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波旋风少女:周易与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42:22

周易与教育

  一、对启蒙教育的认识
  代表《周易》学校教育思想的《蒙》卦,位于《乾》、《坤》、《屯》卦之后,列在《周易》六十四卦的第四位,对此,《序卦传》中指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这就表明,《周易》认为,有了天地然后万物开始产生,事物初生必然蒙昧无知,所以首先设定了象征天地的《乾》、《坤》两卦,接着是象征“初生”的《屯》卦,《屯》卦之后,便是象征“蒙稚”的《蒙》卦。蒙,有蒙昧、幼稚的意思,也有启发教育的意思,当万物生成以后,接着来是幼稚蒙昧时期,教育自然就成为当务之急。可见,《周易》把教育列在天、地、物生之后,看作人类社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则明显的反映了《周易》一书对教育地位的认识。
  《蒙》卦卦辞上说:“蒙,亨。”蒙,《序卦传》说:“蒙者,蒙也,物之蒙稚”。《周易学说》引朱震:“蒙,冥昧也。”意思是蒙昧,表明事物幼稚、微弱。人生下来都要经过蒙昧、幼稚的童年,人的蒙昧无知有很大的弊病。《蒙》卦艮上坎下,所以《彖传》上说:“山下有险,险而止。”《周易折中》引朱熹:“其卦以坎遇艮,山下有险,蒙之地。内险外止,蒙之意。”徐志锐先生说:“就人来说,弱小幼稚则是童蒙时代,无知无识,教化未开。因此,其活动范围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敢离开家门去远行,故曰:‘山下有险,险而止’”[1]。所以要想做事亨通,就必须驱除蒙昧,而驱除蒙昧的方法只有教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只有通过教育使蒙昧的人们掌握知识、技能,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童蒙为赤子,“纯一未发,以听于人”,最容易收到教育之功,也就最宜于教育者抓住时机,及早施教。《蒙》卦卦辞上说:“蒙,亨。”就是说,教育者的行动切合时机,而且能够按照教学规律施加教育,所以能得以亨通。《蒙》卦六五爻辞也说:“童蒙,吉。”《象传》说:“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六五以柔顺居尊位,又与九二正应,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然获得吉祥。另外,《蒙》卦的爻辞中有“发蒙”、“童蒙”、“击蒙”等提法,可以看出,《周易》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和肯定。
  人的愚暗、幼稚必须加以开发、教育,使其明白通达。但是教育、开发应该本着什么目的,则是问题的关键。对此,《周易》一书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第一要素和前提,没有教育目的也就不存在教育这种活动。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它提供教育对象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它是指向未来的。《彖传》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朱子类语》解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盖言蒙昧之时,先自养教正当了,到那开发时,便有作圣之功。”也就是说,对于幼儿的教育目的在于使他们摆脱蒙昧、幼稚的状态,培养为人处事的正道,使他们具有完善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抓住时机,以正道涵养其正性,才能使其将来有所成就。所以对于幼稚儿童的教育,必须使其保持天真的本性,然后加以教养扩充,使其增长才智,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
  人都要经过幼稚的童年时代,非生而知之,只有通过家庭、社会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才能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品德,以便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就在于使人摆脱蒙昧、野蛮、幼稚,培养为人处世之道,使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周易》强调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对教育目的有了充分的认识。
    二、教育中师生的地位和关系
  《蒙》卦卦辞中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彖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蒙》卦提出了“我”与“童蒙”这两个相对的概念,表明了作者认识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是由教育者(我)和受教育者(童蒙)两方面的活动组成。“志应”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学双方的注意、思想、目的是相应、相助、相合的,舍其一方,则无以成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体现了“尊师敬教”的思想,与《礼记·曲礼上》:“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意义相同,阐明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教师体现着一定的社会要求,他的作用就在于使学生的身心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教师的地位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所起的主导作用。在《蒙》卦中我们可以看到,六爻中有四爻为阴爻,二爻是阳艾。《易程传》解释说:“二阳,为治蒙者,四阴,皆处蒙者也。”也就是说,阳爻代表教育者,阴爻代表受教育者。《周易折中》引粱寅:“阳刚明,阴柔暗,故阴为蒙者,而阳为发蒙者。卦唯二阳,而九二以刚居中,为内卦之主,与五相应。当发蒙之任,尽发蒙之道,非九二其谁哉?”“九二”代表教师,由于“其道广,其施博”,他们可以发蒙、击蒙,引导童蒙天赋的流向。《蒙》卦卦辞《象传》上说:“山下出泉,蒙”。山下有一股泉水刚从地下冒出,不清楚外界的情况,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不知道流向何方为益,象征蒙昧。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挖沟、开渠,使之畅通无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起决定作用,诱发学生求知求道,培养他们的道德思想和完善的人格,使他们增长知识和技能,这就是教师主导性的体现。
  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学生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外因与内因是一对辨证统一的矛盾,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和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的过程。“匪我求蒙,童蒙求我。”意思是,并非我有求于幼童来启发蒙昧,而是幼童需要启蒙有求于我。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参与者,在任何时候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主动的。所以《周易》所说的“童蒙求我”实际上就是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学生必须积极主动的请求老师施教于己,而不应该是老师主动请求向学生施教。作为学生在思想上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行动上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周易折中》引林希元:“童蒙不求我,则无好问愿学之心,安能得其来而使之信?我求而诚或未至,则无专心致志之勤,安能警其惰而使之听?待其我求而发之,则相信之深,一投而即入矣,待其诚至而发之,则求道之切,一启而即通矣。”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观点移植给学生,教师无论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化为学生的知识、智力,或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意志,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活动,也都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立足转化,妙在开窍”,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施教者和受教者心志相应。心志相应的关键在于上下顺应。任何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双方的彼此顺应,就开展不起来,继续不下去,就不会有好的成效。能否彼此顺应,以及顺应的程度如何,是决定衡量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
  《蒙·六五》:“童蒙,吉。”《象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六五虽然是阴爻,但是得中,高居“五”的尊位,上方有阳刚的“上九”相比,下方又与阳刚的“九二”相应,是上下都有应援的形象。“九二”作为师长能行“中正”之教,应蒙昧幼稚儿童的本性施加教化,并非由外力强加,也就是“蒙以养正”,因而称之为“顺”。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说:“五虽居尊位,而专委任于二,不在二先而首唱,是顺于二也。”“六五”这个蒙童对师长的态度虚心谦卑,并且顺从其教诲,所以吉祥。
  在教育活动中,教与学两方面要主动顺应。“六五”吉祥的原因在于,“九二”能行“时中”之教,按照教学规律对其进行教育。《周易折中》引项安世的话:“待其求而后教之,由其心相应而不违,致一以导之,则其受命也如响”。等待启发的最佳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他们能够很快的接受知识,并且使他们也能顺从学习的规律,虚心求教。这样教与学双方彼此顺应,因而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自然获得吉祥了。教育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更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长进,不苟于安,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如此才能在一扣一鸣中,将原来的蒙昧加以启发。受教者和施教者必须彼此心志相应,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
    1.要有渊博的知识。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童蒙求我”的先决条件是“我”即教师必须有丰富、坚实的学识,然后才能给学生施加教育。孔颖达注疏:“明者不求于暗,即匪我师德之高明往求童蒙之暗,但暗者求明,明者不谘于暗。”“以童蒙暗昧之志,而求应会明者,故云志应也。”其中都提到作为老师必须先能自明,然后才能启发蒙昧者的“暗昧”。《韩诗外传》也说,教师必须“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如果教师的素质比较低下,缺乏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修养,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健全的人格等,这样的教师是不能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文化功底;教师应该是小溪,应该是河水,要长流长新,永不间断;教师不能闭目塞听,关门教书,应当“学习、学习、再学习”,广开获取知识的渠道,或者向生活学习,或者向行家里手学习,或者向学生学习,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知识的储备上成为渊博的学者。此外,教师还要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彖传》说:“蒙以养正”,孔颖达疏说:“人虽怀圣德,若隐默不言,人则莫测其浅深,不知其大小,所以圣德弥远而难测矣。若彰显其德,苟自发明,即人知其所为,识其浅深。”也就是说,教师只有以其掌握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才能转化为学生所拥有的精神财富,赋予他们以新的品质。如果教师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或者不把知识讲授给学生,教育过程就无法进行。
    2.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
  《蒙》卦卦辞《象传》上说:“山下出泉,蒙,君于以果行育德。”张善文在《周易译注》中解释,“‘果行’犹言果决其行,含有‘百折不挠’之意。”《周易会通》引贞德秀说:“泉之始出也,涓涓之微,壅于沙石,岂能遽达哉?惟其果决必行,虽险不避,终能流而成川。”又曰:“君子观《蒙》之象,果其行如水必行,育其德如水之有本。”山下流出的泉水,犹如启发蒙童,开始是潺潺细流,最后成为滔滔江河。《象传》从“山下有泉”引申出“果行育德”的意义,正说明启发蒙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坚毅的心志、艰苦的努力和长期的过程。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能力是在千锤百炼中获得的,思想品德是在长期熏陶中培养的,对不良行为和思想的克服,更需要经过一系列长期艰苦的工作,决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不怕艰难困苦,任劳任怨,要正确地对待教师工作繁重、琐碎的“苦”,不能因为教育过程中的困难而放弃施教,而要以果敢的行动,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要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
  启发式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蒙》卦的卦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意思是,初来求问,就告诉他,然而不动脑筋,反复求问,就是在亵渎教导者了,便不再教告。在此《蒙》卦阐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的主张: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知识和心理准备状态,启发学习者学习的自觉。学生如果是专心请教,作为教师必须耐心施教,但是如果学生一味的依赖教师,自己不开动脑筋,对同样的问题,反复询问,教师就不能告诉,否则学生容易养成懒惰的性情。正如《周易学说》引李士@①的话:“然非吝也,蓄极求通,一言顿解,故不告以俟之。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教之道也。”也就是说,教师并非吝啬不施教,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然后稍加点拨,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蒙》卦的作者把求学比喻成求筮,就是强调求学要有至诚之心。所以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将那些蒙昧不明的学生引上正道。
    4.要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学生。
  《蒙·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九二是下卦的唯一阳爻,是下卦的主体,负有统帅两个阴爻的使命与启蒙的重任。张载在《横渠易说》中说:“《蒙》卦之义,主之者全在九二。”教育有容纳蒙昧、一体施教的意思。《蒙》卦六爻中初六、六三、六四、六五,共四个阴爻,在这里为昏暗不明的蒙昧儿童,赵汝méi@②说:“有不被教育而蒙者,初是也。有不能问学而蒙者,四是也,有性质未开而蒙者,五是也。如三则自我致蒙……”[2]由于受教育的对象太多,背景不同,资质各异,成绩有好坏,因而不能强求统一,应当包容。作为一个教育者,在教育对象上,应该不论哪一类人,都一视同仁地对待。不能因地位的高低和成绩的好坏,在态度上有所偏差。对于资质比较差的学生,应该看到他们的长处,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孔于继承发展了这种观点,提出教育要“有教无类”即不分地域,也不分贫富贵贱,凡主动前来求学者,都收做学生,对其进行培养教育。
    5.要以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
  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教育中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诚恳学习者和见异思迁者,对于误入迷途者和冥顽不化者都应该区别对待。《周易折中》引吴曰慎的话:“治蒙之道,当发之养之,又当包之,至其极乃击之,刑与兵所以弼教,治蒙之道备亦。”引马其昶说:“童蒙宜养,不顺之蒙可击。”也就是说,蒙者多样,治蒙也应该多术。
  首先,对于蒙昧深重者施加惩罚。《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初六“以阴居下,蒙之深也”。初六为蒙卦的开始,以阴居阳位,是代表蒙昧不守正道的儿童。但是所庆幸的是,初六是蒙昧初始,只要严加管教还能启发其蒙昧,消除邪恶,让他们回归正道,所以《象传》说“利用刑人,以正法也。”也就是说,启发教化蒙昧不守正道的儿童要严格,可采用强硬果断的手段,对他们实行强制性的教育和改造,这叫做小惩而大诫,让他们不敢肆意妄为。对于蒙昧深重者如果不加管制,而是迁就姑息、任其发展,是很危险的。但惩罚不是目的,《周易折中》引王宗传的话说:“所谓刑人者,正其法以示之,立其防束,晓其罪戾,而豫以禁之,使蒙蔽者知所戒惧,欲有所纵而不敢为,然后渐知善道,可得而化之也。”刑罚的作用只在于利用刑具告诫,希望脱去刑具,所以教育中惩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摆脱恶习,走上正道。所以惩罚要适当,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如果一味惩罚,会适得其反,必有遗憾惋惜。《象传》上说:“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利用惩罚纠正过失是有利的,但先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制度、规矩的习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
  其次,对于不循正路者施加“不屑之教”。《蒙·六三》爻辞:“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象传》说,“勿用取女,行不顺也。”“女”比喻六三,“金夫”比喻上九,六三正应上九,但六三处《蒙》下卦之终,阴柔失正,舍弃正应的上九而从九二,所以《象传》上说:“勿用取女,行不顺也。”《周易折中》引赵汝méi@②的话:“‘勿取’,非绝之,不屑之教也。”这里以事喻理,借六三之女“见金夫”,九二应“勿取其女”的道理,即以昏昧不明的女子比喻那些昏昧不明的蒙者,指出因为其投师不以正路,故其行为不恭不敬,虽不至于放弃对他施教,但确实应该对他施行“不屑之教”,以告诫他该从正途。在这种观点的启发下,孟子明确提出“不屑之教”的概念。
  《蒙卦》中认为,蒙者多样,所以采取的教育方法也要多样,提出“利用刑人”、“勿用取女”、“不利为寇,利御寇”等方法。顺着这种教学思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形成了系统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气质不同,运用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就这一点《蒙》卦中也有阐释。吴澄说:“九二刚而得其中,其与蒙也,能‘包’之,治之以宽者也;上九刚极不中,其于蒙也,乃‘击’之,治之以猛也。”[2]九二刚阳居中,被初、三、四、五爻四个阴爻所包围,象征启蒙的教师居于学生中,对他们施加适中之教。上九阳刚,又在最高位置,象征以严厉措施施加教育的的师长。《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象传》:“利用御寇,上下顺也。”“击蒙”,王弼注释:“处蒙之终,以刚居上,能击去童蒙,以发其昧者也”;“为寇”,比喻暴烈过甚的措施;“御寇”比喻严厉不失中的措施。如果学生若是果真冥顽不化,也应当给予严厉的批评以至处分。但是对幼小无知的蒙昧儿童,不分青红皂白地硬加申斥惩罚,把学生当作敌人,这是不利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区别情况,不同对待。《周易折中》引杨简的话:“击其蒙,治之虽甚,不过御其为寇者而已,去其悖道之心而已。击之至于太甚,而我反失其道,是击之者又为寇也,故戒之曰‘不利为寇,利御寇’”。一般说来,教师过于刚猛、激烈的态度,对于无知的蒙童来说,是欠妥当的。但是对于那些随意改变初衷、见异思迁的学生,对屡教不改的顽童,态度当然也需要严厉些。
  总之,教师在教育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只要能够做到“适中”,不违背教学规律,都是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四、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要想取得成功,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很重要。
  《蒙·六四》:“困蒙,吝。”《象传》:“困蒙之吝,独远实也。”六四以阴居阳位,是最为昏暗不明的蒙童。而且它又居于六三、六五两个阴爻中间,与九二、上九两个阳刚的师长无应无比,无处投师接受启蒙教育,所以说“困”。《周易学说》引王弼注:“阳称实。独远于阴,处两阴中,困于蒙昧。”引李士@①:“泽水为困,山下之水亦有困意。卦惟六四一爻得正,而独远于阳,遂至于困。可见美质不是恃,而贤师友当急求也。”六四困的原因,在于他远离师长,所以说,要想摆脱蒙昧,首先要接近开启蒙昧的人。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只有这样才能既得言传,又得身教,既能增长见闻,又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于受教者来说,择名师是首要的,但是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的影响,因为任何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不可能脱离环境。人受环境的影响自然也十分明显。中国古代有人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说明了环境的作用。人从母体降生之后,既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又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接受来自外界的物质的或是精神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进而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行为和习惯。儿童生活在现实环境中,除了学校这种特殊环境之外,家庭生活、各种社交活动、社会劳动、社会文化活动等方面,对身心发展、思想观点的形成都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对于求学的人来说,如果能选择甚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单纯指接近开启童蒙的人,还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默契。《系辞下》说:“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感者,动也。对立双方的共同协调的运动,就能促使事物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教学过程不是单向的信息传输和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和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蒙》卦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二、五两爻相“应”,不是单方面的“应”。六五应于九二,“童蒙”求我,受教育者虚心老师学习,以获取知识、技能。但是也应看到九二应于六五,“我”应于“童蒙”的因素。教育者虽然不先求于受教育者,但是教师必须有乐于施教的精神和志愿,感发学生,学生才能更好的向教师求教,志应于他。“志应”必须是相互的。《蒙·六五》:“童蒙,吉。”《象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九二作为师长能行“中正”之教,顺应蒙昧幼稚的儿童的本性施之教化,而六五这个蒙童又能虚其心志,对师长教化的东西虚心接受,并加以消化、吸收,所以吉祥。因此必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把这两个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
  《蒙·六四》:“包蒙”。正如上文所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其实这也是要营造一种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有一部分是资质比较好的,成绩也比较突出的,这些学生历来是教师比较偏爱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大部分学生的资质属于一般情况,成绩也不突出,更有一些是成绩很差,这些学生往往是被忽视的,教师的不同的态度,对不同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同的作用:成绩好的学生由于被教师喜爱,所以得到的关爱自然多;而成绩差的学生则相反。结果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样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如果教师对于学生能够同样对待,对于一些差生给予热情的关怀和照顾,帮他们一起寻找落后的真正原因,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使成绩差的学生,找到自信,看到希望,这样就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环境的营造在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
  总之,《蒙》卦的爻辞阐释人蒙昧时期需要教育,启蒙教育要想很好地实施,作为教育者,要严格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施行“适中”之教,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培养品德;受教者也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尊敬师长,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长进,这样才能真正启发蒙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思想不仅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蒙卦与教育——读易经有感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辛志立

易经,是五经之首,今人多以为它与占卜算命相类,其实,自夏商而下,在周发扬,又经过孔子作注(也就是所谓的“传”)又怎么可能只是仅仅是搞搞迷信活动而已呢?近来读其二三,深觉有味,试举一隅以说之:

易经中有一卦,叫做蒙卦,与教育可谓密切相关(卦象符号等便不叙述了):

蒙卦说: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首先,肯定的说,教学是必须的,所以说:“亨”,亨者通也,通者达也。

为什么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若不经过思考而告之,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启发何解?启就是发,发就是启。然若非求之,绝不相告。而且不是普通的告,只能初告。若是纠缠于同一问题,便是对教学的亵渎,是以便可不告。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不可只作灌输,而要互动,让学生作为主体,自我思考,教育工作者只能点拨指导为主。这才利贞。看吧,古人对教育的观点我们如今正在沿用。

爻词说:

初六:发蒙,以用刑人,用刑桎梏,以往吝——体罚在初期是存在的,但是不能单独一再的体罚,时间长了就麻烦了。所以这一句说的是教学工作者的一个手段问题,即不可乱搞体罚。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这段话的意思不是真的要讨个老婆才吉祥,关键应该在包蒙二字,孔夫子曾说:有教无类,大抵便是这个道理。而纳亦可吉,子亦可克家。克家,治家也。正所谓每个人都有其长处,若是人人受教,便是一件大好事,因此,要全民教育啊,要九年义务教育啊,一样都不能少。

六三:勿用娶女,现金夫,不有躬,无攸利。“传”中解释说,类似这样的人,教之亦不得。这一爻中的“娶女”与前一爻中的“纳妇”应该都只是一种比方。纵观整个的易经,类似的比方很多,如果只是单纯的直译,便可能谬以千里。我们把这句话放到教育方面来理解便是“教育不是万能的”,夫子说了有教无类之后,也会大叫:朽木不可雕也。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尽力而为四字而已。

六四:困蒙,吝。启蒙之时便因时因势因人因事而受困,自然是前景不妙。其实所谓差生,定然是某一方面被困了,若可启之,便当顺畅,只是在这一爻中,却是上下皆阴,阴爻主虚,所以被困。象传说:“独远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学习,本来就是要务实的。虚头霍险定然是不可有的。更不可不求甚解,自以为是,不然,就要“吝”了,吝,不太好的意思。

六五:童蒙,吉。这个童蒙可以认为是自幼时便开始启蒙,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便是类似的意思,当然是大吉大利的。童蒙也可以认为是卦词中说的那个“求我”的童蒙。勇于提问,但不是再三乱问,足见有所思考,自然能成就学业,这样才是上上之吉。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易经的最后一爻通常都有物极必反的意思,如亢龙有悔,如龙战于野。这里也有这样的意思。如果过度的去强求教学,或者要强硬的对待学子,不免麻烦,有多麻烦?不利者,则为寇也,为寇不是做强盗的意思,是说要有害了,有祸根留下了。但是有时候,也要稍加惩罚,不能一味的仁慈教育,如果用得好,便没有麻烦,而且有利。利则御寇。与为寇相对,御寇便是可以抵御一些有害的东西,如不良习气等。正所谓凡事皆有两面性。

所以整个这个“蒙”卦,都是在说与教育有关的问题。

以上所言,不过是在下数十日观经之浅见,不免有管窥蠡测之嫌,望可指正。

 

2008-2-12

 

注:爻辞前的“九二”、“六三”指的是那一爻的阴阳与位置。阴则谓之六,阳则谓之九。数目字就是指的位置。

《易经》教育思想中的“主体”与“主导”

在《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中,蒙卦排在第四,前屯后需。所谓屯卦,意在如何建邦立国,终使混乱无序、四处流荡的人们,能得安定之理。需卦,则是强调满足需求,要靠奋斗,直议饮食之道,即如何帮助平民百姓获取安居乐业的生活资料,所谓“君子以饮食宴(宴:使安也)乐”①。在此意义上,蒙卦位于屯卦需卦之间,表明其重要性,及在《易经》中的地位之高。而蒙卦,本意为山为水气所遮,朦胧不现,故名为“蒙”,主要体现了是《易经》这一“群经之首”的教育思想,其中的教学辨证法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当今教育改革者与教育工作者思考与借鉴。《易•蒙》中教学辨证法包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以及施教者的“主导性因素”两方面的内容,分述如下。
  
  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
  
  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和理论,即它把世界理解和描绘为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把发展理解为“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变化的结果”,即内因决定、外因影响。
  《易•蒙》中首先突出了教与学的主客关系,体现了教与学的辨证法原理。“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②这一卦辞中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童蒙”就是一切需要受教启蒙的人。这句话意思是说并非是“我”去求人家学习,而人家来求“我”教导。这一思想,应当说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伦理,即要“尊师重教”,将师者放在一个受人敬仰的位置,以利其言教。相反,作为受教育者,则要“诚其心志”,一心求学,主动老师请教以解惑释疑,好学深思,而不应出现“我求童蒙”。
  所以古代传统教育中,上课之前兴行礼,这也是意在检验学生的求学诚意,从而端正学生的求学态度。更要的是,“童蒙”接受教育,并有收获,主要在于自己深学好思,这是教学中能有收益的决定性因素。自己深学好思,前提是尊师,师者则把握“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一规则。朱彬先生也曾在《礼记训纂》中提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严,尊也)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道理一样,只有受教育者有了这种“主体性要求”,而能正心诚意向学,方可学有斩获。
  放眼当今教育,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猛增,这应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然后出现了一个十分吊诡的现象是: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因无人才可用而焦急万分。这一“尴尬重负”,也折射出当今教育改革的困惑全貌。
  笔者以为,“人才”无法与市场对接,致使“人才”无以尽其才,其中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教育改革成效如何,而是受教者“童蒙”在市场经济改革中,顺着经济路线而转变,抛弃了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在金钱与人文中选择前者。虽然出现这一现象,是各种因素的合力,但现实中也有不少一心向学的受教者,他们最终能学有所成,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能够始终将自己摆在求学的“主体性位置”上。
  实际上,蒙卦中“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③一句可谓意味深刻,本义是说不要取这样的女子,她见了漂亮男人,忘记规距,娶她一无所利。对于“童蒙”来说,其主要任务是求学向上,获得知识与修养,这是一个规距。如果违背这一规距,如当今的大学们或研究生们,他们淡化自己的求学本职,而一切以经济导向来取舍,只为以后求职而学习,过于功利化,到最后反而是丢掉最重要的内核,失去竞争力,找不到工作也是自然中的。所以在此意义上,一切求学者,当以此“见金夫,不有躬”之女为戒。这说明,求学也应修炼内功,坚定自己的求学目标。这些内在因素在传统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至今仍是。
  
  二、施教者的“主导性因素”
  
  虽然唯物辨证法同样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但外因有时对事件的发展也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易•蒙》中教与学这一辨证关系里,足以体现出来。
  《易•蒙》中《彖辞》原文说:“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④“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这一句意思是说,山下有一股泉水,泉水被阻止了,无法进入江河,成为一种蒙昧状态,或说蒙昧好比山下有险,明知险处不能停留,而又没有走开,这就是蒙昧的表现。正是因为蒙昧,就需要求学深思之。
  在一切求学者当中,于是会出现一种乱问不止、或向师者提问是为炫耀自己等现象,这是施教者遇到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易•蒙》中的观点比较明确,“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即再三乱问是怠慢,怠慢就不回答,害怕童蒙变坏。对于这种怠慢行为,不回答应当是一种比较好的对策。虽然也有人提出,对于那些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老师可以拒绝教育,这种态度可能有些“不负责任”,但在一定意义上是值得支持的。因为一个求学者,其求学之心不诚,施教者则可以选择“放弃”,从心理学角度说这在给这些不诚之人的思考与反醒的空间。这一种正确的培养方法,也是一种较智慧的方式。
  相反,如果一味迎合这些不诚之人的态度,就算教育者花了大量的心血,也大有可能双方一无所获。一旦为一个不诚之人付出太多无谓的努力与精力,却没有成效,这对于其实诚心向学的求学者,则是一种不公。
  在现实大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浮躁之风,大学课堂成了“睡堂”,诸类新闻也常见于报端,这些已成为公认的现象。对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击蒙”,这“不利为寇,利御寇”⑤。也就是说,惩罚蒙昧者,野蛮得像强盗就不利,像抵挡强盗那样就有利。笔者更愿意相信,这与对待那些“再三渎”的“童蒙”而“不告”一样,这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式,重在引发他们思考自己身上的原因。这种引导,显得极为必要且有意义的。
  如果说对于不思进取者,或者再三乱问而怠慢者,教育工作者或启蒙者采取一种姑息的方式,劝其行,或答其问,效果将是不明显的,或许无半点成绩可言。所以,除了对待那诚心向学者答其问外,对于怠慢者,施教者在“击蒙”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一种以退为进的方式,这样或许能改变一个人的求学心态。
  
  总之,《易•蒙》中教学辨证法包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以及施教者的“主导性因素”,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则是教育思想辨证关系的体现。不论是如何加强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还是重视施教者的“主导性因素”,虽然方式与着重点有所差异,而最终的结果都将是,维持尊师重教的传统,诚“童蒙”之心意,最后关爱所有“童蒙”,而有教无类。

易经与中医学

作者:魏士程  

 

    《易经》作为《四书》、《五经》之一,被列为群经之首,做为中国文化的渊源。虽然这些儒家思想经典束缚了中国人几千年,但也造就了儒雅的中国风范。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却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古人云:“学人诗经会说话,学会易经会算卦。”由此可见《易经》最早的是作为占卜的工具,发展到现今的各种宏观上的预测、决策。中国历史上的两次文化大革命。第一次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是我国文化史的一次大浩劫,许多珍贵的古迹,被无情的火海毁于一旦,只有医药、种树、卜筮的书不烧,免遭其劫。其中秦始皇认为《易经》是“天书”,第二次是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被手下人断章取义,视〈〈易经〉〉为“封建迷信”,“社会主义的毒草”,但他老人家却对易经深信不疑,甚至运用易经作为行动的指南,其当时中国的现状比较贫困,而它居然选择了延安作为革命根据地,三大战役首先攻打锦州,直到现代我的老师张志春先生在其著〈〈神奇之门〉〉中,揭开了诸葛亮借东风的预测之迷。〈〈易经〉〉是中化民族文化的瑰宝,治国之大道。《系辞》中指出“八卦定吉凶”,“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之疑”。故易经有文能定国,武能安邦;上能救国,下能救民。其科学价值实为珍贵。不仅用在军事上、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兹根据八卦图发明了计算机二进制,震动了世界整个科学界,故易经八卦有计算机之母的冠称。更重要的是在中医药学中也起着指导作用。

一、 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从哲学的观点来讲,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具有对立统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这一认识,主要来自人们长期对各种自然变化现象的观察与认识,特别是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天文、气象、历算方面(易经)的成就,为确立这一自然法则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如〈〈周易·系辞〉〉说:“阴阳之义配日月”。“易”字从日从月。〈〈说文〉〉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周易·系辞〉〉还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如《周易·彖》中的《泰卦》曰: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所谓天地交,是指泰上坤下乾,坤为地,乾为天,天本在上,而今在下,地本在下,而今在上,以示天阳之气下降,入地气之中,地阴之气上升而入天气之中,二气交感,故有“天地交”之义。由于阴阳二气交感,万物生生不已,故为通达,即是“万物通”。 所谓上下交,是指泰上坤下乾,乾为天阳本在上而今在下,坤为地阴本在下而今在上,故有上下交感之义,就社会而言,乾象征君,坤象征民众,在泰卦,君在下,众在上,以示君民上下交感,志向相通。自然界的阴阳二气交感,万物通达生长;社会中君臣上下交感,志向一致,故天下泰平和谐,因而称此卦为《泰》卦。泰。就是泰平,通达。
从阴阳鱼,学名太极图来分析:图案是黑白回互,两侧宛如两条颠倒的小鱼。它是古人概括阴阳易理和认识世界的宇宙模型。太极图最外层圆圈为太极或无极,示意宇宙万物乃由元气化生并不断运动循环;圆内白鱼在左头向上为阳,黑鱼在右头在下为阴,阴阳鱼中又有小圈为鱼眼,展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左升右降;阴阳二鱼又以“S”形曲线为隔,寓示在负阴抱阳中,阴阳的平衡不是一刀切成的两半圆式的对称,也非天平式的平衡,而是变化的、此消彼长的阴阳匀衡。阴阳鱼太极图是阴阳学说理论的平面模式图,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表达。
中医药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自然也就用了太极图为志徽,但在医药行业中多称之为阴阳鱼。在医药书籍上常印有太极图,而在中药铺门两侧的招幌上,则是在一串膏药、丸药下面挂条鱼,既以鱼谐音愈(治愈),又左右两鱼合而为一太极。就更富有象征性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这里指的是阴阳。“本”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有以六气为本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所谓本也,是谓六元”;有以疾病为本的,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有以病为本的,如《灵枢·病本》说:“大小便不利,治其本”,要注意区别。本段最后指出“治病必求于本”,即强调治病必须探求阴阳的变化。阴阳是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基于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性,《内经》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明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和整个生命活动都是建立在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的。生命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的对立运动和与自然界阴阳变化保持统一协调作为基本法则而进行的活动,如果这种有序的,高度的对立统一协调关系被破坏,就会使阴阳失去相对平衡而发生各种各样的病变。或因阳偏盛而出现热证,或因阴偏盛而出寒证……尽管导致疾病的原因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也很复杂,但其主要的病理机转,仍然是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因此在诊断上如能抓住这一基本病理过程进行辩证,就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质。把辨别阴阳作为诊察疾病的纲领,就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同时,在治疗上相应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方法,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即可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

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基本元素是这五种物质,强调了朴素唯物物论的哲学世界观。并认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洪范》)将五行当作一种具体形象化的逻辑符号,代表水火木金土这五种基本元素属性和联系,说明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并以此建立了一个描摹宇宙辩证运动的哲学模式。即五行的生克制化。五行的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燃烧为火,火熄灭为土,土中含金,金的表面有露水,即一物产生另一物。五行的相克即水胜(克)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即一物克另一物。这种相生相克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互相交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把人体的各个部位对应于八卦,分为内外五行。如外五行:乾为首,离为目,坎为耳,兑为口,坤为腹,艮为手,震为足,巽为腹,内五行:八卦配五脏,乾兑为肺,离为心,巽为胆,震为肝,艮为脾,坤为胃,坎为肾。中医应用五行逻辑的生克乘(和)侮(失和)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及病理的各种关系:“肾(水)之精以养肝(木)[水生木]、肝(木)之藏血以济心(火)[木生火];肺(金)气清肃下降抑肝阳上亢[金克木],肝(木)条达疏泄脾(土)的雍塞[木克土];肝(木)可传脾土[木乘土],脾病可以传[土侮木]。”《渊海子平》中的《继善篇》曰:“金弱遇火炎之地,血疾无疑。土虚逢木旺之乡,脾伤定论,筋骨疼痛,皆因木被金伤。眼目暗昏,必是火遭水克,”

二、 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统称,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经络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使体内脏腑与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紧密配合,协调一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必不可少的组织,如:《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调虚实,不可不通”。临床可使用针刺的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时间运用适量的刺激来治疗疾病,最为典行的是子午流注针法中的天干配脏腑的“纳干法”和地支配脏腑的“纳支法”。
天干配脏腑是“纳干法”的基础之一,在逐日开穴时,按照井、荣、输原、经、合的流注次序,根据当时的天干,依次取所属脏腑俞穴,如下列口决: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阳府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
阳干宜纳阳之府,脏配阴干理自当。
地支配脏腑是以一天十二地支与脏腑相配,是“纳支法”的基础之一;以十二时辰代表十二经来取穴。人身气血运行,从中焦开始,上注于肺经,经过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再流注于肺。这个流注,是从寅时开始,所以十二时便以肺寅大卯相配合。如下面的歌决: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午心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戍,亥焦子胆丑肝通。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引自针灸学)
(1) 甲日戍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
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
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2)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
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3)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戍内庭治胀康,
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
丙午时受三焦火,中渚之中仔细详。
(4)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经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5) 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选。
壬戍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
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6)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
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7)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戍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
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8)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
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
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9)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
丙午小肠后溪俞,大肠庚戍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并穴关冲一片金,
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思义深。
(10)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
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
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三、运气学说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我国古代探讨天气时气象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影响的一种学说。天气与气象变化本来存在一定的联系,而两者对人体和其它生物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运气学说从宇宙节律来探讨气候变化,不仅有着深刻的天文背景,同时在气象、历法、物候等方面都有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它以作为自然法则的阴阳五行为核心,在整体恒动观的思想指导下,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以六十年周期的气候运动化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以五运、六气、三阴三阳等为理论基础,以天干地支作为演绎工具,用以推测各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情况,指导临床辩证诊治。
“五运”是代表五行之气的木、火、土、金、水,分配以天干,用来推测每年岁运和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甲已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其中“甲已之岁”,即在年干上逢甲逢已之年。六十年甲子中,年干上逢甲逢已之年共十二年,即:甲子年、甲戌年、甲申、甲辰年、甲午年、甲寅年、已巳年,已卯年,已丑年、已亥年、已酉年、已未年。“土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土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湿的特点比较明显。“乙庚之岁”,即在年干上逢乙逢庚之年,六十年甲子中,年干上逢乙逢庚之年共十二年,即:乙丑年、乙亥年、乙酉年、乙未年、乙巳年、乙卯年、庚午年、庚辰年、庚寅年、庚子年、庚戌年、庚申年。“金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金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以燥的特点比较明显。“丙辛之岁”,即在年干上逢丙逢辛之岁。六十年甲子中,年干逢丙逢辛之年共十二年,即:丙寅年、丙子年、丙戌年、丙申年、丙午年、丙辰年、辛未年、辛巳年、辛卯年、辛丑年、辛亥年、辛酉年。“水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水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以寒的特点比较明显。“丁壬之岁”,即在年干上逢丁逢壬之年。六十年甲子中年干逢丁逢壬之年共十二年, 即:丁卯年、丁丑年、丁亥年、丁酉年,丁未年、丁巳年、壬申年、壬午年、壬辰年、壬寅年、壬子年、壬戍年。“木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木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风的特点比较明显。“戊癸之岁”,即在年干上逢戊逢癸之岁。六十年甲子中,年干上逢戊逢癸之年共十二年,即戊辰年、戊寅年、戊子年、戊戍年、戊申年、戊午年、癸酉年、癸未年、癸巳年、癸卯年、癸丑年。“火运统之”即这十二年在五运中属火运主事,在气候变化上,火的特点比较明显。
“六气”是属三阴三阳之气的风、火、暑、湿、燥、寒,分别配以地支,用来推测每年岁气和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如:《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这里所说的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戍、巳亥等,统称“地支”。基次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共十二个,所以又称十二支或十二地支。运气学说以地支作为符号并把它与三阴三阳、年度直接联系起来,以子午代表少阴,以丑未代表太阴,以寅申代表少阳,以卯酉代表阳明,以辰戍代表太阳,以巳亥代表厥阴。根据这个测算方法,六十年中各个年份的气候变化特点大致情况是:逢巳逢亥之年共十年,即已巳,乙亥、辛巳、丁亥、癸巳、己亥、乙巳、辛亥、丁巳、癸亥。这十年中气候变化已如上述与风的变化密切相关。逢子逢午之年共十年,即甲子、庚午、丙子、壬午、戊子、甲午、庚子、丙午、壬子、戊午。这十年中气候变化与热的变化密切相关。逢丑逢未之年共十年,即:乙丑、辛未、丁丑、癸未、已丑、乙未、辛丑、丁未、癸丑、已未。这十年气候变化与湿密切相关。逢寅逢申之年共十年,即:丙寅、壬申、戊寅、甲申、庚寅、丙申、壬寅、戊申、甲寅、庚申等十年。这十年中气候变化与火密切相关,逢卯逢酉之年共十年,即:丁卯、癸酉、已卯、乙酉、辛卯、丁酉、癸卯、已酉、乙卯、辛酉。这十年中气候变化与燥密切相关。逢辰逢戍之年共十年,即:戊辰、甲戍、庚辰、丙戍、壬辰、戊戍、甲辰、庚戍、丙辰、壬戍。这十年中气候变化与寒密切相关。加以归纳即: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戍太阳寒水,巳亥厥阴风木。这也就是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在这种配合中,年支是代表各个年份的符号,三阴三阳是代表气候变化的符号。它们的物质基础是气候本身。因此,原文在介绍了三阴三阳配六气后明确提出:“所谓本也”。本,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在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的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变化,便没有生命。因此,自然气候也就是成为自然界中生命的源泉,因此,六气也叫“六元”。这就是原文中所说的:“年谓本也,是谓六元。”这里所说的“本”指本质,也可以解释为生命之本。“元”,同源。此处指生命现象的根源。原文明确地指出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在自然生命现象中的本源地位。

四、诊法学说

诊法,是收集临床资料的手段,检查疾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方面的内容,通常称为“四诊”。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病变。通过经络的作用,必然会从五官四肢等体表组织表现于外。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某一局部的形体官窍组织,往往与全身的脏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可以通过这一局部所反映出来的病理现象,了解另一局部乃至全身的病理变化。从而为中医学创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诊断方法。 如:《素问·阴阳应向大论》曰: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纲领。因为人体一切病理变化。都表现为阴阳的偏盛偏衰,通过四诊了解和分析病情的阴阳变化,这是治疗疾病的必要前提。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此皆中医之大法”。张氏之说,不仅切合中医旨意,而且符合临床实际,若从哲理言之,这正是“一分为二”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此段话的意思是:四时阴阳五行的微妙变化,都在脉象上有所反应,不可不细心审察。“纪”有纲纪、纲领之意,审察脉象四时变化须有一定的纲领,即当先辨别阴阳的升降。夏至至立秋,阴气微上而阳气微下;冬至至立春,阳气微上而阴气微下。脉应四时,随阴阳升降而变化有期,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所以必须首先明了四时阴阳变化。才能知四时脉象之常。 “经”常道。阴阳升降是四时变化的纲纪,五行相生是四时变化的法则,四时的更替因五行相生而产生,所以审察四时脉象变化。应先从辨别阴阳开始,进一步根据五行来分析。五行相生有一定的常度,并与四时交替相应,即春木生夏火,夏火生长夏土,长夏土生秋金,秋金生冬水,冬水生春木。而脉象的变化也以与四时相应为宜。四时之阴阳有盈亏,六气有太过不及,所以发病有虚有实。惟有从人与天地如一,脉象变化与四时相适应的观点出发,审察脉象,以常测变,才能得到虚实之情,补泻才能恰当。 “一”指天人相应之理,知道了人与天地如一之情理,在诊断上,能结合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审察脉象、面色等,就能预测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这是传统的中医看病时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八纲的方法来诊断,通过观察你的气色与脉象,便知你身患何种疾病,或者配合先进的科学仪器来查出你的病症。这些都是疾病已经形成才能看得出的,不能防患于未然。而在命理中,能够提前看出你这一生已患或未患的疾病。也就是说,根据一个人的八字是能够看出他体健时,将来可能发生的病症。甲是阳木,甲主胆主头。乙是阴木,乙主肝主项。丙是阳火,丙主小肠主肩。丁是阴火,丁主心。戊是阳土,主胃主肋。己是阴土,主脾主腹。庚是阳金,主大肠主脐轮。辛是阴金,主肺主股。壬是阳水,主膀胱主胫。癸是阴水,主肾脏主足。以上是十天干之所属。书云:“子属膀胱水道耳,丑为胞肚及牌乡。寅胆发脉并两手,卯本十指内肝方。辰土为脾肩胸类,巳面咽齿下尻肛。午火火神司眼目,未土胃脘隔脊梁。申金大肠经络肺,酉中精血小肠藏。戌土命门腿踝足,亥水为头及肾囊。”又曰:“午头巳未两肩均,左右二膊是辰申。卯酉双肋寅戌腿,丑亥属脚子为阴。乾首坤腹坎耳情。震足巽股艮手留。兑口离目分八卦,凡看疾病此推求。”

五、治则学说

中医治则学,包括治疗疾病的原则,及其在治疗原则指导下,根据不同具体病情,所制定的具体治疗方法和制方用药法则。中医针对疾病错综复杂的变化。制定了诸如平调阴阳、补虚泻实、明辨标本、正治反治、三因制宜、治末病等重要的治疗原则。这些治疗原则,主张在整体水平恢复机休阴阳平衡协调;强调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提出用标本的概念表达存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双方,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并认为不但要知其常中常,而且要知其变,既要制定常法,也要制定变法,充满了整体观念和辨证法思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主要是论述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确定治疗原则的方法。“察”有考察之意,“阴阳”指脉证的阴阳属性。”“调”,治也,“平”平衡,协调之意。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诊断疾病,必须通过对脉证的阴阳属性的辨别,掌握疾病病机中阴阳偏盛偏衰的本质变化。然后以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为目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阴阳偏盛,而其相对的一方没有构成虚损时,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阴阳偏衰,则应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的关键是要恢复机体原有的阴阳平衡状态。若阴阳偏盛,而其相对一方偏衰时,则除损其有余外,应配合扶阳或益阴之法,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时,前者要治阳顾阴,后者要治阴顾阳。所以调治阴阳,以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为度,不能超越一定的了限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灵枢·五色》曰:“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灵枢·终始》“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流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我国很早就有“易医相通”的说法,自古以来,“不研易者,不足以为良医”“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就是研易学的人,都要把中医的《内经》作为主要参考书,研究中医的人,也要把《易经》作为理论的渊源。所以易经八卦的原理,早就用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作为预测疾病和准确的诊断疾病,预防疾病,在信息上提供可靠的主要证据。

 

心命歌

 

 

心好命也好, 富贵直到老. 心好命不好, 天地终有保.
命好心不好, 中途夭折了. 心命俱不好, 贫困受烦恼.

心乃命之源, 最要存公道. 命乃行之本, 穷通难自料.
信命不修心, 阴阳恐虚矫. 修心不听命, 造物终须报.

李广诛降卒, 封候事虚杳. 宋祁救蝼蚁, 及第登科早.
善乃福之基, 恶乃祸之兆. 阴德与阴功, 存忠更存孝.

富贵有宿因, 祸福人自召. 救困与扶危, 胜如做斋醮.
天地有洪恩, 日月无私照. 子孙受余庆, 祖宗延寿考.

我心与彼心, 各欲致荣耀. 彼此一般心, 何用相计较.
第一莫欺骗, 第二莫奸狡. 萌心欲害人, 鬼神暗中笑.

命有五分强, 心有十分好. 心命两修持, 便是终身宝

 

人生七日忠告

默认分类   2009-08-29 13:20   阅读13   评论2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每日自励

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每日短文  人生七日忠告

第一日的忠告——经常给人一个惊喜给朋友一个惊喜,能增进友谊; 给家人一个惊喜,能带来无比的欢乐; 给孩子一个惊喜,能激发其活力; 给同事一个惊喜,能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份贴心的关怀,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温暖。 把自己的快乐告诉他人,大家共享其乐融融。 每日一言:惊喜不要去刻意炮制。

第二日的忠告——善于弥补别人的不足不要与光彩夺目的人相处,这样只会暴露你的缺陷。 不要与爱挑剔的人相伴,这样只会显示你的缺点。 与“太阳”型的人在一起,只会灼伤自己。 与互补型的人在一起,事业会蒸蒸日上。避人所长,补已之短, 这样会使自己成为不可缺的人。 每日一言:找准自己的位子,巧干!

第三日的忠告—— 孤独是健康的大敌 世上最悲哀的莫过于被群体所遗弃, 世上最悲惨的莫过于离群索居, 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的孤独, 寂寞总是包围周身,时时吞噬心身。 心灵的孤独最容易毁灭一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存环境恶化而孤独最懦夫, 因为个人品行低劣而孤独最报应。 每日一言:偶尔独处并非一定孤独,只要心与群体相通。

第四日的忠告——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取,勤劳致富是正道, 合法才不会被绳之以法。 切莫学: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劳动、知识、智慧,是构成财富的大厦; 懒惰、无知、贪婪,则是引致死亡的深渊。君子爱财,一定取之有道, 这样的钱财,使人高枕无忧。 每日一言:不义之财得到越多死亡越快,而且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第五日的忠告——抱有感恩之心对人、对事深怀感激, 就会朝气蓬勃,就会豁达睿智, 就会好运常有,就会格外珍惜生命, 就会热爱生活,就会有充实的人生, 就会远离烦恼,就会愉悦之情常有, 就会感觉天地更加宽广。每日一言:感谢一切应该感谢的,多感谢,少抱怨!

第六日的忠告——学无止境学习从来没有够的时候。 人的一生要学的东西有很多, 应该有的放矢, 缺什么,补什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学习有利于人生的进步,还有利人于生活的充实。 因为学不够,就会谦虚、谨慎。 越学越会觉得自己无知、渺小,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就越大。 每日一言:终生学习,越学越年轻~~。

第七日的忠告——丢弃过去的“我”,拓展现在的我丢弃是为了放下包袱, 轻装前进; 拓展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域, 产生全新的自我。 人前行没有丢弃, 就不能真正超载自我, 就会永远拘泥于狭窄的怪圈, 就会过分谨慎,直至愚蠢。 每日一言:走出自我的框架,备忘录:“慈悲喜舍”

每日文摘   成败只一次

朋友从国外回来,想投资开一个日式料理店,我帮他选择了无数的铺面,最后他从中挑选出10个,把它们在位置、环境、布局等方面的优劣一一列成清单,反复比较,从中优选出3个,然后把这3个店委托一家信息咨询公司做市场调查,最后确定下其中的一个。朋友又请来装修公司,详细地讲解他的意图。

店终于按照要求装修好了,可他还不放心,让我们帮他挑毛病。

我说:“挺好的,赶快开业吧,早开一天早赚钱。”朋友看着我说“正式开业还要等一个星期。在国外,不能让客人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开业,我没有把握,所以我付费请咨询公司替我找最挑剔的顾客来免费试吃。”“你也太认真了,先开业,发现问题再改也来得及。”“不,我不能拿顾客做试验。我做过调查,开业最初10天进店的顾客,基本上就是你店里长期的顾客。如果你在这10天留不住顾客,你就得关门。”

 “为什么?”我有些不解,“一个新开的店,有点不足是难免的,客人也会谅解,下次改正就行了。”“不,在国外,没有下次,只给你一次机会。我刚到国外和当地人交往时,觉得他们很傻,你说什么他都信,你如果想骗他其实很容易,但是他只给你骗一次,以后永远不会再和你来往。”

我看着朋友,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些天来他如此认真。因为他深深知道,这既是他的第一个店,也可能是他最后一个店,成败只此一次。

快乐的人,看得透,故不躁;
开心的人,放得开,故不恼;
坦荡的人,行得正,故不倒;
自信的人,容得宽,故不老。

5妙招让职业男远离过劳死

 1.【早晨赖床5分钟】

  早晨醒来,应该先花费5分钟左右的时间赖床———侧卧并深呼吸、打哈欠、伸懒腰、活动四肢,然后再慢慢坐起、穿衣、下床。如果醒来后立即起身,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造成意外死亡。

  2.【喝健康的水】

  有几种水最好别喝:装在暖水瓶里几天的开水、反复煮沸的开水、水龙头里停用一夜的死水(可能含有大量的军团杆菌)、隔夜茶等。

  3.【酒后别洗澡】

  酒后洗澡,体内储存的葡萄糖在洗澡时会被体力活动消耗掉,因而糖含量大幅度下降,同时,酒精抑制肝脏正常活动,阻碍体内葡萄糖储存的恢复,加上洗澡时出汗,容易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虚脱。

  4.【应常吃的食品】

  蜂蜜:每天早晨空腹吃一勺蜂蜜,能安五脏,止痛消毒,坚持吃能防止血管硬化。

  大蒜:有很强的杀菌、抗菌作用,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称。

  红枣: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糖、维生素、矿物质。

  姜:生姜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

  花生:含有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常吃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5.【勤上卫生间】

  不要憋尿:人在憋尿时,全身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胃肠和交感神经会发生暂时性紊乱,血压明显增高。

  不要憋大便:不及时、规律地排泄大便,大便中的水分就会被吸收。长此下去直肠的膨胀会停止唤起对大便的要求,形成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