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果亲亲我怎么样:冬季吃火锅谨记“3个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5:11:39
寒冷的冬季,约几个朋友或家人齐聚一起吃热乎乎的火锅,似乎成了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这美味的背后却藏着健康危机,最容易导致上火感冒,那怎样吃火锅最健康呢?下面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火锅是我们冬季常吃的美食,流行于全国各地。火锅在重庆和四川等地叫“火锅”,在广东称为“打边炉”,在宁夏称为“锅子”,在江浙一带称为“暖锅”,在北京一带则称为“涮锅”。

  热乎乎的火锅给我们增添了许多饮食乐趣,也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份暖意。但吃火锅健康最重要,下面小编给您冬季吃火锅提个醒儿,再给您介绍一下火锅的文化与历史。

  “一涮、一甩、一蘸”:火锅味道最佳

  “一涮”:把肉片放在火锅里用开水涮熟。行家涮肉,是吃一口涮一口,现吃现涮,现涮现吃。水咕嘟着,可锅里总是空的。夹几片肉下锅,用筷子快速把肉片在锅中打散,不然那肉一遇热水就会成坨。当肉变成粉白色,那就该出锅了。

  “一甩”:肉涮好了,从锅里夹出来,一定别忘轻轻甩一下,把挂在肉上的明水甩回锅里。要不然蘸佐料时落在里面,佐料会越来越淡,味道大减,都被肉上挂的水给稀释了。

  “一蘸”:热肉凉佐料,这是涮肉的境界。蘸佐料时,一定要把肉浸到佐料里抄底儿一抹,让肉充分挂上佐料,带着葱末、香菜末进嘴。这样才能保证口口鲜美,让佐料彻底发挥作用。切忌把佐料碗里夹满肉泡着,然后使筷子拌来拌去。那样,肉和佐料可都不是味了。

  吃火锅:太麻、太辣、太烫最找病

  吃火锅有“一烫当三鲜”之说,好像不烫,味道会大打折扣。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60℃,而火锅浓汤温度可高达120℃,食物烫熟即吃的话,很容易烫伤口腔、食管和胃黏膜;再加上麻辣等刺激,容易引起或诱发各种消化器官炎症和溃疡。

  贪图鲜嫩影响吸收

  不全熟的食物味道尤其鲜嫩,这也是人们喜欢火锅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一味贪图鲜嫩,还没等食物烫熟就吃,不仅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还可能因其中未被杀灭的细菌和寄生虫引起胃肠道感染。

  专家提醒,莫吃半熟食,宁可牺牲一些口感,也应把肉类涮熟透再吃。

  喝“营养”汤且慢

  很多人认为火锅汤汇聚了各种食物的精华,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事实恰恰相反。反复沸腾后的火锅汤中,维生素等有益成分大多已被破坏,而饱和脂肪、钠盐、嘌呤等有害成分却特别多,这些成分均是肥胖、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诱因。

  想尝火锅汤的鲜味,在开锅不久时就应该喝,切勿待火锅煮久后才喝,且少喝为宜。

  吃火锅时间别太长

  火锅一吃几个小时,且以脂肪含量高的肉类为主,胃肠道必须持续分泌消化液,长时间如此,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还可能导致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多而引发多种“富贵病”。专家提醒吃火锅应控制在2小时内。

  火锅最多一周一次

  火锅吃多了容易上火,一周吃一次最佳。此外,涮火锅常常吃完肉就忘记了主食、蔬菜,容易营养结构不均衡。因此,享美味之时,别忘了主食、蔬菜、肉类和豆类等搭配进食。

  五千年前古人就涮火锅了

  我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算是火锅初级形式。北京延庆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

  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做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

  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

  到了清代,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佳肴。嘉庆皇帝登基时,在盛大的宫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陆并陈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锅宴请嘉宾,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