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三灯光模拟视频:(2005年)安徽企业究竟该怎样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3:12:01

主持人: 李世兵 本报记者

嘉 宾: 丁 斌 中国科技大学MBA/MPA中心副主任、博士

邢志昂 安徽省管理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刘家林 安徽三联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

方 明 普惠智业咨询有限公司咨询经理

编者按

本报第十九期的“安徽企业谨防‘学习过度’”的文章,在安徽企业界“一石激起千重浪”。企业到底该怎样学习?本报本期就这话题进行继续探讨,以期对安徽企业有所借鉴。

学习是安徽企业软肋

主持人:各位都看过我们上期做过的选题,在与一些企业与专家探讨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安徽企业确实是“学习过度”,一种认为安徽企业其实是学习不够。对此,各位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丁斌: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认为安徽的企业其实并不是“学习过度”,而是学习不够。目前安徽的一些大的企业还是比较关注企业的学习,但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处于创业期的企业,你让它去给员工培训、学习,有时候就很不现实。

邢志昂:我比较同意丁教授的观点,作为刚刚成立的安徽省管理咨询委员会的秘书长,我曾经系统地研究了一下安徽企业和管理咨询公司的现状,我发现安徽的企业确实学习得不很够,很多企业员工培训完全停留在表面,或者是为了应付领导。

刘家林:在管理咨询方面,丁教授和邢秘书长都是行家,当然提出的观点很有见地。我一直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于组织企业各层次的学习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因此我特别关注这方面的事情。我想补充一点,安徽很多企业是学习不够,但其实安徽还是存在一些组织学习很不错的企业,如JAC、三联集团等。

方明:在与安徽的一些中小企业接触的过程中,一些企业甚至对于什么是管理咨询都不知道,有的虽然知道,但其实很迷糊,所以我想对于安徽企业来说,正视学习的软肋对于企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主持人:丁教授应该说代表的是学术界,而刘主任代表的是企业界,方经理和邢秘书长代表的应是咨询界,在安徽企业是否学习过度上,各位的观点是如此的一致,我想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明确了。

丁斌:我想三位和我一样,平时大家由于从事不同的工作,尽管发现了同样的一个问题,但还是没有机会能坐在一起讨论它,其实我个人认为学术界、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坐在一起共同讨论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对于未来企业的学习将起到引导的作用。

方明:其实提出这样的问题,看到企业学习中的缺陷,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促进。

刘家林:在三联集团我也组织了一些学习,有高层的、中层的、基层的,我认为只要方式正确,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拿来主义”要不得

主持人:刘主任的话其实正引出了我的下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安徽的企业缺乏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

邢志昂:安徽企业在学习上往往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是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一种是重视学习,不重视实际;还有一种是重视投入,而不重视产出。很多企业对于学习还是习惯于将大家集中起来,采取大学堂的形式,请几个老师灌输几个小时或几天。这样往往导致员工花了大量工作时间去学习那些无关的知识,或者就是占用员工的休息时间,结果员工不是工作效率提高,而是下降。

丁斌:与过去相比,现在安徽的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是越来越重视了,这无论是对国家还是企业以及个人来说,都是好事。但企业在培训上往往方式不正确,这样就会出现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企业误解学习,认为学不学习都一样。其实这种结果是最可怕的,因此一定要引导。

刘家林:丁教授的观点确实很值得关注。从我的观察来看,一旦企业几次培训没有效果,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企业的领导者往往会将学习撇到一边,这种心态是很危险的。对于企业来说,学习是件头疼的事情,尽管如此,如果做好了,对企业的推动是不可估量的。

方明:在为客户提供培训服务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企业在选择培训时,往往过分依赖某个人事经理或培训经理。其实,他们未必清楚自己的企业最需要的培训是哪些,所以经常出现选择的培训不适合企业需要或者选择的培训压根就对企业没作用的情况,这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也严重挫伤了员工的培训热情。

主持人:安徽有这样一家企业,人力资源部在制订2005年的培训预算之后,到2005年年中,培训是花了不少钱,而员工的工作效率并没有提高,而且很多员工对学习还有抵触情绪,老板很生气,就把下半年的培训计划全部取消了。在与该公司老总交流的过程中,他感到很迷惑“花了那么多钱,结果适得其反”。企业到底应该怎么学习?

丁斌:我这里也有这样一个例子。安庆市有一家生产汽车活塞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被国外企业兼并,目前的员工还不到1000人,但每年都会花500多万的培训费,送管理人员以及业务精英去国外学习,企业建立了一种长效、持续的培训机制,目前它们生产的汽车活塞环已经占据了中国市场40%的份额,而它们的价格却比同类产品要贵30%左右。其实我这里并不是要表明培训费花得越多越好,而是想说企业的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做好培训之前的课程设计。在培训方式上要互动,不要一个讲师讲到尾,可以就某一案例,大家先讨论,最后老师再总结,这样就能形成一种比较好的气氛。也可以就某一特定环境进行体验式培训,培养团队精神。

邢志昂:对于企业来说,学习也是一种投入,有投入了,就一定会追究回报。其实企业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因此学习就不能“跟风”,就不能追求那些无谓的东西。

就培训而言,我认为在时间上要疏密结合,要追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眼光要长远,要有长期的计划;其次要把眼前与企业未来发展相结合;再次就是与企业现在的工作相结合。现在很多企业的学习都是“拿来主义”,而并不去考虑“拿来的其实并不都是好的东西”。

刘家林:其实无论是高层培训还是中层、基层的培训,培训只有转化才能真正的有效果。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学习有效果就一定要做好培训之前的调查,调查才能发现需求,针对这些需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往往会事半功倍。

今年三联集团曾经组织了一次“高级经理人培训班”,为企业的高层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充实,提升了理念,更新了观念。事后我们对培训进行了评估并进行反馈,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因此,我认为企业培训一定要进行调查和规划,有规划的培训才是真正的培训。

方明:安徽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培训没有正确的认识,总认为培训是企业的成本,希望用最少的钱,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他们会对培训机构提出这样的培训要求,两天课程,要求培训内容包括执行力、渠道管理、MTP。这样的培训能有效果吗?还有一些企业高层由于不愿对培训投入过多,往往喜欢找一些“拿来就用”的快餐式培训,这些看似“物美价廉”的培训,其实最终是让企业花费的财力、人力付诸东流。

其实那都是错误的做法,我认为,对于培训资金有限的企业,要懂得集中力量办最需要最迫切的培训,而不是全线铺开。对于同等水平的培训公司,企业可以“货比三家”,看谁家的价格最公道,再进行定夺。

学习并不一定要花钱

主持人: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处于创业期的企业来说,可能资金并不充裕,因此在学习上的投入就可能有所顾忌,但对学习却充满激情,各位有什么好的点子?

丁斌:对于企业来说,培训并不一定要花钱。其实企业内部的培训是一种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培训方式,因为企业内部培训对所培训的对象更了解,更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当然,企业也可以采取在内部建立培训师制度,建立培训师团队,可以花点钱从外面请人给自己的培训师进行培训,培训师再去给员工培训,这样也可以节约资源。

刘家林:其实我在三联集团也正是一直在这样做,三联集团的培训尽管我们也从外面请一些专家,但更多的还是发挥三联集团内部的资源,这样一来确实少花了一些钱,更重要的是实用,而且员工的接受度更高。

邢志昂:有的企业有很多规则制度,“上班不准看与工作无关的书报”、“部门之间不允许过多的走动”等等。就拿看报纸来说,在8小时工作制下,企业的行政人员、销售人员等一些员工的一部分时间是在等待,如果把这部分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不仅不会耽误工作,而且是一种业务的提高。并不是说培训就一定要正正规规地上课,那是一种误解。

方明:要是企业把培训都内部消化了,那我们这些咨询公司就要关门了。其实我并不否认企业内部的学习是一种很实用的方式,但我建议有实力的企业在专业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一整套的学习计划,咨询公司对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

点评求生必须求知

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企业和职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企业只有成为学习型组织,才能长久生存和发展而不致消亡;员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不被淘汰。知识就是财富,本领就是身价,学习就是积累资本,学习就能创造幸福。

要提倡全过程学习,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不只是从书本上学,更为重要的是从实践中学。我们要把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把工作过程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时时、处处、事事都注意学习。勤于思索,用心琢磨,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吸取教训。通过实践中的摸、爬、滚、打,磨炼意志,增长见识,加深对市场经济规律、各项工作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习实战知识和技能,增强自己各方面的才干。

要强调学以致用,把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学习要具有针对性,讲究实用性,注意前瞻性,不能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要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运用所学知识,改善工作方法,使我们更聪明地工作。

要完善各种学习和激励制度,真正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中心组制度、管理人员学习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各部门学习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保证学习的时间,使学习落到实处。

要健全知识、信息交流制度,实现跨部门知识、信息的共享,提高知识、信息的利用率,增强企业整体知识、信息的协调能力。几百年前,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响亮地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提出,“共享知识就更有力量”。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互帮互助,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企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