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炫舞简单御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集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22:57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集萃
 
 
 
 
1、纳言
   1)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也。   2)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也。(下情上达)   3)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上情下达)   2、用人   4)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   5)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因时用人)   6)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因人任事)   3、治法   7)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8)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赏罚严明)   9)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令行禁止)   4、处事   10)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11)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先胜后战)   12)谋贵众,断贵独。(多谋善断)   13)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权责相称)   14)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管理跨度)   15)圣人治吏不治民。(管理层次)   16)威不两措,政不二门。(统一指挥)   17)人君贵明不贵察。(过程不察)   18)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结果必明)   5、教化   9)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20)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无为而治)   2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言教)
 
   22)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   6、修身   2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4)公生明,廉生威。(品德修养)   2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智能修养)
 
   26)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就。(谦虚改过)  7、顺道
 
   27)道乃规律,就是说管理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违背规律必遭惩罚;“顺道”的思想还强调:顺道首先要“辨道”,即要去认识事物规律,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更好地“顺道”
   8、重人   28)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才者昌,重视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所以管理者强调得人之道、用人之道。也有许多“为得民心,为民谋利”的管理者。   9、求和   29)和为贵、和为先,天时、地利、人和。和则兴邦,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10、法治   30)充分运用法律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弥补人治的随意性。   11、守信   31)守信是中国人历来的光荣传统,信为立业之本,立人之本。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政策多变,从来都是管理的大忌。   12、预谋   3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人向来强调谋划和规划,强调战略和战术,古代名著对此更有淋漓尽致的描述。
   13《易经》
  “易”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本。《易经》分好多支脉,其中“周易”影响最大,此外还有“归藏易”、“连山易”等等。近代有学者考证,儒家思想来自周易,道家思想来自归藏易,墨家思想来自连山易,而阴阳家、纵横家、法家、名家、兵家等思想,无不渊源于“易”。
  《易经》堪称中国管理智慧的源头,其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易经》原理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易道管理的核心就是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起来,这种决策管理模式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涉及了预测、计划、决策、组织、沟通、变通、控制、用人原则等诸多现代管理学中所关注的问题。   14《洪范》
  《洪范》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系统表述了以“顺五行”为核心的治理天下的大法,而将整个世界纳入五行系统之中。其主要内容是:
  “五行”(自然的认识):水、火、木、金、土。
  “五事”(领导者的行为规范):貌-容貌庄重、言-言论正当、视-观察明白、听-听闻广远、思-思考通达。
  “八政”(治国事务):粮、财务、祭祀、建筑、教育、治安、外交、军队。
  “五时”(天文历法):年、日、月、星辰、历数。
  “皇极”(政治原则):行为规范、为民造福、选任贤能、赏罚、服从王法。
  “三德”(治理臣民的方式):一般-正直、乱臣贼子-强硬、良民-平和。
  “稽疑”(决策方式):君主、大臣、民众、龟卜。
  “庶征”(领导行为):追求-肃敬、治理、明哲、多谋、圣明;反对-狂妄,僭越,放肆,急躁,昏昧。
  “五福”(治民目标):长寿、富裕、康宁、有德、善终。
  “六极”:夭折、多病、忧愁、贫穷、邪恶、懦弱。   15、儒家
  儒家思想单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概括就是“修己安人、举贤任能”。
  修己安人与中庸思想孔子认为领导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伦理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
  孔子认为,管理者得到被管理者的信任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被管理者的信心的高低,对于管理工作的成败,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史记》中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就是这种以信立业思想的最好佐证。孔子这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对企业进行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其特点是企业管理工作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核心,通过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培养人们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企业和谐有序发展的目标。
  孔子提倡在管理时对民众“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意即既要施惠于民,又不过度耗费;既要役使百姓,又不使产生抱怨;既有欲求,又不贪心;既庄重又不傲慢;既威严又不凶猛。刚柔相济、恩威并用,这就是“中庸”思想在管理中的体现。
  举贤才与任而能信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选拔正直的、有真才实学的人居于高位,则民众就会悦服,反之,则民众就不会悦服。这反映了孔子的任人惟贤的人才管理思想。 “任而能信”是孔子人才管理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他认为,对于考查合格已被任用的人,应在工作上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是用好人才、发挥其才干的重要条件。孟子则以“选贤与能”与“任而能信”为推行仁政的组织保证,他认为,国君选用贤能的人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如果身边的人说贤能,不能相信;大夫们说贤能,也不能相信;全国的人都说贤能,并且考查之后发现他真的贤能,才可任用。身边的人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并且考查之后发现他真的不行,才可罢免。这样才能选用贤人,做好国君。   16、道家
  老子的著作包含着高深的哲理和济世安民的智慧。如果对他的思想进行高度概括的话,就是“反者道之动”和“无为”。
  反者道之动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是“道”。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生活在地上受地的制约,所以要以地为法则;地在天下,受天的制约,所以要以天为法则;天地之间包括人在内的万物是受道的制约,所以天要以道为法则;“道”是先于天、地、人而生的一种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力量,这种力量受制于自然,所以“道”要以自然为法则。
  大道运行的规律,即宇宙变化的法则是“反”。“反”字有三个意义,即相反相成、反向运动、循环往复。
  无为 “道”以“朴”为心,“朴”的原义指树皮或未经加工的木材,喻一种原始状态。“朴”虽小于“道”,但却以“无”为心,即最无偏见的心、最纯朴的认识,那是天下不可臣服的东西,所以,圣人之治应采取“无为”的理念,以“为无为”的理念而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17、法家
  战国时期法家分为三派:以商鞅为代表的重法派;以申不害为代表的重术派;以慎到为代表的重势派。三派各有特点。
  法、术、势商鞅重“法”。他协助秦孝公在秦国进行了彻底的变法运动,使秦国富强起来,奠定了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基础。商鞅认为,“仁义不足以治天下”,法令是人民的生命、治国的根本;因而圣明的君王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在他看来,只有法令昭彰,刑罚严格,才能稳定社会秩序使政策得以贯彻,达到“民安”、“国治”。他主张法令面前人人平等;申不害重“术”。即权术。申不害认为,君主必须执掌权术,以驾驭群臣。“术”的主要作用,在于辨别群臣的忠奸,考核其能力,衡量其功过,以加强法制和君主专制。慎到重“势”,即权势。他认为,贤人之所以屈服于不肖者,是因为“权轻”;不肖者之所以服于贤者,是因为贤者“位尊”。正因为如此,君主只有拥有绝对的权势,才能治理好天下。
  韩非比较了前期“法”、“术”、“势”三派的得失,认为必须综合采用三派的长处,才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帝王之业。   18、墨家
  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兼相爱,交相利”,其他各种管理主张都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并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要想达到“兼相爱”,必须上自国君,下至众民,都不能只知“自爱”,而要“相爱”,即人们之间要和睦相处。孙中山先生效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也力主“自由、平等、博爱”,并说我国古代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称赞墨子的“兼爱”是一种平等意义的爱,是包括人民大众在内的广泛的“爱”。
  “兼相爱”是墨子的基本管理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交相利”则是“兼相爱”这一观念的具体反映。
  墨子把义、利二者看作同一事物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凡符合“兼相爱、交相利”的行为,谓之义,否则就是不义。
  尚贤使能墨子选贤才的方法:其一,“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在实践中选拔,不单要对被选拔者察“其言”,还要观“其行”;要考查“其德义”,还要考核“其思虑”。这样才能全面衡量出一个人是否真是贤者。贤者之德,可以“昭于天下,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二,“良剑期乎利,不期乎莫邪”,对人才不能过于苛求。其三,“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要能上能下,不搞终身制。
  墨子提出了用贤要置“三本”:“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也就是说,一要给贤者高的爵位,否则,人民就不尊敬他;二要给贤者丰厚的俸禄,否则,人民就不信任他;三要给他决断政务的权力,否则,人民就不惧怕他。这就是用贤的三个基本原则。因此,对于真正贤能之人,必须“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之以令”。这几方面优厚的待遇和权力,不是领导者恩赐给贤者的好处,而是“欲其事之成也”。可见,使贤者有职、有权、有钱,是保证事业获得成功、是尚贤使能的一项重要管理机制。   19、兵家
  孙子是中国最杰出的兵学大师,他的思想对现在的商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孙子的战争原理,可概括为四项,即:“慎战”、“先知”、“先胜”、“主动”。
  知彼知己与慎战、先知原理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要详加体察。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用兵;不是非常危险,就不作战。
  善于用兵者,要从治道、天时、地利、将领、法制这五个方面来比较、计算各项细节,以求得其事实,即先知。
  不战而屈人之兵与先胜、主动原理 “先胜”原理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战争会造成伤亡和损失,无论胜利的一方或战败的一方,都不会有任何好处。因此,“兵贵速不贵久。”
  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要想不伤丝毫,惟有使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此即“伐谋”与“伐交”。这些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先胜手段。另外,先胜态势取决于周全的准备。
  在战争进行中和战争的军事行动之前,谁能争取主动,谁就有操胜券的可能,这就是“主动”原理。  20、《管子》
  《管子》是一部世界上时间较早,内容非常丰富,熔各家管理思想于一炉的古代国家管理学巨著。它是一部以国家宏观管理为主要特色的管理理论著作。在它的《心术上》篇里非常明确地指出,国家管理与人体的结构存在着惊人相似的运作方式。心术论的核心是这样的三句话:以天地为心,以法治国,以德治人。
  这种思想模式是通过“上察于天,下察于地”形成人君的治国之心(治国的主导思想)。
  心术论整合了道、儒、墨、法诸家管理思想的精华,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提出了管理者以天地为楷模,树立无私无欲才能客观公正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根本原则;推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相辅相成的原理;吸收老子无为思想,将其适用范围限定在“人君”的层次上,即“人君”应坚持“无为”,而群臣还是应该各司其职、应该有为,完善了无为思想,使“为无为而无不治”有了可操作性。
  另外心术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有效的管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