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肯尼迪机场t1 香烟:规矩镜与博局镜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11:10

规矩镜与博局镜议

董亚巍 李从明

(鄂州市博物馆市)

摘要:

汉代王莽前后出现的一个新镜种,其镜背纹饰中除设置了四神纹饰外,亦有TVL符号纹饰。有人将这种符号纹饰称之为规矩纹,亦有人称之为博局纹。早在汉代之前,中国的先民就发明并使用了规与矩,其几何形状与此镜上的V、L符号纹饰相同。但亦在汉代之前,中国民间有一种赌博时用的博具,其博具盘上的纹饰与此镜上的TVL符号纹饰亦完全相同。本文通过对出土的博具及对新近发现的仙人掷博镜铭文的研究后认为,将此镜种定为博局镜更趋恰当。

 

关键词:      规矩镜       博局镜    规     矩     博具

 

在出土汉代众多的青铜镜品种中,四神规矩镜或称四神博局镜大概是文博界、考古界以及铜镜收藏界最熟悉的镜种。在数十年前,四神博局镜一直被人们称之为四神规矩镜。对于四神规矩镜名称的命名,是古代文献中流传下来的,并非现代学界所定。而对于四神规矩镜名称的延用,笔者认为前人有足够的道理。

从四神规矩镜的镜背布局来看,其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维。道家的宇宙观认为天下分5个方位即东、南、西、北等四方加中央,这5个方位分别配10个天干,四神规矩镜背中心的钮代表着中央,以钮孔为中心形成子午线分出南、北。在四神规矩镜背钮座外至凹槽式方框内侧一般会有十二地支铭,对着钮孔子午线上侧为南、下侧为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火向高处烧水往低处流,因此,在四神规矩镜背纹中正对着钮孔的铭文中会有一侧为午为南为上、另一侧必为子为北为下,以钮孔为中心与子午线呈垂直的方位两侧中心一侧为辰为左为东,另一侧则为酉为右为西。那么,这辰、午、酉、子分别代表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道家讲五行学说,认为天下万物都来源于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任何事物都要遵循它们运行的规律。方位即定,四神规矩镜背纹中的纹饰是严格按方位及五行的属性来配置四神各自的位置。镜背纹饰中既然有十二地支,那么在纹饰的内涵中必然对应十个天干。从四神规矩镜的背纹中配置的四神及十二支所处的位置中,很明确的体现出了天干、地支、四神、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东方甲乙属木配青龙,南方丙丁属火配朱雀;西方庚辛属金配白虎,北方壬癸属水配玄武,中央戊己属土。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道家认为:天是圆的,地为方地,在这种宇宙观的思维指导下,在四神规矩镜背纹的外缘大多铸有云水纹,这意味着天上的宇宙周而复始没有穷尽,镜背中心钮座外的内凹槽式方框代表着大地;中央属土,人们只能在大地上生存,镜钮是大地的中心,方框至镜钮的区域就是大地了。因大地是方形的,所以大地有四个方位。在四个方位的外面,分别由四个神灵守护。这四个守护神便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古人讲究坐北朝南,依照这个方向来看四神各自所代表的方位,假设有一面直径数十米大的铜镜,而人们站立在这枚铜镜的钮上看,就会形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其看图的方式是上南下北右西左东,而不同于今天的上北下南。在汉代出土的许多有铭文带的铜镜中,常可见到“左龙右虎辟不祥”的铭文,即是此理。

在大地的每个边的中心,即内凹槽式方框的每个边的中心,都有一个向外的“T”形饰。《山海经·中荒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若从道教的思维去考虑,四神规矩镜背方框外的四个“T”饰应为四个铜柱。因有了四个天柱顶着,才使得四方的人们安居乐业而不用担心天会塌下来。

中国数千年以来一直讲一个“道”字,道家文化中所说的“道”,几乎囊括了世间所有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运行,如老子的“道经”、《淮南子》中所说的“天道”、“地道”等,大都讲的是人们只能遵循的自然规律。概括起来,亦可以将这种“道”称之为一种“规矩”,即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会遵循各自的“规矩”运行。如每一年都有四季,而每月有朔、望等,这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规矩”。

在四神博局镜背方框的四个角,都分别对着四个“V”形符号纹饰,过去人们将其称为“规”。规是画圆用的工具,今天称之为圆规。圆规的发明时代目前不明确,笔者从考察商代的一些青铜器后认为,早在商代中期人们就已熟练地在应用圆规。在镜背纹饰中与四个“T”形纹饰正对面的“L”形纹饰,被人们称之为“矩”。矩是角尺,是木工刨方形木料时用来画线或测量的工具,直至今日,现代的木工、钳工、刨工、铣工等还少不了应用此工具。相传伏羲发明了矩,从而教化人们做用具、盖房屋;从应用角度来看,矩比规的用处更多,应比规发明的时期更早。从镜背纹饰看,西汉时期的许多镜种都是采用了圆规进行镜背纹饰的设计。如许多内向连弧纹镜的连弧纹数量为16,就是用圆规分出来的,又如西汉星云镜背的四个乳钉,亦是采用圆规分出来的等。四神规矩镜背纹饰的设计,毫无疑问少不了采用圆规。看着四神规矩镜的背纹,很容易使人产生此镜纹饰作得十分规矩的感觉1】

从四神规矩镜背纹饰的布局来看,规与矩平均分布纹饰之中,将纹饰分成四个区十分有规律,它较集中地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意识形态。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这方面四神规矩镜背的纹饰便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以上所述,是笔者从中国数千年的道家文化方面看四神规矩镜的纹饰造形的文化因素,似乎当将这一镜种判为四神规矩镜。但是近30年来,不断地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汉代四神规矩镜背纹饰中所谓的规矩纹,应为博局纹。

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深入,地下出土相关文物越来越多。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8号西汉墓中出土有全套博具,其纹饰与四神规矩镜纹饰中的所谓规矩纹完全相同,除纹饰外,同时出土赌博时用的箸(筹码)。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13号秦墓分别又出土两套博具,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中也出土有整套的博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古代画像石上刻有博戏图等,这些出土的博具文饰以及画像石上刻的博戏图,又称六博图,这些都说明四神规矩镜上的规矩纹其实为博局纹。如图1所示,上图为山东滕县西户口画像石上的六博图,下图为江苏沛县汉代画像石上的六博图。可以看到,图中有一博局盘中的纹饰,与四神规矩镜中的规矩纹完全一致。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枚四神博局镜的拓片,其铭文带中有49铭曰:“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掌四彭,朱爵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治中央,刻娄博局去不羊,家常大富宜君王。”从铭文中的“刻娄博局”4铭得知,古铜镜上的规矩纹其实为一种赌博用的“博局纹”。有争议的问题在于,拓片与出土的博具毕竟都不是铜镜。若将铜镜上的规矩纹视为博局纹,似乎还需要更有力的证据。

2002年,鄂州市博物馆在编辑《鄂州铜镜》图录一书时,发现民间有一枚汉代七乳纹带镜,笔者将其命名为“仙人掷博镜”。如图2所示,此镜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九乳间九铭:“君宜车马,夫人宜子孙”凸平棱两周间单线夔纹一周。纹饰带中七乳,柿蒂纹乳座,七乳间七组纹饰及榜题。榜题1:“仙人止博”,两仙人对坐博局盘两侧,空中掷起一骰子;榜题2:“铜柱”、“仙马”,一站立仙马被拴在铜柱上;榜题3:“辟邪”,似龙似麒麟的辟邪尾一羽人;榜题4:“辟邪”,昂首似龙似麒麟的辟邪尾一羽人;榜题;5:“熊”,熊呈坐姿,前面立一羽人;榜题6:“白虎”,虎半蹲半伏状;榜题7:“白鹿”,鹿卧地昂首,前面立一鹤。边纹为鸟、鱼、玄武、虎、兔、凤、羽人导龙等组成。直径21.5、边厚0.8厘米2】。                                        

此镜钮座外的9字铭文,与四神博局镜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在春秋战国至汉代,出门有车坐者不会是普通百姓。“君宜车马”铭之意,是你买了我的镜子适宜作官。有了官才会有财富,才可以常进行赌博来娱乐。“夫人宜子孙”铭是你买了我的镜,会多子多孙子孙番昌。此句是对大户与官家讲的,有财富才能养活较多的子孙。此镜榜题2的“铜柱”铭,其意也应与四神规矩镜中的“T”符号纹饰具有相同的含意,是指支撑天地的柱子之意。

在此镜的纹饰带中,共有7组浮雕纹饰,在其中的一组纹饰中,两个羽人正在进行赌博,而赌博用的博具,正是四神博局镜或曰四神规矩镜背纹饰中的规矩纹或曰博局纹,与上述湖北江陵凤凰山8号西汉墓、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13号秦墓、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等出土的博具纹饰是相同的,此纹饰旁并铸有榜题铭文为“仙人止博”4字。这里的“止”应为“掷”的通假。在汉镜中,通假字屡见不鲜,如“上(尚)作竟(镜)真大好、辟除不羊(祥)宜古(贾)市、白牙单(弹)琴、百湅正同(铜)、朱爵(雀)玄武”等,这些通假字所对应的原字并非汉代没有发明,大都是因为笔画太多而铜镜上可以刻铭的位置太小,所以工匠在镜模上刻字时找笔划少的同音字代替,所以在镜铭中往往出现通假字或减笔字。因此,这里的“止”应为“掷”的通假。

“掷”的含意本为抛投之意,在这一组纹饰中可以看到,左边的羽人手上拿着3根箸,专心一意地看着对面,右边的羽人则用右手将一骰子抛向空中,全神贯注等着骰子落下看输赢,严然一副博兴正酣的画面,其赌盘即一副博局。在《鄂州铜镜》图录中还收录有另一枚汉代的七乳纹带镜,在此镜的纹饰带中亦有七组纹饰,其中亦有一组两位神人坐地对博的纹饰,两镜的纹饰所用的博具不相同,但合起来正是一副完整的博戏图。图3即这枚东汉的七乳纹带镜3】。为使大家更加明了,笔者将以上两枚七乳纹带镜纹饰中有关博具的画面整合在一起,一便说明问题。图4为仙人掷博镜与另一枚七乳纹带镜的局部,可以看到上图中两个仙人跪坐在博局盘两边对博,右边仙人背后铸有“仙人止博”四字铭文。下图亦为两位仙人跪坐在博局盘两边对博,博局盘中有三根箸。这两种博具本应合起来才为一套完整的博具,可能由于铜镜纹饰区太小,容不下整套博具,因此,两镜的纹饰区都各刻制了其中一种博具表示在赌。

从出土的博具及一些画像石中可知,博局、围棋及象棋都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由两个人来进行操作,其二是未开始之前棋盘或赌盘对于双方都是相等的。中国在战国时代围棋就已普遍了,围棋的棋盘就象大地,谁占的地盘多为胜。在汉代发明了象棋,而象棋的棋盘中以楚河汉界分地盘,看来围棋、象棋的棋盘都与地理有关。那么发明赌博用的博局盘时,是否也同样会考虑以占据多少地理位置来作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呢?出土秦代至汉代的博具的赌法虽然失传,但从博局的纹饰布局来看,终不失与地理有关,博局镜纹饰中的“V”纹,其外角总是正对着钮座外方框的外角,可以认为“V”纹乃是两个方位中间的一个夹角,也可理解成两个方位的分界。方框外如果没有这个“V”纹,其区域还真不容易明确地分出方位来。

如果博局盘在设计之初设计“V”纹是为了明确区分方位,那么博局盘的整体设计思想亦与当时正在发展的道教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即明确了四个不同的方位,又讲究了天地间的阴阳平衡,亦体现了宇宙间大自然无穷尽的周而复始的轮回,亦和围棋盘、象棋盘一样与观念中的假设地理有关,这完全附合战国至汉代先民的宇宙观。出土的文物说明,博局盘的形成早于规矩镜上的“TVL”符号纹,而晚约400年后出现在规矩镜上的“TVL”符号纹,即战国至秦汉时代赌博盘上的博局纹却丝毫未改的被搬上镜背,再在各个方位内配置相应的四神及地支,说明东汉人在随着道教文化不断发展深入的意识形态下,逐渐完善着博局的内涵。

《鄂州铜镜》著录的这枚仙人掷博镜,可以说在国内目前是首次发现。它无疑对于研究铜镜上“TVL”符号纹的属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资料。本文的刊出,是想达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以上两枚铜镜纹饰中的博戏及博具纹饰与铭文,是否能判定汉代铜镜纹饰中的“TVL”符号纹,就是中国古代自战国时代就开始普遍在民间及官方流行的赌博时所用的博局纹?我们期盼着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对此问题更加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2003年2月4日于鄂州市博物馆陈列楼

【1】董亚巍《论汉代的机械制图水平》,《江汉考古》2003年待发。

【2】鄂州市博物馆《鄂州铜镜》第127页,中国文学出版社2002年2月。

【3】鄂州市博物馆《鄂州铜镜》第128页,中国文学出版社200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