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简写:美哉!潇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3:47:08
美哉!潇湘——网媒记者眼中的湘江沿岸乡村印象

    新华网记者张立红。格祺伟 摄

    采访团在长沙市橘子洲头合影。本报记者 赵持 摄

    腾讯网记者刘倩文在衡南县采访。本报记者 赵持 摄 

    ■编者按: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湖南日报、华声在线携手来自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等全国7大知名网站的记者、编辑,走近湖南母亲河湘江,走进湘江边的一个个美丽村庄。那些秀美村庄的精彩蝶变,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乡亲们的欢乐与憧憬,令记者们感动、赞叹。他们带着一颗诚心,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了湘江之变,湘江之美。在此前已刊载于报纸和网络的专栏文字图片之外,我们再撷取一组网媒记者们写的短文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水美 村美 人更美

    新华网 张立红

    从永州出发,沿湘江一路北上,10多天时间里记者团走访了湖南6个市的10余个村庄。流连于绵绵江水边的美景,走进宽敞气派的农家洋楼,感受着湖南人的率真爽朗,我们不断感慨,在这片美丽的红土地上,水美,村美,人更美。

    湘江,被湖南人喻为“母亲河”,千百万沿江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都取于斯。近年来,致力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湖南不断加大对湘江的综合治理。小企业被关停,污水排放减少,非法采砂被取缔,美丽的湘江风光带更是成为市民茶余饭后休闲的最佳选择。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此行走基层,我亲眼见识到了什么是“新农村”。

    最为直观的感受体现在村容变化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变成了笔直平坦的水泥路,破旧的房子翻盖成宽敞现代的小洋楼,禽畜粪便化身清洁能源沼气的原料。太阳能路灯、分类垃圾桶、街心花园、学校、养老院……这些似乎只能和城镇联系在一起的名词,如今在这些村庄并不稀奇。

    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最为重要的标准应该是村民的收入水平,这也是记者们每到一处必问的问题。收入水平高的村民,除传统的种田之外,基本都会以参加合作社的模式进行水果种植、生猪养殖、办农家乐,或到村办工厂打工等。人均年收入上万很平常。

    衡阳市衡南县潇湘村从2007年开始以产销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大规模种植水果。4年后的今天,潇湘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 58岁的张守忠老人一家六口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种有50多亩果树,人均年收入两万多元,去年他家花20多万元盖起了2层小楼,而这在潇湘村只是中等水平。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们对精神生活也有了追求。很多村的村民自发组成腰鼓队、舞蹈队、篮球队、军乐队、龙灯队等。农闲时、晚饭后,男女老少齐聚广场尽情释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那一刻,绽放在他们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

    目前,农村基层文化生活主要依靠群众自发,以当地传统的娱乐项目为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号角,政府将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农村人才队伍的培养,相信不久的将来,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会更令人惊喜。

    我们期待湖南人的“东方莱茵河”之梦早日实现。

    宛如走在画卷里

    人民网 张洪宇

    近年来,湖南省提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这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农民现在的生活水平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久居城市的我随湖南日报和华声在线组织的“网络媒体走基层”采访团,对湘江沿岸的一些村庄进行了走访。

    走进乡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一座座小楼点缀在果园、稻田和池塘间,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采访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湖南的干部和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从衡南潇湘村的水果种植大户张守忠老汉,到株洲市副市长李异建,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怎样增加农业的收入,怎样把当地经济搞上去。从农户家已经比较普及的清洁能源沼气,到湘江流域的污染企业整治,莫不印证着“两型社会”的建设成果。

    我们感触颇深的还有村镇基层干部“执政为民”的理念。采访中,乡镇基层干部讲得最多的是为当地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未来工作的设想,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和前提,就是为老百姓办事,得到村民的支持。一位镇党委书记感慨:“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任何工作都是开展不下去的。”

    相信有这样一支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的干部队伍带领,加上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人定能在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中部崛起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

    湖南明天会更好!

     萍岛,秀色之致叹为奇

    网易 张颖敏

    行走永州,泛扁舟一叶于碧波上,朝沐晚秋之细雨,夕观潇湘之融汇。

    早闻湖南有“三湘”美誉,永州潇湘便是“三湘”之一。萍岛位于潇水与湘江水交汇之处,这里是潇水的终点,却是湘江的开端。发源于广西兴安海阳山的湘江自西而来,发源于湖南宁远九嶷山的潇水往南奔去,潇湘二水在此汇合,千古传颂的“锦绣潇湘”便指萍岛这一带如画般的山光水色。

    秋日的永州,微凉。

    我去过不少美景之乡,有胜似天堂的苏杭、也有雾气缭绕的庐山,对于永州,却所知甚少。我们一行人在树木葱郁的沿江路边下车,转入青黑色的石板道,穿过石拱门,再踏上圆木拼接而成的渡桥,下过雨的木桥有点湿滑。

    我抬头望两边碧绿色的江水。绿萍荡漾,细雨清凉。远看萍岛,像一块椭圆形的宝石浮在潇湘汇合的金碧双色江面上,远远地散发着翠绿色的玉石般光芒。

    来到萍岛书院旧址,手抚紫木门框,细看岁月雕刻的细纹,仿佛还听得见旧时才子们的朗朗诵书声。岛上一隅,远眺可见金、碧两色江水汇合——叹潇湘景观之奇,赞萍岛秀色之致。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观览萍岛后所作的诗,而柳子庙正是为纪念柳宗元而建。柳子庙前有一汪清流,称为愚溪,当年柳宗元曾在溪畔结庐而居,此处有“愚溪眺雪”之美称,青灰地砖的古街与柳子庙相伴相依一起走过千百年,任由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潇水西岸依旧诗情画意。

    湘江,想说不爱你真的好难

    中国日报网 张红梅

    探访湘江最美村庄,沿途走来感觉没有最美,而是各有其美。

    永州,湖南境内湘江的源头,放眼望去满江青碧,一个字,美。潇湘庙村是永州市较早富裕起来的村庄,一入村庄,映入眼帘的是宽广的水泥路、照明灯,一排排看似统一规划建造的小楼房,家家户户几乎都用上了沼气,村支书的家是一座三层的楼房,装修很现代,宽敞、洁净,舒服。印象较深的是冷水滩区区委秦书记的一句话:村里的老百姓很幸福,生活富裕了,大家都在享受生活,哪有空闲顾得上纷争呢!

    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很多像潇湘庙村一样富裕的村庄,每个村庄都有他们的独到之处,譬如近年声名鹊起的江畔“水果村”——衡南松江镇潇湘村,精彩蝶变的湘潭市长塘村,湘阴县王家寨村,望城光明村等,这些经历了蜕变的村庄,都记录和见证着湖南农村发展的脚步。每走进一个村庄,都让我们遐想无限。如今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也开始注重劳逸结合了,农忙时辛勤劳作,快乐收获。农闲时聊聊家常,打打腰鼓,唱唱花鼓戏,生活滋味其乐无穷。这种自然写意的生活,城市人无处可寻。

    秀美湘江,幸福湘江,嬗变湘江,湘江正以新的面貌迎接世人。惠民“免费”自行车,“滨海风格”沿江风光带,“超洁净”城市环境……都在装点着这条古老河流。湘江,想说不爱你真的好难!

     湖南的变化出乎想像

    腾讯 陈若冰

    没到湖南之前,对那里还停留在中部农业大省的印象。十月末,有幸参加湖南日报组织的“网络媒体走基层”采访活动,一路沿湘江北上,走访两岸村庄,所见所闻,感叹湖南这几年新农村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成绩斐然:经济取得高速增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行走在三湘大地,最直观的印象是便捷的交通网络。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然而这里高速公路却四通八达,不少村镇都设有高速公路出入口,在湖南的十几天行程,走的大多是高速路。

    走进湘江两岸的村庄,在这里很少看到脏乱的环境。在永州潇湘庙村、衡东县大浦镇堰桥村,村里路面硬化,马路两边是太阳能路灯,村民屋顶上架着太阳能热水器,家家户户建有沼气池,煮饭用上了清洁能源。

    湖南过去一直都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不少农民背井离乡,前往沿海发达城市打工。而今这种现象大为改观,在衡南县松江镇潇湘村,当地村民建立的水果产销专业合作社,对农户进行产销一条龙服务,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许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还吸引了四川等地的农民前来打工。

    潇湘村只是湖南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而长株潭试验区则代表湖南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湘潭九华示范区和长沙县,不少来自世界500强的企业在这里投资建厂,吸引大批湖南本地劳动力就业和回流,与之相伴的是,随着建设加快推进,长株潭地区城乡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城市与农村之间已无明显界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重心一直集中在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湖南一定会成为内陆省份科学发展的示范和典型。

     潇湘魅力在新农村

    中国日报网 肖燕立

    金秋十月,随湖南日报“网络媒体走基层”采访团走访湖南新农村,所见所闻,一派幸福景象,完全颠覆了旧有的印象。

    从湘江源头永州出发,最先进入潇湘庙村,村里以种植蔬菜和烟叶为主,主人带我们看自家的沼气,沼气池安安静静躺在水泥板下,地面上几乎不露痕迹,村里82%农户用上了干净方便的沼气,农家小院包围着碧绿的菜畦,火红的美人蕉昂首点缀其间,房边停着私人轿车。村长特别自豪地指着远处的小房子说,我们的化学农药垃圾都堆放在那里,家家都有一个这样的地方,清洁工负责每天清扫和收集,每人一个月200元工钱,由农户们集资支付。

    第二天,沿湘江而下,进入“水果之乡”——衡南松江镇潇湘村。村支书张坤30出头。村里从2007年开始种植水果,村民的年平均收入从3000多元涨到了15000元。主人搬出甜甜的红心大柚子招待记者们,同伴惊呼:“这个在北京的超市要卖39元一斤!”村里水果合作社为了栽培从日本引进的柚子品种,3年前,村支书带领一行人背着泥土去长沙化验,别人都觉得他们是疯子。经过几年努力,红心柚子终于落户,目前订单踊跃,供不应求。

    我问支书:你有车么?支书答:大众轿车,卖了,投资水果公司了。创业的时候他一家一家上门说服,最后说动了第一批17家。现在全村270多家都参加了水果合作社,还发展到邻近的外村。

    这种乡镇式的公司+合作社+互助组的农商运作一条龙,说明现代化商业运作模式已经悄然在乡村站稳脚跟。

    走访的下一个村,是一个以养猪业为主的村镇——衡东县大浦镇堰桥村。村生猪养殖公司总经理是学习兽医专业的大学生,叫汤小奇,家里有20多年养猪经验。他家一年养猪利润200多万元。村里公司的猪圈、消毒室、种猪圈、绿色饲料配置车间、甚至猪用中草药房,一应俱全。他们不仅向村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每年还向贫困户赠送100头小猪。一头小猪卖给饲养户500元,销售价大约是1000多元。所以村民大部分都养猪,土地租给浙江的农民种。

    小汤家的洋房有几百平方米的大花园,还有碧波荡漾的养鱼池,站在院子里,疑似到了星级酒店。显然“城乡差别”应该重新理解了……

    一路走来,新农村的繁荣景象令人欣慰。网络人的责任感也随之更加紧迫。作为传播最为迅速、疆界最为广泛的国家重点网络媒体,把我们的新农村推广出去,让潇湘大地的新气象传播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无疑是一件重中之重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