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4x辅助功能在哪里:和孙晓云分享教育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39:44

孙云晓专栏更新目录

 学生就是要“学会生”

  父母特别需要大将风度

     玩是儿童的权利

          对孩子说“不”是成年人的责任

            父母无为乃大为

            “听话儿童”是问题儿童

            为人父母需要执照?

              女儿的一份“最后通牒”

                送给作父母的14条忠告

          另一只眼睛看教育

学生就是要“学会生”

   

一架小型飞机遭遇罕见的沙尘暴,坠落在茫茫沙漠之中,机身已经撞坏了,机上幸存的人们危在旦夕。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心,他们与外界失去了任何联系,谁也不可能走出这死亡地带,而机上残存的水和食物仅能维持几天。时间一点点过去,死神在一步步逼近。

    2005年的五一长假期间,我在欣赏美国电影《凤凰劫》时,被这突然袭来的灾难情节紧紧地揪住了心。这是一群在沙漠中寻找石油的工人,在他们奉命撤离时,却意外陷入绝境。

    令人惊奇的是,一位偶然加入该群体的工人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他说:“咱们造一架飞机吧!机身撞烂了,可以用机尾当机身,照样可以飞起来,这是咱们脱险的唯一希望!”

    大家全愣住了,连那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不相信会成功。的确,那位造飞机的倡议者只造过玩具飞机,谁敢相信他呢?但是,一位宁死也要走出沙漠的工人说:“人总要有点希望才能活下去!”他充满哲理的话语激起了大家绝地求生的勇气和信念,他们开始造飞机。尽管很多人将信将疑,可这架机尾改做机身的飞机,最终还是载着他们脱离了险境……

    观众们都明白,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然而都被深深地感染了,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哲理——人生活在希望中,而希望在创造中。这绝非虚构的道理,这是无数生命奇迹的启示。

    我从这部电影和这个哲理,想到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我愿与大家讨论一个最普遍又是最深刻的问题:什么是学生?什么是学习?我们该引导学生怎样学习?

    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父母最重视孩子的学习。所以,华人学习成绩比较优秀,是全球都公认的事实。实际上,这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或者说是用某些既定标准考量的结果。若不信,请看:在一些有关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国际比赛中,中国一流中小学派出的选手,参赛成绩差不多总是名落孙山。因此,《中国青年报》曾发出惊呼:“中国学生的想像力哪儿去了?”

    不久前,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合作,在全国10个省市对3737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中小学生学习的大型调查。我直接参与了那次调查,至今清楚地记得调查的结果:在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当场举手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已经够少的了!)初中生和高中生居然仅占5.7%和2.9%!进一步分析,调查者发现,“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小学生占34.8%,初中生占48.8%,高中生占42.8%。可是,“知道也不举手”者中,小学生占4.5%,初中生占14.5%,高中生竟占33.8%!为什么年龄越高越不敢或不愿提问题了呢?专家们认为,年龄越大的学生越怕回答失误丢面子,他们为了“面子”而选择沉默。

    更值得关注的一组数据是,在表示“喜欢学习”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8.4%,初中生占10.7%,而高中生最低,仅为4.3%!我们同时还发现,小学生以“考大学”为学习目的的人数比例(14%)竟然超过了初中生(8.3%)和高中生(11.1%)。我们在另一项调查中发现,6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扭曲的,而扭曲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过大的学习压力。

    一个是厌倦学习,一个是不敢质疑,这两大问题成为当代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大障碍,并有可能对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值得我们给予高度重视。

    知道吗?最近30年人类积累的知识,相当于过去2000年的总和未来两年产生的信息量将比过去一万年还多

    这些惊人的数据出自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之口。2005年4月21日下午,在中央党校礼堂,我亲耳聆听这位科学家的激情演讲。他介绍说,大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之快,已经达到每秒130万亿次,并可能达到每秒300万亿次!在谈到对策时,他讲得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创新”和“自主创新”。

    我一边听一边想,人类生存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学习的理念与方式也必须来一场革命!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即《学习:内在的财富》值得格外关注,因为它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教育战略。该报告最核心的思想是“终身学习”和“教育四大支柱”,而终身学习应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不断进行四种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的基础上。

    对于教师与父母来说,应当怎么做呢?毫无疑问,从观念到行为都需要发生一些变化。

    第一,要使我们的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使每一个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因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第二,乐学是万善之源。为此,“同学业失败现象作斗争应被视为社会的紧迫需要”。“学校应能对每个学生的潜力形成一个正确的看法”,把“尊重个人的多样化和特性”当做是一个根本的原则。“教育系统本身不应导致出现排斥现象”,“成功的基础教育能够激起继续学习的欲望”。每个儿童无论他在哪里,都应使他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身成为‘科学之友’”。

    第三,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并不断提高运用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

  第四,人才的概念从资格转向能力,即综合素质远比学历、职称等资格重要。“能力则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它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而这些“的确不一定是持有最高文凭的人独具的能力”。

    第五,培养健康人格永远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和根本使命。因此,应当警惕“世界因技术发展而非人化”。“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教育的基本原则,“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第六,学校与家庭应当建立起密切而牢固的合作关系。“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

    试想一下,有什么人会不喜欢上述的教育?在这样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并且活力无限的教育中,怎么会有厌学者?怎么会有失败者?因为它激发出了人的认知需要,即获得知识与能力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恰恰是每个人最重要最稳定的内在的学习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充满创造力的学校,究其原因,就是不断给学生提供机会。1999年,该校一批学生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人类基因组测序的研究。机会自然难得,矛盾也接踵而来。由于研究需要的时间长,与期末考试发生了冲突。让学生们万万想不到的是,刘彭芝校长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果断地宣布:“既然全力以赴攻科研对你们成长更为有利,那就搬到郊外的实验室去吧。课不用上了!期末考试免了!”这一个决定解放了学生,并被以后的事实证明其意义非同寻常。后来,这些学生的研究论文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多名学生考入剑桥、耶鲁、清华、哥伦比亚等著名大学,踏上了科学研究之路。

我想起江西九江陈忠教授的话:“学生学生,是要学会生,不是学会死啊!”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学生”二字最根本的含义就是学会生存和发展。对于当代学生来说,一个“生”字自然应该理解为求知与创新,因为不求知无以创新,不创新无以生存。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学生,生生不息,人类才有希望。

父母特别需要大将风度

(在线记录)

孙云晓对所有人说:各位网友,晚上好!今天我刚从贵州回来,很高兴和大家聊天。

marybao对所有人说:孙老师,我有个问题是关于我的儿子的。

孙云晓对marybao说:欢迎你说出你最关心的问题,你儿子怎么了?

marybao对孙云晓说:我的儿子今年小学五年级,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喜欢数学可属于全会、但全错的一类。

孙云晓对marybao说:聪明的孩子不一定学习好,因为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部有很强的逻辑性,必须打好基础,并且经常练习。

marybao对孙云晓说:我很关注他的学习,发现有个致命的缺点:不能完全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比如上个礼拜他回来告诉我英语听写考了75分。我问他,考试前老师划定的复习单词你全会吗,他摇头。我看了听写本,很生气。考试的内容提前全知道,老师送你100分你都拿不到!我气坏了。孙老师,你说这是什么孩子,明明不求上进吗!

孙云晓对marybao说: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你的判断有误,在大人看来很容易的事情,孩子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所以千万不可急躁,而要发现孩子的优点,抓住他的要害,一步一步的引导。

marybao对孙云晓说:我儿子的班级是比较好的,每次英语听写全班100分占五分之四。

孙云晓对marybao说:那他是不是有压力呢?

marybao对孙云晓说:前天考数学,83分,试卷上错的都是计算题,他们现在学四则运算,容易错,全班90分以上的近20人。我问他有没有不会的,他又遥遥头。我气的心痛。回忆我小时侯绝对不会有这个成绩和这种学习态度的。我和他爸爸很重视他的教育,为此将他从爷爷奶奶家接了回来自己带,理应学习更好点。

孙云晓对marybao说:孩子认为会,却总是错,这说明他的学习有误区,需要父母冷静的分析和引导。如果父母态度急躁,会让孩子不知所措。在儿童教育上,父母特别需要大将风度。

孙云晓对marybao说:父母的第一职责不是发现孩子的缺点,而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因为发现优点就是发现潜能,发现希望。

marybao对孙云晓说:我儿子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他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善于同别人交流,说话能抓住重点。可是在学习语文方面一点都看不到他的语言天赋,作文写的一塌糊涂。我都怀疑他平时说话交流是用了另外一个脑子。

孙云晓对marybao说:口头表达能力强是一个难得的优点,但并不等于书面语言能力一定强。我与著名作家贾平凹很熟悉,他的小说写得非常精彩,但他口头表达能力极低。写作能力是需要专门的训练,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对语言的敏感性。当然你也可以试着让孩子把自己口头的精彩语言用笔记下来,这也许会是你儿子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捷径。这也叫说作文。

marybao对孙云晓说:我儿子从小语言极其丰富,用词恰当,表达意思清楚。这方面让成人都很吃惊。我们一家人都认为他的语言有特长,上学时就为他选了一个语文实验班,就是语文教材与普通班不一样,每学期多几篇课文。

孙云晓对marybao说:发现孩子的潜能并为他创造发展的条件是非常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不可太功利,要培养他的兴趣,让他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如果没有兴趣,孩子是走不远的,更不会有幸福的感觉。
  marybao对孙云晓说:你说的说作文我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儿子上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作文基本是他口述,爷爷记录。后来我发现爷爷记录时候无形中添加了语句的连接和转折,而孩子是不会表述这么细致的。于是我建议让他自己写。他一写,问题就暴露了,儿子好象急着要赶作业似的,写文章就省略了许多原来口头表达很精彩的部分,到现在都是这样。

孙云晓对marybao说:建议和孩子一起具体分析,比如转折点,口头表达的时候为什么精彩,书面语言怎么学习口头语言,让孩子回忆,激发他创造。实际上,孩子需要掌握一些很具体的技巧,如怎么开头,怎么过渡,怎么结尾,怎么深化主题等等。同时,要多看书,摘名句,这也是一种积累。

 

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格的培养

 

“与你同行”对孙云晓微微一笑:我是第一次来这里的。我正在拜读你的书《好父母好方法》《好孩子 好习惯》,积累一些教子知识。就像你所说的,其它职业都有上岗证,做父母的也要上岗证,这个主意很好,我投一票吧。

孙云晓对与你同行说:谢谢!你是有心人。这两本书是我家庭教育的主要思想,当然许多问题我还在继续探索。

“与你同行”对所有人微微一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牵系到方方面面的,大环境、小气候、个体的差异等诸多因素起作用。因材施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培养健康的人格尤为重要吧!

孙云晓对与你同行说:说得完全正确,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格的培养。

与你同行对孙云晓微微一笑:你书中所阐述理论观点,感受多多,关键是转化为自己的,自觉不自觉去影响和引导孩子。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完善自我。

孙云晓对与你同行说:是的。任何的理论都必须化为自己的东西,才是有用的。

与你同行对孙云晓微微一笑:以后我会常来这里的,在交流中学习。

孙云晓对与你同行说:与你同行,包括了与孩子同行,甚至要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选择。

与你同行对孙云晓微微一笑:是啊,不要光顾了工作,孩子成长也是很重要的,其它可以生产次品的,唯独教育孩子不能出次品的,很感责任重大的。

孙云晓对与你同行说:是的,孩子的成长是不能够耽误的,如果我们忽略了孩子,将来的麻烦会让我们后悔莫及。在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改确立了儿童优先的原则,但真做到这一点,还有很长的路啊!童年的一天,看让去似乎没有什么价值,而实际上他的价值胜过成年人的一年。

 

应试教育是犯罪机器

 

“威海晚报”对孙云晓说:谢谢,刚才没上来,以为您不在呢。

孙云晓对威海晚报说:你好!我在等待着你的到来。因为在博客上是公开留言,我不便给你留下电话,但今晚可以好好交谈你感兴趣的问题。

孙云晓对威海晚报说:我很喜欢威海,因为我是青岛人,在海边长大,我母亲的老家是烟台,所以对威海感到很亲切。

威海晚报对孙云晓说:是的,听您的口音就感到特亲切。

威海晚报对孙云晓说:刚才拜读了您的一篇博客,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所以想换个话题。

威海晚报对孙云晓说:前几天,当地法院宣判了好几起案子,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抢劫的,校园暴力致人死亡的。

孙云晓对威海晚报说:未成年人犯罪十年内翻了一番,抢劫由第四位的犯罪原因上升到第一位。

威海晚报对孙云晓说:多数涉案人员都是外地来威海的,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孙云晓对威海晚报说:陌生人社会是犯罪率高的社会,因为制约性差、生存困难等原因,所以流动人口犯罪率高是一个趋势。

威海晚报对孙云晓说:我还采访了其中的2个女孩子,她们来威海没几天就连续作案3起,但在采访时发现她们对于自己的罪行认识还不够清楚,后悔也是因为现在失去了自由,而对于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她们则不愿意面对。

孙云晓对威海晚报说:未成年人的犯罪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认知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法制观念,是非颠倒,所以他们也不会轻易地反省自己的罪行,因此需要进行法制教育,同时他们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问题家庭,是不良的环境导致了他们的不良行为。

威海晚报对孙云晓说:我发现这些人的学历也比较低,小学毕业没多久就离家到外面打工了。我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对此是否都有责任,如教育体制,义务教育贯彻不彻底,被学校抛弃,如网络游戏中有害成分的教唆等,请赐教。

孙云晓对威海晚报说:你说得对,未成年人犯罪与学业失败密切相关,我曾经说过,应试教育是犯罪机器,因为应试教育让太多的学生成为失败者,甚至让有些学生在学校里呆不下去,从而使他们成为闲散在社会上的人,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威海晚报对孙云晓说:是的,其中一个女孩子,父母离异后,跟了父亲,但父亲再婚后就不管她了,只好跟爷爷从东北来威海谋生,结果认识了不良社会青年,参与了多起抢劫。

与你同行对威海晚报微微一笑:可以这样说,所有的错都不是孩子的错,是问题家庭和问题社会造成的,我能做的就是尽微薄之力去“改良”。

威海晚报对孙云晓说:今天刚从贵州返回是吗,辛苦啊,看您在博客上发了不少有关贵州的文图。
  孙云晓对威海晚报说:因为在贵州上不了网,我用手机发的照片,也叫移动博客和彩信日记。博客给了我许多乐趣,是我与网友交流的第一平台。

威海晚报对孙云晓说:国外在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是否做过相关考察或研究?

孙云晓对威海晚报说:你在我的博客的文章分类中,看一看法律专题,那里有关于六个国家未成年人法律介绍的几十篇文章,那是我们组织专家翻译的,是目前国内最丰富的介绍。

 

教是为了不教

 

孙云晓对温柔小诗说:欢迎温柔小诗,今晚能进到聊天室的人,都是很执着的人,让我感动。

温柔小诗对孙云晓说:我来过几次你的聊天室了,受益匪浅。

温柔小诗对孙云晓说:我想请教一下:对孩子的在家学习,做家长的是陪同好,还是各做其事好呢?

孙云晓对温柔小诗说: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低年级的时候,父母陪读一段时间是必要的,但教是为了不教,陪也是为了不陪。

温柔小诗对孙云晓说:为了打消他的依赖性,我现在不太陪他写作业了。他写作业时我上网,有次他闹情绪,说这样不公平。

孙云晓对温柔小诗说:孩子越小抗诱惑的能力越低,因此当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父母最好不要进行看电视,上网,打麻将等娱乐性活动,而选择看书、看报,家庭保持安静为好。

温柔小诗对孙云晓说:我告诉他各有各的任务,我的任务是上班做家务,你的任务是学习,我的任务完成了就可以玩,你的任务完成了也可以玩。我这样做合适吗?

孙云晓对温柔小诗说:你说的虽然有道理,但孩子不能完全理解,他需要一个过程,在他没有养成独立学习习惯的时候,他难以经受诱惑。

温柔小诗对孙云晓说:他现在已是五年级了,还小吗?我的出发点是督促他认真并快速完成学习任务。

孙云晓对温柔小诗说: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都是小孩子,光督促是不够的,要下功夫培养习惯。

R对孙云晓说:老师,怎样让孩子保持良好的习惯呢?

孙云晓对R说:关键是创造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好习惯的快乐,并不断地提升自己。

R对孙云晓说:好像我们这些家长常常都是很没耐心的,比如我教育方面的书倒是没少看,但有时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孙云晓对R说:儿童教育是等待的教育,必须耐心才行。

R对孙云晓微微笑的说:我的孩子现在是三年级,成绩中等,学习态度较主动,我除了给他鼓励还应该如何做呢?

孙云晓对R说:关键是养成好的习惯,因为只有习惯才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也才是真正的素质。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bjrd对孙云晓说:您好!孙教授。我是4岁孩子的家长。

孙云晓对bjrd说:四岁的孩子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冰心告诉我,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也就是说要自然的绽放,而不是强行扭曲成一个盆景。

bjrd对孙云晓说:我的孩子脾气很倔,谁的话也不听。如何管教?

孙云晓对bjrd说:脾气倔的孩子是有个性的孩子,要分析他倔的有没有道理,不怕孩子倔,就怕孩子不讲道理。

bjrd对孙云晓说:孙教授,我的孩子在家里别人要听他的,不听就耍赖,不知如何处理。

孙云晓对bjrd说:孩子的毛病往往是大人惯出来的,因此,改变孩子要从改变大人做起。要从一件件小事情入手,让孩子明白事理,父母要坚持原则,孩子才会明辨是非。

孙云晓对bjrd说: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服从真理,不是谁年龄大,谁说了算,而是谁说的对,就按谁的意见办。这样坚持下去,才会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千头万绪也就有了根本。

bjrd对孙云晓说:谢谢孙教授的指教,我很喜欢您的书和讲座。今后我要经常与您多交流、多沟通。

孙云晓对bjrd说:我也很高兴与你聊天。我特别感谢今晚来的网友,因为有些预告是不准确的,但大家还是坚持来了。我预告的时间一般都不会改,有时由于临时出差和开会,只好延后几天,但我很愿意和大家经常交流。坚持六年的聊天就是最好的证明。

孙云晓对所有人说:我发现,我与网友们交流的最佳方式是博客,由于技术的原因,我在博客上更新的东西最多,几乎每天都发些新内容,当然我的更多的作品在我的网站,网友们可以自由选择。

 

玩是儿童的权利

 

曾经有一位老先生对我说:“我是孩子的爷爷,我现在跟我儿子的矛盾很大,我儿子把孙子搞得太紧张了,给孙子请了四个家教,上七八个班,孙子每天晚上十一点前别想睡觉。连双休日都安排得满满的。我说这么做孩子肯定受不了。我儿子却说我落伍了,说这是竞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位老先生很无奈。

这的确是我们十分不愿意看到的现实。许多父母生怕孩子在童年时代就落后于人,所以早早为孩子规划人生。于是,童年就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特长班挤占,童年时代的梦想就被父母想要在孩子身上实现的各种计划无情地替代。孩子的童年已经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童年。

其实快乐、幸福、自由是童年的真谛。童年时代具有特别意义,很多奇思妙想的萌芽都来自宝贵的不可替代与重复的童年时光。在一个人的童年,吃什么、穿什么往往不那么重要,而玩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对父母很有意思,他们和那些整天把孩子关在屋里做功课的父母不一样,他们对孩子有一个规定:星期天一天都不许做功课,只许玩!也许一些父母会觉得奇怪:这样不耽误孩子的学习吗?

他们的孩子也的确争气,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奥妙在哪呢?

这对“有意思”的父母对大家说:“首先,玩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让孩子玩,实在太残酷,也剥夺了孩子正当的权利。而且,父母也很难做到完全控制孩子的玩。稍稍管松一点,他就会偷偷去玩,如果管严了,他就上课玩,做作业的时候玩,甚至躺在被窝里玩。第三,星期天让孩子玩一天,孩子就会自己主动在星期天之前把作业全部写完,这样第二天他才能痛痛快快地玩;他星期天玩够了,星期一上课的时候也不再想别的了,就踏踏实实学习了。”

这对父母之所以“有意思”就在于知道玩是儿童的权利,同时又能够“老谋深算”地给予孩子玩的机会。

2001年10月,在第一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大奖赛中,一个叫刘小源的4岁女娃娃唱的一段《大雪飘》,征服了观众、评委。担当大赛评委的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赵景勃教授在点评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于是给了一个超常规的评语:“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了。她简直就是一个小人精!今后戏剧界可以考虑设个神童奖。”最终,刘小源获得金奖,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票友。从此,一个4岁的孩子,凭借一出《大雪飘》红遍大江南北,成了“名人”,成了破“纪录”的小明星。

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刘小源的父母都是京剧票友,爸爸唱小生,妈妈唱梅派青衣。两个人经常在家里唱念做打。也许是耳濡目染的原因,刘小源从小就对京剧表现出独特的兴趣。好玩好动的小源爱模仿。她经常扯起床单披在身上,然后做出各种造型,让妈妈猜是京剧里的哪个人物,一会儿是《霸王别姬》里的虞姬,一会儿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大人眼里这是学习,但在孩子眼里却仅仅是好玩。就是在玩中刘小源学唱会了许多京剧唱段。

儿童的世界有其独特的规律,遵循了这一规律,教育就成功;违背了这一规律,教育就失败。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是游戏,刘小源唱京剧就是如同在玩游戏,游戏就是她心中重要的工作。所以,父母应当尊重和理解儿童,尊重和理解儿童的世界,不能以成年人的思维揣度孩子甚至约束训练孩子,剥夺孩子玩的权利。

然而,有的父母并不真正认可“玩是儿童的权利”这一观念,并且常常限制孩子的玩。也有的父母即便允许孩子玩,也总是把玩的意义建构在学习的基础上,当他们认为某种“玩”对学习有益的时候,就允许孩子玩,而当他们认为某种活动对学习没有什么好处的时候,就以“影响学习”为理由,限制孩子的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孩子们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等纯娱乐的活动被严格禁止,而读书、学习计算机、弹钢琴等活动则得到了父母的鼓励,因为在成年人看来,这些活动是“有利于学习的”。

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是儿童的权利,就像儿童要吃饭穿衣一样。玩作为儿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是因为玩是儿童成长的需要,剥夺儿童的玩的权利有损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我们可以看一看,如今的儿童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已经失去了童心,正在变为成人实现一些想法的工具。玩其实也是儿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儿童了解这个世界用他自己的方式,在玩中感受着这个世界,我们不能用成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取代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

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所有小动物都没有学校,它们的本领怎么学来的呢?从玩中学来的。玩中有许多技能,技能关系到生存。如猴子爱跳着玩,从很高的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跳过去就是生,跳不过去就是死。你说,这玩中的技能重不重要?这玩是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呢?

当然,父母作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有义务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进行教育和帮助。在玩这方面,父母的主要责任不是限制和管教,而应该是指导和帮助。怎样指导和帮助孩子去玩,让孩子好好玩,玩得好呢?我的建议是:

★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孩子爱玩的东西大多和他的兴趣、爱好是一致的。父母若想了解孩子在玩什么,可以先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并且经常和孩子谈谈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您就可以了解孩子爱玩什么,想玩什么了。只有先了解孩子,才能真正帮助孩子。

★陪孩子一起玩。当您真正接受了“玩是儿童的权利”这一观念,您就会陪孩子一起玩了。在玩中不要教训孩子,不要总想给孩子增加智力内容,玩就是玩。您也不要总是说孩子笨,不要用功利的眼光看待玩。

★在玩中帮助孩子。孩子毕竟还是需要指导的,当您和孩子一起游戏的时代,可以帮助孩子,如在对待输赢的心态上,在自信、细心、耐心等方面,都是可以培养的。

★经常鼓励孩子外出和别的朋友一起玩。父母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而且孩子也需要外出接触更多的同伴和更宽广的世界。所以,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到外面和大家一起玩。在玩中,孩子不仅放松身心、增长智力,还学会与他人交往、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等。

★给孩子一些玩的规则。让孩子拥有玩的权利,并不等于放纵孩子玩的内容或方法。您可以和孩子谈一谈,告诉孩子您内心的担忧,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有些东西可以玩,有些东西最好不玩,有些东西根本就不能玩。告诉孩子规则是必须遵守的。

 相关链接 

《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缔约国认识到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缔约国应尊重并促进儿童充分参加文化活动和艺术生活的权利,并应鼓励提供从事文化、艺术、娱乐和休闲活动的适当和均等的机会。

 

对孩子说“不”是成年人的责任

 

如果把孩子比作驾驭小船试航人生之海的小船长,那么,父母与教师便是导航的罗盘和灯塔,必须时时提醒缺乏经验的小船长,哪里有险恶的暗礁,哪里是畅通的航道。

毫无疑问,处于导航者的位置,如果只是赞赏小船长的勇气和智慧,而不发出前方险情的警告,恐怕与谋杀者无异,尽管他可能爱心无限。

美国的一位母亲塞斯娅·怀斯写了一本书叫《别闹了,孩子》(中译本《可以对孩子说不》),我看完后十分惊讶:这是美国人写的书吗?怎么和中国父母的想法一样呀?美国的孩子不是很自由吗?他们的父母怎么会有那么多惩罚措施呢?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朋友给我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外国的妈妈领着8岁的女儿到中国朋友家做客。朋友准备欢迎客人的晚餐,告诉大家,晚餐准备的是西餐。8岁的女孩一听:吃西餐吗?她觉得中国人做的西餐肯定不好吃!她就说:今天我不吃冰激凌。因为按照惯例,吃西餐最后上一个甜点,一般是冰激凌。

没想到朋友的妻子做的西餐很好吃,冰激凌也很诱人。一端上来,8岁的女孩眼睛都亮了,直嚷着:“我也要吃冰激凌,我也要吃冰激凌。”但是主人在做的时候是按份做的,做的份数正好,并没有女孩的份。朋友的妻子就想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孩子。

没想到外国妈妈说:“NO!我的女儿刚才说过她不吃冰激凌,她今天就不能吃冰激凌。”可8岁的女儿一个劲地说:“我要吃冰激凌,我特想吃冰激凌。”朋友的妻子心软了:“给她吃吧!孩子嘛,经常说话不算话。”

可是外国妈妈仍然坚持说:“NO,她自己说不吃,她必须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今天她不能吃冰激凌的。”

我觉得这位外国妈妈十分理智,试想,当孩子有了这样的一次经历,她今后说话能不注意吗?她还能乱说吗?我常常说,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正是这个道理。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她就会记忆深刻,刻骨铭心地记着:今后要慎重,想好了吃还是不吃。

我想,我们做父母的要向这位外国妈妈学习,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让孩子承担自己决定的后果,切身的体验就会难忘,这就是深刻的教育。

我记起我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件事。

女儿经常领着一个邻居的小弟弟一块玩,两人在附近一家饭店的停车场玩得很开心。保安人员最怕孩子在停车场玩,为什么呢?因为他担心孩子拿石子划汽车,只要划一道这个保安就完了,汽车损坏说明他失职,而且他也赔不起钱。他的责任就要求他要把孩子轰走。可是小孩也有逆反心理,结果女儿就领着小弟弟藏在汽车后边,拿石头敲地,敲得保安心惊肉跳,就过来追他们。女儿倒很狡猾,她事先已经侦察好了,从饭店到家有一个铁栅栏门,小孩可以钻过去大人钻不过去。只要保安一过来,他们就跑,一过了铁栅栏门就逗这个保安。保安想了一招,这一天铁栅栏门没锁只是挂了个钩,可女儿不知道,于是她带着小弟弟又开始在停车场敲地,敲完了就跑,保安就追。女儿一听身后的声音不对,原来保安追过来了,门开啦,她就赶紧往家跑,吓得魂飞魄散。

我感觉不对就问她怎么回事。女儿说,我们跟保安捣乱,他把小弟弟给抓走了。

我一听就明白了,就跟女儿说: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是主要责任人。他是跟着你捣乱的。现在出事了,你跑回家了小弟弟给抓走了,你能在家呆着吗?

我女儿不懂我什么意思,我对她说,你现在赶快出去找保安,有什么责任你来担着,把小弟弟给放了。
  可女儿一个劲地直摇头,我不敢!我不去!

我说,不行,你今天必须去,你今天不去承担责任,明天你怎么有脸去见小弟弟呢?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爸爸相信你是好孩子,好孩子要敢作敢当,你一定要去!

我女儿没办法了,哭着去找保安了,这个事情终于解决了。

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因为对孩子说“不”,其实也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让孩子放弃了责任。譬如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许多父母都会替孩子赔礼道歉,渐渐地让孩子感受到原来发生任何事情父母都会帮他解决,甚至认为父母替他赔礼道歉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什么事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替他承担。孩子慢慢就会成为任性、自私、不负责任的人,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失误。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不大,父母不要剥夺孩子体验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然后他才会永远记住自己的责任。什么事情最难忘,往往就是教训非常难忘。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父母要敢于对孩子说“不”,我的教育建议是:

藏起一半爱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依赖别人是坏习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成为一个自理自立的人,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对自己负责任!如柴洁心老师所说,做父母的要藏起一半爱心,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替他去做,放心地让孩子自己体验犯错误后的苦头。苦头吃上一些之后,他就会慢慢地改掉坏的习惯,而且他记忆很深刻。

申明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要事先和孩子定好规矩。如外出购物或到餐馆吃饭时,要规定孩子:不能买计划外的东西,不许吵着要额外的东西吃等,还可以事先提醒孩子:如果不守规矩,我们就走。

适当运用“命令”。往往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可能因为经验不够或者胆量不足而不敢或不愿意承担责任时,需要父母运用“命令”,要相信孩子的潜力,有时用“命令”强制孩子去体验,可能效果会更好。

 

父母无为乃大为

 

以不争争,以无为为,正是水的显著特性,也是老子赋予我们的人生大智慧。

尽管“不争”是老子的名言,许多人读了还是会摇头:“这是个竞争的时代呀,不争怎么行?”如果谈到教子“不争”,不少人也会疑惑:“都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会竞争的孩子将来怎么生存?”

于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们见到了太多太多的“争”:

一争宠爱。谁不知教师的权威?教师喜欢哪个学生,哪个学生就如坐春风。况且,独生子女在家受宠惯了,万一在学校失宠怎么受得了?所以,父母们争相向教师示好,争取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偏爱几分。

二争职位。谁不知学生的职位有差别?如果孩子当上学生干部,不但有助于自信心的养成和能力的锻炼,各种机会也会增多。所以,有些孩子跃跃欲试,父母也倍加热心,还出现了贿选的现象。

三争分数。谁不知道分数的厉害?无论中考还是高考,一分之差便可能决定是否入愿进入理想的学校。所以,为了自己胜过别人,有些学生在大考之前放“烟幕弹”,称自己“大考大玩”,希望同伴去傻玩而自己悄悄用功以求胜出。有的明明会做一些难题却说不会,拒绝帮助同伴攻克难关等等。

另外一方面,父母不禁也在争“为”。

1996年,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了一项大型调研,即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研究课题。调查发现,全国约50%的城市独生子女学习过钢琴等乐器,其中10岁及10岁以下占61%;11岁占61.3%;12岁占57.1%;13岁占51.1%;14岁占47%;15岁及15岁以上占42.7%。

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对3297名琴童父母的调查证实:50%的琴童受到比其他孩子更为严厉的管教。调查发现,11.4%的父母有时打骂孩子;33.3%的父母偶尔会为此打孩子;至少44%的孩子因不“听话”经常受到父母批评;21%的父母经常威胁孩子;40%的父母在孩子学琴时批评多于鼓励。另外,47.4%的琴童很少有玩的时间。

这些都是父母以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而选择的“为”,不管孩子的意愿、兴趣,也不管孩子是否有天赋。

将心比心的我绝对相信,琴童的父母比别的父母更爱孩子,更关心孩子的发展。只是不容回避一个尖锐的问题: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心”和“爱”呢?

这使我想到了老子 “无为”的理念。

在《道德经》第二章里,老子在论述了美与丑、善与恶等事物对立统一之后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段话的意思是:“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一切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已能;功业成就而不以此自居。也正因为他们不立功自居,因此其功绩就不会失去。”(陈国庆、张养年注译,下同)

这段话的核心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也是老子首次提出“无为”的概念。必须指出,老子的“无为”之说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去做事,像圣人那样,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

也许可以说,无为的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科学发展观。无为就是不强为,不妄为,就是按规律去做。今日教育出现的问题,许多都与违背规律的强为妄为有关。无数个走上歧途甚至绝路的孩子,都是父母或教师太有作为的悲剧作品。

自由是天才成长的真正摇篮。在人类历史上,许多科学巨匠的成功,都得益于父母的无为无不为。发明大师爱迪生的故事尤为经典。

2005年是全世界享受电灯光明120周年,谁不感激它的发明者——伟大的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然而,1855年,8岁的爱迪生上学仅3个月,就被老师开除了,理由是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虫。”

原来,爱迪生连续在考试中倒数第一,而且怪问题太多。譬如,老师教学生念字母把A念“ei”,他就问:“老师,A为什么要念做ei呢?”老师又教1+1等于2,他又问:“老师,为什么1+1等于2呢?”老师气坏了,用竹片打他的头,骂他“糊涂”。

爱迪生的母亲也当过教师,她在与校方争论无效的情况下,自己承担起教育儿子的重任,其方法正是无为之法。她发现爱迪生对物理、化学特别喜爱,就专程上街买来《自然科学与实验科学入门》,又把地下室借给儿子当实验室,任由他大胆探索。

谁也想不到,爱迪生第一个科学实验计划,竟是让人在空中飞翔!他相信:如果在人体里充上比空气还轻的气体,那么,人就一定能像气球一样飞向天空。于是,他选择了一种爆发剂,据说可以制造比空气还轻的气体。他又鼓动好朋友奥池:“你想飞不?想飞,我有办法让你飞!”奥池一向佩服爱迪生就同意了,口服了爆发剂,结果人没飞起来,却肚子疼得满地打滚。自然,爱迪生的母亲承担了责任,又请医生为奥池治疗,又向他父母陪罪道歉,又教训自己的儿子。但是,母亲依然没有剥夺儿子做实验的权利,而正因为如此,爱迪生一步步走向了惊人的成功。

事实证明,爱迪生的父母因无为而成大为,恰恰在于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并创造条件让其把潜能变为了现实。

父母如何做到以无为而为,我的教育建议是:

与孩子签个“君子协定”。有关于孩子的事情,父母应该问清孩子的想法,理由,让孩子自己决定,不要加以干涉。譬如孩子要参加学校的足球队,父母可能会担心孩子会由于训练活动影响学习,但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可以和孩子来个“君子协定”, 双方共同拟定注意条款,并要督促孩子认真遵守。

在孩子考试时“闭嘴”。许多父母在孩子考试期间很爱唠叨,左打听右打听孩子考试考得怎么样,使孩子感到压力很大。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少一点“关心”,能减缓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孩子考试时父母不问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奇怪,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关心我了?当他主动告诉你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每周抽出一小时交换角色。在孩子心中总会对父母有一种期望,希望父母是什么样的,父母是什么样的才令他幸福;同样的,在父母心中也对孩子有一种要求,希望孩子做到什么才满意,但往往双方会忽略对方的感受,可以每周抽出一小时交换角色,让父母和孩子彼此相互加深理解。

 

“听话儿童”是问题儿童

 

 维维现在终于是个父母老师眼里的乖孩子了。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没有作业,没有严罚的气氛给了她三年的快乐生活,但刚上小学之后,她就感到了痛苦,因为她的行动无论如何也跟不上老师的节拍。当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喊“一二三,手背后”时,她怎么也难以坚持一直把手背在后面不拿出来;当老师上课提问题的时候,她总是不记得要举手回答问题,而是先把答案说了出来;当老师让同学们排队回家的时候,她总是一眼看见了来接他的爸爸,就忍不住从队伍里跑了出来……

老师非常恼火,她让维维抄作业100遍,让维维在课堂上罚站。在老师和父母的“紧密配合”下,维维终于变成了“听话”孩子。她不再淘气,不再玩耍,但她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上学了”。

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词儿,也许就是“听话”二字了。他们较早接受的观念之一,就是淘气的孩子是不好的。因此,他们在父母或都是的要求下不得不努力做个听话孩子。但这样做的巢,却有可能使中国孩子具备了“独立性差”、“胆小”等缺点。然而,从现代教育的眼光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种使用频率最高的家族语言。

为什么“听话”儿童是问题儿童呢?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所谓“听话”儿童,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也提不出来,为了讨人喜欢,更不与长辈争论。实际上,只强调“听话”很容易培养孩子的奴性,使孩子丧失独立性,对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对邪恶势力不敢抗争,以致于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媒体中经常报道的某某模范人物自杀或犯罪,人们常常大惑不解,但他们从荣耀走向毁灭的主要原因,往往都是由“问题儿童”演化为“问题大人”的。但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未引起人们的警觉,更显示出此问题犹如潜伏的癌症一样可怕。

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对上述症状感触颇深。他根据自己在美国工作多年的经验指出:“中国研究生胆子比较小,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没有冒险精神。其实拓荒工作或研究工作的内容,总是一半熟识,一半陌生的。”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孩子受到严格的管教,他们比较肯听父母和老师的话,而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非常谦恭,不敢想不敢做“未知”的事。

不少父母常用“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来指责孩子,但这样的指责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让孩子变得唯唯诺诺。其实,听话的孩子未必有出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海查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2岁-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个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个孩子,做了个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反抗性强烈的儿童中,长大后有84%的人有果断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而在反抗性不显著的孩子中,真正称得上有意志力和判断力的,只占24%。可见,当您强调孩子听话的同时,也丧失了孩子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这是否有违父母们的教育初衷呢?

我曾经采访过文学大师冰心老人。她以爱心温暖了无数儿童和成年人,在对待儿童的评价方面,老人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她曾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淘气是孩子的特点,是正常现象,犯错误是难免的。而父母们只想着让孩子听话,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犯错的机会,也就是剥夺了孩子自由探索的机会。

要知道,淘气的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往往能够做出一般“好孩子”做不出来的事情。孙蒲远老师在《美丽的教育》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教三年级时,六年级一个班的中队会邀我去观看,我挑了一名中队长和一个淘气包和我一起去参加。同学们很惊讶,怎么也让他去?我解释道:“别看他淘气,他可是咱们中队的少先队活动的积极分子。”这个中队会结束时,没想到人家请来宾发言,我带来的这两个代表当场高度评价了六年级的中队会,发言十分得体。回班后,我表扬了他们,大家也信服了我的选择。在后来我们中队的《甜与美》糖纸展览活动中,这个淘气的学生十分积极地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现场会上,面对着中央领导,面对着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在极强烈的灯光下,表现从容不迫,发言妙趣横生。他那自如的神态,自豪的表情以及生动的语言,都充分显示出自己是个“小主人”。他在作文中写道:“有的都是嫌我淘气,说要整整我,可老师瞧得起我,喜欢我。”他告诉他的父亲:“老师像太阳,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这话说夸张了,但也说老师尊重学生所起的作用。所以我想说,对孩子尊重,也是教育。对于淘气孩子的尊重与信任,往往会使他们受宠若惊,内心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震动,使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迅速扩展。

可见,淘气的孩子可能并没有“问题”,反而可能是因为父母或老师没有发现他的优点罢了。父母如何改变孩子“听话” 的要求,我的教育建议是:

允许孩子淘气。淘气是孩子的天性,违背天性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所以父母们不要容不得孩子“淘气”,应该宽容一些,也不要老是以陈旧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偶尔“淘气”并不意味着就是坏孩子。
  鼓励孩子争辩。辨认的过程对孩子很有益,是一种头脑的训练。当孩子和同伴争辩的时候,父母尽量不要阻拦,要看看孩子是怎样争辩的;当孩子和父母争辩的时候,父母更不要自己的权威压制孩子的言论,应让孩子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在学校里老师发生了争辩,父母则要听听孩子怎么说,不要因为孩子老师的意见不同,就先把孩子训斥一顿。

要求孩子“听话”要讲清道理。有的父母会觉得如果容忍孩子淘气,可能无法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其实,要求“听话”是要让孩子理解父母要求的真正用意,而不是让孩子误解父母的想法,这样的“听话”要求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孩子是不会不“服从”你的,因为孩子其实有时比大人更通情达理。

 

孙云晓:为人父母需要执照?

 

今日父母难当。

似乎谁都可以指责当父母的,似乎孩子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是父母的错。甚至一些名人也公然宣称:“只有不合格的父母,没有不合格的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一种教育素质,而这并非天生就有,也不是靠老经验就能获得的,必须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在21世纪,这种学习与实践尤为必要和迫切,因为教育与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想给大家提这样一个问题,做父母是否需要上岗证?做父母也需要上岗证?您听说过吗?

世界上无数个职业都需要考核,就业者须持证上岗,如司机、导游、律师等,可是当父母似乎可以无证上岗。试想,教育孩子是何等艰难的大事,怎么能够不加以考核呢?

我提议,在全国逐步开始父母执照的考试,即想要做父母的人士,须参加父母资格考试,获得父母执照方可生儿育女。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人认为倡导父母执照考试像是痴人说梦,其难度胜过搬走泰山填平黄海。但是,我执着地认定,这是可行的,因为它符合科教兴国之国策也符合国民的利益和心愿。如果像奥地利学习,给有父母执照者以政策优惠,效果会更加明显。

在奥地利已经计划开始实行上岗证,就是父母要考执照。有什么区别呢?有执照的父母享受一些福利。如果说夫妻离婚了,有执照的一方可以优先得到孩子。我预想中国在今后也会出现这样的父母上岗证,但这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做父母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一个合格父母的资格。

早在1919年3月,大教育家蔡元培就讲过提高父母教育素质的必要性。他生动地说:“譬如诸位有一块美玉,要琢成佩件,必要请教玉工;又如有几两黄金,要炼成首饰,必要请教金工,断不是人人自作的。现在要把自家的子女造就成适当的人物,难道比琢玉炼金容易,人人可以自任的么?”先生的论述说明,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必须努力学习和不断实践,才有希望将孩子教育好。

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对教授夫妇,被自己的儿子亲手杀死。但是有的贫穷家庭却把孩子教育得很成功。2003年8月,乌鲁木齐爆出一条消息:一个贫寒家庭同时收到三个子女录取博士生的通知书。据了解,这个家庭母亲是文盲,父亲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人们很惊讶,是什么让这个普通家庭创造了如此的教育奇迹?

这位平凡的父亲名叫陈有政,只是一位普通的运输工人。他和妻子方永玉由于吃过没有文化的亏,于是发誓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学好文化。孩子们陆续上学后,陈有政就集中精力辅导老大,然后由老大带老二,老二教老三。但他所掌握的课本知识很快就无法再辅导孩子了,他开始尝试在人格上影响孩子。他常这样给孩子鼓劲:“在上坡时,车不能熄火,再困难也得咬着牙往前开。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当困难被克服之后,你会感到无比快乐,这种快乐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金钱用完就没有了,但快乐发自内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乐观是一个人身上的动力。”陈有政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阶段就让他们养成乐观的品性。

老二陈新华上小学时,学习成绩并不好,而且总觉得自己笨。陈有政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带她去看了一场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动画片,让她明白,成功只属于永不言弃的人。从此,孩子变得自信起来,学习成绩提高了。

陈有政用自己吃苦耐劳、乐观身上的精神给子女们树立了一座人格的丰碑。

后来,三个孩子相继考上硕士研究生。一家三儿女全读上研究生,这让陈有政夫妇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儿女们有出息,难过的是家里经济困难,怎么供养三个孩子?

三个从小被父亲在车轮上培养了坚强品格的孩子,悄悄约定,不仅读研期间不要父母一分钱,而且研究生毕业后,三人都要考上博士!最终他们成功了!

这个故事不禁让人问:难道教授不会教育孩子?而贫寒家庭的教育却获得了成功?

这说明教育是需要学习的。学历、财富并不与教育孩子的成败对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想想过去,父母怎么教育我们,就可以教育好孩子的,这是需要学习的。我把它形象的叫做“上岗证”。我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需要的上岗证就包括五个内容或五个要素: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这五个元素构成了现代父母的教育素质,也就是我所说的父母上岗证的主要内容。

现代的教育观念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父母的教育行为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也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教育观念至少包含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教子观等四个方面。儿童观,即父母对儿童的本身及其发展的认识,如孩子是人,是走向成熟的人,是终将独立的人等等;亲子观,即父母对子女与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如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等等;人才观,即父母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路是成功之路等等;教子观,即父母对自身、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如把人格的教育视为家庭教育的核心等等。

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并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教育的效果。

健康的心理是指父母心理健康才会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在以身示范前提之下,引导孩子力求做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而这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父母有自知之明,自知而自信而自强,不因成功得意忘形,也不因失败惊慌失措,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稳定情绪,这将使孩子终生受益无穷。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人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忘不掉的习惯才是真正的素质。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

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必备条件。没有平等,培养不出现代儿童;没有民主,建设不成和谐家庭。因此,父母不仅应尊重儿童的权利,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个性,真诚的学习孩子身上的优点,使教育过程充满理智之爱。

做个成功的父母需要学习,需要相当的资格,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的体会与建议是:

调整好心态,欣然向孩子学习。当代中国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而信息化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在变化迅猛的时代,理智的亲子关系趋向于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三娘”可以教子,子也可以教“三娘”,两代人均以能者为师。对于父母来说,需要调整好心态,欣然向孩子学习。

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教育知识。除了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还可以从电视上听专家讲座。其实,父母朋友之间聊天,如果有心探讨,也会大有收获。

 

女儿的一份“最后通牒”

 

  2006年3月24日《现代快报》登载了一封女儿的挑战书,内容是这样的:

  张××:

  我感谢你生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奴隶,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从今天开始,如果你还想要我这个女儿,必须做到如下十条:

  1.不许动我的书包、抽屉;

  2.不许看我的聊天记录、日记;

  3.不许强迫我穿你买的超级难看的衣服;

  4.不许拦截我的电话;

  5.不许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我比别的孩子差;

  6.允许我每天晚上有1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

  7.允许我每周日休息时9点起床;

  8.允许我的朋友到家里做客;

  9.允许我听孙燕姿、周杰伦的歌;

  10.允许我反驳你的意见。

  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项,我宁可露宿街头,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犹豫地离开这个家,让你永远也找不到我!我说到做到!

  看了女孩的自白,相信许多父母心里并不舒服:我们千辛万苦在外面打拼,不都是为了他们吗?这些孩子也太没良心了,一点儿都不体谅父母!

  公平地说,现今的父母的确不容易,既要面对社会生活各种各样的变化和挑战,回到家除了操持饮食起居外,还要劳神操心地教育孩子。一年到头身心疲惫,最后竟然好心赚了个驴肝肺,父母们备感委屈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我想对父母朋友说几句肺腑之言:千万不要不分情由地怪罪孩子,也不要盲目地责备自己,既不是今天的父母教育无能,更不是孩子“一代不如一代”,而是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当今的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已由简单变为复杂,而教育方法却停留在简单层面上,当然会有很多的不适应。

  子女为什么难教育

  原因之一:孩子比父母教育得多

  有这样一个有趣现象:过去是大人很神秘,很有权威性,孩子不了解大人;如今倒过来了,孩子很神秘,孩子知道的许多事情大人不清楚,大人不了解孩子。这就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根本变化。

  一个中学生告诉我,现在许多父母都是“菜鸟”。我问他你们是什么鸟啊?他自信地说,我们当然是“老鸟”喽。在某些方面,孩子的信息的确比我们多,这就是信息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信息不对称。那么信息多的一方就可能歧视甚至欺骗信息少的一方。这就是父母管教孩子变得困难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只有医生没护士

  很多父母常拿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孩子相比。觉得那时候父母好像并没有费太多的心思教育孩子,但孩子往往成长得很顺利。可今天呢,费的心血多,教育出的孩子问题也多。

  其实,很多父母忽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在多子女时代,孩子成长的许多问题往往不需要父母出面,而是在兄弟姐妹之间就解决了。一位心理学家曾打过这样的比方:“父母就像医院里的医生,兄弟姐妹就像病房里的护士。医生只在大问题上给你些帮助,而护士却每天陪在你身边。”

  原因之三:白杨身上摘松子

  2005年9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了“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女成龙成凤),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

  所以父母教子要有平常心,“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应该品味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好习惯是银行利息

  习惯是长期训练出来的,不是号召出来的,更不是唠叨出来的。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一、好习惯带来好运气

  孩子在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的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较多的孩子。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一个坏习惯使你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使你走向成功。

  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要不断培养各种良好习惯,小到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大到接人待物、礼仪礼貌、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习惯。习惯就是养成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有良好习惯的人,一般都会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二、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北京有一个妈妈,儿子上五年级,写作业磨蹭。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妈妈开始采取措施培养习惯。

  一天,妈妈发现儿子写1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7回,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

  妈妈对儿子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1个小时站了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1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愣,说3回就3回。妈妈就说,你如果1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高兴得不得了。有奖必有罚,妈妈又说,先别开心,如果你1小时站起来超过了3回,电视就不能看,包括动画片。

  结果5天下来,儿子有3天做到了,这3天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有两天忘了,不能看动画片。这样对孩子有很强的激励,一想到1个小时只能站起来3回,就会慢慢地去控制。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从她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你想让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好习惯,就千方百计让他将好的行为不断出现,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固。

 

孙云晓:送给作父母的14条忠告

 

  忠告1:儿童时代是一个胡说八道的时代,这不是缺点,而是他们成长的一个特点。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未成熟状态,童言无忌才能健康成长。

  忠告2: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以孩子为师,反省自身,保持童心,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忠告3:家里有个青春期的孩子,就要备一本性教育的书。但是,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示范,让孩子看到什么是真正的男人和女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和婚姻。

  忠告4: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8个字,那就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发现儿童就是发现儿童的潜能特点和成长规律,解放儿童则是解除捆住儿童的各种束缚,捍卫儿童的权利。

  忠告5: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父母是否了解和尊重孩子关乎孩子一生的发展。

  忠告6:别看孩子弱小,强大的力量正孕育在弱小之中。真正的教育就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忠告7: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问题在于爱有真假之别,犹如真假种子之别。假种子坑农民坑一季,假教育坑孩子坑一生。

  忠告8: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代替孩子体验。

  忠告9:溺爱孩子根本不是爱,而是一种软暴力,是对儿童权利的剥夺,其实质是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

  忠告10: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成功者,教育的任务就是使他们继续成功。成功并不完全是排他的,因为人人能成功的新理念是:成功就是发展,成功就是选择,成功就是和谐。

  忠告11:心理健康的12字秘诀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如果能做到这12字,一生的幸福就有了保障。

  忠告12:所有那些鼓吹可以成批制造“神童”的方案,都是以赚钱为目标的骗人方案。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成长的道路是各种各样的。凡是忽视儿童个性差异的认识和行为,都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忠告13:教育孩子要避免那种一做什么就要当状元的想法。状元意识就是悲剧意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是制造童年恐慌的宣言。

忠告14:如果父母老师对“好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宽容过多,会使他们的弱点变成隐患,甚至是“定时炸弹”。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

 

孙云晓:另一只眼睛看教育

 

   ●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孩子的创新精神。

  ●梦想是儿童解放的神奇力量。因此,捍卫童年就要捍卫儿童梦想的权利。

  ●不要用成人的选择挤满孩子的每一天,而要给孩子的自由发展留出广阔的空间。

  ●好的环境胜过许多教育。

  ●父母们教育孩子的水平或许可以分为三等,一等父母用眼睛教育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教育孩子,三等父母用拳头教育孩子。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

 

和孙云晓分享教育智慧

走进孙云晓

孙云晓,1955年2月8日生于山东青岛,现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

孙云晓自1972年起从事青少年教育与研究至今。1993年7月,他采写的报告文学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发表后震撼全国,引发一场社会各界参与的教育大讨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12集专题片《改革开放20年》,称《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的大讨论成为“教育改革的前奏曲”。

1995年以来,他先后主持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向孩子学习、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系列调查等多项课题研究。尤其是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5年来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他出版的个人专著30余部,较有代表性的教育著作有8卷本的《孙云晓教育作品集》和《忠告天下父母丛书》以及《我的家怎么了》、《好父母 好方法》、《好孩子 好习惯》等。儿童文学代表作有入选百年百部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的《16岁的思索》。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孙云晓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如:“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应试教育必然导致教育荒废”、“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等。 

用教育的智慧和艺术解开父母的难题——――读孙云晓《我的家怎么了?》

与儿童共悲欢的性格造就教育挑战者

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

什么样的知识是有用的

隔代教育容易造成亲子隔阂

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不把学生当人看

应试教育必然导致教育荒废

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什么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为什么又发《夏令营中的较量》?

夏令营中的较量(1993年,震撼国人的报告文学)

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