多。造成物理学习障碍的关键无非是对这些公式和定律“记不住、不理解、不会用”。

    怎样克服这些学习物理的障碍呢?

    我们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我们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记忆、理解、运用都不会成为问题。可是我们怎样才能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呢?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帮助我们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

    物理学中大部分公式和定理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都隐藏着生动有趣的故事。比如浮力定律就是由于阿基米德为国王测试王冠真假时想到的。杠杆原理曾经为人类完成一些巨大工程立下了不朽功勋。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但是教材上很少讲,老师们也避而不谈。至于不讲的原因也比较简单:考试不考。

    虽然关于物理学的故事不在考查的范围之内,但这些故事却是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物理学定律的强有力的线索和催化剂。我们对这些故事了解得越多,就能够更容易地记好这些公式和定律。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定律,在你看来却是生动有趣的。这样,我们便能进入学习物理的良性循环。
  绳索20:应试心理不过关

    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总有一些同学,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平时的学习成绩也比较不错。可是只要一到正式考试,尤其是影响深远的大型考试,他的成绩就会急转直下,让老师和家长跌破眼镜。

    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不难理解。这种临场发挥失常,无法发挥正常水平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考试中。几乎所有的竞技性活动以及表演性活动都可以引发这种现象。比如奥运会中,一些背负着沉重压力的运动名将往往因为临场发挥失常而错失奖牌。春晚中,个别大牌演员也常常有说错台词的情况。

    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考场应试,引发发挥失常的根本原因都是心理波动。即便你平时的表现再好,知识掌握得再牢靠,如果应试心理不过关,还是无法获得稳定的好成绩。如果是在决定命运的高考过程中产生这种心理波动,其影响绝对是致命的。

    怎样才能摆脱应试心理波动的消极影响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产生心理波动的原因做一分析。

    几乎所有引发考试失常的心理波动都是由两个因素结合形成的:第一个因素是对失败的恐惧;第二个因素是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下面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因素。

    任何考试的结果都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类:理想的成绩和不理想的成绩。如果成绩理想,考生自然会获得诸多利益:鲜花、掌声、成就感、升学、父母的荣耀等。但与这些积极结果相伴随的,还有消极后果。万一考砸了,家长会怎么看,同学会怎么看,老师会怎么看,自己未来的路怎么走?这些问题绝大多数考生都会考虑到。但是与心态正常的考生相比,心态失常的考生更倾向于关注那些消极的后果。他们的脑海里始终徘徊着考试失败后的种种情形。这种想象如此真实,以至于考生的心情就和真的考砸了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在这种心境下,任何学生都难以发挥正常的应试水平。

    接下来再说说第二个因素——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几乎所有的考场心理失衡都伴随着类似下面这样的担心:万一我忘了那些重要的知识点怎么办?万一我忘记常见的题型解法怎么办?万一我做不出这道题怎么办?

    这种消极的自我对话将会严重削弱考生的自我效能感,并直接影响考生的回忆、思考等正常思维过程。其引发的结果就如同皮格马利翁效应一样,你觉得你自己是什么样子,你就会成为什么样子。当考生对自己的能力极不自信的时候,其能力发挥会大打折扣。最终,很多平时绝对不可能犯的错误会在关键性的考试中出现。

    找到了引发考场心理波动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好找了。要想解决考场心理波动的问题,就必须从考前开始自我心理调节。要引导自己多关注考试的积极结果,而避免思考消极结果。对于那些无法从对消极结果的思考中自拔的学生来说,可以将消极结果的影响最小化。让他们感觉即便考不好,也无所谓。没有谁会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丧失继续上进的机会。
 虽然化学中需要记忆的成分很多,而且考试对记忆的考查也比较重视,但是化学的记忆与文科的记忆还有所不同:文科的东西虽然需要记,但其中大部分还是比较具体的、直观的、容易理解的;而化学中需要记忆的东西大多是抽象的、肉眼不可见或者很难用直观的方法去理解的东西。因此其记忆的难度比文科还要大一些。

    而且,化学中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比较分散,不像数学那么系统,好整理,而考试却非常看重学生整合化学知识的能力,所以对化学知识进行再梳理,并进行有效的整合就成为学好化学的基本功。

    以上两个方面——记忆和整合,都是思维导图最擅长的功能。下面我们就具体说说如何用思维导图学好化学。

    我们首先要做的,仍然是建构化学知识体系。这是一个宏观的、笼统的概括。只要主干,不要细节。需要注意,做这张图与你的年级和学习进度无关。无论你学了多少,都要把全学科的知识放在一起,用思维导图整理出一个全景来。前面我们也讲过,想要学好某个科目就必须先占领制高点,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有了这张自己整理的学科全景图,才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已经走到了哪里,哪里比较薄弱,哪里比较强悍等。有了一个总的认识后,我们才能明确自己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

    接下来是用思维导图对已学化学知识中比较有规律性的部分进行分门别类地整合。首先对元素的整合。需要列出的分支有元素的符号、读音、汉字表示、特性以及根据其读音或特性画出的图。最后一条尤其重要,这是将抽象的元素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有氧信息的过程,图像化是思维导图的精髓,前面已经多次强调过。

    接下来是对分子式的梳理。其方法与元素的整理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然后是对反应方程式的整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画反应方程式的思维导图不是让你单纯地把这些方程式罗列出来。重要的是把这些方程式用图像表示出来。可以考虑直接借用实验的图像,也可以考虑把反应生成物的重要特征画出来。总之,一定要为每个方程式画上图像,无论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只要是能够帮助我们记忆而且能够在各方程式之间区别开来就可以。

    最后是对其余部分的知识进行规律性的总结。任何化学物质的构成和反应的方式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老师在课堂上都讲过这些规律,教材上不一定说得很细,所以这些只是特别需要你进行整理。比如氧化-还原反应,我们既可以把它看成是物质得失氧的过程,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化合价升降的过程,还可以把它看成是电子转移的过程。这三种看待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式,哪一种更贴近事物的本质,更能体现规律呢?当然是第三种。我们学习的绝大部分化学反应都是电子转移的过程。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掌握这种电子转移的规律。一旦你能够把这些具体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学起化学就会轻松许多了。
其次,要进行自我激励,必要的话,还可以请家长和朋友帮忙,对自己进行肯定。要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告诉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对付任何试题,任何考试。告诉自己对知识点记忆得非常好。只要需要,它们便会自动从脑子里蹦出来帮助你。告诉自己已经见过了足够多的题型,凭借着平日的水平已经足以拿一个非常不错的好成绩。

    进行这种自我暗示非常重要。它会为你带来一个非常平和的心境。拥有了这种心境,你不但可以正常发挥,甚至还有可能超水平发挥。这一点,久经考试风雨的同学一定都见识过。那些平时学习普普通通,却能在重要考试中出类拔萃的学生都是心理素质极其过硬的。只要善于自我调节,你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最后,在实际应试时,应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不要一开始就和难题、大题较劲。遇到卡壳的情况要视情形灵活处理。如果确认可以做出来,就再努一把力。否则就先放过,等基础部分的分数都拿到后,再回过头来处理。

    好成绩是如何炼成的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全面分析了阻碍成绩提升的20个因素。也许有些同学会发现前文中所说的好多现象就像是在说自己,于是灰心丧气。这是没有必要的。古人云:闻过则喜。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到医院看病,医生却告诉你他无法确诊,那你岂不是更着急。发现自身存在的阻碍学习成绩提高的因素,只能说明一件事——你的成绩还有提升的空间。所以,这是一件好事,如果你发现了问题,应该高兴才对。不要苛求完美,这20个因素,一个都不犯的学生,我还没有发现过。你的情况绝不是最糟糕的。

    前文在讲解阻碍学习的因素时,也一一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能严格遵照这些办法去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不过,在遵循这些具体办法的同时,必须理解并掌握学习方法的总原则。与具体的学习方法相比,这些学习的总原则更根本、更重要。

    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千千万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高招,自己的绝活。这些具体的方法有些可以借鉴,有些则不可以。因为不同的人,能力倾向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别人的方法盲目照搬过来,难免水土不服。但总的学习原则是可以学习的,是相对稳定的。无论你处于哪一个学习阶段,基础如何,学习习惯如何,都必须遵循这些基本的学习原则,才能收到成效。本节就具体谈一谈提升学习成绩的原则。

    原则一:态度决定一切

    2002年,外籍教练米卢带领中国队首次打入世界杯,举国沸腾。一时间,米卢成了中国人眼中的英雄。尽管他的成功多少带有一点运气的成分,但是在以成败论英雄的球场上,入围世界杯的结果比什么都重要。
 在整理生物知识时,要注意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要学会把具有高度相关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比如我们想要对与细胞有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就可以选择以下一些关键词:概念、发现、分类、结构、功能、分裂等。

    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要按照先宏观后微观的顺序来绘制。不要一开始就介入细节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确保大的知识框架没有遗漏的前提下填充完善那些细小的知识点。

    在生物学习后期,还可以针对不同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绘制深度思维导图。这种深度思维导图绘制的基础仍然是知识点之间内在的关联性。不过这种关联已经不限于这些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

    政治

    政治在文综合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最近几年的大型考试来看,几乎所有文综合卷子都是以时事政治为切入点,去考查各文科的知识点。学好政治,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文综合大门的钥匙。用政治学科中的思维方法去学习其他文科,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某些针对政治学科的偏见不同,政治实际上是所有学科中离现实生活最近,也是最实用的一门学科。我们看电视、听广播、上互联网,都不可避免地会看到很多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我们平时想问题、做事情都会涉及哲学以及相关的思维方法的问题。而这些现象和问题都可以用政治课本上的原理来解释。毫不夸张地说,不理解政治学科的内容,你连新闻联播都很难完全看懂。而且政治也非常有趣,其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生活中有无数生动鲜活的故事可以用来说明课本上的道理。这对同学们理解政治原理大有帮助。

    与理科中的生物相类似,政治具有非常严密、非常完整的学科系统。这个系统就像一张大网,把几乎所有的政治学科知识都牢牢地拴在其中。只要你有能力编织出这张网,就绝对能够学好政治。

    政治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教材一直都在进行更新和调整,不过其学习和做题的原则却不会变。这里我们先讲一讲学习政治的原则。

    首先,政治教材的体系都非常鲜明。每一课、每一节、每一框题都是为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服务的。教材内容的安排非常富有逻辑性。要么是由宏观到微观,要么是由普遍性到特殊性,要么是由简单到复杂,总之都是非常有规律性。整套教材的体例安排就像传说中外星人弄出来的麦田圈:近看的时候总是一团乱麻,可是一旦来到空中俯视,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规则的图形。所以学习政治特别需要远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体例和框架,这样才不会被繁杂的内容搞晕。而这件事最好是交给思维导图去处理。用思维导图去梳理政治学科知识的框架,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如今,米卢教练已经离开中国许久,很多人也忘记了他曾经带给中国球迷的快乐和感动。但是,他在曾经执教中国队时说过的一句话依然回想在我们耳边,那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想想我们的球队在平时训练以及球场上的表现,你不得不承认这位老外看到了中国足球问题的本质。

    这句话的适用范围远不只是球场。对于学习来说,态度绝对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第一要素。天分无法取代态度,有天分而自暴自弃的学生比比皆是。已有的优异成绩也无法取代态度。名列前茅的学生因为学习态度出现问题而大幅滑坡的事情太多了。有利的学习环境更无法取代态度,在名校读书却名落孙山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老师的影响、家长的影响、同学的影响加在一起,都无法与态度的影响相提并论。

    一个决心好好学习的孩子,即便家境贫困,即便没有任何名师指点,即便天资愚钝,成绩也不太好,却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以弥补,并在学习上大获成功。别忘了,北大清华有20%以上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

    态度是学习成绩发生变化的指示器。虽然没有人能够轻易判断你下次考试成绩会发生多大程度的变化。但是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从你的学习态度中推测你下次成绩发生变化的方向——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糟。

    所以,无论你现在处于哪一个学习阶段,无论你现在的学习成绩怎么样,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学习态度如何。只要你能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你就拥有了提升成绩的最佳武器。请记住,态度比方法更重要。

    如果你现在的学习态度已经很好,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走在成功的路上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你来说,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如果你的学习态度不好,比如厌恶学习,该怎么办呢?

    会不会有一种神奇的咒语,每天默念几遍就可以改变你的学习态度呢?你很可能想回答没有,可幸运的是,这种神奇的咒语是存在的。说起来,这个咒语并不神秘,只要你能保证在每天入睡之前和第二天刚刚醒来的时候,大声对自己说10遍:“每一天,我都更加热爱学习。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用不了多久,你便会发现,自己对学习的态度已经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了。长期坚持下去,你一定能成为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这种看似神奇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自我暗示”。而我所教给你的方法,是最为简便易行,且收效显著的自我暗示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说出上面自我暗示语时,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相信它。即便你的成绩很烂,即便你对学习恨之入骨,在说出这些暗示语时,你也要装出真的热爱学习的样子。这样演下去,你的热情一定能变成真的。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要点:这些话一定要在入睡前和刚起床的时候说。因为这两个时段是一个人的意识受到抑制,而潜意识最为活跃的时候。这个时候说出的话,要远比其他时段说出的话更有可能改变你。

 这是一个简洁却并不简单的过程。你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组织好答案,要看你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如何。只有那些能够充分理解知识点并能抓住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同学才能拿到高分。而建立完整的思维导图知识体系将帮助你轻松地完成这个任务,让你在各种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

    历史其实就是故事。与小时候听过的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不同,历史里讲的都是真实的故事。虽然真实,却同样有趣。听过易中天说三国的人,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深有体会。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保持文明延续的国家,中国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宝贵的遗产便是它那悠久的历史。而历史的实用价值,古人早已总结过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如果你昨天在某个台阶上摔过一跤,明天再走同样地方的时候就会小心多了。所以,学习历史,不仅有趣,而且实用。

    但是有些同学大概不会同意上面的观点。他们认为历史很枯燥,而且没什么用处。这多半是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的。只要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就一定能够变得很有趣,很好学。

    我们都知道学习历史需要记好一些起码的历史要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很多同学在学习这些要素的时候,都会硬着头皮去背,但效果却并不好。尤其是历史时间,经常背错。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些同学便埋怨自己记忆力不够好,甚至怀疑自己选择学习文科根本就是个错误。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它不但可以帮助你更加容易地记住这些历史要素,还可以让学习历史的过程充满乐趣。如果你也遭遇过“背历史”的尴尬,是不是很想知道这个方法呢?

    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这种效果显著的“身份代入法”。这是化无趣为有趣,并增强记忆效果的一个学习方法。所谓“身份代入法”,就是将自己想象成与历史事件同时代的人,并想象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以身临其境的想象去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始末。比如我们学习“戊戌变法”,就可以将自己想象成晚清末期的维新党中的一员。带着当事人的感觉去学习这个历史事件,无论是时间、事件、还是历史意义,都会记得特别清楚。

    为什么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记住“5?12”汶川大地震的细节?为什么我们对“7?5”事件的始末记忆犹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事件都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与我们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可以让“历史”变成“现在”,学习的效果当然会好很多。

    解决了记忆历史要素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学习历史的全部问题。现在的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记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对历史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较为科学的历史观。这些理解、分析、判断乃至是推理的能力,显然是单纯地背诵无法带来的。
除了自我暗示法外,与那些学习劲头十足的同学多交往也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主观上希望培养起积极的学习态度,那么与那些态度积极的同学交往,会让你对学习的热情也不知不觉地高涨起来。

    如果你是一个不爱交往的孩子,也可以尝试着了解一下那些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同学是怎样培养自己的热情的。通过模仿别人建立积极学习态度的方法,也能够影响自己的学习态度。

    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也可以去找一些关于学习励志的书籍。眼下你看的这一本就是很不错的选择。读读名人传记也不错。很多名人都因为热爱学习而收获颇丰,认真阅读,你会从这些浅显易懂的名人故事中找到启发。

    总之,态度是学习进步的第一武器。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一切学习方法都会事半功倍。反之,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一切高效的学习方法都会大打折扣。同时,你一定要记住,态度并不是完全自发产生的,它是可以后天进行培养的。对于那些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的同学来说,如果迅速培养起学习兴趣,将成为其能否提高成绩的关键。

    原则二:重视基础

    你看过少林功夫吗?厉害吧?都说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可不是乱盖的。据说前一段少林寺的方丈还把少林寺藏经阁中的宝贝《易筋经》(就是《天龙八部》中虚竹练的那本武功秘籍)传到了少林寺的官方网站上。呵呵,信息时代就是好,想看武功秘籍不用再挥刀自宫什么的了。近20年来,国内外无数武术爱好者纷纷涌向少林学功夫。你知道他们最开始学的是什么吗?

    易筋经?别开玩笑了!罗汉棍?也不是。正确答案是:挑水+劈柴。看过功夫皇帝李连杰早年主演的《少林寺》的朋友应该还记得。那些外人们看来神秘无比的少林武僧大部分时间干的都是挑水劈柴一类的粗活。10多年后,小旋风林志颖主演的一部少林题材电影仍然没有离开这个桥段。

    在真正有志学武的人看来,挑水、劈柴、扎马步一类的武学基础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些基础,拳谱上画的那些招式才会有威力。否则,如果力气软绵绵的,就是再高深的武功招式也无济于事。

    学习的道理和练武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重视那些最基础的东西。忽视了这些基础层面的学习要素,即便你花费再大的精力,也很难提高成绩。

    那么,都有哪些东西算得上是学习的基础呢?

    教材永远是最基础的。它是一切学习的依据,是考试的蓝本。前面我们也说过,题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无论试题怎么千变万化,它所运用的道理却仍然是在教材的范围内。只要是规范的考试,就必须以教材为基准。这便是所谓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无论是预习、笔记、还是复习,都应该以教材为核心。如果能把教材吃透了,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即便是和别人一起做题,提高的速度也会远远超过那些对教材不熟悉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