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max2官方系统root: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制约因素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01:49
2001-08-31    朱新生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网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是解决把众多的社会职业转化为有限的学业门类,以便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及体能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社会职业分类与发展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规律和效率的追求,使得社会劳动变得专业化,不仅整个社会被分为多种部门,各部门内单个组织也被分为多个职能部门,而不同的社会部门,组织职能机构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有决策部门,现场管理指挥,现场操作及各类服务岗位。这样,尽管组织活动目标与内容千差万别,却都可以按它们的职能标准划分为各种专门职业,从而职业就成为社会组织的一个基本单位。
各类职业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技能、学识、经历、态度等都有明确要求,因而,按从业人员所从事工作的种类、性质,乃至职业活动所涉及的领域、使用的工具设备、采用技术方法以及提供产品和服务种类的同一性进行划分,并对职业进行分类,有利于劳动就业管理和教育培训。社会职业分类和发展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社会职业分类和发展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种类和专业结构。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必须根据社会职业的需求来设置,否则,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虽然专业与社会职业不可能一一对应,但却要在总体上适应(一般一个专业设置覆盖若干个相邻的职业)。就一定区域来说,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又决定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而区域内的支柱产业一般又是就业人员较为集中或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区域内支柱产业为核心,同时兼顾其他产业。社会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社会职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职业教育的专业也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
其次,社会职业分类和发展影响职业教育专业口径的宽窄。职业劳动的专门化,是专业存在的前提,而专业口径的宽与窄,又为职业劳动的复杂程度所决定。一般说来,越是先进的社会部门,专业化程度也就越高,其职业就具有更多的专门知识和更严格的劳动规范。越是专业化强的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就越高。不经过系统的专门化的职业训练,是难以胜任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的职业,情况就不同了。我国相当多的农村地区,职业分化低,农业技术复杂程度低,毕业生就业去向十分分散(具有自由就业的特点),过于专门化的知识、技能,很难发挥作用,实行过细的专门化的教育,就脱离了现实,而必须拓宽专业面,以使毕业生有广泛的就业机会。
第三,社会职业发展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社会职业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知识及综合素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如,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机械生产中的应用,出现了数控技术,要求机械加工从业人员具备这方面的技术能力,这要求机械专业调整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增加数控技术内容。
总之,社会职业的分类和发展是职教专业设置的基础和依据,而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社会职业的发展,一旦有所变化,如职业要求改变,新职业出现,专业设置必须随之调整,动态适应。当然,专业设置并不总是被动地适应,合理设置专业可以对社会职业的分化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如适度的专业化教育,可促进农村社会职业分工,适度超前培养人才,可促进社会职业的发展,乃至促使新的职业的出现。
学科分类与发展
学科是根据学问性质划分的学术门类。每门学科都有内在逻辑结构,它遵循知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关系,这是人们认识能力发展的普遍规律。
某种意义上说,职校的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内容主要来自相关学科,它是学科发展成果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任何专业都是多学科的综合,但又必须有一个主要骨干学科支撑。以学科分类和发展为基础,才能制订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确保施教,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同时,学科分类和发展对职教专业设置的影响是广泛的。
首先,学科的不断分化与综合,决定着专业的分化与综合。一方面,具有共同的基础理论知识的专业正逐步融合,如纺织机械、轻工机械的合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出现;另一方面,新技术类学科、边缘交叉学科的出现,既会引起原专业内涵的拓展和深化,又会促使新专业的出现,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就兼跨了文理学科。
其次,学科的分类及发展影响着专业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要跟踪先进的生产技术,必须把更新的科技成果引进课程。一些科技成果,即时暂时还没有应用于生产,也可在职业学校通过选修课的形式传播给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
第三,学科分类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任何专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学科基础之上的,一般是按学科分类设置有限的专业覆盖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科学理论知识作为专业技术基础的社会邻近职业,因此,学科知识的分类,影响着专业结构,在一个专业中,用不同学科知识组成不同的课程进行教学,就会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
强调学科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影响,并非一定要根据学科分类来划分专业,或以学科为中心来构建课程体系。职校并不需要学生精通某一学科,而需要学生掌握适用于本行业的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相应的技能,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适应发生的变化。事实上,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专业都是跨学科的。充分考虑到学科的因素,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接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而且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成功的教育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职业教育是通过专业设置,实施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专业设置是职教与社会的接口。因此,职教的专业设置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职校生的身心发展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职校的专业设置:一是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已有的智能和知识水平出发,考虑其可接受性、可理解性,遵循其认识能力发展规律,促进其发展;二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教材的难易程度,选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关系到专业的教学效果。
中等职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6~18岁,人的体能、智能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尽管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但远未达到成熟和完善。职教理论家萨珀认为: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看,其职业发展探索阶段分为三个时期,即:试验期(15~17岁),过渡期(18~21岁),尝试预备期(22~24岁)。从萨珀的理论来看,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前期,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还有很大的潜能和空间,职业心理尚未成熟,仍处于探索时期,难以对自己将来的职业作出抉择。所以,人们一般不主张学生过早进行狭窄的专业定向。在欧洲一些国家,高中阶段职校第一年开设职业教育基础年,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目前,我国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是接受普通教育,还是接受职业教育,完全取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而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倾向。职业学校对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他们希望学什么,而是他们应该学什么,基本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果说,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较低的情况下,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智能、知识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对学生进行专业定向,还勉强可以的话,那么,当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入学人数大增,乃至发展到只要愿意上学的都能进职业学校时,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不断扩大,再对学生进行过细的专业定向,显然就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了。因此,中等职校的专业设置应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宜在一进校时就进行过窄的专业定向,而应在加强必要的文化基础的前提下提供多种学习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供学生尝试、比较、选择,以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有多种选择,或者就业,或者升学,或者走其他发展之路。
教育资源的利用
必要的教育资源,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能否充分发掘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具体的职业教育办学机构而言,支持其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包括系统内固有的教育资源和系统外输入的教育资源。系统内的教育资源又可分为教育物质资源(主要指校舍、场地、教学实习设施、设备等)、人力资源(主要指教育教学人员的数量及质量等)、制度资源(主要指教育机构内在的组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学校的信誉等);其外部资源也可分为资金资源(主要指货币的投入)、信息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文化资源(社会的价值取向等)。
职教的专业设置与教育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资源是专业设置的基础,影响着专业建设的水平和专业教育的质量。决定设置一个新专业,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否则专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这并非说,学校有什么样的资源条件就办什么样的专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和社会服务,职业教育机构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设置新专业和调整教学内容。但是没有足够的资源条件,要开设新专业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草率上马,是办不好也是办不长的。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科学,决定着教育资源能否充分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具体的职业教育活动是资源利用的过程,亦即将一定的资源用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而要产生最大效率,关键在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职业教育对各专业的资源条件有特殊的要求,如不同专业对专业理论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专业教学设施、实验实习设备、专业教材都有不同的要求,要办出特色,形成优势,更要相当时间的积累。一旦专业设置确定了,就要根据专业的要求进行各方面的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习设备、教学文件、管理规范等)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如果专业设置不合理,或频繁更换专业,不仅难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且会造成原有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
以上我们对影响职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需要强调,制约因素与专业设置并不是单值对应的,而是共同起作用,关键要弄清楚它们相互作用的关系。
职教是通过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而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要求又是通过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类型、规格、质量体现出来,离开了社会职业需求,职业教育就失去了价值,社会职业分类和发展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向,社会职业人才的需求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前提。
社会职业种类繁多,不可能为每一种设置一个对应的专业,这就要根据学科分类设置有限的专业来覆盖社会上邻近职业的需要。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理论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专门训练,考虑某类职业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专业设置才能适应社会职业的需求。因此,学科是专业设置的基础,没有相应的学科支持,职业教育就培养不出合格的职业人才。
社会职业需求和学科发展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最基本的要素,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形成科学的专业。两者中,又必须以社会职业需求为首要依据,只有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办学才会有生命力。事实上,学科分类和发展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常常也是通过社会职业的要求反映出来的。学科知识的价值在于能够运用它来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学科失去了这种价值,再好也没有意义。必须根据当前和一定时期社会职业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职教专业设置虽必须满足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但如果仅仅如此,职业教育的价值就被狭隘化了。任何教育活动,特别是学校教育活动,必须促进人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是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个人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的满足,必将促使其创造才能的发挥,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发展职业教育,要以需求为出发点,这种需求来自于社会,也来自于个人。而社会需求只有转化为个人的需求,才能构成对职业教育的切实需求。因此,设置专业,要同时考虑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专业范围的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从学生原有的发展水平出发,专业目标必须包含学生身心发展目标,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仅掌握从事某类职业的知识、技能,具备从事某类职业的态度和行为特征,还要为学生继续深造和今后转换职业打下良好基础。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虽然相互依存,但社会需求并非是个人需求的混合体,因此两者之间也常常产生矛盾,这就需要不得不暂时放弃个人发展的需求。
举办职业教育,需求和资源是两个缺一不可的条件,需求是办学的根本动力和首要依据,资源决定了办学能否开展及需求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设置专业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当然,这并不是说学校有什么样的资源就开办什么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强调我能干什么,我培养什么人才,而应强调需要我干什么,需要我培养什么人才。在需求和资源这对矛盾中,需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旦社会对某类人才产生了需求,职业学校就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聚集和挖掘资源,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主要参考资料[1]余祖光.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划分刍议.职教论坛.1999(6)
[2]刘德思.职业教育的模式选择——资源交换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96硕士毕业论文
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