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a2支持ed2k:[大师经典]《读易笔记》(连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0:02:11
   绪论(1)--卦象

  
  这是我读《易经》的笔记,本着一个原则,尽量地述而不作。但是历来人们对易的论述很多,需要有所甄别,所以这个笔记会尽量地把认为合理,且不是很复杂的观点,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摆出,在最后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存在的疑问。
  
  首先简单地从总体上论述一下《易经》这门学问,并说明一下读《易经》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知识。
  
  《易经》是部什么书呢?它是一总通过卦爻,象数,占筮的模型或形式,模拟,预测宇宙万物起源,结构,变化规律的典籍,包含很深刻的理论思想,具有很大的抽象性,灵活性,与适用性,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故被称为天人之学。儒家将《易经》奉为六经之首,玄家,道家也将《易经》列为三玄之一。
  
  那么《易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卦象的解说。什么是卦象?本质上就是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一种简化。古人对自然界的看法有着相当朴素的观点,认为宇宙生成之初是一片混沌的状态,古人把这样混沌的状态认为是太极。那么从这太极中化出阴阳二气来。阳气上浮而为天,阴气下沉以为地。天气间,阴阳二气相互磨合,而产生世间的万物和各种自然现象。然后古人认为自然界中的现象虽然纷杂,但可归结为八大自然现象: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然后根据这些自然现象的特点,编排出八种卦象来,并给每一种卦象取个名字。分别为:天为乾,地为坤,水为坎,火为离,风为巽,雷为震,山为艮,泽为兑。这也就是所谓的八卦,或者称之为经卦。
  
  这个卦象怎么画呢?经卦中的每一个卦象,都是由上中下三爻组成的。每一爻代表一阴,或者一阳。画的时候如果是阳爻的话,就是一横连起来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是奇数,阳为奇数。那画的时候如果是阴爻的话,就是一横中间打断。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二,是偶数,阴为偶数。那为什么一个经卦由三部分组成呢?因为它象征着天地人三才。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所以三爻中中间那一爻是很重要的。
  
  那么如果只有八卦的话,它的内容就比较单调,所以古人在八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六十四卦。所谓的六十四卦,就是分上下两卦,将两个经卦重叠起来,这也称之为别卦,与经卦相对应。在下的卦象叫内卦,是变化的内因。在外的卦象叫外卦,是变化的外部条件。所谓的变化,都是由内因开始,往外变化。所以画卦象的时候,从下往上画。最下的一爻,叫初爻;最上的一爻,叫上爻。中间便是二三四五爻。这些爻,有的是变爻,有的是不变爻。什么意思呢?因为《易经》是一种强调变化的学问。易的本意就是变化。如果一爻有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的趋势,就称之为变爻。如果暂时还没有这个趋势,就叫不变爻。
  
  那什么爻会变,什么爻不会变呢?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易经》的源头说起。我们知道,关于《易经》的起源,普遍认同的说法是由卜筮之法演变来的。古人在卜筮的时候,用的是一种叫著草的工具。一共是49根著草,然后通过一定程序,最后会产生一个数字,而且这个数字只可能是六七八九中的一个。六与八是偶数,是阴爻;七与九是奇数,是阳爻。一共卜六次,这样一卦六个爻就完整了。
  
  那么这四个数字虽然分为阴阳两类,但每类中的两个数字是有区别的。古人认为阳进阴退。比如七为阳,变化的话可以进为九,所以仍然是阳;八为阴,变化的话可以退为六,所以仍然是阴。这两种情况就叫不变爻。但是九不可进,所以只能退为八,这就由阳变阴了;同样,六也不能退,只能进为七,这就由阴变阳了。所以这两种情况就叫变爻。那么古人为了区分,也起了四个名字,六为太阴,八为少阴,七为少阳,九为太阳。少可长为太。太就是到了极点了,没办法长,所以只好变。这个在《易辞》里有一句话,叫: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对于《周易》来说,它看重的是变爻,而不是不变爻。所以用变化的爻来测人的吉凶祸福。《易经》永远看重的是变化,在变化中找规律,这一点是大家在读《易经》时需要牢记的。那么这里所谓的规律,就是不变的东西,古人称之为不易。什么意思呢?《易纬》这本书说:“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尊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换句话说,天尊地卑,阴阳刚柔之理是不变的。所以古人说到《易经》时会说三易。这三易有一种解释就是:变易,简易,不易。《易经》强调变化为变易,将世间万物简化成卦象这叫简易,变化中有不变的规律叫不易。这里强调一下,这个不变的规律,有自然的规律,也有社会的规律。《易经》强调天人合一,以天道知人道。以乾坤变化,知世间兴衰。这是《易经》最有价值的一点。
  
  那么《易经》最核心的内容,其实是阴阳。这里关于阴阳这两个概念有必要补充一下。《周易》有一个特点,而且这个特点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文化,那就是扶阳抑阴。阳是好的,阴是不好的。阳是正面的,阴是反而的。所以我们会说阴险,说阴谋。那么阴阳还有很多对立的内含。比如阳刚强而阴柔顺,阳好动而阴偏静,阳明而阴暗,阳热而阴冷,阳象征男而阴象征女,阳主君而阴主臣,等等。
  
  那么爻有阴阳,卦有没有阴阳呢?也有。比如拿八卦来说,有一种说法,八卦是这样产生的:乾为天,坤为地,天父地母,生有六子。不是说六个儿子,是三男三女。乾之一阳交于坤之阴则成阳卦,成三男。也就是说,一个阳爻,配合着两个阴爻,便是阳爻。那么反之,坤之一阴来交乾之阳则成阴卦,成三女。一个阴爻,配合两个阳爻,便是阴爻。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对此有个很有意思的解释。他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意思是孔子也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阳卦反而阴爻多,阴卦反而阳爻多。他解释说,一阳二阴的话,是一个君,两个民,这是正道,是君子之道,所以是阳卦。两阳一阴的话,是两个君,一个民,这就不是正道,是小人之道,所以是阴卦。当然这个解释是孔子以天道解人道。具体为什么,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
  
  那么前面说的三男三女都是哪些呢?先说三男,也就是三个一阳两阴的卦象。阳居初位,就是最下面,是震,所以称之为少男;阳居中位,是坎,所以是中男;阳居上位,是艮,所以是长男。三女的话,阴初初位,是巽,这是少女;阴居中位,是离,这是中女;阴居上位,是兑,这是长女。是这么来的。当然这只是古人对于八卦的一种说法。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那么两个八卦相叠,成了六十四卦之后,一个卦象是由六爻组成的。对于这样的六画卦,有三点最基本的地方需要注意一下:
  
  第一,整个卦象分内外两卦。下面是内卦,是内因;上面是外卦,是外部条件。
  
  第二,六画卦也分天地人三才。初二两爻是地,三四两爻是人,五上两爻是天。
  
  第三,六画卦每一爻所在位置称之为爻位,这个爻位也是有阴阳之分的。关于爻位的阴阳,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初,三,五爻位为奇数,为阳位;二,四,上爻位为偶数,为阴位。第二种说法,也是普遍认同的一种,是初爻和上爻无所谓阴阳。二四为阴,三五为阳。阳居阳位,阴居阴位叫位正。位正好,位不正不好。但还有一点,二五两个爻位分别为内卦与外卦的中位。中位是很好的位置,即使是不正,也可以认为是正。所以一个卦象正或不正,关键是看三爻位与四爻位。孔子有句话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1#
回复 
作者:凯华  回复日期:2007-8-5 12:55:00  很好,继续。^_^ 2#
回复 
作者:wangxin6857  回复日期:2007-8-5 13:53:00  等后续 3#
回复 
作者:江海觅余生  回复日期:2007-8-5 16:26:00  呵呵 又是一个不小的坑 4#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5 21:28:00  第三,六画卦每一爻所在位置称之为爻位,这个爻位也是有阴阳之分的。关于爻位的阴阳,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初,三,五爻位为奇数,为阳位;二,四,上爻位为偶数,为阴位。第二种说法,也是普遍认同的一种,是初爻位和上爻位无所谓阴阳。二四为阴,三五为阳。阳居阳位,阴居阴位叫位正。位正好,位不正不好。但还有一点,二五两个爻位分别为内卦与外卦的中位。中位是很好的位置,即使是不正,也可以认为是正。所以一个卦象正或不正,关键是看三爻位与四爻位。孔子有句话,叫阳三阴四位之正也。说的就是这两位。所以我们骂人有句话,叫不三不四,也就是从这两个爻位不正引申而来的。
  
  绪论(2)--经传
  
  《易经》这部经书,和《春秋》有一个相同点,它们都是有经有传的。所谓经传,经就是大道理,是圣人之言,写得十分简练,却包含着相当深刻的内含。后人怕大家在读这个经书的时候,深刻的内含体会不到,所以作传,从而将这内含的义理申发出来。
  
  我们知道,《春秋》一书,是孔子作经,后人作传。《易经》这部书,是古人作经,孔子作传。经的内容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卦象我们前面讲了,就是由六爻组成的反应阴阳变化的象。卦名是根据卦象的特点给这个卦取的名称。具体为什么为取这些名,我们在解说各个卦象的时候会具体说。卦辞,是对卦名很简要的解说,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现象变化,历史人物事件,人事行为得失,以及吉凶断语。其通例为先举出暗示意义的形象,或举出用于譬喻的事物,然后写出吉凶的断语。爻辞是说明卦中每一爻的含义的。《周易》一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卦,总为三百八十六爻,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辞。爻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体例内容,取材范围与卦辞相类,有很多哲理性格言。
  
  根据前文所说,古人把世间的自然现象归为八大类,这八大类的自然现象两两组合,形成了六十四卦。那么古人根据这样组合的某种特点,给这个卦象命名,这就是卦名。如六阳卦命名为乾。为什么有这样的命名,是根据什么样的特点,为了说明这个,古人便写了卦辞。所谓卦辞,就是为了解释卦名的。
  
  那么卦是由爻组成的。卦和爻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朱熹在给《易经》作序的时候说:“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所以卦反应的是阴阳组合的特征,而爻反应的是阴阳的变化。为了说明这样的变化趋势,所以古人给每个爻,根据它所在的爻位,写出了相应的爻辞。换句话说,爻辞的根据,首先在于整个的卦象,然后在于这一爻所处的位置。什么叫所处的位置呢?说明一爻的时候,要看它是在内卦还是外卦,是天地人三才中的哪一才,这一才和另外哪一才近。
  
  举个例子。比如说乾卦。乾卦的六爻是由龙来为象的。卦有卦象,爻也有爻象。卦象和爻象往往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乾卦取象于天,而每一爻却取象于龙。因为天可以反应乾卦总的性质,而龙可以乾卦每一爻的变化。这个我们在解说乾卦的时候再具体说。所以乾卦六爻便是六龙。但在写爻辞的时候,初爻为潜龙勿用,二爻为见龙在田,五爻为飞龙在天,六爻为亢龙有悔。都以龙称之。四爻为或躍在渊,虽不直接称龙,但也间接地表达这个意思。只有第三爻,爻辞是君子乾乾。不称龙而称君子,为何?因为它的爻位在第三位,属于天地人三才中的人的位置。同时它和第四爻比,接近于地,而远于天,而且处于内卦之中。所以称之为君子。
  
  那么易经的主体内容是卦象,卦名,卦辞,和爻辞。一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又分为上下两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为什么这么分?《易纬》这本书在解释这个时,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
  
  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为上篇始者,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终始万物,故以《坎》、《离》为终。《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主也,故为下篇始者,贵之也。《既济》、《未济》为最终者,所以明戒慎而存王道。
  
  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易经》之所以分为上下两篇,是象征阴阳。阳道是奇数,所以上篇取三十卦。这个三十卦从三,所以象征阳。阴道是偶数,所以下篇取三十四卦。三十四卦从四,所以象征阴数。上经始于乾坤两卦,终以离坎两卦。乾坤是万物之根本,是宇宙的起源,所以尊之以为《易经》之首。离坎两卦象征日月,日月的变化象征着阴阳的变化,所以上经以离坎为终止。那么下经以咸恒两卦开篇,咸恒两卦反应的是夫妇之道,有男女夫妇的结合,方有人间百态。所以说人道之兴,必由夫妇。因为这个把这两卦放于下经的开篇。最后既济未济两卦,反应的是王道,是人道的最高境界。所以以这两卦为终结。
  
  由此可以看出来,《易经》反应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天道喻人道。上篇始之于天地,而终之于日月,反应了作者的天道观;下篇始之于夫妇,而终之于王道,反应了作者的人道观。所以天人合一是《易经》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思想,就是从《易经》上来的。
  
  关于经最后说说它的作者。传统的说法是上古伏羲氏在当了中华民族的首领之后,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人情世态的变迁,“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通人事”,当对天地人三才的统一认识,蕴藏在卦象之中。所以卦象为伏羲氏所作,而卦辞是周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旦所作。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现在普遍认为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不是靠这几个人写出来的。不过说《周易》成书于商周之际,应该是没有错的。 5#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5 21:29:00  经说完了说传。古人一说《易经》,会说《易经》有十二篇。其中的两篇就是上下两经。另外的十篇,传说是孔子为《易经》作的传,后人称之为十翼。
  
  所谓的十翼,就是《易传》的十篇,依次排列是:《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这十篇加上上下两经,就称之为“易经十二篇”。一开始经与传是不混的,在汉代,十篇传是附于两篇经之后。后来到了汉未,古人为了更好地解说《易经》,才将传放到了经的里面,经传混杂了起来。
  
  “彖”古训为“断”,即判定一卦之义。古人认为,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文,或说其卦之名。总之,彖辞是通过对卦名,卦辞的解释,来解释一卦的含义的。
  
  “象”是为了说明《易经》各卦中的卦象,爻象。说明卦象的称为“大象”,说明爻象的称为“小象”。多举天地万物之象,以比喻人事。“大象”与“彖”都是针对全卦而发,但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彖”释卦名或举卦象或举卦德或举卦体不定,“大象”则专取卦之上下两象立义,不问卦德与卦体。“彖”总是由天道及人事,“大象”只讲人事。“彖”所讲的人事是效动趋时,各有所指,“大象”所讲的人事大多为先王,大人,君子设计,有的与“彖”相互发明,有的则自立一义,而与“彖”根本没有关系,完全是孔子对易理的发挥和应用。此外,“大象”的用语十分的规范,六十四卦几乎是一样的格式,前部分指出上下两象及卦名,后部分指示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
  
  至于“小象”,就是对爻辞的解释。
  
  《系辞》,亦称为《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这是孔子对《周易》经文总的一个通论。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 阴阳,动静,刚柔等相反属性的事物;提出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的观点。认为相反事物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是万物化生的源泉;提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喜迎生大业”的宇宙衍生观;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则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前途;同时又承认“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永恒性;还阐释了八卦的来源,占筮方法,圣人四首,乾坤德性和功用,九卦的含义等等。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文言》,亦称《文言传》,是孔子专门对乾坤两卦所作的解释。《文言》以孔子答问形式,借阐发天地之德,说明君臣上下,进退存亡之道,修身,齐家,治平之理。
  
  《说卦》,亦称《说卦传》,是用来解释八卦的性质,方位,象征意义以及重卦的由来。《说卦》提出“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的命题,将事物按性质分为阴阳二类,其运动,变化,刚健者,为阳性事物,如乾,天,君,父,夫等;静止,安定,柔顺者,为阴性事物,如坤,地,臣,母,妇等。“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提出重卦符合性命之理,以八卦象征的八种自然现象的不同组合关系,说明重卦的由来。提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学说,并确定了“帝出乎震”的八卦方位,即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成为宋代后天方位说的渊源。列举了八卦的象征事物,说明其取象范围之宽广,是《周易》取象类比思维方法的体现。
  
  《序卦》,亦称《序卦传》,是用来说明《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的。从天地万物说起,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来说明乾坤两卦居于首位;然后以万物生长的过程,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物极必反,相反相生的运动规律等解释其它各卦的相互关系,说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以“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来解释最后一卦“未济”卦。借助已有的经传文字,或取卦象,或取卦义,以两卦为一组,用对立统一的思想,试图将六十四卦建立起因果关系链。其采用的基本上是以偏概全的方式,不能以此完全代替六十四卦的卦序思想,但其本身的思想观点仍值得研究。
  
  《杂卦》,亦称《杂卦传》,是用来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古人说:“杂卦者杂揉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以相反相成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两两一组,一正一反,用一两个字解释其卦义和相互关系,与《序卦传》互相补充印证。
  
  那么《易经》有经有传,从总体上来说,就体现了象数义理这四大要素。象体现了《周易》用符号象征事物及时位关系,含有现象,意象,法象等含义,是宇宙万物理论模式;数是《周易》的数理表达,是对“象”的定量研究;义是《周易》的原义。有人以各卦爻辞为第一意义系统,彖象文言为第二意义系统,说卦,序卦,杂卦,系辞为第三意义系统;“理”体现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包括天道观,人道观,天人观,辩证法等。传统象数与义理相对立,形成两大派别,互相攻击,互相排斥。今人一般认为象数义理具有密切的关系,是互相引发,互相补充的。认为《周易》的本质就是用象数表达义理。所谓象数义理,是易发生的四个层次。易的经验的形象化与象征化,这是象;象的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以及应用化与实用化,这是数;易象的关系和排列,亦即易象在数的关系中呈现的意义及凝为概念,这便是义。易的意义和概念发挥为命题及判断,并形成系统,这又代表理的出现,也就是易象,易数,易义的整体化和思辨化,因而是一种同源关系。
  
  注:上序诸多概念引自于《易学大辞典》,张其成主编,华夏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
6#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8 16:10:00  说解乾卦(1)--卦名
  
  乾卦 (乾上乾下) (举例:既济卦 ·水火既济·坎上离下)
  ______ 上九 (阳) __ __ 上六(阴)
  ______ 九五 (阳) (坎上) _____ 九五(阳)
  ______ 九四 (阳) __ __ 六四(阴)
  ______ 九三 (阳) _____ 九三(阳)
  ______ 九二 (阳) (离下) __ __ 六二(阴)
  ______ 初九 (阳) _____ 初九(阳)
  
  乾卦是《周易》中的第一卦。上面所画的,是乾卦的象。乾卦的卦象由六个阳爻组成。内外两卦都是经卦,或者是三画卦中的乾卦。所以后人对此卦注解为:乾上乾下。这个不是经文,是后人的注解。
  
  乾上乾下的卦象,古人命名为乾。乾,便是此卦的卦名。
  
  乾这个字什么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乾,上出也。从乙。乙这个字,就好像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孔子在解释乾这个字的时候,就把“乾”解释为“健”。同时,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以下简称帛《易》)直接就把这一卦的名称命名为“健”而不是“乾”。
  
  那么“乾”和“健”有什么区别呢?《伊川易传》说:“健而无息之谓乾。”所以乾是健的特例。什么特例呢?专指天的健。
  
  首先第一个问题:乾卦是怎么来的。在这个问题上,古人的观点比较一致。比如《原本周易本义》上就说,这乾卦的六画都是上古伏羲氏画的。那么这个伏羲氏呢,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发现天地间阴阳二气有奇偶之数。所以画一笔,是奇数,用这个来代表阳;画两笔,是偶数,用这个来代表阴。然后看到一阴一阳又各生一阴一阳,于是从下往上翻一倍,再一变就成了三画,这样就产生了经卦,也就是八卦。那么伏羲发现阳气的性情刚健,而天下受阳气成形的最大的东西莫过于天。所以由三个奇数,也就是三个阳爻组成的卦,就命名为乾,卦象就是天。
  
  那么八卦完成之后,又在这个基础上两两组合,形成了六画的六十四卦。那么乾这一卦,六画都是奇数,都是阳爻,上下都是经卦中的乾卦,那么这一卦的阳气纯而且健到了顶点。所以命名为乾,而以天为卦象。
  
  还有一种说法,和这个有一点点不同。是朱骏生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提到的,他说:“凡上达者莫若气,天为积气,故乾为天。”他的意思是,《说文解字》中,乾的本意是上出。那么到了《易经》中,所谓的阴阳都是气。阳气上升积为天,阴气下沉凝为地。天地间的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摩合产生的。那么乾这一卦是纯阳之卦,所以以天为卦象。
  
  明白了乾卦的来源之后,第二个问题是:既然乾就是天,为什么不把这一卦命名为天,而命名为乾呢?天和乾有什么区别。
  
  在这个问题上,古人的看法也很一致。比如程頤在《伊川易传》中说:天这个东西,总体来说,应该称之为道。如果分开来说呢,从它的形体出发,称之为天;从它的主宰万物来看,又称之为帝;从它的功用出发,称之为鬼神;从它的妙用来看,称之为神;从它的性情出发,称之为乾。
  
  所以在李道平的《周易解集篡疏》中说:“穹隆者,天之形;刚健者,天之用。”天的性情,或者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运行不息,变化无穷。从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而且抚育了天下的万物。这都可以归结于健这样一个特点。所以古人选择用“乾”来命名这个卦象,是看重了天的圣用,它的至诚无息。不命名为“天”,是因为这一卦的重点不是天的形体,而是天有功用。天的体形,穹隆之态,不能效法;只有天的性情,刚健无息,可以也值得效法。所以这一卦命名为“乾”,而不直接命名为“天”。
  
  ----------------------- 7#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8 16:12:00  说解乾卦(2)--卦辞
  
  前面讲解的是这一卦的名称,命名为乾。那么古人对于这个命名的解说,卦名的解说,就称之为卦辞。
  
  卦辞:
  
  乾:元,亨,利,贞。
  
  在对卦辞的解说中,古人的看法就有很大的分岐了。首先从句读,就有四分说与二分说,这两种观点:
  
  乾:元,亨,利,贞。 (四分说)
  
  乾:元亨,利贞。 (二分说)
  
  这两种观点在郑衍通的《周易探原》中提到了。他说:“四分者以为四德,二分者元亨与利贞各成两义也。”对于四分说,元字有始与大两种意思;亨字有通与长两种意思;利字有和、宜、遂、裁这四种意思;贞字有信、成、正、固这四种意思。对于二分说,郑衍通举了古人卜筮的例子,说元与利二字为副词,分别用来修饰亨与贞两字。亨其实是享字,意思是祭献,上供。那么元亨就是大享的意思,就是大的祭祀活动。贞的意思是占问,利贞就是占问吉凶的意思。
  
  之后他以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做了个统计,说六十四卦的卦辞与爻辞中,有“元”字的一共十三卦,十一爻;有“亨”字的有四十卦,可是爻辞中只出现四次;有“利”字的一共二十八卦,那么“利”和“贞”两个字往往连在一起。说“利有攸往”的,七卦三爻;说“不利”的有二卦;说“利涉大川”的有七卦二爻;说“不利涉大川”的有一卦;说“利见大人”的四卦三爻;说“无不利”的十三爻;说“无攸利”的二卦八爻;有“贞”字的有三十二卦;其中“贞吉”,“安贞吉”,“永贞”等出现的次数一共是四十七爻。最后他得出个结论,说我们在读卦辞爻辞的时候,都应该以这四个字为指标,这样去观象玩辞,就能了然无遗了。
  
  在句读的问题上,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四分说。因为孔子在后面的文言中采用的就是四分说。文言一开篇对这四个字分别进行了解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而且后来以天之四德,喻君子四德,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可见孔子的看法,这四个字是有其独立的含义的。
  
  至于郑衍通在后面将元亨利贞作为观象玩辞的指标,这个也有一定道理。我们在具体解卦的时候再来谈这个。
  
  首先,根据卦辞的概念,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是用来解释“健”的具体含义的。换句话说,元亨利贞,合言之便是健;健分开来说,就是元亨利贞。
  
  那么“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中对“元”字的解释就是:元,始也。而且古人就将宇宙之初的混沌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太极,称之为太极元气。那么阴阳二气,都是由这太极元气所生,所以称之为“万物之祖”。那么前面郑衍通说元有始与大两层含义。我以为正因为元气是万物之祖,天地万物都是由太极元气产生。所以元从某种意义上就包含了天地万物。所以孔子在彖辞中一开始就赞叹,说“大哉乾元”,可能是从这里引申来的。
  
  “亨”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没有找到。在字典中的解释,“亨”原是象形文字。金文字形,象盛祭品的容器,所以本意为献。据考证,“亳”,“亨”,“享”三字三是一个字。小篆作“亳”,隶书作“享”或“亨”。对于“亨”字在《易经》中乾卦卦辞的解释,古人一般认为是解为通达。至于郑衍通提出的“亨”字的第二种解释,为“长”。可能来自程頤在《伊川易传》中的说法。程頤说:“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这里程頤将“元亨利贞”理解成天生万物之后,万物的成长变化过程。这样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利”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利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李道平在《易经解集篡疏》中引用了这个说法。桂馥在《说文解字正义》中对“和然后利”一节有一段很长有补充。一开始便引用了《易经·乾卦》中的“文言”:利物足以合义。然后解释说,所谓的“利”,是用刀去裁剪。然后说“君子体此利以利物,足以合于五常之义”。所谓“五常之义”,便是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人伦关系。那么这里说裁剪,可能是说君子在品德上严格要求自己,有《大学》中“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之义。
  
  然后桂馥接着举了《易经》中“利见大人”一句,《尚书》中“黎民亦尚有利哉”一句,然后总结说“皆安吉之利也”。这个就有《大学》中“新民”之义了。
  
  那么说“利者,义之和”也一句。《中庸》解释“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和”字有《大学》中“止于至善”,《论语》中“过犹不及”之意。这样又与“裁”字有相通之处。再者,“过犹不及”,就讲究适宜得当,故“和”又与“宜”有相通之处。至于郑衍通说,“利”有“遂”这一层意思,仍是参看《伊川易传》的说法。万物由太极元气而始发,然后得以生长状大,之后便顺其自然发展,这便是所谓的“遂”。但这样的理解,又和“裁”相矛盾。如果要统一起来的话,那“遂”的对象,便不是自然,而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而这样的说法,道家的老子肯定不会同意。
  
  如是老子来解这个“利”字,便只有“和”,“遂”,“宜”三义。“遂”是顺自然之道,“宜”者得自然之道则无所不适,所以称“宜”。“和”者万物和合则为一,所谓“道通为一”。如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则天下万物能利。如此解利字,亦能解得通。
  
  “贞”字的本意是卜问,从卜从贝。但为什么古人在这里解为“正”呢?因为古人认为,“贞”不是一般的卜问,而是“国有大疑”,比如卜立君,卜大封,这个叫贞。所以古人有句话,说“贞之为问,问于正者,必先正之”。比如卜立君,要该立的君主自己先正,再来卜。所以古人解释“贞”为“正”,可能是这么来的。
  
  至于解释“贞”为信,是因为古人最看重的品德就是“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立。”所以要“正”,首先要做到有“信”。解释“贞”为“成”和“固”,可以参考《伊川易传》的说法。万物发展到最终状态,便称之为“成”。“成”了之后就不易改变,所以称之为“固”。 8#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8 16:15:00  那么古人解释“元亨利贞”的本意,多引用《子夏传》的一句话:“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具体的意思,前面已经说过了。
  
  对于这四个字的解释,吴澄在《易篡言》一书中有一些引申。他说,元是首,是头领。所以他说“一身之上为众体之长,有大德为众善之长”就是“元”。又说“居大位在人上,官之正,长家之宗嫡皆可曰元”。
  
  “亨”字本意是祭献。但孔子在文言中说:“亨,嘉之会也。”吴澄为了解释这句话就打了个比方,说嘉会的意思就是美好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就好像是祭礼的时候,很多美好的东西都具备。所以“亨”是“嘉之会也”。
  
  然后他说,天下万物都是由乾也就是由天产生的,所以元是天之四德之首。那么上天有了这个“元德”,就能使万物繁衍生息,这就叫“亨”。
  
  吴澄对于“利”的解释有些别出新裁,说占卜的人如果占得“利”的话,做什么事都会便宜,就好便用锋利的刀去砍禾苗,顺利而便当。
  
  那么“贞”呢,吴澄解为“桢”,意思就是坚硬的木头。正因为坚硬,所以正而且固。所以占得“贞”的人做事的时候就要正直。
  
  以上就是古人对于“元亨利贞”四字的解释,主要是对于子夏所说的“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这句话的申发。那么“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是如何体现“健”这个精神的呢?
  
  比如程頤所说的那段话,上天不断地滋生万物,抚育万物,为利于万物,终最成就万物,这就体现了乾之道生生不息的健的特点。再比如古人将“元亨利贞”比做春夏秋冬四时,春天万物生发,夏天万物成长,秋天万物成熟,冬天万物收藏。这就体现了自然界的天运行不休的健的特点。对于人来说,孔子以天之四德,喻人之四德,说:“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这样把“元亨利贞”又解释为“仁义礼智”,这又体现了做为一个人,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健的精神。所以孔子在象辞中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些都是“元亨利贞”这乾之四德中体现出来的健的精神。所以卦辞用“元亨利贞”这四个字,去解释卦名“乾”,是有其深刻的含义的。
  
  ---------------------------------- 9#
回复 
作者:凯华  回复日期:2007-8-9 23:20:00  读。 10#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10 5:35:00  说解乾卦(3)--初爻
  
  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这是爻辞的第一句话。所谓爻辞,就是用来解释每一爻的含义的。这一句爻辞,就是用来解释乾卦的初爻,也就是最下面那个爻的。
  
  1. 本意
  
  “初九”二字包含两层意思,“初”是爻之位,“九”是爻之阴阳。初九,便是阳爻居初位。前面说了,画卦的时候应该自下往上画,所以卦之六爻自下而上依次称作初、二、三、四、五、上。第一爻称初,第六爻应当称终;第六爻称上,第一爻应当称下。当称终而言上,当称下而言初,这是为了表达第一爻与第六爻的关系,既有终始之义,又有上下之义。这叫做互文相通。第一爻言初,则第六爻有终义,两爻是终始的关系;第六爻言上,则第一爻有下义,两爻是上下的关系。这样子分开来说,就是为了表达这两种关系。
  
  阳爻之所以用九表示,前面说了,《周易》最初用于卜筮时,是用四十九根蓍草,卜出六七八九这四个字中有一个,其中六与八是偶数,是阴爻;七与九是奇数,是阳爻。同时,六与九是变爻,七与八是不变爻。《周易》一百九十二个阳爻皆书九而不书七,一百九十二个阴爻皆书六而不书八,就是因为九、六变,而七、八不变,而《周易》是占变爻而不占不变爻,看重的是变化。那么根据《汉上易传》的记载,比《周易》更古老的《连山》、《归藏》二易,它们占的就是不变爻,那么它们阳爻就是用七表示,阴爻就是用八表示。
  
  所谓“潜龙”,就是潜伏在下的龙。乾卦的卦象是天,而爻象都取龙。
  
  “龙”是什么东西呢?《说文解字》上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管辂别传》上说:龙者阳精,以潜于阴,幽灵上通,和气感神,二物相扶,故能兴云。韩非子在《说难》中,还说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他说:夫龙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经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那正因为龙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古人以龙作为乾卦中爻的象。《子夏传》说:龙所以象阳也。马融也说:物莫大于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
  
  那为什么卦象是天,而爻象是龙,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卦从一方面代表的是总的时代,乾卦这个时代具有健,即元亨利贞的特点,所以取象天。爻从一个方面可以代表这个时代中的一个阶段。爻是变化的,动态的。乾卦六爻从不断变化亦即动态中反映乾卦健的特点。它需要有升有降,有上有下,有大有小,有潜有见,有跃有飞,需要灵活多变。这一特点,光是天是反映不出来的,能够反应这一点最合适的只有龙。
  
  “勿用”是初九这一爻的“占”,意思是不被任用,不要有所作为,不必刻意表现。王引之在解释“勿用”时引了几个旁例,说师卦(地水师·坤上坎下)上六爻说“小人勿用”,意思是小人处于上六这个位置,只应当安份自守,不宜有所施行;如果有所施行,就一定会祸国殃民。颐卦(山雷颐·艮上震下)六三爻说“十年勿用,无攸利”,意思是这一爻反映出一个人从根本上违背了培育人或者自我培养的道义,这样就根本不能有所施行。十年,就是指时间之长。坎卦(坎为水·坎上坎下)的六三爻,也说“勿用”,意思是不要出行。最后说这些“勿用”都可以和乾卦的“勿用”结合起来看。
  
  所以这一爻辞的本意,就是神龙潜伏于下,不宜有所施用。 11#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10 5:36:00  2. 爻位
  
  乾卦初九这一爻,为何称之为“潜龙”,是从它的爻位而来的。因为前面说了,一个六画卦,也有天地人天才。初爻与二爻位于地。而初爻又位于地下,所以称之为“潜龙”。
  
  关于乾卦初九这个爻,从爻位的角度出发,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在李鼎祚的《周易解集》中提到,说:阳在初九,十一月之时,自“复”来也。
  
  这种说法来自于西汉孟喜作的《周易孟氏章句》,又称《孟氏易》。对于这一家的易学,唐代有个僧人叫一行的曾经给过一个评语,说:十二月卦出于孟氏章句,其说《易》本于气,而后人以人事明之。
  
  这里需要将古人对于一年中气象的变化这个概念说明一下。我们知道,古人对于一年的天数是这样分的: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年。这样子算来,一年就是三百六十日。古人还说,天地之间是相距八万四千里的。那么这个天地之间就存在着“冲和之气”。然后古人把这八万四千里一分为二,四万二千里以上为阳位,四万二千里以下为阴位。那么在冬至的时候呢,阳气发于地,“一气”的时间里,也就是十五天,这个阳气就上升七千里。“六气”之后,也就是三个月之后,就上升了四万二千里。这个时候,阳气就到了阳位,于是气候就温和了,这个时候就是春分了。再过三个月,这个阳气又上升了四万二千里,那就到了天顶上了,这个称之为“阳极阳位”,那这个时候,天气就热了,于是就是夏至。那么在夏至这个时候呢,阴气出于天,在“一气”的时间里,要下降七千里,那“六气”就一共下降四万二千里。这个时候,阴气就到了阴位,所以气候就转凉了,就到了秋分了。再过“六气”,也就是三个月,阴气就降到地上了,这个叫“阴极阴位”,那这个时候,气候就寒冷了,所以就称之为冬至。总之呢,冬至阳发于地,夏至阴出于天。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说:“肃肃出天、赫赫发地。”也是一样的道理。
  
  然后古人认为,天地之所以可以长久,就是因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你看,天为正阳,夏至时从正阳中生出阴气来往下降;那地为正阴,冬至时又由正阴中生出阳气来往上升。那么这样一种阴阳的流通变化,古人就称之为“太和”。
  
  搞清楚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把它和孟喜提出的十二月卦的观点,以及《周易》中具体的卦象结合起来。最早做这个工作的人,是东汉的郑玄在《易纬稽览图》中提出来的。那么根据前面所说,冬至的时候,一阳发之于地。这个和卦象对应起来,就是复卦(地雷复·坤上震下)。这个卦象只有初九一阳,上面五爻皆阴。所以这一卦代表了十一月,又叫子月卦。过了一个月之后,阳气升到第二爻位,那么对应的卦象就是临卦(地泽临·坤上兑下)。这一卦象只有初爻,二爻为阳,上面四爻都是阴。所以这一卦就代表了十二月,又叫丑月卦。那么阳气再往上发展,就由泰卦(地天泰·坤上乾下),到大壮卦(雷天大壮·震上乾下),到夬卦(泽天夬·兑上乾下),最后发展到乾卦。这个时候,就是四月份,所以又叫四月之乾,或者叫巳月卦。这个时候便要接近夏至了。
  
  那么到了夏至,一阴发之于天,这个时候阴气初积,所以原来的乾卦的初爻由阳变阴,这就是姤卦(天风姤·乾上巽下),它代表的是五月卦,或者叫午月卦。这里要注意,虽然阴气是发之于天,但是《易经》讲究变化都是由内向外变化。所以一开始总是初爻先变。那么阴气再往前发展,就由遯卦(天山遯·乾上艮下),到否卦(天地否·上乾下坤),到观卦(风地观·巽上坤下),到剥卦(山地剥·艮上坤下),最后发展到坤卦。这个时候,就是十月份,所以又叫十月之坤,或者叫亥月卦。
  
  所以按这样的说法,乾卦初九这一爻,是来自复卦。所以应该有复卦的特点。复卦这一卦名的来源,就是阴极而阳反的意思。阴阳消长是自然规律,阴盛到了极点,就要反消;阳消到了极点,就要复生。那么往后的趋势,阳长而阴消,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所以复卦这一卦的评语为“利有攸往”,是肯定这样一种生长的趋势的。
  
  乾之初九一爻自复而来这样的说法,也被《汉上易传》采用来解释此爻称之为“潜龙”的原因。他说:初九变坤下有伏震,潜龙也。意思是初九这一爻来自于复卦。复这一卦上为坤为地,下为震为龙。为什么说震卦是龙呢?这个说法来自于《说卦传》,里面就直接说:震为龙。意思是震这一经卦,也可以取象为龙。所以从复卦的卦象来看,龙在地下,所以称之为“潜龙”。
  
  前面说的是乾卦初九这一爻位的一种观点。另外一种观点,来自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里面说: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
  
  这个观点的意思,在于阳爻往后变化,便会成为阴爻。所以乾卦初九爻由阳变阴,就成了姤卦(天风姤·乾上巽下);乾卦的九二爻由阳变阴,就成了同人卦(天火同人·乾上离下);如果乾卦的九五爻由阳变阴,就成了大有卦(火天大有·离上乾下);乾卦的上九由阳变阴,就成了夬卦(泽天夬·兑上乾下);如果乾卦所有的爻都由阳变阴,就成了坤卦。如果坤卦的上六爻由阴变阳,就成了剥卦(山地剥·艮上坤下)。
  
  如果根据这样的说法,乾卦的初九一爻由阳变阴的话,乾卦就变成了姤卦。姤卦这一卦象的特点是“一阴敌五阳”。所以卦辞说:女壮,勿用取女。这样便可解释乾卦初九一爻“勿用”这个判辞。同时孔子在姤卦的“彖”中说:姤之时义大矣哉。意思是姤卦是坏事也是好事。究竟是好是坏,关键在于一个时字。时宜则姤是好事,时不宜则姤就是坏事。
  
  现在我们把上面两种观点结合起来。首先乾卦的九一爻来自于复卦,是初生的阳气,所以有生长的潜力。但是如果刚生出来就冒然有所行动的话,阳便变为阴,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而且从姤卦的彖辞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出这样的含义。乾卦初九一爻,虽然它的爻辞是“潜龙勿用”,但并不是要你完全潜藏不用,而是要相时而动。时宜而动,便能生于地上,为“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时不宜而动,便由乾变姤,阴长而阳消。
12#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10 5:40:00  版主帮忙把题目也改了吧
  
  总的题目就叫《读易笔记》
  
  然后前面两小节的题目分别改为:
  
  绪论(1)--卦象
  
  绪论(2)--经传 13#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10 9:01:00  3. 人事
  
  《易经》这本书之所以被人们称道,就在于从它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天道喻人道。不单是从根本上阐述了以天为代表的自然界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且以此为基础,申发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一部《易经》,六十四卦,三十八十四爻,起于乾卦,在于体现乾元为万物之始。乾卦至阳至刚,然而第一爻却示之以潜龙勿用。可以这么说,天下万物始于阳刚之乾元,而至阳至刚之乾卦却始于勿用之潜龙。我认为这个用意是很深刻的。
  
  古人以龙象代表乾卦中的爻象,除了龙为阳精的特点之外,还在于龙至刚而能屈。刚而不屈则易折。所以老子说:“兵强则灭,木坚则折。”龙之为物,能伸能屈,正和古人阴阳相谐,刚柔并济的思想相吻合。同时古人怕后人不明就里,特地将乾卦的第一爻解释为“潜龙勿用”,以为警示。
  
  正是由于龙的德行能飞能潜,所以古人借龙来比喻君子的德行。所谓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所以一个人的修为也不可一味冒进。《论语》中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又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都是在说君子的修为,应待时而动。时不与我,藏之可也。
  
  而且初九为乾卦的初爻,是事情发展的开端,是人成长的起点。这个时候就应该潜心修学,而不要起浮躁之心。学问不通,不应该有所作为,不然欲速则不达。而且古代的圣贤人物,多有潜龙勿用之时。孟子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是这样说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凡是成大事之人,必先经过“潜龙勿用”这个阶段。有过这样一段坚苦无为的经历,才能坚强意志,磨炼性情,这样才能干出大事来。
  
  同时乾卦初九爻虽说“潜龙勿用”,但你仍要有进取之心。前面说爻位的时候说了,乾卦的初九爻来自复卦。复卦阳气初生,是有勃勃生机的。有这样的生机,阳长而阴退才成为必然。古时的圣贤亦是如此。比如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有一段很有名的话: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圣贤之人,虽然遭受苦难,却仍有奋起之心,于是终有所成,这才称之为圣贤。司马迁虽遭极刑,仍不改其志,而终有大成。这不也正是潜龙勿用,非不为用,待时而动的最好体现吗?
  
  同时,“潜龙勿用”这个观念,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比如老子的思想,就在强调这个“潜龙勿用”。他所提倡的三宝之一,就是“不敢为天下先”。而且在《道德经》中也有“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语句。因为道家思想认为,最锋利的剑,是从未出过鞘的宝剑。所以道家认为,用则损,损则去。
  
  那么从这里又可以引出“潜龙勿用”另一层的含义。这一层含义在南怀瑾写的《周易今注今译》中提到了。他说:一个潜伏未经发生动向的事物,它犹如龙隐藏蛰伏在那里。那么,它的功用与效果,永远存在于未可知,不可量的价值之中。 14#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10 19:28:00  说解乾卦(4)--二爻
  
  爻辞: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1. 本意
  
  九二意为阳爻居二位,也就是自下而上第二爻位。
  
  “见龙在田”一句,是由上面初九爻爻辞“潜龙勿用”的观念来的。“见字”,古时与“现”字通用。所以这句话也可称为“现龙在田”。三国时魏国的玄学家王弼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一开始还是潜龙,这个时期的德行在于潜藏勿用。但到了第二爻这个位置,发展到这个阶段,就出离了潜藏的状态。“出潜离隐”,所以叫“见龙”。那么一开始,龙是潜伏于地下的,到这个时候出潜离隐,就到了地上,所以叫“在田”。
  
  对于“在田”一词的解释,一般的理解为九二爻居于六画卦的地位,且在地之上,所以称之为“在田”。桂馥在《说文解字正文》中说:能够滋生万物的叫土,而用人力开发种植的叫田。周鼎祚在《周易解集》中说: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李道平在《篡疏》中引用了唐朝的孔颖达在为《周易》作的“疏”中的一句话:言田之耕稼利益,及于万物盈满,有益于人,犹若圣人益于万物,故称田。
  
  关于“大人”一词的解释,总的来说有两种说法。其一来自于古代所谓家天下的宗法体制。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天圆地方。我们居住的地方,就是天底下这么一块方方的地,所以称之为“天下”。那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这个天下都居于天子的。所谓的天子,便是天的嫡长子,也就是上天的正妻所正的第一个儿子。
  
  天子将死后将君位传于他的嫡长子,成为新的天子。那么其他的儿子和天子的兄弟就分封到各地。分到的地方称之为国,一国的掌权者,称之为国君,或者叫诸候。国君又将君位传于嫡长子,那么其他的儿子又往下分,分到的产业称之为家,一家的掌权者,称之为大夫。那么大夫又将他的位置传于嫡长子,其他的儿子虽然分不到实际的产业,却可以继承贵族血统。这种没有产业却有贵族血统的人,称之为士。那么这一类有贵族血统的人,就称之为君子,因为他们都是天君,或者国君的儿子。或者称之为大人,因为他们是大宗之人。其他的没有贵族血统的人,就称之为庶民,或者叫小人,因为他们是小族之人。所以这就是最早的君子,大人,小人的概念。它所区别的,主要是权利和地位,而不是道德水平。
  
  但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当时的社会结构比较简单,社会阶级被分为比较明显的君子与庶人两层,君子们受好的教育,所以知书达礼。庶民们只知辛劳耕作,不识礼仪。因此当时法律所管理责罚的对象,一般是庶人。所以孔子在《礼记》中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君子与小人便有了道德上的区分。
  
  所以大人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有权有势,有贵族血统;另一层意思就是道德水平高尚。
  
  在对这一爻辞中“大人”的理解,我觉得这两方面的含义都有,但偏重于道德水平的层面。这也是孔子在为《易经》作传时所极力渲染的。但九二爻称“大人”,九三爻称“君子”。说明“大人”与“君子”是有区别的。古人认为,九二爻之所以称大人,是因为它得其中位。前面绪论中说卦象的时候说了。一个六画卦分上下内外两卦。两卦的中位,也就是一个六画卦的二五两个爻位,是很好的位置。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九二一爻又是得其中位的,所以称之为大人。九三爻不在中位,故只能称之为君子。
  
  关于“大人”一意的理解,明代来知德的说法也可以参考。他说:阳大阴小,乾皆阳故大。二为人道,故称大人。所谓二为人道,就是指九二一爻,处于内卦的中位,是内卦三才中人的位置。而乾卦都是阳爻,所以称之为大。大而处于人位,所以称之为“大人”。
  
  总而言之,这一爻辞的本意就是:神龙出潜离隐,现于地上,象征着道德高尚之人的出现,其恩惠必将泽及于天下,天下人都高兴见到它。
15#
回复 
作者:凯华  回复日期:2007-8-11 13:26:00  
  
  改了,请检查。^_^
  
  
16#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13 4:04:00  
  2. 爻位
  
  九二这一爻位有四层含义:
  
  其一,它处于六画卦的地位,且处于地位的上位。所以古人在解释“在田”一词,说九二居地之上,故曰在田。而且九二与初九相比,由地下升到了地上,所谓出潜离隐,所以称之为“见龙”。
  
  其二,它处于内卦的中位,是内卦的人位。所以来知德在解释“大人”一词说,乾卦六爻皆阳,故为大;二这一爻位对于内卦的三才来说,是人位,所以称之为“大人”。
  
  其三,它处于下卦而非上卦。对龙来说,因居于天上,此时居然出潜离隐,却仍是“在田”,仍在地上。所以古人认为九二这一爻虽然有人君之德,但没有人君之位。比如王弼就说:虽非君位,君之德也。朱熹也说:虽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古人在注解这一爻时,经常把九二爻和九五爻并列起来说,乾卦中也只有这两爻称“利见大人”。这是因为这两爻一是下卦的人位,叫在下之大人;一是上卦的人位,叫在上之大人。比如程頤在《伊川易传》中就说:老百姓们都盼望着看到有大德的君主来主持公道,而君主也盼望得到有大德的臣子来帮助他建功立业。天下所有的人都盼望着有大德的人来为百姓们造福。然后他说:大德之君,九五也。所以程頤的观点是,如果九五这一爻位,是人君的位置的话,那么九二这一爻位,就是人臣的位置。这也可以和后面孔子在“文言”中解释九二爻时说的一段话相对应。孔子说,言出必信,行为谨慎,要摈弃一切的邪念,而始终在心中存有诚意,为善于世间但不夸耀,自己有大的德行,这样才能感化万民。孔子最后将这一爻义称之为“君德”。
  
  其四,第二爻位是阴位。以阳爻居阴位,所以位不正。所以古人称这一爻虽有君德,但无君位,可能也有这个原因。同时,阳爻居阴位,表示性情刚强,而位不正,这种情况是需要谨慎的。所以孔子在前面提到的文言里说: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可能是根据九二爻这个特点来的。
  
  那么上面说的是这一爻位的含义,现在我们谈一下这一爻位的变化。在讲爻位变化的时候,我们仍是分两步来:一是这一阳爻的来历,一是这一阳爻变阴的结果。
  
  古人认为,这九二这一爻是由临卦(地泽临·坤上兑下)产生的。按月份说,就是十二月,也就是丑月卦。临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郑玄在解释这一句话时,说:临的意思就是大。意思就是阳气从这个这里慢慢长大了。阳气这样慢慢长大,所以这一卦就有元亨利贞这四德。但是对于人的性情来说,一旦兴盛了,就可能导致奢淫,那么奢淫就会导致最后的灭亡,所以这里以凶来起戒示作用。
  
  郑玄这一段解释有两层含义:一是临卦所来的阳气是有很强的生长势头的;同时正因为这个生长势头很强劲,所以容易产生奢淫的念头,需要谨慎。换句话说,临卦是处于阳长阴消的盛大之时,这时候最需要知道事情将向反而发展的趋势,树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意识。
  
  以上说的是九二这一爻的来历。那么如果九二这一爻由阳变阴的话,乾卦便成了同人卦(天火同人·乾上离下)。这里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同人卦的特点。
  
  同人这一卦强调的是人同,涉及个人与全社会的关系问题。同人这一卦的“彖辞”是这样的: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这一“彖辞”其实说得很清楚了。乾卦的九二变为六二,阳变为阴,所以称“柔”。阴居阴位,所以称“得位得中”,同时上位九五之乾相应。下卦为离,为太阳,为光,为火,这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所以以离之文明,配合乾的刚健,所以说“文明以健,中正而应”,这个叫“君子之正”。是君子而行正道,心志自然会与天下人相交通,天下人自然会与之相和同。上面孔子在乾卦的文言中说九二爻“德博而化”,又在《论语》中说“德不孤,必有邻”,《大学》中说明明德而新民,都可以结合起来理解。
  
  最后补充一点,古人认为九二,九五这两爻,由阳变阴后,上卦或下卦便由乾转变为离,离卦象征太阳,象征光明,用这一点来解释“利见大人”中的“见”字。比如清代的惠栋就说:下体离,离为见,故曰见龙在田。李道平在《篡疏》中也说:二有君德,当升坤五,时舍于田,变正体离。说卦曰:“离为目”,又“相见乎离”,故曰“利见大人”也。 17#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13 4:05:00  3. 人事
  
  根据上面的分析,乾卦九二这一爻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下卦而居人位,所以有人君之德,却无人君之位。
  
  第二,处于六画卦中地上一位,所以原来的潜龙已经出潜离隐,“大人”的德行已经显于世间。
  
  第三,以阳爻居阴位,所以处事应该谨慎。阳柔相济,方保无虞。
  
  孔子在对乾之九二这一爻人事上的申发中,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小象”中提到的:“见龙在田,德普施也。”一是在“文言”中提到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两句话表明了“九二见龙在田”这一爻,从个人的修为出发,已经从“初龙潜龙勿用”所谓的,个人学识的积累,发展到了对于品德修为的历练和实践。
  
  对于这一点,古人举了很多的例子,最有名的便是“文王免于羑里之日”。说的是当年西伯候,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因为受了崇候虎的诬告,被纣王囚禁在羑里这个地方。而周文王就是在他被囚禁羑里的时候推演的八卦。前面说“初九潜龙勿用”的时候也在《史记》中的那段话里提到了这个例子。那么后来姬昌的一个臣子叫闳天的,用美女奇物善马这些东西贡献给纣王,这样纣王就把姬昌给放了。姬昌回到周国之后,大力推行仁政,把国家治理得非常之好,老百姓们都过着太平日子。那么天下很多诸候都来向姬昌称者,以至于天下三分之二的地方都归属了周国。但是姬昌却一直称臣于纣,可以说有君德而无君位。用周文王的典故来诠释乾卦九二这一爻,我觉得是比较合适的。
  
  其它的例子包括刘邦入关之后,约法三章,原来饱受秦朝苛政的百姓们都心悦臣服,南宋的李衡在他的《周易义海》中就提到了这个例子,并且总结说:天下之人已利见之矣。同时引了北宋胡瑗的一句话,说:圣贤君子之德,发见于世,利见大才大德之君,若舜之得尧,禹之得舜,伊尹、吕望之得汤武也。后面这些例子,便可以和前面程頤所说的,九五为君之位,九二为臣之位,这个观点结合起来看。
  
  同时,南宋的项安世在《周易玩辞》中还举了孔子的例子。他说:圣人以身为时,与贤者不同,不以位为隐显。孔子何尝有位?又说:孔子为匹夫,乱臣贼子惧。这便是对乾九二爻有君德而无君位的一个解释。
  
  那么我的看法,首先不能将卦和爻解死了。易经最重要的是世事的变化,在变化中寻求规律。所以程頤说九二为臣位,九五为君位。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比如刘邦,他入关约法三章,可以说是“见龙在田”这样的状态了,但他最后一统江山,可以说又成了“九五至尊”。可见九二这一爻,虽是臣位,但随着时势的发展,亦可升至君位。如何变化,在于对时势的判断,以及自已的选择。
  
  比如伊尹和吕望,他们就选择了做一辈子的贤臣,这也包括了周文王姬昌,他之所以没有最终升为九五之尊,也和他的选择有关。他们都选择了将九二变六二,以阴之柔得位之正,以应乾之刚。以乾卦的至阳至刚,至尊之上,变为同人卦的“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这样的变化,也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像刘邦,他所处的形势不允许他为六二之臣,于是他选择了阳长而阴消,由九二之见龙在田,经九三之君子乾乾,九四之或躍在渊,最终升至了九五之飞龙在天。这也是时势的要求和他个人的选择最终决定的。
  
  那么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来说,九二这一爻位,说明你从前积累的学识已经显现了出来,从而看到了发展的空间。但是这个时候你需要有所选择,有所变通。可进而阳长阴消,可退而以柔相应,待机而动。孔子在文言里对这一爻还有个解说,叫“见龙在田,时舍也”。古人将“舍”字解为“置”,意思是安置。既然老天暂时将你安置于此,所以你一方面要安于现状,不要怨天尤人,同时谨慎行事,不宜有所冒进;同时要心怀大志,相时而动。时不宜则退为六二,以柔正其位而应之;时宜则升为九三,以图后进。
18#
回复 
作者:凯华  回复日期:2007-8-13 22:45:00  顶一下。 19#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18 10:11:00  说解乾卦(5)--三爻
  
  爻辞: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1. 本意
  
  九三意为阳爻居三位,也就是自下而上第三爻位。
  
  在说解这一爻的爻辞之前,需要说明一下。这一爻的爻辞非常不好解,解起来非常麻烦。因为首先乾卦九三这一爻相当重要,同时历来古人解这一爻时分岐比较大,观点错综复杂。要把这些注解的关系理顺,是相当不容易的。也希望读者能够仔细地读,认真地思考。
  
  首先九三爻一开始不说龙,而说君子,这是比较特别的。君子的本意在讲上一爻九二爻的时候说过了,和大人的意思相近。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有贵族血统的人,有地位的人;其次就是引申出来的有德行的人。我认为“大人”和“君子”的区别在于,大人的意思偏重于前者,说的是地位。所以乾卦六爻,说大人的是九二与九五两爻,这两爻都是居中位,是“有位”的。而君子所偏重的是德行,从爻位也可以看出来。孔子在“文言”中说这一爻“重刚不中”,所以这一爻是“无位”的。
  
  那么为什么说这一爻重要?近代有一位注解《易经》的大家叫胡朴安,他在注解这一爻的时候点了一句。他说:君子即大象之君子,乾乾即大象之自强不息。
  
  我们先来看看乾卦的“大象”: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我们知道,所谓的“大象”,就是孔子从这一卦整体出发,对这一卦的含义从人事的角度进行总结。而从胡朴安的注解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象”的这句总结,全都包含在九三这一爻辞中。
  
  现在我们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一爻象不称龙,而称君子呢?
  
  古人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也是被古人普遍接受的,是郑玄提出来的。他说,九三这一爻位,从六画卦的三才的角度出发,是处于人道的。同时这一爻有“乾德”,又处于人道,所以称之为君子。这个观点在李鼎祚写的《周易解集》中,一开始就摆出来了。
  
  但这个观点有个问题:如果说九三处于人道有乾德的话,那九四这一爻也同样处于人道,它也为阳爻,所以应该也具有所谓的“乾德”。那为什么只有九三爻称为君子,而九四爻却不称君子呢?
  
  于是后来明未清初的王夫之就有个补充。他说,九三九四这两爻虽然都处于人位,但九三这一爻接近地位,而九四这一爻接近天位。对于人来说,他是“依乎地以立功”,所以说九三这一爻比起九四来“尤为人事焉”。所以单以这一爻来称君子。
  
  第二种观点,是元朝的梁寅提出来的。他先引用了朱熹的一句话:阳刚不中,居下之上。意思是这一卦以阳爻处于阳位,但是没有处于中位,所以叫“阳刚不中”。同时这一爻又处于下卦的最上一爻,这个叫“居下之上”。所以梁寅认为这一爻“有劳苦之象”,所以不能称龙。
  
  这一观点的意思是,龙这种东西能大能小,能潜能升,逍遥自在。但这一爻却要朝乾夕惕,白天忙忙碌碌,到了晚上还要谨言慎行,这个叫“劳苦之象”,和龙那样逍遥的形象不相符。只有君子,在进德修业的过程中,要反复地学习和实践,要吃苦耐劳,要谨言慎行,这样的形象和这个爻辞非常符合,所以称君子而不称龙。
  
  第三种观点是宋朝的苏轼提出来的。他说,九三这一爻是不是有“龙德”呢?回答说,没有“龙德”,但是“进乎龙德”,比“龙德”还要高尚。说这一爻是“上下之际,祝福之交,成败之决”。非常重要,所以仅仅说它是“龙”还不能完全表达这个意思,这才称之为“君子”。同时他还说,乾卦六爻中,初爻能潜,二爻能现,四爻能躍,五爻能飞,“皆有待于三焉”,全都是靠了九三这一爻。
  
  这个观点的意思是,九三这一爻处于内卦和外卦的交界处,是由内能够向外发展最关键的一步,是联系内外两卦的桥梁,所以相当重要。李道平在《篡疏》中也说:三为内卦之终,人道之始,而有参天地之功。故五爻皆以龙兴,而九三独称君子。这也表明了九三这一爻的重要性。至于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后面会有具体的分析。
  
  总之九三这一爻称君子,而不称龙,说明这一爻相当特殊,也相当重要。《易经》最大的意义就是能以天道明人道。而乾卦这一整卦的人道,都在九三这一爻中体现了出来。所以大家应该特别注意。 20#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18 10:14:00  前面将“君子终日乾乾”,中的“君子”大致说了一下,对于“终日”一词的理解,又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本意上理解,“终日”,就是整整一个白天。和后面“夕惕若”中的“夕”,也就是“晚上”相对应。比如清朝的姚配中就说:终日,犹尽日。这就是本意上的理解。
  
  第二种观点,是从爻位上来说。比如李道平在《篡疏》中提到:下体终三,故曰终日。意思就是九三这一爻是下卦的最后一爻,这一爻最终完成了下卦的乾卦。乾又可以象日,所以称之为终日。
  
  第三种观点,在第二种观点爻位的基础上有了一个引申。将“日”比喻为“君”,也就是首领。那么后面的“夕”和这个“日”相对应,于是比喻为臣,也就是属下。东汉的荀爽在注解这一爻时就说:日以谓君,谓三居下体之终而为之君,承乾行乾,故曰乾乾;夕惕以喻臣,谓三臣于五则疾,修柔顺危,去阳行,故曰无咎。
  
  李道平在《篡疏》中对这一段话作了注解,他说,日主阳。君主是阳。九三爻在下卦的最上面,所以是内卦的君主,或者说是内卦的首领。“上承天子之乾,以行诸侯之乾”,所以称之为“乾乾”。夕主阴,臣下是阴。然后李道平引用了孔子在“系辞”中的一句话:“三与五同功。”说“三承乎五则为臣”。那么当属下的就不能太过刚硬,所以要尽力去想办法让自己柔顺下来。这样的话,虽然自己处于九三爻这样的高位,也就是危险的地位,但只要不过于刚硬,就不会有过失。
  
  同时,程頤在《伊川易传》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第三爻这个位置,虽然是臣位,但是却处于“下体之上”,所以对于下面的人来说,还是“尊显者”。
  
  这种观点对九三爻这个特殊的爻位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这个爻位的双重身份。对于下卦来说,九三爻是最上的一爻,所以统领下卦,是君主,是首领;但对于上卦的九五爻来说,它又为臣,为属下。李道平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把这一爻位比作了诸候。对于天子来说,诸候是臣,是属下;但对于诸候国的百姓来说,它又是君主,是首领。那么作为君主,就要有阳刚之气,所以称之为“终日乾乾”;但作为臣下,又要修柔顺之德,所以“夕惕若”。只有这样子摆好自己的位置,做到阴阳相济。那么虽然位置比较尴尬,或者说比较危险,却不会有什么过失。
  
  第四种观点,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请人著的《淮南子》一书中的说法。这个说法被古人引用得比较多,所以提一下。在《淮南子·人间训》中有一句话:终日乾乾,以阳动也;夕惕若厉,以阴息也。因日以动,因夜以息,惟有道都能之。这句话的特点是以日比作阳,以夕比作阴。阳动而阴息。这个观点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还是古人阴阳相济的观点。
21#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18 10:17:00  上面关于“终日”这个词大致解释了一下。那么关于“乾乾”一词的解说,上面其实已经提到了,这里再具体地说一下。
  
  首先从本意来说,在解释乾卦的卦名时就说了,“乾”的意思就是健而无息,或者说就是“健”。那么“乾乾”就是“健而又健”。比如明清时期的王夫之在对“乾乾”的注解中就说:乾乾,乾而又乾,健之笃也。意思就是相当的健。前面也提到了王朴安的那段话,说“乾乾”就是“大象”中所指的“自强不息”。
  
  其次从爻位来说,前面引用的荀爽的话中提到一个词:承乾行乾。在李道平的《篡疏》中的注解是:上承天子之乾,以行诸候之乾。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一个六画卦,或者说一个别卦,是由两个经卦组成的。一上一下。对于六画卦的乾卦来说,它的上下两卦都是乾。所以按李道平的说法,上面的乾叫天子之乾,下面的乾叫诸候之乾。九三爻正好介于两乾之间,所以称之为“乾乾”。
  
  那么有人会问,九四爻也是处于两乾之间,为什么它不称“乾乾”呢?我的看法,这可能是因为《易经》中卦的发展变化,总是由内向外的。先有内部的变化,然后再向外寻求发展。而九三这一爻是由内向外迈出的第一步,是很关键的。同时,它象征了内部条件的成熟,所以也是很重要的。那么内部条件成熟了,想向外部发展,需要的就是时机。所以孔子在“文言”中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时宜则刚,则进;时不宜则柔,则顺。那么在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或者说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自己又千万不能有疏忽大意,所以不单要“终日乾乾”,白天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修为,同时还要“夕惕若”,晚上反省自己的过失。所以“乾乾”这两个字,正道出了九三爻的处境。
  
  最后,关于“乾乾”这个词的理解,古人还有一个引申。因为孔子在“文言”里说了这样一句话:终日乾乾,行事也。那么有人就问了,这个“乾乾”具体是在行什么事呢?那么东晋时的干宝对九三这一爻有这样一个解释。他说,“人事成天地之功者在于此爻”,意思是这一爻的意义在于将人事与天地之道结合起来了。所以是相当重要的。然后他在解释“乾乾”的时候说,作为一个君子,他的考虑和计划是非常长远的,从早到晚都很努力,一点也不松懈。然后他说:仰忧嘉会之不序,俯惧义和之不逮。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虽然天有“元亨利贞”这样的德行,但是上天原来的善的本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天地间的万物也没有因此而得到实在的好处。所以作为君子非常忧虑不安。然后君子会反反复复地体会天的“元亨利贞”的德行,不断地将天的大德,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这便是“终日乾乾”的解释了。
  
  这段引申,还借用了孔子在“小象”中的一句话: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这个有点像《大学》中提到的“止于至善”的过程。要想“止于至善”,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是能一步就到位的。换句话说,一开始一定是在“至善”的附近不停地摆动。随着这个摆幅的慢慢减小,最终才能停止在“至善”这样的位置。这个不断完善,修炼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称之为“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22#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18 10:22:00  好了,九三这一爻的爻辞,前半句,“君子终日乾乾”,大体上说了一下。现在来讲解一下后半句:
  
  夕惕若,厉,无咎。
  
  这一句话,古人历来的观点分岐就比较大了。首先从断句上就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
  
  夕惕若厉,无咎。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汉代到唐代的易学家。比如前面说的东汉刘安的《淮南子》里,就有“终日乾乾,以阳动也;夕惕若厉,以阴息也”。在郑玄的《易纬》中,也说:夕惕若厉惧。在孔颖达的《孔疏》中,也说:诸儒并以若为如,如似有厉。同时,在《汉书》,《三国志》,《唐书》中,都可以找到“夕惕若惕”连读的例子。
  
  如此断句的依据,清代的方朴山提出个观点,说在《尚书·周书·冏命》这篇文章中,就有“怵惕惟厉”这样的说法。但是清代的屠继序马上反驳了,说《冏命》这篇文章本来就是伪书,它里面“怵惕惟厉”这句话就是从《易经》中引用过去的。所以这个依据不可信。
  
  第二种观点:
  
  夕惕若,厉无咎。
  
  这种观点是朱熹提出来的。宋朝以后的研究易经的人多数采用这个断句。在这里,“若”是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这个断句的依据,是《易经》后面孔子的“文言”,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这个断句明显是断在“若”字后,“厉”字前。
  
  其实这两种观点,从大的方面来讲,是没有分岐的。因为它们都看到了乾卦在人事的应用之中,单纯具有乾的阳刚是不够的。同时,如果只知道阳刚,不知道柔顺,是危险的。老子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所以只知坚而不知曲则易折。前面说乾卦的爻象以龙为代表,就说到了这个观点。在这里九三爻的爻辞中,就进一步,更加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呢?“厉”字。“厉”就是危厉,危险的意思。所以古人认为乾卦九三这一爻,它是以阳爻居阳位,所以刚强有余,而柔顺不足。同时,它没有处于中位,所以地位算不上至高无上。前面我们也分析了,九三爻相对于九五爻来说,是臣,是下属。以阳刚之气而居下,这是很危险的境地。所以古人称之为“危位”。比如清朝的来知德就说:过阳不中,多凶之地也,故言厉。
  
  同时,九三这一爻的位置还比较尴尬。这种尴尬的处境在孔子的“文言”中提出来了: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上不在天,指的是九五飞龙在天这一爻,下不在田,指的是九二见龙在田这一爻。这一方面指出九三这一爻不在中位,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同时指出了九三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是九五飞龙在天的话,那就是至高无上的君位。如果是九二见龙在田的话,就是德化万民而功成不居的臣位。而九三这一爻,既是下卦之君,又是上卦之臣,这个关系相当难处理,自己的位置也相当难把握,容易失控。比如三国时魏国的王弼就评论说: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也。意思是,九三这一爻不在九五这一尊位,所以干什么事情,都不能放开手脚去做,上面还有君主要考虑。同时,九二见龙在田这一爻有个特点,叫“善世而不伐”,意思就是有功绩,有成就,但不夸耀。但九三之一爻以阳爻居阳位,乾之又乾,显然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又很可能引起君主的猜忌。这也是不安定的因素。然后王弼又说:纯修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修上道则处下之礼旷。意思是如果一味地修为臣之道,则会失去君主的阳刚之气;如果一味地修为君之道,则会失去臣下的柔顺之德。所以这九三这一爻处境危险,而且尴尬,自己的位置也不好把握,容易失控。所以爻辞对这一爻的处境作了个总结:厉。
23#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18 10:28:00  “无咎”是这一爻最后总的判词。《系辞上传》中说:无咎,善补过也。干宝也说:凡无咎者,忧中之喜,善补过也。首先,九三这一爻“重刚而不中”,同时处于下卦之上,所以是高位,也是危位,所以本应有咎。但正如清代的李光地所说,《易经》的可贵之处在于,虽然你处于危险的境地,但它会告诉你化解的办法。
  
  什么化解办法呢?总的来说,既然你意识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和尴尬,所以行为处事,就要格外的小心谨慎。分开来说,就是日乾而夕惕。
  
  那么日乾和夕惕有什么样的区别,或者说分工呢?孔子在“文言”中说:终日乾乾,行事也。所以日乾在乎行其事,夕惕在乎忧其心。比如李光地就说:终日乾乾者事也,夕而犹惕者心也。那么“终日乾乾”的具体内容前面说了,就是不断地在德行修为方面完善自己,并且应用于实践中。那么“夕惕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这个内容,根据王夫之的注解,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对于“终日乾乾”,也就是白天所为的进德修业之事的反躬自省。王夫之说:惕若,忧其行之之过健而有戒也。又说:以惕若内省其乾乾,是以无咎。这个和《论语》中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比较类似。
  
  第二,它是对于自己所处位置的忧虑。王夫之说:然阳刚已至,安于外卦之下,虽进而不敢骤达于天,惟恐不胜其任。这便是忧患之心。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忧患意识,自己的行为才会小心谨慎,才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为。
  
  那么理解了日乾和夕惕的主要内容后,我们再回过后来看前面干宝的那段话:
  
  君子以之忧深思远,朝夕匪懈,仰忧嘉会之不序,俯惧义和之不逮。反复天道,谋始反终。
  
  这一段话,应该来说是将朝乾和夕惕结合了起来。那么用一句话概括,便是乾卦的“大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那么有了朝乾和夕惕的这个方法,虽然九三这一爻的位置是危位,是“厉”,但最终的结果仍是“无咎”。为什么呢?
  
  这个原因,古人也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来知德提出来的,他说:无咎者,以危道处危地,操心危,虑思深,则终于不危矣,故无咎。意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第一种观点,是王弼提出来的。他说:居上不骄,在下不忧,因时而惕,不失其机,虽危而劳,可以无咎。意思是“无咎”的要点,在于明白自己所处的危险的境地,从而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前面王弼不是说:纯修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修上道则处下之礼旷。因为九三一爻所位的特殊位置,所以单纯修阳刚之君道,或者只修柔顺之臣道,都不行。所以只有上下兼修,阴阳得宜,同时还要善于把握时机。这样,虽然处于危地,而且非常劳苦,但可以没有过失,或者说及时弥补自己的过失。
  
  最后补充一点,我所采用的断句方法是: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是因为日乾和夕惕这两方面,是将自强不息这个观点分开来说,这个认识在我一开始提到的两种断句的观点中是没有分岐的。但为什么要把厉这个字断于下一句,并且单独分出来呢?是因为“厉”这个字表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息,也就是对九三这一爻所处的危险的境界作了判断。而最后的“无咎”,是对整个九三爻的吉凶下的判词。意思就是“忧中之喜,善补过者”。
  
  所以这一爻辞的主要意思是:有德行的君子,能够在白天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修为,到了晚上还能反躬自省,从而产生忧患意识。如何能够这样做的话,虽然九三这一爻位是很危险的境地,但仍可以做到没有过失,或者即使有了过失也能及时的改正。
24#
回复 
作者:凯华  回复日期:2007-8-19 11:48:00  顶 25#
回复 
作者:shanencw  回复日期:2007-8-19 21:21:00  顶 26#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24 18:17:00  2. 爻位
  
  九三这一爻位,总的来说有四层含义,前面说解九三爻本意的时候都涉及到了。这里总结一下。
  
  首先,它在整个六画卦中处于人位的下位,近地而远天。所以称之为“君子”。
  
  其次,它处于内卦的上位,可以说是统领内卦,是内卦之君。但正因为九三爻在内卦,它同时又是九五爻之臣。前文提到了李道平的一个比方,将这一爻位比作诸候。所以对于诸候国来说,是君;对于天子来说,是臣。九三爻位的这个特点,导致了它的位置比较尴尬,不太好把握,所以必须日乾夕惕,才能无咎。
  
  第三,九三爻以阳爻居阳位,这个叫“重刚”。它居于内卦的上位,所以不是中位,这个叫“不中”。以重刚的特点处于内卦的上位,这是比较危险的,所以在爻辞中,对这一爻所处的境地有一个判断:厉。意思是这一爻位是多凶危厉之地。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
  
  最后,九三这一爻非常的重要,因为它是处于内外卦交界之处,是由内向外发展迈出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很难处的一爻,所以必须朝乾夕惕,自强不息,这样才能往上发展到九五飞龙在天一爻。最终取得成功。
  
  九三这一爻位的含义总结了一下。然后我们再简单地分析一下这一爻位的变化。
  
  首先仍是这一爻位的来历。干宝说:阳在九三,正月之时,自泰来也。所以这一爻是由泰卦(天地泰·坤上乾下)产生的。按月份来说就是正月,也就是一月份。泰卦的特点是天地相交,阴阳相通。泰卦的卦象上坤下乾,所以彖辞说: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正是由于泰卦这样的特点,才形成了乾卦九三爻日乾夕惕的性质。同时,在泰卦的九三爻的爻辞中,还告诫大家: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意思就是任何看上去平坦的地方,都会有小的陷坑。泰极总有否来的危险。所以必须“艰贞”,也就是勤奋而正直,这样才能“无咎”。这里“艰贞”两个字,便和乾卦九三爻“朝乾夕惕”是一个意思了。
  
  同时泰卦还有一个特点,叫“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意思是虽然要艰贞方能无咎,但总体上看,仍是有阳长阴消的趋势的。
  
  那么如果乾卦九三这一爻由阳变阴的话,就成了履卦(天泽履·乾上兑下)。履卦相当有意思,它的卦辞是:履虎尾,不咥人,亨。意思是跟着老虎屁股后面走,老虎不但不吃你,反而能保你平安无事。为什么呢?这是从履卦的卦象上来的。履卦上卦是乾,是刚,是老虎。下卦是兑。兑是象征河流,湖泊的。所以有谦卑能容之意。同时兑又通悦,有取悦之意。所以履卦的意思就是,如果能做到和悦谦卑地待人处事,即使碰上最凶猛的老虎,也不会为难你,反而能保你平安无事。
  
  但是履卦的六三爻,却变了一套说辞。说如果是近视眼,能看见东西,却看不清楚;或者是瘸子,能走路,但走不利索。这样子你再去跟着老虎屁股后面走的话,那老虎转过背来就把你吃了。
  
  什么意思呢?说明你功力不行,没有和悦谦卑的本事,这样还去跟着老虎屁股后面走,就会倒霉。那么履卦六三这个爻辞,对乾卦九三这一爻,又是一个提示。九三这一爻,以重刚居上位,本就是危位,而且上面还有九五这一个君主。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九三这一爻不就是跟着老虎屁股后面走吗?所以一定要谨慎,学会和悦谦卑,不要骄傲自大,这才能“无咎”。 27#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8-24 18:20:00  3. 人事
  
  乾卦九三这一爻,以人事来说,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又处于哪一种状态呢?
  
  孔子在“文言”中对这一爻在人事中的状态有一个解说。他说,九三这一爻,是君子进德修业的状态。进德的意思,是于内存忠信,自己的德行方能不断地往前发展;修业的意思,是君子能做到朝乾夕惕,自己内部的德行能从外部表现出来,从而发展出事业。那么九三这一爻的要点在于,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离到达目标,就不远了;同时不能一昧地向前冲,要知道止于至善,过犹不及的道理,这样才能做到“义”,也就是凡事适宜,适度。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且为之奋斗,那虽然暂时处于下位,也不会感到忧愁;知道适可而止,这样虽然处于上位,也不会骄傲自大。所以这一爻一方面要不断地修为进取,同时要小心谨慎。这样虽然处境比较危险,但也不会有过失。
  
  从这一段说辞上我们可以看出,乾卦由初九潜龙勿用,到九二见龙在田,德行和知识的初步积累已经完成了。有了内部的积累,就要向外寻求发展的空间。这便是九三爻所处的位置。因为由内向外迈出的第一步是相当困难的,自己的位置不好把握,容易失控,所以要格外的小心谨慎,同时还不要忘记对自己已有的德行进一步的培养。
  
  我们具体举例来说,这就好像刚上完大学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在大学中有了知识的积累,通过某些社会实践丰富了自己对已有知识的认识。那么一下子接触到了社会,一下子有了向外发展的空间,难免有些心高气傲。这便是九三爻以阳爻居阳位,重刚的特点。但是刚走入社会是没有什么地位的,一般是比较基层的工作,所以这叫“不中”,“无位”。所以这个时候一昧地眼高手低,是要吃大亏的。只有朝乾夕惕,戒骄戒躁。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好好反省,这样虽然处境比较危险,却不会有过失,反而还有上升的空间。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在基层工作了很多年,有了一些成绩,后来终于得到提拔,当了领导。这也可以说是处于九三这个爻位。真正有修为的人,担当了大任,第一个反应,不是欣喜若狂,而是暗自担忧。首先产生的是忧患意识。因为你刚当了领导,下面无数双眼睛便会注意你的一言一行;同时你刚被提拔,上面的领导也会期待着你作出好的成绩。这便是九三爻所谓的在下为君,在上为臣的境地。所以要朝乾夕惕,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努力为之奋斗;二要懂得适可而止。这样才不会有过失,反而能做出好的成绩来。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九三爻知道适可而止的这个特性是相当可贵的,孔子的评价是“知终终之”。要知道,九三爻和上九爻都是处于上位,危位。九三无咎,上九有悔。根本原因就是九三“知终终之”,而上九“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所以称之为“亢龙有悔”。
  
28#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9-20 1:39:00  六、四爻
  
  爻辞:
  
  九四:或躍在渊,无咎。
  
  1. 本意
  
  九四意为阳爻居四位,也就是自下而上第四爻位。这里要注意一下,前面三爻是在内卦,那么从这第四爻开始,说的是外卦。内卦是变化的内因,外卦是变化的外部条件。或者用孔子在“文言”里的话说,内卦表示的是“进德修业”,外卦表示的是“欲及时也”。所以内卦主要看重的是自己的修为。比如初爻“潜龙勿用”,就是在最初阶段不要轻易被外部环境所干扰。二爻说“见龙在田”。文言的解释是:“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又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都是对自我修为的进一步培养。第三爻“朝乾夕惕”,仍是对自己的勉励和约束。所以整个内卦的三爻,都是在于对自己德行的培养,是内部条件的积累阶段。那么从第四爻开始的外卦,重点就在于外部环境对自身的影响,以及如何去合理利用外部条件。
  
  同九三爻一样,九四爻的意思也相当的含糊,所以历来众说纷纭。而且我的感觉,古人们在对九四这一爻辞解释上的分歧,比九三爻还要大。为了给大家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我尽量把古人关于这一爻的解说都系统地列举一下,并给出自己的判断。
  
  “或躍在渊”一句有三个关键词:或,躍,在渊。
  
  “或”这个字比较麻烦。说文上的解释是:“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意思是“口”表示的是你的城墙,“戈”表示的是你的武器,“口”下面的“一”表示的是你要守住的地盘。所以“或”的本意是以戈卫国。读音“域”。
  
  但这里的“或”显然不是以戈卫国的意思。那么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解释为“疑之”。比如孔子就在后面的“文言”里说了:“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意思是,这里“或”字的意思,解释成“疑之”。为什么“疑之”呢?这是由九四这一爻的爻位所决定的。换句话说,是由个人所发展到的这个阶段的形势所决定的。具体来说是两个形势:
  
  其一:重刚而不中。
  
  其二: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
  
  这个形势具体是什么意思,我们下面在第二小节讲爻位的时候会具体说。
  
  总之,孔子认为“或”这个字的解释应该是“疑之”。为什么孔子能这么理解呢?这个理解和“或”的本意有什么联系呢?在段玉裁写的《说文解字注》中,有一段解释,说“以凡人各守所守,皆得谓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意思是我们大家都守着各自的地盘,那相互之间肯定会产生怀疑,所以“或”解释成“疑之”是这么来的。
  
  那么所谓的“疑之”又怎么解释呢?“疑”这个字有“怀疑”,“疑惑”的意思。但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怀疑什么。“疑”字的主语是什么?谓语那个“之”又代表什么?
  
  第一种解释:自己怀疑自己。
  
  这种解释中,“怀疑”的主体和客体都是自己。这里“疑”解作“怀疑”不是很恰当,最好解作“疑而审慎”。
  
  比如干宝就说:“或之者疑之也。此武王举兵孟津,观衅而退之爻也。守柔顺则逆天人之应,通权道则违经常之教,故圣人不得已而为之,故其辞疑也。”这里举了周武王在孟津退兵这个例子,说武王伐纣不是那么坚决,心中还有犹豫。做为臣子本应谨守柔顺之道,但纣王所为大逆不道,天人共怨,不讨伐之不足以顺天应人。但如果按照形势权宜从事,顺民伐纣的话,又违背了君臣之道,经伦之教。所以武王伐纣是不得已为之,所以有犹豫不定的意思。
  
  对于这一点我们现在理解可能有点困难,但站在当时的君臣礼制社会的角度来看,以下犯上是很严重的事情。所以武王伐纣的正义性到了汉朝就有很激烈的争论。总之干宝以武王伐纣心存疑惑的例子来解释九四这一爻辞中的“或”字。
  
  这一点在李道平的《篡疏》中阐述得比较明白一些,那里面也举了武王在孟津退兵的例子。然后评论说:“守柔顺,则逆天人之应,故欲退不能;通权道,则违经常之教,故欲进不可。进退两难,不得已而为奉天纣暴之举,故疑而不果。其所望于纣之改过自新者,志固可量也。”意思是说武王犹豫的原因是进退两难的处境,本质上是在审慎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解决办法。
  
  王弼的观点和上面有些相似。他说九四这一爻处于“进退无常之时”。它和九五的尊位很近,想要达到这个位置呢?但自己本身是处于下位,这个距离光靠“躍”是达不到的。那想要过平静,平淡的生活呢,可是这个爻位,或者说所处的形势决定了,这种平静的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这一爻位的态度是犹豫不决。同时他补充说:“用心存公,进不在私,疑以为虑,不谬于果,故无咎也。”这一句话是解释孔子在“小象”中说的:“或躍在渊,进无咎也。”在这句话中,孔子肯定的是“进”,认为“无咎”是相对于“进”而言的。所以王弼在这里说,如果前进的动力不在私而在公,不是简单的犹豫不决,而是审慎地思考的话,这样结果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最终也不会有过失。
  
  所以上面两种观点要点在于对于自己的行为,前进的动机的审视。孔子说:“进无咎。”前进没有错。向前发展是乾卦总的特点。但要审视的是如何进,为什么进。
  
  第二种解释:自己怀疑形势。
  
  在这种解释中,“怀疑”的主体是自己,客体是形势。这里的“疑”仍是解释为“疑而审慎”比较合适。
  
  比如在孔颖达的《孔疏》中,举了个例子:“若圣人位渐尊高,欲进于王位,犹豫迟疑在于故位,未即进也。若其贪利务进,时未可而行,则物所不与,故有咎也。”所以这里“或”解释为审视形势的发展,不得贪利务进,应待时而进。
  
  有相似观点的还有王夫之,他说:“或躍,或在渊,疑而未决,志健而虑深。其躍也不以躁进为咎,在渊也不以怯退为咎。处此者,君子能忧患之府,圣人慎动之几,免咎之难也。”
  
  同时曹为霖还举了两个例子,说:“懦于躍则为汉之惠,元。躁于躍则为商臣,为元吉。”也是在说不要冒进,同时还要把握时机。
  
  这种解释看重的是对形势,或者说时机的审视。孔子在“文言”里也有一句话:“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中国也有两句古话。一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一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就是对于时机的审视。
  
  清代的李光地的观点可以说正好是这两种解释的一个总结:“或躍以自试其可否,疑而审慎之象也。内度其身,外度其时,可以无咎也。”又说:“可上而不上,疑于偏僻之行;可进而不进,疑于绝世为高。德业备于身,待时而后动,故不敢轻于上进也。”
  
  李光地在这里就明确提出来了,审视有两个方面:内度其身,外度其时。那么他说“可上”,“可进”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因为内卦已完,内部条件已经成熟,理论上是可以往前发展了。比如朱熹对这一爻的评价就是:“内卦以德学言,外卦以时位言,进德修业,九三备矣,此则欲其及时而进也。”所以李光地在这里也说:“德业备于身,待时而后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敢轻于上进”。为什么呢?需要审视。条件成熟了,方法对不对,动机对不对,时机对不对。这都是在真正付诸行动之前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29#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9-20 1:40:00  第三种解释:别人怀疑自己。
  
  来知德在解这一爻时一开始就说:“或者欲进未定之辞,非犹豫狐疑者也。或躍在渊者,欲躍犹在渊也。”虽然来知德的本意是说“占者能随时进退,斯无咎也”。说的还是相时而动,但他那句“欲躍犹在渊也”很值得玩味。
  
  宋代李衡编写的《周易义海撮要》一书中,引了北宋刘牧的一句话,说:“君子处兹时也,能愚其志,若龙之将躍而反伏于渊,使人不疑其动则无咎。”
  
  这个观点比较新颖,有韬光养晦的意思在里面。我们可以结合前面引用的孔子的在“文言”中的那句话来分析这个观点。孔子说:“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前面说的是这一爻所处的形势不利。那么解决的方法就是“或之”,也就是韬光养晦。这还是很有道理的。关于这一点,下一小节说爻位的时候还会具体分析。
  
  上面说的是对于孔子将“或”解释为“疑之”,古人分了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的说明。在这里,“疑”的解释是怀疑,迟疑,犹豫,或者说是审视。
  
  那么“疑”除了上面说的意思之外,还有别的理解吗?还有一个理解,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来知德的观点,说:“或者欲进未定之辞,非犹豫狐疑者也。”意思是“或”的意思是“未定之辞”,也就是说可能进,也可能退,不一定。然后他说:“占者能随时进退,斯无咎也。”
  
  程頤也是这种观点。他说:“或,疑辞,谓非必也。躍不躍唯及时以就安耳。”意思是这一爻不是一定叫你进,也不是一定叫你退,看时机。把握住了时机,就不会有过失。
  
  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元朝的梁寅,他也说:“龙躍于渊则欲飞而未飞,乃进退未定之时也,故以或言之。占者之于事或进或退,皆顺于时而无容于心焉,斯可以无咎矣。”
  
  这种观点强调了时机的重要性,但有一个缺点。它没有把乾卦本身的特点反应出来。换句话说,它没有解释孔子在文言中所说的:“或躍在渊,进无咎也。”没有强调“进”。
  
  所以苏轼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说这一爻只能进,不能退。进就是福,退就是祸。所谓的“或”,“疑之”,是自己心里有犹豫。而这一爻辞就是告诉你不要犹豫,可以前进而不会有过失。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胡朴安,他也说:“龙躍于渊,进则无咎,退则有咎。”但他对“或”的解释和前面有区别。他说:“言或者,能自努力进而在上。若不努力,退而在下也。”
  
  这两个观点将“退而有咎”提了出来,这个我的感觉是比较牵强的。因为孔子在“文言”里解释这一爻时说:“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其中“上下无常”和“进退无恒”都表示孔子并没有只赞同进而反对“退”。而且孔子在《论语》中还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可见是进是退,是行是藏,关键是看时机。孔子之所以说“进无咎”,只是提醒大家乾卦总体自强不息的特点,人们要保持进取心态。这样当时机出现时,才能把握得住。
  
  同时前面我就说了,之所以将乾卦的爻象比做龙,就是因为龙能伸能屈的特点,也就是体现出了阴阳相济的本质。孔子在批评上九亢龙有悔这一爻时,也强调了这一爻之所以有悔,是因为“知进而不知退”。所以虽说九四爻的总的方向是“进无咎”,但爻辞一开始便用一个“或”字,便是有敬醒的意味在里面。
  
  最后,从孔子写的“文言”的角度来说,胡朴安对“或”字的理解也是有问题的。孔子说:“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胡朴安对“或”的解释,放在“文言”中“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这句话里,是解不通的。
  
  所以“或”这个字,我的看法,主要是“疑而审慎”的意思。分两个方面:内度其身,外度其时。同时,还有韬光养悔的含义在里面。 30#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9-20 1:41:00  “躍”字是“跳跃”,“进取”的意思,现在一般的版本就写作“跃”。同样是进取,九四是“或躍在渊”,九五是“飞龙在天”。“躍”和“飞”是有区别的。飞是指离渊而去,而躍是飞的准备动作,欲飞而未飞的状态。所以干宝说:“躍者暂起之言,既不安于地,而未能飞于天也。”孔颖达也说:“欲飞犹疑,未即飞也。”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就飞,而在飞之前要跃呢?或者说为什么要这么一个准备动作呢?李衡在《周易义海撮要》引了王昭素的一段话:“九四将成大业,当艰难不定之时,其心疑惑踊跃,不可造次而进,直须在意而深虑。”这里说的“将成大业”,是指九五飞龙在天一爻。那么在这之前,一定有这么一个艰难不定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就不能造次冒进,所以不能飞,只能跃。
  
  那么这个“躍”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其实孔子在“文言”中就指出来了:“或跃在渊,自试也。”所以这个“躍”,是自已尝试的阶段,也就是实际操作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虽然离最终成功比较近了,但是仍要小心谨慎,不可冒进。
  
  而且前面说“或”的含义主要是“疑而审慎”,也就是要审视。那么具体怎么审视呢?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
  
  同时李衡在《周易义海撮要》还引用了北宋胡瑗的一段话:“或躍以进其德,在渊以守其位,是进其德而不进其位。”这句话说明在这个自我尝试的阶段,取得实际的成果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要从实际操作中学到东西。
  
  至于“在渊”一词,“渊”的本意是回水,也就是打着旋涡的水。同时因为这样的水下面有很深的坑,所以又引申为“深远”。对于这里“在渊”的意思主要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指“退而藏之”。意思是九四这一爻,如果时机对的话,就跃进到九五飞龙在天;如果时机不对的话,就退藏到初九潜龙勿用。比如前面引用的孔子的“文言”里说“上下无常”,“进退无恒”。《周易解集》里解释这里的“上下”和“进退”,就引用了荀爽的说法,上与进是到九五,这是躍;下与退是到初九,这是在渊。
  
  刘牧的观点和这个有点像。他说:“在渊为藏,非经意也。龙之得水,犹人之得时也。初九藏在地下,非在渊也。”刘牧的观点把九四爻的“在渊”和初九爻的“潜龙”区别开来。初九的潜龙是生长,发展的最初阶段,根本谈不上有所成就的时机。而九四这一爻,内部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成功的时机随时可能出现。所以这里的在渊只是退一步等待时机的状态,而不是真的退回到潜龙勿用的状态。
  
  第二种解释:“在渊”是龙的处所。这个观点是程頤最先提出来的。他说:“渊,龙之所安。”那么“或躍在渊”就可以解释成龙尝试着从所处的地方跃出。这个理解体现出了第四爻是刚由内卦转为外卦的这个特点,所以是很到位的。这样“在渊”指的就是整个内卦这个大环境。
  
  那么从这一点出发,李衡在《周易义海撮要》中引用的隋唐陆德明的话就可以看作这个观点的一个引申:“道者常也,权者也。躍以象变,渊以象常。龙非在渊不能腾躍,人非体道不能行权。惟能反经合义,是以动而无咎。”这里的主要意思是,躍象征的是一种变化,而渊象征的是一种常态。无论怎样的变化,都要根据常态来,那是基础。那么对于一个别卦而言,内卦是你所掌握的德行,是基础。你外部的发展,都要根据你内部所有的等待这个基础来。
  
  最后,以渊来形容龙之所安,来形容内卦的环境,主要体现的是其深远和莫测。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最后关于无咎的解释,在九三爻中已经提到了。意思就是“善补过也”。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所以九四这句爻词的本意就是:神龙审时度势,自己不断尝试着从内往外发展。只要有进取之心,就不会有过失。
  
  ---------------------------- 31#
回复 
作者:红茶n  回复日期:2007-11-6 19:36:00  顶上,
  望能解出多出的二挂
  用九跟用六。 32#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12-22 3:45:00  2、爻位
  
  九四这一爻位,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一个位置。
  
  九四这一爻处于外卦的初爻,人们经常拿它和内卦的初爻初九相比较。初九是潜龙,九四是在渊。这两者看上去很相近,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因为潜龙是没有任何资本的,而九四的资本就在于有“在渊”这一条件。庄子写《逍遥游》时说大鹏展翅九万里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先“水击三千里”。所以有深不可测的渊水,是龙飞九天的必要条件。有了这样的条件,再待风而起,就可一飞冲天了。
  
  所以九四这一爻最大的特点是,它是由乾卦的内卦发展到外卦的第一步。之所以你能看到机遇,是因为内卦已成,或者说内部的修为已经完成,这时来到了外部,看到了发展的空间。所以孔子说:“乾道乃革。”革是变革的意思。从外部要明显地发生变化了。这就是机遇。因此孔子鼓励大家说:“进无咎也。”
  
  但同时这一爻位的风险是很大的。首先是所谓的“重刚而不中”。所谓的“重刚”,是指内外二乾相交。不中,是指它不在二五的中位。刚而无位,是非常危险的。同时九四爻相比于九三爻来,风险更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对九三这一爻的评价,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对九四这一爻的评价是“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田”。
  
  什么意思呢?因为一个六画卦,初,二两爻是地位,三,四两爻是人位,五,上两爻是天位。对于地位来说,二是主要的,称之为“在田”,对于天位来说,五是主要的,称之为“在天”。而对于人位来说,三是主要的,称之为“在人”。所以九三爻虽不在田,不在天,却在人,而九四爻天地人三才皆不占,所以形势是很不利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孔子说:“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所以解决的办法在于“或之”。“或之”就是“疑之”。前面详细说了,分两个方面,一是内度其身,外度其时,另一方面就是韬光养晦,待机而动。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九四这一爻和九五爻很近。九五爻是君位,而九四爻近乎君位,所以是危位。为什么呢?俗话都说伴君如伴虎。所以九三爻虽然也是危位,是因为地位比较尴尬,不好摆正自己的位置。而九四之所以是危位,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离君位太近,容易引起位高者的警觉,甚至怨恨。所以尤其需要做事低调。因此这一爻的爻辞第一个字就以“或”字警醒。
  
  爻位的含义大体说完了,现在说一下爻位的变化。
  
  首先仍是这一爻的来历。干宝说:阳息至四,时当二月,体大壮,故自大壮来。所以这一爻是由大壮卦(雷天大壮·震上乾下)产生的。按月份是二月份。大壮这一卦的意思是大而强盛。这体现的是阳刚之气强劲的生长势头。特别是雷处于天上,这就是所谓的“刚以动”。既有阳刚之气,又有动的态势,所以才能发展壮大。
  
  大壮卦九四的爻辞也很好:贞吉悔亡。藩决不赢。壮于大舆之輹。意思是如果九四能守正道,则可从容而进。前面的二阴爻对九四爻构不成前进的障碍。所以孔子在小象里批注道:藩决不羸,尚往也。提示大家,九四这一爻有前进不已的态势。
  
  正因为这个,所以孔子对乾卦的九四爻的批注是:进无咎。
  
  同时,因为大壮卦外卦为雷。雷为动,所以这也决定了乾卦九四这一爻不能安于其位的特性。
  
  那么如果乾卦九四这一爻由阳变阴的话,就成了小畜卦(风天小畜·巽上乾下)。小畜这一卦有蓄积力量的意思。卦辞说: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密云不雨,是雨要下还没下,但已经有下的势头的。这就是蓄势的过程。那为什么雨下不下来呢?是因为“自我西郊”,意思是云被风从西方吹来。而一般来说,说西风的天气,雨难以降下。意思就是时机还没有到来。
  
  那么小畜卦六四这一爻是很有意味的。小畜这一卦的卦主就在六四这一爻。它以一阴畜五阳,所以这一卦称之为小畜。但正因为它以阴畜阳,以小包大,所以必有忧惕。那么易经给出的办法是“有孚”,即是用心中的诚信去感动对方,取得对方的信任和理解。关键是取得九五的信任,理解,和合作。所以六四以阴畜阳,靠强力是不行的,那样必被伤害而不成功。所以必须行事低调。六四以阴居阴,柔顺得位,本性不躁,这就是六四有孚的可能性。
  
  所以乾卦九四这一爻,若时机成熟,便可像大壮一般进而无咎;若时机不成熟,便要学小畜六四爻一般,柔顺忧惕,并争取以诚信取得九五君位的信任和理解,再等待时机,以求发展。九四这一爻以阳爻居阴位,位不正,说明外部形势不好,但本身若能做到阴阳相济,动静得体,便可进而无咎。
  
  ------------- 33#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12-22 3:49:00  3、人事
  
  这一爻位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是变革维新的状态,也是自我厉练,等待时机的状态。
  
  前面举了周武王在孟津退兵这个例子,说武王伐纣不是那么坚决,心中还有犹豫。这个例子只解释了“或”字,并没有把这一爻整个的意思表达出来。
  
  近代曹为霖在提到这个例子的时候多加了一段。他说,武王十三年,在观兵孟津的时候,船开到河中间,突然有一条白鱼跳到武王的船上,这便是上天所提示的上跃的时机。然后曹为霖评论道,自古圣王基业的开创,贤主统治的中兴,都是借助于乾卦九四这一跃。
  
  白鱼跃入武王王舟的故事记载于《史记·周本纪》,当时除了有白鱼跳入王舟之外,还有天降赤火之兆。群臣都说“纣可伐也”,但武王仍说“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于是“乃还师归”。
  
  那么武王真正伐纣是第二年,在纣王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之后。这时天怒人怨,武王觉得伐纣的时机到了,这才起兵。
  
  其实这个故事正好给我们提了个醒:什么才是九四所等待的时机。这个时机并不是什么上天的预示,而是切实可行的时机。换句话说,是以自我的实力为基础的。那么在这样的时机出现之前,千万不可躁动,而要保持低调的态度,不断地审视自己,自我历练。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或跃在渊,自试也。
  
  但是曹为霖最后的评论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说九五飞龙在天是建功立业的话,那么九四或跃在渊就是成功之前等待时机的阶段;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阶段。这个阶段准备工作已经做完了,但形势会显得相当不好,前面也说了,“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田”。换句话说,你会感觉到孤立无援,甚至会感到绝望。可以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但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低调行事,不急不躁,不断历练,最后是准确地把握时机。这也是一个人,甚至一个企业,一个集团发展并成功的关键所在。
  
  -------------
  
34#
回复 
作者:chocoba  回复日期:2007-12-22 8:22:00  七 五爻
  
  爻辞: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1. 本意
  
  九五意为阳爻居五位,也就是自下而上第五爻位。
  
  古人对这一爻的解释非常繁杂,要点不一,且多重复。择其要而记之。
  
  首先为什么将这一爻称之为飞龙。因为第一这一爻为阳爻,数九,九为天德,为龙象。同时第五爻位于三才是天位。龙至于天,自然是飞龙。
  
  对于“飞”字,荀爽有个解释。说飞是比喻没有拘束。这是因为乾卦的六爻中只有第五爻是以阳爻居阳位,而且还居中。比如九二爻,虽然也居中,但是是以阳爻居阴位,所以也是有拘束的。所以九五这一爻的环境特别好,没有任何的拘束,所以能飞。
  
  还有一种说法是孔颖达提出来的,他说九五这一爻是乾卦中阳气最纯最盛的,已经达到了天上,这就好像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所以称之为飞龙。意思就是有至德者居至高位,称之为飞龙在天。
  
  那么还有一种观点,说为什么九五这一爻能飞呢?是因为这一爻的阳气是最纯的。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刚健中正。刚健在于乾的性质,中是指五爻位在外卦之中,正是指以阳爻居阳位。所以这样的阳气是没有缺点的,是最纯净的,同时也是最强势的。纯所以轻,强所以有力。因此才能一飞冲天。
  
  另外一种说法是虞翻等人提出的爻变说。这个比较复杂,不能详细讲解。简单地说,就是第四爻的阳爻升到第五爻成为九五,这样第四爻就失位了,也就是说变阳爻为阴爻。于是三四五爻合在一起就起了“离”卦。九五爻为此离卦的体。而离卦有飞腾之意。《说卦》上说:离为雉。古人也认为离为朱雀,有飞鸟之象。对中国神话有了解的同学可能知道,朱雀是中国神话中司火的太阳鸟,是太阳的化身。而离的卦象就是火,是日。所以离有飞鸟之象,于是九五爻就称之为“飞龙”。
  
  “飞龙”讲完了,再说“在天”。“在天”这个词,是很严重的。比如乾卦的彖,第一句就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前面说了,乾为天之德。“元”是始,是首。乾元自然统天。而这里九五一爻称之为“在天”。这说明九五一爻反映了整个乾卦的德行。这就是孔子在后面文言中所说的: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而且从后面对文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飞龙在天这一爻,简直把天地万物自然界的德行都囊括了。这个我们在讲文言的时候再说。
  
  “利见大人”这个判词,意思在九二爻已经讲过了。所谓的大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有德,一是有位。从爻位的观点出发。九二九五皆称大人,因为二五这两个爻位分别在内外卦中居于中位,中位就是人位。同时是阳爻,阳为大。所以称之为大人。
  
  但古人对九五“利见大人”的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含。
  
  第一,大人是九五之大人。因为九五之大人有至德,而且居尊位。所以能把天下治理得很好,百姓利而见之。比如孔子在小象中说:飞龙在天,大人造也。文言中也说:圣人作而万物覩。
  
  第二,大人是九二之大人。九五飞龙利见九二有德之大人,是得而辅之以治天下。比如李衡就说:虽有圣人之位,必得大才大德之人辅佐,若尧得舜,舜得禹;皋陶以成天下之治也。尧舜禹大家都熟悉。皋陶是尧舜禹同时代的人,古人把这四人并称之为“上古四圣”。传说禹本来要把帝位让于皋陶的,可是皋陶五让天下之贤者而不受帝位,最后在禹之前病死。
  
  同时来知德也说:利见大人,如尧之见舜,高宗之见傅说是也。次之如沛公之见张良,昭烈之见孔明,亦庶几近之。
  
  第三,利见大人为九二九五大人之互见。九五有德有位,为明君;九二有德无位,为贤臣。比如梁寅就说:若臣民占之,则所利见者,在上之圣人;圣人自占之,则有德有位者,臣民之所利见。又二五互言,二所利见者九五君,五所利见者九二大德之臣。
  
  关于九五爻,还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宋朝时有一天太祖皇帝问当时一个对易经很有研究的人叫王昭素的,说,要是普通老百姓占得了九五这一爻,那该怎么办啊。意思是是不是就预示着他要当皇帝,我这皇帝当不长久了啊?王昭素回答说:老百姓就算占得了九五爻也没什么关系。比如我哪天占了个九五爻的话,那说明陛下你就是飞龙,我作为臣民的就利见于陛下嘛。谁是飞龙,谁是大人,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
  
  那么从孔子作的象辞和文言来判断,这里的大人应该指九五大人。“利见大人”一句应该和“九二”爻的判词意义相似,都是大人出现,百姓利见的意思。
  
  所以这九五爻的本意为:神龙显现于天空,象征着道德高尚的君主出现,其恩惠必将泽及于天下,天下人都高兴见到它。
  
  ------------- 35#
回复 
作者:破烂的砂锅  回复日期:2007-12-22 18:53:00  未知楼主读完易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一个人无论有没有读过易,同样会过得好和不好.那读易的意义何在呢?有没有必要读易呢?
  对于易的内容,我不感兴趣,既然楼主读过易,应该知道占筮的意义吧.它是否能准确预测未来呢?何谓测得准呢?假定测得准,却避开了,这算不算准呢?如果测得不准,却发生了,这算不算准呢?……
  占筮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如果懂得其原理,我相信可以不使用占筮工具就可以作出预测了。 36#
回复 
作者:幸福的懒腰  回复日期:2009-1-17 16: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