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高翔路:比较中印教育,方见毛主席伟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9:38:29
作者:大炮在轰击
“教育”一词听来不带一点攻击性,但其实是一个重要而尖锐的政治议题,因为教育政策对内涉及哪些人能获取重要的知识、技能,进而成为社会上层分子。进入权力机构;对外则涉及整体国力,是一个国家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比较中国及印度这两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均超过十亿),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发展。发现中国及印度这两个在上世纪中叶差不多同时间相继独立及解放,脱离半殖民地枷锁的文明古国,起点相近,均只有20%识字率,都是人口众多农业国家,亦有一定天然资源,80年代前都实行计划经济,亦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内开始经济自由化,又同样有一大批居于海外、拥有资金技术的侨民。但现在印度成人文盲率比中国高近3倍,人均收入比中国低30%.平均寿命比中国低7岁,婴儿、小孩死亡率比中国高2倍。社会现况、前景都大大落后于中国。
而普遍认同制约印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文盲问题及种姓制度(此制度亦和文盲问题有关)。普鲁士1825年开展普及教育,1850年代工业发展开始起飞;日本1872年开始普及教育,1910年工业产值超过农产值。他们因而均后发先至,追上英美。由此看来,中国经济及社会近年能有较快发展是和毛晚年推行的普及教育政策有重大关系的。历史资料亦显示毛泽东在发动文革前,对当时教育体制提出很大批评,认为缺乏实践,学校又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亦不满大跃进后国家发展侧重城市,忽视农村。所以文革期间毛便推动城市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工业政策侧重内陆(大三线),提高农村医疗水平(赤脚医生)。取消专科中学,大力提升普通中学学额,普通初中入学率达80%至90%,及到后来,甚至大学停招四年,至1970年才重新招生,招生又只招“工农兵”等政策。这一糸列的措施只有一个目的,让最广大的人群受到更好的基础教育__中小学入学率提高了.
比较印度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印度独立后把大量教育资源投放至高等教育,1965年高校生为中国2倍多(表二)(若考虑两国人口比例,则近4倍),毛在文革期间把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下放农村,大学停办后再招收一些都是当时水平较差的工农兵。照道理印度社会发展不应比中国差,但现况、前景都显示中国比印度好许多,原因何在?众多研究表明, 关键就是因为印度独立后把大量教育资源投放在高等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扫盲等。表三显示印度在50、60、70年代小学入学率都远低于中国。而中国更是在60及70年代小学入学率大大抛离印度。因为这样的原因,印度的半封建奴隶种姓制度,便得以保存至今天。这样维护了印度精英阶层的利益,却以印度无法完全演变为市场经济现代化国家为代价。而印度亦实际维持半封建的统治色彩,政治权利、总理职务在独立后至重要盟友苏联解体前,便大多时间掌握在尼克鲁家族手中(甘地夫人为尼克鲁女儿,其子拉吉夫亦在甘地夫人去世后当总理)。从这个比较上,不难看出,印度的“精英教育”坑害了谁。
精英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反智”行为。一个普遍受教育的印度,是无法维糸丑恶的种姓制度的。西方传媒常称赞印度为世界上最大民主国家,但忘记了一点,对印度的近半文盲来说,他们始终是被欺压的对象。无法掌握知识,根本难以提升自身的经济、健康及社会地位。只能依靠电视、收音机获取资讯,所以印度政客许多都是前电影明星。文盲们实质沦为上层阶级随意操控的工具。这种缺乏“民权”基础的民主,徒具形式。而中国能够在八十年代经济上取得飞速前进,得益于毛泽东在六十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劳动者。这是印度不具有的优势。
毛主席透过翻天复地的改革当时教育体制,全力发展普及基础教育,为推行现代化所必先实施的全民普及教育铺平道路,并以当时的知识分子(亦即当时的上层阶级)的幸福及前途为代价,完全扭转中国长远的权力天平,避免中国走“印度之路”。中国过去数千年间官僚精英绝大部分来自上层社会(识字的20%及其后代)的倾向便被历史性地划上句号。当然,这也招致了像矛于轼之流的长期攻击和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