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蕾斯代理拿货几折: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44:37


  从农家子到 "日不落公司"总裁--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总裁殷文龙写真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拥有包括世界上最先进机型在内的庞大民航客运机群,职工 1.5万余人,辟有 105条国际和国内航线。在每一天的每一分钟,都有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国航班机在辽阔的蓝天上绕着地球在飞行着,享有 "日不落航空公司"的美誉。在这幕后,如将军般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是公司的总裁殷文龙先生。关于他,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殷文龙诞生在苏北农村的穷乡僻壤间。幼年的殷文龙心中最大的愿望,只是当一个能混饱肚子的乡村教员。至于上天,则是他连做梦都不敢去想的事情年,日寇的铁蹄践踏着中华民族的土地,而全民族奋起抗战,也成为当时的洪流。这一年的农历5 月22 日,在苏北泰兴河失乡殷家村,一对目不识丁的老农,生下了他们的第7个孩子。满怀希望的父母给这个在虎年出生的小生命起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殷文龙。这里面,包涵了父母对他的厚望,也包涵了中国最普通的农民对人生的最高理想。

  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饥馑年月,尽管善良纯朴的父母拼命劳作节衣缩食,也终于没能保全 7个孩子的性命,殷文龙从老 7排到了第4……对童年,殷文龙最深的记忆就是饥饿,父母种在地里的红薯,成了他抵御饥饿的最好食物,每到青黄不接的早春时节,那饥饿感就更加难耐。

  在殷家村,殷文龙父母的乐善好施家喻户晓,虽然自家艰难,但他的父母总要想方设法地帮助比他们更难的人,甚至收留别人家不愿收留的过往穷人。幼年的殷文龙早早地就从父母亲那里继承了天然的善良与纯朴,这影响了他此后长达几十年的人生。

  年,苏北作为抗战的老区先于全中国解放,但这里却依然极为贫穷,为了让殷文龙不再作"睁眼瞎",父母将已经9 岁的殷文龙送进了学堂,他们捱着饿勒紧腰带给殷文龙节省下一点粮食,并且养了几只母鸡,用卖那点粮食和鸡蛋换得的钱给他缴纳学费。殷文龙深知父母的艰难,在学习上异常刻苦,成绩很好,他加入了少先队,并且担任了校少先队的大队长。在江苏省立泰兴中学读书时,他每日往返20 余里路,跑回家去帮父母干活儿,父母的勤俭,以及时常教导他的"要与人为善、要实实在在、正正派派地做人"的话,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之中,并且成为他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江苏省立泰兴中学,殷文龙年年都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团支部书记,校学生会主席。在对父母充满感激与报孝之情的同时,殷文龙还学会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支歌,这支歌的歌词他牢记在心,一直唱到几十年后的今天。

  殷文龙读乡村小学的时候,非常崇敬与羡慕教自己认字读书的先生,除了觉得先生有文化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教书先生可以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吃饭。那时,殷文龙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也当一个这样的乡村教员,以至于在后来中学毕业时,学校真的准备把殷文龙保送到江苏省立泰兴师范读书,以帮助这个农民的儿子实现心中的愿望。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殷文龙毫无疑问地会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教书先生: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但一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却彻底改变了殷文龙此后的人生……年秋天,空军部队捷足先登,从泰兴中学招走了品学兼优的殷文龙,并终于把他送上了万里无垠的蓝天。从此,这个苏北老农的儿子便与蓝天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几十年!

  从飞机驾驶员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后来的领导岗位,殷文龙始终"与人为善,实实在在地做人".

  在民航江苏省局,至今流传着老局长为普通管道工踏破铁鞋解决夫妻分居的佳话。如今头发花白的他,却几十年尝尽两地分居的苦衷从空军飞行学院毕业后,殷文龙来到了新疆。一边是在跑道上频繁起降的飞机,一边是在风吹草低中显现的牛羊,他的内心世界无比激动,也禁不住浮想联翩……长达5 年的飞行学院学习,没有难住殷文龙,他以废寝忘食的精神研习政治、理论、技术,以蚂蚁啃骨头的顽强,记忆飞机驾驶舱内的各种仪表仪器的性能和作用,顺利地通过了各种考试,获得了飞行员的资格。当他手握操纵杆驾机飞上蓝天,将飞机和自己融入无垠的蓝天白云的时候,他发现人生中竟有着比他先前的梦想更为宽广、也更为深远的理想与追求。

  在新疆,殷文龙干了 18年,草原和戈壁滩的雄浑粗犷磨练了他的精神与肉体,在他人生的字典里,他早已将"怕苦"这两个字抹去。那18年,铸就了殷文龙的坚韧,也锻造了殷文龙的柔肠。在开始他飞行生涯的地方,也开始了他几十的牛郎织女般的婚姻……年,当 "当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时候,殷文龙的婚姻大事也有了着落,那过程,没有一次是在花前月下的漫步,而是通过新疆上海、上海新疆的鸿雁传书而完成的,双方互寄的 "情书"里,每封信的开头一段,都赫然醒目地写着 "要斗私批修"之类的警句。然后,就是人家千里迢迢地跑到新疆和他完婚。然后,就是虽然结婚几十年,但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三四年的 "鹊桥仙".殷文龙绝不是冷血之人,但在婚姻、家庭与工作和党的事业这架天平上,他的重心取向只能是后者。

  年,殷文龙走上了中层领导干部岗位,历任民航江苏省局局长、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总经理、民航华东管理局局长等职。他也曾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的洗礼,但他却从不整人,也没有被任何人整过, "要与人为善,实实在在地做人"成为他永记不忘的名言。殷文龙当领导,既抓住大事,也不放过小事。自 1985年到 1987年,殷文龙在民航江苏省局推行了一整套抓生产保安全抓管理促效益深化改革的方案,使得该局经济效益连续 3 年翻番,而且较大程度地改善了全局职工的福利待遇和住房条件。当时,没有一个职工无住房,没有一个职工唱夫妻两地分居的 "鹊桥仙".

  一个40 多岁的管道工两地分居,他不辞辛苦地几次亲自跑人事局、劳动局、公安局,最后终于办妥全部手续,把那位管道工的妻子和孩子全部调入了南京市。最后,那位工人拿着殷文龙给的牡丹牌过滤咀香烟到公安部门去上户口,人家问他办户口、调工作花了多少钱,他说不但一分钱没花,而且连这牡丹烟也是局长给的,人家死活不信!

  殷文龙知道了这件事,只是淡淡一笑。其实,也许只有他最懂得夫妻长期分居两地的滋味与苦衷了,他的妻子是一位革命烈士的遗孤,自从嫁给了他,至今两人头发都已经花白了,儿女们也有了孩子,但仍然天各一方两地分居着,那位深明大义的妻子、那位革命烈士的女儿,为自己也为殷文龙承受了多少难耐的人生寂寞……"我是一个'老光棍儿'了,几十年下来也已经习惯了,只是我欠老伴儿的情太多,这辈子恐怕也还不完!所以,我不愿意在我的下属和职工里再看到有夫妻两地分居的,他们更应该有天伦之乐。"殷文龙如是说。

  在中国民航的政府部门和企业界,殷文龙是个响亮的人物,然而,在殷文龙的荣誉履历上,只简单地写着这样几行字:殷文龙、男、中共党员、上海市优秀企业厂长经理、中国共产党 13、14大代表、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民航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现在也还在继续创造着一些不太平凡的业绩……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殷文龙当总裁没有任何 "背景",他所有的只是共产党员的献身精神,高擎着市场经济规律这柄 "尚方宝剑",他勇敢地向国内民航界的这家老大哥企业开刀年 8 月 10 日,殷文龙奉命从民航华东管理局局长的岗位上调到北京,出任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以下简称国航)总裁。他在出任国航总裁后的第一次全公司干部大会上,道出了一段自律的格言: "正正派派做人,实实在在干事,不让领导不放心,不让群众指脊梁骨。"国航是有40 年历史的老牌企业,殷文龙在看到国航优势的同时,也敏锐地看到了制约国航快速发展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方面,国航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观点的陈旧,官场气息太浓,市场气息太差;关系不顺,组织机构不适合市场经济的需求;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差一段距离;风气不是太好,吃 "大锅饭"的现象仍然严重;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滑坡……面对当时的现状,殷文龙在公司大会上提出了 "换脑子、转机制、找位子、新路子"的方针,对改革提出 "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平稳过渡、实效显着"的总体思路,从改革中找出路,从管理中要效益,明确国航安全第一、正点飞行、优质服务、提高效益、改善福利的工作重点,并明确指出:国航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要从官场转入市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国航必须改革……凭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党性、凭着市场经济规律这柄 "尚方宝剑"、凭着在民航系统工作几十年的丰富经验,殷文龙这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一张纸"干部,这个苏北老农的儿子,在国航开始了他已深思熟虑过的改革,而且是大刀阔斧、一步到位。其实,他也深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进则退,而成败的关键,就在此一举!

  殷文龙认为:国航企业效益差乃至滑坡的主要原因是管理粗放、经营不善、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发育相脱节。那种因长期的政企不分和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老一套管理模式早已过时,国航应该放下 "老大"的架子,认真地去研究市场,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中国的航空市场,在近几年间发生了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而且,随着地方航空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外航空公司不断涌入国内市场,行业间的竞争已愈演愈烈!殷文龙以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到了国航的出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航的企业管理要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化国航企业内部的改革。

  年 7 月,殷文龙提出了 "深化改革、调整机构、理顺关系、优化生产组合、强化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国航改革的总体方针并付诸实施。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根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要重新编制新的因子,在国家民航系统工作了几十年的殷文龙,又一次为此倾注了他几乎是全部的力量。

  首先,殷文龙改革了国航的营运系统,将原来职能交叉的部门合并成责权利清晰的客运部、货运部、地面服务部,以适应市场竞争,并与国际惯例接轨。接着,他又对公司的干部队伍进行了 "整编",将机关管理人员从原来的900余人,精简到400 人,充实了一线生产力量,而且对干部全部实行了聘任制。从 1995年开始,对飞行总队和培训部的机构也进行了调整,以使其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与此同时,又全面地铺开了航线运输收入、费用支出承包,将收入与费用指标分解到人,责任与利益也分解到人的立体网络,这使得国航的改革以及国航的发展不再是殷文龙独自冥思苦想的问题,而变成了所有国航人都在考虑,都在尽职的问题……在殷文龙大刀阔斧而又细致入微的运筹与举措下,国航初步理顺了内部关系,企业的触角开始伸向了真正的市场。截止到 1995年8 月,国航已完成运输 63个亿、税利8.4 个亿、利润3.2 个亿,而与去年相比,总的成本却下降了 11.7%,实现了在全国民航系统中安全第一、销售收入第一、税后利润第一的预期目标!

  当上述数字汇集到国家民航总局时,国航人的经营业绩不禁使权威人士们为之一振。行家们心里清楚:上半年通常是航空企业的淡季,市场竞争自然激烈,在诸多民航企业经营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国航何以能在群雄相争的激战中力拔效益的头筹?!

  殷文龙在国航实施的改革方案,难度最大、也最 "险"的一笔,大概应说是干部制度的改革,当初900 多人的干部队伍,被他的 "尚方宝剑"无情一挥,砍得只剩下400 人!这一砍,谈何容易?!是殷文龙太狠?太无情了么……殷文龙心底无私。改革,就是要去掉那些不适应,甚至制约发展的因素,企业如是,国家亦当如是,而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做的事情,非要安排十几个人或更多的人去做,这就是最大的弊端,这种弊端在国航必须革除,否则,企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实质性的发展!

  殷文龙成竹在胸:国航是高科技企业,干部队伍必须知识化、年轻化,必须精干、富于开拓精神。按照这一原则,殷文龙和党委一班人开始了对国航有史以来的机关干部 "大换血",为保证此举的透明度,所有干部都由群众投票评分,分数高者留任,低于 "及格线"者另行安排工作。如此之大的动作,过渡却非常平稳,只有个别被调整工作岗位的干部不甚满意,但找到组织一谈,也都心悦诚服。

  在进行国航机关干部大调整的同时,殷文龙还在国航首创了等级职员制,发挥了专业人员的自身优势。更新后的国航机关干部队伍,人员精减了%,在德才兼备的基本前提下,学历最低的也在大专以上。

  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获得明显经济效益的同时,殷文龙没有忘记企业万余人的实际利益,他始终坚信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搞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精神健康的好日子。在这两年里,殷文龙总共给企业的 1.5万余人增加了 10级工资,每级 30 元,岗位津贴翻了一倍半,工龄补贴从0.5 元增加到6 元,空勤人员增加了987 元收入,地面人员增加了380 余元!

  国航人开始理解殷文龙,包括理解他的人生格言、理解他在国航倡导与主持的改革、理解他那道似无情却有情的 "狠"劲。在国航,殷文龙高擎着改革这柄时代赋予他的 "尚方宝剑"淋漓酣畅地大书了一笔。这一笔,似乎比他过去写下的那些内容都更为精彩,也更有胆识与魄力!

  殷文龙属虎,在人格和事业上,他表现了 "虎人"的典型特征。而且,他对数字格外敏感,记忆力也特别好,利用这一优势,他在与外商的谈判中屡占上风,殷文龙从中学会了用经济手段打政治牌的方法。由于他和助手们精明的斤斤计较,单购买美国波音飞机,就为国家节约 20 亿元人民币我们的前人大约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发现了人的本性和人在后天的能力与人的生肖属性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这种古老的学说,实际上也为殷文龙在人格与事业心乃至成就方面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殷文龙属虎,而他的与人为善、他的冷静稳重、他的刚柔相济、他的对事业成功的渴望与追求等等,都无一不是他最为准确的表征。

  殷文龙对数字格外敏感,记忆力也特别的好,利用自己的优势,殷文龙在与外商的谈判中屡占上风,而且学会了在谈判中,用经济的手段打出政治牌,这一点,常令一般的企业家望尘莫及,也令财大气粗的外商代表叫苦不迭……国航是拥有65架世界先进机型的航空公司,仅购买一架飞机的费用,就高达一亿多美元,而购买飞机发动机和各种航材的费用就更为可观,对于生产这种机型与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商来说,国航无疑是他们在中国市场中最有魅力,也最有实力的买主。

  国航的生意做得大,每一笔生意如果用人民币换算,几乎都是天文数字,谈得好就可以给国家和国航公司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谈得不好那损失绝不是仨瓜俩枣儿。因此,殷文龙手下有一个非常精明强干的专业谈判组。而且,在面授机宜的同时,他自己也经常亲自挂帅出征。在国航公司的 1995年发展规划中,殷文龙在机型的选择、机队的组织、配件的购进等方面,做了充分的考虑。在与美国波音公司谈判买5架波音 747 客机的商务活动中,殷文龙把握住中美政治外交上的微妙关系,却又不甘心失去巨大的中国市场的特点,给波音公司的商务谈判代表很巧妙地施加压力,把谈判条件定得很高,同意就谈,不同意就拉倒,美方深知失去中国市场的后果。最后,万般无奈的美方代表只得同意,国航以高达19.5%的高回扣率购得5架波音 747-型客机。国航为此节省了 7 千万美金 (5.6 亿人民币)。如果再加上购买波音777 客机的收获,殷文龙和国航公司一共为国家节约了两个多亿美元 (多亿人民币)!国航公司的成功,令美方波音公司连连抖手耸肩、叫苦不迭……殷文龙说: "在与外商的商务谈判中,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用经济手段打政治牌,这其实应该是企业家应有的基本素质。数字的内涵通常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哪怕是只有0.1 个百分点,我在谈判中也会斤斤计较,绝不放松!"殷文龙心系国航,在引进先进机型,加强国航硬件实力的同时,他考虑更多的是国航 "软件"的深层开发。1994年夏,殷文龙主持了与加拿大公司订购飞行模拟机的事宜,这将使国航在驾驶最先进机型的时候更加如鱼得水,同时也将使国航公司成为国内设备最先进的模拟飞行训练中心,这一天已指日可待……殷文龙是一个称职的总裁,但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对家庭,他是真正的 "大撒把".而国航人却告诉记者: "殷文龙?严厉而挺有人情味的好人一个"殷文龙是一个称职的总裁,令如此庞大的国航井然有序地运转着。然而,他却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与妻子结婚近30 年,真正在一起的时间还不足六分之一。更不用说照顾多病的妻子。孩子从小的入托和上学,他也几乎没有管过。对家庭,殷文龙是真正的 "大撒把"!在上海的时候,他的儿子技校毕业到上航的服务公司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人们竟不知道小伙子的父亲,竟是虹桥国际机场的总经理殷文龙!

  其实,殷文龙的心里也有酸甜苦辣,也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因此,每当他与老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这位总裁就变成了既会买粮买菜,又能下厨烹调的 "还俗"之人。

  殷文龙活得太累,满脑子都是他的飞机,都是他的各种公务。记者在他十几本厚厚的像册中,竟没有找到一张他与家人在一起的全家福照片!

  殷文龙的业余爱好,是没有爱好,既不善吹拉弹唱,也不善琴棋书画,但他却酷爱聊天。在国航,他跟任何人几乎都能聊得起来。偶尔地,他也会找别人打打扑克,玩百分、或者干脆就一起玩 "拱猪",那场面最精彩,因为 "拱猪"是带有惩罚性的,输家脸上要贴纸条,输一盘就贴一条,他给人家贴,人家也给他贴,彼此都颇不客气。这时候,你就看不出他是 1.5万人公司的大总裁,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时刻,但谁知道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满脑子都是飞机和公务的他,才真能像他想的那样洁来洁去,淡入淡出?就宏观的宇宙与微观的人生而言,那才是一种真正境界的极至……在采访中,记者有幸见到了殷文龙处理公务的一幕:那是某家航空公司的一个驾驶员非要往"枪口"上撞,飞机晚点10分钟,他非要把机上的货物卸下再飞,殷文龙抄起电话曰:"晚了10分钟,你再卸该拉走的货物,就会更晚!难道你弄不明白?!你马上把飞机开走,回来再给我写出情况!"殷文龙重重地挂断电话,同时甩出一句最简短的 "国骂".这时我才知道殷文龙原来也会骂人……随意地采访国航机关的人,他们只简单地告诉记者: "殷文龙?严厉而又挺有人情味的好人一个!"作为以安全系数最高闻名于世,并且享有 "日不落航空公司"美誉的国航总裁,殷文龙在感到荣耀的同时并没有感到过丝毫的轻松。他说: "国航的今日,经过了 4C 年来几代人的努力,来之不易。作为一任总裁,我想的是如何在发扬前任传统的同时,再继续前进一步……"今天的国航,已经发展壮大成为拥有 105条国际国内航线,65架大型客机编队,32 个国外办事处,7个国内办事处的国际型民用航空公司,在世界上排名第39位。在国内民航界,国航公司的安全系数和吨公里总数一直名列榜首,优质规范的服务也为世人称道,而且安全飞行的记录已保持了 40 余年。作为国航的一任总裁,殷文龙在感到荣耀的同时,并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 "飞机离地3 尺,必须保证安全。纪律作风,必须从地面养成!"殷文龙将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将前任的经验和好传统继续发扬,他说国航的牌子和成就,是国航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每一天的每一分钟里,都有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国航班机在万米高空中绕着地球飞行,是名符其实的 "日不落"航空公司。此外,国航还担负着每年40 多架次的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的专机飞行任务,殷文龙除了主持国航的日常工作,还要为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保驾护航,可谓极忙。遇上错过了到食堂排队买饭的时间,他常常是泡上两包方便面,就打发了自己的肚子。

  前不久,殷文龙作为专机领队,随同江泽民总书记出访北欧诸国,在那"国家安危系于一身"的十几个日日夜夜里,他不仅领略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风采,而且亲眼目睹了江泽民总书记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作风,那一切都给他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他说: "江泽民总书记在专机上,从不浪费一点餐食,也从不讲究,给什么就吃什么。而且,他还特别关心机组人员,每次在专机即将起飞的前几分钟,都要把从起落架舱钻上来的机务维护人员亲自从下面搀扶上来。"由于飞行的安全系数极高,国内外的乘客都爱乘国航的班机,更有甚者,甚至只乘国航的班机。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国航的班机也会有不能正点起飞的时候,每逢此种情况,即便是国航的老乘客,也有不够冷静的时候,其中还不乏个别法制观念淡漠者,这时候,身为总裁的殷文龙也会感到头疼,殊不知一架飞机的运行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系统工程,其中的任何一个细小环节,也不允许有丝毫的误差与漏洞,而乘客们对这个系统工程,恰恰又知之甚少……在国航,殷文龙每周能够由自己支配的时间极少,排满了工作上的日程。

  饮食起居则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也曾有过一件很有意思的趣闻:有个新闻单位的 "老记"采访殷文龙,中午一起吃饭,殷文龙请他点菜,他假装客气请殷文龙随意,既然如此,殷文龙也就真的随意了,他点了炸酱面和几样莱肴款待这位老记,记者嘻嘻哈哈地赠给殷文龙一个 "炸酱面老板"的雅号。对此,殷文龙颇不以为然。

  "中国民航第一,世界民航一强",这是包括殷文龙在内的几代国航领导人共同的梦,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作为基数太大的高风险、高科技、高投入、低产出的国航公司来说,在目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内,这个目标还只能是他们心中美好的理想。

  "乘风来去,吉祥如意".国航在改革中前进着,在市场经济的碧海蓝天之上翱翔着,而身为总裁却本色不改的殷文龙,从苏北农村的穷乡僻壤间走出,走过了一条从农家子到 "日不落航空公司"总裁的人生之路。

  这条路,辉煌而又充满了艰辛!

  闪光的脚印--浙江华仪开关厂厂长陈道荣祝存春温州,人杰地灵。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孕育出许多事业有成的企业家。

  浙江华仪开关厂厂长陈道荣,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40 多的陈道荣,身材伟岸,国字形的脸盘上,双眼炯炯有神,显示出过人的精力和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一双厚实的大手给人以热情。他爽朗的笑声、真诚的话语,都会在周围产生强烈的凝聚力。

  陈道荣出生在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北门的一个清贫的家庭里,幼年无法完成学业,过早地踏上了谋生之路。他推过车,打过石头,当过销售员。不甘于落后又聪明好学的他,学会很多谋生的技艺,练就了刚强的体魄,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天生我才必有用。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陈道荣像一只领头雁,怀揣着仅有的元钱,率先走出家乡,寻找机遇。当时他是当地一家集体合作企业、作坊式工厂的销售员。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节省每一分钱做为日后创业的积累。

  他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为的是了解高压电器产品的性能和工艺基础,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他真诚待人,广交朋友,为的是打开销售渠道,为今后的创业铺平道路。

  年,他所在企业 (早期的股份制)经营不善,面临着散伙的局面,大家一致推举他当厂长。他拿出自己多年积累的资金,将这个行将倒闭的企业购买下来,更名为 "乐清县华仪开关厂".工厂运转伊始,他分析出企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适销对路的产品。他根据自己掌握的市场信息和工厂的具体条件,决定开发GNI9-10系列隔离开关,以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很快占领了市场,在半年内扭亏为盈。在成功的背后,有谁能知道陈道荣为此付出几多心血和汗水。办公室就是他的家,他常常是一碗面、一杯清水,补充着身体所需的基本能量。皱纹悄悄地爬上了他的眼角。几年的磨练,酸甜苦辣,使他更趋于成熟,他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要有拳头产品去闯大市场。他得知一位资深工程师有开发新型接地开关的设想,但苦干缺少研制经费和试制条件时,便毅然请来那位工程师,创造条件使其安心设计。几经反复验证和试验,终于研制出利用磁锁原理设计的接地开关。它性能可靠,结构先进,节省铜材。产品刚一问世,很快赢得市场,取代了老型号的接地开关。后来该产品获国家专利和 1990年国家级新产品奖励证书。1991年,陈道荣担任由珠海海洋企业公司、信阳高压开关总厂、旅美华人和乐清华仪开关厂合资,在珠海组建的中外合资珠海经济特区丰泽电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担任合资公司的总经理,对陈道荣无疑是个新的考验和锻炼。他全力投入丰泽公司,而无暇顾及自己工厂的生产经营,对于这个问题他说:人生难得几次搏!担任合资公司的总经理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机遇,这几年来的学习和锻炼所得到的提高,不是用金钱能够估量的。

  如果说陈道荣原来创业是为了摆脱贫穷,现在工厂发展了,又新建了平方米的厂房,购进十几台加工设备,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打出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带领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那么他是不是船到码头车到站,该歇一歇了。对于这个问题,他似乎从没考虑过,他说:人生在世,不仅是为自己而活着,更不能安于现状而贪图享受,金钱和名气都是过眼烟云,只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才会无愧社会。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党和政府给我优厚的条件,才有我陈道荣的今天。我只有不断地努力,去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年经机械部、电力部严格审查,他的工厂被批准成为生产高压输变电成套装置的定点企业。同时,根据企业已具备的生产规模,经省工商管理部门批准,更名为 "浙江华仪开关厂".

  同年,他作为乡镇企业的唯一代表,被选派参加机械部组织的企业家赴美国考察团,并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参加了企业管理高级培训班。美国之行使他开阔了视野,看到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坚定了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的信念。他求贤如渴,广招人才。给来厂工作的科技人员创造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政治上充分信任,业务上大胆放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他心细如发,凡有科技人员的家属来厂探亲时,总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去探望他们,问寒问暖,及时解决困难,为科技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有一位来厂工作的工程师身患重症,陈道荣放下繁忙的工作,陪他到温州、上海求医,不惜花高昂的代价,使其病情稳定下来,并让其安心继续治疗,表示只要企业存在一天,就要对他负责一天。真诚换来真情,华仪开关厂的科技队伍十分稳定,不断充实壮大,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经过几年的奋斗,原来的厂房设施已不适应目前的发展,当地政府批准其征地近二十亩,建设新厂房,现代化的厂房矗立在乐清市宋湖工业区。价值2000 多万元的固定资产,贯通全国的销售渠道,适销对路的产品,加上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和行之有效的管理,与原来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多年的创业使他深深地感触到:市场的竞争是实力与谋略的反复较量,要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科技是先导,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提高。基于这种设想,陈道荣 1993年同厦门ABB 开关有限公司,就生产其ZS1 型开关柜配套的 EK6型接地开关签定了技术合作协议,在厂科技人员的努力和ABB 公司专家的指导下,很快地拿出样机,并通过试验,其性能完全符合德国标准,从此厦门ABB 公司停止向国外定货,目前双方的合作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方面,他重点抓了两点,即增大科技投入和加强内部管理。

  年以来,陈道荣投入科技发展的资金达 1000 余万元,完成 1.2 万平方米的新厂房扩建项目,建成金属表面喷涂、ZW1-10 户外真空断路器装配线、ZN 系列真空断路器装配线,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行了定置管理。购进电气试验,检测设备和加工设备,以提高工艺水平来保证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陈道荣把新产品开发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作为企业发展的两大支柱。近几年来,和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联合研制了GN27-35 户内隔离开关等填补国内空白的三项新产品,厂内科技人员在他的决策下,开发出 XGN2-10 (Z)箱型固定式金属封闭开关设备、KYN1-10 手车柜等新产品 16 项。其中两项填补国内空白,三项填补浙江省空白,一项获国家专利。1994年浙江省机械厅、电力局在乐清召开的省级鉴定会上,一次通过了ZW1-10/630-12.5户外真空断路器等九项新产品的鉴定。

  在加强内部管理方面,陈道荣重点抓好内部经济核算,划小生产经营单位工作。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发挥各分厂优势,促进搞活。他根据不同情况,在干部使用和生产组合上,施行承包制、聘任制和股份制三种方式,制定技术经济指标,鼓励竞争,创造条件使人才脱颖而出。

  陈道荣在加强内部改革的同时,花很大精力组织信息网络。在北京、杭州、福建、珠海等地设立销售技术服务部或办事处,不仅以点带面,形成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而且保证了信息畅通,为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等决策提供依据。

  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工厂目前职工238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7 名,从 1991年到 1994年三年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幅度为46%,利税总额的增长幅度为8.6%,1994年工业总产值万元,人均产值29.5 万元,从 1991 年到 1994 年上交税金524.207 万元。在 "九五"期间,陈厂长决定开发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产品,引进国外先进水平的负荷开关和环网供电单元等,产品向高新技术发展。陈道荣多年来连续被评为温州市和乐清市先进工作者、优秀企业家,被选为人大代表。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温州市和乐清市先进企业、特级信用企业、创税大户企业等。

  荣誉和鲜花接踵而来,众多的头衔使陈道荣成为名人加忙人。但他并没有沉醉在荣誉编织的光环之中,而是超越自我。他以敏锐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和超人毅力,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感觉中的刘建榕坚藏龙卧虎的大北京城,多如恒河流沙的广告人,我以固有的观念去想象他时,却无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来,刘建,令人迷惑。

  第一次见到刘建,适逢他28 岁生日。堂堂方达影视广告公司总经理,首届全国推新人影视表演基础大奖赛主办人毫不惭愧地把自己裹在牛仔裤、旧毛衣里做寿星,不拘一格令人骇异。而想象中的他至少也该西装革履有点老板派头。刘建于是就神侃了一件英雄往事: "有一次,几个广东老板找我谈事儿,我就这身儿,背一军挎,人愣不相信我是总经理,还认为是一中学生呢!"看来,印象中广告人的形象套在他身上不灵。我于是甩出一句话:"今天也别太拘谨,随便聊,找找感觉。"话闸打开了,刘建滔滔不绝可与任何一位大腕级的侃家媲美。但他的话中却多了一份真挚,眼中多了一份真诚。刘建不玩儿深沉,但他清澈的眼神后却有一份自然而然的深沉: "我当过运动员,踢足球,做过装卸工,后来上北京电影学院,不过最精彩的还是同时在七个学校的业余影视班读书做小品,蹬着破车满城飞跑,够累,不过也够意思。"如果没有这 "够意思"的劳动,年纪轻轻的他也不可能在1985年第一次走向屏幕就担纲演男一号,此后又陆陆续续在 《同在蓝天下》、《葛老爷子》等多部片子中担任主要角色,年参加全国小品大赛,成为被大赛推出的十佳新人之一,这刘建,感觉不错。

  "你倒是从一位新人蜕变成推新人的幕后操纵者的".我"幽"了他一默,顺带把话题转到了他的 "心肝宝贝"方达公司身上。果然,一说起方达,刘建眼前一亮。也难怪,投入了所有的心血,创建这全北京也许是全国第一家家庭式的广告公司,刘建与方达早就水乳交融,难舍难割了。

  刘建与姜文在一起。

  "方达公司是广电部、电影局和中国电影基金会直接领导的全民所有制公司",刘建提高声音强调了一句,"公司现在职员13人,平均年龄20 岁,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年轻人队伍。"看他一脸认真的模样,让人恍然大悟,岁的他的确是公司长辈级人物了。说起方达的创业史,刘建无不感慨:"其实当初也没想到要搞公司,后来和姜文在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组里发生了一点矛盾,我是姜文的副导,矛盾冲突的结果是我离开了剧组,这件事倒促成了我搞公司的念头;其实,人做好多事都是不知不觉中叫别的事儿促成的,现在,我挺感谢姜文,他激励了我。"刘建是个聪明人,又比一般聪明人多了点水的 "刚"性。水的刚性正是表现在无论多么强大的外力压向它时,它不但不会粉碎,反而会激跳起来。刘建这一跳果然不同凡响,方达在众家广告公司中脱颖而出,摇身成为引人注目的今日广告之星。我对他,又有了一点新感觉。

  年,方达的全心奉献为全国首届推新人影视表演基础大奖赛,在资金少,同时未得到有关上级领导足够重视的情况下举行了。方达负责进入决赛选手的吃、住、行。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字,刘建一咬牙挺下来了。事后他称自己这种行为是 "铤而走险".走险登峰造极的表现是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第一次审查节目未通过。刘建蒙受了平生难忘的重大打击。 "水"性又一次在他身上体现了,他沉住了气,请出了着名短剧作家焦乃积教师坐镇,利用半个月调整了节目,重新排练,最终顺利通过中央电视台审查。又一次惊心动魄的 "走险"经历。刘建大将风度地扔出一句:"赔了,倒挺值。"随即他又狡黠地一笑,和盘托出了为纪念世界电影诞生 100周年的新构思 "方达三大活动":

  (1)第二届全国推新人影视表演基础大奖赛。

  (2) "世纪杯"中外电影歌曲大奖赛。

  (3)电影音乐会。

  刘建道出原委:"方达在1994年是赔了,但无疑已扩大了影响面,提高了号召力,那么随之而来的活动就有了成功的基础,而且我们的计划已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刘建踌躇满志的形象让人不由联想起他与一帮方达人暴撮生日大餐时热血沸腾的誓师之言: "弟兄们,明年是方达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铆足了劲儿,但看得出,刘建的感觉里充满了朝气、活力与向上的精神。

  "办大赛是一项很崇高、很有意义的事业,可以给所有热爱艺术的人提供一次成功的机会,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自称是见识过人生百态、看透了江湖世情的刘建冷丁冒出这样一句话,没有一星半点矫饰的成份,让我在一怔之后咂摸出另一些感觉来,而随后的说话更让我证实了我感觉的正确,他严肃地告诉我: "等以后方达有了基础,我要让所有的职员读书,方达出钱,给他们学习的条件,我愿意他们不断提高自己,最好能超过我。"英气逼人的刘建已经成了贴在总经理办公室内巨幅照片中的永恒。站在我面前的刘建,身宽体胖,多了一份敦实。刘建,已不再是偶像,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他已经超越了属于偶像的级别。我总算找到了属于刘建的感觉。

  一位忠心投入参与民族艺术的企业家--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总经理尹盛喜孟皋卿中国首都北京,在古老的前门箭楼一隅,莫要看地点稍较偏僻,然而,这块风水宝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北京 "老舍茶馆"就在这里。老舍茶馆的名声不仅享誉京城,而且在海峡那边的台湾同胞以至东南亚、日本、美国、意大利等都知晓北京有个 "大碗茶商贸集团"和"老舍茶馆".当你步入这个茶馆边品香·片、边欣赏文艺节目时,一种高雅的 "茶文化"氛围便使你顿时觉得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着名电影艺术家谢添曾在这里主持节目,曲坛老前辈着名曲艺艺术家骆玉笙、马三立潇洒、幽默说唱,当代戏曲名家吴素秋、梅葆玖、梅葆玥、李慧芳、杨淑蕊、李冬梅、刘玉玲、王树芳、谷文月、关学增、魏喜奎、马增慧、姜昆、唐杰忠等的精彩表演,你会连连叫"好",其乐无穷。台湾作家琼瑶、演艺名人苏芮等来这里参观和演出,更增添了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浓郁气氛。前国家主席杨尚昆曾光临 "老舍茶馆",对大碗茶集团事业和 "老舍茶馆"给以充分肯定,并大加赞赏。尤其是美国前总统布什、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海部俊树、中曾根·康弘和新加坡总统王鼎昌、以色列外长佩雷斯等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先后来这里参观、访问后,这个茶馆便名噪京华、扬名四海了。国内外如此众多的名人雅士为何偏爱青睐这里?因为这里有一位和蔼可亲、爱艺术唱京戏、慷慨投入参与国粹艺术,为戏曲事业的振兴与发展分忧解难的企业家--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总经理、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尹盛喜。

  尹盛喜酷爱艺术是事出有因的,自幼便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出身于木雕艺人家庭,虽不从事这门手艺,但他很爱文化艺术,经过几十年的艰辛磨砺,博才多艺,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出口成词,执弦鸣音,挥毫书画,素有 "故事篓子"、"胡琴通"、"京剧迷"之称。你看"江山如此多娇"水彩天幕,就出自尹盛喜之手。 "老舍茶馆"每当晚间演出活动,经常应观众要求登台助兴,或伴奏、或演唱,顺手便来。他曾与京昆名家洪学飞、京剧新秀陈志新合作演出 《沙家浜》"智斗"一场和自演《徐策跑城》、《空城计》、 《龙凤呈祥》等戏,深得观众好评。1994年4 月16 日该馆举行《齐白石艺术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他演出的即将失传的丑角戏 《打呼噜》,幽默动听,喝得了满堂彩。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现已学会了 《借东风》、《霸王别姬》、《铡美案》、《盗御马》、《九江口》、《打登州》、《法门寺》等三十余出不同角色的演唱,使茶馆更有其迷人的魅力;值得称道的是,他在挖掘传统曲艺演出剧目上非常尽力,已将几乎失传的 《含灯大鼓》

  恢复了起来,由演员口含一个灯架,点燃三支蜡烛演唱,看着精彩,听着动心,独特的技艺,献给观众是罕见而极好的艺术享受。此节目在深圳市演出时,曾引起轰动,已成为茶馆的保留节目。同时,集团、公司还活跃着一支文艺群体,操琴击鼓表演自己的节目。元宵晚会更是热闹非凡,诸多名家来此献艺,群情激昂,其乐陶陶。这里已是团结各界艺术名流的纽带,评坛名家刘兰芳一到北京,在住处把行李一放,便直奔茶馆给大家献艺。显而易见,这里已经成了艺术名家切磋技艺和挖掘民间文化的沙龙。五年多来,已演出戏剧、曲艺、舞蹈、音乐节目二千余场。中外宾客纷至沓来,几乎场场爆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年3 月3 日,中国茶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尹盛喜当选为会长,拟通过这一学术团体推动茶文化的研究与普及。做为欣赏型的专门化的茶馆,包看、包座、包唱、包吃、包喝,面向各界人士和中外旅游者,创造了一个欣赏艺术和茶文化的幽雅环境,大小兼顾,雅俗共赏,使商业、旅游、文化于一体,形成了集团公司独特的经营风格,实是罕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出人意料的是,独特的经营风格,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尹盛喜满怀激情地说:"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不仅要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是它的经济效益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文化性质、传统色彩、地方风格,具有显明的精神文明效益,无疑是高层次的文化窗口,这就是这个企业的强大生命力。"出色的企业家尹盛喜,能够迅速崛起的 "法宝"是什么?原来是突出一个 "公"字,贵在一个"高"字。以 "公"字当头,即一心一意为集团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崇高的思想境界。他高瞻远瞩,立足北京,了望全国乃至世界。

  年以20 个创业者,1000元资金、6把大茶壶、7 斤茶叶和 100个茶碗,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起家,艰苦创业 10年,企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由一个小小的茶水摊发展成了仅在北京就开设了 17个门市部、2 个大商场、1个馆、1 个美术画廊,经营着诸多商品的门市。十年来,先后给三千多待业知青安排了工作,为社会和家长减轻了沉重的负担,这对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大碗茶集团公司把触角伸向深圳、海南……等,建起了联合企业,把眼界由北京转向了全国,这就是他们茶商的创业史、发展史。企业的兴旺发达,带来了茂盛的经济效益,但他们严于律己,廉正无私,奉公守法,仍保持着低工资水平。以总经理尹盛喜而言,每月的工资也不过 500 余元;而对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却不惜拿出巨资大力支持。尹盛喜激动地说: "茶馆是北京对外的一个窗口,金子有价,艺无价,它能够享誉世界,便是无价的价值,这个价值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十年来,尹盛喜慷慨解囊,投入文化艺术事业的资金就达千万元之多,这是相当可观的。1989年8 月1 日,尹盛喜与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博物馆等组织了 "丝绸之路艺术考察团",出资 12万元作为考察和美术创作活动的经费,"茶文化"外延与渗透的层次越来越高。他们向社会各界提供了一笔又一笔的资金和实物,赞助国际新闻电影协会三十二届 (北京)年会10万元;为 《散文诗报》、为老舍基金会、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为维修北京卢沟桥、为京剧评奖和与北京广播电台合办曲艺节目,都提供了巨额资金和物质援助等等,举不胜举。这些无偿的赞助,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困难,而又是对职工进行最生动、最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十分深远。企业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自身在社会上的影响与知名度,而且塑造着企业的光辉形象。

  尹盛喜不愧是一位颇有头脑的企业家。贵在一个 "高"字,就是为着高雅的文化艺术,千辛万苦为塑造典雅、古朴、壮观又富有浓厚民族风格的茶楼,献出了一片赤诚之心,因而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注目。1981 年 3 月日,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第八期杂志上,报导了尹盛喜创办大碗茶的事迹,从而使世界各国都知道北京前门有个 "老舍茶馆";茶馆又吸引着世界各界的朋友,他们不仅盛赞茶馆,而且与茶馆结下了浓厚的友谊。法国的电影界权威渥雷尔先生邀请北京大碗茶搬到巴黎一展风姿;意大利扎尼先生愿为 "大碗茶"在罗马安家效犬马之劳;匈牙利合作总社信息部主任希望能在布达佩斯欣赏到中国的茶文化。

  "大碗茶"--中国的"茶文化",正迎接新的挑战,从中国走向世界。

  琴海之星--记北京钢琴厂厂长翟康乐阎冰北京钢琴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乐器老厂,它的产品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名字命名。这座乐器大型制造企业是解放初期由一批延安鲁艺的老文艺工作者发起建立的。1950年,生产出第一台立式钢琴,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钢琴的历史;1954年,生产出第一架5.5 三角钢琴;1959年特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研制出了世界罕见的 15 尺大型三角钢琴。1956 年,星海牌钢琴开始出口销往世界各地,并多次在国际评比中获奖。但是,一段辉煌之后,这个厂陷于困境。由于这个厂长期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生产工艺落后,生产发展缓慢,钢琴生产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在规模、品种、质量上亟待解决。在此期间,由于经营体制的变化和调整,总公司先后在九年内任命过十位厂长。最长的在这儿工作一年多,最短的几个月。钢琴厂盼望着能有一位锐意图新的领头人。

  年冬天,一个朴素儒雅、戴一副白边眼镜的年轻人,顶着瑟瑟寒风随着新领导成员一起来到钢琴厂,他就是新来的副厂长翟康乐。对他工人们没有抱多大的希望。翟康乐也并不多说什么。他扎实肯干,到厂没几天便一头扎进全厂最脏、最累的木加工车间,同工人们一起干活儿,了解生产工艺情况,和工人们谈心、交心。1986年,党和政府批准钢琴厂投资5700 万元,对厂里现有的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就在此期间,翟康乐由副厂长走上了厂长的岗位。搞技术改造并非易事,因为老工人传统的生产观念紧紧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他意识到,要改变钢琴厂的现状,首先要改造人们的传统观念。

  他以一些企业只重视硬件,而忽视软件,使得引进的先进设备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甚至闲置起来,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的典型实例,统一大家的认识。

  形成了高薪引进智力、聘请外国专家的良好环境。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钢琴厂聘请了着名的德国钢琴制作专家劳瑟·切尔先生,担任厂技术副厂长、总工程师。

  在引进洋专家的问题上,厂里许多干部群众都想不通,认为以每天美元的高薪请个洋人来指手划脚太浪费了,也不划算。翟厂长听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后,没有打退堂鼓,他一面向工人们作说服工作,一面更加坚定了聘请洋专家的决心。

  翟厂长亲自选定人员,组成专家办公室,专门配合专家工作,当好助手,学习专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并亲自安排专家的生活,赋予专家一定职权,使专家感到合作的诚意,利于专家的智慧才能的充分发挥。劳瑟·切尔先生,是位优秀的钢琴制作专家,他有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钢琴制作经验,并有着严谨科学、高效率的工作作风。他进厂后,针对钢琴厂存在着的企业管理体制、文明生产、产品结构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在切尔先生的指导下,先后研制出十几种新型钢琴,形成系列,受到国内外乐器商的好评,拓宽了国际市场,"切尔"钢琴走向了世界。由于切尔先生出色的工作态度,他荣获了中国政府颁发的国际合作金奖。

  企业获得了观念和技术的更新,树立了以科技为先导的思想,实现了"老琴"向 "新琴"转化。更重要的是为钢琴厂培养出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在切尔先生回国期间,经厂内科技人员自己设计研制的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通过鉴定和展销,受到专家和客商的高度评价。

  翟厂长也不忘对钢琴厂默默奉献的中层干部的关心与爱护。厂里每年组团出国学习考察,他都让工作在一线的生产、经营及技术管理人员出去开开眼界,学一学外国的先进经验技术,回来后更好地为钢琴厂服务。翟厂长还以各种方式鼓励为工厂做出贡献的干部群众。他极富人情味,为人豁达。厂里有名技术干部被提拔为厂长助理,加以重用。不久,这位干部提出到南方一家企业工作。走之前,翟厂长对他说: "你要走我也不拦你,将来你什么时候想回来,咱钢琴厂还欢迎你。"两年后,这名技术干部又找到翟厂长要求回厂工作,翟厂长不忌前嫌,坦诚地接纳了他。这件事在厂里震动很大,许多工人想不通。翟厂长说: "他能回厂里来,说明他对咱钢琴厂还是有感情的,还想为钢琴厂效力。我们怎么能不欢迎他呢?"几年来,在翟厂长和厂领导核心及洋专家的通力合作领导下,钢琴厂的生产经营呈现出可喜的局面,全厂提前两年完成 "八五"经营目标,并提前实施了 "九五"发展规划,连续几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企业和文明单位,同时获得轻工业部、劳动部颁发的先进集体证书;星海牌钢琴荣获全国最畅销国产商品三连冠金桥奖;曾两次荣获国际质量金奖。翟厂长也于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两次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三年来,企业各项经济指标每年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1994年,年产量突破了3 万架,销售额超过亿元,上缴国家利税3000 万元。

  翟厂长常说,他是位福将,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工人们却说:他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为人正派,善于用人,是他的人格力量和作为企业领导人的大家风范。

  用生命铸就辉煌--记北京宝港三信造纸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苗德宝李青年 6 月 23 日,由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中国乡镇企业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的 1995年 "中国乡镇企业评价排序"结果在北京揭晓,其中北京宝港三信造纸工业有限公司在 "中国最大经营规模乡镇企业"1000家中排列第名,在 "中国最高利税总额乡镇企业"1000家中排列第 168名,在 "中国造纸及其制品行业最大规模乡镇企业"100 家中排列第 3 名。1995 年 8 月日,该公司又被中国乡镇企业授予"明星企业"光荣称号。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始建于 1984年 7 月,隶属朝阳区乡镇企业局。

  仅有职工 14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有42 人,高级工程师 15人,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8784 万元,拥有流动资金8000 万元,主要设备有2362型长网造纸机、自动调控切纸机等 112 台,主要设备的水平在同行业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但是11年前的这里却是倒塌的土窑、坑坑洼洼的荒滩和齐腰深的茅草,是他--北京宝港三信造纸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科技人才交流中心常务理事、中国优秀企业家未来研究会副主任、北京残疾人联合会委员、中国文联 《中国艺术报》理事,载入世界名人录的中国优秀企业家苗德宝创造出的辉煌。

  苗德宝生长在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从小什么苦都吃过,什么活都干过,初中毕业后参军,1963年复员回家务农。回乡后他当过民兵连长,带出一个先进民兵连;他养过猪,由3 头发展到300 头,个个膘肥体大,成为县里有名的养猪模范;他接手过家乡的一个亏损综合厂,连续三年盈利90万元,他被众乡亲们称为 "能人".可在过去的那些年里,他取得的成绩并没有被承认,所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审查和打击。1984年 7 月,苗德宝站在坍塌的土窑上,面对瑟瑟抖动的枯草又一次下定决心,要在这20 亩荒地上白手起家。

  万事开头难。几间破旧的小屋,又做工作间,又当住房,大项目上不了,就先搞纸张加工,没有设备,就自己动手做,没有汽车运货就借辆 "手扶"拉,没有资金,苗德宝带头先不拿工资,从一点一滴积累。上千斤重的大纸筒子,他和工人们一起搬运,没活的时候他们就锄草、填坑搞基本建设,经常是一身汗水,一身泥水。就这样苦干半年,到 1984年底他们盈利99万元,其中有 18万元是苗德宝的奖金。但他分文未取,却建了一栋4000 平方米的纸库,为首都各大报社和出版社解决了用纸量大但由于无处存放带来的用纸极不方便的困难,从而使企业又多一条发展的路。由于在经营上他们坚持"客户至上、信誉第一",收费便宜,服务周到,赢得了众多的客户。第二年全厂实现利润 150多万元,他们有了自己的厂房、汽车、插车,为此,苗德宝感到振奋和鼓舞。就在这时,乡里 "上调"他去当乡长,他走后许多关系断了、业务停了,工人没活干就放假,工厂严重,亏损不得不卖汽车还债,于是工人们联名上书要求苗德宝回厂主持工作。1986年6 月1 日,苗德宝回到纸厂,他心急如焚,四处奔走,抓产供销,抓横向联合,开展联合协作。机器运转了,可他却病倒了,医生劝他住院治疗,可这铁铮铮的汉子硬是挺着坚持工作,工厂出现了生机;苦干半年多的时间,全厂扭亏为盈,净挣了万元。而此时纸厂已初具规模,并在20 亩荒滩地上深深地扎下根,在此基础上苗德宝开始实现他建厂之初的设想--建一座造纸厂,填补北京市不生产新闻纸的空白,从此纸厂由销售经营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苗德宝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他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严格按科学方法训练工人,造就了一支先进的技术队伍。1990年他们与河北邯郸煤矿合作,两家共投资 450 万元,建起一栋年产 4500 吨、产值万元的造纸车间,实现了苗德宝多年来的梦想。1991年苗德宝亲手创办的纸厂,取得外经外贸部批准的纸张进出口权,从此翻开了国际合作的新篇章。成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专业工厂,被列为北京市重点企业、朝阳区重点企业,多次受到国务院、北京市委及有关部门的嘉奖。

  年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现有的造纸设备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他们与港商合作共同投资联合建立北京宝港三信造纸工业有限公司,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设备,购制2362型长网造纸机,该设备具有用人少,操作安全、简便,产量和质量高的特点,所生产的纸张已达到国家级标准,成为首都新闻战线的坚强后盾。1993年他们加快投入世界大市场的步伐,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几年的艰苦创业,苗德宝应合理合法的成为 "百万富翁",但是他分文未取,全部 "滚"在企业扩大再生产上。然而他却不忘改善村里的面貌。几年来他们企业除每年上缴村里十几万元外,还为村里建造了一座高米的水塔,解决当地人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为村里建筑了 8 间办公室;为全村450 名从业人员每人购买工作服一套;为全村主要街道安上了路灯;为乡政府购买了彩电、录像机;包了全村200 多名老人的退休生活费用,每人每月发30 元;为村里小学修了围墙,建了电化教室,购买电教器材;支援兄弟单位生产,赞助国家女排和世界明星队联赛 1万元……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饱经风霜、伤痕累累、几经挫折、毫无怨言,依然执着追求、拼搏的中国企业家。

  苗德宝白手起家,20 亩荒滩上创办纸厂的事迹不胫而走, 《中国开发报》、 《中国乡镇企业报》、《农民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日报》

  介绍了他的事迹。然而在众多的头衔和荣誉面前,苗德宝并不骄傲,依然雄心百倍地描绘着 "宝港"蓝图。

  年初 "宝港"已跻身于强化"双上"重点企业行列,并在年内建立起跨国公司,这项工作已于 1994年 10月在香港成立分支机构--香港宝桦集团有限公司。1994年底他们已经实现工业总产值 1.81亿元,预计 1995年底产值可达5 个亿,那样 1997年底将提高到 11个亿。1995年5 月,苗德宝应美国客商的邀请,前往纽约、洛杉矶等地洽谈合作业务,并和美国独山企业公司建立了中美国际纸业进出口公司,再创 "宝港"新局面。

  苗德宝在20 亩荒滩地上建起纸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年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他仍在不懈地追求,他的 "宝港"明天会更加辉煌。

  超常规思维与超常规发挥--记香港中华商会永远名誉会长余新河陈大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子民们习惯于一种单向或者反向的思维方式而生存着,用常规的思维方式看待和认识世界,这种思维方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聪敏才智的发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香港有个 "怪人",在几十年的奋斗中,运用超常规思维的方式博战商海、研究数学、发明创造、对待人生,获得巨大成功。他发明了三十余种科学成果,其中有八项已经获得专利;他出资 100万元人民币征答他的数学研究成果 "余新河数学题",首开中国人出钱全世界人应答的先例;他拿出占他财产大部分的八千多万元人民币先后慷慨支援国内建设……如果不是亲身和他接触、和他交谈,仅凭看资料、看报道,你很难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睿智豁达、无私无畏、超凡脱俗的 "怪人"存在,然而,他又确确实实地和世界同在,和我们大家同在,他所发明的专利正在为人类服务着;他所做的善事使千千万万的人受了益;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使他们逐渐改变与生俱来的旧思维方式,有的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而把他作为自己追随的偶像……他、就是集实业家、科学家、发明家和慈善家于一身的香港成功贸易公司等四家公司的总经理兼董事长余新河先生。

  一个用超常规思维工作、生活的人余新河生于 1940 年,祖籍福建南安,1963 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后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工作。70年代末,余新河到香港,仍心存故里,情系万民,为报答哺育他成长的祖国,他以超凡的精力和超常规思维经商,同时搞科学研究、做善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系统科学研究所、力学研究所、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相继聘请他当顾问;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邀请他当客座教授;他还是风力发电专业委员会的名誉主任、治理黄河基金会副主任、余新河沙产业基金会副会长……这一长串的头衔标志着余新河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而这一切又和他的超常规思维是分不开的。

  何谓超常规思维?超常规思维就是站在很高的高度,以独特的视角,融会贯通各种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观察、研究、解决问题。

  超常规思维并不是没有规律的思维,而是一种科学的、符合逻辑发展的思维。它是建筑在对客观世界的多维认识、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和具有超凡脱俗的世界观的基础上的。

  思维方法不仅仅是一种 "方法"问题,它是和思想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没有彻底的无私无畏、超凡脱俗、彻底忘我的精神境界,其思维方法就不可能达到完全的 "超常规".

  不像商人的商人余新河在香港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创办成功绢麻公司并从事金融业。

  转眼数载,便成巨富。

  余新河在商业上的成功,得益于他的超常规思维。他用超常规思维分析商场的变化、去经营,使自己经常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商人。然而,他的某些行动,又让一些人觉得他不像个商人。

  前几年,大陆的棉麻销售突然放开,大批棉麻通过各种渠道涌到香港,泻价竞争。一些香港商人顶不住冲击,撕毁原先的供货合同转而到深圳买水货。余新河却顶住了冲击,坚持以原价向原先的供货单位要货,保持了信义,仅此一项就损失了4000 万元人民币。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像余新河这样的商人",而余新河却坚持一个正当商人的原则,求得了心安。

  像这样的事情,在余新河的经商史上不计其数,余新河经常说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取不义之财、不仁之财,这便是他和一般商人的不同之处。

  余新河经商赚钱,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身处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却从来不涉猎酒色,生活简朴。他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为人类造福、为社会作贡献,实现自己提出的 "因天下之忧而忧,助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座右铭。

  正是在这样彻底无私的精神境界下,他能做到每天连续工作二十个小时左右而不感疲倦;他能把赚来的钱的大部分做善事、办公益事业。

  数学迷和 "余新河数学题"自1742年哥德巴赫提出他的着名猜想后,勇于攀登这座数学高峰的后来人不计其数,但整整两个半世纪过去,毫无进展。直到本世纪初开始,西方和我国的一些数学家相继作了一些突破性的证实。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2>后,使攀登哥德巴赫猜想数学高峰的进程又进了一步。此后,十数年过去,数学探险家们又踌躇不前,一筹莫展,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可望而不可即。

  从小对数学情有独钟,早在初中三年级时,他就在全校的数学竞赛中得过冠军奖。读高中和大学时,他的数学考卷经常是满分。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取得重大突破的报道深深吸引了余新河,从此,他开始了向数论的高峰进军的历程,绞尽脑汁,到了神、迷痴倒的地步。移居香港后,商务繁忙,但他仍未终止这一课题的研究,前后历时 14个春秋,终于推导出他认为可以通向哥德巴赫猜想的8组数列。

  余新河的这一重要成果得到了数学界专家的高度评价。这一成果的获得是和余新河的超常规思维分不开的。几百年来,人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都是从素数开始,都失败了,那是因为素数是没有规律的。余新河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反其道而行之,从合数开始,因为合数是有规律的。摸透了合数的规律有助于探讨素数的规律。他从化学元素的周期得到启发,潜心研究合数的周期,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终于找到了合数的周期,并用自己的方法使合数和素数彻底分离。有关方面的专家认为,余新河的8组数列,有可能是通向哥德巴赫猜想的新的阶梯、新的思路。如果余新河猜想正确,那么哥德巴赫猜想也正确。

  年3 月3 日,《福建日报》破天荒地在头版用一个版的篇幅套红刊登 《100 万港元征解余新河数学题》。随后, 《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羊城晚报》等国内报刊以及香港、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报刊也登载和报道此消息,一时震惊了国内外数学界,成为自陈景润之后的又一数学热潮。它的积极意义不仅仅在数学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一位由中国人设奖出题,所有参加征答的外国人的论文必须在中国的刊物上发表。

  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使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了骄傲。

  近两年来,有关部门共收到七百多封来信,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信为解题论文,三分之一的信是对 《余题》的反响和对余新河的赞誉。为推动《余新河数学题》的研究和发展,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于 1995 年 8 月 19 日至日在福建召开首届全国 《余新河数学题》研讨会。这次会议的全部费用都由余新河承担,这在学术界也属首次。

  报效人类的最好途径是科学发明余新河认为,世界上能直接为人类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使大多数人受益的是科学、是发明创造。所以,余新河在繁忙的商务之余,始终把科学研究放在第一位,脑子里潜心琢磨的就是科学发明。有人说,余新河的脑子里装满了发明创造,这话一点不假。

  大凡科学家的研究和发明,往往集中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领域,而余新河的三十几项发明创造却牵涉到数学、力学、天文学、气象学、水利学、机械及磁电理论等领域,是个多学科的发明家。

  余新河认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难题,如果只是用人们常规的思路去破解,往往要碰壁。要解决难题,必须打破常规,借用其它学科的方法去研究、解决。

  余新河没有学过医学,但他发明了治疗香港脚的药水。他从数学的原理,把各种中药的组合当作数字的组合,不断优化淘汰,终于研究出有特效的治疗脚气的药水。

  余新河不会开车,但他却用圆周运动没有角度的数学原理,发明了汽车在小角度中掉头的专利,仅用一个小千斤顶放在汽车底盘下,就解决了汽车在车场中难于掉头的难题。

  昆明滇池因水葫芦泛滥成灾而阻碍了航道的通畅,成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头疼的难题。余新河经过考察,捐资20万并和有关部门精心设计了一条"成功一号"的工程船,既解决了滇池的污染又解决了航道的通畅问题。

  由于余新河分析问题、切入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所以,他能解决别人难以解决的难题。有些问题有些人想都不敢想,如阻止风暴的发生、防止和减少车祸等等。而余新河不仅想到了并且正在加紧研究、论证,不久将公布于人类。

  余新河的发明创造课题都是从改造祖国河山和为人类造福出发。他认为,科学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应成为某一个人的私有财产,他宣布,他获得的所有专利无偿献给全人类,任何人都可以无条件地使用他的专利。

  不迷信 "圣人"之言中国人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对历史上的所谓 "圣人"之言,往往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余新河不这样,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学者权威的话,他都要作一番分析,从不盲目迷信。他敢于向几千年来被人们当做 "圣旨"的所谓圣人之言挑战,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这种挑战和批判不是轻率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经过超常规思维验证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代范仲淹先生的"至埋名言",几百年来,一直被中国人作为很高的行为准则。余新河认为,在当今社会里,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不够。古今中外没有人看到它的消极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明还是要享乐的,只是在别人后头罢了。所以,余新河把它改了一下,改成了 "因天下之忧而忧,助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改,把被动改成了主动,不是等着去享受,而是以行动去 "助"天下人得到幸福。

  被中国人奉为 "圣人"的孔子曾经主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余新河认为,人活着应该是为了给别人造福。

  有一年,余新河请赵朴初先生题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这句话,赵老先生起初觉得此话有点迷信色彩而不想题。而余新河却反其意而用之,他把"天"看作是人类,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经余新河一解释,赵老先生欣然同意,并题了辞。

  魂牵梦系治黄河余新河一生的最高目标是治理黄河。因为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到现在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彻底解决河床泥沙淤塞的问题,中国传统的解决办法是高筑堤坝,这样就迫使黄河的堤岸年年加高。余新河认为,这种治标而不治本的办法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长期下去,终有一天,黄河的堤岸会崩倒,进而毁掉中华民族的大半江山!

  每当想到黄河的现状,余新河就忧心忡忡,一种历史的紧迫感、责任感油然而生。余新河认为,治理黄河,必须彻底消除河床的泥沙淤塞问题,还黄河清流畅顺的本来面目,使黄河的河床越疏越深,排量增大,这样,即使特大洪水到来,也仅是杯水满溢之忧,而不会有决堤式的杯水倾覆之害。

  余新河以超常规思维发明了疏通河流的新技术。立足点都是利用江河自身的动能来疏通泥沙,因势利导,降低河床。他认为,黄河既然能把泥沙从上游带来,我们就应该叫黄河再把泥沙带走。他的第一个发明 《集流浮动式水轮机》,利用柏努利定律,使流水进入入口宽出口窄的管道,利用水流的加速度冲击河床,搅动泥沙,逐水冲走。他的第二个发明是利用虹吸原理和地势差,用喉管吸出 "悬河"的泥沙,或是利用河流上中下游的地势差,用喉管将河床淤泥从上游吸往中游,再从中游吸往下游,最终送往大海,成冲积平原,增加耕地面积,变废为利。

  此发明如果付诸实施,不用像筑堤般无休止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仅花一些装置成本及解决技术上的小问题,就可以利用大自然来改造大自然。甚至可以不花国家一分钱、一度电,将降低后的河床交给下一代。

  余新河设想,如果有一天,他带领万人治黄大军,在黄河两岸逐段逐段地把黄河淤泥清除掉,使黄河畅通无阻,他将会有极大的满足和幸福感。

  非凡的人生观思维方法和思想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余新河的超常规思维方法是他长期一贯的世界观的反映。反过来,又促进他的世界观的发展。

  一个人一生中最难过的是金钱关。每个人都需要钱,但对待钱的态度却各有不同。余新河认为钱在人的一生中不应该是主要的。他拼命地赚钱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更好地报效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一个人钱再多没有用,对人类有更大贡献的是科学。他不是不知道钱的重要性,不是不知道钱放在银行里可以生利息。如果算利息,他比谁都算得清楚,因为他是学数学的。

  人如果往钱眼里钻,钱再多,留给子孙,一代、二代,受益的范围只是一个小家庭,最多的只是社会的一个小团体。假如把自己的财富、发明留给全世界、全人类使用,那就达到了彻底的无私、无畏和忘我。

  人生也不是为了享乐。余新河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左右,连节假日都是在计算机前度过的,经常以方便面充饥,从不问津娱乐场所。有些人把上卡拉OK 厅、上舞厅、上歌厅当做最大的享乐。余新河认为这是低层次的。他以自己最大限度地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作为高档次的永恒追求。每当看到自己的某项发明创造、自己的某项赞助收到了好的社会效应,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满足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如何对待家庭,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彻底忘我的一个标准。有些人终生忙忙碌碌,非常辛苦,但为的是家庭的安宁幸福、家庭的荣华富贵,为了子孙的世代受益。余新河认为,光有家庭、有父爱母爱,不是真正的家庭幸福。

  把自己的发明和思想留下来,才是真正的财富。凡成大事者,家庭观念一定要淡薄。这并不是不要有家庭观念。一个真正的人应该爱父母、爱爱人、爱子女,如果连这一点爱心都没有,就不可能爱社会、爱全人类。但是,千万不能被家庭束缚住,凡是被家庭观念所累的,必然成不了大事。

  人间最重是情义。余新河把朋友、同事、同学、师生、上下级之间的情义看作人生中除了科学之外第二重要的东西。余新河到香港后,对同学、老师的怀念日益加深。从 1990年开始,余新河通过各种方法寻找旧时的同学、老师,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把福建师范大学58、59 届以及他在南安中学同届毕业的全部同学和老师找到,并于 1993年 7 月、8 月把他们分别请到深圳、香港会面,住豪华宾馆、参观游览、共叙友情。此举共花去他近万元港币。一些已经在农村务农多年的老同学不解地问他:你请我们这些无权无势的穷同学来干什么?我们又不能帮你做生意帮你赚钱。余新河回答,自队分别后,我经常想念你们,不知你们生活得怎样? "文革"中有没有受到冲击?现在我发达了,就想为你们做点事以解我对你们的思念之情。有一年,他得知初中的语文老师吴奕卿先生去世,不胜悲痛,立即给师母寄去元钱请师母买点老师生前喜爱吃的瓜果,代他在老师灵前祭奠致哀。

  有些人活了一辈子,还不明白人是什么?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通常人的想法就是建立一个家庭、生儿育女、给后代留下一笔财产。余新河认为这不是真正的人,只是动物的本能。从这一点来看,母鸡的母爱比人类更完全。西方有人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唯一会笑的动物。余新河认为这是对动物的不了解。猴子、猩猩也会笑;动物也有悲哀。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在于思维的高低,而在于人对社会有义务、有职责。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

  每个人的精力、脑力都是有限的。余新河超常人的智慧、精力、品德、情操,皆是他独特的思维方法--超常规思维使然。它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方法,它是余新河毕生总结出来的思想财富。总结余新河的超常规思维方法,有助于改变人们习惯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法,开拓人们的思维思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分析世界、辨别世界、改造世界。

  让 "三优"超过"三九"--记中国三优集团西南公司董事长周光华张新华年,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礼花烂漫的金秋牛牛气气地诞生了。

  他,一个 6 斤6 两的阳刚之躯,也在四川万县一座青竹掩映、高树林立的农家大院呱呱落地。

  与新中国同年诞生的他姓周,取名 "光华".

  于是,天将降大任于斯 "牛"也!

  果然,45 年后,在祖国中医药之重地巴蜀,他以中国三优集团总裁助理、常务董事,中国三优集团西南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西南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成都三优制药厂厂长法定代表人的身份一统三军,建设了科、工、贸一体化的新型企业。

  "苦心人,天不负"--终身信奉小小银针能起死回生,平平中药能治重病,怪怪偏方能解决两医束手无策的疑准……传统中医药的神术妙法,早已令国人惊叹、世界称奇。然而,在中医与西医接轨之际,面对检测手段随科学发展日益完备而越发明明白白的西医,中医却像云遮雾障的山峦,虽险峻秀丽却看不清、猜不透,说不明、道不白。

  于是,中医药界呼唤明明白白的有识之士作出明明白白的科学研究。

  就在人们把中医药科研叫得震天般响亮之时,科研经费却严重不足。在正规的中医院校和科研所,一个项目国家拨款一般两三万,最多五六万,搞基础研究都不够,而一种新药的开发,从开始投入到拿到国家有关卫生部门的批文,耗资不下100多万。这使得许多怀揣盖世奇方的中医仁人志士只好"望钱兴叹",留下一个又一个难圆的梦。

  周光华是怎样走进这个几近梦幻的世界,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从小就酷爱读书的他,在把帝王将相考察得透透彻彻,把 《孙子兵法》读得滚瓜烂熟之后,一心梦想着当个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

  也许命中注定他就与医学有缘。14岁入伍后,3 个月新兵训练刚结束,他便被送到了沈阳军区军医学校。4 年后,当他熟练地操着手术刀把肠梗阻、胃切除、阑尾炎等手术做得干净利索之时,当政治家、军事家的 "野心"却仍然顽强地噬咬着这位年轻军医的心。可惜生不逢时, "文革"中,成份中农,后被人检举为 "小地主"出身的他,无法在部队这所"红色熔炉"中,找到属于他的 "红色未来".

  转业回到家乡四川万县卫生局做行政工作,在 "动乱之秋"舞文弄墨,整整4 年 "怀才未遇",却在传统文化的冽览中发现了中医药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于是自修了中医本科的全部课程。

  "不通天地人则不可言医,不通儒佛仙则不可言医".清代名医汪亦崖的至理名言,被饱读诗书的他自称 "冒昧"地加上了一句,"不通文史哲则不可言医".

  年的一天,他终于向局领导递交了一份申请:坚决要求下基层当医生。9 年的行医生涯,他成了万县有名的 "一把刀",而他苦习中医,用中药退高热、治肺炎、漫性肾炎、止牙痛等临床实践,可谓药到病除,却无人知晓。以至于评职称时,他申报主治中医师,卫生局却给了他主治西医师的中级职称。

  一气之下,他开始攻读 《脾胃论》,研究金元名医李东垣的甘温除热学说。捧着他花了4 年心血写成的 《也论甘温除热》这篇洋洋洒洒万余字,有着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去请万县地区的"名老中医"审定,却被斥之为"一派胡言".

  一气之下,他将这 "一派胡言"斗胆寄往成都中医学院学报。半月后,一份学报的复函竟翩然而至:《也论甘温除热》将在1982年第3 期刊登 (后来这篇论文曾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论文,全国着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广州中山医学院侯灿教授曾将此文作为到东洋讲学的主要内容,大肆宣扬这位青年中医的学术思想及成就)。

  那天,他哭了,哭得很伤心也很痛快。

  从那天起,蒲松龄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的自勉联,成为了他自强自重、终身信奉的座右铭。

  从那天起,他从骨子里体会了知识分子最需要得到理解、承认和尊重的脾气和心情。

  不久,33 岁的他被点名到成都中医学院参加了由国家卫生部主办的"中医经典着作理论提高班".3 年中熟读精研 《内经》、《伤寒论》、《温病》、《金匮》四大中医经典。毕业时他以连评10 篇优秀论文的优异成绩留校执教。

  促使他跨进中医科研这个艰难无比的世界,是他撰写的那本 《小道外传》。这本50 万字的通俗读本对人的生理、病理及医学和人的关系进行了文学的探讨。1985年完稿后,四川一家大出版社答应出版,却向他索要3.5 万元的出版费。当他这个清贫度日的教书匠捧着自己的心血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学教授时,两人翻阅着书稿边看边掉泪。

  "出去闯闯吧,为咱知识分子挣口气!"老教授激动地说。

  "把知识变成钱,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财富",他一头扎进研究开发中医药这块荆棘丛生的垦荒地撒开了牛脾气。

  "科、工、贸三位一体"--知识价更高搞中医药科研,起步的艰难无人问津,可是短短4 年后,四川中医药界却不得不承认:属牛的周光华创造了奇迹。

  小小中医药研究所,从依附大专院校到独立,国家没有拨给他一分钱,可他却将 "风叶咳喘平口服液"、"坤元通乳液"、"乾坤补坎液"、"虫草口服液"等5 个国家级三类新药, "拉扯"到经国家卫生部审定获准投入生产批文的成熟期。其中有两项成果荣获 1994年国际金奖,有三项成果经国家有关部门评估,价值4700 万元。

  说到获准新药批文的艰难和复杂,连着名老教授都不得不摇头咂舌,一种新药从处方筛选、制备工艺研究、药理毒理动物实验、一期临床、二期临床、专家论证……前前后后要上报卫生部21份翔实的资料,其工程浩大不亚于一部长篇小说!有的人槁了 10年,也拿不到批文。即便货真价实,如没有一定的 "天时、地利、人和",压上一两年是常事,搁置三五年不奇怪,就是石沉大海也完全可能。

  由于生产营销药品的利润较高,于是社会上便有 "除了打、砸、抢,就是搞药厂"的说法。随着报批中成新药的数量上升,报批的难度当然就水涨船高了。

  "4 年报批了5种新药,您一定有什么绝招了?""金钱开路,我无法做到,我是个学者,凭我的真诚,交朋友,拿出真才实学,一字、一句、一文、一实验、一数据,道道翔实过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嘛。"周光华坦然地说。

  "我们的研究成果,绝对不搞假冒伪劣产品。药是治病救人的,如果假冒伪劣,那是杀人不见血!"从疾恶如仇的周光华口中说出这话,这能掂出它真实的分量。

  而说到研究所初创的艰辛,罗忠友教授忘不了当初他和周光华这两名仅有的科研人员在邹学熹教授的支持和帮助下做实验、查资料,每天工作个小时的 "疯狂".

  周光华的妻子、西南三优公司副总经理杨玲,也忘不了几年前他们因为缺经费,而拿着 "风叶咳喘平口服液"、"乾坤补坎液"、"益肝活血胶囊"三种新药样品南下广州寻求合作,在某制药厂所遭到的怀疑和白眼。当年那个开始拒绝他们,后又打电话要求合作而反被他们拒绝的质检部部长的尊姓大名,杨玲至今都说得一清二楚。

  曾在四川云阳县任商业、财政局局长,退休后到研究院做财务工作的徐昌俊高级会计师得了肺癌,临终前他说了两句话:工作40 余年来他走了不少单位,最后这个是最不错的,全院员工为振兴抢救中医药事业团结拼搏……我终于看到研究院出成果了!他吩咐儿子将周光华院长从北京给他买的皮帽随他一块火化,以示在阴曹地府仍不忘却西南中医药研究院对他的那一份尊敬之情。

  在周光华心里,那些为科研论证而熬过的一个个不眠之夜,那些为求经费走南闯北、四处化缘所遭受的身心之苦,那些勒紧裤带,节约每一个铜板搞研究的拮据之日……似乎都远了、淡了,而尊重知识,为知识分子讨回人生价值、人格尊严,为知识分子争口气的初衷,他却始终铭刻于心。

  在研究院经费紧张得几乎发不出工资的艰难日子里,不少药厂闻讯前来,愿花三四百万元购买研究院已获批文的一种新药成果。5 个项目随便卖掉一个,日子就好过了。可是周光华却精心算了一笔帐:如果自己建药厂投产,一个药品一年就可赚回400 万元。

  "科、工、贸三位一体化",他做梦都在描绘着这个真正体现知识和知识分子人生价值的宏伟蓝图。

  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直接受国务院经贸委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领导,以优生、优育、优教的科研开发、生产、医疗、教学系统企事业单位为主体,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中国三优科技实业集团,报经国务院经贸委、解放军总后勤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批准,收编了周光华领导的中医药研究所,同时还成立了中国三优集团西南公司,并将其列为集团在西南地区中医药科研、生产、贸易的总牵头单位。从此后,他如虎添翼, "科、工、贸三位一体"的构想,一步步实现。

  "一个人、一个团体要让社会公认,这是门学问。"周光华感叹道。

  "为了事业的成功,怎样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信任和尊重",周光华下了功夫。

  "我自谓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周光华直爽地说。

  "一条不吃独食的牛,有难他当,有福同享。"妻子杨玲更说得形象。

  如今两袖清风的他,仍然和妻子住在一间 12平方米的小屋里。

  书,满满堂堂地占据了四壁的柜子;衣服被盖被皱皱巴巴地挤到了纸箱里,一张溢满志同道合之情的结婚照,至今仍然没有地方挂,它躺在书柜顶上,朝发黄的天花板露出意味深长的笑……"中药剂改"--今生一定要圆的梦年,新年伊始。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会议室,灯火辉煌。军内外有关部门领导人和着名医药学专家、教授济济一堂。这里,正在举行由西南中医药研究院召开的 "遵照中医药理论实行中药剂型改革系统工程项目论证会".中药剂型改革,就是把每种药材经提取、分离、精制加工成固态或液态产品,以解决国内外制造中成药长期未能解决的中药材的收购、储运、虫蛀、霉变等困难的前期工程。更重要的是,凡经过本系统工程的中药产品,去掉了中药材的非药用部分,保持其精华,可以大量地抵制伪劣产品上市。经过剂改后的产品进入医院配方,是患者便于携带、便于服用的新型中药制剂。

  多少年来,中医药界的有志、有识之士就梦想着彻底改变几千年来中药煎熬服用的传统习惯,运用现代技术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中药剂改。这种尝试,人们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但都属小打小闹。系统地将不少于 600 味的常用中药纳入剂型改革,形成规模,建成用现代化技术提取中药原生药为主要生产线的现代化中药制药厂,在国内尚属空白。

  这是中药剂改的一次伟大革命;这是中药与世界接轨的关键所在;这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必经之路;它简直就像中药世界的 "哥德已赫猜想",一块难啃而又非啃不可的骨头!

  此时,随同周光华一道上京参加论证会的雷载权教授、邹学熹教授、罗忠友教授激动不已,思绪万千。中药剂改,是老一辈中医药专家多年的梦想啊……雷教授担任了西南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每月500 元的聘金,他和邹学熹教授、罗忠友教授总是迟迟不去领取。他们知道,西南中医药研究院的科研经费不是 "皇粮",而是全院员工用心血创造出来的,作为西南研究院院长的周光华付出的代价更大更多。每每望着他那因为操劳而日益消瘦的面孔,那因为疲劳而总是发黑的眼圈,老教授们实在不忍心给这位在艰难中执着追求的中年人再增加一丝一毫的负担。

  然而,四川有一家当初拉着架架车前来找专家鉴定保健日用产品的公司后来发了大财,当他们希望专家们进一步论证产品能治性病等其他疾病时,作为鉴定委员会副主任的雷载权教授却拂袖而去,尽管那家公司每月肯出元聘金。

  "为了钱,说胡话,人格何在?!"此话的分量,周光华最清楚。

  于是,周光华把工资代老教授们领下,当他亲自登门送去时,心里也很激动。他深知知识分子的 "孔乙己"脾气,他们的真才实学和良知,不是金钱能够买到的。他只企盼事业快快发展,这钱能够多些、再多些……雷教授积40 多年医药研究的经验,收集了80 多个治四时感冒的处方进行筛选而研制的 "金穗华盖口服液",也是在周光华的研究院立项的,这是后话。

  掌声,打断了教授们的思绪。由中国三优科技实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林若青主持的 "中药剂改论证会"正在进行。周光华面对围坐圆桌的与会各军内外专家、教授慷慨发言:中药剂改系统工程,是中国三优集团西南中医药研究院集全国中医药界名老专家为一体而拟定的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他呼吁:国家应大力扶持,卫生部及社会各界应大力支持,使其尽快立项,建厂投产。到会专家一致赞同中药剂改的宏伟构想,不少专家还提出了实施剂改的具体方案和建议。经着名医药学专家反复科学论证和经济学家们预测,此举不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前景可观;而且,对于弘扬祖国医药学、提高人口素质、保障人民健康、乃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必将做出卓越的贡献。

  如今,周光华和他所领导的西南中医药研究院,对中药剂改系统工程做了大量的工作,拟在1995、1996两年之间,陆续试产,将新产品投放市场,力争在1997年度投入批量生产,大量投放到国际国内市场,造福于人类。周光华肯定地告诉我: "这是一个一定要圆的梦!"在西南中医药界,他们是一位 "即将登位的王子"一年多来,周光华走南闯北,考察了总后和成都军区所有的制药厂,经过反复论证,他选中了位于四川崇州市的成都军区第四制药厂。该厂占地余亩,建筑面积 1万多平方米,距成都45 公里,一条高速公路直达厂区只需分钟。签下一个 30 年的接管承包合同,取名 "成都三优制药厂",周光华科、工、贸三位一体的宏伟构想就要从这里起步了。

  "赶超三九(三九胃泰)",他没有"提虚劲".7个新产品,7个科研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的他,深知扎扎实实的研究所带来的价值。

  提高母乳喂养率,优化人口素质,是国际性优生优育优教的重点攻关项目。当今世界,母乳喂养率日趋下降,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依据我们中医药的优势,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研制天然催乳良方。受国务院委托,周光华承担了这一重大课题。他研制的 "坤元通乳口服液"经成都市第一产院、第二产院、成都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中医医院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5%.又经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证明无任何毒副作用,这项新药计划年产 100吨,并将大量出口创汇。

  朱元璋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寻遍天下名医,研制成 "龟龄集"名方,流传至今,成为世界公认的补肾壮阳上乘之药。而周光华他们研究的 "乾坤补坎液"经临床药效对照,有效率高 "龟龄集"16%.

  "风叶咳喘平口服液"是邹学熹教授专攻治疗咳嗽、气喘数年而总结出的功效独特的经验方。此产品由周光华率研究院中青年科技骨干汇通古今,博采众长,秉承师意,于原方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努力发挥,合理化裁而成,与名方名药 "蛇胆川贝液"相比有效率高20%以上。

  而最值得周光华骄傲的,是他们科、工、贸三位一体的企业前景以及尊重人才的用人之道,团结和吸引了一大批四川中医药科研界的精英和优秀人才。

  "凡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市场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知人善任,才能把 "根"留住。"为了加强科技队伍建设,使三优事业更具吸引力,决定从 1995年开始,在近5 年内,凡是在三优工作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其个人工资福利待遇,一定超过全国最高标准!"这是周光华 1994年 12月在述职报告中对全体三优人所作的承诺。颇有君子风度的他说过的话,定是 "驷马难追"!

  长期不懈地开发研制中医药新产品,形成科研、生产、贸易一条龙,以科研促生产,生产促经营,又以经营保科研、扩大再生产。在如此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加大科、工、贸三位一体的规模,这正是他们今后称雄西南、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后劲和潜力所在。

  年底,周光华领导的三优西南公司共建立了8 个分支机构。

  中国三优集团西南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三优集团西南中医药研究院山西忻州制药公司;四川三优制药有限公司;成都三优制药厂;中国三优徐州药业有限公司;成都三优保健品研究所;中国三优集团西南公司德阳分公司;中国三优集团西南中医药研究院苏州分院。

  "看来,你这个研究家今后要成为颇有建树的企业家啦!""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应具备军事家之雄才大略;政治家之深谋远虑;经济学家之稳操胜券;社会学家之外交能力。"好一个现代企业家的高论!

  看来人生的积累从来就不会浪费!

  面向未来,周光华牛劲十足。5 年之内,他的科、工、贸三位一体的规模,将在云、贵、川、藏、桂逐步扩展,成为西南的首户,产量、产值、营销将突破 10亿元大关。10年之内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骨干大型企业,15年内赶超世界大型先进企业。

  "3 年后你再来,恐怕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周光华说。

  我相信,属牛的周光华没有吹牛!

  我们相约3 年后再见。

  "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景是辉煌的!作为西南'三优'法人代表的我,满腔热忱,全力奉献。但实现上述宏大发展规划,尚需社会各界支持,更希望得到总后领导、集团总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实实在在的大力扶持!我坚信:西南 '三优'将会异军突起,在人类发展史上树起丰碑。"周光华如是说。

  空调大战中的佼佼者--记春兰集团总经理陶建幸阎启翔年5 月1 日凌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正在举行。

  队列前排,正对旗杆处,肃立着一位文质彬彬、身高1.85米的中年人。

  他,就是进京领奖的优秀企业家、全国 "十大杰出职工"、春兰集团总经理陶建幸。

  当国歌响起、国旗上升时,陶建幸心潮起伏、浮想联翩,眼睛渐渐模糊了……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峥嵘岁月,这位从南京大学计算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率领数千职工苦战8 年,终于向伟大祖国献上了丰硕成果--春兰集团。

  此刻,他的耳际,又响起企业奋勇前进的脚步声;他眼前,又出现职工大搞技术改造的动人场面。

  年前,32 岁的技术科长陶建幸,由泰州机械局调到泰州冷气设备厂,当上了第4 任厂长。日起日落,光阴似箭。陶建幸没要国家分文投资,硬是用自己汗水和智慧,换来了光辉灿烂的果实。如今,集团己拥有 18个分支公司,8000 名职工,固定资产30亿元。主导产品空调器,覆盖国内40%的市场,并远销中东、欧美、东南亚 30 个国家和地区。集团不仅成为全国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之一,而且脐身世界最大空调厂家的行列。

  与之相应,8 年多来,作为春兰集团的杰出代表,陶建幸先后被评为泰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 "十大杰出职工".

  看上去,颇有几分 "傻"气的一介书生,怎么也没料到会有这么多美妙音符,一个又一个谱写到自己人生乐章上。确实,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陶建幸已成功开拓出一条企业既有高速度、又有高效益的金光大道。

  朋友们会问:8 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陶建幸是怎样走过来的?现在,让我们回首探索春兰集团前进的足迹,也许会找到陶建幸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顽强拼搏,发动三个 "战役"古城泰州,原名海陵,素有苏中明珠之称,相传古代有龙卧此,但从未见到腾飞。天长日久,留给人们的只有遗憾。近年来,人们评价泰州,说她是 "梅开二度".一度是祖籍此地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他的拿手好戏,至今仍热炙海内外;二度是土生土长的优秀企业家陶建幸,他的杰作,是把一个落后小厂,建成中国最大的空调器基地。

  建成中国最大的空调器基地,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1985 年月6 日,陶建幸走马上任,来到一个品种杂、批量小、成本高、效益差的小工厂。面对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的困难局面,陶建幸没有犹豫,没有彷惶,也没有像其他一些新官那样,先烧 "三把火",制造一点轰动效应。他的宗旨是,开拓进取,埋头苦干。

  在党委召开的欢迎会上,陶建幸端坐台前、沉默无语。这时,人们才有机会打量这位新上任的厂长:那舒展的眉宇间,饱含着果断、威严和谋略;那深邃、沉静的眼神中,闪现着独特的性格和气质。

  他的目光,和台下的目光相撞了。台下目光里,有喜悦、有期待、也有怀疑,仿佛都在等他发表就职演说。

  谁也没有料到,他的就职演说是那样简单: "贫穷,办不好工厂。工厂要兴旺发达,必须打几个硬仗,快点挺立起来。"会后,工厂里出现一个来去匆匆的高大身影,市场上经常看到他问这问那。3 个月调研后,陶建幸提出到任后的第一个 "施政纲领".即:1986年"十大目标",并向上级交了"军令状".他要求,从1月份起,停发自己每月的奖金、十大目标按期实现后再补发。12个月后,陶建幸没有食言,工厂完成产值 1900万元,实现利税400 万元,一举甩掉亏损帽,创下了建厂以来最好水平,圆满完成十大目标规定的任务。接着,陶建幸又雄心勃勃地推出第一个 "四年规划"--"351 工程".即:从 1987 年到 1990 年期间,工业总产值要分别跨过3000 万、5000 万、1亿元的台阶。为确保规划实现,陶建幸奔向广阔市场,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由于疲劳过度,他几次晕倒在途中。陶建幸觉察到,旧有的产品结构思路,如同 "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一样,大大落后于时代要求。与其 "穷养一窝",不如"富生一子".陶建幸下定决心,打好第一个战役--产品结构调整之战。

  战役第一步,是 "收拢五指,握紧拳头",扔掉沉重的包袱。他像一名指挥员,大手一挥,一下枪决了30 多个批量小、成本高的产品。从而使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品的方案得到落实,使传统小生产者的 "小而全",变成现代化生产的 "大而精".

  战役第二步,是 "让开大道,占领两厢",不断扩大战果。1987年,国内生产3000 大卡空调器的厂家,强手如林,竞争白热化。春兰当时实力不足,如果硬着头皮较量,势必事倍功半,甚至一败涂地。于是陶建幸瞄准市场,当机立断,只开发两个产品--7000大卡以上柜式空调、3000 大卡以下家用空调。这一避 "热"就"冷"、弃旧图新之举,果然奏效。春兰空调大步走向市场,成为供不应求的热门货。

  第一个战役胜利后,陶建幸的第一个 "351 工程"也按期竣工:

  --198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00万元;--198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00 万元;--198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300 万元;--199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1.2亿元。

  面对这一串熠熠发光的数字,有人不解地问:陶建幸没要国家一分钱投资,人还是那些人,设备还是那些设备,为什么仅用4 年时间,就使一个企业振翅腾飞了呢?

  "冒险不蛮干,决策靠科学".陶建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独持的思维。

  他认为,企业有衰败,也会有振兴,只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再加上顽强拼搏,就会有办法、有力量、有希望。后退,是为了以后的跳跃;沉默,正是力量的积蓄。沉默之后,才能喊出最强音。陶建幸非凡的谋略,征服了职工们。当年,骂他是 "疯子"、"败家子"、"牛皮大王",甚至写匿名信蔑称他是 "不称职厂长"的人,也心悦诚服地说:"陶建幸,使春兰人扬眉吐气了。"年初,春天又来到泰州。柳枝发青,田野泛绿,花草树木充满了生机。陶建幸斗志昂扬,又推出了第二个 "351"工程。这一个 "四年规划",要使春兰集团再上三个大台阶。从 1991年到 1994年,工业总产值要分别实现3亿、5亿、10亿元!

  消息传出,职工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

  个别人反对:陶建幸成了 "幻想家",搞的是"天方夜谭"!

  不少人怀疑:一个企业搞 10个亿,有把握吗?

  更多的人是善意劝说:过亿就不错了,何必冒那么大的风险。

  但是,市委书记、市长、市经委的领导同志,认为陶建幸不会放"空炮",肯定有办法,表示全力支持。

  其实,陶建幸成竹在胸,早有准备。他诚恳地对职工说,在我们共庆完成产值 1个亿的时候,请大家用逆向思维去分析一个问题,这对企业高歌猛进大有好处:

  如果陶建幸稳坐厂长"铁交椅","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

  如果职工们都安于现状, "今天有酒今天醉,不管明天饭碗碎"……那么,陶建幸初到冷气设备厂,为借5 万元发工资,竟被银行拒之门外的情景,能够改观吗?

  那么,昨天一贫如洗的冷气设备厂,能够发展成今天形势火红的春兰集团吗?

  做为春兰人,应该 "高瞻远瞩",必须"敢为天下先".开拓崭新事业,只要有50%的可能性,再加上50%的流血流汗,就能够达到目的。

  陶建幸富有哲理的谈话,又一次鼓起了职工理想的风帆。

  细心人发现,在实现 1个亿之前,陶建幸就在进行第二个 "四年规划"的调查、测算了。他深知,市场是商品的天然仓库。谁拥有市场,谁就拥有财富;谁失去市场,谁就失去了财富。他分析市场需求,研究营销策略,决心打好第二个战役--开拓广阔市场之战。

  战斗从何处打响?陶建幸认为,必须首先改革 "直销方法".过去,推销员骑上自行车,带着产品送货上门,询问用户要不要?这种直销方法不适应现代化生产,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陶建幸又一次当机立断:改行 "代理制",立足大营销,采用 "蜘蛛网"战术,在全国广设代销点。把企业效益和代销商利益捆在一起,激励他们最大限度推销春兰产品。这一招果然灵光,磁石般将代销商吸引到自己身边,形成了全国性庞大的销售队伍。当年,顺利售出空调器20 多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

  是创新还是模仿,历来是衡量人们有无作为的一杆"秤".陶建幸的"蜘蛛网"战术公开后,一些同行闻风而动,仿而效之。代理制和让利销售,一时成了市场进行曲的主旋律。陶建幸指挥市场之战,素以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称着。从 1993年起,陶建幸运筹帷幄,又出 "奇兵",采用了"拴蜻蜒"战术-- "受控代理制".这是一种更加科学的厂商合作方法。代销商要进货,必须提前将货款以入股形式,先交春兰集团。然后,再按合同规定,提走货物。陶建幸则给代销商大幅度让利,有时甚至高达售价的30%.并且,在年末还要给予奖励。这一营销战术,高明之处有二:一是拴住 "蜻蜒",代销商不会 "跑掉",销售网络进一步稳定;二是加快资金周转,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当一些同行被 "呆帐"和"三角债"弄得寸步难行时,陶建幸的资金流动如水,在银行经常保持几十亿的存款。人们称羡地说: "陶建幸成了泰州第一大老板".就是这样,陶建幸有效地控制了市场,春兰空调昂首阔步进入千家万户。

  年,江泽民总书记到春兰集团视察,高兴地伸出大拇指,对陶建幸说: "春兰人有志气!要把企业办得更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眼下,全国近2500 家代销商,和陶建幸建立了直接代销关系。二级批发、三级批发和零售商人,数目已超过 10万个。由 "蜘蛛网"到"拴蜻蜒",不愧是搞活营销的一大发明。

  年 10月份,陶建幸在扬州召开1995年的订货会。决定3 次会,每次会3 天,邀请300 人参加,订货额为20亿元。但是,第一次会就到了多人,订货额超过40 亿元。陶建幸一算,三次会开完,订货额势必突破百亿元大关。而1995年生产能力,满足不了这个要求,只好动员代销商减少订货。

  这在激烈的竞争中,怎能说不是市场战的又一奇观!

  几乎是在第二战役的同时,陶建幸又适时发动了第三个战役--加快技术改造之战。他按 "先进、实用、配套"的原则,引进高新技术、检验设备。

  然后,消化、吸收、创新,建起了颇具特色的春兰工艺体系。1993年初建成的二分厂,投资7000 万元,占地 2 万平方米。在全封闭的车间里,15 条流水线像 15 条蛟龙,交错飞舞。材料从这头输入,空调器从那头流出。20 秒钟生产一台,年单班产量40 万台,劳动生产率高达250万元/人年。大大超过世界一流企业-- "三菱"和"松下"的水平。

  二分厂设计新颖,自动化程度高,全国独一无二,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有人猜想:厂房,准是北京建筑研究院设计的,构思巧妙,堪称一流水平。

  有人认为:流水线一定是进口的,因为在国内没见过。

  二分厂厂长告诉大家:厂房和流水线,都是陶建幸设计的。为了争取时间,他白天在车间解决问题,夜间在办公室计算和画图。饿了,啃个面包;渴了,喝杯开水;累了,在沙发上躺一会。就这样,足足干了一个月,终于拿出了一尺多厚的图纸。总工程师审核后,感叹地说: "富有新意,无懈可击。"按照陶建幸的设计,施工不到两年,二分厂就投产了。测算结果:投产当年,收回全部投资。除缩短设计时间5 个月外,还节省设计费400 万元,节省施工费6000万元。

  一位前来参观的外国老板,要求用3亿元买下这个分厂。职工们不同意,回答说: "30亿元也不卖,因为这是春兰人的骄傲!"战役胜利结束,陶建幸的第二个 "351 工程"也提前两年完成了:

  --199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亿元;--1992年,工业总产值实现 10亿元;--1993年,工业总产值实现30亿元;--1994年,工业总产值完成60亿元。

  集团经济效益提高,职工收入相应增加:--1991 年,人均工资元;--1992年,人均工资5000 元;--1993年,人均工资8000 元;--1994年,人均工资超过 1万元。

  这是多么具有说服力的数字啊!每组数字都犹如坚强的柱石,支撑着春兰集团,支撑着社会主义大厦。

  年5 月,江苏省总工会总结春兰集团发展历程,最后指出:陶建幸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高速高效发展的奇迹。

  年6 月,春兰集团组织演讲比赛,职工们怀着炽热的情感说:泉水,靠着山势,在峻崖峭壁间奔出自己的路;骆驼,靠着耐力,在苍茫沙海中踏出自己的路。陶建幸,为春兰开辟的路,靠的是务实创新、顽强拼搏的精神……朋友们:当你看到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在一些企业资金紧张、发展缓慢的今天,你不觉得春兰集团走过的路是值得借鉴的吗?依靠顽强拼搏,坚持高速高效,我们的 "四化"大业怎能不早日实现!

  无私奉献,争做优秀党员作为集团总经理和党委书记,陶建幸给自己严格规定了4 个字:率先垂范。他认为,只要自己不沉湎于家大业大、声誉鹊起、令人瞩目的成就里,只要时刻用党章衡量自己,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能带动春兰集团不断前进。

  职工们经常看到:夜深人静,陶建幸办公室,灯总是亮着。通宵达旦工作,成了他的习惯。他 8 年如一日,平均每天都工作 12个小时以上。他很少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总是无休无悔地为企业发展操劳。

  职工们经常谈论: "陶建幸从来不说累,好象不知道什么是疲倦。"他是血肉之躯,怎能不觉累,不知疲倦呢?但是,听到他喊累的,只有他妻子。

  因为他每年都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调研,或者洽谈生意,经常是10多天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到家里,躺在沙发上,这才喊一声: "累死我了。"别人看来,陶建幸干得太苦了。他一不图名、二不图利,究竟是为了什么?每逢提到这个问题,陶建幸总是朗声大笑: "党员,为了事业,就要先吃苦,苦中有乐嘛。"陶建幸治厂,以严出名。他亲手制订了 "干部行为规范",对廉洁奉公作了硬性规定。而他自己,坚决带头执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在待遇问题上,陶建幸除了每月600 元工资和少量奖金外,没有一分钱的"外快".前几年,市里给他发奖金,他坚决不要;去年他要了,又全部送到幼儿园。今年 2 月,泰州机械局和泰州市经委给他发承包奖和营销奖,一是万元,一是5000 元。他由衷地说: "干工作,有工资,已经足够了。额外收入,我不能要。"硬是谢绝了。

  春兰集团董事会,鉴于陶建幸的贡献,决定将他的工资提高到 1000元。

  陶建幸坚决不同意,董事会只好作罢。深圳某大公司看到陶建幸是个人才,愿出高薪聘他任职。陶建幸婉言拒绝,并指出不得再提此事。

  陶建幸面对金钱,毫不动色,是不是已成 "大款",对"小钱"不屑一顾呢?完全不是。他收入不多,生活俭朴,没有什么积蓄。从来不讲吃、穿、住。一顿午餐,经常是面包、盒饭;一套西装,穿了3 年未换;进厂8 年,至今仍然挤在父亲家里住。职工们说, "不讲索取,只讲奉献,陶总是个优秀党员!"神奇之路--记人大代表、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芝庭明卫华年3 月,北京天安门西侧人民大会堂前人流如潮:佩戴红色胸标的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们,鱼贯进入。人流中,一位着浅灰西装的中年人,用他那双深邃的眼睛,久久凝望着大会堂正门顶部的共和国国徽,渐渐地,他的双眼湿润了。

  这位中年人叫张芝庭,是全国有名的中美合资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谁能想到。当初由他创办的神奇公司是一个靠27 元人民币起家的民营企业。

  一个人与亿万患者孩提时代,张芝庭与弟弟芝君迫于生计背井离乡,从中原大地河南踏上贵州高原。走进黔西南自治州的兴义山区。困顿的家境加上淳朴的民风,使张芝庭自小便练就了顽强生存的能力,培养了一颗济世救贫之心。青年时代,当乡村教师的他毅然改行。做了兴义市泥年山区卫生所的赤脚医生。在救死扶贫的实践中他发现,潮湿阴雨的南方特殊天气,使许多人因脚癣而搔痒难忍,有的因抓挠破皮引起感染,还住进了医院。那一幕幕痛苦不堪的情景,一次次撼动着他的心。资料告诉他,在中国,不同程度的脚气患者有大约两亿人之众。医界长期流传一句 "医生不治癣,治癣必丢脸"的古训,他决心冒一次 "丢脸"的风险,打破这一因袭的迷信。从此,白天,他挎一只药箱,借行医之便在贵州高原的一座座危崖峭壁间攀援搜寻,广采良药;夜间,他傍一盏油灯,在陋室中忘情苦读,潜心钻研,逐渐积累筛选出几种治脚癣的配方,不久,他被选调到兴义制药厂,担任技术员,这期间,他千方百计获取亲身感受的第一手材料,为此不惜强忍住药液对皮肤的千百次剧烈刺激。

  一次做实验,他全神贯注,对身旁酒精的渗漏浑然不觉,差点烧了为实验搭起的简易棚屋。

  科研事业在迅速发展,但经费不足的问题也在迅速暴露,张芝庭不等不靠,自己节衣缩食买回一台米粉机,工作之余上大街打米粉,他一边操机一边宣传机器打米粉的诸种优势,神情自信又自然,一时间招来一批批顾客和络绎不绝的围观者,这次小试牛刀的即兴表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种子、胚胎的意义,它不仅为张芝庭的科研筹到了第一笔大额资金,更为日后以奇思妙想着称的 "神奇广告"埋下伏笔。

  靠 "赤脚"拓路的张芝庭,认准了科研必须与生产经营并轨合一,才能有后劲、成气候的道理,1984年又领先承包了厂里的土霉素车间。两个月时间就使车间扭转亏损局面,还清借贷后净赚3250 元。3250 元,在今天,抵不上一个 "大款"的半日挥霍,但在那个企业技术干部月薪普遍不过30 元上下的山区小县,在一个发不起工资的小企业,这 3250 元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个小小车间两个月冒出三千多元,还不是挤榨工人阶级的血汗!""搞无本生意,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嘛!"刚刚被尊为座上宾的张芝庭,一夜之间变成阶下囚,被停职反省、写检查认错,达 3 个月之久。3 个月中,不仅承包的果实无从享用,法定的每月 32.50 元薪水也分文未得。3 个月后,满腹冤屈的张芝庭,跨出那个狭小的反省间时,曾暗暗发誓,再不干这种自讨苦吃的承包活路!

  然而,事隔不到一年,当县政府请他临危受命,租赁承包整个兴义制药厂时,他却又全身心投入进去,半年时间便使兴义制药厂扭亏,盈利7万元。

  有人惊呼:这家伙长了双 "点石成金的手!"一包水泥三个土坛子起家年,兴义县城上空春节爆竹的硝烟尚未散尽,县轻工局领导便把张芝庭请去作客,对他过去一年的成绩给予表扬奖励。希望他再作贡献,创办一个在全县有示范性的新企业。

  张芝庭二话没说立马行动,用自己积存的27 元人民币,买来一包水泥三个土坛于,办起 "兴义日化厂".这个小作坊里,便是今天大名鼎鼎的神奇公司的前身。人的才能往往有天壤之别,有的人你给他一艘巨舰,他终岁航程半径不过数千海里;有的人你送他一叶扁舟,他却能够在旬日之间横绝江海,张芝庭属于后一类人。在这个他个人能够主宰的小作坊里,一上任便着手把科研成果变成产品--脚气香露,1987年又改名为 "脚癣一次净",就在这一年,小作坊创下产值 13万元,在兴义县城再次引起轰动。

  年,张芝庭只身来到贵阳,走进连续停产已达三年的金桥制药厂,半小时内谈妥并签订了承包这个厂三年利润指标的协议。此时张氏基业正面临承先启后跃登 "龙门"的历史性关头。张芝庭的胞弟张芝君,那位论文曾被推荐给亚太地区眼科学术会的医界新秀,毅然取出自己的积蓄数千元,在哥哥流动资金最紧缺的当口辞职来到金桥。弟兄俩患难与共同创大业,这一年实现产值30 多万元。不仅还清了8 万元贷款,而且基本攒足了独立办企业所必需的资金和经验,相比家乡办厂,每年省运费2万元以上。

  那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跋涉过程。创业之初, "脚癣一次净"还不为人们所知,销量十分有限,张芝庭曾亲自背上药,去西安参加全国药品订货会,推销自己。在那个款爷云集、派头开道的古都盛会上,他的一个帆布书包和一双泥黄色解放鞋,使大会守门员感到老大不顺眼,硬把他坚拒门外,张芝庭重演当年摆弄米粉机的故伎。他找来个盆,倒上药水,在会场大门口扯起块布标,上面大书 "脚癣一次净",当场让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围观者试验药效,那是一种立竿见影的神效,今天国内各大电视台那段让数亿观众耳熟能详的踢踏舞旋律,即那种由痛楚躁动到轻快、舒适的个性化音乐,可以传神地概括出患者使用 "脚癣一次净"后迅速收效的过程。人们接二连三地被征服,掌声与惊喝声此起彼伏:场外的 "乡巴佬"骤然间变成了比场内大款们风光得多的人物。

  张芝庭刚一到贵阳,各地的订单便如漫天飞雪飘然而至,订货金额足有百万元之多。连日的劳顿加上意外惊喜,使张芝庭一下子昏厥过去。

  但昏厥之后,更加清醒,为了把消耗降到最低限度,张芝庭开始戒烟,此后就再没有人见他吸过一口烟。

  那时,厂房都是些用油毛毡搭起的简易棚子,生产者在用空心砖支撑的工作架上操作,张氏兄弟每天起早贪黑。卧室兼作仓库保管室。这些,对于备尝生活苦涩的张芝庭倒算不了什么,最教他难以忍受的,是个体私营业主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他忘不了这样一件事:建厂初期,厂里自己没车队,运输完全得依赖外面。有一次运原料进厂,车子开到离车库仅百米之遥的地方,驾驶员有意 "拿翘",停下车不愿再开动一步,任凭张芝庭心里火烧火燎,百般央求,就是不予理睬!生性倔强的张芝庭当时暗自发狠:一定要把厂子办成全国一流的企业,那时首先要拥有自己的车队,绝不再受这些势利之徒的气!

  命运总是垂青自强的人,1988 年 10 月,张芝庭去北京,参加首届国际博览会,此时他继 "脚癣一次净"后,又开发出了一种对改善性功能有特效的饮用药 "君春乐".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一位大夫,曾让多人服用这种药,发现功效显着,为此,会间他与学院院长专门宴请张芝庭,并请美国吴老板夫妇作陪。吴老板回到美国,把张芝庭赠送的3 瓶 "君春乐"分送三人试用,没想到真有神效,随即便从旧金山挂国际长途电话,请张芝庭带上 5 加仑君春乐,到广州白云宾馆与他商谈合作事宜,随后又是北京恳谈,最后商定,由吴氏兴运公司与张氏兄弟各出60万元人民币,在贵阳创建"中美合资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自此,张芝庭的"神奇"事业开始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

  信誉与销路协奏曲年盛夏,北京至齐齐哈尔的一辆特快列车,经过 12 小时长途疾驰到达沈阳。一名在列车过道上垫了报纸蒙头酣睡的俊小伙子,忽然从插笋一般的人群中侧身跃起。拎上沉重的行李,迈开长腿,几大步跨下车去。这小伙名叫金建荣。目前是神奇公司副总经理,那时还只是神奇公司一名推销员,专程赴沈阳参加辽宁省的商品交易会。商交会如期开幕,他却因交不起元 "会务费",被迫隔着栅栏在会场外徘徊数小时之久。终于,他瞅准午休间隙,溜进会场,"公关"交朋友直到深夜11时方才离去,此时计程车已停开。他步行半小时才回到自己投宿的小旅舍。两顿并作一顿,一气吃下三碗方便面,尽管泡面的只是一点温开水。此行他签订并兑现了 10 多万元的合同。

  金建荣北征告捷,只能算是张芝庭精心缔造的 "神奇小虎队"的一个战况剪影。张芝庭深知市场经济中销供产三者 "销为先"的道理,同时深谙一切市场均是占领空白易、收复失地难的规律,于公司草创之时便十分重视销售队伍建设,而且产品一推出便面向全国市场。为此他呕心沥血,创建起一支销售 "轻骑",队伍从10多人发展到70 多人,平均年龄25 岁,全是身高米以上的棒小伙,绝大部分是大学生,他们生气勃勃,能征惯战,一扫旧式推销员的俗套,人称 "神奇小虎队".首任小虎队队长的便是金建荣。

  神奇公司的销售人员固然虎虎有生气,广告队伍也虎气十足。1990年月,当他们率先在全国癣药生产行业运用广告这一利器时,一出手便投资万,在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世界杯足球赛上搞 "特约播出",顿时令中外瞩目。此举看似大方、实则计算精细,那时在中央台黄金时段做广告,每秒只需数千元,现今 15秒就要上万元。他们抢先占领阵地,迅速在消费者中确立了 "正宗"名牌的地位,可谓费省效宏,以此发端,神奇的广告宣传很快便成铺天盖地之势,每年广告费支出占销售总额的20%以上,在广东一带竞争剧烈区竟高达40%.今年广告总预算已突破3000 万元。

  然而,张芝庭始终没有忘记,最重要的是要对亿万患者负责。神奇公司的产品,从筛选到包装的所有生产环节,都要认真对照国家药检标准,严格执行三级检验制,不出废品者奖,不合格者立即返工并对责任者课以罚款。

  质检人员直接受厂长监督领导,拥有不容置辩的权威。在此之外,1991 年,张芝庭又在全国医药生产行业首家提出了 "无效退款"的承诺,及时成立了售后服务部,专门处理来信来访,并亲自制订了售后服务 12字方针。即:"来信必复,复函必妥,无效退款".仅 1991年到 1992年两年时间退赔款就达万多元。不论对方是以批发价还是零售价购得产品,退款一律以零售价寄出,有时为了销毁外地假冒产品还耗费巨资,大有为了亿万患者不惜血本之气概。

  张芝庭的至诚至信,不仅使他的 "精品名牌"战略得到顺利实施,产品赔款额逐年下降,更赢得了众多的赞誉。北京基督教会一位收到赔款的患者在信中写道: "你们的这种温情、高尚与大度,更是出于贵公司药物产品之上的 '神奇'."就在今年,在首届全国保护消费者杯评选活动中,神奇公司荣登榜首,公司的产品销路日益拓宽,二级批发站发展到500 多个,95%的产品远销省外国外,其中出口覆盖30 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使神奇公司一直保持了 "无库房企业"美称。

  新秀云集与老当益壮走进神奇公司的人才库,迎面而来的,绝大部分是年轻一辈。

  --金建荣,30 岁,因亲眼目睹妻子与岳母双双 "脚癣一次净",自愿由贵州中药研究所调来神奇公司,由科研而经营,他的销售实绩从570 万元,到 1330万元,再到 1500万元,实现 "三级跳",职务也随之由业务员而片区主任,而副总经理兼大片区主任,也是 "三级跳".

  --杨湘黔,32 岁,从1994年 7 月由海南农垦总局医院引进,到年春节前夕,七个月时间有六个月在外边跑市场,摸情况,迅速完成由科研型到科研与经营管理 "双栖型"的转变,综合协调能力出众,很快被任命为市场部主任,进而升任为总经理助理。

  --金朝华,29 岁,1991年放下贵州工学院的教鞭来到神奇后,以公关、策划、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才干崭露头角,先后就任公关部和广告部主任。

  年春节后张芝庭打破小虎队中无女性的常规,任命她为广东销售部经理,身系扭转危局开拓新区的重任。

  --郭绸,25 岁,没有大中专文凭,但擅长经营之道,创下月销售多万元的战绩。张芝庭引导他从改错别字入手,养成勤奋好学严于律己的习惯,并断然提拔他为东北片区主任,放手让他领导一批大学生。

  此外,还有来自兴义制药厂的公司广告部主任岳金洪、清华大学硕士生出身的西北片区主任熊毅刚、中央民院物理系毕业的华南片区主任尚云成……新秀云集,举不胜举。

  固然,张芝庭始终顺应市场规律,坚持让敢于开拓创新的年轻一代唱主角。但他同时也十分注重历史传承,千方百计荟萃前辈人才中的经验与智慧,在他历年延请招纳的老一辈人才名单上,有基层医院的院长,有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有着名制药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还有科研院所的业务领导、技术权威。原黔南自治州卫校副校长陈赣,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从业务、管理到公关无所不通,兼之精力未衰,处事清醒,被委以办公室主任的重任。

  像一个广纳百川的海洋,张芝庭创办的神奇公司聚合着各类人才,使他们优势互补才尽其用,共同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神奇之波。在这个科技人才占70%,大专以上毕业生几近半数的高密度人才群中,500 名从业人员组成的精锐之师,每年实现产值 1.5亿元、利税2200万元、创汇 280万美元以上,人均创造价值成倍高出同类企业。张芝庭每念及此,总要感慨 "真正神奇的是人才",他告诉记者,公司取名 "神奇",不仅是暗示产品的神奇疗效,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深信肖伯纳的一段话:"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其实,张芝庭本人就是一名神奇之才,他对医疗事业和人类社会的赤子之心和杰出贡献,使他德才昭彰,先后荣获 "全国轻工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优秀星火企业家"等称号,后者使他获国家科委金奖1万元。他还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总商会常委、贵州省商会副会长、沈阳药科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兴义市政协副主席。

  "神奇"不仅属于神奇公司南出贵阳,走花溪大道北段,沿道右惠农巷一段的湘黔铁路东行百米,经一带菜摊土坪、石屋瓦舍,你的眼前会蓦然一亮,但见一座风格端庄凝重的现代建筑,雄峙于瓦舍土墙之间的旷地之上。建筑物上边,一只红艳欲滴的火凤凰正作势欲飞,那种凛然无畏、渴盼在烈火焚烧中重获新生的奇特造型,会使你一瞥之下便终身难忘。熟知现代中国商情的人们,在这一瞥之下立时便会联想到一个响亮的名字-- "神奇",这里正是神奇公司的总部。

  穿过那块车阵井然、冬青成列的敞坪,走进公司陈列室,你可以看到鲜红闪亮的40 多个获奖证书和奖杯,其中国际国内大奖 10多项。它们是张芝庭半生心血的结晶。

  踏上三楼东侧,走进董事长办公室,逼入你眼帘的,首先是一壁书橱,其中多半是医书药典,还有一套寻常的沙发和办公桌椅,此外,别无他物。

  办公桌上,就餐时分老是摆放着 "两干一稀".即馍馍、大蒜加稀饭。

  且容笔者插叙一个与房主有关的小花絮。一次,一位朋友生拉活扯,张芝庭被请进贵阳某星级大饭店的卡拉OK 厅,于歌舞之事实在全无兴趣的他,作壁上观,片刻之后一会钞,耗资达 800 元!这可是他张某人八个月的伙食费。尽管人家不是掏他的钱,但当时他的心却痛得发紧。

  有人怪张芝庭太过吝啬,知情人却知道,他是要让每一分钱都用于必须,而不是耗于奢侈,下面几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

  年,张芝庭为家乡捐资 50 万元,修造黔西南自治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同年,他捐资12万元,给河南故乡的小学建一幢教学大楼。

  年,他发起并设立了 "中国药学荣誉奖章",由神奇公司每4 年投资 16万元,奖励在药学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年,他与另外9名全国工商联常委联名发起,设立了倡导共同富裕的 "光彩事业"工程,随即抱着患病之躯深入贫困山区瑶山作现场考察,为瑶山人民捐资 67 万元,建金银花种植场和黑山羊养殖场;为贞丰县出资万元种植金银花,为黔西南 "希望工程"捐款128万元。

  年到 1994 年,他投资数百万元,并提供 "神奇分厂"标记和新特药品,扶持独山、兴义、遵义三大药厂,使它们相继起死回生,在此期间他还投资数千万元,在龙里县谷脚镇创建神奇制药分厂,头一个生产年度即实现产值上亿元。

  此外,近年来,神奇公司先后在深圳、海口、昆明及泰国、美国设分公司,并开设了化工、房产、石油、汽车修配等一系列分公司,企业正在有计划、分步骤地向跨区域、跨行业的股份制和集团化迈进,并积极投入国际大市场的竞争,用公司总经理张芝君话来说,这种股份制将使神奇公司产生本质性的裂变重组,即由两弟兄管理的家庭公司变为全社会管理的公众公司,它将使所有成员包括神奇自身增强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提高规模效益,更好地造福社会。

  张芝君发表这番宏论时,正值1994年春节刚过,此时张芝庭因积劳成疾后大病初愈,正静卧家中,细细回顾神奇公司不要国家一分钱,反向国家交税 2000 多万元,跻身于全国大型制药企业的创业历程。他由当初被隔离审查时的一度万念俱灰,联想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嘱托,进而联想到省、贵阳市及黔南、黔西南自治州有关部门领导的一次次雪中送炭,排优解难,尤其是认真回味省长陈士能 1995年春节期间在公司会议室里含笑问他的那句话:"你张芝庭做了大老板还要勤俭如故,全不存享乐之念,到底'图'

  的什么?""是啊,我究竟图的什么?"--张芝庭一次次反躬自问,一时间只觉万千思绪涌到心头,抚今追昔之余他突然悟到,作为中国非国有经济的一个细胞,神奇公司其实始终在与整个国家共命运,没有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政策及多方扶植,就不会有 "神奇",更不会有恢宏的今日神奇,那末,自己家大业大之后自然就不该只图一己之私,而应饮水思源,勇作模范,图谋整个贵州非国有经济的共同繁荣与振兴,以不负大好时代。换句话说,今天的神奇,不该仅属于神奇公司,而应该属于贵州乃至整个国家的医药保健事业和非国有经济。想到这一节,张芝庭突然感到霍然病去,只觉窗外的绿树新草全都是那样地蓬勃旺盛,初春的阳光原来是那样地充满生机。

  "大力神'的崛起--记张家口市锅炉厂厂长杨宝森席满华在张家口市东山路一日,一座乳白色的综合办公大楼以其独特的风格,鹤立于群楼之间。围绕它的是漂亮的职工宿舍楼和高大宽敞的造炉车间……这就是新近崛起于东山脚下的张家口市锅炉厂,名牌产品 "大力神"锅炉的诞生地。

  每当东山日正红, "大力神"锅炉威威扬扬地走出厂门,又沿着东山路走向广阔的市场时,总会迎来一阵议论: "大力神的生意如此红火,是因为挨着向阳坡和水泉沟,这里的风水好……""不对,既然风水好,咋前几年那么不景气?应该说好在来了个杨宝森!"这话不假。1990年 7 月 10 日,当杨宝森受命来这厂上任厂长时,看到的是一个即将破产的摊子。经审计,内亏472 万元,应付大于应收 180万元,应收款中的 "死、坏"账有230万元,实际共亏损880 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只有549 万元,银行帐号上仅有22.96 元存款……1990年前半年产值242万元,销售收入 182万元,产量 118蒸吨。当时人才外流,四处偷盗,有人把成车的管子都偷出去卖了,而来要帐的人却前呼后拥……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又担着举足轻重的职务,他的心情很沉重。他没有当懦夫,没有退缩,相反,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带来了不顾个人得失的勇气。

  上任时他45 岁,一个成熟不惑的年龄。他禁不住想起了自己的前半生:

  他 1945年8 月15 日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这天日军正宣布无条件投降。他渴望和平,痛恨战争。因为他父亲杨震华在傅作义将军部下为少将,为促进和平解放北京,在绥远起义时,被反对派打死,年仅 38 岁。37 岁的母亲,领着刚满 5 岁的他回到张家口,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当临时工,一天干小时活……他稍大点就摆小人书摊、卖肥皂、卖水、打草……以他那瘦小的身躯开始了与命运的抗争。

  年,他终于争得了机会到古城宣化去念师范。可就在毕业那年,他要求入团,一了解家庭,便令其退学……命运之神又一次给他设置了劫难。

  他忍痛离开了古城宣化,被人介绍到张家口商务街小学代课。1969年,工宣队进驻学校,又因家庭问题,宣布让他自谋生路。他来到矿山机械厂,干起了临时工……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了,他扔掉了家庭包袱,心情舒畅,从思想上轻装上阵了……他想着有多大力量贡献多大力量。1979 年落实政策,宣化师范给他补了毕业证书,他成了国家干部……1983年 6 月 28 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他代表新党员讲话时,流泪了……从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把后半生交给党!

  从 1969年到 1990年,他在市矿山机械厂 (后改为工业锅炉厂)干过三年铆工,八年供销。三年铆工的生涯,使他对工业结构有了深刻的了解;八年供销的经历使他锻炼了自己,并认识到市场规律。矿山机械厂改为工业锅炉厂之后,从生产起重机转为锅炉,由吊车线转为锅炉线,成两部 (机电部、劳动部)定点单位,他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当销售科长由开始组建到走时已发展为40 余人,销售收入由开始的800 万元增至4511 万元。1988年3 月份,他被评为河北省优秀购销者,全省40 名,张家口市只 1 名。而且,从年开始到 1994年,一直是厂和局的优秀党员。

  岁时,他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市锅炉厂。

  人生能有几回搏?

  既然党赋予了生命新的意义,就要加倍地使它发挥能量。

  在异常艰难的第一年中,他深深知道,万事开头难……这第一步怎么迈?

  古希腊着名学者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他想到了这句话,开始寻找支点。

  市锅炉厂滑到如此地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他通过各种会议,个别谈话,摸清厂子的家底、情况和动态,找到了厂子亏损的症结。

  他认为,首先要稳定人心,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把人的积极性发挥出来。

  而要这样,一句古老的格言说得好:"成功的最佳捷径是让人们清楚地知道,你的成功符合他们的利益。"这就要职工增强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很好的进取心,人心才能稳定。

  他告诉职工:今后的路要分三步走,要上三个台阶:1990年销售收入实现 1200万元,1991年实现 1600万元,1992年实现2000万元……他还告诉职工:实现了这个经济目标,要努力归还职工集资款39 万元,要弥补企业亏损,要把厂子办得像个家……他给干部约法三章……他给党员约法三章……党员、干部在企业最困难时,方显本色……同舟共济,率先垂范。

  他号召全厂上下人心思治、思好、思变……歌德说:"品格换来品格".他的工作狂热唤起了一个集体的工作狂热,全厂都动起来了。

  当时,库存只有200 吨钢材,流动资金没有,生产起动不了,无法开张。

  他找朋友,借来3.5 万元;跑银行,贷来三月期限的35 万元;跑关系,赊来部分材料……这时候,他觉得自己真正有了价值,人家若信不过你,怎肯借、贷、赊给你呀!

  他利用这有限的资金和材料,快做快销快回款快生产,做两台变4 台,做4 台变8 台……就这样,在抑制住了经济滑坡之后,为坚实地走上三个台阶,他便大刀阔斧地除旧布新,连续推出几大改革措施。

  首先是开发新产品,走技术进步的道路。他坚信名牌效应,毫不动摇地实施名牌战略。开发走捷径,引进吸收。他四处奔波,广泛考察,选定图纸,及时拿来,及时试制,及时投入,打时间差,短平快……第一次搞螺纹烟管锅炉,从引进到试制,只用了20 天。4 月22 日拿出第一台样机,5 月4 日召开看货现场订货会,当时就签订成交合同 10 台。当年螺纹烟管锅炉的销售,占老产品的40%.

  同时,也抓管理,靠管理提高效益。一是抓销售队伍的建设,由过去的名增至54 名,在外开辟 14个办事处,对销售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建立一整套严谨的销售承包制度,使业务人员的责、权、利与销售收入挂起钩来。

  二是加强财务管理,过去经营失误比较突出的是 "多头灶",跑冒滴漏,四处流失。现在建立 "一支笔"制度,集中一个帐号,变分散为集中,使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充分发挥作用,加快周转速度。三是制定车间工人核算制度,对 50 个品种的产品进行工时考核,在考核的基础上,完善工时定额。在工时定额的基础上,推行以工时定额为基础的效益工资管理办法。效益工资又容纳了设备、安全、质量、生产进度、文明生产等项目标的管理。由于考核细而准确,工时特别清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人心里明白如镜。这样,广泛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使车间出现了生气勃勃的生产局面。四是对物资进行严格管理,搞材料定额,提出 "定尺采购,配尺下料,综合入库,协同调度,有近处的不远购,用少的不多购,可汤下面,压缩库存,加速资金周转。"过去 1283天周转一次,到 1994年底87 天周转一次,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一个又一个的改革步骤,接二连三地出台推行。他调动了全部脑细胞,打好了头一仗,三步台阶实现了。从 1990年 7 月10 日上任开始到年底,实现销售收入 1201万元,当年归还了职工集资39 万元,并弥补38 万元亏损。

  年销售收入 1694 万元,1992 年销售收入 2400 万元,弥补亏损 380 万元……这时,已经从经济的谷底爬上来。到 1993年6 月30 日,他兴高采烈地向全厂职工宣布:补足了全部亏损!

  这一年,销售收入达 6329万元!

  这时,人们惊诧地说: "哇,他真行!"这时,他并没有被初步的成功之喜冲昏头脑。他清醒而理智地认为,企业还没有造出真正的名牌产品。

  于是,他和他的一班人统领他的全体职工,开始攻克更高的技术关。当今世界许多名牌的成功,都有着强烈的创牌意识。为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的需求,他们对螺纹烟管锅炉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哪里出了难题,他就及时出现在现场,发现了问题就反复地琢磨它,直到彻底解决。专家们没有解决的问题,他解决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在调查的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螺纹烟管锅炉终于以其升温快、出力足、热效率高、节能显着等优势获得成功!在它的九大系列、20 个规格、40 个品种中,有5 个品种获 1994年河北省优秀产品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1995年获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信得过产品奖。于是,有关权威机构给螺纹烟管系列锅炉命名为 "大力神".

  "大力神"一举成名,真"神"起来了!它俏销于北京、天津、黑龙江、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

  用户普遍反映: "大力神牌锅炉我们信得过。"但是,他在售后服务上还是竭尽心力。他常对同志们说:在与客户的交往中,如没诚心、爱意,怎能天长地久?我们企业能有今天,应该谢谢 "上帝"!

  他找到了真谛。事实上,从他在锅炉厂当销售员那天起,就开始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寻找立足之地,几年的实践证明,市场是企业活力的试金石,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必须在市场的风浪中形成与增强。他和他的企业已经冲向这个制高点,并占据了足以赢得市场的位置。

  当胜利之神向我们微笑时,该列出另一组数字了:截止1994年底,固定资产由549万元增值到2212万元,1995年底达到2600万元;人均收入由年的 1327元,增到 6000 元;新增3 幢宿舍楼,人均住房面积 16.1平米,年进厂的职工全部有了住房;建办公大楼 1座,建3000 平米的两个生产车间,修建招待所 1 处,在 1994 年全局4 个优秀企业中名列第一,1995 年跨入全市500 万元利税大户……企业所取得的一串可喜的数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那是汗珠堆的,是心砌的,是血凝的……他终于把厂办得像个家了,职工自然从心里爱厂如家了。

  美国一位企业家说: "如果我们能让工人和我一样渴望企业成功,那么我知道我会成功。"这种渴望已经成为现实。

  厂内同仁如此评价杨宝森: "我们厂长决心大,魄力大,决策超前,目标明确。"结论是: "跟他干事业,大有希望!"这里我们不能忘记另一个人,他的妻子吕玲玉。一个在事业上获取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个好内助。妻子是与他 "代课"时结合的,患难之情如金玉。在他今天为之奋斗的事业中,成功里无疑有妻子的一半。他成为 1991、、1993 年优秀企业管理者、1993 年市劳动模范、1994 年河北省机电厅授予的优秀企业家, "军功章"里也有妻子的默默奉献。

  他对妻子是真诚的。他是回民,而且是极虔诚的回民。他把回民的虔诚注入了对妻子的真诚里,妻子也以最美好的情感回报他……当我们结束这篇文章时,又看到3 台 "大力神"锅炉从东山路一号大门运出……美丽的东山,创业者的东山, "大力神"崛起的东山,你是一座青巍巍的丰碑,你的碑身上刻满了 "市锅厂"创业者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又凝铸成太阳般辉煌的三个字: "大力神"!

  我与 "报告"的主人翁杨宝森并肩走着,望着身材魁梧,全身充满活力的杨厂长,问: "你今后怎么打算?"他微微一笑,坚定而带挑战意味地说: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有这样的着名诗句:最好的出路永远是朝前走完全程"……他继续向前走着,我望着他的背影:这背影宛如一尊行走的塑像!

  这塑像,不就是一位征服洋洋市场的 "大力神"吗?

  联合国为何将 "世界人居奖'颁给了中国--访北京东城住宅建设开发公司总经理、 "危改状元"王守元纪世民不久前,联合国将城市危房改造的 "世界人居奖"颁给了中国,颁给了北京,颁给了东城区住宅建设开发公司的菊儿胡同危改工程。为此,记者走访了在城市危房改造方面号称 "危改状元"的中国"文促会"理事兼企业文化委员会常委、北京东城区住宅建设开发公司总经理王守元。

  记:王总经理,听说您不久前随北京经贸代表团赴美国招商回来,在城市 "危改"招商引资方面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您能否谈谈这次出访的体会和收获?

  王:这次赴美招商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是继在香港、新加坡招商后第一次在美国举办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洽谈活动,带着500 多个招商项目,共签订合同、协议、意向书 133个,总投资额突破亿美元,超出预期计划。

  其中,东城分团与美国、荷兰、台湾、香港的客商共签订了三项合同、三项协议、投资额近9亿多美元,规划建筑面积 76.6万平方米。这次招商引资对首都的城市建设和危房改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请您谈谈联合国为何将 "世界人居奖"颁给了菊儿胡同危改工程。

  王:菊儿胡同小区是北京城区第一个危改与住房制度改革相结合的试点项目,总占地8.2 公顷,已完成两期工程,其中一期拆迁 7个院46 间危房,新建住宅46 套2760 平方米,建筑面积提高2.5倍,人均居住面积从 5.3 平方米提高到 12.4平方米;二期拆迁32 个院344 间危房,新建住宅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提高3.8倍,人均居住面积从 7.3 平方米提高到33 平方米。

  我们公司是区政府直接领导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菊儿胡同危改工程是政府开发、改造危房造福人民的实际成果。这一利民的举措,不是以赢利为目的,完全是为了改变城市面貌、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住房水平而兴办的。

  菊儿胡同危改工程达到了一举五得的目的,即:筹集了建房资金,改造了危旧房屋,解决了居民的住房困难,提高了居住水平,实现了 "住房私有化,居者有其屋",体现了古都风貌;在方案设计上跳出了北京一般四合院构成模式,吸收了苏州、福建民居中大宅第构成方式,建筑形式既与传统建筑文脉相承,又满足了现代功能要求,具体形式有三个特点:即双走廊串院式,院落式与单元式相结合,大小院落相结合。它的建设成功,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1992年获得亚洲金奖,不久前又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给北京城市建设增添了新的光彩。记:这项世界大奖颁发后,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颁奖后,联合国还组织了有30 余个国家参加的"北京住宅国际访问团"来菊儿胡同危改工程参观、学习。请问,这项危改工程主要意义和经验是什么?

  王:菊儿胡同危改工程为旧城改造、特别是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旧城改造趟出了一条新路。

  颁奖后,联合国及时组织了 34 个国家的代表来华参观这项工程。在北京,彼得·艾德菲尔得先生还代表联合国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国政府也派官员参加并作了发言,介绍了这项成果。

  菊儿胡同危改工程的主要经验是 "群众集资、单位资助、国家扶持".

  它体现了:

  、在城市建设上,坚决走改革之路,走危改与房改相结合之路。

  、走名家设计、实现传统风貌与现代化使用功能相结合之路。

  、走专、群结合之路,做好进入后的管理与服务。

  记:对菊儿胡同危改工程,社会各界和居民反响如何?

  王:菊儿胡同危改成功,对各地危改工作的启发很大,来参观的兄弟省市的代表络绎不绝,但我们也一再同他们讲,对危改的方法,要结合本地实情,不能千篇一律,希望菊儿胡同危改经验对大家能有所启发。

  对这项工程,当地居民确实是真心实意地拥护,居民们激动地说,这是人民政府为人民的一大德政。

  记:您带领公司全体职工进行危改工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请问,是靠什么打下这些硬仗的呢?

  王:我们公司对人才非常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人才,这些成果是很难取得的。

  我们本着 "开拓进取、勤奋务实、探索求新、团结奉献"的企业精神,狠抓企业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公司有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坚持民主决策和集体领导,同时真正地关心职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体现 "团结奉献"的企业精神。

  目前,菊儿胡同危改后期工程正在顺利进行。王守元和他的同仁们又为康居工程的进一步深化呕心沥血……达斡尔族的鹰--吴宝良梁秉堃鹰启动起草原之梦拉近远牧点在蔚蓝的天幕前套马杆追寻一匹又一匹撒欢儿的春天这是吴宝良以达斡尔族青年诗人的身份,发表于 1986年 《民族文学》上的一首诗 《撒欢儿的春天》,其中最后的一段这样写着。10 年以后的今天,当再谈起这首诗的时候,他说: "诗一般,只说明我当时已不同于纯朴的牧民了,知识令我不断接受新事物,思想也开始不断地变化。"然而,笔者却认为,这只 "达斡尔族的鹰",正是吴宝良自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真实写照。

  是的, "达斡尔族的鹰"在启动起草原之梦,一次又一次。

  我们不妨把时间拉回到32 年前--有一个达斡尔族的小男孩儿,在草美羊肥的季节里,在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呱呱坠地了。他,出生于一个父母都没有固定职业,全家十多口人仅仅依靠当一般干部的叔叔来维持之家庭里。生活的艰难使得他 "至今想不起一个幸福的细节"来。

  我们不妨把时间拉到 25 年前--父母虽然进了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当工人,家庭的经济生活仍然窘迫。性格内向、腼腆的小男孩儿上了小学,然而,当众很少敢于开口,偶尔说上几句话也是结结巴巴的,而且面红耳赤,声弱如蚊叫。

  我们不妨把时间拉到 19年前--小男孩儿变成了英俊少年,迈进了中学的大门。他很快就进了重点班,并且成为 "学习尖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个突变呢?也许是深埋在他那幼小心灵底层的压抑感和虚荣心,一下子得到了释放的结果吧。也许。

  我们不妨把时间拉回到 16 年前--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作为 "省重点"的齐齐哈尔民族中学。并且,很快就成为老师和同学眼睛里的学习榜样,同时也是学校里各种荣誉的拥有者。正是由于学习成绩好,他也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广泛接触了文学、书法和棋艺。自然,他的性格渐渐开朗起来,志愿渐渐宏伟起来。

  我们不妨把时间拉回到 13年前--在不知不觉当中,小男孩儿已经长成了青年,一个很有个性的青年。第一次高考,他考上了一所师范学院,因为没有出省而坚决不去就学。学校动员,家人劝说,都不能使他有丝毫的动摇。

  终于,在次年第二次高考时,他如愿以偿地考进了京城,考进了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也许,这才是达斡尔族那 "酷爱自由,奋发图强"的民族性格,第一次在这个后生的身上显露出来。在上大学期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参加了 "首都大学生暑假自行车考察团",历时一个半月,行程2000 多里,途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省市,接触了群众,接触了实际,"终使自己的人生跳跃了一大步".这 "一大步"的内涵是什么呢?便是"此后,写诗、着文、编稿、社交……每日忙忙碌碌,开始做一个不安分的学生,也开始意识到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实际才干尤为重要。"我们不妨再把时间拉回到8 年前--大学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此时,他很快意识到 "学生时代的财富放在工作的秤盘里,往往一文不值。"于是,他又开始了从零起步的奋进。在不长的时间里,他熟悉和掌握了印制、发行、设计、行政、编辑等各道工序,打下了可以单挑独干的坚实基础。不久,他便自己承包,并杀出了 "编、印、发一条龙"的血路。紧接着,筹办了集茶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福道茶楼。几乎同时,又接管了大型杂志 《发现》。于是,"终于成了一面下海经商,一面舞文弄墨,脚踩两只船的文化商人,实现了人生的初步理想。"通过综上所述,读者不难看出这位只有32 岁的达斡尔族青年,脚下所走的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

  这里,我还可以向读者提供一张吴宝良的 "名片"--北京福道茶楼董事长北京 《发现》杂志副总编辑、总策划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北京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达斡尔族联谊会执行会长老实说,我看中吴宝良的不是--起码不完全是福道茶楼的老板,而是那独树一帜的 "脚踩两只船的文化商人".

  正当人们纷纷 "下海"的时候,吴宝良的"下海"是非常独特的,他的目的是把通过经商赚来的钱投到自己所酷爱的文化事业上。

  随便举两个例子吧。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了,这个纯学术的民间团体现在和将来都是不会有多少经济效益的。中心的负责人找到了吴宝良。怎么办?中心的主任是吴宝良的恩师,又是一位一生孜孜以求于民俗文化事业的知名学者,在福道茶楼刚刚开业,经济并不宽裕,投资还没有赚回来的情况下,他硬是咬牙答应担任了中心的秘书长。这,就意味着每年要承担中心近万元的花费。

  "WUDAO'94"国际舞蹈院校舞蹈节、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桃李杯"舞蹈比赛,以及北京舞蹈学院建院四十周年,要出一本只印50份的 "快讯",时效至多也就是十几天,又与民俗文化隔着行,可以说是毫无广告价值的。但是,吴宝良深深被3 名舞蹈学院女学生的热情和执着所感动,同样硬是慷慨解囊相助了。

  这样的事例不少。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读者看到下面这一席话就会得到很好的解释。吴宝良说:"没有经济基础,教育和学术都将处于尴尬境地。

  我要让学术和金钱联姻。如果我有了钱,一要设立民族文化教育奖学金,二要筹办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三要建立民族民俗文化的展示中心。"好一个 "让学术和金钱联姻"!也许正由于这一点,吴宝良一下子就改变了传统的商人形象。请看由他出任副总编辑兼总策划的 《发现》杂志,在今年第一期里的 "敬约"启事:"为更进一步适应形势的要求,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发现》杂志中文版从1995年起,进行重大调整和改版。新版《发现》在保持其办刊主题和较高品位的前提下,将以全新的形式、全新的内容、全新的观念展现在读者面前。她密切关注人类发展、科学足迹、世界动态、重大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在众多领域的新发现和独到见解。新版 《发现》主张高质量的刊物须有全新的命题、优秀的作者、出色的文字和丰厚的稿酬。新版 《发现》将给作者以无限的取材空间,请放眼大千世界、海内天外,只要您有新的发现。新版 《发现》将给作者以最灵活的体裁方式,纪实、专访、评论、散文、杂感、笑话、格言等等皆可,只要您有新的发现。新版 《发现》

  不限您文章的字数,既可寥寥数语,亦可洋洋万言,只要您有新的发现。新版 《发现》等待您的新发现。"这篇启事不长,但是颇有新意,既有原来刊物的老主题,又有改版后的新要求,而且紧紧围绕着 "新发现"来做文章。

  真可谓,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文字优美,才华横溢。难道这样的文章是出自纯粹的商人之手吗?不是的,显然是出自一个文人之手,出自一个从骨子里就是文人的商人之手。

  无需讳言,市场经济既给文化的发展以积极的促进,又给文化的发展以消极的破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然而,这位聪慧而又机智的达斡尔族青年,竟然巧妙地找到了事物的结合部、融会点,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一切皆为我所用,千方百计宁折不弯地向着自己那宏伟的理想一步步前进。

  据说,在达斡尔族民间至今依然广为流传着大量狐狸的传说。其中,有这样两个--在远古的时候,一个达斡尔族的小伙子漫游在茫茫的原野上。一天,他发现了一间小屋,主人是一位白胡须的老头和老头年轻美丽的女儿。老头把小伙子收留下来,并将女儿许配给他。这对年轻的小夫妻生活得美满幸福,生养了不少的子女。其实,老头和女儿都是狐狸,小夫妻生养的子女也成了狐狸。这些子女渐渐地发展成了今天的达斡尔族人。

  相传努尔哈赤于 1642年派兵来攻打达斡尔族。首领崩布尔前往外蒙古求援,途中遇到一只白狐狸在草地上睡觉。崩布尔认为这只白狐狸一定很有德行,便请求白狐狸暗助达斡尔族丰收三年的粮食,条件是他让族人世世代代供奉狐狸为祖先。果然,达斡尔人真的丰收了三年粮食。崩布尔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打了胜仗,从此达斡尔人也就开始了供奉狐狸。

  显然,在达斡尔族人的心目中,狐狸既是一个慈善神,又是一个保护神。

  那么,从一定意义上看,吴宝良不也正是一个新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慈善神和保护神吗?尽管现在他的一切都刚刚开始,力量还不够大,但我想他仍然是的。

  吴宝良喜欢这样一首诗--当我回过头来发现被抛弃的是爱情我会后悔得落泪当我发现失去的是信念我会痛苦得死去达斡尔族的鹰--吴宝良启动着草原之梦,也在汗水和泪水之中圆满着草原之梦。

  铸造一座坚固的华夏文化大厦--访华夏城市建设公司总经理彭振镝郑实驱车行至位于官园的中国少年活动中心。在宽敞明亮的华夏文武堂办公室,记者采访了华夏城市建设公司总经理彭振镝。

  问:华夏城市建设公司发展很快,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很大作用。

  请您介绍一下公司的近况以及对当今我国经济形势的看法。

  彭:华夏城市建设公司 1993年起正式归属建设部领导,是国家一级装饰施工企业,下属企业有服装公司、华夏文武堂、材料公司、医药公司、科技公司等。除经营外,我们公司还侧重于发展文化事业。华夏文武堂就是其中之一,今后我们还要搞文化研究、召开学术研讨会等。

  问:有报道说,自 1987年起,在您参与出口的项目中,每年创汇都超过万美元。请问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彭:称不上什么秘诀,因为我已经在新近的着作 《大圆融》中谈到了。

  《大圆融》主要讲华夏管理学。我研究华夏管理学,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客观现实的发展:目前大中华经济共同体已经形成,即两岸三地--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以及东亚、东南亚的经济联合形势日趋明朗。美国总统克林顿 1994年正式指示国务院研究大中华经济共同体,可见它在世界经贸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之大。这一共同体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形势。

  南韩、香港、台湾等地过去产品一直销往美国,但现在劳务价格渐长,所以转入了中国沿海地区,这里劳务价格便宜,物价便宜。比如,1988年我们要向美国市场出口一批大蒜,价格是每吨700-800 美金,比墨西哥每吨已经要便宜 200-300 美元了。当货物运进港口时,美国商人不让我方卸货,说我们的产品不符合美国食品法 (FDA 法)标准。我们没有自己的律师在美国,无法通过法律保护正当利益。我们很着急:鲜货是拖不起时间的,而且港口罚金也承受不起。于是和美国商人谈判,以每吨500 美元的价格就出卖了。他们转手可卖800-1000美元。我们损失很大。后来就与新加坡、香港等地的华人共同来做这件事。双方都觉得十分满意,价格合理。所以很高兴地一直合作下来。共同的利益将我们联在了一起,这是大中华共同体形成的经济原因。

  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经济净化、市场建设、改善社会环境很有帮助。早在唐宋时期,我国经贸发展很快。各地商人纷纷来到我国经商,形成了长安等大城市的空前盛势。他们和一些僧侣同来。僧侣劝诫商人,以利于其经商。于是商人开始研究佛学。佛学中第一条教导人 "不杀生".所以当时使大部分经商活动保持在和平环境。第二是 "不妄语"即公平买卖,童叟无欺。这些对当时中国盛唐市场的发展、活跃起了不小的作用。因此商人发了财而纷纷捐助佛教文化,这样,在丝绸古道上,至今还保留有许多佛教建筑,是当时成功的商人们捐助修建的。例如:敦煌、长安的大雁塔等。我觉得现在我国文化存在一个问题,即企业与文化的关系搞得不理想。国家当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来支持文化发展,但如果企业也来支持文化发展,效果会更好,而且企业的支持不能局限于在搞大型活动如为体育比赛捐助。在这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从唐宋的社会发展,我们看到华夏文化的巨大作用。这也是我研究华夏管理学的缘由之一。确实,目前我国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要深入下去,还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成长发展中存在一种无序状态,如 "无商不奸"的老观念,似乎经商就要把人格放置一边。

  问:请您具体谈一谈 《大圆融》的主要思想。

  彭: 《大圆融》包括许多方面,如主客体圆融、公私利益圆融、人我关系圆融等。

  举例来讲,1986年前后,经贸部将一些出口需求不大的项目交给我们经营,例如:太西无烟小粒煤。伦敦许多家庭壁炉里烧的煤炭就是我们出口的。

  年世界上反对南非种族歧视的运动高涨,对其实行制裁。伦敦上万吨的壁炉煤不能再从南非进口了。他们需要新的来源。我们及时和对方签了合同。

  但由于时值年底,没有运输计划,如何从甘肃运到千里之外的江苏省石臼所呢?当时我们公司一路做工作,历时三个月,终于把煤运到了指定地点。现在这些合同仍在履行。当时满载我们出口煤炭的巨轮离港时的情景,在公司不少职工心里,犹如昨日之事。夜里,巨轮上所有的灯都亮了,随着汽笛声响,满载着煤的轮船缓缓驶出港口,像座座大厅。这一成功就是人我关系圆融在经济合作中的应用的好例子。

  再比如,无我这个概念,在老庄中就有许多论述。企业家必须 "无我",即抛开私利、私欲,将 "小我"融入企业这个"大我"中,在大我中实现自身价值。所以无我就是真我。要克服患得患失,实现了企业价值也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比如我们的服装公司负责人原来是学服装的,改行搞装饰工程比较困难。我看了她们一群女孩子的设计,觉得有自己的想法,决定给她们投资,办服装企业。半年过去了,她们的公司很成功,在协和百货、梅地亚中心、赛特等超级市场销路很好,我给她们投资,扩大生产。我觉得她们就是在公司的成功中实现了真正的自我。

  问:修身养性与生意门道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您却把这两方面统一融合得很好。

  彭:我国传统文化要求管理者 (小到企业家,大到国家领导人)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要求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达到最佳配制。所以我认为修身养性在工作、生活中都非常重要。尤其在一个人成功的时候,这种对身心的修养就会显着地体现出来。据统计,美国大企业在达到千万元资本以后,不衰落的只有千分之四。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不断遇到对企业管理者自身的挑战,因为到处都是赞美之声,如果把握不住自己,头脑发热,就不能冷静地决策,就会把企业的事办坏。华夏管理学要求管理者要:至人无己,圣人无名,神人无功,企业越是拥有丰硕成果,管理者越要注意修养身心。

  问:有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被别人领导,而在于领导别人,您对此有何看法?

  彭:这种说法不准确。生命的价值应当说是在于创造,在于开发大智慧,创造性地做事情。而这个大智慧,要在修养身心中焕发,有一种现象是值得深思的:十九世纪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企业将牛奶倒入大海,而成千上万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二十世纪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是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另一方面经济却停滞不前。这里面的关键问题还在于没有将人的生命价值的问题在公私利益圆融中处理好。

  问: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充分展示自身的综合优势,从而寻觅到属于自己的最佳位置和亮点。做了企业家,您觉得是不是找到了你的人生轨迹?

  彭:我热爱我的职业,而且我也热爱华夏文化。 《武魂》杂志称我为儒商。中国古代要求管理者要具备各方面的素质,要文武双全,这也要从修养身心中达到,这样,才能在混沌和无序的商业竞争的环境里,作到 "闲庭信步"的心绪,并正确作出企业运作的判断和决策。

  问:一些拥有强大实力的企业,大多从房地产做起,的确也有不少人发了。您认为近几年再搞房地产前景如何?

  彭:在北京、天津、山东沿海等地,房地产是很不错的。但不可太热。

  应当有一定的限度。我们在这方面主要搞康居住宅小区。

  问:华夏城市建设公司前景一定十分广阔,因为有您这样一位杰出的带头人。预祝您取得更大的成功。请您谈一谈个人的经历、业余爱好、生活情趣好吗?

  彭:我是广州暨南大学八二级工业经济管理系毕业的。但当时只学了一些西方的管理经验,如弗雷德曼、撒姆尔逊、泰勒等人的理论,但我决心发展我们民族自己的管理学,华夏管理学。 《大圆融》就是我最近创作的一本华夏管理哲学的着作。我现在正在写第二本华夏管理学一书 《日月为明》。

  我的爱好是武术和读书。

  我是从哲理高度来把握武术的。我每天早上6 点至7点集中练功。但实际上我24 小时都在练功,这就是修养身心的结果。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非常忙。但我喜欢看书,经常在车上看书,带着笔将心得写在书上。我的 《大圆融》就是在车上写的,前前后后用了两年时间。看书、写书给我带来了乐趣,也使我受益无穷。

  问:最近您刚从美国归国。一定受益匪浅,请谈谈您的感想如何?

  彭:我在美国这次呆了一个月,我注册了我们华夏城市建设公司美国分公司,在美国使我惊讶的一件事是美国的超级市场里服装、鞋帽、玩具的产品里,有 70%是中国制造,这个变化是90 年代以后发生的。我们在那里都受到尊重,我感到了中国经济在崛起,而且我也感到华夏文化在复兴,我设立美国分公司的职能是,向中国介绍合资和合作的技术项目,从美国向中国进口我们需要的建筑材料,从中国向美国进口美国市场需要的我们的建材产品。我们与中国装饰协会和装饰五金协会签了合同,将他们的产品向美国出口,中国人办跨国公司的时代来了。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因为已经有那么多中国的乡镇企业、合资企业把产品推向了世界,推进了欧美市场。我真的感到了这一迫切性,复兴华夏文化,我们中国人正在从丑陋的中国人,变成尊贵的中国人。

  "光彩"有希望--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陈祖甲对于刘永好,记者久闻其名。他是四川希望集团总裁。1994年,希望集团被评为国家星火示范企业,获星火成果二等奖。他本人梅开二度,获得第四届中国科技实业家创业奖金奖。这位希望集团的 "灵魂人物",还是"光彩事业"的领头人。

  先富帮后富"光彩"是正途啥是"光彩事业"?那是1994年4 月,身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刘永好,同9位工商联常委、民营企业家联手提出倡议: "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这项倡议得到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领导的支持,非公有经济人士的热烈响应。江泽民同志在 1995 年年初称赞: "光彩事业这件事情很好!"王兆国任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主任。刘永好被推举为全国光彩事业推动委员会的执行主任。

  年3 月,10多位投入"光彩事业"的民营企业家,同西藏自治区的党政领导见面,商谈 "光彩"进西藏事宜。谈及为何要实施"光彩事业",颇有企业家风度的刘永好胸有成竹,侃侃而谈。他说: "我们希望集团是靠党的富民政策、靠科技发展起来的。我们先富起来,应该想到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服务于人民。中国还有8000 万人口没有摆脱贫困,这是国家关心的热点问题。爱国不是一句空话。我们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老少边穷地区人民走上致富之路。先富帮后富,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爱国的具体行动,不是为了几个钱。"记者曾经听过其他投入 "光彩事业"的民营企业家的谈话,深感他们在"光彩事业"上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体现了民营企业家 "爱国、敬业、守法"的宗旨。

  科技让 "希望"走新路刘永好主持的 "希望集团"是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靠科技发展兴旺起来的。80 年代初,刘氏兄弟4 人,辞去了原先的工作,筹集千元资金,回到 "文革"时插队的农村,探索出一套养殖鹌鹑的新技术。养鹌鹑需要优质饲料。在研究中他们发现,在公众 "菜篮子"中唱主角的肉猪更需要精饲料,而当时国内的饲料市场大多被 "洋饲料"占领着。难道我们不能发展民族饲料?于是,刘氏兄弟从养殖业转向饲料加工,由作坊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

  年,刘永好聘请 30 多位兼职专家,办起了相当规模的饲料研究所。过了一年,他们拿出了"希望牌一号全价饲料".以后逐渐发展成有28种饲料的系列产品。一些用户说,他们采用希望饲料,仔猪的育肥周期缩短了近百天。用科技饲料养猪,料肉比为三比一,使原先喂养用粮减少一半。以科技为本,走科技兴企业的道路,使刘氏所在的川西坝上有名的贫困村--四川新津县古家村旧貌换新颜。原先没有一条完整的路,无水、无电、缺医、少药,一个劳动日仅值 0.27 元的小山村,如今修起了坚实的水泥路,全村%农户在希望集团工作,成为四川省首批亿元村。希望集团已发展成为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拥有饲料、食品、食油、建筑、房地产行业32 个分公司,年产值达到 17亿元。1994年,他们登上中国饲料行业百强企业之首的宝座。

  "希望"富起来了,他们没有忘记贫困的日子。这几年,希望集团设立了 "希望教育基金"、"希望扶贫基金"、"希望养老基金",不仅向国内捐资、救灾、办电、扶持办厂,而且向南太平洋上两个岛国的华侨团体和中文学校捐赠了一批高级摄录像器材。

  "希望"放光彩刘永好表示,我们民营企业有科技、资金方面的优势,贫困地区有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两个优势结合,互惠互利。 "光彩事业"就是要走开发性扶贫的新路子。这么看来, "光彩"不同于一般扶贫救灾,只是雪中送炭;"光彩"有科技投入,变"输血"为"造血".

  年 7 月,他随中央和统战部领导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确定投资 1500万,在西昌市兴建一座年产 10万吨的饲料厂。当地热烈欢迎,将此列为当地的第一号工程。希望集团派出500 名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建筑施工、设备安装队伍,仅用63 天,一座上万平方米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工厂,便耸立在西昌市的一块洼地上。他们招收200 名贫困地区的青年就业,对他们进行科技生产和现代管理培训。新厂试产 15天,产出了2000 吨供猪、牛、鸡、鸭、鱼食用的饲料,产值达400 万元。

  希望集团一边建厂,一边派出由技术人员组成的扶贫小组,深入凉山地区17个县,行程上万公里,散发45 万份科技资料,扶植专业养殖户41 户,示范点 100多个,向数十万民众普及科学养殖和商品经济知识。快节奏、高效率、说干就干,苦干实干,引来了凉山州委书记的高度赞誉: "在中国航天城,希望集团放了一颗 '光彩'卫星。"年 1 月,希望集团投资 1500 万元,又建一家 "光彩事业"扶贫单位--贵阳希望饲料有限公司,其一期工程已顺利竣工。建立的一座包括平方米厂房、2600 平方米库房等配套设施的工厂,也只花3 个半月时间。

  年产饲料可达 10万吨。他们又派出30 名技术人员,深入到毕节、修文、织金、绥阳、开阳、息峰、龙里等边远贫困山区,传授技术,使 2000 户农户走上科学养猪致富之路。一位苗族老人育猪26 头,收入近2000 元。老人激动地说: "我几十年才看到致富的希望,感谢共产党,感谢'希望'."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这位全国政协委员又同河南信阳县签订了创办信阳希望饲料公司的协议。他兴致勃勃地说,信阳地处大别山区,是我国的老革命根据地。那里涌现出许世友等81 名将军,3 万多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这个地区至今大多在贫困线以下。信阳县是国家划定的贫困县。我们要为革命老区献出一份爱、做一份贡献。

  他们制订了一个 "光彩事业大别山希望饲料工程"的计划。第一步投资多万元,建立年产 10万吨饲料厂,选择烈士后代,对他们做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派出技术人员,帮助大别山区发展养殖业等。

  据刘永好介绍,除 "希望集团"之外,全国有近3000 名非公有经济人士投入到 "光彩事业"中来,首期建立300 多个项目,产值可以达到3.6亿元,他们本着 "爱国、敬业、守法"的宗旨,到老少边穷地区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缩小贫富的差距,共同富裕。这是 "光彩事业"的目标。从一年来的实践看,可以肯定地认为: "光彩"有希望,"希望"放光彩。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记成都恩威集团公司总裁薛永新彭晓媛提起 "洁尔阴",便不由得使人想起"难言之隐,一洗了之"这句广告词。这句话之所以能深入人心,除了其产品的知名度外,还透出了一种体贴一份亲切,表明了成都恩威集团公司的宗旨: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成都恩威集团公司总裁薛永新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个四川贫苦农家的子弟,没有背景,没有靠山,身边仅带着20 元钱便出门闯世界,结果一闯便闯出一片新天地。

  有人说,薛永新是个富裕的穷人。富,是指他的财富。1993年恩威公司总产值为2.65亿元,利税总额 1.25亿元,总资产3.8亿元。身为公司当家人的薛永新,自然可以随意支配、决定上百万、上千万元资金。穷,是指他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平凡人本色。我们在公司职工宿舍区,曾参观了这位亿万富翁的 "别墅"--在二楼相对的两套三室一厅单元里,居住着薛永新的父母、兄弟和妻儿一家老小七口。室内没有华丽的装饰,倒是简洁明快的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样的住房标准充其量也只抵得上一个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

  在双流县甚至整个四川省,恩威公司在乡镇企业中都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利税大户。曾有人建议他趁此参加一两个诸如百强企业、优秀企业家之类的评比,也好捞点政治资本,他淡淡一笑,婉言谢绝了。他是省政协委员、县人大代表,在社会上也算是一个名人了,有人提出要为薛永新找几个保镖。

  他厉声喝道: "我无私无欲,无畏于人,要保镖干什么!"我们曾问薛永新,你什么爱好都没有,业余时间怎么安排?他回答得极简单: "静坐与学习。"他进一步解释道,静坐其实有两种功用,其一是修身养性,以此锻炼身体;其二是按 "道"来规范自己,驱除私心杂念。

  他学历不高,但极好读书,尤其是中国古典着作,有关中国历史的书,他要找来看个透。受着名道士李果真的熏陶,他从20 多岁起,便潜心研究道家学说和医学,曾着有 《"道"与人生》、《"无为"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文章。可以说,他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把道家学说的精髓运用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家之一。

  古人云 "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薛永新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境界。

  薛永新出生于四川省潼南县崇龛镇一个普通的贫苦农户家。由于家境困难,他只念了六年书,从 15 岁起,他先后学会了篾匠、石匠与木匠活。

  岁,便独自背井离乡,靠木匠活儿谋生。十年后,他带着仅有的20 元人民币和家乡父老的期望,到成都来闯天下。其间,他创办的木材加工厂曾几度夭折。正当他徘徊迷惑之际,他在家乡结识了被人尊重的道士李果真。李果真把他渊博的道家学说和独特的道家医学秘方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这位勤学好问的年轻人,从此奠定了薛永新事业成功的基础。

  薛永新在企业管理中坚持像疏导流水一样谐调员工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了一整套以发挥人的潜力为核心独特的 "恩威管理模式":在用人制度上,恩威公司重视员工的招聘,敞开大门,唯才是举。公司的员工如果认为自己有能力担任某一项职务,便可以主动提出参加竞选;如果觉得自己不适合现在的岗位,也可以选择另外的岗位。竞选的范围可以从车间主任一直到总经理一级。现在公司所有部门的经理人选几乎都是从基层竞选出来的。

  几年来,恩威公司为确保产品质量,不惜花费上亿资金,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生产、包装、检测设备,建成或正在建设大型现代化中药提取车间、制药车间和塑料制瓶车间。并已研制开发出 "洁尔阴"第二、三代产品--洁尔肤、洁尔阴泡腾片、活血降脂颗粒、乾坤宁胶囊等新药。这些产品经国家技术监督部门的检测认证,全部通过国际 ISO9000系列标准,可以免检进入国际市场,这在全国制药行业中是首屈一指的。

  薛永新认为,恩威的财富都是从社会中来的,应当以各种方式返还给社会,以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年到 1992年间,他先后拨款 1000多万元,与省妇联、全国妇联一道,在四川省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 "恩威杯"妇女卫生保健知识大赛、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家庭文化知识大奖赛等活动。

  薛永新还把援助之手伸向各类文化公益事业,几年来,恩威公司向社会共捐助了7000 多万元资金。耗费这么巨额的资金投入社会,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乡镇企业来说,需要付出多么大的艰辛和努力啊!我们曾向公司一位职工讨教对捐资的看法,他毫不犹豫地说: "薛总这样做总有他的考虑,我认为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向全社会推销了恩威。"恩威公司为社会进步、大众安乐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恩威公司获得了最好的回报。恩威公司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融科研、生产、贸易、地产为一体的集团型、跨国型、高科技型的新型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