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泗门镇阳光花园:用三个故事来诠释教育内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48:14
xjjk雅儒

用三个故事来诠释教育内涵

默认分类 阅读64 评论11   字号: 订阅

      

   眼下,学界对教育的解读很多,但多半让人不知所云,以致人们对教育内涵越来越难以理解。但我认为,讨论教育并澄清教育内涵无疑能极大地促进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当然,弄清教育内涵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回归其本色,从而为我们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际上是在说百年大计人才为本,因为人才是社会的第一资源,而人必须通过受教育才能成才)。

        在我看来,以下三个故事就可以诠释教育内涵——

        一.打劫(真诚相待、温暖人心)

        事情发生在北京丰台区。一天深夜,天气非常寒冷。他手持一把手枪,站在路边,准备实施打劫,时间是深夜1点半,四下刮着小风,路上的出租车明显已经很少,平均十几分钟才会有一辆。他一直在黑暗中紧张地等待着,是在等待女司机。打劫者深知,在这样的深夜,对付一个女司机总是比较容易的。

        大约四十分钟后,在他的手脚快要冻僵的时候,他终于看到一位女司机开着车子驶了过来。他心狂跳不止,一场惊魂动魄的打劫即将开始。他抬起了手,出租车在他的跟前停了下来。女司机打开车门,友好地问他:“你上哪? ”

        他抑制住狂跳的内心,按照原定的计划道:“前边,找一家便宜的旅店……”说着他跳上了车。这时他两手已经紧张得满是汗水。女司机把他带到最近的一家旅店,这一段他无法下手,街道太繁华,路灯太亮。他让她等他一下,他装模作样地奔向旅店,旋即又跑了出来,说这家旅店太贵,他没有多少钱住这么贵的地方。

        女司机说:那就上城乡接合部吧,那里的旅店会便宜点儿。他的心一热,发现她是一个好人,竟然没有对他提防,反而还在为他着想。他摸摸腰里的枪,一辆警车突然驶过,这自然不是下手的时候。女司机带他转来转去,一共找了四家旅店,他都说太贵而回到了车上,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计价器上的钱数已经上涨到二百多块,他真怕她随时停下来跟他要钱,别说二百块,他身上一分钱都没有。

        她突然说话了:“你渴吗?车上有热水。 ”

        可能是由于紧张,他的牙齿有些打颤。她以为他是口渴,说实话,他的嗓子一直都在发干,他的确很想喝一口热水,可他抑制住了,说不渴。话里已经明显地带有几分感激。

        车子拐进了一条又黑又窄的小胡同,这是最好的下手时机了,再也不能等了!他开始掏枪了。她说:你冷吗,我后备箱里有一件厚衣服。他吓了一跳,原来由于紧张,他的身子一直在发抖。她的关怀突然让他想到母亲,在这个世上,只有母亲才会这么关心他,对他问寒问暖。他下意识地向她瞥了一眼,是的,她的长相也有点像自己的母亲。

        此刻,女司机突然做了一个让他想象不到的动作,她伸手停了计价器。他瞪大了惊恐的眼睛:“你要干什么? ”他问。

        她轻声地说:“钱太多了,你不管到哪,我都不再向你要钱,就二百块吧,为你省着点儿。”一股暖流瞬间让他的心里发热。他确实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人,而他却要对她打劫。他摸摸腰里的枪,竟然没有勇气再拔出来。

        车子在又一家旅店门前停下来。他忧郁得不知怎么办,这一次他没有下车。

        她问:“你是不是没有钱住旅店,那我拉你回家吧,你家在哪? ”

        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颤抖地说:“大姐,我,我是打劫的,可,可我不忍心对你下手。 ”

        她愣着,踩住刹车,不相信地看着他。一辆巡逻的警车正巧驶过来,感到了他们的异样。他对她说:你去报警吧,我真的是打劫的,你不报警,没准我还要去打劫别人。

        她似乎这才醒了过来,说:“你能认识就好。孩子,别做傻事,我还是送你回家吧。 ”

        “不。 ”他大声叫起来。

        两名警察走过来,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没说他是打劫的,因为她明显地感觉到,他已经放弃了打劫的念头。他却走下车,主动地交出了那把假枪,说:“我是打劫的!我想抢她的钱。 ”

        警察感到有点莫名其妙,但还是将他带走了。他是一个学生,因为被人骗过两次,家境又异常贫困,才在那天晚上,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可是,他没想到,他会被他要打劫的人所感动。他没想到,他因为感动而下不了手。她让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在一个个寒夜里,母亲给他的那些温暖。

        法院没有起诉他,在对他调查后,在全班同学和老师的联名恳求下,他重获自由。他说,是一个好人改变了我的一生。否则,我将从此成为一个罪犯。这则真实的案例,在电视台报道后,感动了许多人。

        其实世界上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因为好心,因为真诚和善良,而阻止了一起又一起邪恶的举动。善良,爱心,以及真诚的力量,在特别的时刻,往往有着特别的效力,甚至会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是的,善良与爱,也是带有魔力的!

        我想,上述这位女司机用善良让“准劫匪”因为体会到了曾经拥有的母爱,而最终放弃了打劫的念头。这种真诚相待、温暖人心的力量就是教育。

        二.最好的老师(崇尚平等、尊重弱者)

      当汤普生夫人站在五年级学生面前时,她撒了一个谎——像绝大多数老师一样,在第一次面对学生时,总是告诉孩子们,将对他们一视同仁。

      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比如,汤普生夫人就很不喜欢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名叫特德的小男孩。汤普生夫人注意到这个孩子很乖僻,与其他孩子合不来;他总是穿着一身脏兮兮的衣服,似乎从未洗过澡;他的学习也差劲……每当汤普生夫人的目光落到特德身上,她就会不由自主地皱眉头。

      一天, 校方要求汤普生夫人必须阅读班上每个孩子的档案。她把特德的那份抽了出来,放在了最后。然而,当她读到这个孩子的评语时,她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一年级老师这样写道:“特德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作业整洁而优美,很有礼貌……总是给大家带来欢乐。”二年级的老师写道:“特德很优秀,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但这孩子很不幸,他母亲的病已到了晚期。家庭生活的变故对他而言,将是一场考验。”三年级的老师写道:“母亲的死给了他很大的打击。虽然他试着尽最大努力,但他的父亲对这些毫不在意。如果不采取措施,那会毁了他的。”四年级的老师写道:“特德对学习不感兴趣,他孤僻内向,没有朋友,有时还在课堂上睡大觉……”

      直到这时,汤普生夫人才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她为自己感到羞愧。圣诞节来临,孩子们都送来了精美的礼品,看着惹人喜爱。特德也送来了一份,不过那礼品是用一张旧报纸包着。如果在从前,汤普生夫人肯定会不由地皱起下眉头,而现在,汤普生夫人却感到心中非常沉重!

      当汤普生夫人将特德的礼品打开时,她感到一阵心痛——里面是一只缺损了的人造水晶手镯和一只装着一点点香水的玻璃瓶。在孩子们的哄笑声中,汤普生夫人当即把手镯戴上,惊叹道:“多美的手镯呀!”随后,她又把特德送的香水洒在手腕处(汤普生夫人的举动阻止了孩子们的嘲笑),全场好一阵鸦雀无声。

      那天放学后,特德一反常态地待了很久,仅仅为了和汤普生夫人说一句话——“老师,您今天的样子和我妈妈一样,她常常闻我送她的香水。”

      孩子走了以后,汤普生夫人哭了至少一个小时。从这天开始,汤普生夫人的职业生涯多了一项内容,就是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和诱导孩子们,而且汤普生夫人对特德更是给予特别的关注。现在,特德只要和她在一起,思维就会一下子活跃起来。她越是鼓励他,他的反应就越敏锐。

      学年结束,特德已经成为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中的一员。不过,汤普生夫人当初“一视同仁”的承诺却没有兑现——从前,特德是她的“弃儿”,而现在则成了她的“宠儿”。

        一年以后,她在自家的门缝里发现了一封信,是特德写的。在信中,特德告诉她,她是他一生中遇到过的最好的老师。

      六年过去了,汤普生夫人收到了特德的第二封信。信中写道:他已经高中毕业,毕业考试成绩在班上名列第三。转眼又过了四年,汤普生夫人再次收到特德的信。特德说日子很艰难,但他顽强地抗争着,很快他就要大学毕业。又过了几年,一封信又不期而至。这一次特德的署名稍稍长了一点,前面冠以医学博士的字样。虽然特德每次来信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每次他在信中都会对汤普生夫人说同样的一句话:你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就在那年春天,汤普生夫人又接到一封来信。特德说他遇上了一个好姑娘,并决定要和她结婚。他想知道汤普生夫人是否愿意在他结婚那天坐在新郎母亲通常坐的那个位置上。当然,汤普生夫人毫无迟疑地答应了。

      届时,汤普生夫人特意戴上那缺损了的人造水晶手镯,喷上那只玻璃瓶里仅有的一点香水。他们并肩坐在一起。特德在汤普生夫人耳边轻轻地说道:“谢谢您对我的信任,汤普生夫人。是您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很重要,只要勤奋就可以为社会做出很多贡献。”

      汤普生夫人含着泪花对着特德地说道:“你错了,特德,正是你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作为教师重要性。在遇到你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怎样教自己的学生。”

        此刻,一股暖流淌过了在场每个人的心田。

        我想,汤普生夫人之所以能使特德又重新恢复了进取心,继而发奋努力成了一名对社会贡献卓著的优秀人才,期间那种特别关怀弱者的“爱心”的理性释放,就是教育。

        三.最严厉的惩罚(慈悲为怀、引人向善)

        克利夫·巴罗斯是比利·布雷汉姆牧师团的负责人。他讲述了自己教育子女的一个故事。

        当时他的儿子鲍比和女儿贝蒂还很小,做了错事。克利夫警告说,如果下次再犯,就要处罚他们。第二天下班,克利夫发现一对儿女故伎重演,根本没把自己的话当回事。克利夫很恼火,但看着孩子们可怜的样子又心软了,他不忍心处罚他们。

        克利夫对我说:“鲍比和贝蒂都很小。我把他们叫进房间,然后我解下自己的皮带,脱下衬衫,光着脊梁跪在床前,让他们每人用皮带抽我十下。

        “你想象不到他们哭得有多伤心,那是发自内心的、悔恨的眼泪。他们不想抽打自己的父亲,但我们有言在先,犯了错就要受惩罚。我告诉他们,处罚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父亲我决定替他们承受。我坚持要他们用力打满20下。两个孩子边打我,边痛哭,比自己受到惩罚还难过。

        “从那以后,我甚至再没斥责过鲍比和贝蒂,因为他们知道我爱他们,但又不会因此而忽视他们的错误。所以他们总是非常听话,不是怕被罚,而是出于对我的敬重和爱。”

        我想,要不是克利夫巴罗斯牧师采用这一“自己受罚”的狠招,他的两个孩子也许根本就不可能有转变。而他对自己孩子所采取的这一特有的“慈悲为怀、引人向善”的做法,就是教育。

        上述三个故事告诉我们:

        (1)教育既是一种善的力量、又是一种爱心的释放、更是一种积极的表率。

        (2)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方给予另一方“温暖、尊重和引人向善”的言行过程;

        (3)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有“真诚相待、温暖人心、崇尚平等、尊重弱者、慈悲为怀、引人向善”的特质。

        (4)学校理应独具“真诚、温暖、平等、尊重、仁慈、向善”这样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