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配置网络ip:人教版历史选修4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53:07
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克伦威尔的军事才能,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难点

  理解独裁统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关系,客观评价克伦威尔。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三百多年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典型的英国,发生了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有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沉重地打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且沉重打击了整个欧洲封建体系。正是在这个时期,奥利弗·克伦威尔成了这次革命的领导者。他领导议会军在英国内战中大获全胜,他是才干杰出、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是使国会民主政体成为英国政体的关键性人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部特色反映在他身上,他成了这次革命的政治焦点,成了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本课引言包含两部分内容,首先以克伦威尔1640年11月在议会的演讲导入新课;其次,指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即“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

  第一目“从乡绅到议员”

  核心问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其内容讲了三点:

  (1)克伦威尔生平

  1599年4月22日,奥利弗·克伦威尔降生在英国的一个农业小镇亨廷顿,从小受到清教徒的熏陶,1616年进入剑桥大学,由于父亲故去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料理农庄,1620年8月同伦敦一个商人的女儿结了婚,开始全力以赴经营农业。

  1628年克伦威尔被选入议会,成了一名议员,从此他的生活道路发生了根本变化。议会第二次会议期间,克伦威尔发言,猛烈抨击受宫廷保护的天主教,主张保卫清教徒的利益,教材中“历史纵横”栏目提供了关于清教的内容。这次发言产生了很大影响,下院多数议员拒绝服从国王命令,并且通过《三项决议》提案,反对天主教,反对国王任意征税。1636年克伦威尔迁居到剑桥郡,成为该郡的最大乡绅之一。1640年作为剑桥郡的代表先后被选入“短期议会”和“长期议会”。在长期议会中,他与坚决反对王党的议员站在一起,参加制定《大抗议书》等文件。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海外贸易活动加强,推动了国内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起来。经济领域内的变化,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了,他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在一起,在未来的斗争中起了领导作用。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政策,在政治、经济、宗教上都触犯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为了募集到钱来镇压起义,1640年查理一世不得不召集议会,这届议会中的激进派认定:公开反对王权专横的时刻到了。克伦威尔成了这一想法的领袖人物,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选进18个各种议会委员会,并且成为一系列摧毁英国“旧制度”根基的重要法案的倡议人。课文引言描述的就是一次著名的演讲。

  第二目“治军之道”

  核心问题是讲克伦威尔的军事才能,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其内容有四点:

  (1)克伦威尔的骑兵军

  1642年8月,英国内战爆发,9月,克伦威尔以上尉军衔统率一支60名志愿者的骑兵团,他从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的普通农民中召募士兵,这使他的军队在作战时既勇敢而又有纪律。这些为数不多的自耕农后来成了赫赫有名的“铁骑”的核心。

  (2)治军之道

  1644年1月克伦威尔擢升为中将,任东部联盟军骑兵司令,7月在马斯顿草原之战中击败王党军,扭转战局,最终树立了克伦威尔的军威。“铁骑军”的称号也广为传播。12月他向议会提出军队改组方案,主张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募兵制,建立编制完备、指挥统一的正规军。1645年初组成了由T.费尔法克斯和克伦威尔指挥的新模范军,克伦威尔的“铁骑”成了核心。参考“资料回放”的史实对比两军的重大差别,说明克伦威尔的治军之道。

  (3)战胜王军

  1645年6月14日,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取得对王党军队的决定性胜利。以后的军事行动主要是肃清王党守军。1648年春第二次内战爆发,克伦威尔重整议会军,很快击败王党,国王查理一世被抓获。

  (4)英国宣布为共和国:由于国王的顽固和下层人民的支持,克伦威尔放弃同国王妥协的主张,转而赞成成立审讯国王的最高法庭,判处国王死刑。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断头台,革命获得了胜利,封建君主制度被推翻,5月19日,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本目着重介绍克伦威尔的治军之道,其他内容在必修课及其他选修课教材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需多讲。

  第三目“护国公”

  核心问题是讲“独裁统治”。其内容有五点:

  (1)克伦威尔率军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

  1641年10月,爱尔兰爆发了反英起义。这次由天主教徒联盟领导的起义,不仅反对英国的殖民压迫,而且敌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在这样的形势下,克伦威尔于1649年8月率领英国军队开始了远征爱尔兰的战争,到1652年5月终于征服了爱尔兰。

  战后英国许多军官及伦敦大商人成了爱尔兰的大封建主,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他们认为,只有在英国建立军事独裁的统治,才能确保爱尔兰的“安全”。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克伦威尔身上。因此,远征爱尔兰的结果,为在英国推翻共和制及建立军事独裁铺平了道路,并为英军镇压苏格兰叛乱创造了条件。

  由于爱尔兰被英国征服,复辟势力企图利用爱尔兰达到复辟的阴谋破灭了。于是,他们又与苏格兰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得知这个消息,1650年7月,克伦威尔远征苏格兰,到1652年5月,苏格兰人停止了抵抗,1654年,苏格兰被合并于英国。征服苏格兰,意味着英国复辟势力又一次被挫败。

  (2)担任“护国主”

  1653年,克伦威尔在军官们及伦敦大商人的拥戴下,用武力把长期国会解散,自己就任护国主。护国主是终身职,他有权指定自己的继承人,并且把立法行政及军事大权集于一身。因此,护国政体在本质上是半君主制的军事独裁的一种形式。在管理中,克伦威尔颇费心机,他先后平息了王党骚乱,粉碎了平等派的起义。1655年夏天,他把全国划分为12个区,分权管理,使其具有清教特色。

  (3)颁布《航海条例》

  共和国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积极推行侵略政策,替英国资产阶级夺取海上贸易权和建立世界霸权。从1649年到1651年,建造一支大舰队,装备了40艘军舰。当时英国的劲敌是荷兰。17世纪的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商人垄断对英国海外殖民地的贸易,从中获得大量的利润。针对这种情况,英国政府在1650年和1651年两次颁布《航海条例》,想把荷兰从英国对其殖民地和欧洲各国的贸易中排斥出去。荷兰当然不肯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因此在1652年发生了英荷战争。战争的结果,英国胜利,根据1654年和约,荷兰不得不接受英国的“航海条例”,而放弃了海上贸易垄断地位。此后英国又同瑞典、丹麦缔结了有利的商约。分析“学思之窗”的内容和上述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荷兰对上述条款强烈反对的原因。

  (4)英国工业的快速发展

  克伦威尔在内政中表现出杰出的治国才干:对王党分子实行“既往不咎”的政策,改善粗暴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许犹太人来英格兰定居,在那里实行他们自己的宗教(他们在三个多世纪以前被国王爱德华一世驱逐出境),经济上发展工商业,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5)君主立宪制确立

  1658年,护国主克伦威尔死后,他的儿子理查德继承为护国主。理查德是个无能之辈,政权落到高级军官手中,他们明争暗斗,削弱了统治力量。利用这个机会,农民运动又高涨了,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旧王朝复辟。但是复辟的封建王朝实行反攻倒算和亲法政策,尤其是恢复天主教的企图,威胁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经济利益,引起他们的恐慌。为了防止英国君主做出违反他们利益的事,1688年他们便和封建势力联合起来,发动政变,请荷兰执政威廉作为英国国王。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定了君主立宪制度。本目必修历史Ⅰ已经详细介绍,可由学生叙述,教师不必多讲。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1)本课内容涉及问题复杂,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选择重点要围绕“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这一课题,由此可确定“治军之道”和“护国主”两目为重点。治军之道是阐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内战中的重大作用,护国主是指克伦威尔在革命胜利后实行独裁统治,颠覆共和制。

  (2)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参与,备课时要设计学生活动,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中,尽量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时,选择适当的学生活动方式,如软件制作、投影、挂图、简明史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在讲解《航海条例》时可运用“学思之窗”组织讨论。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关于本课导入

  (1)方法一:声音演示和旁白:“轰隆!”“轰隆!”议会军的大炮开始轰击,大炮声中,2万名步兵和7000名骑兵分三路发起了冲锋,迅速向王党军杀了起来。1644年7月2日下午7时,在英格兰北部的马斯顿草原上,议会军和王党军相遇了。

  (2)方法二:采用本课导言的办法,由材料导入新课。

  案例二讲述“护国公”一目可用模拟剧的方法:一名学生扮克伦威尔,若干名学生扮议员,内容如下:

  1653年4月19日,克伦威尔在伦敦白厅召开军官会议,要求议会自动解散。第二天,议会召开会议,准备了一个新的选举法,公开对抗克伦威尔。“我马上到议会去!给那些夸夸其谈的老爷们一点颜色看看!”克伦威尔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恼火,立即带着一支军队冲进议会。“议员先生们!你们整天只会空谈,上帝已经抛弃了你们,要选择更好的人来执掌政权!”克伦威尔高声喊道。

  “你怎么敢污辱议会!”议员们愤怒地指责克伦威尔。“够了!够了,你们这群废物,我不承认你们这个议会,我取缔你们!”克伦威尔怒吼道。

  “你敢破坏英格兰神圣的法律?!你疯了!”

  “你们统统给我滚出去。”克伦威尔一挥手,士兵们冲进议会,议员们全被拖了出去。

  “把选举法草案拿来!”克伦威尔走到议会秘书面前,伸手把文件抢了过来,脱下自己的帽子,把文件塞了进去,又重新戴在头上。“把门锁上!”克伦威尔离开议会大厅时命令士兵。1653年12月16日,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他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军事、外交大权都抓在自己手里,成为没戴王冠的国王。他从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变成了一个军事独裁者。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为什么荷兰对上述条款强烈反对?

  解题关键:此题是要理解英荷两国在海外的经济利益问题。

  答案提示:17世纪的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商人垄断对英国海外殖民地的贸易,从中获得大量的利润。这些法令是想把荷兰从英国对其殖民地和欧洲各国的贸易中排斥出去,荷兰当然不肯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因此在1652年发生了英荷战争。战争的结果,英国胜利,根据1654年的和约,荷兰不得不接受英国的“航海条例”,而放弃了海上贸易垄断地位。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列举史实说明克伦威尔对封建专制王权的态度。

  解题关键:本题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的能力。

  思路引领:教师向学生强调,查找材料的关键是克伦威尔对封建王权的态度和含义。

  答案提示:1640年11月在议会的演讲;组织骑兵军同王军作战,取得马斯顿草原战役的胜利;组建“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全歼王军主力;平定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说明他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专制王权坚决斗争。

  2.克伦威尔的治军之道是什么?

  解题关键:本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实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思路引领:关键是考察克伦威尔军事才能的具体体现。

  答案提示:骑兵军的选拔:信奉清教的自耕农(作战勇敢);选拔军官的标准:勇敢和忠诚;军纪严明:约法三章。

  (二)学习延伸

  1.百家争鸣

  解题关键: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如何在众多历史事件中抓住重点,综合考察、分析问题。

  思路引领:阐释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最大这个词,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活动很多,只有抓住这个词,才能把握解题的要旨所在。

  答案提示:不同意,他的最大贡献应该看对整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和影响。应该是领导议会军战胜王军,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担任护国主时的内外政策也是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出发的。

  2.探究活动

  解题关键:本题旨在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思路引领:重点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处死查理一世后共和制的建立等来分析。

  答案提示:曾经不可一世的暴君受到惩罚;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它标志着英国封建制度的终结,也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3.阅读与思考

  解题关键:本题旨在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客观地思考分析的历史思维方法。

  思路引领:重点是教会学生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时的世界背景,进行客观综合分析。

  答案提示:有相容的地方

  在17世纪,欧洲大部地区都在朝着更强大的专制主义的方向发展;民主政体在英国的胜利是与当时的历史趋势不同的事件,顽固的封建势力当然不甘心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为了巩固已有的成果,资产阶级在最初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就有了通过个人独裁来巩固资产阶级政权这样一种方式,比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红色暴力等。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一首形容克伦威尔的民谣

  1653年春克伦威尔以武力驱散了议会。当时不论是贵族和平民大多只是对议会里议员的败德和腐化行为感到不满,而对克伦威尔解散议会的行为却表现出轻佻的欢欣。在当时流行着一首民谣,形容克伦威尔在议会的言行和议员的惊慌失措的情形。

  “勇敢的克伦威尔

  走进了议会,像个精灵,

  他发怒的面孔,

  吓得议员们口呆目瞪;

  ‘走吧!’他说,‘你们坐得够久了;

  难道你们,还想坐在这里,

  直到世界末日来临!’”

  ──转引自王觉非:“费尔斯和他的《克伦威尔传》”,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69页。

  查理·费尔斯对克伦威尔的评价

  查理·费尔斯《克伦威尔传》(初版于1900年,2版于1934年),是一本受到近代历史学家一致推崇的书。在对克伦威尔进行评价时,我们看到更多肯定的一面。

  “克伦威尔无论作为一名士兵或是一位政治家,都远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英国人都要伟大得多。而他既是一名士兵,又是一位政治家。……克伦威尔所取得的胜利,更多是由于他的军事天才,其次才是他的军队的素质。他的军事事业上最为突出的一点是起步很晚。……克伦威尔在听到枪声和在指挥一个中队时,已经43岁了。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未经过军事训练的乡下绅士怎么能打败在欧洲经过最著名的军官专门训练的士兵呢?回答是,克伦威尔具有一种天赋的作战才能。”

  ──转引自王觉非:“费尔斯和他的《克伦威尔传》”,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70-71页。

  2.课文注释

  马斯顿草原之战

  1644年7月,国会与王军在马斯顿草原摆开了战场,奉国会之命克伦威尔率东部联盟军赶赴来参加会战。此战中,国会方面投入兵力2.7万人,其中骑兵7000人。王军人数为1.8万人,骑兵人数大抵与国会方面相当。双方阵形为:左右两翼为骑兵,步兵居中央。克伦威尔率左路骑兵担负攻击王军主力鲁柏特的骑兵。7月2日下午5时开始会战,双方首先进行炮战。7时许,炮声渐渐稀落,硝烟和大雾弥漫着草原,这正是攻击的最好时机。炮声停止后,克伦威尔率骑兵急速地向敌人阵地冲去,而鲁柏特的骑兵正在集合准备吃饭。克伦威尔军队的突然出现使王军大为惊恐,但鲁柏特毕竟是位久经沙场的骑兵名将,他迅速地组织起军队进行抵抗。在第一次攻击结束后,克伦威尔指挥军队重新编好队形,向鲁柏特骑兵发动了第二次攻击,王军再也经不住打击,慌忙逃离战场。

  国会军左路骑兵取得胜利,但右路骑兵却遭到失败,双方中路步兵正杀得难解难分,战役谁胜谁负还难预测,最后还是克伦威尔决定了战局。克伦威尔在击溃鲁柏特骑兵后,派出一部分骑兵追击残敌,又指挥骑兵主力迂回到敌人步兵的侧翼,失去骑兵保护的王军步兵在克伦威尔骑兵的打击下迅速溃退,国会军取得大胜。此次战役歼敌3000余人,俘敌1600余人,获大炮16门,火枪6000枝。一位当时参战的苏格兰将领惊叹道:“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作战艺术。”

  新模范军

  在克伦威尔的强大压力下,1645年1月国会通过了“新模范军法案”,组织起一支实际上由克伦威尔领导的,以“铁骑军”为核心的“新模范军”。“新模范军”的主要成员是自耕农、手工业者和其他下层人民群众。由于他们被压在社会的底层,饱尝了封建压迫和剥削的苦难,因此,他们的反抗意识最强烈,在他们之中蕴藏了巨大的革命力量。作为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代表的克伦威尔,正是利用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紧紧依靠“新模范军”这支革命武装,才最终推翻了封建暴政,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充分发挥“新模范军”的革命威力,克伦威尔在军事上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如,他废弃了只有骑士、贵族和出身高贵的人才能充任军官的陈规,坚持不凭出身而根据本人的勇敢精神和对革命忠诚来提拔军官。他说:“我宁愿要一个懂得自己的战斗目标、热爱所认识的东西的布衣粗服,而不要你们称为‘绅士’而别无优点的将领。”于是,一些出身于下层人民的优秀指挥官脱颖而出,如,普莱德上校过去是马车夫,休逊上校过去是鞋匠,福克斯上校过去是锅炉工,等等。克伦威尔还制定了铁的纪律,“严明军纪”。“新模范军”的军事条例规定:“凡抛弃军旗或临阵脱逃者处死”,“如果发现哨兵或侦察兵睡眠或酒醉均处死不贷”,“偷盗或抢劫者以死罪论处。”由于这支部队主要是由下层人民所组成,又因为克伦威尔实行了一套改革措施,革命军一改过去军队之旧观,以其崭新面貌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一支很受人民欢迎的正义之师和埋葬封建王朝的中坚力量。

  3.学术观点

  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

  自从17世纪以来,有关克伦威尔的著作,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卷帙浩繁的著作,不但内容广泛,而且思想差异很大,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更是褒、贬、臧、否,应有尽有,可说是千差万别。颂扬他的人,说他在行动领域中的地位正像莎士比亚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一样,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责骂他的人,说他是世界上曾有过的最臭名昭彰的暴君之一;他之所以成为国家元首,完全是通过他对自由事业的背叛和他对那些曾与他共同为争取自由而战斗过的卓越的爱国者们的卑鄙的和无情的背弃。有人在讲到这样两方面极端的评论时曾说:“没有哪一个人像他这样被人说得更好或被人说得更坏了。”也有很多人把克伦威尔说成是好坏参半的人物。休谟说他在许多方面是“一个优秀的人物,甚至是一个卓越的天才”。然而他却是“靠了欺骗和暴行才使他成为国家第一把手的。”拿克拉兰敦典型的话来说:克伦威尔是一个“勇敢的坏人”。因为他“既有那么多的受到咒骂、应入地狱的罪恶,又有些引起若干人长期怀念的美德”。

  我国史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初掀起了对克伦威尔评论的热潮,并一直持续至80年代末。王觉非先生对国外史学自克伦威尔朝代开始的对其评述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蒋孟引先生是否定克伦威尔的代表,他在文章中以大量史料来证明克伦威尔是一个“向上爬”的小丑,他是彻底的非革命者;关勋夏先生则采取了二分法,认为克伦威尔既有成就也有罪过,是“矛盾”的历史人物。至90年代,对克伦威尔的研究就悄无声息了,学者们更加倾向于关勋夏的观点而达成共识。

  克伦威尔在反封建方面的功劳已为当今国内外史学界所共识,其分歧即在于他镇压平等派、掘土派,以及远征爱尔兰和建立军事独裁政体。

  第一,关于克伦威尔镇压民主运动与远征爱尔兰。我们没有必要为克伦威尔镇压人民的屠刀唱赞美诗,但必须指出的是,克伦威尔维护资产阶级并没有错,如果说错,那即是其手段过于残酷罢了。关于远征爱尔兰的问题。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进行殖民侵略,的确给爱尔兰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他的身上沾满了爱尔兰人的鲜血,克伦威尔难辞其咎。但这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即克伦威尔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事实上,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无不要求进行殖民扩张,其政治代表往往尽力满足他们的这一愿望。

  第二,关于克伦威尔独裁政体。有的学者指出,克伦威尔处死国王及建立共和国完全是处于人民的压力下不得已才实行的,而其后来进行军事独裁统治才是其政治目的。从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对人物进行评价是不可靠的,甚至从人物的言论出发评价人物也不可信。历史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的愿望与言论本身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在言与行之间,我们的评价研究更应侧重后者,当主观愿望与其行动发生矛盾之时这种方法就尤为重要了。我们认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进行独裁乃至复辟统治都是正常的,是革命成果的稳定时期,是英国、法国等国的阶级构成及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总结说:“任何国家,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马克思所做的是对17世纪英国历史的总体性概括,而至于他同时又说过的“克伦威尔通过征服爱尔兰而推翻了英格兰共和国”等,是马克思对个案之间联系的研究,但如将它放入整体历史的研究之下,就会发现马克思对克伦威尔独裁的评价,正如在拿破仑建立帝制的问题上,恩格斯说:“我并不准备责备他”,我们何不在克伦威尔独裁问题上也同革命导师保持一致呢?

  张庆海评价道:我们认为克伦威尔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领导了推翻封建王朝与保卫革命成果的伟大革命运动,他所暴露的缺点与局限,正是那个时代资产阶级不成熟的标志,并非仅是其个人原因所造成的。以其镇压民主运动来评述他是一个“矛盾的一身二任的历史人物”,则超越了他的时代,是不合适的。

  4.插图说明

  无

  5.参考资料目录

  [英]约翰·吉林厄姆著李陈河译:《克伦威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觉非:“费尔斯和他的《克伦威尔传》”,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张庆海:“关于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载《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王觉非:“评研究克伦威尔的史学”,载《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载《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陈贤齐:《也评克伦威尔》,载《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关勋夏:《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担任总统期间的主要事迹。

  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难点

  如何认识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美国国父华盛顿:维农山庄的主人、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首任总统,四目内容从纵向上叙述了华盛顿的一生,从横向上展示了华盛顿作为军事家、政治家对美国历史的贡献。

  第一目“维农山庄的主人”

  教材主要讲述了华盛顿早期的生活经历。

  (1)童年

  1732年2月22日,华盛顿出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大种植园主家庭,他的祖先是英国人,1657年移民到弗吉尼亚。华盛顿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农庄里度过的。父亲威严而有学识,母亲则性格刚烈又有些固执。他们在待人接物、做人美德方面对华盛顿严格要求,从而培养起华盛顿诚实、勇敢、理性又善于冒险等优秀品质。华盛顿很难称得上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然而,刻苦勤奋以及对于数学和历史的浓厚兴趣弥补了他的不足,从而使他最终能够出类拔萃。

  (2)少年

  华盛顿1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由异母哥哥劳伦斯抚养。劳伦斯是弗吉尼亚一位有影响的人物,担任在西部进行殖民开发和土地投机贸易的俄亥俄公司的经理,他使华盛顿能够获得一份为英国殖民当局搞土地测量的工作。此后,华盛顿几乎走遍了整个弗吉尼亚。艰苦的野外生活,既磨练了他的意志,也使他学会了与印第安人交往。

  (3)青年

  1752年劳伦斯去世,华盛顿继承了他的山庄即维农山庄,以后又由于与一位富孀结婚,使得财产大增,到30岁时就经营着一个较大的种植园。在这前后,他加入英国殖民者组织的弗吉尼亚民团,并参加过七年战争。战争开始时,华盛顿接受英军布雷多克将军的邀请,充当上校副官。在一次惨烈的战斗中,不善于丛林作战的英国正规军被与法军结盟的印第安人打垮,华盛顿主张由他率地方部队进入林间游击,遭到布雷多克拒绝。后来,部队死伤惨重,布雷多克受重伤死去。华盛顿英勇作战但毫发无损,率领残部突围而出。在同胞们的心目中,华盛顿成为败绩中的英雄,他的大名飞出弗吉尼亚的疆界,传遍了整个大陆。但由于对为英国殖民者作战的前景感到失望,他还是回到了维农山庄,做农庄的主人。

  教学建议:此目只需适当补充材料,主要说明华盛顿优秀品质形成及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得以积累的原因。可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小故事,或举实例说明家庭教育对每个人良好品格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

  第二目“领导独立战争”

  主要讲述美国独立战争中华盛顿的贡献。

  (1)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1763年,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获胜,结束了与法国一百多年来在北美大陆的争霸战争。但同时英国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沉重的财政负担,英国对其在北美的殖民地课以重税,先后颁布了“印花税法案”、“唐恩森德法案”等,严重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导致殖民地人民的反抗。1773年波士顿人民反对征收茶税,把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倒入海中,造成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手段进行压制,激起北美人民更强烈的反抗,各地纷纷以人力、物力支援波士顿人民。为了协调各殖民地的行动,弗吉尼亚议会呼吁召开由各殖民地代表参加的会议,共同“商讨各殖民地不幸的现状”,这一建议立即得到热烈响应。

  (2)表现

  ①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后,华盛顿参加到反英斗争中来,他宣布:“我要招募1000名士兵,由我自己出钱供应,带头前去援救波士顿”,他的这一行动得到许多人支持。1774年9月,各殖民地代表(佐治亚地区缺席)在费城举行第一届大陆会议,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州的代表,身着戎装出席会议,以示武力反抗英国压迫的决心。会议虽然没有提出“独立”的问题,主要讨论了再次向英王请愿,但在华盛顿的大力推动下,会议通过了不惜以武力抵抗为最后手段的决议。②1775年4月19日来克星顿枪声打响,北美独立战争开始。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组建大陆军,并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在波士顿附近剑桥地方的一棵山榆树下,挥剑宣誓就职。从此,他的命运就与整个北美人民的命运牢牢连在一起。③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这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④1776年初,华盛顿首次率军主动大规模进攻英军,在得到一些重型大炮之后,围困驻守波士顿的英军一月有余,英军被迫撤离,大陆军取得重大胜利。战场上的胜利推进了北美独立进程,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⑤大陆军在保卫纽约的几次战斗中失利,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又大大鼓舞了各地的爱国者。⑥萨拉托加战役之后,美国取得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帮助,加速了胜利的进程。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向美军投降,这是华盛顿戎马生涯最辉煌的时刻,也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的结束。⑦1783年1月美英签订和约,英国承认其为自由、民主、独立的国家。4月17日,华盛顿接到大陆会议关于停战的指示;19日,在来克星顿战役的纪念日,美国独立战争的第八周年,华盛顿向士兵宣布战争胜利结束。

  教学建议:①分析了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后,对华盛顿在独立战争期间的表现,可先进行整体概述,然后请学生将“表现”具体归纳;也可先归纳具体“表现”,再整体概述,为全面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打好基础;还可结合教材“学思之窗”的问题,理解华盛顿能够成为大陆军总司令这一职务承担者的原因。②这部分涉及战役较多,注意突出与华盛顿有关的战役。萨拉托加战役虽意义重大,但不是华盛顿直接领导,此处只提及其影响,不必多讲战役情况。

  第三目“主持制宪”

  主要讲述华盛顿在独立战争结束后,联邦政府成立前的主要贡献。

  (1)背景

  ①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的威望如日中天,一些人准备将他推向国王的宝座。华盛顿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对此严词拒绝。他郑重交还大陆军总司令任命书,告别昔日的部下,回乡务农。②独立战争是胜利了,但创立一个完善的合众国是何等的艰辛!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确定美国是一个邦联政府,但这个政府对内无权干涉各州内政,对外既无能力保障美国商人在海外的经营权益,也不能保证本国边疆安全;加之1786年出现的谢司起义,使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华盛顿也为邦联政府的软弱无能担忧,主张修改《邦联条例》,建立强有力的政府。

  (2)时间

  1787年5月,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华盛顿被推选为会议主席。

  (3)结果

  会议上利益不同、观点各异的12个州55名代表争论激烈,华盛顿以自己的克制态度、威望和组织才能使会议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联邦宪法》,以取代《邦联条例》。《联邦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是由至高无上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组成的全国政府”,国家元首是总统,实行三权分立等。1787年宪法确立了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它对内有利于全国市场的形成,对外则有能力保卫国家的安全。1788年夏,宪法最终获得通过。华盛顿再次踏上归程。

  教学建议:此部分内容可略讲。结合教材“学思之窗”的问题,突出华盛顿为美国的民主建设所做的努力。

  第四目“首任总统”

  主要讲述华盛顿担任两届总统时期的贡献。

  (1)就职

  1789年2月,根据新宪法的规定,美国举行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成为各派都能接受的人物,这位开国元勋成为第一任美国总统,他再一次离开维农山庄,来到纽约。4月30日,在纽约市的联邦大厦,华盛顿宣誓就职。他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惟一没有在华盛顿白宫居住的总统。

  (2)第一届任期

  当选总统后,华盛顿把自己的感觉描绘成“像是走向刑场的囚犯”。因为他当总统,一是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要自己创造,二是新诞生的美国面临重重困难。在内政外交头绪纷繁的情况下,华盛顿显示出了他对国家大事所具有的卓越的领导能力。首先,他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任命不同政治倾向的著名人物来担任领导职务,以便在内阁中保持势力均衡。其次,在财政上,他采用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建议,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在外交上,他努力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以保证国家和平。他还创立了总统否决制。身为首任总统,华盛顿恰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力,既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又在各方面完善了总统制。

  当第一届任期将满时,为打消民众对产生君主制的疑虑,华盛顿意欲引退,但他的政绩和民意使他在1793年2月再一次以全票通过当选总统,这在美国历任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

  (3)第二届任期

  1793年3月,华盛顿第二次在费城宣誓就任总统,当时的仪式极其简单,他的就职演说只有短短135字,为历来美国总统演说中最短的。华盛顿怀着忧郁的心情,以寥寥数语讲述了职责和惩处之类的话便宣了誓,然后,立即尽快尽可能不引人注目地回到了总统官邸。此刻,华盛顿面临的是一个相互攻击不断的内阁和正在形成的党派。外部国际形势复杂,刚独立不久的美国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华盛顿表现得出奇的冷静。除巩固第一届任期的成果外,在欧洲英法开战的情况下,他坚信美国应不惜一切代价保持中立,这一主张得到了大部分美国人的赞同。1793年4月22日,华盛顿正式签署“中立宣言”,声明:“美国的职责和利益要求他们应该真诚地、善意地采取并力求对所有的参战国都持友好而公正的态度。”当时“中立宣言”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他们指责华盛顿放弃了对自己第一个盟国──法国的承诺。然而,这个宣言却使美国避免了去打一场几乎没有准备、也没有多大意义的战争。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用武力打开西部通道,华盛顿还批准了有关西部土地的法令,这些法令确立了西部土地开发模式,极大地推进了西部的开发。到第二届任期结束时,华盛顿基本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4)引退

  当第二届任期将满之时,美国朝野绝大多数人要求他再次竞选连任,但紧张的政治生活,使华盛顿感到身心交瘁,他决定不谋求第三次担任总统。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在报上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辞”。在告别辞中,他承认可能做错了一些事,请求同胞的原谅。他告诫大家,要维护联邦的统一,尊重宪法和各项法律,摒弃党派偏见,弘扬宗教和道德。他反对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提出“避开与任何外国永久结盟是我们的一项颠扑不破的政策”。华盛顿认为美国对外国应不偏不倚,同他们建立贸易关系,而不建立政治关系。这一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在长时期内为美国历任统治者所遵循和发展。华盛顿的这些告诫对美国的政治生活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而华盛顿不当终身总统,这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1797年3月4日,华盛顿把权力传给继任者约翰·亚当斯,自此息身政坛,归隐田园,专心致志于他的家庭生活和种植园的管理工作。他的最后几年是在川流不息地接待访问者以及陪伴家人中度过的。

  (5)病逝

  1799年12月12日,华盛顿骑马外出遭遇风寒,回家后卧床不起。一向豁达的他保持固有的沉着与冷静,给亲人留下遗嘱,指示家属释放农庄所有奴隶。两天后,这位美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在卸任两年零九个月后逝世,享年67岁。按照遗嘱,华盛顿被葬在维农山庄。后来,这里建立了华盛顿纪念馆,成为一个历史胜地。

  华盛顿逝世后,举国哀悼,一连数月,全国都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拿破仑下令在法国举行一周的悼念,昔日的敌人英国也为他鸣炮志哀。

  (6)评价

  伟人逝去了,但他毕生奋斗、培植、呵护的美利坚合众国稳定了,他所建立的民主、自由、独立的国家理念从此深入人心。华盛顿的一生,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他的精神与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华盛顿为美国独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正如他昔日的部下亨利·李所说:“记住这个人,他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教学建议:①补充华盛顿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的内容,反映华盛顿心忧国家,不居功自傲,不张扬的优秀品质。②评价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应交给学生自己去做。突出华盛顿一生对美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即为美国独立和美国的民主建设做出的贡献。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美国国父华盛顿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历史人物。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华盛顿的资料,特别是教材中提到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教师事先向学生开列书单或告之相关的网站;没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将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料印发给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事先掌握一定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提问、谈话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气氛中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目“维农山庄的主人”,可由学生讲述具体史实,从而了解华盛顿优秀品质形成及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得以积累的原因。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你能举例说明家庭教育对自己良好品格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吗?

  第二目“领导独立战争”,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结合教材中提供的四张图片,设计一系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如:这四张图片反映了独立战争中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它们有什么历史意义?通过课前的查寻,你还找到了哪些跟这段历史有关的图片?请看图讲述华盛顿在独立战争期间的主要贡献。

  第三目“主持制宪”,可适当补充介绍华盛顿郑重交还大陆军总司令任命书时的情景,并结合教材的“学思之窗”,突出华盛顿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为维护民主政治所做的努力。

  第四目“首任总统”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教师可请学生介绍华盛顿在任总统期间为美国的稳定及民主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史实。关于对华盛顿的评价,建议设计以下问题:(1)结合华盛顿的活动,想想个人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哪些作用?(2)有人说:“华盛顿创造了美国历史”,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大胆提出问题。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关于导课,教师可用下面一段话引入:

  关于伟人,人们这样说:一个伟人就是人类历史的一座丰碑。他们不仅提升了所有自己的同代人,而且也提升了后来者。他们这种巨大的榜样作用是整个人类的普遍财富,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睿智思想是整个人类最灿烂的遗产。而华盛顿就是最无愧于这一称谓的一个人,一位伟人。

  案例二对华盛顿在独立战争期间的表现,可先进行整体概述:

  早年的军旅生涯现在给华盛顿帮了忙,他以无穷的精力和毅力率领大陆军南征北战,一开始就连续打了几个漂亮的胜仗。然而,无论从装备还是给养来看,英军都处于优势,敌强我弱的局面使华盛顿一度处于困境。尽管如此,华盛顿仍坚忍不拔,表现了他的自制力和对部下的鼓动能力,而且一刻也不放松对部队的严格训练。他鼓舞将士奋勇杀敌,为独立和自由而战,从而使士兵重整旗鼓,又连连取胜。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归纳华盛顿在独立战争期间的具体表现。

  案例三在讲华盛顿郑重交还大陆军总司令任命书时,教师可进行这样一段描述,反映华盛顿的高尚品质:

  1783年12月23日2点,大陆会议厅座无虚席,人们静静地等待着他们所崇敬的人的到来。寂静中,华盛顿出场了。面对着代表国家的议员,他高大的身躯徐徐弯下,幅度远远超出众人的想像,代表们无不隐隐动容。他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对这个新诞生的国家理念做出最彻底最清晰的解释──总司令只是武装力量的代表,而议员却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代表,无论如何,军队都只能向着“国家”表示尊敬和服从。在仪式上,华盛顿用一种庄严、感人的方式发表一篇简短的讲话:“使我辞职的伟大事业终于发生了,我现在有幸向大陆会议致以真诚的祝贺,并要求他们收回对我的信任,允许我不再为国家服务──长期以来,我一直是按照这个庄严的机构的命令行事的。在向这个庄严的机构亲切告别之际,我在这里交出我的任职令,并结束公职生活中的一切工作。”他昔日的下属,现任的国会议长答道:“您在这块土地上捍卫了自由的理念,为受伤害和被压迫的人树立了典范,您将带着全体同胞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您的道德力量并没随着您的军职一起消失,它将永远激励子孙后代。”

  案例四课前教师可以按教材中的四目内容将学生分成四个组(也可由学生自愿结合组成),分别查阅华盛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事迹。上课时,由小组代表介绍华盛顿某一时期的所作所为,不妥处,可请小组成员补充。最后,概括出华盛顿在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贡献。教师要注意:在此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贴切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结合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作为,请分析,他为什么能够成为这一职务的承担者?

  解题关键:胜任大陆军总司令的原因。

  思路引领:从具体表现中概括。

  答案提示:有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有较多的财富;具有坚强的意志;作战英勇等。

  【资料回放】

  《独立宣言》中的这段话阐述了人民的哪些权利?作者认为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的目的是什么?

  解题关键:从《独立宣言》中提取有效信息。

  思路引领:北美人民反英的目的。

  答案提示:人民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如果政府侵犯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人民就有理由把它推翻。

  【学思之窗】

  华盛顿认为当时对美国最大的危害是什么?他为什么要拒绝这位部下的请求?

  解题关键:华盛顿的主张。

  思路引领:华盛顿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提示:在美国出现封建专制制度。华盛顿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坚持民主建国原则。

  【学思之窗】

  华盛顿是怎样看待战争与自由的关系的?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

  思路引领:说明战争与自由的关系。

  答案提示:战争只是用来捍卫自由的最后手段,希望人类能避免战争。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叙述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时期的主要军事活动。

  解题关键:主要的军事活动。

  思路引领:在独立战争时期,担任大陆军总司令后的表现。

  答案提示:(1)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这对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2)1776年解放波士顿,取得北美人民的首次重大胜利;(3)保卫纽约失利,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胜利,大大鼓舞士气;(4)1781年指挥约克镇战役胜利,英军向美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的结束。

  2.华盛顿担任总统时期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怎样?他对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哪些贡献?

  解题关键:内政外交上采取的措施。

  思路引领:分别叙述第一、二届任期内的作为。

  答案提示:第一届任期内,华盛顿先以周全的考虑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在财政上,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在外交上,他努力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以保证国家和平。还创立了总统否决制。身为首任总统,华盛顿恰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力,既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又在各方面完善了总统制。

  第二届任期内,除巩固第一届任期的成果外,在欧洲英法开战的情况下,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事之中;同时,推进美国的西进运动。华盛顿不当终身总统,这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华盛顿是培养品质的学校

  从童年时代起,华盛顿的父母就有意培养他的良好品质。关于华盛顿的品德,有人这样评价:

  “他在15岁时自觉地培养和展示的非同寻常的自我约束,充分预示了64岁的国父所能拥有的成熟智慧。”还在15岁的时候,挑剔而又有进取心的乔治·华盛顿就专心于积极进取,从书本上抄了110条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其中,许多准则对他后来的生活发生了作用,如:“当你坐下来时,要有坐的样子”;“不穿肮脏、裂开和布满灰尘的衣服”;“浸在调料里的面包不要超过你一次所能吃”;“别人在场时不要只顾自己高谈阔论”;“当你瞄准一件事做时,不要鲁莽而要考虑周到”;“不要与你的上级争论,以谦虚的态度听从别人的判断”;“不要反驳别人说的每句话”;“当别人说话时,要专心致志地听”;“两个人争吵时,不要随意地加入任何一方;不要固执己见,同等的事情要抓住主要方面”;“如果你尊重自己的声誉,就和品质高尚的人在一起”。

  ──苏珊·邓恩著杨小刚译鲁刚校:《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页

  需要组建正规军

  独立战争之初,在北美参加战斗的主体是民兵。作为一个亲临前线的指挥官,华盛顿对民兵作战的弊端有很深的感触。他多次致信大陆会议,指出民兵在指挥和作战等方面的弊病,呼吁建立一支正规军。实践证明,正规军与民兵配合作战,对保证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1)谈民兵的弊病—致大陆会议议长

  ──1776年9月2日于纽约

  我们的处境的确是十分困难。上月27日派遣军受到阻扼,使得军中大部分人情绪低落,甚至恐惧、失望。民兵则不仅不鼓起勇气奋力抗击以挽回损失,反而灰心丧气,不听命令,急不可待地后撤。……。他们的纪律涣散,拒绝任何形式的约束与管理,……

  (2)谈必须建立正规军—致大陆会议议长

  ──1776年12月16日于基思总部

  ……民兵是不可依靠的。除最紧急情况外无法指望他们的帮助,这也是不容置疑的。

  让我们有一支像样的军队,并且是一支足以应付一切紧急情况的军队。我们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目前部队即将解散,这种形势要求我们为建立新军而尽心竭力。

  ──[美]乔治·华盛顿著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华盛顿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2页、第94-95页

  谈维护政府团结

  在华盛顿内阁中,国务卿杰斐逊与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之间,由于在思想和对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等问题看法不一致,二人经常发生争论,华盛顿则努力维护政府内部的团结。以下是他分别致二者的信件。

  (1)谈互相忍让—致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私函)

  ──1792年8月23日于芒特弗农

  亲爱的先生:当我们被不共戴天的敌人和心怀叵测的朋友四面包围时,竟让内部纠纷摧伤我们的脏腑,诚属不幸,深感遗憾!

  ……我诚挚地祝愿和热切地希望,各方都抛弃伤人的猜疑和刺激性的指责,而代之以胸怀宽大的忍让、互相克制和妥协。如能照此行事,将诸事顺利,也可能获得更大成功。否则,将诸事不利,政府的车轮将阻滞不前,我们的敌人将取得胜利。他们将倾其全力加深对政府的不满,可能将我们一直在建设的美好大厦毁掉。

  (2)谈宽以待人—致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私函)

  ──1792年8月26日于芒特弗农

  亲爱的先生:政见分歧是不可避免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讨论问题时既不能心平气和;另一方面,作出的决定又不可避免地会包含有不正当的动机,这确是令人深感遗憾的。当我们看到,有能力的人和热心的爱国者,他们有共同的总目标,也有着同样的实现这些目标的正确动机,但对彼此的不同意见和行动不能宽大为怀地作出决定时,此种遗憾几乎达到令人懊恼的程度。

  在这一前提下,我衷心希望彼此能容忍对方的政见。……。没有忍让、克制和妥协,就无法将政府管理好,无法使联邦维持更久。

  ──以上见[美]乔治·华盛顿著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华盛顿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75—278页

  谈在华盛顿建立一所大学—致联邦政府所在地行政长官

  ──1795年1月28日于费城

  在美国历任总统中,华盛顿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低的。但他对教育十分重视,以下这封信表明他对教育在国家政治中作用的认识。

  美国青年送往国外接受教育,这一问题,我一直在认真思考,并使我深感遗憾。出国的青年中,有许多并未接受不利于共和国的原则,确能避免此种危险,但这些热情敏感的青年人,有可能在他们还未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以前,便过早地热烈地崇信外国的政治制度,这种可能,我们不应低估。

  为此,我极希望看到制定一项计划,使艺术、科学、文学等课程的讲授达到最高水平,具有欧洲教学的一切优点,……同时,来自这个正在发展中的共和国各地的青年,会聚在一起,彼此交往,互通情况,这将有助于消除因各地情况有异所引起的种种偏见。

  ──[美]乔治·华盛顿著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华盛顿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02页

  2.课文注释

  《邦联条例》

  1776年6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开始起草将成为《邦联和永久联盟条例》(ArticlesofConfederationandPerpetualUnion)的文件。1777年11月15日,这些条例通过。它确定了美国的第一种政府形式。邦联(confederation)指多个独立的州(state)的一种自愿联合,成员州只接受对其行动自由的有限限制。所以,邦联几乎没有一个有效的行政权威。

  邦联政府的结构:根据《邦联条例》,在1781年3月1日,原来的十三个殖民地即现在的各州建立了一个各州的政府──邦联议会。它是一个由各州代表组成的议会,每州仅有一票。议会选择一位成员作为议长,但《条例》未设合众国总统一职。第十条授权议会任命一个各州行政委员会,它“在议会休会时行使合众国在议会开会并为(十三州中的)九州所同意的情况下有时认为可以授予的权力”。

  由于《邦联条例》存在很多缺陷,八年后,它被《联邦宪法》所取代。

  三种政府体制的比较

  今天世界上有将近200个独立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府体制。不过,一般而言,中央政府和地方单位之间有三种行使指导关系的方式:(1)单一制;(2)邦联制;(3)联邦制。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最普遍的就是单一制。

  单一制(unitarysystem)政府最容易下定义。单一制使最终的政府权威掌握在全国性或中央政府手中。法国是典型的单一制国家。在法国的单一制下,全国性政府能推翻县和市镇政府的决定。全国性政府还能够断绝很多县和市镇的政府活动的资金来源。而且,在法国式的单一制中,所有与教育、警察、土地使用和福利相关的问题都由全国性政府处理。与今天的多数国家一样,英国、瑞典、以色列、埃及、加纳和菲律宾也实行单一性的政府体制。

  邦联制

  单一性政府体制的对立面是邦联制(confederalsystem)。邦联是一个由独立国家组成的联盟。在其中,中央政府或当局只处理那些成员国明确托付给它并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央政府单位没有制订直接适用于个人的法律的能力,除非成员国明确支持这样的法律。《邦联条例》实行期间的美国和内战期间的美国都是邦联。

  今天世界上没有几个邦联与曾经存在于美国的邦联类似。瑞士是一个由23个拥有主权的州组成的邦联,前苏联的几个共和国则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出于有限的目的,各国之间还建立了组织机构。有军事和维和方面的,比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或联合国;有经济方面的,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造就的经济单位。不过,这些组织不是真正的邦联。

  联邦制

  联邦制介于单一制和邦联制之间。在联邦制(federalsystem)中,通常是根据一部成文宪法,在中央政府和地区性政府(常称为选区政府)之间分配权威。通过法律以及被选出和被委任的政府官员的作为,中央政府和选区政府直接作用于人民。在每个政府的职权领域内,每个政府在理论上都是至高无上的。可将联邦制与中央政府至高无上并是选区政府的权威来源的单一制做比较。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和德国都是联邦制国家的范例。

  美国总统的职能

  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总统主要有以下职能:

  (1)国家元首:作为国家元首,总统要从事一些很大程度上是礼仪性的活动,如向战争英雄授勋,为棒球赛季开球,以及为公园和邮局题词等。(2)行政长官:总统具有实施国会法案、联邦法院裁决和美国所签条约的宪法义务。在行政上有任命权和免职权,并有对危害合众国的犯罪准予缓刑和赦免的权力。(3)武装力量总司令:根据宪法,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各州民兵的总司令”。(4)首席外交官:宪法赋予了总统承认外国政府、本着参议院的建议和同意订立条约以及与他国首脑订立不需国会批准的特殊协定的权力。(5)首席立法者:根据宪法,总统必须将本人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法律提交国会。

  以上是总统的宪法权力,即这些权力是以宪法为根据的。根据法律或法令,国会还规定了其他众多的总统权力,如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的能力。这些被称为法定权力。宪法权力和法定权力都被称为总统的明确权力,因为它们是宪法或法律中明确规定的。

  总统还拥有后来称为固有权力的权力。它们依据的是宪法中措辞宽泛的表述,如“行政权属于合众国总统”,总统应“负责使法律切实执行”等。在固有权力中,最常见的例子是总统在战时援用的紧急状态权力。富兰克林·罗斯福使用了他的固有权力,在整个二战期间将日本人转移到拘留营中生活。

  3.学术观点

  关于联邦宪法的民主性

  联邦宪法的制定以及获得各州批准是一个艰难的历程,但最终获得通过。这部宪法是否真正得到美国人民的支持,或它是否真正民主的宪法?在20世纪初,一位历史学家的著述引发了一场争论。

  1913年,历史学家查尔斯·贝尔德出版了《对美国宪法的经济解释》一书,称宪法主要是由富有的有产者们制订的,他们希望有一个能够保护他们的财产权的强大政府。贝尔德还认为,宪法是用不民主的方式强加的,目的是防止要求民主的多数派行使真正权力。他指出,对是否要首先举行一个立宪会议,从未有过任何民众投票。

  另外,即便举行这种投票,各州的法律一般将投票权限于拥有财产的白人男性,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多数人(没有财产的白人男性、妇女、美国土著人和奴隶)无资格投票。实际上,出席各州宪法批准会议的代表仅由当时约400万人口中的15万人选出。这看来不是很民主,至少根据今天的标准不是这样。甚至联邦党人约翰·马歇尔也相信,在一些通过了宪法的州中,多数民众反对宪法。其实,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如果在那时举行一次盖洛普民意测验,反联邦党人的数目可能要比联邦党人多。

  关于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孤立主义是美国独立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奉行的、一种避免涉足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反对欧洲干涉美国事务,并不与任何欧洲列强结盟的对外政策。孤立主义从其一诞生便具有多方面的两重性:它既是美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的实际需要,也是美国为谋取国家利益所制定的对外政策的最优选择;它既是一种被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也是一种进退自如的策略和工具;它既有躲避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防止战争引火烧身、维护国家独立与自强为消极防御的一面,也有独霸美洲、不容他人染指的积极进攻的一面。

  按照《美国历史辞典》的解释,孤立主义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孤立主义只侧重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并不限制与外部的密切联系。美国开始发展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闭关锁国对它当然不利;第二,从空间上讲,孤立主义只运用于对欧洲的政策,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政策则不包括这个原则;第三,孤立主义原则的贯彻和运用,并不是首尾一贯的,而是随着美国自身实力的成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演变。

  史学界一般把华盛顿总统在1793年英法战争时发布的“中立宣言”,以及1796年9月他发表的著名《告别演说》中提出的外交原则作为美国孤立主义思想的发端。

  从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美国孤立主义中立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796年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到1823年《门罗宣言》的发表,孤立主义的中立外交表现为摆脱结盟,保卫独立和发展经济。

  第二阶段,从1823年《门罗宣言》发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孤立主义的中立外交进入保持行动自由的扩张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孤立主义已变成一股绥靖主义思潮,在中立的幌子下,美国成为纵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政策的帮凶。

  美国实行孤立主义的主要原因是欧洲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埋葬了孤立主义,跃然登上领导世界的政治舞台,欧洲中心格局也随着战争的结束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战后美苏争霸的两极世界格局。

  在实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同时,美国在外交实践中还实行干涉主义,二者并行交替。

  对华盛顿的评价

  在美国史学界,评价华盛顿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偏至全、由神话而人化的历史演变。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全面肯定甚至神话华盛顿。华盛顿逝世后,对他的赞誉,如“他为建立我们这个辽阔的帝国、为西方世界的独立和自由做了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一切,他的贡献超过了其他任何人。──约翰·马歇尔”“记住这个人,他是战争时期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亨利·‘轻骑兵哈利’·李”,等等。接着出现崇拜热。称华盛顿为“祖国的救星”,而且他常被同耶稣相提并论。于是华盛顿成为无与伦比的民族英雄和白璧无瑕的完人。

  第二种,剥掉华盛顿头上的神圣光环,变神为人,虽然肯定其军事成就,但对他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评价不高。比尔德认为,华盛顿并不是个不讲个人及本阶级经济利益的人,开国元勋们提出的五项经济利益,华盛顿就拥有四项。进步派还认为,华盛顿在美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不占主要地位。在联邦派与反联邦派的斗争中,华盛顿只是个台面人物。帝国学派认为,华盛顿是一位职业军人,骨子里对政治争论及殖民地权利、独立问题都漠不关心。

  在中国史学界,评价华盛顿大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在军事和政治思想方面充分肯定华盛顿。刘祚昌教授认为,华盛顿是位“天才的军事家”。拒绝接受王位,又表现他具有“伟大的政治风度及胸怀”。余志森则从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军事上,华盛顿是高举《独立宣言》旗帜而奋战的卓越统帅;在政治上,华盛顿具有反君主政体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另外,华盛顿在美国联邦宪法问题上作用不可低估,因为他是制宪的积极推动者和制宪会议的成功组织者,共和原则的维护者,宪法第一个忠实执行者。

  第二种,华盛顿堪称杰出的军事家,但不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黄绍湘在《美国早期发展史》一书中认为,在军事上华盛顿是“民族运动的领袖”,但在大陆会议里是“稳健分子”。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册中认为:“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统帅殖民地的军队作战英勇果决,为反英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他是革命阵营中的右翼。”

  第三种,在军事和政治方面评价都不高。严钟奎、杨增书在《论苏联史学界对华盛顿的评价》一文中,持这种观点。主要根据有,华盛顿在军事上有贡献,但不是“天才的统帅”,他所指挥的战役并未对英军构成致命打击;在政治上,华盛顿是资产阶级活动家,不是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大陆会议里是个“温和派”,从来不是独立宣言的真诚拥护者,在争取外援的工作中,未起多大作用,等等;华盛顿具有温和和不彻底性,这是他上升为独立战争主角的主要原因,加入革命后,始终属于右翼;华盛顿还是受种植园奴隶主和资产阶级欢迎的人,在任总统八年中,其政策和言行都以种植园奴隶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依归,他本人也成了美国最大的富豪之一。

  4.课文插图

  为独立而敲响的自由钟

  自由钟是美国费城国家独立历史公园里的一件珍贵文物。它是为庆祝费城的创建者威廉·潘恩发起的民主宪章50周年,于1751年在英国铸造而成的,1752年运到费城。钟高约一米,钟沿周长3.66米,重近1000公斤。钟身刻有“宣告全国各地及其一切居民都获得自由”的字样。至于自由钟身上的裂纹,早在试用时就已出现,后经两次重铸,安放在宾夕法尼亚州议会的屋顶钟楼上。在大陆会议上,第一次当众宣读独立宣言时,曾鸣响此钟。

  独立战争期间,英军逼近费城,美国军队用火车将自由钟运至阿克伦镇隐蔽起来,直到英军撤退后运回。此后,每逢美国独立日和通过全国重大事件时均鸣此钟,如1789年华盛顿当选总统,1801年杰斐逊当选总统等。然而,1835年在为美国首席法官约翰·马歇尔的葬礼鸣丧钟时,再次出现裂纹,之后便不再鸣此钟。只有特殊场合例外,例如1944年6月6日,当盟军在法国登陆,就曾鸣钟并向全国播送。1976年美国独立200周年时,该钟被移至国家独立历史公园的中心草坪上,并专门为其制作了玻璃屋,加以保存。

  华盛顿与家人

  1759年1月,26岁的华盛顿与长他一岁的玛莎·丹德里奇·卡斯蒂斯结婚。玛莎是一位寡妇,她有两个孩子,儿子约翰·帕克·卡斯蒂斯和女儿玛莎·帕克·卡斯蒂斯。华盛顿对他们视同己出,他自己则一生都没有孩子。图为战斗间歇,华盛顿与他们在家里。

  5.参考资料目录

  [美]华盛顿·欧文著查尔斯·奈德编删张今、刘炳章、王季良等译:《华盛顿传》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张友伦、陆镜生等著:《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美]威廉·A·德格雷戈里著夏伯铭译:《美国总统大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美]乔治·华盛顿著聂崇信、吕德本、熊希龄译:《华盛顿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苏珊·邓恩著杨小刚译鲁刚校:《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美]施密特、谢利、巴迪斯著梅然译:《美国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邢爱芬等著:《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宗华:《试析美国传统外交政策—孤立主义的发展及其在30年代外交中的运用》载《西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

  董继民著:《美国近代史述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3课一代雄狮拿破仑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成果的措施及其对外战争。

  难点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历史舞台上崛起了一位雄才大略、纵横一世、功业垂史的煊赫人物,他便是拿破仑。正如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索布尔说的那样,“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将永远不能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一代又一代,它将无间断地引起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热情”。

  本课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拿破仑。

  第一目“荒野雄狮”

  核心问题是讲拿破仑土伦战役崭露头角,危急时期,督政府垂青拿破仑,平息保王党叛乱。其内容讲了三点:

  (1)勇敢好胜

  1769年8月15日,拿破仑出生于科西嘉岛一个破落贵族家庭。1779年4月进入布里埃纳贵族军事学校。周围的贵族同学很看不起这个科西嘉小贵族。拿破仑怒不可遏,常同折磨他的人打架,为此,被罚禁闭。他功课非常突出,同学们越歧视他,他的自信心就越增强。

  1784年10月,他因成绩优异被推荐进巴黎军官学校,专攻炮兵。由于父亲的去世而停学,进入炮兵团服役。拿破仑节衣缩食将军饷贴补家用。他的同龄的伙伴大多把时间浪费在咖啡、游玩和谈情说爱上,而拿破仑却大量地贪婪地读书。青年时期的拿破仑虽失意潦倒,仍然雄心勃勃,等待时机。拿破仑虽出身贫困,但磨难练就他宁折不弯、奋发自强的个性。

  (2)卢梭的学生

  18世纪80年代是法国大革命的酝酿时期。他迷恋上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卢梭等人的作品对他影响很深。他产生了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在随后的执政期间,拿破仑按自己的方式发展了平等思想,并将它形成为比较完整的政治体系。

  (3)机遇垂青有识之士

  1793年秋,土伦叛乱,雅各宾派政权调拿破仑前往平定。机遇开始垂青拿破仑,给了他出人头地的机会。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一举攻克土伦,表现了优秀的指挥才能。拿破仑被雅各宾政府破格晋升为准将(时年24岁)。

  1795年,巴黎发生王党武装叛乱,督政府请来在土伦战役立下战功的拿破仑。1795年10月,拿破仑果断地在巴黎街头架起大炮,叛乱者四散逃命。由于这次军事行动,拿破仑不仅在军界,而且在社会各阶层中,都威名大震,被任命为巴黎卫戍司令,授予少将军衔。

  第二目“称霸欧洲”

  主要讲述拿破仑通过近20年战争,同反法联盟多次作战,最终登上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宝座。本目主要讲了两点。

  (1)战争铸就强权

  1796年2月,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远征意大利方面军的总司令。欧洲历史上新的一章──持续20年的拿破仑战争揭开了。他率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天险,进入意大利,与奥地利军队交战,迫使奥地利退出反法联盟。第一次反法联盟实际上瓦解了。他回到巴黎,此时他成了军队的化身,胜利的象征,人们对他的崇拜到了极点。1798年5月,他奉督政府之命远征埃及,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埃及站住了脚。与此同时,国内政局动荡,拿破仑意识到自己大显身手的时机来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毅然丢下部队,秘密赶回法国。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导演了一场举世闻名的“雾月政变”,一举推翻督政府,自称法国第一执政,1802年为终身执政。局势稍稳后,他重返前线,夺回法国在意大利的失地,迫使奥地利和英国承认法国在欧洲占领的土地。

  (2)奥斯特里茨战役

  1805年10月到12月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不仅是拿破仑的军事杰作,也是其外交杰作。大战前夕,远离本土的拿破仑军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他们必须在俄奥援军未到、普军未参战前在这里举行大会战。拿破仑认为首先要迅速击败承担主攻任务的奥地利,为此必须尽可能使德意志的另一个强国──普鲁士中立,他利用外交手段成功地做到了这点。

  1805年12月2日,会战开始,俄奥联军在普拉岑高地以南运动,拿破仑立即意识到这是敌人犯了放弃中央高地的严重错误。拿破仑命令两个师占领了高地,从而把敌军切成两段,俄国沙皇和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以及司令部都跟在这支纵队之后,因而失去了对联军的控制。拿破仑利用压倒的局部优势将敌军包围,并压缩到狄尔尼兹和察特卡尼之间半结冰的萨地斯冰湖上,湖泊上的冰块被法军炮火击碎,致使敌军整团整团地淹死、被击毙和生俘。俄奥联军在几个小时内被歼,亚历山大一世和弗兰茨二世两个皇帝狼狈逃跑,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受伤,险些被俘。此役中俄奥联军损失三万多人,而法军只有六千余人的伤亡,结束了第三次反法联盟的进攻,并导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终止。可结合课文“历史纵横”栏中的材料。

  拿破仑的政治生涯是同对外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从1799年上台到1815年间,历经六次反法联盟的战争。在战争的进程中,法军每到一处,都进行一些资产阶级改革,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加速了欧洲各国的历史变革,这是拿破仑战争前期的主要方面。但是帝国成立后,除英国外,法国在大陆上已没有任何敌手。拿破仑的扩张欲望迅增,希望通过战争独霸欧洲,并夺取英国的东方殖民地。因此,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发生变化,资产阶级的掠夺和争霸成了战争的主要方面。1807年,他占领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并从占领地区掠夺大量财富运回法国。1810年,奥地利公主玛利亚·路易丝嫁给拿破仑。拿破仑登上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宝座,他梦想建立世界帝国。

  第三目“拿破仑一世改造法国”

  反映出拿破仑在进行军事战争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对法国的政治改造。本目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钢铁般的毅力

  1804年拿破仑再次修改宪法,宣布法兰西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12月2日他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加冕典礼,自称皇帝,为拿破仑一世。

  拿破仑具有惊人的旺盛精力和广泛的活动才能。他亲临前线,果断行动,和士兵同甘共苦。他连续十几个小时处理文件,决不积压。他在仓促之间口述的内容,非常简洁通顺,充满警句美词,从中就可以了解他知识渊博和智力超凡。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在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也就是法国历史学家泰纳所说的:“他的毅力远比他的智力更可怕”。他的钢铁般的意志是他在这么短时期里完成这么多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2)“替才能开路”──知人善任

  拿破仑在用人方面的气魄是很大的。他重视人才,只要有才能并愿意为他的政权服务,都会录用。同时他也善于容人,对反对过或伤害过他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也能使用。讲究用人所长。

  “替人才开道”这是拿破仑的名言。他的用人政策帮助他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帝国,使他在国家活动的各个领域都有一批得心应手的执行者。

  (3)改造法国的政策

  拿破仑对内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保护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利益。

  为实现稳定,拿破仑首先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央各部部长完全听命于拿破仑;全国88个郡的郡守由他任命,取消了地方自治机构,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拿破仑对当时的民主派力量采取高压政策,剥夺人民民主,同时对王党势力也进行坚决镇压。在经济政策上,为解决财政危机,中央统一管理税收。创立法兰西银行,实行重商主义的政策,增加出口,保护关税。在思想领域中重视发挥宗教的作用,将天主教会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教会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不得收回革命中已没收的财产。教会人员的薪金、主教的任命、教皇的宗教活动必须经法国政府批准,从而将天主教变成为新政权服务的工具。在军事上,拿破仑继承大革命初期的传统,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广泛动员和征集农民当兵,恩格斯称之为“资产阶级出钱,农民当兵”,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兵役制度。小农阶层成为拿破仑统治的社会支柱之一。在法制建设上,颁布《拿破仑法典》。拿破仑为将自己的统治原则法律化,他关心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并且直接敲定了若干条目,1804年3月21日法典正式公布实行。法典明确肯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规定动产或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受到法律严格保护,并以具体的条文排除封建法规。法典以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依据,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典。恩格斯说,这部法典“总括了革命的全部法规,在法律上承认了整个这种完全改变了的秩序”。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

  拿破仑在短短的几年中,以过人的才能和精力为法国资产阶级赢得了稳定、发展和荣誉,在极大程度上扭转了督政府末期的困境。

  第四目“走向末日”

  讲了四方面内容,在这一目的讲授中,教师要配备地图,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1)大陆封锁令

  拿破仑军事上的胜利,使他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做出了狂妄的决策。1806年11月22日,拿破仑在柏林颁布了“大陆封锁令”,强迫整个欧洲大陆顺从他的意志,同英国在经济上打一场殊死战。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头号工业国,拥有比法国强大得多的海军,能够强有力地控制住辽阔的海洋。法国经济力量和海上力量大大落后于英国,这一事实预告了拿破仑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中必然要遭到失败。

  (2)东侵俄国

  称霸的野心使拿破仑的头脑发昏,为了打败称霸欧洲大陆的最后对手俄国,他做出了一个在战略和谋略上都是错误的决定──远征莫斯科。这场远征使60万大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危险境地。俄军避开法军锋芒,把拿破仑引进莫斯科空城。俄国人点起漫天大火,几乎使全城化为灰烬。拿破仑在莫斯科期间多次呼吁议和,沙皇不予理睬。无奈他只得冒着严寒撤退,然而为时已晚。俄国的冬天残酷无情,法军供给短缺,归国时军队几乎消耗殆尽。盛极一时的法兰西帝国蕴藏着覆灭的危机。

  (3)莱比锡大会战

  欧洲反法联盟国家认为现在是他们摆脱法国政治的妙时良机。他们共同会师攻打拿破仑,对被法国奴役的各国人民而言,这是一次“民族会战”。1813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法兰西帝国开始瓦解。1814年反法盟军开进巴黎,4月4日拿破仑宣告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

  (4)“百日”政权

  拿破仑退位后,路易十八复辟了,并进行各种报复,其倒行逆施激起人民的极大愤恨。1815年3月,被囚禁在地中海小岛上的拿破仑,带领一小队几乎没有武装的队伍,逃离小岛,渡过大海,在法国南部登陆,在农民和老部下的支持下向巴黎进军,奇迹般地又登上皇帝宝座。俄、英、奥等国很快又组织了第七次反法联盟,以70至80万大军向法国扑去,拿破仑在仓促间竟然募集了70万军队。但是,由于武器、马匹短缺、真正带到战场上的不过12万人,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6月22日第二次宣告退位,被终身囚禁在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这位戎马一生,纵横一世的人物默默地去世了,终年52岁。1840年,拿破仑的遗体从圣赫勒拿岛的墓地迁葬于巴黎荣军院。见教材“历史纵横”中提供的材料。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完全不是计划本身或计划执行上的原因,而是政治方面和战略方面的原因”,法国这样“一个在四分之一世纪内连年战争,故而力量消耗殆尽的国家,已不可能单独抵抗整个武装起来的世界对它的进攻”。也就是说拿破仑所以失败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仍然据有优势,资产阶级革命之路仍然漫长。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1)本课描述历史名人拿破仑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丰富。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可确定“称霸欧洲”和“拿破仑一世改造法国”两目作为重点。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补充能反映个性因素和时代机遇相结合的材料,反映拿破仑一生的转折。“拿破仑改造法国”一目,应通过其所作所为分析拿破仑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这也是评价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中重要作用的主要方面。

  (2)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参与,备课时要设计学生活动。建议可选择以下不同的教学方式。其一是侧重传统讲述法。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精心的安排,达到主要的教学目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讲述法,教师思路清晰,材料取舍得当,观点明确,发人深思。其二是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时,从学生参与形式上分,可以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从所占教学时间上分,可以整节课讨论或课中穿插讨论等。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要细致到位。教师可事先确定类别,如政治方面、军事方面、家庭背景等等,让学生分组准备。建议本课讨论时间安排在学生已一定程度地了解了拿破仑一生主要活动后进行,以避免学生讨论中常常出现的“口若悬河、言之无物”的现象。教师要帮助学生收集有关拿破仑的文字、图片、地图等材料,也可运用教材中“学思之窗”组织议论或讨论。

  (3)对于拿破仑战争的性质,教师可补充《拿破仑对外战争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历史地图,教给学生利用图例在地图上识别、判断历史事件发展变化的态势或性质的方法。

  (4)教具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有条件的地方要使用好多媒体设备,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使用教学挂图、制作投影片。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关于本课导入

  教师可用“拿破仑是怎样的一个历史名人”设问,学生会回答: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等,教师加以肯定后,指出“拿破仑是历史名人,然而成功者绝非偶然因素,机遇总是垂青有备之人。那么拿破仑是如何从一个家道中落家庭的穷小子,一步步努力登上他人生目标的顶点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同时可用课件展示成功时拿破仑的肖像,配合文字说明。

  案例二“称霸欧洲”、“拿破仑一世改造法国”二目可用课件、投影将其主要政治活动分类列表,这样便于综合考察拿破仑的全部政治活动。拿破仑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镇压了王党叛乱,粉碎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多次武装干涉,打乱了欧洲的封建秩序,促进了欧洲各国人民的觉醒,这是他政治活动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绩。当然,他也有缺点错误甚或是罪行,我们应全面客观地评价拿破仑。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上述公报,反映了拿破仑的哪些个性特点?

  解题关键:拿破仑的个性特点。

  思路引领:了解战役前双方军队力量对比的情况。

  答案提示:勇敢、自信、相信士兵等个性特点。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列举拿破仑一生中的重要事件。

  解题关键:掌握拿破仑一生的主要活动。

  思路引领:按时序排列。

  答案提示:1769年,出生于科西嘉

  1779年(十岁),进布里埃纳军事学校

  1784年(十五岁),进巴黎军事学院

  1785年(十六岁),停学,被任命为炮兵少尉,在炮兵团服役

  1793年(二十四岁),攻克土伦,破格晋升为炮兵准将

  1795年(二十六岁),受命镇压巴黎保王党人武装叛乱,晋升为少将

  1796年(二十七岁),任意大利军团总司令。同年,同约瑟芬结婚

  1798年(二十九岁),任东方远征军总司令,远征埃及。同年,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任第一执政

  1802年(三十三岁),任终身执政

  1804年(三十五岁),颁布《拿破仑法典》;建立法兰西帝国,称帝

  1805年(三十六岁),指挥奥斯特里茨大会战,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6年(三十七岁),颁布“大陆封锁令”

  1810年(四十一岁),同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结婚

  1812年(四十三岁),60万大军进攻俄国

  1813年(四十四岁),莱比锡大会战,兵败

  1814年(四十五岁),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1815年(四十六岁),逃离厄尔巴岛,开始百日统治;滑铁卢战役再败,第二次退位,被流放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1821年(五十二岁)5月5日,病逝

  2.归纳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

  解题关键:一定的综合概括能力。

  思路引领: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如具体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答案提示:具体原因是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寡不敌众而导致失败。根本原因是当时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力量大于资本主义势力。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拿破仑推行的霸权政策使他同时要在两个广阔的战场上作战,既同封建欧洲和英国资产阶级作战,又同附庸国、占领国广大人民作战,从而大大削弱了他抵御欧洲武装进攻的力量;其二,连年不断的战争使法国经济陷于危机,在四分之一世纪里,被战争害得精疲力竭的法国人民中间出现了普遍的厌战情绪。于是,在欧洲组织的拥有巨大优势的军事力量进攻面前,拿破仑被最终打败了。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拿破仑论妇女

  (1)拿破仑关于女人的观点,有些十分落伍,反映了拿破仑难为人知的另一个世界。

  “我们一向对待女人太过优裕,因此往往败事。我们让女人和我们平起平坐,是大错特错的。东方国家认为女人是男人的财产,在这方面,他们真是比我们有脑筋、有见解,事实上,自然使女人天生要成为我们的奴隶……自然把女人给了男人,让她为他生儿育女……正好像果树属于园主一般,她应该是他的财产。”

  (2)《拿破仑法典》坚持男人对妻子及他的财产有绝对的控制权,认为这是维持社会秩序必要的步骤。1807年他给约瑟芬的信上写着:

  “我一直认为女人是为国人而生,而男人乃是为国家、家庭、光荣、名誉而生的。”

  (3)佛莱德兰德血战(1807年6月14日)次日,他(拿破仑)拟订计划,决定为失去母亲而亲族无力抚养的女孩在伊考恩(Ecouen)设立一所学校。

  “在伊考恩的女孩子应该学习些什么呢?首先应该教导她们遵行宗教里最严谨的规范……我们教育这些女孩的目标不在于教她们思考,而在教她们相信。女人通常大脑薄弱,思想不稳……她们时常自怨自艾……这些只有宗教才能开导她们……我希望此地出来的并非千娇百媚的女子而是德行娴慧的女子。她们必定会引人倾慕,这是因为她们持身高洁,心地善良,而不是因为她们言辞慧黠,可爱动人……此外,这些女孩应该学习写作、数学、初级的法文……一点点历史、地理……不要掌握拉丁文……她们应该学着做所有妇女的工作……除了校长外,任何男人都不准留在校内。甚至园艺也应该由女人来做。”

  ──转引自[美]威尔·杜兰、艾丽尔·杜兰著:《拿破仑时代》,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933页,第933-934页,第934页。

  拿破仑关于“战斗队形”的评论

  下文是拿破仑对1816年巴黎出版的《军事艺术评论》一书中17项评论的摘要,其中之一是论“战斗队形”。

  “按照军或师的数目,军队应当扎一个兵营,还是扎几个兵营呢?前卫和侧卫各应布置多远呢?兵营正面多宽呢?侧面多长呢?骑兵、炮兵、辎重布置在哪里呢?他们排成几列呢?列与列之间相距多远呢?是不是要把骑兵布置在步兵后面或侧面作为预备队呢?会战一开始应不应该让全部炮兵参战呢(因为每门炮已够的炮弹,可以发射二十四小时)?要不要留一半作为后备队呢?

  这些问题的解决须依据下面各种情况为转移:

  (1)总的说要根据全军的兵力,同时要依据步兵、骑兵和炮兵的数量;

  (2)根据两军力量的对比;

  (3)根据士气因素;

  (4)根据行动的目的;

  (5)根据战场的特点;

  (6)根据敌军所占据的阵地和它的总司令的性格。

  不能也不应该提出什么绝对的标准,现代战争中没有现成的战斗队形。现在总司令的职责比古代总司令的职责要困难得多。现在总司令对战役命运的影响确实也要显著一些。在古代军队中,总司令离敌军有八十或一百二十法尺远,他不但不会遭遇任何危险,而且能够安心指挥自己的军队作战。在现代军队中总司令甚至离敌军四、五百法尺远,他终归还是处在敌军炮火射击下,经常受着巨大的危险,同时他若离开敌人太远,那么他就不能监视敌人的一切行动。没有哪个战役总司令不是迫不得已要接近枪弹射程范围。现在大炮越是布置得好,他们的射击就越发有效。控制敌军的炮列,用连续炮火命中敌军,就能决定战斗胜利。我们的战场是辽阔的,因此需要考察研究广大空间,指挥现代的军队比指挥古代军队需要丰富得多的经验和战斗才能。”

  ──拿破仑:《拿破仑文选》下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23-324页。

  2.课文注释

  《拿破仑法典》的基本内容评析

  《拿破仑法典》包括总则、三编、36章,共2281条,内容丰富,语言简明,体例严谨。

  总则,是独立的一编,内容是关于法律的公布、效力及其运用(第一条至第六条)。

  第一编“人”,共11章(第七条至第515条)。该编主要内容包括民事权利的享有及丧失;身份证书;住所;结婚;离婚;父母子女;收养与非正式监护;亲权;未成年、监护及亲权的解除;成年、禁治产及裁判上的辅助人等。

  在第一编里,只有自然人的规定,而没有对法人加以明确规定。当时法国的经济发展及经济形式尚不发达,主要还以个人经营为主,故民法典没有能以法律形式将法人内容予以规定。

  在婚姻家庭方面,《拿破仑法典》打破以往封建观念,否定了父母对子女的包办婚姻,规定了离婚制度及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等内容。《拿破仑法典》打破了封建家长制,但又有限度地保留了家长的特权。如法典规定在一定年龄以下,子女结婚应取得家长同意等。在离婚方面,法典冲破了封建桎梏,在第229条至233条规定了离婚原因,确立了离婚制度。

  第二编为财产及对于所有权的各种限制,共四章(第516条至第710条)。该编内容主要包括财产分类;所有权;用益权;使用权及居住权;役权或地役权等。

  在所有权问题上,法典确立了绝对的个人所有制。法典第544条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这就充分地肯定了私有制基础,因为所有者可以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其所有物,保证了资产阶级以及农民对其占有的财产、土地的权利,并将这些权利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为资产阶级统治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许多学者认为,《拿破仑法典》确立保护的是“绝对无限制”的所有权。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法典的“但书”不容忽略,法典明确指出“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一个社会无论其所有制如何、意识形态怎样,为维持其存在及有序状态,对包括所有权在内的公民权利都必须加以限制,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管理的必然。法典中的“但书”正是对公民所有权的限制。

  第三编为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共20章(第711条至第2281条)。该编主要内容包括继承;先前赠与及遗嘱;契约或合意之债的一般规定;非因合意而发生的债;夫妻财产契约及夫妻间的相互权利;买卖;互易;租赁;合伙;借贷;寄托及讼争物的寄托;赌博性契约;委任;保证;和解;民事拘留;质押;优先权及抵押权;对于债务人不动产的强制执行及债权人间受分配的顺序;时效等。

  在继承问题上,法典将继承人分为多层顺序,不仅其直系血亲享有继承权,就是三等亲之人诸如伯、叔、舅父与侄儿、外甥都有继承权,法典规定“十二亲等以外的血亲无继承权”。由此观之,其继承人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而且法典还规定非婚生子女也享有继承权,这就改变了过去封建制度的观念。另外,法典确认了男女平等的继承权,这也是当时的一个进步。

  在契约方面,法典确立了“契约自由原则”。法典规定,契约为一种合意,“如同意由于错误、胁迫或诈欺的结果,不得认为同意已有效成立”。这表明,订立契约取决于订立者的自愿,其目的在于双方之间产生某种法律关系,给双方设定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不一致,契约便不能成立。这些规定,充分地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法典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除非契约本身违反法律或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否则契约就是当事人的法律。

  《拿破仑法典》对大陆法系的影响

  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又名罗马法系、民法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法典法系等。因为这一法系的主要历史渊源是罗马法,它首先在欧洲大陆各国兴起,这些国家主要由拉丁族和日耳曼族人构成,法系的主要内容是民法,法系的代表性法律文献《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和《拿破仑法典》都采用法典形式编纂,故有以上不同的名称。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以法、德两国为代表的很多欧洲大陆国家,但它的影响扩展到世界上广大地区,其中主要是以前为法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四国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此外还包括日本、泰国、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国。

  大陆法系渊源于古代罗马法,中间经过11至16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大陆的复兴,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最后于19世纪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法系。在大陆法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制定的《拿破仑法典》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罗马法毕竟是古代的以奴隶制和简单商品生产为基础的法律,而《拿破仑法典》则是以简明、严谨的法律词句对近代资本主义民事法律关系作了较全面的规定。在该法典制定后所出现的资本主义民法典,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它的影响。

  不容置疑,大陆法系的形成和发展与《拿破仑法典》的影响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影响可用“承前启后”来概括。

  所谓“承前”者,相对于罗马法而言,是指《拿破仑法典》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查士丁尼国法大全》所蕴含的民法原理。可以说,没有《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就没有《拿破仑法典》;没有这两部经典性法律文献,就没有现代民法,自然也就不会有大陆法系。

  所谓“启后”者,相对于大陆法系国家其他法典而言,是指《拿破仑法典》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世界各地编纂新法典时当作基础来使用的法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88页。)在当时法属的比利时、卢森堡现在仍然将《拿破仑法典》当作自己的法典使用。1838年《丹麦民法典》、1855年《智利民法典》、1865年《意大利民法典》、1869年《阿根廷民法典》、1900年《德国民法典》、1907年《瑞士民法典》等等都受到《拿破仑法典》的不同影响。所以恩格斯称它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8页)拿破仑自己也对法典给予高度评价:“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祁建平:“评《拿破仑法典》及其对大陆法系的影响”,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学术观点

  对拿破仑其人、其事的评价

  历来对于拿破仑有各种各样的评论。有些斥之为“暴君”、“科西嘉岛上吃人的妖魔”、“篡位者”、“法国革命的扼杀者”……;有些则称之为“继亚历山大、恺撒以后最伟大的人物”、“世纪的巨人”、“拿破仑大帝”、“法国革命的体现者”……。

  拿破仑的全部生涯是同法国1789年大革命密切相联的。拿破仑专政,从大革命的角度看,无疑是它的自然的产物。法国经历了十年动乱,拿破仑给它提供了一套新的行政体制──重建了全部国家机器,使它获得了安定的局面。作为大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权益,在1793年受到人民民主力量的挑战,拿破仑予以恢复,并用法的形式把它们固定下来。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拿破仑“已经了解到现代国家的真正本质”,“他决定承认和保护”作为“这种国家的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无阻碍的发展,私人利益的自由运动等等”。(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7页。)正因为如此,拿破仑严厉镇压王党,也严厉镇压民主派,并且一次又一次地挫败封建欧洲和资本主义英国对法国的联合进攻。随着这种对敌国的胜利转变为侵略性的扩张和兼并,拿破仑在1805-1812年间构建了一个以法国为宗主国、包括除英国、俄国以外的欧洲广大地区的大帝国。

  拿破仑把法国大革命的某些成果,如废除农奴制和封建义务、取消什一税、没收和出售教会财产、实行公民平等、鼓励宗教自由,土地买卖自由和劳动自由、取消内地关卡、统一度量衡等,不同程度地移植到被占领地区或附庸国去,更不用说颁布宪法或推行《民法典》了。显然,这大大缩短了从封建主义走向“自由的”资本主义的进程。

  对于拿破仑同法国1789年大革命的关系,同样也是众说纷纭。与拿破仑同时代和目睹拿破仑活动的一些著名人物,如贝多芬(1770-1827),似乎只是在拿破仑称帝后,才从他的《英雄交响曲》总乐谱中划掉了波拿巴的名字。而拜伦(1788-1824)在获悉拿破仑去世后,却写下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颂歌》,赞扬他摧毁欧洲封建社会的业绩。1806年10月,黑格尔(1770-1831)在耶拿看到了侵入普鲁士的“皇帝”,高兴地说,这是“世界灵魂”,1809年在莱比锡大学任教授时,他建议和赞助巴伐利亚推行《拿破仑法典》。曾在拿破仑“大军”中当过军官的、《红与黑》的作者斯汤达(1783-1843)在他的遗著《拿破仑传》(写于1837年,1876年出版)中写道:“越是了解全部真实,拿破仑将越发伟大。”到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家,柏林大学教授马克斯·伦茨在他的《拿破仑传》(1905年)中认为,现代意大利、西班牙和德意志,是分别在拿破仑所培养的意大利民族观念、在贝荣纳对西班牙的改制所作出的安排和为德意志的一些邦所提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是1789年革命的将军。有些历史学家指责拿破仑的所作所为导致了波旁王朝的复辟。波旁王朝的复辟是由英国提出,在俄国刺刀的保护下实现的。曾经热切期待和赞助波旁王朝复辟的法国因袭主义哲学家、王党理论家梅斯特(1754-1821)却说:路易十八并不是重新登上了他祖先的宝座,而是登上了拿破仑的宝座。

  不过,拿破仑确是一位特别复杂的历史人物。他作为法国大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者,排斥“自由”、“民主”之类的概念,把它们看作抽象的哲学思维。他镇压王党,也迫害民主分子和自由思想者。他严厉管制工人,实行“工人手册”制度。他为保护私有财产给小农带来了好处,但不断的战争和征兵,也加速了农村的凋敝。而列宁所说的“拿破仑的帝国主义战争”,还给被征服地区和国家的广大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在这些方面,拿破仑又是普希金所认为的“历史厄运的无声命令的执行者”。拿破仑战争的结局,对法国本身来说,损失也是惨重的:人员的死亡,仅仅出生在法国原来的边界线以内的,就不少于180万;从革命开始到拿破仑执政前所取得的领土,全部丧失,从此再也不能谈“自然边界”了。

  历来的拿破仑研究表明,拿破仑的历史还没有全部写完。拿破仑其人、其事,从他所处的时代来看,从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来看,从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文明史……以及与之相应的一些学科来看,将仍然是能引起每一个时代的历史学家们进行探讨的题材。

  ──王养冲、陈崇武选编:《拿破仑书信文件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前言部分。

  伯恩斯和拉尔夫对拿破仑重要性的阐述

  我们在对拿破仑·波拿巴的重要性作出最后评价以前,必须不能忘掉这样一个事实:拿破仑的名字是和大量的传说糅合在一起的。爱国者和英雄崇拜者们所贩卖的传说把他的声望提到几乎是神的高度。除了拿撒勒的耶稣是唯一的例外,拿破仑确实是人们写得最多的历史人物。他的真正重要性在于他为维护法国革命的一些主要成果出了力。虽然他本来十分容易做到,他却拒绝恢复波旁王朝时代盛行的特权政体。他进一步肯定了废除农奴制和终止长子继承权,并且准许农民们保持粉碎大庄园后所得到的土地。此外,他至少还间接地对向别的国家传播革命理论负有责任。例如,正是他于1806年歼灭性地战败普鲁士后,普鲁士的领导者认为必须采取法国革命所进行的一些主要改革作为唯一的手段,他们的国家才能重新起来打击压迫者。1807-1808年,普鲁士政府废除了农奴制度,为社会各阶层打开了从事各行各业的方便之门。不幸的是随着这些措施的实行,激发了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民族主义的特征表现为义务兵役制,这也是拿破仑本人所采取的暴政之一。诚然,发明义务兵役制的并非拿破仑;首先采用这种兵役制的是他以前的法国革命,但是拿破仑继续采用这种制度,正如他继承了使全国拿起武器进行战争作为全民的事业,而不是国王们和将军们的一场游戏──这样一整套革命的思想。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赵树濂、邹一民、朱传贤译:《世界文明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5-56页。

  伯恩斯和拉尔夫对拿破仑失败原因的阐述

  从1808年到1815年拿破仑的气数日益衰落。从1799年他推翻督政府开始到1807年的提尔西特条约,他的声誉不断上升到连亚历山大和恺撒都要自叹不如的高度。但从提尔西特条约以后,他的困难日益增加,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这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随着年代的消逝,他越来越变得自我中心,因而更少接受甚至是他最有才干的下属的忠告。他始终认为他受命运主宰。这种思想发展到入魔的程度,一种迷信的宿命论思想使他思想僵化。其次,他的富有侵略性的黩武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受害者们的反抗。人们越看清楚拿破仑的征服是争夺权力的疯狂野心的恶果,被征服者恢复他们的自由的决心也越大。一度把拿破仑看成是革命的自由的提倡者而错误地欢迎了他的人们,现在把他看作可恨的外国压迫者而起来反对他。此外,黩武主义在法国也产生了影响。法国千万个优秀青年的血肉之躯变成欧洲战场上的遗骸。要填补军队中死亡战士的空额,以及维持农业和工业生产水平的问题变得日益严重。最后,大陆体系使法国自食其果。它事实上使法国和它的盟国比英国遭受更大的损失。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赵树濂、邹一民、朱传贤译:《世界文明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51-52页。

  4.插图说明

  恢复帝制──拿破仑的加冕礼

  大卫画的《拿破仑加冕礼》作于1807年,描写1804年12月在圣母院举行的拿破仑的加冕礼,在拥戴拿破仑的艺术家中,最有名的艺术家,就是大卫。大卫把拿破仑想成是法国大革命的继承人与混乱的终结者,对他非常崇拜,同意作拿破仑的宫廷画师。他画了一系列肖像画和历史画,精雕细琢,有惊人的效果,把我们带到了拿破仑时代的历史与生活中。

  《拿破仑加冕礼》不仅成为历史纪录,也是伟大的肖像画,我们在人群中看见主教庇护七世、卡普拉拉红衣主教、皇帝的母亲—她和其他夫人坐在背景的包厢中,而在包厢上方,则是画家大卫自己和他的家人、朋友孟格丝、维安和格雷特里。大卫还把拿破仑两位姊妹画在侍从女官中左起第一、二位。皇后若斯菲娜跪在拿破仑脚下,正在接受后冠。画面鲜艳夺目,色彩光线掌握适当,气氛庄严肃穆,画家大卫在这幅画中将他所有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卫所记录的这个加冕为皇的事件,正好也是让欧洲多少等待社会革命的思想者幻灭的开始。

  5.参考资料目录

  [美]威尔·杜兰、艾丽尔·杜兰著:《拿破仑时代》,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法]拿破仑著,陈太先译:《拿破仑文选》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著,罗经国、赵树濂、邹一民、朱传贤译:《世界文明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王养冲、陈崇武选编:《拿破仑书信文件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俞曾元:《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