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大型游乐场:经典作家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14:18

经典作家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03日   07 版)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文化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化观念实现了历史性嬗变。今天,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是在具体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进行的。其中,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化有其特殊性,既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等条件的产物,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文化是在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始终站在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从实践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各种文化现象。各种文化的形式和形态,只能通过实际地改变其所由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现实社会关系,才能得到最终的改变。忽视文化的现实基础,把文化看成与历史进程没有多少联系的附带因素,看成处于世界之外或超乎世界之上的某种东西,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文化具有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把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看作文化发展的基础,不等于说文化发展是完全被动、完全静态的;相反,文化具有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恩格斯曾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这就表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是互为对象、彼此推动的,文化在其中扮演着十分活跃和重要的角色。

  文化在培育民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化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力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逐步走向文明、不断发展文化的历史。掌握了人类文化,也就抓住了人类自身发展的奥秘。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包含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层面,它们对人的精神和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读一本好的小说是一种享受,在现代英国一批杰出小说家的作品中向世人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起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恩格斯说,在巴尔扎克作品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着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列宁认为,正是因为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出那么多问题,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才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普列汉诺夫甚至认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社会心理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就根本不可能做出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所有这些论断都表明,只有在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人类才会懂得按照一个合适的尺度进行生产生活,“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世界”。可以说,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体系,而且是一种行为规范体系,它给整个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是非、善恶、美丑、真伪、好坏的判断标准,并通过社会教育使其内化为整个民族的正义感、羞耻感、审美感、是非感和责任感,从而有效塑造国民的健全人格,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传承、不断深化升华。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应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化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创造的,而是在现实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文化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上产生,同各种不同的利益和观念相联系,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就其性质来说,文化可分为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体现社会进步方向的文化。反之,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社会进步、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则是落后的或腐朽的。文化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历史的考察,积极探索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准确把握文化生产的双重特性。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一种是物质生产力,一种是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化软实力”。马克思提出了物质生产发展与文化艺术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的理论,强调文化的发展有其特殊规律。他在《资本论》第四卷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特定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对精神文化生产的制约作用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指出了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和“非商品”的双重特性。马克思的这个重要论断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不能陷入“一切向钱看”的怪圈,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文化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防止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过度干预。

  科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列宁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两种民族文化”学说,即“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这一论断启示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对其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既不否定一切,也不盲目继承,而是有所汲取、有所借鉴、有所改造、有所剔除、有所创造,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健康发展。这一论断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同列宁主张的要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遗产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互为表里、完全一致的,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宝库。

  始终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在从事文化活动的时候,不要把剥削阶级偏见的任何残余带进来,而要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他们认为,有些作家和诗人之所以缺乏讲故事的才能,满足于按哲学结构组织文化产品,或者枯燥无味地记录个别的无聊事件和社会现象,就是由于他们的整个世界观模糊不定的缘故。他们鼓励小说家向巴尔扎克学习,能够做到违背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而写出现实主义伟大胜利的作品。恩格斯甚至现身说法,说“我写作不是专门为了永世长存,相反,我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现实”。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执笔:董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