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所有电影百度云:特级教师谈个性化作文——个性化的题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46:45

特级教师谈个性化作文——个性化的题材

                         作者:唐惠忠

  诠释
  一、题材个性化的含义与特点
  题材是文学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体现主题思想的生活事件或者生活现象。所谓作文题材的个性化,指的是文章内容能够避开一般思维选用的材料,避开别人已经用过多次的材料,而创造性地选用新颖生动而又富有典型性的材料,借以反映社会新信息、科学文化新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等。
  作文题材个性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选材视角的独特性。
  作者能够突破一般的选材思维和选材范围,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生活,审视已有的文字材料,发现生活中不被常人注意的新鲜材料,发现已有材料或历史素材中特有的某种含义(或者它与现实社会中人们关注问题的关联之处),从而使所写内容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豁然开朗之获。比如完成半命题作文“  漫想”,如果选写“灯光的漫想”、“圆的漫想”等老题材,就比较难打动人;若能紧扣时代的发展,写“西部大开发漫想”、“网络漫想”、“星际漫想”等等,借以展现祖国建设的新图景,或科技信息时代的新风貌,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2。剪“材”方法的巧妙性。
  作者能根据文章立意表达的需要对材料作出剪辑、改造或拓展,使作文中的材料,虽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虽来自阅读却超越原材料,作品内容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属于“亏他想得到”的选材。
  二、题材个性化的要求
  一是要重视积累,即积累新颖的生活材料,积累新鲜的阅读材料。平时,要培养自己的好奇心、探究心,让一些新奇的材料在自己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结合自己的感悟,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阅读到的一些新奇材料,经常作些前因的推断和趋势的预测,经常作些假设比较,让材料具有多彩性和个性化的理解。
  三是要学会材料翻新,善于“点石成金”,经常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和改造所积累的材料。
  三、题材个性化的技法
  1。精于表现个性化的经历和体验。
  中学生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同一学历层次,生活经历、阅读范围相差并不是很大,在竞赛作文或考场作文中,拿到同一道题目之后,最初的构思也往往雷同。所以,要想与众不同,就得考虑大多数人可能会写什么,“我”有没有更新更好的选择,能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能不能以一颗慧心来书写独到的体验与感悟。
  【示例】
  请你以“感受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材自选。
  【例文】
                               感受西藏(节选)
                                     郑司钗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奇异的风景。雪山巍峨地耸立着,与天相接;蓝丝绒一样的天空上,是极富立体感的白云;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银光闪动;绿毡毯一样的大草原上,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牦牛,棕色的骏马,在奔跑跳跃着。我的耳边回响起李娜的《青藏高原》,它曾一度让我的思绪不可抑制地飞到了雪域高原,而现在我的眼睛告诉我,一切都是真实的。
  我迫不及待地要将足迹遍布西藏的每一个角落。于是,我驻足在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边,惊叹于它的磅礴;我狂奔在辽阔的大漠上,用石子垒成一座座小山,用它祈祷我的幸福;我畅游在羊八井地热温泉池里,享受西藏人开发地热资源的伟大成果;我不畏险阻登上西藏最古老的寺庙——山顶上的雍布拉康,感受文成公主出嫁时曾留下的气息。我又去文成公主后来居住的地方——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当年松赞干布为迎接文成公主而修的这个宫殿,如今成了藏汉友谊的象征。宫殿里,金碧辉煌的塑像和灵塔,萦绕着香火云烟的圣炉,穿着红衣打坐的喇嘛,以及来来往往的虔诚教徒,极具佛教文化的氛围,浓浓地将我包围,让我感觉恍如隔世。我同教徒们一起,转动宫门前的一排排转经筒,据说转一转,心灵就会纯净无污,心中的愿望就会顺利达成。
  转经筒转呀转,我在西藏的日子也一天天过去,我努力寻求着西藏的与众不同。渐渐地,我发现,藏民族本身是这儿最独特的风景。曾听人说西藏人和汉人很难相处,心中有过顾忌,如今疑窦尽释。时常会在路上遇到藏民二三人,他们无一不是微笑着点头或伸长舌头(以示尊敬),使习惯了陌生人之间漠然无视擦肩而过的我不免有些受宠若惊。爸爸援藏所在的山南隆子县常会有泥石流,把小电站冲毁,这时只要一声吆喝,藏民们准会挽起袖子扎紧裤腿自发抢修,却从来不要报酬。我曾试着走入陌生藏民家里,进了那石头或泥巴砌成的独具特色的民居,主人们总是端出热腾腾的酥油茶,香喷喷的风干肉和糌粑。碰上会讲汉语的藏民,他们会用汉语和我交谈。喝酥油茶不能喝光,要在杯子里剩下一点,那么主人下次还有贵客临门;屋顶上的彩旗叫做“经幡”,红色代表太阳,蓝色代表天空,白色代表云彩,黄色代表土地,绿色代表草地,挂得越多越好,象征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和父母去草原上野餐。走着走着,我见前面有一群骏马,或奔腾撒野,或啜饮湖水。我陶醉了。铺好餐布刚坐下,发现对面坐着两位藏族阿家(妇女),正朝我们微笑。我出于礼貌,递上两个馒头,她们便不停地说:“土切切(谢谢)。”接着,她们从自己身后的背篓取出几个饼给我们。我没有吃,只是傻傻地盯着那群马。“真遗憾,来藏这些天没骑过马。”我正想着,其中一个藏族阿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从篓子里拿出缰绳,招呼着同伴一起向一匹棕色的健壮的马走去,把缰绳套在了它头上,便转过身来对我招手。我兴奋不已,忙跑过去,刚想上马,就差点摔倒。我犹豫着。两个藏族阿家笑着,忽然把我举了起来,扶上马背。我大喊:“终于可以骑马了!谢谢你们!”她们仍是笑着,不管能否听懂,已然理解我内心最诚挚的谢意。
  本文作者是湖南一位中学生。这是她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撷取的一朵不平常的生活浪花。内地的中学生有多少人能领略青藏高原的奇美风光?题材新颖就能抓住读者的心,故而文章获得好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
  作者以温婉细腻的笔触,将读者不知不觉地引入那高原上风景的奇美、佛教的氛围、藏民的热诚与民风的淳朴之中,令人流连忘返、情不能已。
  2。善于跳出第一人称。
  许多同学写记叙文,之所以选材思路狭窄,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往往局限于第一人称中。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当然值得提倡。但是,如能跳出第一人称,突破“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广阔多了。“我”的事,你的事,他的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合理虚构,都可以写。这一点也是题材上求新求异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面对“换位”这一话题,有同学避开师生间、父(母)子(女)间换位的老套路,将想象的触角远距离延伸,跨越国界,停留在白宫——他以一个阿富汗儿童的身份,写下了《给美国总统的一封信》,要求布什与阿富汗人民“换位”:“如果今天,您的国家正饱受战争,您的子民正颠沛流离、衣衫褴褛、忍饥挨饿,您会作何感想?……请听听阿富汗儿童的呼声吧!”如泣如诉的文字,反映出作者选材的眼光和丰富的想象力。
  【示例】
  请你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叙事性的文章,题材自选。
  【例文】
                                  离阳光有多远
                                     吴 芳
  我们都是阳光洒下的顽皮的精灵,在懵懂的我们坠落人间的一刹那,便已注定了一辈子要追逐阳光的命运。
  ——题记
  隆隆的列车已吹响了那牵起无数离人愁思的长笛,眼前熟悉的一草一木开始在轰鸣声中缓缓地倒退。他别过脸去,强哽着喉咙里的一阵酸涩——他不想再看到母亲眼里噙着的泪花,更不想再看到父亲那张顽固得近乎无情的脸。此刻他的脑中一片空白,他无法想象等待他的将是何等艰苦的生活,他对他所要到达的目的地毫无憧憬可言。
  但火车还是朝着洒满阳光的方向驶去了。
  火车整整行驶了三天,终于停在了一座四周围着群山的小县城。他极度疲惫,但来迎接他的那个戴着鸭舌帽的老人的眸子却显得格外明亮。一看到他,老人便抢过他手中的大皮箱,反复地叨念着自己的满心欢喜之情。老人有一万个开心的理由,因为毕竟对方是名牌大学毕业却肯“屈就”到这座一贫如洗的小山城的“尊贵”的高材生——虽然更确切地说,他是屈就于父亲的威严,被父亲从繁华的都市赶到了这个偏远的地方,就像一名被流放的犯人。
  四面环山的县城却有着刺眼的阳光,他揉了揉眼睛,看到了老人露着满口白牙的笑容。
  他被领到了一座有三间砖房的小学,屋子低矮而破旧,墙角里钻出了一簇簇长长的青草,是他在公园或者街角的花坛里从没见过的;而踏进教室的一刹那,那么多夹杂着好奇与兴奋的眸子,也是他从没见到过的。他突然觉得自己垂头丧气的,很惭愧。
  日子过得平静而干涩,每天都看着日出,等着日落,每天都委屈着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的头脑去应付那些幼稚可笑的学生,每天都惦念着家里的电脑和那些已在大公司里大展拳脚的同学,惦念着那份原已到手的高薪的工作。他觉得自己在怀着满腔抱负要去闯一番事业的时候,被父亲一个莫名其妙的决定抛到了这远离理想的荒岛,过着与阳光距离很远的日子。
  他一直沉浸在这种被遗弃的失落与孤独里,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有个学生的作文里写着这样几行字:“我们的老师很了不起,校长说,他是城里的大学生,却肯到我们这里来,是很不容易的。他知道很多我们从没听说过的事,让我们学会了很多……但我们却总做得不够好,因为老师从没笑过……”他震惊了,这质朴得没加任何修饰的文字,竟如一泓干洌的清泉漾过他的心头。他居然用那张几个星期没有笑过的脸,去面对这样一群纯真的孩子;而孩子们,竟然因为从没让老师笑过而充满自责。他抬起头来,眼前一片朦胧,又仿佛感到窗里透进的阳光,洒在自己脸上,呈现出七彩的华光。
  依旧是他,在那低矮而破旧的砖房里,用心地给孩子们讲每一个故事,解每一道习题。不时的一个微笑,比那夏日里的骄阳更灿烂。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的阳光,却总觉得阳光遥不可及,其实,最远的距离,不在空间,也不在时间,而恰恰在自己的心里。幸与不幸,也许只在一念之间。
  吴芳同学不像一般中学生那样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取材,而是发挥想象,虚构故事,从不同层面揭示出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距离”:两代人之间不同的人生观,城市与乡村的天壤之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于一篇短文中汇集了如此纷繁的现实世界,足见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不同凡响的驾驭题材的能力。
  3。巧于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题材。
  【示例】
  请你以“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材自选。
  【例文】
                                竞选村长(节选)
                                     缪杨兵
  过了四五天,村里广播播出了咱村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新闻,有竞争实力的竞选者已经浮出水面,他们是:老村长,年龄53,学历函授大专;王海,年龄35,学历中专;李建国,年龄30,学历大专;张继才,年龄28,学历硕士研究生……哇!我眼镜差点掉地上:这个张继才,他不是要去上海的吗?一个堂堂硕士研究生回来争村长,有意思!
  接下来便是紧张的拉票活动。老村长每天傍晚总要在广播里即兴一番,主要内容就是讲述自己的思想如何进步,成绩如何突出。这几天村里的一些事情,老村长比过去跑得还要积极,解决得也更圆满。看到村里人对他都很尊敬,老村长满是皱纹的脸笑得比山花还灿烂。可老伴拖后腿:“老头子,你都快六十的人了,还像个孩子似的。你看看那些后生们,个个浑身是劲,而且人家学历比你高得多,继才那娃人家可是硕士,你能跟他比吗?你咋思想不变通呢?”村长不高兴了:“你看我老吗?我身子骨还硬朗着呢!趁现在还有力气,再干几年,要不然我回家也没事干。”老伴拗不过,只好叹气。
  大选的日子总算到了,全村老小,有票的、没票的,都像看戏似的,搬着大凳、小凳朝小学操场涌来。主席台上,坐着一溜子的候选人。哎呀,乡长居然也来了,会议就由他主持。8点整,开始投票,抱孩子的,弯腰弓背的,都已想好了自己的“心上人”,在那张手掌大的红纸上,一笔一画地写上几个字,然后慢慢地将它放到票箱那窄窄的缝中,这才轻松地走开了。
  唱票。全村人吃糖,抽烟,拉家常。10点,乡长宣布结果。全村人一律仰着头看。“老村长,1032票。”老村长带头鼓起掌,全村人都跟着拍起巴掌来。“张继才,988票。”张继才很客气地鞠了个躬。“王海,……”场院上掌声不息。老村长像中了状元似地快活,不过还不忘继才:“继才啊,到上海好好干,不能给咱庄稼人丢脸。要是啥时想回来,咱们欢迎。三年后改选,咱再较劲。”继才点了点头:“记住了,叔。”
  第二天,市报头版头条:“农村新气象,村长大竞选。”旁边是老村长绽满笑容的脸。报上这样写道:“不变的是民主,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民选官,变的是民争官。”
  这篇文章以题材新见长。五十出头的老村长思想绝对前卫,硕士研究生也参与村长竞选,这些无疑都是中国农村的新鲜事。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把准时代的脉搏,反映了新时代农民的新观念;并以朴实而老到的语言,生动地营造出一种农村特有的生活氛围。
  4。妙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与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材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对于人们熟知的材料,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观照,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或者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挖掘出新的内涵,也能写出个性特征来。
  典范
  话题一:用心倾听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聆听。
  譬如在大自然中我们寻觅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致,寻觅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寻觅那“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聆听清风幽幽低语,聆听松涛娓娓吟唱,聆听蛐蛐细细鸣叫,聆听山林中鸟儿欢啼。那脆灵灵的音符好似一颗亮露滴落,使你的心中也流淌出一挂清粼粼的飞泉……
  请以“用心倾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700字左右。
  【习作】
                                    遥远的绝响
  窗外,寒夜。
  守着一盏昏黄的台灯,守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宁静。当浮躁的心完全沉淀下来的时候,是的,我听到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是的,我听到了。易水之畔,荆轲的白衣在风中飘,他的泪也洒落在风中。故土在高渐离的击筑声里,再一次变得熟悉而陌生起来。他知道自己是有去无回——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但作为一个侠士,一个受燕太子恩遇的刺客,他无法选择——当太子丹找到他的时候,他就知道了整个事件的结局。图中的匕首是他的筹码,而千千万万燕国人的安危就是他的赌注,他绝对输不起啊!在呼啸的寒风中,车马声渐渐远去,悲凉的歌声却久久地回荡在天空,枯叶,也随风低声哀鸣……一个侠士孤寂的光芒,从此消逝在易水边。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的,我听到了。屈原徘徊在汩罗江边,面对无尽的江水,彻骨的冰冷吞噬了他的心。当一个爱国者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祖国已然覆亡,人民流离失所,自己的理想彻底破灭时,死,无疑就是一种解脱。多年的忠诚换来的只是小人的谣诼和君王的猜疑,战乱、苦难、耻辱……所有的一切都让屈原的悲愤如同这滔滔的江水般无法自抑。在苟且偷生和以死明志之间,他毅然地选择了后者,无怨无悔!
  于是,“你流浪的诗族诗裔?蛐涉源济湘,渡更远的海峡?蛐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蛐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蛐你就在歌里,风里,水里……”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的,我听到了。在暗淡的灯光下,李商隐的离愁别绪全溶入了这丝丝的雨声,显得格外空灵。雨打蕉叶的声音,总会让人体味出一点淡淡的忧愁和感伤。在诗人的窗沿上,雨滴落下,激起的水花,总是旋即破碎,人的心灵,也总是脆弱的,经不起太多的离散。在这个寂寞的雨夜里,亲情、友情是诗人心灵唯一的慰藉。在那个遥远的夜晚,在滴答滴答的雨声中,诗人无语更无眠,独对孤灯到天明……
  在这个万籁俱寂的寒夜里,我的耳边却萦回着这一曲曲遥远的绝响。思绪在无边的黑夜里任意驰骋,历史就变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我用自己的心,与过去交流着。当遥远的钟声在耳边响起时,是的,我听到了……(
拟题及习作:章婷)
  点评
  这是一篇有韵味的议论性散文。作者没有从“倾听自然”、“倾听是一种爱”等角度选材立意,而是巧于切入,精心撷取,从“遥远的绝响”中“听”到了荆轲的践诺、屈原的爱国和李商隐的离愁,在题材上就显得别具一格。
  就表现手法而言
,文章能用多幅动人的场景诠释相关的诗句,以细腻的笔触揣度古人心声,结构匀称,语言优美。
  话题二:春天,与美好同在
  阅读下列提示,按要求作文。
  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请你以“春天,与美好同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倾诉自己的心声或讲述“春天”的故事,题目自拟,700字左右。
  【习作】
                                        春天在敲门
  四月的太阳总是醒得那么早,春光肆无忌惮地四处弥漫。可是,微弱的晨光却被那扇关得严丝合缝的铝合金窗所拒绝,外面鲜活的空气却渗透不进那厚厚的玻璃。他一如既往地躲在自己阴暗的小屋中,谁也不能打扰。
  “咚咚咚”,阳光来敲门,那是春天的使者,但他拒绝了;
  “咚咚咚”,热闹来敲门,那是春天的脚步,但他躲避了;
  “咚咚咚”,欢乐来敲门,那是春天的生命,但他退却了……
  他的心扉已经不会再向外界敞开了,他只是永不停歇地去回忆那逝去的岁月,那消失的春天……
  消失的春天
  五年前的春天里,他是多么幸福呀,拉着爸爸妈妈的手,穿梭在满是红花绿叶的乡间小道。他采一朵桃花送给妈妈,妈妈笑了。他采一朵月季送给爸爸,爸爸也笑了……不对,笑脸渐渐地模糊了,无情的爸爸牵着别人的手走了,他看见,月季花谢了,片片花瓣散落在他身上。而不幸的妈妈,年纪轻轻就走完了自己生命的旅程,也带走了那朵桃花。他没有流泪,他不知道命运为什么要如此捉弄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只知道:春天,已经不再属于他了。
  与春天抗争
  从此,他疯狂地崇拜起卡夫卡,那个同阳光作斗争的伟大的作家。他几乎可以把卡夫卡的《城堡》倒背如流,从那里,他好像获得了一种力量,他看到一个用痛苦磨砺出来的灵魂执著地与孤独为伴,永远地反对阳光,拒绝光明。于是他学会了用作茧自缚来保护自己,他逃避着每一个春天,惧怕着每一个试图打开他心扉的人。他的老师、同学、邻居,每一个人都尽着最大的努力来开导他,帮助他,他们坚信,在他的心灵深处,一定还有着一丝丝的活力,一定可以重新唤起他对春天的热爱。
  春天的苏醒
  他依旧孤独地生活着。诚然,偶尔他也会被执著的敲门声引起一丝悸动,但仅仅限于悸动,他永远也不会打开门。他翻看着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以为这又是一个孤独的人同世界上所谓的光明抗争的故事。然而,当他看到最后一页,那令人尊敬的基督山伯爵道出了人生的真谛——“等待和希望”。那一刻,他苦苦筑起的心灵防御之门轰然倒下,他听到了自己内心对春天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久违的春天
  “咚咚咚”,他再一次听到了敲门声。这一次他跑去开了门——虽然只是一丝缝隙,他看到地上有张字条,上面写着:“走出来吧,美好的春光在等着你,你的朋友和老师在等着你,打开门,你会发现,外面又是一个崭新的世界!”那一刻,他感到一丝久违了的温暖在他的身上洋溢起来,小时候的天真活泼仿佛一下子又有了感觉。他觉得自己的屋子亮了许多,尽管那只是门缝传来的一丝光明!
  “咚咚咚”,又有人在敲门。这一次不知是谁,是清风,还是阳光?他再也不会犹豫了,猛地推开门,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他感到春天又一次向他张开了双臂,他笑着,跑着,融入那可爱而美好的春光中去了。
(拟题及习作:王晓敏)
  点评
  本文作者跳出第一人称,展开丰富的想象,编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变化。
  题目为“春天在敲门”,“春天”和“门”都取双关义,耐人回味;四个小标题言简意赅,前后关联,颇见匠心。
  话题三:与名人对话
  阅读下面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如果有一种“时空转移心灵交流”器,能把你想说的话传递给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名人,那么,你将选择哪一位名人向他倾吐心声呢?
  请以“与名人对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话题中的“名人”可以是某位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某个艺术形象。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题目自拟。④700字左右。
  【习作】
                          八戒,让我带你走进新时代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猴子敏捷,又练就一身好武艺,再加上能说会道和“齐天大圣”的头衔,老大的地位不可动摇。沙僧终日言语不多,挑着担子,任劳任怨,虽道行不够,不能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去化斋,但长伴师父身边,所以老实忠厚非他莫属。可猪兄你,虽没有猴哥七十二般变化,也有三十六招架式;没有闹过天宫,好歹也是天蓬元帅下凡;不能上天入地,逗着观世音开心,可也没惹着谁啊?为什么就非得背个好吃懒做的骂名呢?
  “什么?猪兄你说什么?噢……你说你也为此深深思考了一千多年,可就是苦思不得其解?”没事,就让小妹我为你分析一番。
  首先,猪兄,可不是我说你,“树要皮,人要脸”,你怎么就背着那身臭皮囊一千年都不肯变呢?高高的猪鼻子,大大的猪耳朵,还有那“九个多月”的大肚子,你说在崇尚“瘦身”的今天还有谁看得上你呢?谁说投错了猪胎就没得救了?美容店、整形手术、减肥食品……凭你的知名度,随便挑几家做个形象代言人和产品效果展示人,“唰唰唰”,三下五除二,缺陷就全没有了,还能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解决了形象问题,我就要探讨一下你为人处世的方式了。《西游记》里不乏你和猴子对骂的情景。要知道有些话是“人前说不得,人后说得”的,何况那孙猴子尖嘴猴腮、伶牙俐齿,你根本占不到半点便宜,就更应该免开“猪”口了。猴子没耐心,整天跑得没影儿,他不在的时候,你再稍微发发牢骚,多对师傅说几句体贴的话,不就行了?你以为沙僧就真的老实,其实他最精明了,整天守着师傅,不知说了多少甜言蜜语蛊惑“师”心呢!
  另外,对于你的一些不轨行为,我也要略作评说,虽然这属于你的个人作风问题。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有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见你酒后失态,偶有春心也是很正常的。但做事情要考虑对象,嫦娥真的忍得住“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凄凉?非也,她是早找到坚实的“后盾”了。要不然,在封建社会,她遭到你的非礼,怎么会不怕背上“行为不检点”的恶名而告发你?玉皇大帝怎会当下把你贬下凡间?说你猪兄赶不上时代潮流吧,这些你都没看出来!
  最后,告诫猪兄,你贪吃、贪睡虽不是什么大错,但千万不能因此让人揪住你的小辫子。在新世纪不管做人还是做猪,都要时时小心、处处谨慎、步步为营啊。
  (拟题及习作:顾瑾)
  点评
  这篇文章写得相当机智。
  作者从容运笔,巧妙地把现代生活中的各种不良现象与猪八戒这个喜剧人物对接起来,构思上有匠心;语言诙谐幽默,杂文味较浓。
  话题四:人与自然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香港环保先驱温石麟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以保护自然为己任的道路上来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物老师——他大学预科的生物教授。这位外籍老师是他爱护自然的最初的带领者。一次,他们去香港海边作海岸生态考察。那位老师站在退潮的烂泥里,告诉正在寻找生物样本的学生们:你们可以取上来观察,但是,完事后要放回原位,因为他们是属于这里的,我们是大自然的观察者,不应该破坏、扰乱大自然的平衡。这位赤脚站在烂泥里的教师,一直引导着他的学生走向尊敬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活。
  读了上面的材料,请你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习作】
                                   最后一只蚊子
  阿文是世界上最后一只蚊子。它虽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但从母亲遗传的信息中清楚地了解了过去的一切。阿文母亲在遗言中警告它,千万不能接近人类。阿文体内聚集着八百种杀虫剂的毒素,可它竟然还活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蚊子似乎生来是最贱的生物,人类不用任何理由就可以不假思索地予以歼灭。人类的一项决议使全球有人的地方、没人的地方都投放了杀蚊剂。阿文的同伴相继死去。
  这天,中毒不轻而又饥肠辘辘的阿文,游弋在丛林中。灵敏的嗅觉告诉它植物的枝叶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制剂。阿文艰难地飞行着,每隔一分钟就必须停下来,否则翅膀就要抽搐。虽然很不情愿,阿文却不得不停下,栖在树干上。这时一只黄雀飞过来,看上去也面黄肌瘦的,可能也是最后的幸存者了。阿文不觉产生了怜悯之情。
  阿文又一次鼓足劲,飞了起来。这次它只坚持了半分钟,就停下来,两眼直冒金星,它太虚弱了。这时它发现一头野猪,吐着白沫,临死前的痉挛使它强健的后腿蜷成畸形。阿文把心一横:好歹也做个饱死鬼……不出阿文所料,野猪体内含有第八百零一种致命的毒素,阿文的遗传信息中没有记录。是人类新研制的还是野猪体内突变产生的,谁知道呢?
  一阵剧痛使阿文昏死过去。阿文从半空中沉沉地跌在地上。丛林中没有任何昆虫敢接近阿文,它们早已知道自己种群衰败的原因了。
  第二天早上,当阿文被强烈的紫外线惊醒的时候,它知道,自己又躲过了一劫——幸免于第八百零一种毒素。它决定离开这里,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可是,哪里最安全呢?不是有人说,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吗?对,就到人类居住的地方去。阿文飞出丛林,来到一个城市。阿文在最饥饿的时候,不得不叮了一个白人。当天晚上,那个白人就死了。
  阿文看着那个白人口吐白沫,双腿蜷缩成畸形,顿时明白了一切。“我不想杀死你啊,”阿文哽咽着,“这不是我的错啊!”
  阿文决定绝食——为了不杀死任何动物。在弥留之际,它梦见了那个美丽的丛林,那个树木葱茏、百鸟齐鸣、各种生物和谐相处的丛林……
  (拟题及习作:王宇峰)
  点评
  阿文本是一只蚊子,也是地球村的一个居民,它吸血是为了生存,可人类却要将其斩尽杀绝。撇开人类是否自私这一点不谈,单是这样做的后果,就值得人类反思。它致使阿文体内聚集起八百零一种毒素,一叮人,便无“御之者”。这,到底是阿文的过错,还是人类的过错?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文章结尾更是耐人寻味。阿文,只是一只蚊子,可当它知道自己叮人就会致人死亡后,宁愿选择了绝食。这悲壮的行为,不知能否唤醒人类沉睡的良知。全文寓意深刻,想象奇特,语言简练。
  体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从国外归来的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一天,她去一位美国老师家作客,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插进锁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打不开。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美国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是怎么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欣喜地拍起手来。
  请你以“让他犯错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7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的眼睛和耳朵,是为认识别人、倾听别人;?蛐我的脚,是为走近别人;?蛐我的手,是为帮助别人、牵引别人;?蛐我的脑子,是为造福别人;?蛐我的心,是为体贴别人、爱别人;?蛐说真的,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
  是啊,“若没有别人,我还能成为我吗”?生活中,没有人能够单独生存,没有谁能离得开别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又该怎样对待别人呢?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自己,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呢?请你以“自己与别人”为话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管理专家为一群大学生讲课。课近尾声时,专家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在桌上:“我们做个小试验。”随后,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块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瓶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满了。”他反问:“真的吗?”说着他从桌下取出一桶砾石,倒了些进去,并敲击玻璃壁使砾石填满石块间的间隙。“现在满了吗?”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满。”“很好!”他从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然后教授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这个试验有何寓意?请你们每个人谈谈感想。”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能悟出些什么呢?请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道题:东北风是指( )。答案有二:A。风从东北方向吹来;B。风往东北方向吹去。这是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中的一道题,答题者是一位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接受过名牌大学教育的年轻人。面对这道题,他说,他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常说什么风几级几级,还有一个箭头描绘着风向。因此,他有根有据地选择了答案B。主持人有意“放水”,再次提醒他:告诉我最后答案?年轻人想了想,答案还是B,即风往东北方向吹去。
  请你以上述现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7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