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天堂郑心慈mp3: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灰色收入是贫富差距主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16:40
*******************************************************************************************公告:6月20日至7月10日期间,因故将暂时停止转摘文章,造成不便还请原谅.*******************************************************************************************  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被统计到的收入估计约4.8万亿元,估计其中大部分是灰色收入。可以说,目前收入分配所导致的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市场化,而在于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腐败和灰色收入腐败的来源主要是由于一系列制度的不健全,比如政府对资金、资源的管理分配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说,当然垄断也是一个因素,有些资源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自主分配,垄断后就会造成寻租行为。“解决灰色收入问题,制度改革已经到了一个迫切需要全局考虑、整体推进的阶段。”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王小鲁写了这份名为《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报告,通过对2005年~2006年全国几十个城市和县的2000多名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家庭收支调查和一系列计算及验证显示,部分高收入居民有大量隐性收入。加上这些隐性收入后,目前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31倍,并不是统计显示的9倍。而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被统计到的收入估计约4.8万亿元,估计其中大部分是灰色收入。

  这里的“灰色收入”包括非法收入,违规违纪收入和通过其他管道获得的不公开不透明的收入。

  高收入阶层中存在大量隐性收入

  王小鲁说,在分析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准没有什么出入,但是收入越高的居民,统计收入和推算结果之间的差异越大,特别是收入最高的那部分差异最大。

  分析结果说明,统计收入的遗漏主要发生在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高收入户,占全部遗漏收入的四分之三。这说明中国高收入阶层中存在大量隐性收入,使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向高收入阶层倾斜。平均而言,城镇居民收入水准也会明显高于以前我们知道的水准。因此不但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会明显大于原来的估计,而且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相应扩大。 

  腐败是分配不合理最主要原因

  王小鲁说,腐败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最主要原因。腐败的来源主要是由于一系列制度的不健全,比如政府对资金、资源的管理分配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当然垄断也是一个因素,有些资源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自主分配,垄断后就会造成寻租行为。可以说,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市场化,而在于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腐败和灰色收入。

  收入差距的扩大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是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这部分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时期内是难以避免的。过去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色彩非常重,现在市场条件下,不同要素的贡献要得到合理的回报,这是得到广大居民认可的。现在问题严重的,是出在非法收入,灰色收入,通过非正常管道分配的收入。这带来的收入差距大于我们的想像。
 
  目前改革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改革离不开职能部门,另一方面改革又必然触及具体部门的利益,他本身是既得利益者,你再靠他来推进改革就很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变“留有缺口的预算”,还需要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联系起来。政府部门有自我膨胀的趋势,哪些职能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是多余的、重迭的、需要精简的?这些都需要统筹考虑。

  灰色收入导致社会不公平

  王小鲁表示,灰色收入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社会不公平,分配格局恶化,社会冲突上升。同时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也造成了问题,比如说收入在非常不均等的情况下,大量国民收入流向储蓄率高的高收入人群,会使储蓄率过高。加上公共服务不健全,看病、孩子上学负担过重,也会迫使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居民压缩消费,提高储蓄率。

  在储蓄率过高、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只能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这就是为什么一方面人民币在升值,另一方面出口顺差很难压下来,外汇储备过度,并带来大量的贸易摩擦。在机制不改变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很难改变。单靠人民币升值,单靠降低出口退税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也是一个警示,如果不及时对经济结构的内在偏差进行调整,现在这样的经济增长难以长期持续。

  现在看来,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股市的超常旺盛,背后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房子那么好卖?是因为有超强的储蓄支撑,很多人钱花不出去,把买房当成投资盈利的手段。但是这些因素不可能支撑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王小鲁 56岁,经济学博士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成员

  ●1985年5月,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成员、《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杂志主编

  ●1986年5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发展研究室主任

  ●1997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

  ●1998年,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84年,获第一届全国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主要着作:

  《第三产业与生产劳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结构矛盾》(课题组长、第一作者),《中国农村工业化与经济增长》(英文学术专着,即将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专业领域:

  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