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us快捷键使用大全:仲富兰民俗博客(220)图文(21)老街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26:21

民俗博客(220)图文(21)老街景

百年前的上海街景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作




 

上海开埠后,繁华的十里洋场,社会习俗发生了极大变化。中西习俗杂糅,光怪陆离,五彩斑斓。“聚万方之形形色色,开古今未有之奇局。”诚如《清稗类钞》记上海近代风俗谓:“上海为通商巨埠,广土众民为全国之冠”,上海县城城北一带,原是荒滩农田,但开埠不到十年,外人在此开道路、修码头,西式建筑群鳞次栉比,洋行林立,货物堆栈如山,迅速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西方物质文明,率先在上海得以传播。在造桥筑路的同时,燃点街灯,煤气、自来水和电力的相继使用,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推行,为城市卫生起见,又有洒水车、垃圾车等设置。租界市政建设及其科学管理所产生的积极效果,近人李味青在《上海乡土志》中与县城作了比较:“租界马路四通,城内道路狭隘;租界异常清洁,车不扬尘,居之者以为乐土;城内虽有清道局,然城河之水,秽气触鼻,僻静之区,坑厕接踵,较之租界有天壤之别。”刘豁公《上海竹枝词》也有写照:“层楼栉比路纵横,多少街灯照眼明。试向小东门里去,鲍鱼滋味令人惊。”这充分反映了近代先进的物质文明与古老的物质文明的差距。






上海在道光年间,人口仅五十多万,同于我国的一个普通县份。开埠后人口大幅度增长。到本世纪初,超过一百万。到20世纪二十年代末,已达300多万,至抗战爆发,竟接近400万。到解放前夕有420万。据1930年(民国十九年)人口统计,当时全上海320万人,大部分是四处八方集合拢来的,土著之民,不过四分之一。国内各省论,以江苏、浙江两省最多,其次为广东人。外国人有二十多个国籍,以日本人为最多,其次为英国人。上海人口的繁衍,主要原因,一为战乱之故。开埠之初,所指定的外人居留地——租界,只许外侨居住,不容华人杂处。太平军起,江浙富户纷纷逃至上海,1853年小刀会起事,占据上海县城,城内居民,纷纷到租界避难。外侨无法拒绝,遂开华洋杂居之例。上海是商业性的消费城市,店铺林立,货如山积,构成繁荣的商业网。上海繁华的景象以南京路为冠,服务性行业,娱乐行业亦极发达,舞厅、赌台、妓院、戏馆、游乐场、夜总会等,纷然杂陈,各地达官贵人,作寓上海逍遥享受。一些平时不相容的政敌往往复聚于此,道左相逢,亦但掀髯一笑,往隙尽消,刘豁公《上海竹枝词》:“大地已无干净土,春申翻作小桃源。腰缠千万扬州客,道左相向一笑温。”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一百年前,即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年,距今也已经一个世纪了。那一年,有一个叫奥斯特朗德的美国人到中国,奥斯特朗德是20世纪初著名的环球旅行家、演说家和摄影家,曾拍摄过大量的珍贵照片,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珍贵的财富,那批照片绝大多数拍摄于20世纪初。奥斯特朗德系列幻灯片(共88张)绝大多数拍摄于1911年,沿着如下中国海岸线拍摄:北海靠近越南边境的海岸:香港、广东、厦门、上海、苏州、北京,然后一部分拍摄于内陆直到向华北、热河、奉天、长春、哈尔滨。云南昆明市的朋友曾经将这批照片引进到国内,并曾经在昆明城市规划展览馆举办了《百年印象 彩色中国》图片展,这次展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都为此感到高兴。今特转载数帧与上海有关的老照片,以飨网友。




历史过去了整整一百年,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就社会文明形态而言,可以说是真正跨越了农业文明的社会——半农业文明半工业文明的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的社会乃至向信息社会的迈进,这个过程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否定之否定的痛苦过程。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夜,半殖民地化危机的加深,同时也是社会近代化体系逐步草成,西方列强不仅掠夺了中国的巨额财富,还严重打击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进程,这一点我们从民俗的各个层面的演化,至今都会感受到一种切肤之痛,但是,中国文化又独具包容性和再生性,灾难没有使这个伟大民族彻底趴下,相反,通过将西方文明拿来,转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内容,社会生活活动范围得以拓宽;社会生活模式得以变换;社会生活内容得以更新,所以这一变迁就显得难能可贵。辛亥革命之后,阻碍这些“拓宽”、“变换”与“更新”的封建专制统治被推倒,民俗变迁的潮流,无论在速度、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明显的加速度。

从民俗文化层面上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来的欧风美雨的碰撞与交汇,尽管这个过程是不自觉、不情愿的。面对日益深重的灾难与危机,那个时候的志士仁人痛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积弊与沉疴,看到了西学具有领先和先进的一面;从而认识到必须从西方寻求真理探索强国御侮之路,由此开启了新的发展。异域的水流跳入本土的死水微澜,表现在民俗文化层面,就显示出更为五彩斑斓的色彩。可以说,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就是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改造和创意的结果。西方文化中的先进的东西,同样是整个人类的财富,为什么要拒国门之外而拒绝、排斥呢?!就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停止这种学习与吸收。正是百年来的善于学习、吸收、改造和创意,促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业已取得的成就,也可以说,相当程度上是对西方文化进行融汇吸收的结果。表现在广大民众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姻嫁娶、岁时节令、生老病死、娱乐休闲、信俗禁忌等各个层面的的一系列变革所引起的嬗变,自然也会引起每一个中国人对于传统信仰、人生价值、人生追求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如果说有区别的话,则是辛亥革命百年来,前几十年是中华民族被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并不是完全基于原先基础的一个渐进的或者是缓慢的自然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它是由于外部的冲击而造成的,而最近三十年多年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敞开大门,中华民族用一种自觉地意识来吸收外来文化。世界上诸多民族的文化在中国的融汇交流,对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经过百年激荡,最终都沉淀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当然,经过中国人自身的包容、吸收、消化、改造和创意,一些有害的毒素被清除了,甚至被唾弃了,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东西,大潮之下,也有许多丑恶的、乃至不协调的东西舶来,也是无庸讳言的。但是总体来看,辛亥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和民俗变迁是在吸收和扬弃的过程中,按照中国人民自身的生活逻辑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的。


 

仲富兰

      2011年8月21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