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怎么杀成群蜜蜂:市县政府如何对待舆情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6:22
市县政府如何对待舆情危机 最近,一个县级市的宣传部长给我出了一个难题:面对无法预料的负面报道和舆情危机,他们想购买一套被称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软件,当然,更看重出售软件的公司对舆情危机攻关的承诺。再当然,这一切都是有价的。
  买还是不买?值还是不值?能还是不能?这是宣传部长一连向我提的三个问题。
  说实话,我一下子无法准确地回答提问,但她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
  该市遇到的问题,原来已经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经了解,我熟悉的一些县市的确已购买了这样的监测系统。而媒体报道,2010年12月,河南省三门峡市通过政府采购渠道成功中标一套“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这个系统能对1000多个境内网站,包括论坛、博客等,进行实时监测、采集和内容提取。其他省份的一些市县也见到类似采购舆情监测设备或软件的招标通知。据有关人士预测,由于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的迫切需求,已经催生了上百亿元的舆情监测市场。
  那么,舆情监测软件真的那么灵吗?原来,背后还有玄机,这玄机就是,舆情危机后的攻关,而这攻关的内容比较复杂,收费也不确定,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网络删帖。一些地方政府直接提出的要求就是删帖,甚至他们购买软件的真正目的,也在于此。
  花钱消灾,这是买卖双方都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对此,许多地方的领导也透着无奈。
  是呀,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这个地盘不出事,出了事不被人捅出去。有三个理由让地方领导相信发生舆情危机某种程度上是必然的,一是自己工作的错误和失误,二是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和无孔不入,三是出于公心、出于私心、出于公私两心、甚至别有用心的媒体人、网络人、自由人的存在。
  出了舆情危机,出于形象、威信、政绩、仕途的需要自然要全力应对,购买软件和进行危机攻关也不失权宜之计,事实上,有些地方在这方面不仅支付了不少财力,而且付出了很大的精力,甚至一度影响到正常的工作。从根本上讲,不能把应对舆情危机的重点放到这上面,否则就会陷入到穷于应付的被动局面,效果还未必好。
  应对舆情危机,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危机发生前,一是危机发生后。
  各级领导都应该有舆情意识和舆情危机意识,这是避免舆情危机发生或发生到不可收拾地步的重要保障。要学会在新的媒体和舆论环境下执政和做好领导工作。一个决策的出台和实施,一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甚至一次讲话的内容和表情,都要事先考虑到大众和舆情的可能反映。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制定本地的舆情危机应急方案。
  舆情危机发生后,最重要的是冷静分析,沉着应对。这里简单举一正一反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是西北某县的“火上浇油”,一个是江西某县的“自然冷却”,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
  西北某县批斗上访群众,被媒体曝光,引起网上热议。县里情急之下给媒体发了一封公开函。不料火上浇油,公开函的许多内容由于不严谨而被抓了把柄,随后掀起了一轮更猛烈的抨击,而批斗的焦点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回复内容。
  江西某县县委书记与一位专家酒席之上观点不同,话不投机,不欢而散。这位专家愤而发博,抖落此事,引起网上热议。随后专家又是接受记者采访,又是发文章,但县委书记却始终不发一言,不置一词。
  实际上,当前很多事情,未必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那样界线分明,更多的是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所以,应对舆情危机,还要避免自我中心论。
  总之,已有的许多舆情危机案例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各市县应该注意收集研究,认真加以总结,从正面找经验,从反面找教训,提高防范和应对舆情危机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