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到锦州:应该和喜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2:13:01

应该和喜欢

有两个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一个是大家会经常听到的——“应该”,因使用频率太高已使我们常常难以意识到它的存在。还有一个词,是大家不太经常听到的——“喜欢”,我们常羞于出口,或是压根我们就没有过多考虑过我们的“喜欢”。大家也许会说,噢,是这么回事!可这又怎么了?

  当我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大家,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由快乐和满足带来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受“应该”和“喜欢”之比例影响的时候,我们是否会对这两个词重视起来? 

  现在,大家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感受一下“应该”和“喜欢”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平静地闭上眼睛,回忆感受自己的生活质量,总体是幸福还是痛苦?然后回忆一下自己做的“应该”的事情多还是“喜欢”的事情多?经常挂在嘴边的是“应该”还是“喜欢”?

   好了,到现实中来。

   所谓“应该”,是非自愿而又不得不……,喜欢是自愿的希望去……。前者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把现实的要求放在首位,如,大家说了要这样做,我“应该”也要这样做;传统是这样要求的,我“应该”遵守这个传统。后者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如:因为这件事能让我高兴,我“喜欢”去做;因为这样做能满足我的需要,我“喜欢”去做。

   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已由绝对追求快乐原则的无秩序状态,逐步转化为以遵循现实原则为主体的有秩序状态,这虽然是一种进步,同时也导致一部分人过度地遵循现实原则,一心想的都是“应该”,忽视了自己追求快乐的需求,被人称道的事做了一箩筐,自己就是找不到真正的幸福感,言为心声地表现出来,一个是整天把我“应该”挂在嘴边;再一个是常无奈地说,我也知道应该这样做,可就是走不出来或摆脱不了,前者尚在人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后者即已进入心理健康的边缘状态了。

   既然“应该”与“喜欢”是如此的对应,能否完成二者的统一呢?

   答案是:为了“喜欢”去做“应该”的事。这种本末关系,左右着我们是在感受幸福还是体验痛苦。以“喜欢”为前提去做“应该”的事,用暂时的痛苦换取更多的“喜欢”,是积极的、协调的心理过程,是“应该”少于“喜欢”的人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幸福和满足。单纯以“应该”为前提牺牲“喜欢”去做事,得到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他人的几句赞扬和暂时兴奋过后的空虚和失落,人们常说到的“甘苦自知”,是“应该”多于“喜欢”的人生,体验到的更多是焦虑和压抑。

     由于我们民族心理的从众特点,使我们更多的习惯于去做“应该”的事,一提到“喜欢”就想到自私和不守规范。其时,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的某些价值趋向与主流文化认同后,“应该”和“喜欢”就合二为一了,会在“喜欢”中做着“应该”的事,所以大家不必过于担心“喜欢”的事做多了,会受到现实规则的惩罚。多把“喜欢”这个词放到脑子里、挂在嘴边上,试试看,感觉与以往是否有所不同?