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墨尔本机票:作法自毙:商鞅新法苛责最终被五马分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3:09:59

作法自毙:商鞅新法苛责最终被五马分尸

2011年12月08日13:25腾讯读书[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文章摘自:《历史上那些枭雄们》
  作者:卢哲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版次:2011年9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讲述了:赢政、刘邦、项羽、曹操、刘备、武则天朱元璋、多尔衮…… 历史上,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亦正亦邪,有野心更有手腕;他们彼此厮杀,也力图互相联合;他们是呼风唤雨的旷世豪杰,也是独霸一方的铁血猛士。只有细细品读,你才明白:历史,原来如此精彩……

转播到腾讯微博

商鞅

有一个成语叫“作法自毙”,指的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听上去略有些贬义,可是这个词语,最初是形容战国时一位著名改革家的,他就是商鞅。千百年来,从学者到蒙童,举凡有人谈论中国的改革家,商鞅都是不可不提的一个人。他的名字也几乎成了变法的代名词,关于他的评价更是毁誉参半,观点不一。那么,他为何会被自己的法律所害?这恐怕还得从他最初的政治生涯谈起。

白衣少年闯魏国

关于商鞅出仕之前的经历,史书上提得不多。只知道他是卫国国君小妾所生的儿子,原名公孙鞅,也有人叫他卫鞅的,他本是个逍遥自在的公子哥,成年后在魏国相国公叔痤那里作了侍从之臣。

这个卫国的公子出身贵族,也受过很好的教育,再加上他天生才俊,从小又喜欢研究法家的学问,在公叔痤的家臣之中,显得卓尔不群。这个公叔痤,就是为保相位,设计排挤吴起的那位老相国,当时也是年事已高。

虽年纪尚浅,寄人篱下,但是公孙鞅表现出的才干和潜力还是被公叔痤发现。公叔痤心里有数,他打心眼里赏识这个年轻后生,但他并没有急于向魏王推荐。

《史记·商君列传》上说,“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这短短的几个字,就引起了后人的无数猜想,有人说是公叔痤害怕公孙鞅提早被重用危及自己的地位,也有人将公孙鞅迟迟不得重用的原因归结到魏国大将庞涓的身上。不管怎么说,公孙鞅年纪轻轻就表现出了很高的才能,这一点毋庸置疑。

不久,老相国公叔痤病倒了,魏惠王前去探病。当魏王看到老相国病重的样子时,他不禁担心起江山的社稷来,他感叹道:“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国家可怎么办啊?”

公叔痤让左右仆人将自己扶起来,对着魏王郑重地说道:“假如老臣不幸归去,有一人可以代替我的位子。”

魏王问:“你说的可是庞涓?”

公叔痤摇摇头。

魏王接着问:“那就是公子卬?”

公叔痤又摇头,说道:“这个人虽然年纪轻,但是才能不一般,他就是我的中庶子(侍从)公孙鞅,希望大王能将国家大事都交付与他。”

魏王一听居然是一个小小的中庶子,便默不作声。

过了一会,魏王要回宫了,公叔痤便将左右仆人都屏退,悄悄地对魏王说:“刚才老臣推荐的那个中庶子公孙鞅,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魏王不想重用他,那就把他杀掉,千万别让他出境,否则将成为魏国的祸患。”

魏王看这个老相国如此坚持,便先点头答应下来。魏王回宫的路上,就对自己的奴仆说:“这个公叔痤,真是病糊涂了,居然推荐那个公孙鞅做相国,实在太可悲了!”

这个目光短浅的魏王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用人失误,不仅葬送了魏国的霸业,也成就了邻国的崛起。当然,这是多年之后的事了。

公叔痤毕竟还是爱才之人,他心里也实在不愿公孙鞅这个奇才死于魏王之手。魏王走后,他左思右想,辗转反侧,总是不能安心养病。于是他将公孙鞅召到跟前来,先是道歉,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刚才我把你推荐给魏王作相国,看他脸色我知道他不愿意重用你,我出于忠君的考虑对魏王说,如果不能用你,就杀了你。魏王答应了,你现在很危险,赶紧逃跑吧,不然会被抓住的。”

公孙鞅此时表现出了他过人的胆识,他冷静地分析道:“魏王不答应用我,那就是没有把老相国的话当回事,既然不能听你的话用我,那自然也不会听你的话杀了我。”

这时还有人在想,这个傻子,一定是上了官府的当了,看官府怎么玩弄你这个穷小子吧。哪知卫鞅竟兑现诺言,亲自将一百金送到了那人的手中。

这一下,百姓才知道,卫鞅是个说话算话的人!

一千多年后,另一位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读到这段史实时,感慨万千,他写诗赞道: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树立了诚信,变法在民间也就顺利许多了。不过,由于变法触动了权贵的利益,卫鞅的变法受到了来自于甘龙、杜挚等旧贵族势力的反对。为此,他们多次在理论上揭示卫鞅变法的“反动本质”。

卫鞅对自己的变法理论有着严密的思考,他曾舌战群臣,狠狠批驳了权贵的“歪理邪说”,制造了舆论的优势,加上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权贵们毫无阻止变法的机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变法,秦国军政大振,非但没有出现权贵们说的严重后果,反而使秦国从险些被瓜分的蕞尔小国一跃成为威震诸侯的西部强国。

公元前341年,诸侯国中最为强盛的魏国刚刚遭遇了“马陵之战”的失利,顶梁柱庞涓被齐国孙膑设计杀死,国中空虚。秦孝公听说了这个消息,喜不自胜。原来,秦孝公一直盼望着能夺回几十年前被魏国侵夺的河西平原。如今天赐良机,岂能错过?于是,第二年,秦孝公便派卫鞅侵扰魏国边界。

但魏国虽蒙大难,强国的底子还是有的,庞涓虽死,还有公子卬勉强可以胜任。

公子卬是魏惠王的同母兄弟,在魏惠王时期是个极其重要的领导者,据说是个正直有才气的君子。可是正直的品质在战场上不怎么受用,卫鞅在魏国的时候就与公子卬相识,也深知他单纯正直这一弱点。

卫鞅率军迎战不可一世的魏国军队,他自知硬拼的代价太大,便想出了一个计策。两军对峙之际,卫鞅给主帅公子卬写了封信,信中说:“当初我与公子交好,如今却兵戎相见,我实在不忍心与兄弟厮杀,一想到这里,兄弟我就忍不住涕泣连连。卫鞅身为秦国主帅,确有不得已之处,还请见谅。只是战场厮杀毕竟有伤感情,不如我们约个地方见个面,会酒撤兵,结为盟友,避免流血,即使两国修好,又使友谊长存,岂不两全?”

公子卬王室出身,打小只知宫中之事,对于奸诈诡滑向来没有抵抗力,此次统兵打仗,更是不知战场谋略,只认为卫鞅的信真挚感人,便抛下魏国将士,欣然赴约。

会面开始,两人把酒言欢,诉说往日交情,一切风平浪静,完全闻不到阴谋的味道。会盟结束前,双方订立盟约,就当公子卬以为可以平安返回的时候,他的背后忽然传来一声大喝,接着一群早已埋伏好的士兵瞬间涌上,公子卬还没来得及回头,就被秦兵绑得严严实实。

公子卬被擒,仗自然不用打了,更令魏惠王气愤的是,他还得低声下气给卫鞅赔不是说好话,然后接受屈辱条件,以求换回公子卬。几番交涉,魏惠王只得答应割让河西之地给秦,还被迫把国都从安邑迁往大梁。

这样,卫鞅不折一兵一卒,实现了秦人近百年的梦想。

迁徙国度的路上,魏惠王满肚子窝囊气,猛然间,他想起了公叔痤的临终之言,他恨自己未能遵循,让卫鞅在秦国崛起,他又气又怒又悔,然而为时已晚。

这次大捷之后,秦孝公履行“求贤令”分土的诺言,把於、商等地分给卫鞅,从此,大家都把他叫做商君,或商鞅。

新法苛责,终获报复

商鞅纵横秦国政坛十年,自以为功高盖主,天天用新法约束贵族,甚至借诈术建立威信,自做主张改变君命,靠着严刑峻法成了秦国一手遮天的人物。曾经有人劝他不要贪恋权位,多施恩德,免得开罪太多的人。有个叫赵良的人劝他说:“不要以为有於、商两地又能独擅大权就洋洋自得,你既与贵族结怨,又与百姓结怨,假如有一天孝公驾崩,恐怕你的下场会很惨啊。”

处在权力巅峰的商鞅不以为意,继续我行我素。天意无常,赵良的话说完仅仅五个月之后,孝公就驾崩了。

商鞅的保护伞一倒下,被他用刑处罚过的太子和公子虔一党可终于盼到了出头之日,商鞅的敌人也像积压多年的火山一样爆发。他们罗织罪名,也不知从哪找来了证据,联合以反叛罪通缉了商鞅。

反叛罪是灭族的罪,商鞅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毫无招架之力,只得用上三十六计的最上计:跑。

商鞅连夜跑到边关,慌忙之中把“身份证”落在家里,旅店主人不知道面前的人就是商鞅,不敢收留他,对商鞅说:“商君法令规定,不能留宿没有证件的人,否则要连坐。”商鞅听后哭笑不得,没想到自己设计的法令最终害了自己,他这时才切身感受到自己严刑峻法的弊端,喟然叹曰:“哎,没想到法令的贻害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可只感慨又有什么用呢?他只好又逃到邻国魏,请求保护,魏国联想到他欺骗公子卬,使魏失地,更是恨他入骨,反而将商鞅“引渡”回了秦国。

这回可真是“鞅入虎口”。商鞅回到秦国,走投无路,干脆铤而走险,率军反叛,挣扎一番,结果被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正规军打败。原本是莫须有的反叛罪,现在可真是实实在在的有了。最终,商鞅被灭了族,自己也被五马分尸。

一代变法家,就这样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