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使用视为竣工验收:刘渡舟论脉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27:15
刘渡舟论脉诊一、《伤寒论》有《辨脉法》与《平脉法》共一卷,它说明了仲景之学注重平脉辨证之法,这是不言而喻的。仲景之脉法,源于《内经》、《难经》,而以有其创新之处。以阴阳为纲统脉之浮沉、强弱、迟数与尺寸之变化;以五行之理测非时之脉的纵横顺逆。强调按寸必及尺,按手必及足的诊法;指出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脉合参的重要意义;重点论述了脉以胃气为本,与有胃气则昌,无胃气则亡的真谛。在脉法论述中,强调了荣卫与三焦、脾、胃、宗气的盛衰关系,以说明人之强弱,疾病与否,无不同荣卫相关。因此,仲景之脉法有认识疾病、断决死生之作用。为此,掌握六经辨证之理,亦必须学习辨脉之法,以与六经辨证相得而益彰。
二、考《内经》而有《脉要精微》之论,《难经》乃有“独取寸口”之法,坟典之书,重视脉法,薪火相传,迨至仲景,继承发扬,又有创新。约而言之,贡献有三:一曰“辨脉法”,重点讲述了“脉分阴阳”。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执简驭繁,而能统其大全,井然不紊。二曰“平脉法”,重点讲述了脉分五行,上应于天,内应五脏。用五行生克之理,参天合人,以分析疾病纵横顺逆、生死预后的诸种变化。三曰“趺阳脉法”,
  仲景在“原序”曾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的一大缺陷,而谆谆告诫于后人。

据余考查,在“辨脉法”中,出现3次“趺阳脉法”;在“平脉法”中,出现8次“趺阳脉法”。凡“趺阳脉法”的出现,必与“寸口脉法”同行,手、足两脉上下对比,以测正邪进退,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反映了张仲景在脉法上的伟大贡献。
三、火证脉象: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大的为实火;洪数见寸脉为心火;见右寸为肺火;见左关为肝火;见右关为脾火;见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必遗精,阴火盛也;脉弦细而数,按之益坚者,为少火气衰,而见肝肾真脉,水旺则其脉自平。惟虚痨见此,为冰雪阴凌之象,最为剧候,或反虚大数疾者,此食气之火,耗真阴,为虚阳飞越之兆,久病得此,百无一生。惟暴脱元气者,犹可峻补以敛固之,大抵火证之脉,但有虚火,按之必空,断无实大之理。然火郁中焦,恶寒战栗,亦有六脉匿小者,此火气郁伏灰烬,不得发光舒焰,反见寒胜之化矣。热结胃口,咳吐结痰,亦有寸口滑实者。热遗下焦,淋浊溺痛,多有尺内洪者,皆胃中湿浊上逆下渗之候;与火无预。火盛之脉,静取虽洪盛滑疾中按则软阔不坚;重按则豁然中空。寻之脉见指旁,举指涩涩然,如轻刀刮竹之状,方是无形之火象。若中宫有物阻碍,则关上屈曲而出。膈上有痰凝滞,则寸口屈曲而上,总谓之钩。如无阻碍,则无屈曲之象矣。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实,指下累累如寻贯珠薏苡子状者,皆有形之湿热,蕴积于经脉之中,非火证也。
以上举要而言,根据历代名家论火脉之形态,指法之考究,虚实火湿之反映。熟读深思,结合临床,久而久之,自然心领神会一隅三反,则岂止火脉之一途也。
按:本文是学习刘老著作时的摘抄笔录.为本人脉学笔记中的部分内容。烦请阅完全文的学友留个印!

 

1楼 发表于 2007-11-11 21:19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刘渡舟论脉诊一、《伤寒论》有《辨脉法》与《平脉法》共一卷,它说明了仲景之学注重平脉辨证之法,这是不言而喻的。仲景之脉法,源于《内经》、《难经》,而以有其创新之处。以阴阳为纲统脉之浮沉、强弱、迟数与尺寸之变化;以五行之理测非时之脉的纵横顺逆。强调按寸必及尺,按手必及足的诊法;指出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脉合参的重要意义;重点论述了脉以胃气为本,与有胃气则昌,无胃气则亡的真谛。在脉法论述中,强调了荣卫与三焦、脾、胃、宗气的盛衰关系,以说明人之强弱,疾病与否,无不同荣卫相关。因此,仲景之脉法有认识疾病、断决死生之作用。为此,掌握六经辨证之理,亦必须学习辨脉之法,以与六经辨证相得而益彰。
二、考《内经》而有《脉要精微》之论,《难经》乃有“独取寸口”之法,坟典之书,重视脉法,薪火相传,迨至仲景,继承发扬,又有创新。约而言之,贡献有三:一曰“辨脉法”,重点讲述了“脉分阴阳”。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执简驭繁,而能统其大全,井然不紊。二曰“平脉法”,重点讲述了脉分五行,上应于天,内应五脏。用五行生克之理,参天合人,以分析疾病纵横顺逆、生死预后的诸种变化。三曰“趺阳脉法”,
  仲景在“原序”曾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的一大缺陷,而谆谆告诫于后人。

据余考查,在“辨脉法”中,出现3次“趺阳脉法”;在“平脉法”中,出现8次“趺阳脉法”。凡“趺阳脉法”的出现,必与“寸口脉法”同行,手、足两脉上下对比,以测正邪进退,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反映了张仲景在脉法上的伟大贡献。
三、火证脉象: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大的为实火;洪数见寸脉为心火;见右寸为肺火;见左关为肝火;见右关为脾火;见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必遗精,阴火盛也;脉弦细而数,按之益坚者,为少火气衰,而见肝肾真脉,水旺则其脉自平。惟虚痨见此,为冰雪阴凌之象,最为剧候,或反虚大数疾者,此食气之火,耗真阴,为虚阳飞越之兆,久病得此,百无一生。惟暴脱元气者,犹可峻补以敛固之,大抵火证之脉,但有虚火,按之必空,断无实大之理。然火郁中焦,恶寒战栗,亦有六脉匿小者,此火气郁伏灰烬,不得发光舒焰,反见寒胜之化矣。热结胃口,咳吐结痰,亦有寸口滑实者。热遗下焦,淋浊溺痛,多有尺内洪者,皆胃中湿浊上逆下渗之候;与火无预。火盛之脉,静取虽洪盛滑疾中按则软阔不坚;重按则豁然中空。寻之脉见指旁,举指涩涩然,如轻刀刮竹之状,方是无形之火象。若中宫有物阻碍,则关上屈曲而出。膈上有痰凝滞,则寸口屈曲而上,总谓之钩。如无阻碍,则无屈曲之象矣。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实,指下累累如寻贯珠薏苡子状者,皆有形之湿热,蕴积于经脉之中,非火证也。
以上举要而言,根据历代名家论火脉之形态,指法之考究,虚实火湿之反映。熟读深思,结合临床,久而久之,自然心领神会一隅三反,则岂止火脉之一途也。
按:本文是学习刘老著作时的摘抄笔录.为本人脉学笔记中的部分内容。烦请阅完全文的学友留个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