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钻进青狮肚子里:如何提高小组合作与交流的实效性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1:53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与交流的实效性的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小组讨论交流往往变成了小组“聊天”、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了小组内部分学生全权代替完成了小组内的所有任务,而小组的其他成员却无事可做等等现象,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学习小组的分组,我们一般采用同质和异质分组两种形式,简单来说,同质分组就是把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在一组,而异质分组则是把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分在一组。这两种分组各有利弊。

    采用同质分组,能令组内力量比较均衡,能给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不足之处在于实力较弱的组完成学习任务水平相对不高,同时组内成员会出现“标签效应”心理。

    采用异质分组,优势在于能使各小组之间的力量较平等,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但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水平高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同组其他同学水平有差距,完成任务的效果还不好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效果好,于是就出现了水平高的学生全权代替所有任务的情况。同时,会造成水平较低的学生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的现象;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心理学的“搭便车”效应。

    通过权衡利弊,我一般的做法是:组内同质,缩小组间差距。

    1、同质分组,考虑“链状效应”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我采用了同质分组,把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信息技术水平差不多的4-6个学生分在一组。同时,我还会考虑学生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利用“链状效应”,有意识地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让娇生惯养的学生与独立性较强的朋友做伴,胆小畏怯的学生应和勇敢坚强的学生交友。

    2、明确组内分工,缩小组间差距

    分好组后,接下来我们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组长要对成员进行明确细致地分工,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强化成员的角色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例如在《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教学中,我是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整合教学,在制作研究性学习网站阶段,我要求各小组长综合组内意见,规划好网站的各个板块,如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三字经对后世的影响”,规划后各板块为:首页、三字经的内容、三字经的意义、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小组全体组员共同把首页完成后,4个同学每人负责一个板块页面的制作。通过教学实践,由于水平平均,分工明确,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了大大的提高,有效地解决了“惰化效应”和“搭便车效应”的负面影响。但如何缩小小组间学习成果的水平差异呢?如何避免水平较低的组的同学出现“标签效应”心理呢?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好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和网络资源,可以收到效果。由于水平相对较高的小组,遇到的学习问题也会相应减少。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辅导重点放在水平相对较低的小组;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水平较高的小组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对其他小组给予帮助(不是代替);最后,我们还要充分网络资源,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如制作一些自主学习网站,如本人教学过程中制作的DreamWeaver学习网站,为学生在制作网页过程中提供帮助。通过利用各种的资源,能有效地缩小各组学习成果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