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av千部电影与您分享:《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郑板桥妙对成佳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42:59
郑板桥妙对成佳话
在中国,“难得糊涂”4字同它的主人郑板桥一样家喻户晓,尤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或悬挂于室为铭,或佩戴于胸作记,仿佛痴迷于“糊涂”,崇尚于“糊涂”。然而,糊涂与清醒本在于一念之间,人谓之糊涂,自谓之清醒;自谓之糊涂,人谓之清醒。糊涂清醒,清醒糊涂,亦真亦假,顿时生出一圈圈怪诞不经的光彩。这大概也是郑板桥在“扬州八怪”中最为著名的缘故吧。
不过,郑板桥也真正明彻“糊涂”的精奥,为官12年,本能得“十万雪花银”,却只带两袖清风到扬州卖画;一画千金,却宁送于清贫之家而不卖入富豪之门。做官不求高升,人生不慕富贵,只存几节青竹。他不糊涂自是糊涂,不怪自是一怪。
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世称郑板桥,江苏兴化人,应清代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著名书画家、诗人,工书法,擅泼墨大写意,诗、书、文、画俱佳,书法尤奇,为“扬州八怪”之一,曾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有《板桥全集》传世。
郑板桥生于扬州兴化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郑是朝廷的命官;父亲郑之本是个廪生,文章优美,品行高尚,颇负盛名,在家中设馆授徒;外祖父汪翊文豪爽雅逸,奇才博学,隐居不仕;母亲汪氏端庄聪慧,颇通诗书,只是在板桥3 岁时就过早辞世了。他由乳母费氏抚养。费氏是板桥祖母的侍女,对板桥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后母郝氏对板桥也倍加疼爱,犹如亲生。虽然家境贫寒,但郑板桥自幼喜欢诗词散文,又擅长书法。他自述说:“平生不治经学,爱读史书及诗文词集、传奇说部之类。”加之他自幼爱竹,常以竹为题,托竹咏诗、托竹吟联、托竹言志。相传15 岁那年,父亲笑着问他:“你既然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何不自书一联当作座右铭呢? ”郑板桥觉得父亲的提议很好,便自书一联: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①
①据民间传说。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一作: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仰面花。一作: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两面枝。
惟妙惟肖地活画出他以竹、梅自比,虚心好学又刚直不阿、落拓不羁的高风亮节和独特个性,受到父亲的夸奖。
郑板桥少年时代曾随舅父读过书。他舅父名叫郝振高,号梅岩,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在家乡设塾教书,被人尊称为“梅公”。一日,梅公向他问起怎样做人、怎样立志,郑板桥回答说:“做人要做正直之人,立志要立远大之志;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世。”梅公听罢点头称是,并让郑板桥撰一对联。郑板桥沉吟片刻,吟道:
此人如碧梧翠竹;其志在流水高山。
梅公执教严谨,他教的学生大多品学兼优,已经成名。但他自己却一直与仕途无缘,直到58 岁时才考中进士。此时,梅公的儿子郝兼三去拜访表哥郑板桥,向他索字。郑板桥便以此联相赠。写毕,仍感到意犹未尽,感慨地说:“舅舅常以梅自比,他不正是一株凌霜傲雪之梅吗?我也常常自比为竹,我这竿竹今后还要虚心求得他的教诲。这里有一副对联,请表兄代我送给舅舅。”于是,又将幼年自书的“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送给舅父作为纪念。
郑板桥虽然傲视权贵,可他也有强烈的进仕之心,渴望有朝一日能平步青云。因为步入仕途,既可以摆脱穷苦,安身立命,又能使自己的经世之志成为可能。只是他参加了几次考试都名落孙山。
有一次,他到镇江焦山一座庙里躲债。这天清晨,郑板桥信步登上焦山之巅,观赏大江景色。只见浩浩长江,奔腾东流,曙色初照,江面上碎金点点,白帆片片,几只海鸥时而冲上高空,时而掠过水面,觅食嬉戏。远处,金山寺宝塔矗立江边。江对岸,名镇瓜州如凫水面。郑板桥被这绝妙的山光水色迷住了,便在幽静的山道上边走边欣赏。忽抬头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个文文雅雅的中年人,衣着长衫,脚登布鞋,清癯的脸上,一对眼睛炯炯有神。这人一边走一边念念有词。郑板桥听出来这人吟的是一比出句:
山光扑面经霄雨。
不禁产生共鸣,赶上一步,拱手道:“先生吟得半副妙联!”
中年人回头一看,见郑板桥是个仪表堂堂的年轻人,便谦恭地对郑板桥说:“我想作副对联,可只想出半联,还未得对句。让先生见笑了!”
郑板桥忙说:“刚才听了先生的妙句,我倒也想出半联,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江水回头欲晚潮。②
②据《怪人郑板桥》。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为: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如晚潮。一为: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中年人听了,连连拍手称妙。这个中年人,就是马曰。由于偶然对句,二人从此结为忘年之交。后来,这则妙对故事传遍镇江。一客商托人将此联请人镌刻于镇江焦山自然庵,至今犹存。郑板桥还为镇江焦山吸江楼题书一联:
吸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奇思卓绝,令人百诵不厌。板桥才气,于此又见一斑。
雍正十三年,年已40岁的郑板桥又一次参加江南乡试,得中举人,但并未捞到一官半职,只好重操旧业。乾隆元年,43岁的郑板桥到京赴试,终于考中进士。尽管他胸怀锦绣,也不肯终生碌碌,希望得到朝廷重任,一展抱负,但终究未能如愿。
5年之后,他才于乾隆六年出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县令。开始了他12 年的宦海生涯。但他走马上任之时,一不骑马,二不坐轿,而是身着便服,一路走一路查访民情。他刚来到县衙大堂坐定,忽听有人连声喊冤。郑板桥定睛一看,见喊冤的是一个教书先生。一问,教书先生说有一姓丁的富豪人家请他教学,议定教一年,酬金8吊钱。可是到了年终,主人不仅连一文钱也不给,反倒借口说他才疏学浅,把他辞退了。郑板桥说:“也许真是你误人子弟,要不主人怎会不给你钱倒要辞退你呢?我今天要当场考考你,看看你的学问究竟怎样!”老先生并不推辞,道:“愿闻赐教!”郑板桥见老先生毫无惧色,镇定自若,便随手一指悬挂在县衙大堂上的灯笼说:“就以灯笼为题,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说罢,出上联道: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老先生听罢,略一思索,便以自己的遭遇为题,对下联说: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③
③民间所传此联有异文。民间另有一说,称唐代有个叫孟迟的人,博览群书,却怀才不遇,屡试不中,穷困潦倒,只得到一户财主家教私塾。这财主是个无赖,不但不付给孟迟年俸,反诬他腹中空空,误人子弟。孟迟十分气恼,告到县衙。但县令早已得了财主的好处,与财主沆瀣一气。孟迟刚一上堂,就被县令的手下人一顿乱棒打出。孟迟不屈不挠,再告到州府。恰好州刺史是有“小杜”之称的杜牧。杜牧看过状纸,心中已经明了,但却有心要试试孟迟的才学。于是要孟迟以教书为题写一副对联。一想到自己的怀才不遇,寄人篱下,孟迟感慨万千,略一沉思,才思滚滚涌出,挥笔写下了一副令人心酸的对联:伤心夜雨打蕉窗,点半盏孤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回首秋风归梧院,剩一支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杜牧一看,十分欣赏孟迟的才学,但又怕他是抄袭古人之作,因此又出半联:半只蜡烛,点四方形宫灯,辉辉煌煌,光照东南西北。命孟迟对句。孟迟脱口对道:三缗铜钱,教一年整私塾,辛辛苦苦,身度春夏秋冬。杜牧以此判断孟迟确有才华,肯定是财主害人。于是重罚了财主,延孟迟为座上宾。
郑板桥听了老先生的对句,认为对得既快又好,知道老先生很有学识,料定他不是才疏学浅,而是富豪主人仗势欺人,克扣酬金,有意欺负好人,顿生爱怜之心,当即传来富豪,立命加倍付了酬金,并加倍罚金,收入国库,结了此案。又征得老先生同意,将老先生留在自己的衙门和身边做事。
郑板桥出任范县令5年,爱民如子,执法如山。其间,这里风调雨顺,人民生活较为安定,对郑板桥敬如父母。当乾隆十一年,54岁的郑板桥被调任潍县令时,与范县吏民难舍难分。
在潍县令任上,郑板桥经常穿便衣到乡下查访民情。有一次私访时路过一家私塾门口,听见塾师高声教学生念:“临财母狗得,临死母狗免。”郑板桥便走进学堂,客气地问:“先生,你刚才给学生教的是什么?”先生傲慢地又念了一遍。郑板桥说:“你念错了。你念的那个'母’字应念作'毋’才对。”塾师手一摇说:“没错,没错!”郑板桥严肃地说:“你有错不认错,要误人子弟的。我就不能让你再这样教书!”塾师气冲冲地质问:“我是人家请来教书的。你凭什么不让我教?”郑板桥拿出一个方形钤印说:“就凭这个!”塾师一看是“郑板桥印”,连忙跪下磕头说:“请老太爷宽恕,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请留下我教书糊口吧!”
郑板桥郑重地说:“你愿意教书很好,但我要考考你,请你对副对子。对得出来就让你教书,对不出来,你还是先去读书吧!”说着,随手写出一比上联:
曲礼篇中无母狗。
用意在于批评他不该把“毋苟”读成“母狗”。塾师看了半天,对不出来,感到非常羞愧,悄悄地离开了这家私塾。
3年以后,这位塾师考中了秀才,特地来向郑板桥道谢。说:“要不是你老人家促使我发奋读书,我就不会有今天。那比对句我也对出来了,请大人指教。郑板桥高兴地接过对句一看,见对的是:
梁氏传外有公羊。④
④此联来历民间另传多种说法。一说清代文学家韩慕庐由状元而官至礼部尚书。一日外出游山玩水,至一庄前,闻私塾有人授课,“临财母苟得”之声大振。韩大惊,忙入见塾师,知是某官僚硬要入塾代授一课。韩遂出上联请塾师对。塾师对以下联。韩由此识得一贤才。民间另一说称,有某塾师死后,冥王罚他变狗。他说愿意变母狗。冥王不解,问:“为何?”塾师说:“经书上说,'临财母狗得,临难母狗免’呀!”原来,他把《礼记·曲礼》的这段话中的“毋”字认成“母”字,把“苟”字理解为“狗”字。于是有人以此为题出上联:四书无母狗。意即《四书》中没有“母狗”,只有“毋苟”。上联问世后,下联久无人对。有人便在“母狗”二字上动脑筋,花心思,选定工对“公羊”。恰好为《春秋》作传的有3家:《左氏传》多叙史实,《梁氏传》与《公羊氏传》注重训诂,评论是非,故得对语:三传有公羊。对语十分熨贴,极富风趣。此联民间传说中异文较多。有:《曲礼》一篇无母狗;《春秋》三传有公羊。《曲礼》篇中无母狗;《春秋》三传有公羊。等等。大同小异,同着意于在“公羊”、“母狗”这一组戏谑对语上下功夫。其讽刺所在,十分明了,堪为天下读书人诫。
上联的“曲礼”是《礼记》篇名;下联的“公羊”即《公羊传》,与《左氏传》、《梁传》组成《春秋》三传。郑板桥高兴地说:“对得好,很好。你现在可以去教书了!”
任潍县县令期间,郑板桥有一次外出查访,行至县城东关韩家崖,路过一间草屋,听到里面传出琅琅的读书声,很觉奇怪,便进去询问。读书人是一个青年后生,名叫韩镐( 字梦周) ,因家里贫困,靠打柴卖水挣点钱苦度荒年。可韩镐勤奋好学,白天干活,利用晚上读书学习。郑板桥对韩镐的刻苦好学十分赞许。从那以后,经常周济他一些吃食用品、零用银钱,而且还亲自教他读书作文。后来,韩镐考中了秀才。
一次交谈中,郑板桥问韩镐学习上有何难处。韩镐说:“学生自觉习作内容平淡,语言累赘。”郑板桥又问:“你读过陆机的《文赋》吗?”韩镐说没有。于是,郑板桥当即找出这篇文章,说:“这是讲解写文章的名作,你应该认真阅读。”又说:“作文以识见为主,认题立意,非识见高卓精审,不能切中要害。才、学、识三者,识尤重要。有识才能立意新异,不落俗套。”说毕,郑板桥当即濡墨挥毫,写下了一副非常著名的对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并题上“与韩生镐论文”的上款,赠给韩镐。韩镐十分珍视这副对联,把它挂在墙上,时时吟诵,当作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此联是说文学创作要精炼简明,立意新颖。联中的“三秋树”是比喻写文章要不芜不蔓,枝挺干直,清晰了然;“二月花”则形容文艺创作的风格和形式。他主张有批判地学习古人,不拘泥于古法,要有独创性,风格要多样化,不落俗套。后来,韩镐果然中了举人,又考中进士,文名大振。但他一直尊郑板桥为师,以郑板桥的人格为楷模。
郑板桥还有一副对联是对文艺批评而言的。这副对联写道:
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⑤
⑤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作: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1931年,日本学者增田涉向鲁迅先生谈到他将要写《鲁迅传》一书的腹稿时,鲁迅先生便挥毫书写了郑板桥的这副对联,赠给增田涉,委婉地告诫这位日本朋友。郭沫若为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所题写的一副对联中写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意思是作文艺评论时,赞扬不到点子上就毫无用处;非难与指责,只要鞭辟入里,击中要害,那就很有价值。
这两副对联,后来成了名传百代的名联,不断地被引用,也不断地激励着无数的后来人从中获得教益。
一天,郑板桥偕友人到城外游玩,见有户人家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披:南北。⑥
⑥关于此联来历,民间说法较多,且流传甚广。一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某年春节微服在杭州城私访,见联料事,深得下属敬服。一说为北宋大臣吕蒙正未第时所写。一说是民国时某贫家所写。也有说是“文革”期间某贫农题于其门。民国前后民间有半副流传很广的讽联绝对:一二三四五六七。7个数目字,平铺直叙,语不惊人,像禅机,又像谜语,人皆不识。蒲松龄《聊斋志异·三朝元老》即以此联为本。《诗学纂闻》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固唐贤《人日》之著题;枇杷橘栗桃李梅,且汉代大官之本色。”可见上联格式源远流长,只是没有用于讽刺。《柳南随笔》载:五代闽人王建,人呼为“贼王八”。然今人所以有此称者,以其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者俱亡,故云“亡王”。陈亦韩买一宅,其卖宅之家惟薄不修,人尽知之。陈即迁入遂大署其门云:“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盖所以自表,见其家已去。由此可见,清代已有全书8 字,以表明自己知耻,有耻。想必后人有以“孝悌忠信礼义廉”为对者,即由此演变而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乃说的封建道德。清制,各地于孔子庙左右建忠义孝悌祠一,凡本地的忠臣、义士、孝子、悌弟、顺孙,准祀其中。从春秋时齐桓公之相管仲到蒋介石,都推崇这“四维”,以礼义廉耻为治国“四纲”。孔子说过,“民无信不立”。下联未将这8 个抽象名词说全,缺一“耻”字。由此推想可知,上联隐含之“八”,亦即“王八”,骂人品行不端,卑劣有如乌龟王八。下联隐含“无耻”。原来作者撰此影射对联,意在讽刺那些被人们视为“无耻”“亡八”之人。解放前,国民党军政机关门里门外,无不大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 个大字,实际上言行迥异。上述讽刺联即由这8 个字衍化、加工而传世。有人说是讽刺袁世凯或蒋介石卖国媚敌行径。其实推而广之,旧社会那诸多官僚、买办、劣绅、土豪、文痞、讼棍,哪一个不具备这一特点,堪为此联讽刺对象。再三斟咏,足见作者含而不露,非春秋笔法,无与伦俦也。至于北宋吕蒙正首创之说,似不足为信。吕乃太平兴国(公元983 年以前)逸士,当时“一”与“衣”读音不同,分属“五微”与“四质”(依1037 年之《礼部韵略》亦然) 。吕卒于1011 年,《中原音韵》却是元泰宝九年(公元1324 年)之作。
郑板桥看后,皱了皱眉头,料定这家人一定很穷困,命随从送去几件衣服、一块肉、一口袋粮食和几两碎银。随从不解其意,心中不服。友人以为郑板桥有超人的占卜本领,颇感惊异。及至到这户人家里一看,只见老人缩作一团,衣单灶冷,果然一贫如洗,均以为郑板桥料事如神。待郑板桥告知说他是从这副对联的分析判断中得知的,“二三四五”缺“一”,意即缺“衣”;“六七八九”少“十”,意即少“食”;横披只有“南北”,而无“东西”。合而观之,正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并非先知先觉或能掐会算。随从和友人由此对郑板桥更加佩服。
通州(今江苏南通)西寺的当家和尚苍松,靠化缘存了不少私房钱。此人偏爱附庸风雅,到处请名人写字作画,其实是个势利小人。
这一天,苍松在书画收藏家保艺园家里遇到了郑板桥,死缠活磨要请郑板桥去西寺住几天。郑板桥推托不过,就随他去了寺院。苍松和尚对郑板桥倒是十分热情,上丰盛的饭菜,用顶好的茶叶,连茶具都是景德镇出名的细薄瓷。郑板桥每天只是看书。过了3天,苍松在与郑板桥闲谈时说,他藏有不少名人字画,但缺少一副木板对联。郑板桥装作没听见,依旧每天看书。又过了3天,苍松派小和尚给郑板桥送来文房四宝,说:“先生有空写写字消遣消遣。”郑板桥动也没动,还是每天看书。又过了3天,苍松见郑板桥毫无动静,因而招待的饭也少了,茶也少了。郑板桥还是不画不写,一门心思读书。从此,和尚对郑板桥的“生活水平”一再降低,饭食不见油星儿,只有青菜加点盐,白米饭换成了籼米饭,茶叶也不给了,泡一碗黄菊花代茶,景德镇名瓷茶具也换成了瓦壶。郑板桥笑笑,照样吃,照样喝,全当不知道。这天,保艺园来西寺,见到这个样子,非常生气,要接郑板桥回去。郑板桥说:“打扰了10 多天,过意不去,我留副对子吧!”苍松一听非常高兴。只见郑板桥从案子下边取出早已写好的对子:
青菜白盐籼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苍松和尚看罢,知道这是讽刺他刻薄,非常惭愧。可他却没有勇气把这副对联刻出来悬挂,而是拿出去悄悄卖掉了。
做官时间越长,对封建官场腐败的本质就认识得越清楚。郑板桥不肯趋炎附势,更看不惯小人得志后飞扬跋扈的种种丑态。他抱着扶民济世的愿望处理政事,尽自己的职责。可更多的人一做官就想如何攫取金钱,置田造屋。现实中横行霸道、鱼肉百姓的官吏太多了。由于郑板桥生性疏旷正直,嫉恶如仇,那些恶吏恶绅的恶德恶行,他根本无法容忍,而且他敢于形之于色,发之于声,付诸行动。对劳苦百姓,他却非常关心,极力保护他们的生存权利。几年的宦海搏击已使他敏锐地觉察到身边已杀机四伏,四面树敌。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正道直行的同时,已为当时的官场所不容。他慨然愤然,社会痼疾,百姓忧患,重重地压在他那日渐憔悴与疲惫的心上,可他无力回天。他越想越痛苦,越想越无奈,挥笔写下了“难得糊涂”4 个大字。并在下面注上几行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然而,他一生忠悃无私,明察秋毫,要想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根本不可能。“难得糊涂”只能是一时聊以自慰,“难得”二字道出了天机。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久负盛名。可是,当初他穷困落拓、沿街卖苦、贫困潦倒时,却无一人光顾。应举登科后,声名大振。那些势利小人们又不惜重金,争购郑板桥的书画以附庸风雅。郑板桥虽特制了一方石印,上刻“二十年前旧板桥”,寄寓其深刻的讽刺,可那些脸皮特厚的“势利眼”们并未因此却步,仍每日纠缠不休。郑板桥想,富豪们不知脸皮为何物,只有金钱才是他们的命根子。于是,他决计要借机给“势利眼”们一点厉害尝尝。
一天,道士张真人朝见皇帝回归扬州,富豪争相献媚。有一富商便来求郑板桥书写一副对联献给张真人。板桥执意要1000金作“润格”,富商嫌太贵,只答应给500。郑板桥收下这500 金,提笔写出半联:
龙虎山中真宰相。
写完,掷笔干别的事去了。富商等急了,催促郑板桥快写另半联。郑板桥说:“言明价为1000,你只给500,我也只写半联。”富商求板桥“墨宝”心切,只好再付500 金,板桥这才写出另外半联:
麒麟阁上活神仙。
由于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碰上潍县大旱,他极力主张捐富济贫,开仓放赈,救济灾民,触犯当地豪绅,接着他又顶撞了上司,61岁的郑板桥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被削职为民。加之他早已看破官场的昏暗腐朽,早有归隐之心,遂就此归寓扬州。
郑板桥归隐之后,一直以卖字画为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其辛酸之状,正如他在嫁第二个女儿时作为“嫁妆”送给女儿的一幅《兰竹图》上所题诗句描写的: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板桥归田后的一天,他的挚友、诗人李啸村来拜访他,说他久思一联不能成对,想请郑板桥对。李啸村想出的半联是一比上联:
三绝诗书画。
内藏郑虔“诗书画三绝”之典,既险又绝。郑板桥苦思良久,方才对以:
一官归去来。
内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陶渊明《归去来辞》之典。李啸村听罢击节称绝,并立即铺纸挥笔,书写成联,赠予郑板桥。因为这10 个字,可说是勾画了郑板桥的一生及其风骨。李啸村走后,郑板桥凝视此联,故意不看下联,再三考虑如何再对一比下联,可是久思未得,方知此联是别无能为的“绝联”。有一天,两江总督唐亦贤到扬州游玩,城里的八大盐商争相为唐亦贤摆酒接风。其中最殷勤的就数姚有财。原来姚有财当年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直至家产荡尽,只好沦落街头。唐亦贤当时给了他一些盐票,姚有财自此发家,成了大盐商。因而对唐亦贤自然是感恩戴德了。唐亦贤到扬州后,命姚有财设法弄一副郑板桥的字画。姚有财认为讨主子欢心的机会不可错过,连忙请人特制了两张大宣纸,央人去求郑板桥写副对联。郑板桥听说是姚有财请他写对联,便一口回绝。他太了解姚有财了。姚有财急得直冒汗,觉得无法向总督大人交待,便又央人去说愿出重酬。郑板桥道:“两千两一副。”来人一听两千两一副对联,也太贵了,只得回去报告姚有财。姚有财也被这个要价吓住了,他既心疼钱,又不敢得罪总督大恩人,只好叫人再去死缠软磨,要求再少一点。郑板桥问来人:“你主人舍得出多少?”来人说:“我家老板说,愿出一千两。”郑板桥听罢,也不还价,拿起笔,蘸饱墨,唰唰唰,几笔就把上联写好了:
乡里鼓儿乡里打。
写完上联,郑板桥搁下笔,又去做别的事了。来人着急,催促说:“先生,快写下联吧!”郑板桥说:“先说好了的,两千两一副。你家老板只肯出一千两,我也只好写一半,一半对一半,公平合理,互不吃亏。”来人再三求情,郑板桥绝不让价。没办法,来人只好又去告知姚有财。姚有财知道上了当,不让郑板桥写吧,等于白送去一千两银子,注定是要不回来了,还贴了制纸的钱,总督大恩人又非要不可。思之再三,姚有财只好咬咬牙再送去一千两银子。郑板桥见姚有财认了输,这才提笔写出下联:
当方土地当方买。⑦
⑦据民间传说。但此联上下联末字均为仄声,与联律不合。疑此说不可靠。
郑板桥得了两千金,却故意写了这么一副低俗的对联,取笑附庸风雅的两江总督唐亦贤及姚有财。
无独有偶。有个叫滕有福的财主,为了巴结姓胡的总督,也来求郑板桥替他写副寿联,向胡总督的母亲祝寿。郑板桥素知滕有福的为人,早知他是个趋炎附势、为虎作伥的小人,却偏爱附庸风雅,本不想理睬,便拿出自订的“润格价目表”让滕有福看,以此“挡驾”。滕有福一看,见价目表上写的是: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情,只当秋风过耳边。
滕有福虽是个“铁公鸡”、“吝啬鬼”,可又不得不求名字画巴结权贵,便与郑板桥讨价还价,说什么也只肯出一千两白银,并当即交给郑板桥验视。郑板桥见状,又如法炮制,不再争议价格,提笔便在滕有福带来的上等宣纸上写了起来:
你家高堂不是人
生的儿子都是贼
滕有福一看,直吓得丧魂落魄,脸色蜡黄,像个死人脸。郑板桥笑着说:“你不要急,我才写了半截!”“我的妈呀,吓死我了。另半截快写呀!”郑板桥不慌不忙地说:“写一副特大的寿联,我要二千两银子。如今你只肯出一千两,一半,我这副寿联也只好写半截了。一半对一半,谁也不吃亏。你快拿去请人装裱吧!”滕有福这才发觉上了当,可又没办法。为了巴结权贵,他只好咬牙再付一千两银子。郑板桥这才提笔写完全联:
你家高堂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的儿子都是贼,偷来蟠桃献母亲。⑧
⑧参见《怪人郑板桥》。民间又传明代解缙遇宰相夫妇同日做寿,一阿谀御史知解缙不会曲意奉承,偏要解缙当场做寿联。解缙挥笔而就。联作:一品夫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两个儿子都做贼,偷得蟠桃献母亲。使宰相、御史既无把柄可抓,又觉心中隐隐作痛。又说是解缙嘲某求寿联之富豪权贵。亦说为清代李调元所为。联为:太老夫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儿偏惯去为贼,偷得蟠桃献母亲。合而观之,作为打油诗尚说得过去。若视之为对联,不仅上下联末字均为平声,且许多字位词性、平仄不对仗,与联律不合。
滕有福一看,喜出望外,急忙请人精心装裱,适时送到胡家,直把个胡总督及他母亲气了个半死。滕有福讨好不成还折了财,花了两千两银子眼睁睁买了一身晦气,吃了哑巴亏。
有个大盐商,知道郑板桥书画名气很大,心想,要是在自己的堂屋里挂上一副郑板桥的亲笔对联,就可以挤进“雅士”的行列了。于是,他到郑板桥家去求字。郑板桥仍是如法炮制,故意把价钱抬得很高,开口就要一千两银子,而且要先付钱,后写字。大盐商一再讨价还价,只愿出五百两银子,并当场把银子交给郑板桥。郑板桥收好银子,铺纸濡墨,笔似龙飞蛇走,一口气写出7 个大字:
饱暖富豪讲风雅。
写完,郑板桥放下笔,转身就走。大盐商见对联只写了一半,连忙拽住郑板桥的袍襟说:“先生,你只写了一半呀!”郑板桥说:“对呀!你只出了一半钱呀!”大盐商自知上了当,没奈何,只得乖乖忍痛把另外五百两银子交给郑板桥。郑板桥这才写了下联:
饥馑画人爱银钱。⑨
⑨此联民间传说中有异文。作:饱暖富豪讲风雅;饥馑人家爱银钱。
写好后,郑板桥笑笑说:“我们卖字画的人不像你们富贵人高雅。你们看不起金钱,我们可要'爱财如命’呀! ”
一个秋天的傍晚,郑板桥乘船去兴化。当小船行至中堡滩东岸的湾子里时,皎洁的月光照在湖面上,恰似满滩碎银熠熠闪光。眼前的良辰美景不禁使这位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才子兴致勃发,脱口吟出半联:
半湾活水千江月。
吟出上联后,郑板桥沉思良久,一时竟想不出恰切的下联。他抬头远眺,见岸上不远处有个村庄,便叫船家将船靠在岸边,向这村庄走去。村庄里的农民有认识郑板桥的,便热情地接待了他。郑板桥见乡亲们厚道热情,盛情难却,便在农家场圃里吃了顿饭,又同农民们叙起家常来。农民告诉他这个地方名叫沙湾庄,是块肥沃的宝地。这时,凉爽的秋风送来阵阵稻香,郑板桥顿觉心旷神怡,灵机一动,刚才苦思难得的下联不由脱口而出:
一粒沉砂万斛珠。
之后,农民中的书法、对联爱好者请郑板桥为村子留点纪念。
郑板桥也不推辞,欣然命笔,将刚才所对的那副妙联一挥而就,书赠给农民朋友们。郑板桥走后,当地农民请人把郑板桥的这副亲书妙联镌刻在一通石碑上,至今成为永久性纪念。
罢官归隐后的郑板桥,远离官场,感到格外的轻松,曾写过不少充满诗情画意的对联。如: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他晚年寓居扬州,加入李、金农、黄慎等职业画家的行列,吟诗作画,尽兴挥毫之后饮一杯香茶,曾题书这样一联赠给友人:
墨兰数枝宣德纸;苕茗一杯成化窑。
郑板桥一生清正刚直,嗜书爱竹。正如他撰书的一联所言: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⑩
⑩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为:咬定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底蕴丰厚,俗而不陋,耿直坦荡,颇堪玩味。
郑板桥六十寿辰时,曾写过一副自寿联,长达100多字: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荡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奇妙别致,雅俗共赏,表达了他在宦海沉浮,历睹时弊的晚年,那种愤世嫉俗的情操和洒脱不羁的心性。
这就是郑板桥。糊涂吗?不但不糊涂,而且是一个大明大智大彻大悟之人;怪么?说他怪也未尝不可。只是他怪得入情入理。究其根本,在于他的大真大勇。作为一代文化大家,艺术上的怪表现了他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一个现实中人,处世的怪,更突出了他的卓然不群。他的一生,爱得真切,恨得切齿,本着良好的心愿,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了别人不敢做甚至意想不到的事。
郑板桥是生活中的强者,更是一代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画风,在当时已驰名中外,倍受世人喜爱,后世更是推崇、效法不绝。
大凡人,都具有多面性。郑板桥虽是世人皆称“怪”的人,可也同样有其多面性,有其不怪的一面。正所谓人的性格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
上联“曾三”语出《论语·学而》。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这段话,有两种解释。一是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另一种解释是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三省吾身”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人们常引用这个典故,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言行。“颜四”语出《论语·颜渊》。原文是:“颜渊问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后人常把孔子教导颜回的这4 句话概括为“四勿”。宋代程朱学派非常重视“四勿”,认为“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
朱熹《斋居感兴诗》之13有诗句“颜生躬四勿,曾子日三省”,把“四勿”与“三省”联系在一起。郑板桥又把朱熹的这两句诗浓缩为“曾三颜四”。下联“禹寸陶分”典出《晋书·陶侃传》。原文是:“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意思是说,时间极为宝贵,虽是一寸一分极短的光阴也要珍惜,不能浪费。陶侃把《淮南子·原道训》中“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而争其得时也。”一段话,概括为“大禹圣者,乃惜寸阴”8 个字。郑板桥又把陶侃“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四句话,浓缩为“禹寸陶分”。
郑板桥这副对联,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格言联。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礼”,当然是儒家的礼教。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人们喜欢谈他的“怪”事。但从这副对联看来,正是他不怪的一面。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推荐给朋友
此文来自  胖门神  的文件夹  [对联]
上一篇:《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周渔璜才高人称颂
下一篇:《千古才情万古对》之纪晓岚智对称圣手
赏“月”联2009-07-03仰天俯地郑板桥写联教训姚有财2010-09-01百了山人郑板桥写联教训姚有财2011-01-10咖啡与烟郑板桥 印章落款2009-09-24副村长
郑板桥 印章落款2011-01-23llssmm44[转载]对联---称谓?功用2010-08-25五象之鹰清代名人养生佳联撷趣2011-05-01雪峰读书【对联】郑板桥对联及故事_中华文明吧_贴吧2010-10-22真善堂堂主
查看更多文章>>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郑板桥妙...    胖门神
12-01-10
胡锦涛主席的新年贺词    焦耳
12-01-09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周渔璜才...    胖门神
12-01-10
小公司经典管理制度    焦耳
12-01-09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蒲松龄奇...    胖门神
12-01-10
日本如何应对“稀土危机”?    商道真经
12-01-10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纪晓岚智...    胖门神
1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