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4s4g网络怎么开:张居正pk海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32:03
张居正pk海瑞 张居正pk海瑞

       在张居正的同代人当中有他的一个对立面,就是大名鼎鼎的海瑞。海瑞就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他不善于忍耐,不肯做一点丧失原则的事,始终坚持对环境的强烈批判态度,连嘉靖皇帝也敢骂,而且他身体力行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破坏官场的潜规则,使自己脱离“群众”成了孤家寡人,除了在历史上树立了一个廉洁直言的形象之外,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政绩。

        张居正所走的与海瑞所走的是两条互相否定的道路,比较一下他们彼此的看法,是饶有兴味的。张居正当了首辅后,当时的吏部为海瑞的人事问题,亲自跑去跟张居正谈,说“天下书生人言可畏”,用海瑞不过是多一个官员,何苦要得罪天下士人呢?张居正回答说,海瑞做人是个典范,当官却有问题。言下之意是,既然他不肯同流合污,便不可能团结官场中的大多数,就不能指望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也当不好这个官。海瑞对张居正的评价则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意思是,你张居正治理国家有一套,我佩服;可你在品行自律方面却很失败的,老夫瞧不起!海瑞这话的背景是,张居正死后遭到清算,被查出两万两黄金和十万两白银的赃款,还有不择手段滥用权术等劣迹,不管为其辩护,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张居正和海瑞所走的不同道路,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提供了两种示范版本。从小说《张居正》所产生的巨大共鸣,不难推断,在当代知识分子中间,张居正比海瑞更受欢迎,因为仿效张居正不仅容易而且可以名利兼收,仿效海瑞要艰难得多,谁欲以海瑞为示范,要么会被视为傻瓜要么被视为害虫。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走张居正的道路是唯一现象的选择?我不这样以为。“同流合污”是张居正道路的一项显著特征,开始你可能觉得“同流合污”只是为了将来“有所作为”不得已做出的一种“牺牲”,但“同流合污”像吸食鸦片一样有成瘾性,一旦成瘾,就几乎不可能戒断,最后往往是作为手段的“同流合污”成了目的。从另一方面看,目前官场出现了黑社会化的趋势,一出问题往往是窝案。窝案是怎样炼成的呢?单位来了新人,验他是否靠得住,必以“小腐”试之,若不肯下水同流合污,那一切免谈。当年林冲投奔梁山,王伦要他先弄个投名状来,所谓投名状,就是杀一个无辜者,若下不了这个手,那你就靠不住,别想在梁山上有什么发展前途了。试想,如果张居正的道路为天下读书人所认同,你也“同流合污”,我也“同流合污”,他也“同流合污”,那么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康德有一句格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听起来和海瑞的为人一样迂腐。

  张居正和海瑞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是在嘉靖皇帝当政时步入政坛,而且两人有过交往。《明史》记载:“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

  此时,两大名臣的权势是天壤之别,张居正以帝王师的身份为首辅,权倾天下,万历皇帝几乎是个摆设。而海瑞在官场却是空前的寂寞,作为以耿直忠贞之名闻于天下的道德楷模,海瑞的作用仅仅是个符号,他在政坛没有朋友,更不可能有党徒,自己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的平台。

  张居正因为害怕海瑞的“峭直”,尽管面对舆论高度地推崇海瑞,但是就是不重用他。为此后人很是诟病张居正,认为他心胸狭窄,嫉妒海瑞,拼命地打压海瑞。 但是,张居正作为明代见识和能力首屈一指的政治家,其在政坛上炉火纯青的权术,海瑞望尘莫及,以海瑞这种个人道德高洁得让人不敢亲近的官场异类,在那个大染缸里面,不可能威胁张居正的地位。张居正根本不用担心海瑞这个政坛的“低能儿”在权位上超越自己,他唯一担心的是,这个连皇帝都不怕的死倔老头,一旦进了中枢,又是以道德的标准来对待政治,对张居正的政策横挑鼻子竖挑眼,闹得朝野都知道,而且同情或支持海瑞。有道德洁癖的人,很容易获得舆论的支持,但让他真正去办大事,可能处处碰壁,从而一事无成。

  张居正对海瑞的弃而不用是理智的,在封建官场中要干大事,仅仅凭道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对这点张居正深有体会,他在官场上的发达已证明了要有大的作为,是不能保持个人品德的高洁,有时还得不择手段,自污名节。

  对张居正的品行,史家一向评价不高。奸臣严嵩当政时,“嵩亦器居正”。徐阶代替严嵩为首辅后,同样“倾心委居正”,这左右逢源的水平可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高拱秉权后,“两人益相密”。可是高拱是横亘在他面前的石头,不扳倒高,他不可能成为首辅。于是他又私下里结交司礼秉笔太监冯保。“神宗(万历帝)即位,保以两宫诏旨逐拱,事具拱传,居正遂代拱为首辅。” 可见,张居正的政治品德实在不怎么样,怎样对自己有利他就怎样干,毫不在乎什么名节。在个人的私德上,他也做得不怎么样。他好色纵欲,因为常服春药,大冬天都满脑袋冒热气,不能戴帽子。父亲死了后,为了权柄不落入他手,和冯保共同策划,促使皇帝下达了“夺情”的旨意,在父丧期间依然紧握手中大权。明代是非常推崇孝道的,士大夫在父母丧后,必须丁忧三年。而且他也不清廉,属下的官员贿赂他的财物不计其数。

  就这样一个公德和私德一无是处的人,却是奠定大明短暂中兴的大政治家。他推行的“一条鞭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明史》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评价他“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当然,因为二十一岁以前的万历皇帝一直生活在张居正的阴影下,对他有着父亲般的畏惧,所以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终于爆发了,抄没他全家。生前震主的权威,终于在死后引起了祸患。

  张居正是个悲剧人物,无论是他生前的作为还是死后的子孙的遭遇。可是在那个时代,张居正不这样做,他能掌握权柄,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吗?海瑞的遭遇便是很好的说明,个人的品德只有符号意义,在权力场中是苍白、不堪一击的。张居正死了,应该没人挡海瑞的路了吧。可是,“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这样的官员,没人喜欢他,只能弄到南京去做个闲官,谁在他手下当差谁倒霉。孔孟以来,中国儒家所推崇的伦理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和政治目标的实现上总是矛盾的。儒家对士人有着道德的高标准要求,可是如果真的成为道德完人,在政治场上基本上不会有什么作为。孔子和孟子一生政治上不得意,如果他们真的像张居正那样掌握了极大的权力,还能说“仁者爱人”,“吾养吾浩然之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