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美日之星配件:张学良对日本人称“我是中国人” 事后后悔不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44:41
张学良对日本人称“我是中国人” 事后后悔不已

核心提示:事后张学良回忆,当时林权助说“我这么大的岁数来这里,没得你一句话,我回去无法交代”,意思是阻止张学良搞东北易帜。张学良喝得酒酣耳热,他说,你忘了,我是中国人。

吕彤羽(吕正操之子):这话讲得非常好,对日本一点儿刺激都没有,应该,照咱们年轻人现在的想法说,这个整个是有民族气节的一句硬话,而且又有策略,应该是这么想吧,我也是这么想。结果你知道张学良最后怎么说,张学良说,我这句话说错了,他说说了一句错话,他说这个我很后悔,就是这句话,“我是中国人”这句话。

凤凰卫视2011年12月12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这历史啊,毕竟是讲出来的,像西安事变这种大事,不是天天讲,月月讲,也是年年讲。讲了75年,每年到这个月份上就有人要讲,有人越讲越有味儿,有人越讲越变味儿,到后来都串了味儿,哪儿还辨得清原汁原味儿。只是留下一堆问号,年年问,年年说不清。比如说,张学良为什么执意要送蒋介石回去,导致他被囚禁大半生?为什么周恩来临终前说他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要答这两个问号,那就要先说张少帅的绯闻。

话说九·一八,1931年那天夜里,日军打过来了,当时有报道,说作为东北军统帅的张学良,非但不抵抗,那天晚上当时他在干嘛,他在北平六国饭店跟胡蝶跳舞,胡蝶是当时当红的影星。闹的后来这个有诗人啊,马君武在报上写诗《哀沈阳》。这诗里头没提张学良的名字,提的都是美人儿,可是刺儿的是美人后边的男人。有道是“赵四风流朱五狂,偏偏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解说:后经张学良的机要室主任洪钫等人证实,在九·一八事变当晚,张学良与胡蝶等人跳舞纯属误传。但马君武也并非完全捕风捉影,张学良晚年曾写过一首诗“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唯有好色似英雄。”年轻时的张学良确实是个多情种,他多次自诩说每天会收到一百到两百封求爱信,甚至与墨索里尼的女儿埃达还有过一段恋情。

张间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之女):就要跟我们讲,他以前的艳史,讲他什么什么女朋友,还要怕我大妈听见,把我们两个拉到走廊里去跟我们讲,讲来讲去就那一点点破故事,很像小孩,常常给我们讲那些,谁谁喜欢我,我们那时候跳舞怎么怎么样,就讲这些年轻时候的事儿。我们大伙说准是你编出来的,我们没有证据,不知道是真的是假的,常常逗他,他然后还做鬼脸。

解说:东北易帜把张学良推上了荣誉的巅峰,东北军达到44万之众,其中正规军将近27万人,沈阳拥有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就在张学良风光无限之时,一场将使他遭受奇耻大辱,一生难以辩白的灭顶之灾,正在悄然逼近。

1931年9月18日22时30分,关东军进攻沈阳北大营,当时十几万东北军精锐部队滞留京津地区,东北兵力空虚,沈阳守军不足两万人。

高大会(张学良幕僚高崇民之子):而且几十万人是号称根本没有几十万人,那么他唯一一个就是当时在奉天有一个警备旅这个旅长就是王以哲当时,那么北大营事件一爆发,那日本那是野战军进来了打,他根本没有能力,所以那个时候,他连夜打电话就给少帅请示,少帅说有没有能力打,他说我们是一个警备旅怎么能抵得住,那少帅的意思就是,能保存多少先拉出来,保存实力,就不要受到太大的损失,就往后撤,就是他没有这个抵抗能力。

解说:事发当夜,张学良因招待宋哲元等将领,偕夫人于凤至及赵四小姐,在北京前门外中和戏院观看梅兰芳的《宇宙锋》。日军进攻沈阳的消息传来,张学良匆匆离开戏院,打电话给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询问情况。听了荣臻的汇报情况,张学良判断,这是日军的又一次挑衅,目的是为了引发冲突。

杨天石(著有《寻找真实的蒋介石》):他说他不知道日本人,有那么大的一个计划,就是要占领整个的中国的东北三省。张学良他讲,他说假如我知道日本人有那么大的一个侵略计划的话,那么我会跟他拼命的。

解说:1928年,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日本天皇派出特使林权助参加张作霖的追悼会,林权助与张学良是旧相识,追悼会后张学良请林权助吃饭,两个人有了一次言语的交锋。

吕彤羽(吕正操之子):张学良跟林权助说,他说,你呀,给我考虑的各种东西非常周到,我很感谢你,比我自己考虑的都周到。张学良说,他说但是你忘了一件事,我是中国人。

解说:事后张学良回忆,当时林权助说“我这么大的岁数来这里,没得你一句话,我回去无法交代”,意思是阻止张学良搞东北易帜。张学良喝得酒酣耳热,他说,你忘了,我是中国人。

吕彤羽:这话讲得非常好,对日本一点儿刺激都没有,应该,照咱们年轻人现在的想法说,这个整个是有民族气节的一句硬话,而且又有策略,应该是这么想吧,我也是这么想。结果你知道张学良最后怎么说,张学良说,我这句话说错了,他说说了一句错话,他说这个我很后悔,就是这句话,“我是中国人”这句话。

解说:林权助听了这句话后不再讲话,他不但不讲,就在张学良去送行时,他的随员想讲话也被他制止了,张学良从林权助的态度上,推断出“东北危矣”。后来,张学良派人到日本皇宫偷出了《田中奏折》,发现奏折中写道“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张学良命人呈送南京国民政府,并发给在东京参加“泛太平洋会议”的各国代表,将日本试图灭亡中国的野心公诸于众。

阎明光(阎宝航之女):当时参加会议的这个日本的代表呢,退出会场来威胁,可是到会的这些国际上的这些与会者,都不相信这个日本小岛国,它怎么会有力量来侵略邻国呢,不相信。

解说:1929年12月,南京《时事日报》刊登了《田中奏折》全文,十数天之后,张学良的爱子张闾琪因病住进日本人在沈阳开设的医院,在做X光检查时发生爆炸,张闾琪身亡。父亲与爱子先后死于日本人之手。1990年,张学良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恨日本。

张学良:所以我恨透日本人,那个日本人就想挑拨是非,我们告诉兵不要跟他冲突,那他怎么样,你听我给你说,抽香烟,到我们那个兵的枪上,啪,划个洋火抽香烟,开玩笑。我们就告诉兵忍气吞声,别理他。所以你知道一个人呐忍气吞声这事儿,我跟你说很难。

解说:事变第二天,《大公报》记者胡政之采访了张学良,张学良说,打是打不过日本的,以不抵抗对付之,不使事端扩大。随后张学良发表演说,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希望国际联盟予以关注。

张学良:现在因为这种暴力之下,破坏了国际的条约,尤其更破坏以三千万人民的生命奋斗来的国际联盟,所以我自己很希望日本不要再一意孤行,以至使世界受到重大的牺牲。

解说:9月19日,蒋介石致张学良“限即刻到”特急电,盼张学良“近情时刻电告”指出日以我军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并作出“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辟之”的指示。

李松林(著有《蒋氏夫子在台湾》):就在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前一周,张学良专门地往南走,蒋介石往北走,两个人在一块儿,在石家庄大概是,曾经一次会谈,这次会谈里边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张学良,如果日本人挑衅的话,那么我们是采取不抵抗,为什么?因为日本人闹事,我们不给日本人以借口。

解说: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在截获紧急情报,即致电蒋介石,为国为家,愿意身临前敌,虽战死疆场,亦无所悔。而蒋介石在8月16日明令训诫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不顾。

杨天石:这个国民党这些大员们,都有一个毛病,叫恐日症。觉得中国人跟日本人打,不是日本人的对手,要跟日本人打,目前条件还不够,蒋介石有一个很著名的叫“三日亡国论”什么意思?蒋介石说我们跟日本人打起来,那么日本人在三天之内可以把中国的海口,沿海地带占领,陷中国于亡国的危机。

解说:沈阳失守,东北军退兵关内,南京政府受到舆论界猛烈抨击,蒋介石引咎下野。日军大局进攻锦州,粤系政府向张学良共发了三个“死守锦州”的命令。时任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拿着蒋介石的信找到张学良,希望他哪怕装模作样,也要同日本人打一仗。

李云峰(西安事变研究室主任著有《西安事变史实》):汪精卫说,我们现在是执政的,我是行政院长,如果你不抗一下,我这政府在全国人民面前就没办法说话了,对不对。那么张学良就说了,你既然没有把握,你既然没有下决心去抗战,你既然没有拿着蒋介石的命令,拿着政府的命令来下命令要我抗战,你现在仅仅是为了维持你政府的威信,来让我抗战,那我绝不干。

解说:张学良说自己年轻时很钦佩汪精卫,两人关系也不错。但这次汪精卫以行政院长身份胁迫他出兵,让他无法接受。当天晚上,张学良约宋子文到北海去玩儿,把从南京来的汪精卫晾在一边。汪很恼火,一怒之下回到南京辞去了行政院长的职务,两人从此反目。但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张学良下令东北军撤进关内,东北全部沦陷。

胡政之在《国闻周报》上写道,张学良的罪过不在九·一八的不抵抗,而是在其继续的不抵抗。张学良对胡政之如此批评,至为心服。

解说:东北沦陷之后,张学良引咎辞职,在这之前张学良曾吸食鸦片,注射吗啡,辞职以后,张学良开始戒毒,他说,东北都让我丢了,先所剩的就只有意志了。张学良把枪交给副官并交待,谁要是敢来给我送药或是松绑,当场枪毙。经过七天七夜折磨,张学良终于戒掉毒瘾,脱胎换骨。

1935年7月,南京酷热难耐,总统府内,一场五人会议正在进行。陈诚头头是道地分析着西北形势,他认为杨虎城的军队战斗力不足,但用兵自重,在剿共问题上并不彻底,甚至私自与共产党签订了互不侵犯协议。蒋介石提出将东北军调到西北剿共,迫使东北军、西北军、红军,三虎竞食,互相消耗。

周秉德(周恩来侄女):当时蒋介石实际上的意图就是让西北军、东北军一起在往陕北那边去消灭红军,这样的话,他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红军剿灭了,他是这种心情,但是日本人在这大敌当前,张学良和杨虎城总觉得我们不能够中国人打中国人,他们还是认为应该是先打日本人。

解说:在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军事上不抵抗,外交上不屈服的对政策时,内部也出现了不同声音。九·一八事变后第五天,一份《杨虎城泣告全国书》对外公布:“虎城分属军人,职司为国,枕戈待旦,志且死绥,痛心外患方深,惟冀同仇敌忾。”杨虎城成为了国民党内首位发出抗日要求的高级将领。

杨瀚(杨虎城之孙):一·二八上海抗战,他把17路军从国外买的一船的军火,全部无偿的就送给了19路军,然后这个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时候,他又派去了很干部送了钱送了武器,去参加这些活动。

解说:蒋介石曾经跟张学良暗示,只要他消灭了陕北的红军,立即让他取代杨虎城,将陕甘两省的地盘交给他。另一方面,蒋介石派人透露给杨虎城说,张学良此行目的是试图占据陕西地盘。1935年秋,东北军骑兵、步兵、炮兵共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往陕甘,杨虎城亲自到机场去迎接张学良。

杨瀚:杨虎城是穿着便装,戴着礼帽去接他的,表示得非常谦卑,弯着腰跟张学良握的手,张学良趾高气扬的在那儿,是这么一种姿态。张学良到了西安以后,也是以一个领导者的身份自居,经常就是以下命令的方式,传达指示,让杨虎城去汇报,这么一种居高临下。

解说:杨虎城在西关大操场举办欢迎张将军大会,张学良一身戎装,为演讲做了精准准备。但会议刚开始,杨虎城就给了张学良一个下马威。

杨瀚:讲话里边他就讲,大家你们了解吗,这是张副司令,张副司令是谁呢?就是我们当年作战对象,因为大革命的时候,杨虎城带着17路军部队去参加北伐,到了河南和安徽,当时对面的作战对象就是奉军的一部分,虽然不是张学良领导,但是是奉军,所以就告诉大家,这是我们当年的作战对象的张作霖的儿子。

解说:在场的十几名东北军将领面面相觑,他们跟随张学良多年,知道张家最怯别人提他们是北洋军的出身。张学良更是惊得哑口无言,愣了两三分钟才勉强做了一番干巴巴的演说,说完立即掉头下台,乘车回公馆。

赵武元(赵寿山之孙):张学良是少帅,大少爷,杨虎城是刀客,他的父亲就是被清朝政府杀害的,这样他才起来造反的,所以他连文化都很少有,在这个方面,两个人绝对走不到一块儿。

解说:张学良二十万东北军进入陕甘,对只有六万兵力的杨虎城造成极大冲击。西安城内的气氛也紧张起来,看戏的时候,东北军士兵常以主人自居,抢占17路军士兵的位子,双方大打出手,甚至动了枪。

杨中州(著有《西安事变》):东北军到山西以后,因为东北失陷所以带来大批的眷属,在这里为了争占房子,争占道路,争占一些物资,双方几乎到达了一种火拼的地步。

解说:有一次,东北军强占了17路军的几处兵营,还殴打前来阻止的宪兵。张学良得知后找到杨虎城道歉,称东北军不是来枪战地盘的。杨虎城也只能息事宁人,但他的言辞中透露出对张学良及东北军的不满。

高大会:你看东北军,自己的地盘不保,完了跑你这儿抢占你的地盘来了,就是张学良来这儿没安好心呐。所以说东北军在那儿,西北军就如鲠在喉一样,矛盾很深,加上杨虎城又瞧不起张学良。那么这个矛盾就很难调和,张学良到了西北也苦恼,他试图想,他通过一些关系想跟这个,想靠近杨虎城,通过一些关系想坐下跟杨虎城聊。杨根本不理他就不行。

解说:为了做出点成绩给南京政府看,张学良到陕之后,很快就制定出了剿共的作战部署。此时,张学良还没有把杨虎城放在眼里,他对杨部17路军只是做出了象征性的部署,摆明了不让17路军参与进攻。作战部署送到南京,陈诚和何应钦看了以后相视而笑说,张学良还是太年轻了。

解说:自东北易帜以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私交一直很好,用张学良的话来说就是“亲如父子”。在蒋介石看来,中原大战替他解围的张学良值得信赖,他一度甚至考虑把张学良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杨天石:那么蒋介石有一次跟张学良谈话,告诉他各个军阀,各个军事长官的特点,应该怎么对待,那么张学良告退以后,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了一段话,他说我跟张学良讲了那么多,也不知道他听明白了没有。什么意思呢?就是蒋介石非常看好张学良,情同手足啊,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

解说:刚到西北的时候,张学良非常认真地执行蒋介石的“剿匪”命令,他将首次战略部署命名为“十虎捕羊”围剿行动,在他看来,刚刚进入陕西还没有站稳脚跟的红军,就像是一只绵羊,而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则是十只猛虎。当时经过了几次反围剿,长途跋涉而来的中央红军不足万人,红二十五军的领导人徐海东、程子华二人更是身受重伤,只能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在张学良看来,这是实行围剿的最佳时机。杨虎城在看了张学良的作战部署之后,提出意见,认为张过于轻敌,很不妥。

杨瀚:陕北地区是丘陵,黄土高原,而道路往往又是依赖着沟壑,所以这个部队很容易被打埋伏。如果你对地形不了解,没有各方面的情况的支撑,很容易被打埋伏。可是张学良对这些地形,对这个风土人情,地理并不是很清楚。所以他的作战命令下达以后,杨虎城认为这样肯定不行。但是跟他讲他又不听,无可奈何那正好看他碰钉子再说吧。

解说:刘志丹的红26军、红27军,与徐海东、程子华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十五军团,人数不足八千,接连在劳山、榆林桥大败东北军,而后东北军又在吴起镇败给红三军团,一个月内三次败仗,东北军110师全军覆没,损失惨重。随后,东北军在直罗镇战役中大败,109师全建制被歼灭,师长牛元峰战败自杀。战斗中东北军虚弱无力,士气低落,伤亡一千多人,投降的就有五千多人。

张友坤(著有《张学良年谱》):是不是东北军不能打也不是,那好多战士,张学良说不是弃械就是投降,他不愿跟共产党打,而且共产党说“打回老家去”这个口号正是中了他们东北军的心,你们跟我们打什么,你们东北都丢失了,你妻儿父母祖坟都在东北啊,这共产党这个口号厉害。

解说:晚年接受台湾媒体采访的时候,张学良讲到“西北剿匪”的经历,依然心有余悸。他说自己吃了败仗之后,对红军的战斗力非常佩服。

张学良:我对我的部下我常常说,我说他们这个万里长征,我说我们都是带兵的人,谁能带,谁能把军队带到这样,他跟你走,不都带没了。

吕彤羽:然后张学良后头一句话就说,他说我想这么好的部队,和国民党结合起来,一起打日本他说多好啊,这是张学良后面的结论。记者后来又问他,说这是你东北军最好的部队吧。张学良说,我东北军的部队是非常凶的部队,这是张学良说的。然后那记者又问说,那怎么让红军消灭的呢?然后张学良说,我们不如人家嘛。

解说:短短两个月内,张学良损失了两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他打电话给蒋介石认错,并希望中央政府给予60万银元的拨款,帮助109师和110师重建部队。同时张学良还希望中央给牛元峰、何立中两个师长的遗孤各10万大洋的抚恤金。但南京政府不但没有予以批准,反而借机取消了东北军两个师的番号。

张友坤:要10万抚恤金,蒋介石不给,过去地方实力派的经费,张学良拿自己的钱打,不是中央给钱的,好多过去我也不知道,人家说要抚恤金你到东北要去,张学良说这不太可恶了吗,东北都丢了我怎么回去要钱呢,所以张学良很生气,我连10万现大洋都不值了。不能再打了,再打回东北的本钱都没有了。你看那是很伤心的,打仗我自己掏钱,抚恤金要不来叫要我到东北去,这不是欺负人太甚了吗。

李海文(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著有《周恩来之路》):你想这些人没有番号,没有经费,那你想他们的家属靠什么吃,他没有军饷,所以他不是,他就涉及到不仅仅是他的部队,还有大量的这些个亲属,还有除了亲属以外的大量的就是逃难过来的这个父老乡亲。所以为什么当时唱的松花江那个歌,就能够那个唱遍呢,就是这些人,就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解说:失去了地盘的东北军,所有军费和军火都依靠中央补给,蒋介石明确表示,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每月花费两百多万银元的巨款,养着东北军,就是让其剿灭红军,为国家效力的。

张间蘅:他已经易帜了,他就要听政府的命令,他们那个时候,我第一要听从父母的命令,第二就是听从我的长官的命令,我掌管叫我怎么做我肯定就是怎么做,即使他觉得他的这个意见跟他的一件,是完全相反的,可是他已经在他的下面,他就要听他的命令。所以当时他是处于一个很难的这个困境里头。

解说:随着几次剿匪失败,张学良意识到,自己与“大哥”蒋介石政治上的蜜月期已经成了老黄历,东北军正在一点一点的被削弱和瓦解。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帅,如今陷入剿共的泥潭不能自拔。

解说:其实我觉得张学良啊,这个东北军那个时候的命运,也有点儿像红军,打算都有点儿像红军,张学良也是打算着到陕甘这个重新立足,企图东山再起,可是呢,人红军先去了,你再去你还打不过红军。随着这个剿共的节节失利,小张和老蒋的蜜月彻底过完了。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关注《凤凰大视野西安事变之张杨苦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