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湿地公园图片:英漂求职百态(六):年轻没有失败 - FT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34:53
英漂求职百态(六):年轻没有失败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龙溪微微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10条]  

从外表来看,伦敦金融城和京沪两地的中心商务区并无太大区别,一样的摩天高楼造型各异、一样的通宵达旦灯火通明。但若深入内核,你会发现金融城就像一个神秘的黑匣子,就算是整日穿梭在城里的上班族们,也未必参得透其中的奥秘。至于城外的人,提起金融城总是陡增三分敬意,这也许源于英国人民尊重银行业的历史传统,也许源于金融城从业者的高薪酬、高风险和高智商。

这么说吧,伦敦金融城的神秘之处,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非开放性。这里不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不想出来。入城的门槛很高,几乎每家国际投行的HR手中都有一份内部名单,把全球大学划分为三六九等。牛津剑桥帝国理工之类自然是一等,毕业生相当于拿到了入城的敲门砖。排到二、三等的学校毕业生,若是人才出众专业过硬也有机会。至于三等之外,入城可能性微乎其微。

很多赴英攻读经济类或理工科的中国留学生,都怀揣一个进入金融城的梦想。但金融城的内部运作规则,却让很多人错失良机。为了摸清“城管”招聘的条条框框,我采访了一位供职于某欧洲投行的牛津毕业生,她花了两年时间才成为“城内人”,自然有一肚子话要说。

Lottie,2006年国内本科毕业后,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被英国牛津大学计算机系录取。生于1985年的她看起来还是个小姑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未早早设定规划。“刚到英国读研究生时,我压根没想过留英工作,父母也希望我毕业后回国发展,所以根本没把心思放在找工作上。”

但人的想法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看到身边同学四处投递简历,积极参加面试,还有人第一次应聘就成功进入顶级投行,Lottie也有些心动了。“我是2007年10月底左右开始找工作的,而金融城各大投行的招聘每年七八月份就轰轰烈烈开始了,虽然截止日期是12月底,实际上到10月底已经招得差不多了。”因为错过了投递简历的黄金时期,当年Lottie只拿到两家美国投行的面试机会。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每次都倒在“群体面试”那一关。

“虽然我是应聘中后台(Middle-back offices)相关职位,但很多投行招聘初级岗位的集体面试题都是不分具体职位的。记得某次群体面试,大家被要求讨论一艘油轮在海上发生石油泄漏的紧急救援方案,阅读材料时间只有3分钟。很多人看了个大概就开始高谈阔论,我多花了些时间读完材料才开始发言,提了几点有用的建议,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没想到,这次面试还是失败了,HR给出的反馈是:你有明晰的思路和很好的想法,但你的时间管理不够好,也缺乏表现自己的欲望。”

面试的失败并没有挫败她的锐气,而身边同学纷纷尘埃落定却让她有些心急。Lottie所在的专业有20个中国人就读。有趣的是,这20人有一半高中毕业就赴英读书,另一半读完本科才出国。据Lottie透露,读完高中就出来的10个人,只有一两个选择留英工作。大学毕业出来的10个人,只有一两个选择回国发展。虽然只是个人选择,但这一样本还是折射了很多留学生的心态——呆在异国太久的人忍不住要回家,刚来异国的新鲜人忍不住要留下。

2007年白驹过隙,Lottie的同学大多数进了美林、高盛、瑞银、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也有几人选择了微软、IBM等IT巨头。“其实很多中国留学生选择投行而非IT企业,倒不是因为多么热爱金融业,而是因为投行会为我们申请工作许可,但微软不会。”在英国,只有获得合法的工作许可证,外国人才可以名正言顺地留下来纳税,其重要性不亚于中国的户口。

龙溪微微上一篇文章:

英漂求职百态(五):半熟一族 2010-06-21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英漂求职百态(四):职场转型牛人 2010-06-07
“英漂”求职百态(三)巴克莱分行经理 201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